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13 !

参考文献

29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Urban Competitiveness No.13

SSAPID:101-8882-5159-01
ISBN:978-7-5097-748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本书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并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系新格局。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皮书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简介

 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简介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简介

 BⅠ 总体报告

  B.1 中国城市竞争力2014年度排名

   一 2014年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见表1-1)

   二 2014年中国289个城市宜居、宜商和可持续竞争力(见表1-2)

  B.2 中国城市竞争力2014年度综述

   一 现状与格局

    (一)“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新机遇

     1.经济结构调整带来能耗下降和就业规模增加

     2.创新驱动带来新产业和新业态逆势上行

     3.制造业转型升级迎来战略机遇期

     4.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稳增长与惠民生的强劲动力

     5.城镇就业人员首超农村,新型城镇化迎来重要节点之年

    (二)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1.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

     2.可持续竞争力十强

     3.城市竞争力的区域格局

     4.城市竞争力的纵向比较

     5.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布规律

     6.经济转型对城市竞争力格局的影响

     7.中国特色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 问题与挑战

    (一)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化现象逐步加剧,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

    (二)城市发展转型正在面临“高端挤压、低端蚕食”的内外压力

    (三)知识城市和宜商城市建设非朝夕之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重道远

    (四)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传统城市发展建设弊端开始凸显

    (五)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三 案例城市

    (一)创新驱动的深圳模式

    (二)演化升级的苏州模式

   四 年度主题——“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

    (一)高铁对城市竞争力格局的影响

    (二)高铁与城市中国新版图

   五 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在客观认识城镇化演进规律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二)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三)以快速交通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四)在创新驱动和低碳环保理念下培育城市产业支撑体系

    (五)构建促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BⅡ 主题报告

  B.3 “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空间上的发现

   三 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城市体系空间形态的演化

     1.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演化:人口向东中部集聚,西部和东北人口分散

      (1)人口密度

      (2)人口迁移

     2.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东中部群网化与西部、东北群带化并存

      (1)点线状城市体系

      (2)群带状城市体系

      (3)群网和群带并存的城市体系

    (二)中国城市体系内部联系的演化:东中一体化程度加深

     1.市场一体化程度全面提升

     2.产业一体化趋势明显

     3.要素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三)中国城市体系演化的成因分析

     1.历史地理环境因素

     2.经济因素

     3.交通因素

      (1)中国交通体系的演化

      (2)高铁对城市体系演化的影响

   四 三大经济假设

    (一)中心-外围效应

    (二)交通效应

    (三)断裂效应

   五 中国城市体系发展格局

    (一)总体骨架:“一团五带”的巨手形开放城市体系

    (二)“一团”:东中部群网状城市体系

    (三)“五带”:东北和西部群带状城市体系

   六 中国城市体系发展的五大建议

    (一)中国经济分区的重大调整:从四分区到二分区

    (二)中国城市体系的重大调整:“一团五带”空间格局

     1.东中部城市体系:网络化、集群化、立体化

     2.东北和西部城市体系:群带集聚、点状分散

    (三)战略支撑之一:东中一体化战略

     1.基础设施一体化:优化网络布局,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2.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供给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3.制度一体化:完善制度框架,实现区域网络化治理

     4.市场一体化:破除内部壁垒,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5.要素一体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际错位互补

     6.产业一体化:加强产业链协同水平,培育产业集群优势

    (四)战略支撑之二:五带陆海开放战略

     1.东北:打造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门户和枢纽

     2.西北: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3.正西:面向南亚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

     4.西南: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陆上通道

     5.东南: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核心区

    (五)战略支撑之三:五带以外“点状开发、适度平衡”战略

     1.在开发模式上,通过政策扶持弥补市场失灵

     2.在发展方向上,通过专有要素培育内生动力

 BⅢ 城市竞争力分项报告

  B.4 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二 排水管道密度单项指标的分析

    (一)排水管道密度单项指标选择的理由

    (二)整体态势:水平较高半数城市超过均值,香港夺魁东南十强六席

     1.整体水平:平均指数几近一半,半数城市高于平均水平

     2.全国十强:香港头名无锡丽江次之,东南六城苏粤各占两席

    (三)一、二、三、四线城市比较:一线城市优势突出,各线榜首指数差值较小榜尾城市位次临近

     1.整体比较:按一二四三线逐级递减,城市差距三线最大一线最小

     2.线内峰值:一线香港二线青岛,三线海口四线无锡

     3.线内谷值:一线重庆二线济南,三线昆明四线石嘴山

    (四)区域比较:东南沿海领跑,中部、东北、西南、西北落后

     1.整体比较:港澳环渤海东南位列前三,城市差距东南最大港澳最小

     2.区内峰值:东南无锡中部亳州,东北铁岭西北巴彦绰尔,西南丽江环渤海天津

     3.区内谷值:东南云浮中部淮北,东北七台河西北石嘴山,西南六盘水环渤海承德

    (五)百强分布:省域江苏最喜陇黑两省最悲,百强五十强均东南最多

     1.百强城市省域分布:江苏13城八成入列百强,陇黑两省城多但颗粒无收

     2.百强城市区域分布:半数城市集中于东南中部两区,环渤海东南入选比例锁定前两位

     3.50强城市区域分布:东南集聚半数东北仅有一席,东南环渤海入选比例最高

    (六)发展走势:一二线城市持续走高,西北中部均值变化动荡明显

     1.一二三四线走势:一二线均值持续提升,香港青岛一二线连续榜首昆明三年三线榜尾

     2.区域走势:西北中部均值变化动荡明显,天津无锡稳居环渤海东南首位,承德伊春在环渤海东北连续两年末位

   三 总结

  B.5 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我国城市宜商竞争力总体情况

    1.我国城市宜商竞争力水平偏低,城市间差距短时期内难收敛

    2.我国城市宜商竞争力指数集中分布在左端,呈“尖葫芦”形状

    3.七区域明显分为三大阶梯,西南区域垫底

    4.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优势明显,主体联系较差

   二 单项指标分析:人均存款余额

    1.得分状况:持续稳定在中上等水平

    2.区域格局:港澳台居首,中部、西南区域拖后腿

    3.前十名城市:香港稳居第一,前十名城市变化较大

    4.经济体量与人均存款余额呈微弱正相关关系

    5.人均存款余额得分越高,离散程度越低

   三 总结

  B.6 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二 知识城市竞争力的现状*

    1.知识竞争力整体均值下降,城市间的差异缩小

    2.我国知识城市竞争力省级排名的空间格局未变*

    3.我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区域均值降低、差异缩小

   三 知识城市竞争力单项指标解析——专利指数

    (一)专利指数十强城市——小型科技城市异军突起

    (二)专利指数的空间分析——知识创新力的领先是东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础

    (三)城市规模与专利指数——二线城市占主导地位、四线城市快速崛起

    (四)知识城市的专利指数排名变化——四线城市升降波动大、乌鲁木齐跌幅榜首

   四 总结

  B.7 中国和谐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和谐城市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和谐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之间的差距缩减

    (二)社会保障和政府治理持续改进,社会公平性和社会治安需要加强

    (三)和谐竞争力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呈阶梯状递减,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城市之间差距较大

    (四)东南沿海政府治理优秀,环渤海和东南沿海社会公平性较好,东北、西北社会保障突出,东南、西南和西北社会相对安定

   二 单项指标分析:人均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

    (一)总体状况:政府投入快速增长,但城市之间的差别逐渐拉大

    (二)排名变化:“北上广”一线城市快速上升,东北二、三线城市急速下滑,资源型新兴城市迅速崛起

    (三)区域格局:港澳、东北、西北地区表现优异,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相对落后

    (四)人均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与经济综合竞争力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三 总结

  B.8 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生态城市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一)总体情况:总体来看整体水平较低,城市分布中低水平为主

    (二)十强分布:地域布局分散,年度变化较小

    (三)区域分布:东南地区最好,福建生态最优

    (四)具体指标:环境质量相对稍好,资源节约亟待提升

   二 分项指标分析——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

    1.整体水平:水平相对较低,年度没有改善

    2.十强分布:珠三角地区表现最好,中小城市变动频繁

    3.区域分布:东南地区表现优异,西北地区普遍落后

    4.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与生态竞争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 总结

  B.9 中国全域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全域城市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1.全域城市发展呈金字塔形分布

    2.区域间全域城市发展呈现梯度性

    3.区域全域城市差距趋向收敛

   二 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

    (一)重点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理由

    (二)整体态势:多数城市得分较低

     1.整体水平:多数城市得分较低

     2.全国十强:均为东南城市,浙江分享一半席位

    (三)发展态势:城乡收入比呈下降态势,但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仍在扩大

     1.城乡收入比:波动下行中保持高位

     2.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仍在扩大

    (四)区域比较:东南最强西北最弱

     1.东南地区最强西北地区最弱

     2.西北区域内最不平衡,东北最均衡

     3.从省份来看,上海、北京、青海最强

    (五)一、二、三、四线城市比较:一线城市优势突出

   三 总结

  B.10 中国信息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总体现状

    1.整体水平:总体提高、集聚显著、差距拉大

    2.一、二、三、四线城市比较:一线城市高居前列,各线都有显著发展

    3.格局比较:东南沿海领跑,中部、东北、西南、西北落后

    4.对外开放交流指数较好,航空、商旅相对薄弱

   二 外贸依存度指标分析

    1.外贸依存度全国现状:水平中等,整体均衡

    2.外贸依存度城市排名:香港第一,沿海发达

    3.外贸依存度区域格局比较:东南领先,中西部落后

    4.一、二、三、四线城市比较

   三 总结

 BⅣ 区域报告

  B.11 中国(东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广东)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福建)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江苏)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浙江)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上海)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B.12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北京)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天津)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河北)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山东)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B.13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辽宁)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吉林)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黑龙江)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B.14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湖北)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湖南)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河南)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山西)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江西)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六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B.15 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四川)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云南)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贵州)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海南)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广西)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六 中国城市竞争力(重庆)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B.16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陕西)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甘肃)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宁夏)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青海)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新疆)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六 中国城市竞争力(内蒙古)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B.17 中国(港澳台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报告

    1.综合经济竞争力:首次被深圳超越

    2.可持续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3.可持续竞争力分项

    4.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澳门)报告

    1.格局与优势

    2.问题与软肋

    3.现象与规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台湾省)报告

    1.综合概况

    2.格局与优势

     (1)综合经济竞争力

     (2)可持续竞争力

    3.问题与软肋

    4.趋势与展望

    5.战略与政策

  B.18 附录

   一 理论框架

    (一)城市竞争力的产出

    (二)城市竞争力的过程

     1.宜居城市竞争力

     2.宜商城市竞争力

    (三)城市竞争力的投入

   二 指标体系

    (一)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

   三 样本选择

   四 计算方法

    (一)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二)城市竞争力计量的方法

     1.城市竞争力总指数: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计算方法

     2.城市竞争力的解释指数:可持续竞争力分项竞争力的计算方法

     3.城市竞争力分类指数

    (三)城市排名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1.概述

     2.基本原理

     3.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1)计算协方差矩阵

      (2)求出Σ的特征值λi及相应的正交化单位特征向量ai

      (3)选择主成分

      (4)计算主成分载荷

      (5)计算主成分得分

   五 时间收缩地图制图方法

  B.19 后记

 Abstract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编委会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延续了以往报告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含义,重点在计算方法和指标分析上有所突破。报告将城市竞争力明确区分为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过程的、由投入向产出转化的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投入的、可持续的和长期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三个组成部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即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为城市创造价值的规模、速度和效率;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即城市吸引人才、企业等本体集聚的能力,进而决定了城市产业体系的层次与结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城市的要素与环境状况,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城乡一体、对外开放六大方面,分别体现为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根据这样的理论框架设计指标体系,我们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分区域的详细论述。与往年不同的是在分项报告中,我们并没有延续以往从宜居、宜商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六大分项做整体分析的惯例,而是从每个方面选取一个代表性指标重点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2015年的城市竞争力报告我们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城市的排名。现如今,中国经济在大国城市化、大国工业化、城市转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历史机遇之下,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要重新调整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城市体系。报告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最后,我们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系新格局。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黄顺魁:《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的启示》,《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期。

丁华、李文江、左新兵:《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载《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沈正言:《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人民日报》2012年1月22日。

薛凤旋:《全球经济大转移与高铁时代的中国城镇化》,http://www.zgxcfx.com/Article/83548.html。

覃成林、种照辉、任建辉:《交通发展、经济空间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创新2.0驱动深圳打造创新之都》,《办公自动化》总第295期,2015年1月15日。

ANBOUND城市问题研究:《2014,新型城镇化这一年》,《城市问题研究》第195期,2014年12月25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http://news.sina.com.cn/c/2014-03-16/212029721385.shtml。

“新常态、新成就”系列专题,《中国信息报》,2015年3月2~9日。

易顺、李超、韩江波:《中国城市化的驱动力:基于空间滞后面板模型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6期。

李超、王彬、万海远:《中国城市化十年:经验、问题与对策》,《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余金艳、刘卫东、王亮:《基于时间距离的C2C电子商务虚拟商圈分析——以位于北京的淘宝网化妆品零售为例》,《地理学报》2013年第10期。

陆军、宋吉涛、梁宇生、徐杰:《基于二维时空地图的中国高铁经济区格局模拟》,《地理学报》2013年第2期。

王姣娥、焦敬娟、金凤君:《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地理学报》2014年第12期。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年第2期。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Rasoolimanesh,etc.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World.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6).

牛文元:《2013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

李光全:《温哥华为何能成为宜居城市》,《学习时报》2013年6月10日第2版。

李光全:《健康城镇化内涵与实现路径的理论建构》,《农村金融研究》2014年第5期。

李光全:《中国城市竞争力及其影响要素分解》,《开发研究》2013年第3期。

聂华林、李光全:《区域规划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刘金伟:《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刘金伟:《社会建设视角下中国和谐城市评价研究》,《中国名城》2013年第10期。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城市发展新版图”为主题,提出吉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以及正在形成的新格局,并且通过8个地级市、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城市发展新版图”为主题,提出吉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以及正在形成的新格局,并且通过8个地级市、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深度分析了2015年甘肃经济运行情况,科学预测了2016年经济发展趋势,重点剖析了甘肃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促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对策建议。特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发展战略与建设策略、创新驱动与甘肃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甘肃小微企业发展、甘肃省地方金融体系建...

作者: 朱智文 罗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强化城际关联:吉林省城市体系的新支撑力”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深入分析吉林省8个地级市竞争力发展的现有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以“强化城际关联:吉林省城市体系的新支撑力”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深入分析吉林省8个地级市竞争力发展的现有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以“城市辐射半径、网络地图数据与城市竞争力”为主题,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离不开“朋友圈”,更离不开网络数据平台。城市的辐射半径能否衔接重合,是城市间能否形成伙伴关系的关键;城市的形象数据能够在网络平台体现,并为其他城市、群众提供参考,是建立城市间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级市竞争力报告汇总了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竞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简 介:本书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客观描述和深刻分析了黑龙江省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2016年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城市发展新版图”为主题,提出吉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以及正在形成的新格局,并且通过8个地级市、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城市发展新版图”为主题,提出吉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以及正在形成的新格局,并且通过8个地级市、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由总报告、科技创新篇、科技产业篇、科创环境篇、科技服务篇、科技人才篇和智慧城市篇七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地区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科技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市级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2015年年度科技运行状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2016年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简 介:本书以“强化城际关联:吉林省城市体系的新支撑力”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深入分析吉林省8个地级市竞争力发展的现有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及指标体系,结合吉林省各层级城市的发展数据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全省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情况,明确吉林省各市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符合各市竞争力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简 介:本书以“城市辐射半径、网络地图数据与城市竞争力”为主题,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离不开“朋友圈”,更离不开网络数据平台。城市的辐射半径能否衔接重合,是城市间能否形成伙伴关系的关键;城市的形象数据能够在网络平台体现,并为其他城市、群众提供参考,是建立城市间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级市竞争力报告汇总了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竞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