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62

社会政策与“社会中国”图书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China

SSAPID:101-8891-0768-10
ISBN:978-7-5097-653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社会政策扩展”与“构建‘社会中国’”的主题下,本书探讨了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当下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涉及中国社会政策体制的主要方面,内容包括中国社会政策的变迁与发展、社会支出的概念和水平、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幸福广东建设,是一本尝试从宏观与微观、实证与经验维度全面描述我国当代社会政策发展的著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山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丛书
作 者: 岳经纶
编 辑: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索引

 前言 完善社会政策 建构社会中国

 第一篇 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

  第一章 构建“社会中国”: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

   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政策:“二元社会中国”的形成

   二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社会政策的演变

   三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社会政策扩展:社会政策的重建期

   四 构建统一的“社会中国”:前景与挑战

   结语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反思:社会政策的视角

   一 社会保障概念:西方与中国

   二 社会政策及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三 市场转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身份本位社会保障制度的嬗变

   四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反思:社会政策的视角

   结语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第三章 走向社会政策时代——21世纪中国社会政策的扩展

   一 2004年:施政重点开始初步转向社会政策

   二 2005年:社会政策内容不断丰富

   三 2006年:社会政策格局成形

   四 2007年:中国社会政策时代的来临

   五 2008年:社会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六 2009年:社会政策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七 2010年:社会政策新发展

   结语

 第二篇 社会支出

  第四章 国际社会支出概念及其指标体系

   一 西方的社会支出概念

   二 主要国际组织的社会支出指标体系

    (一)经合组织的社会支出体系

    (二)亚洲开发银行的社会保护支出

    (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社会保障方案

    (四)欧盟统计处的欧洲综合社会保护统计体系(ESSPROS)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社会保护项目

     1.教育

     2.医疗保健

     3.社会保障

   结语

  第五章 从社会保障支出到社会支出:中国公共社会支出指标构建初探

   一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

   二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支出的指标差异性

   三 中国公共社会支出指标体系

    (一)社会保障支出

    (二)劳动力市场支出

    (三)公共教育支出

    (四)公共医疗卫生支出

    (五)住房保障支出

    (六)社会服务支出

   四 中国公共社会支出水平年度报表

   结语

  第六章 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研究:广东个案

   一 引言

   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水平

   三 广东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差异程度及特点

    (一)广东省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和财政负担的地区差异

    (二)广东省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

    (三)广东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

    (四)广东省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程度及特点

   四 广东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保障水平差异的体制性原因:基层财权和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1.政府间事权界定模糊,社会保障事务责任层层下放

     2.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财权层层上收

    (二)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

     1.转移支付形式多样,结构不合理

     2.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规范化、公开透明度差

     3.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落后

   结语

    1.适当上移事权,清晰划分政府间社会保障事权

    2.建立有效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社会保障的财力,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3.建立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

 第三篇 社会保险

  第七章 渐进与突变: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过程

    (一)社会统筹的重新启动

    (二)个人缴费及个人账户的引入

    (三)统账结合模式的完善

   三 制度变迁的逻辑

    (一)突变的逻辑

    (二)渐进的逻辑

   结语

  第八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内在张力——以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改革为例

   一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变迁及统筹现状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变迁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3.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主要模式及分析

     1.地域导向:城乡统筹

      (1)覆盖对象:农民及城市居民

      (2)运行模式:自成体系或与城市统一

      (3)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

     2.群体导向:省级统筹及中央政策

   二 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地域化的发展

    (一)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概况

     1.东莞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东莞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二)东莞市实行统筹政策创新的动因分析

     1.经济动因

     2.政治动因

     3.医保政策的榜样激励

   三 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地域化的制约

    (一)省级统筹的利益重构

    (二)中央政策的群体导向途径

     1.再碎片化效应

     2.多元化效应

   结语

    (一)建立省域公民身份

    (二)建立全国层面的结构框架和对接机制

  第九章 东莞医改与神木医改:地方社会政策创新的经验与挑战

   一 引言

   二 东莞的医改探索

   三 神木的医改实践

   四 东莞与神木医改的成功经验

   五 东莞与神木进一步医改面临的挑战

   结语

 第四篇 社会服务

  第十章 社会服务与福利国家: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一 社会服务概念

   二 社会服务与当代福利国家

   三 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结语

  第十一章 我国社会服务政府购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二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

    (二)社会福利服务的融资情况

   三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福利服务机构力量薄弱

    (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经费不足

    (三)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缺乏有效监管

    (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四 完善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的对策

    (一)建立行业协会,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福利服务的社会融资

    (三)加强政府监管,构建社会服务的评估体系

    (四)提高政府问责,完善购买社会服务的程序

   结语

  第十二章 社会服务购买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福利多元主义分析视角

   三 案例:G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

   四 竞争:缺失的前提

   五 递送:机构异化及服务投机

   六 融资:制度限制与资源依赖

   七 规制:能力不足与行政干预

   结语 政府与NGO如何良性互动

 第五篇 社会管理创新与幸福广东建设

  第十三章 理解社会管理*的五种路径

   一 作为社会控制(维稳)的社会管理创新

   二 作为社会政策的社会管理创新

   三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创新

   四 作为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

   五 作为国家建设的社会管理创新

   结语

  第十四章 社会政策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一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管理

    (二)社会管理体制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

   三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社会管理体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二)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

    (三)社会管理体制问题突出

   四 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行动框架

    (一)以社会(公民)权利为宗旨

    (二)以公民参与为基石

    (三)以社会政策为引领

    (四)以社会保障为本位

    (五)以社会组织为依托

    (六)以社会资本为补充

    (七)以社会和谐为目标

   结语

  第十五章 幸福广东:一种社会政策学的解读

   一 “幸福广东”的提出

   二 “幸福广东”是广东人的幸福

   三 寻找广东人:构建统一的省域公民身份

   四 福利广东的实践模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结语

  结语 中国社会政策的扩展与福利国家的成长

   一 中国社会政策的扩展

   二 成长中的福利国家

   三 建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福利国家

制定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的主要职能,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社会政策扩展”与“构建‘社会中国’”的主题下,本书探讨了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当下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涉及中国社会政策体制的主要方面,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又有对具体制度的评估;既有对政策变迁的梳理,又有对政策发展的描述;既有关于全国性政策的宏观评述,又有关于地方经验的深入剖析;既有经验材料的总结,又有抽象理念的阐述。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社会政策的变迁与发展、社会支出的概念和水平、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幸福广东建设,是一本尝试从宏观与微观、实证与经验维度全面描述我国当代社会政策发展的著作。

A.M.奥马罗夫,1987,《社会管理》,王思斌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OECD,2006,《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通过更有效的公平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2004,《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2006,《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1998,《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安体富,2007,《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经问题研究》第7期。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京市社会保障局,2009,《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http://www.bjld.gov.cn/LDJAPP/search/fgdetail.jsp?no=11013。

财政部,2006,《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2月10日。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2007,《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第10期。

财政部预算司,2006,《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问题解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蔡昉,2008,《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1988,《决策过程》,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常宗虎,2001,《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有益探索——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陈桂光,2009,《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广东民政》第9期。

陈良谨,1990,《社会保障教程》,知识出版社。

陈平,2002,《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国策》,《中国改革》第4期。

陈奇,2009,《广东社会福利服务资金投入及思考》,《广东民政》第9期。

陈小强,2008,《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探》,《中国政府采购》第6期。

陈晓安,2009,《建立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第2期。

陈颐,2008,《社会保障建设和财政体制改革》,《江海学刊》第6期。

崔玉开,201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行政管理改革》第1期。

戴安娜·迪尼托,2007,《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何敬、葛其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均良,2005,《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求和谐》,《人民日报》6月24日。

戴卫东,2009,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十个关键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第7期。

道格拉斯·C.诺斯,199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哈特利·迪安,2009,《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丁元竹,2006,《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载丁元竹著《社会发展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丁元竹,2009,《社会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公共领域的投资体制》,载岳经纶主编《中国的社会保障建设:回顾与前瞻》,东方出版中心。

东莞市人民政府,2005,《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东府〔2005〕185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2006,《关于调整我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关待遇标准的通知》东府〔2005〕185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2006,《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东府〔2006〕57号。

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政策研究室,2009,《东莞市社会保险志》(内参)。

方丽强,2007,《对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运作模式的设想》,《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第10期。

丰华琴,2010,《从混合福利到公共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兰瑞,2002,《社会保障社会化与养老基金省级统筹》,《中国社会保障》第10期。

高红岩、吴湘玲,2009,《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地方分割及其对策探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高景柱,2011,《国家职能、国家能力与国家构建》,《湖北社会科学》第3期。

高书生,2006,《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顾昕,2009a,《新医改的三大新方向》,《乡音》第7期。

顾昕,2009b,《“全民免费医疗”还是“全民医疗保险”》,《中国社会保障》第8期。

顾昕、王旭,2005,《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行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第2期。

顾昕、周适,2010,《中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的现实审视》,《河北学刊》第3期。

顾昕、朱恒鹏、余晖,2011,《有管理的竞争》,《经济观察报》3月4日。

关信平,2008,《序·社会政策春天中的理论思考》,载徐道稳著《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广东财政年鉴编辑委员会,2008,《广东财政年鉴(2008)》,广东经济出版社。

广东财政年鉴编辑委员会,2009,《广东财政年鉴(2009)》,广东经济出版社。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1,《广东省省级社会保险调剂金管理暂行办法》粤劳社〔2001〕68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2008,《关于改革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的通知》粤府〔2008〕106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2009,《印发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5号。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编,2008,《广东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编,2009,《广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郭巍青,2009,《打碎官僚制,大学生才愿进社区》,《南方都市报》3月10日。

郭云、李赖志,2010,《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力求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研究导刊》第16期。

国家老龄委办公室,2008,《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http://www.gov.cn/jrzg/2008-02/21/content_896316.htm。

国家体改委国外经济体制司、分配体制司,1989,《弗里德曼教授等外国专家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点意见》,《中国劳动》第7期。

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199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

国务院,2000,《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

国务院,2005,《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2,《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新星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新星出版社

韩冬雪,2011,《社会管理谨防落入西方陷阱》,《人民论坛》第21期。

韩俊魁,2009,《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2008,《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第10期。

何增科,2008,《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工作发展》,载何增科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

侯岩,2005,《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国经贸导刊》第4期。

胡鞍钢,2001,《中国新政奠基石——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财经界》第9期。

胡锦涛,200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胡锦涛,2011,《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3958405.html。

黄国基,2012,《让岗位社工更放异彩》,载深圳市社会工作协会编《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2)绿皮书》,深圳市江山印刷有限公司。

黄佩华,2003,《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

黄书亭、周宗顺,200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划分》,《经济体制改革》第3期。

黄源协、萧文高,2006,《社会服务契约管理——台湾中部四县市社会行政人员观点之分析》,《台大社工学刊》第13期。

贾西津等,2009,《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http://www.china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44315&dictionid=1831。

贾英姿,2008,《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

金正帅,2008,《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阻力及对策》,《网络财富》第12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6,《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通向更有效的公平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

景天魁,2003,《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景天魁,2004,《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思路与对策》,《思想战线》第1期。

敬乂嘉,2009,《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务的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敬乂嘉,2011,《社会服务中的公共非营利合作关系研究》,《公共行政评论》第5期。

康晓光、冯利,2011,《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柯卉兵,2008,《略论社会保障财政纵向失衡》,《中国社会保障》第10期。

柯卉兵,2009,《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问题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

柯卉兵,2010a,《分裂与整合:社会保障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柯卉兵,2010b,《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当代财经》第8期。

克劳斯·尼尔森,2006,《东欧福利制度比较分析》,载本特·格雷夫主编《比较福利制度——变革时期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重庆出版社。

孔繁斌,2012,《中国社会管理模式重构的批判性诠释——以服务行政理论为视角》,《行政论坛》第1期。

乐园,2008,《公共服务购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契约合作模式——以上海打浦桥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

李昌东、杨志娟,2008,《探析省级统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第2期。

李昌平、游敏,2012,《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改革“社会全能型”政府》,《南方日报》5月26日。

李程伟,2005,《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的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第5期。

李明镇,2001,《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中“空账”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北人口》第2期。

李培林,2011,《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月18日。

李绍光,1998,《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

李绍光,2006,《当前社会保障改革的两个体制性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第3期。

李晓萍,2005,《试论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前沿》第8期。

李学举,2005,《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求是》第7期。

李亚青,2001,《我国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结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第12期。

李珍,2001,《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李珍,2007,《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李珍、万明国,2003,《中国过渡期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李姿姿,2009,《当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变革及其启示——对福利国家、发展型国家和转型国家当代发展的考察》,《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梁佩瑶,2009,《香港社会服务模式》,粤港社会服务交流与研讨会材料。

梁祖彬、颜可亲,1996,《权威与仁慈:中国的社会福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林尚立,2011,《重构府际关系与国家治理》,《探索与争鸣》第1期。

林淑馨,2008,《非营利组织管理》,台北三民书局。

林毓铭,1999,《我国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索与争鸣》第11期。

林毓铭,2007,《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第4期。

林治芬,2002,《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财经研究》第5期。

林治芬,2007,《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科学出版社。

林治芬、高文敏,2006,《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令狐安,1995,《中国的社会保险与经济改革》,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编《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刘昌平,2009,《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社会保障研究》第2期。

刘洪清,2008,《王建伦: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国社会保障》第12期。

刘钧,2003,《社会保障水平的理论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

刘钧,2005,《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俊霞,2011,《深圳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实践》,载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

刘俊霞,2004,《收入分配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刘雯静,2008,《进一步提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价格月刊》第12期。

刘志国、姜浩,2006,《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界定》,《北方经贸》第2期。

龙健,2001,《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制度创新》,《重庆工学院学报》第6期。

卢政春,2000,《工作权保障与劳工福利建构》,《东吴社会学报》第9期。

卢政春,2004,《台湾社会安全体系之问题与对策》,新世纪第二期国家建设计划研拟·专题研究系列III,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728。

路风,1989,《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吕大乐,2010,《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机构发展轨迹》,香港联合书刊物流有限公司。

罗观翠、王军芳,2008,《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学习与实践》第9期。

马丁·鲍威尔,2011,《理解福利混合经济》,钟晓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海涛,2009,《政府间事权与财力、财权划分的研究》,《理论视野》第10期。

马骏、侯一麟,2005,《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

米红、杨翠迎,2008,《嘉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创新》,《中国社会保障》第1期。

莫家豪,200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范式的转变》,载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莫家豪、岳经纶、黄耿华,2013,《变迁中的社会政策:理论、实证与比较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穆怀中,1997a,《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

穆怀中,1997b,《社会保障水平初探》,《辽宁大学学报》第3期。

穆怀中,1998,《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

穆怀中,2008,《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潘楠、钱国荣,2008,《我国建立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机制问题探讨》,《法制与社会》第11期。

潘屹,2008,《西欧社会服务的概念及老人社区照顾服务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中国社会导刊》第11期。

彭海艳,2007,《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财经研究》第6期。

彭向刚,2012,《政府社会管理的误区及观念变革》,《中国行政管理》第4 期。

彭宅文,2009,《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地方政府治理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塞缪尔·亨廷顿,200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桑贾伊·普拉丹,2000,《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沙健孙,2006,《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第9期。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十一五”财政发展预测和政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尚晓援,2001,《“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尚晓援,2007,《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申曙光、彭浩然,2009a,《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申曙光、彭浩然,2009b,《全民医保的实现路径——基于公平视角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沈洁,2006,《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的理论结构及未来发展》,载杨团、关信平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审计署,2006,《三项保险基金整体情况较好》,《人民日报》11月24日。

盛洪,1994,《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三联书店。

施世骏,2009a,《社会保障的地域化:中国社会公民权的空间政治转型》,《台湾社会学》第18期。

施世骏,2009b,《农村社会政策》,载岳经纶、陈泽群、韩克庆主编《中国社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世界卫生组织,2000,《国民卫生总费用核算指导手册》,中国卫生经济研究所译。

世界银行,1994,《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宋士云、李成玲,2008,《1992—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宋小敏,2002,《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制度“突变”理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4期。

孙关宏、胡雨春,2002,《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孙光德、董克用,2004,《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光德等,2002,《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唐斌,2007,《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作与反思——以上海市为例》,《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第11期。

唐钧,2008,《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政策》,载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陶勇,2007,《对社会保障供给中政府间责权配置的研究》,载张欣、郭士征、钟仁耀等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和谐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田恒,2011,《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述评》,《上海商学院学报》第6期。

田凯,2004,《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社会学研究》第4期。

田凯,200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学术研究》第1期。

田齐、兰增干,2009,《神木“全民免费医疗”追踪》,《中国社会保障》第8期。

铁卫、祝玉坤,2010,《完善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理论导刊》第2期。

万育维,2007,《社会福利服务——理论与实践》,三民书局。

汪洋,2011,《重在全面理解 贵在持之以恒—— 再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南方日报》3月18日。

汪洋,2012,《加快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小政府、强政府”》,《南方都市报》2月28日。

王碧峰,2004,《城乡一体化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

王晨,2010,《神木医改周年记》,《西部大开发》第6期。

王凡、孙玉臣、沈继红,2004,《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之我见》,《山东劳动保障》第11期。

王国军,2000,《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战略与管理》第2期。

王健、徐睿,2012,《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生与自治互促共赢策略——成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政策的实践与启示》,《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2010,《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浦劬等,2010,《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绍光,2004,《促进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绍光,2007,《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中国公共政策格局的历史性转变》,载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思斌,2004,《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王晓晔,1997,《国际知名学者冯·迈德尔教授坦言欧洲社会保障改革》,《中国社会保障》第7期。

王延中,2004,《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廷中、龙玉其,20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分析》,《财贸经济》第1期。

卫生软科学编辑部,1994,《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卫生软科学》第6期。

温家宝,2004,《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

文林峰,2006,《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支出缺位》,http://www.northnews.cn/Hous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810。

吴连霞,2010,《1999—2008年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实证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第4期。

吴湘玲,2005,《我国基本养老保障的人群分割问题》,《统计与决策》第4期。

吴晓欢、王一峰、王丽郦、丁煜,2005,《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人口研究》第4期。

吴彦东、张军田,2007,《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论坛》第6期。

武川正吾,2011,《福利国家的社会学》,李莲花、李永晶、朱珉译,商务印书馆。

武继兵、邓国胜,2006,《政府与NGO在扶贫领域的战略性合作》,《理论学刊》第11期。

夏波光,2008,《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仍需深化——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中国社会保障》第12期。

肖金成、李绍光,2010,《县乡政府社会保障职能与权责研究》,《湖北社会科学》第1期。

谢庆奎、谢梦醒,2006,《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徐道稳,2008,《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琳,2012,《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光明日报》10月31日。

徐永祥,2005,《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徐月宾、张秀兰,2005,《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闫伟,2007,《对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的构想》,《社会工作(实务)》第11期。

杨翠迎,200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学报》第3期。

杨翠迎,2007,《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杨翠迎、何文炯,2004,《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

杨莲秀,2008,《政府部门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定位和职责——基于公共产品理论》,《财会研究》第20期。

杨良初、赵福昌、韩凤芹,2007,《社会保障事权划分辨析》,《中国社会保障》第4期。

杨伟民,2007,《中国政策制定中的路径依赖》,载景天魁、张志敏主编《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杨小军,2012,《社会管理创新:系统论视角思考》,《党政论坛》第4期。

杨一帆,2009,《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反思与展望——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第1期。

姚华平,2009,《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30年》,《社会主义研究》第6期。

殷芳,2009,《民办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和作用》,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文集》。

俞可平,2007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学习时报》4月23日。

岳经纶,2007a,《中国劳动政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岳经纶,2007b,《和谐社会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政策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岳经纶,2008,《社会政策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社会身份本位到人类需要本位》,《公共行政评论》第4期。

岳经纶,2009a,《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社会工作》第8期。

岳经纶,2009b,《丛书总序:在社会变迁中促进公民福祉》,载岳经纶主编《中国的社会保障建设:回顾与前瞻》,东方出版中心。

岳经纶,2010a,《个人社会服务与福利国家: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学海》第4期。

岳经纶,2010b,《建构“社会中国”: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与挑战》,《探索与争鸣》第10期。

岳经纶,2010c,《演变中的国家角色:中国社会政策六十年》,载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岳经纶、刘洪、黄锦文,2011,《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

岳经纶、邓智平,2011,《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行动框架——以社会政策学为视角》,《探索与争鸣》第10期。

岳经纶、郭巍青主编,2008,《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岳经纶、温卓毅,2012,《新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香港的案例》,《公共行政评论》第3期。

臧宝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与管理政策研究报告》,http://wenku.baidu.com/view/46e31085d4d8d15abe234ee2.html。

曾毅,2009,《突变的研究路径——寻求一种新的制度变迁理论》,《探索与争鸣》第6期。

曾永和,2008,《城市政府购买服务与新型政社关系的构建——以上海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

张飞龙等,2012,《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法团主义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张国庆,1997,《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海鹰,1993,《社会保障词典》,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慧平、王霄艳,2006,《论社会保障权的合法性基础》,《理论探索》第4期。

张剑雄、吴湘玲,2005,《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分割性及其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张利军,2009,《我国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改革路径与发展方向探讨》,《理论与现代化》第4期。

张旅平、赵立玮,2012,《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社会学研究》第3期。

张曼、杨燕绥、王巍,2010,《论社会保障内涵》,《学术论坛》第6期。

张平芳,2010,《基于公民参与的政府社会管理实践》,《企业家天地》(理论版)第5期。

张晓峰,2007,《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福利》第8期。

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2007,《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张旭昆,2004,《制度演化的突变与渐进——兼论次序比速度更重要》,《制度经济学研究》第2期。

张亚林、叶春玲、郝佳,2009,《东莞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启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第12期。

章剑谷,2004,《统筹城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方略建言》,《中国劳动》第10期。

赵曼,1997,《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

赵县政协,2009,《建立省级统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乡音》第5期。

郑功成,2000a,《中国社会保障改革20年来的若干反思》,《经济学消息报》12月1日。

郑功成,2000b,《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

郑功成,200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功成,2007,《社会保障》,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功成,2008a,《前所未有的改革实践——中国社会保障改革30年述评》,《中国社会保障》 第12期。

郑功成,2008b,《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

郑功成,2008c,《实现全国统筹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既定目标》,《理论前沿》第18期。

郑功成,2009,《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郑杭生,2006,《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载郑杭生主编《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伟、袁新钊,2010,《名义账户制与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路径选择和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郑永年,2010,《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2006,《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9,《中国财政年鉴(2009)》,中国财政杂志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

钟石生,2008,《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就业与保障》第11期。

钟一鸣、张慧芸,2008,《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与跨统筹区接续的实现途径》,《时代经贸》第4期。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9,《200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http://www.cq.gov.cn/gw/Fagui Query/GwShow.aspx?id=164823。

周本顺,2011,《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求是》第10期。

周波,2008,《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方式演进、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改革》第3期。

周红云,2008,《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初探》,载何增科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

周红云,2011,《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党政干部参考》第8期。

周坚卫,2008,《地方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朱长伟、吕博,2004,《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模式》,《中国审计》第5期。

朱恒鹏、顾昕、余晖,2011,《神木模式成不了神州模式》,《经济观察报》3月11日。

朱家甄,1993,《关于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载王建新主编《中国劳动年鉴1992~1994》,中国劳动出版社。

朱建刚,2004,《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第4期。

朱健刚、刘安娜,2013,《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社会学研究》第1期。

朱眉华,2004,《政府购买服务——一项社会服务制度的创新》,《社会工作》第8期。

朱庆芳,1995,《1993年各省市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与评价》,《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朱亚鹏、岳经纶、肖棣文,《社会行政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全民医保的“东莞模式”研究》,载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庄文嘉、余琴,2011,《广东购买服务的创新与实践》,载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

左学金,2010,《去碎片化》,《中国改革》第1期。

ADB. 2002. Defining an Agenda for Poverty Reduction-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sia and Pacific Forum on Poverty. Manila.Volume 2(57).

ADB. 2008. Social Protection Index for Committed Poverty Reduction. Manila.Volume 2.

ADB. 2001. Social Protection Strategy. Manila.

Adema,W. and Ladaique,M. 2005. Net Social Expenditure:Mor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Social Support.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OECD Publishing. No. 29.

Adema,W. 2001. Net Social Expenditure. OECD Labour Market and Social Policy Occasional Papers.OECD Publishing.No. 52.

Alber,J. 1995. “A Framework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Servic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5(2):131-149.

Anttonen,A and Sipila,J. 1996. “European Social Care Services:Is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Model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6(2):88-100.

Ascoli,U.and Ranci,C. 2002. Dilemmas of the Welfare Mix:The New Structure of Welfare in an Era of Privatization.New York,NY:Kluwer.

Baldock,J. 2003. “Personal Social Service and Community Care.”In Alcock,P.,Erskine,A. and May,M.(eds.)Student’s Companion to Social Policy.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Baldock,J. 2007. “Social Welfare and the Welfare State.”In Baldock,J.,Manning,N. and Vickerstaff,S.(eds.)Social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uman,Z. 2005. “Freedom from,in and through the State:T.H.Marshall’s Trinity of Rights Revisited.” Theoria.44(108).

Baumgartner,F. and Jones B. 1993.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cker,S.and Bryman,A. 2004. Understanding Research for Social Policy and Practice. Bristol:Policy Press.

Bernstein,S.R. 1991. Managing Contracted Services in a Nonprofit Agency. Philadelphia,P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everidge,W. 1942.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A Report by Sir William Beveridge. London:HMSO.

Brenton,M. 1985. The Voluntary Sector in British Social Services. Harlow:Longman.

Breton,A. 1965. “A Theory of Government Grant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May)31,175-187.

Bryan,J. 1994. Reconceiving Decision-Making in Democratic Politics:Attention,Choice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oper,P. J. 2003. Governing by Contract: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ublic Managers. Washington,D.C.:CQ Press.

Dean,H. 2010. Understanding Human Needs.Bristol:The Policy Press.

Dean,H. 2006. Social Policy.London:Polity.

Dean,H. 2012. Social Policy(Second edition).London:Polity.

DeHoog,R. H. 1996. “Contracting for Human Services:What We Have Learned and an Rx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19:13-25.

Dennis,R.Y. 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9(1):149-172.

DiMaggio,P.and Anheier,H. 1990. “The Sociolog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Sectors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6:137-15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 European Social Statistics-Soci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 and ReceiptsData 1997-2005).

Finlayson,G. 1993. Citizen,State and Social Welfare in Britain 1830-1990. Oxford:Clarendon Press.

Frazier,M. W. 2004a. “China’s Pension Refor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China Journal.51.

Frazier,M. W. 2004b. “After Pension Reform:Navigating the ‘Third Rail’ in Chin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39(2):45-70.

Giddens,A.,Diamond,P. and Liddle,L. 2007. Global Europe,Social Europe.Cambridge,UK;Malden,MA Polity Press.

Girdon,B.,Kramer,R.M.and Salamon,L.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Emergo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

Gladstone,D. 1995. British Social Welfare. London:UCL Press.

Glennerster,H. 2003. Conderstending the Finance of Welfale.Bristol:The Policy Press.

Gough,I.,Wood,G.,Barrentos,A.,Bevan,P.,Davis,P.,and Room,C. 2003. Insecurity and Welfare Regimes in Asia,Africa and Latin Americ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B. G. 1997. 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Macmillan Press Ltd.

Hill,M. 1990.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Hill,M. 2003.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Hudson,J,Kuhner,S.and Lowe,S. 2008. The Short Guide to Social Policy. Bristol:Policy Press.

ILO. 2005. Social Security Inquiry Manua.

IMF. 2001. 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Manual.

James,E. 2002. How Can China Solve its old-age Security Problem?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nsion,State Enterprise and Financial Market Refo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N. 1999. Mixed Economies of Welfare. 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Johnson,N. 1995. Private Markets in Health and Welfare. Oxford:Berg.

Jones,Bryan. 1994. Reconceiving Decision-Making in Democratic Politics:Attention,Choice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udge,K. 1982. “Is There a Crisis in the Welfare St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1):1-21.

Judge,K.and Smith,J. 1983. “Purchase of Service inEngland.” Social Service Review.57:215-219.

Lin,Ka. 2001.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Scandinavian Social Policy Mode.”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35(3):321-340.

Kettl,D.F. 1993. 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Knapp,M. 1989. “Private and Voluntary Welfare.”In M.McCarthy(eds.)The New Politics of Welfare.Basingstoke:Macmillan.225-252.

Kramer,R. M.and Grossman,M. 1987. “Contracting for Social Services:Process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Dependencies.” Social Service Review.61(1):33-55.

Kramer,R. M. 1994.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Contract Culture:Dream or Nightmare?” Social Service Review.68(1):33-60.

Lv,X and Perry,E. J. 1997.(eds.) Danwei: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New York:M. E. Sharp.

Marshall,T H. 1964.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In Marshall T.Class,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CT:Green Press.

Mckay,S.and Rowlingson,K. 1999. Social Security in Britain. Basingstoke:Macmillan.

Migdal,J.S. 1989.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ler,C. 2004. Producing Welfare.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Moe,R. C. 1996. “Managing Privatization:A New Challenge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B. Guy Peters and Bert A. Rockman(eds.)Agenda for Excellence 2:Administering the State. Chatham,NJ:Chatham House.

Najam,Adil. 2000. “The Four-C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Cooperation,Confrontation,Complementarity 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rdership.10(4):375-376.

O’Connor,J. S. 1993. “Gender,Class and Citizenship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elfare State Regime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43)4:501-518.

OECD. 2007. Social Expenditure(1980-2003).Interpretative Guide of SOCX.

Orloff,A. S. 1993. “Gender and theSocial Rights of Citizenship: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der Relations and Welfare Stat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38):303-328.

Page,R. and Silburn,B. 1999.(eds.) British Social Welfa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Basingstoke:Macmillan.

Peat,B.and Costley,D. L. 2001. “Effective Contracting of Social Service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2(1):55-75.

Peter,B. Evans,Rueschemeyer,D. and Skocpol,T. 1985.(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ke,F. N. 2012.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 China.” China Information.26(2):149-165.

Polanyi,K.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 Boston:Beacon Press.

Sachs,J. 1992. “Privatization in Russia:Some Lessons from Eastern Europ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2):43-48.

Sainsbury,E. 1977.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London:Pitman.

Schmid,H. 2003. “Rethinking the Policy of Contracting out Social Services t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5(3):307-323.

Spicker,P. 2003. Principles of Social Welfare.London:Routledge.

Sullivan,H. J. 1987.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A Growing Threat to Constitutional Right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47(4):461-467.

Sun,Qixiang and Suo Lingyan 2007. “Pension Changes in China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surance.” The Geneva Papers.

Taylor,M. 2003. Public Policy in the Community. Basingstoke:Palgrave.

Van Slyke,D.M. 2002. “The Public Management Challenges of Contracting with Nonprofits for So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5(4):489-518.

Walder,A. 1986.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lker,R. 2005. Social Security and Welfare:Concepts and Comparisons. 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McGraw-Hill.

White,G. 1993. “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29:63-87.

Wong,L. and Flynn,N. 2001. The Market in Chinese Social Policy.Palgrave Press.

Young,D.R. 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Rerspectiv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9(1):149-172.

Zhao,Yaohui and Xu,Jianguo. 2002. “China’s urban pension system:Reforms and problems.” Cato Journal.21(3).

Zhao,Litao. 2012. From Community Management to Social Management:Chin’s New Approaches to Managing Social Complexity. Conference Paper.Institute for East Asia,Singapore.

简 介:《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地方发展。内容涵盖公共管理、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预算、危机管理、公务员制度、地方治理、电子政务、NG0治理、NPO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人口管理、绩效评估、网络治理等议题。

作者: 陈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