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2

湖北省抗洪救灾研究(1949—1956)图书

A Study of Flood Relief in Hubei Province (1949-1956)

SSAPID:101-8871-5116-99
ISBN:978-7-5097-837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控制并减轻水灾危害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书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民抗洪救灾的实践,全面总结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抗洪救灾这一重大事件,分析新生政权在内忧外患、执政资源匮乏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积极应对灾害、整合社会、获得拥护、巩固政权,为我国当前的抗洪救灾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这正是本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所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石武英
编 辑:陈荣;荣敏;韩晓婵;孙艳蕊;刘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表目录

 后记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已有研究成果

    1.著作

    2.学术论文

   (二)研究局限及提升空间

    1.在研究内容上

    2.在研究视角上

    3.在研究方法上

  三 研究内容、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严重的水灾和成因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一)湖北省政府的成立

   (二)省属地方行政区划概况

   (三)新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状况

    1.经济情况

    2.政治和社会治安情况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严重的水灾

   (一)全国的水灾

   (二)湖北省严重的水灾

  三 水灾成因

   (一)地理因素

   (二)历史原因

   (三)战争因素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救灾体制的初步建立

  一 新中国成立前湖北省的救灾体制回顾

   (一)晚清的救灾体制概述

    1.报灾

    2.勘灾

    3.赈济

   (二)民国时期的救灾体制概述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防汛救灾的方针政策

   (一)防汛方针

   (二)救灾方针

  三 防汛救灾机构的新建

   (一)救灾机构的新建

    1.掌握灾情

    2.发放救灾款物

   (二)防汛机构的新建

  四 防汛救灾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的抗洪抢险工作

  一 1949—1952年的抗洪抢险情况

   (一)1949年的抗洪抢险概况

   (二)1950年的防汛情况

   (三)1952年的防汛情况

  二 荆江分洪工程的修建

   (一)修建原因

   (二)规划述略

   (三)工程实施

    1.安置移民

    2.组织动员阶段

    3.工程全面开工

    4.验收阶段

   (四)工程完成的重大意义

  三 1954年抗洪抢险情况

   (一)组织动员

   (二)查堤防汛,加固培修堤防

   (三)采取紧急分洪,牺牲局部保全局

  四 1955—1956年的抗洪抢险情况

   (一)1955年的抗洪抢险情况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二)1956年的抗洪抢险情况

    1.汛前准备

    2.汛期抗洪

    3.防汛总结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的救灾工作

  一 抢救与安置灾民

   (一)抢救灾民

   (二)转移灾民

    1.灾民的安全转移

    2.耕牛的转移安置

    3.灾民在安置地区的生产自救

    4.水退后灾民返乡安置

  二 实施临灾救济

   (一)粮款紧急赈济

   (二)以工代赈,进行修堤

   (三)对灾民实行医疗救助

  三 组织灾民生产自救

   (一)通过减租减息运动促进灾民生产自救

   (二)发放农贷扶助,支援灾区生产

    1.政府发放贷款、贷粮、贷种,支援生产救灾

    2.灾区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支持生产救灾

   (三)通过互助合作运动促进灾民生产救灾

   (四)大力发展副业和手工业生产,依靠供销合作社收购和推销

    1.大力发展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展生产赈灾运动

    2.依靠供销合作社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收购副业产品

     (1)给灾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

     (2)收购手工业和农副业产品

 第五章 人民军队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

  一 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二 参加抗洪抢险

  三 捐献款物救济灾民

 第六章 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对救灾工作的响应和推动

  一 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救灾动员

   (一)召开各类会议

   (二)通过报纸媒介等进行舆论宣传

   (三)组建宣传网,设立宣传员和报告员,进行面对面宣传

  二 灾区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积极参加防汛抢险

   (二)节约度荒与开展社会互济互助

   (三)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三 非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一)人力支援

   (二)物力支援

   (三)社会捐助

   (四)热情接待和安置灾民

  四 红十字会对灾区人民的援助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抗洪救灾的成就与经验

  一 取得的成就

   (一)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二)缓解了灾情,为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为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造奠定了基础

   (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凸显了全国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 积累的历史经验

   (一)党政军一体化的高度集中的举国机制是救灾工作的重要特点

    1.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实施积极的救灾举措

    2.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

    3.各级领导亲自上阵,及时指导

    4.广大基层党组织在抗洪斗争中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充分发动群众与坚决依靠群众是生产救灾成功的内在动力

    1.湖北省充分发动群众起来抗灾救灾的经验

    2.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生产救灾,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三)贯彻“有备无患,防重于治”的精神是战胜洪水的前提

  三 存在的失误与偏差

   (一)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1.思想上,对灾情不够重视,存在麻痹自满情绪

    2.组织形式上,一些生产救灾的相关机构不健全

    3.工作上,缺乏细致、耐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官僚主义作风尚存在

   (二)政府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存在欠缺,对赈灾腐败现象缺乏监管机制

    1.在防汛器材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缺失

    2.出现少数赈灾腐败现象

   (三)救灾的社会化程度过低,政府是救灾的主体,其他力量发挥不够

 结语

 摘要

1.湖北省档案馆档案:SZ1卷宗,SZ39卷宗,SZ67卷宗,SZ113卷宗,SZ115卷宗,SZ34卷宗。

2.湖北省档案馆档案:《湖北政报》。

3.武汉市档案馆档案:129-1-1,129-73-1,129-81-1,129-5-1,134-86-1,93-44-1,83-742-1,83-746-1,76-76-1。

1.湖北省档案局(馆)编《湖北省一九五四年防汛抗洪档案选编》,内部编印,1998。

2.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编《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

3.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华夏出版社,1986。

4.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防汛工作概况编审委员会编印《武汉市一九五四年防汛文献汇编》,1954年12月。

5.谢觉哉:《生产救灾工作手册》第一辑,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1。

6.谢觉哉:《生产救灾工作手册》第二辑,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4。

7.新华时事丛刊社编《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

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法规汇编》,华夏出版社,199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编委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1949—198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湖北省档案馆藏:SZE-62卷宗,1955。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

1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二、三、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长江日报》(武汉)(1949—1956年)。

2.《大公报》(香港)。

3.《湖北日报》(武汉)(1949—1960年)。

4.《解放日报》(上海)(1949—1956年)。

5.《人民日报》(北京)(1949—1960年)。

6.《申报》(上海)。

7.《民国日报》(上海)。

1.鄂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鄂州市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2.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工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4.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军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5.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民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农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7.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水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8.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司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9.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卫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政党社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政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12.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百年大事纪略》,崇文书局,2003。

1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情概览》,崇文书局,2005。

14.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财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15.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6.湖北省天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17.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襄樊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18.湖北省孝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孝感市志》,新华出版社,1992。

19.黄冈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冈市志》,崇文书局,2004。

20.黄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石市志》,中华书局,2001。

21.荆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荆州地区志》,红旗出版社,1995。

22.沙市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沙市市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23.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财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4.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大事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25.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军事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6.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民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27.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农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8.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社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9.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卫生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0.仙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沔阳县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1.宜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昌市志》,黄山书社,1999。

32.政协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集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3.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湖北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34.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组织史资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贩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54年长江的洪水》,长江出版社,2004。

4.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务馆,1937;三联书店,1958。

6.邓正来、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杜一主编《灾害与灾害经济》,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

8.高冬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人民出版社,2009。

9.高文学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

10.洪庆余主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长江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11.胡鞍钢:《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2.胡明思、骆承政主编《中国历史大洪水》(下卷),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13.湖北人民出版社编《和洪水搏斗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

14.荆江分洪工程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分洪工程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5.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李本公主编《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17.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8.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9.刘国新:《共和国里程碑:1954年的中国大业雄图》,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

21.马宗晋、郑功成主编《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2.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3.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24.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5.钱运录主编《当代中国的湖北》(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26.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7.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28.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务馆,2004。

29.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1.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2.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33.吴仲炎:《情系大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34.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

35.张健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6.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7.张文:《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8.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

39.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务馆,2000。

40.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湖北省荆州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与荆江防汛抗洪》,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1.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2.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蔡明理、杨达源:《历史时期荆江洪灾及其成因分析》,《灾害学》1992年第3期。

2.柴观珍、肖巧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救灾工作的经验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赈灾工作简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陈冬生:《建国初政府赈灾研究》,《求索》2005年第5期。

5.承载:《建国初上海赈灾研究》,《史林》1999年第3期。

6.池子华、冯欣:《近代中国灾荒及其救济》,《文化学刊》2009年第2期。

7.崔艳红:《从谢觉哉的救灾思想看党在建国初期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战略决策研究》2011年第3期。

8.杜俊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论述》,《重庆行政》2009年第4期。

9.范子英、孟令杰:《有关中国1959—1961年饥荒的研究综述》,《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0.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1.郭贵儒、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度荒工作述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2.黄芳、戴钢书:《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3.黄寰:《论防灾减灾中科技赈灾体系的构建》,《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2期。

14.蒋积伟:《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

15.李金铮:《新革命史:中共革命史研究的省思》,《博览群书》2011年第9期。

16.李勤:《1954年湖北水灾与救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9期。

17.刘长生:《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8.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19.吕永兴:《建国初期李先念主政湖北期间的经济思想探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0.彭先国:《湖南近代水灾研究》,《求索》2000年第4期。

21.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生产自救工作的历史考察》,《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2期。

22.苏全有、李风华:《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史研究述评》,《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3.苏全有、邹宝刚:《晚清赈灾思想研究述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4.苏少之、陈春华:《20世纪50年代初湖北省新贫农问题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5.苏少之、陈春华、王军:《关于20世纪5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几个问题的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26.孙克刚、徐志荣:《艰难的一步——怀柔解放后第一个冬春生产自救度荒述略》,《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7.万华英、马俊林:《1954年湖北特大水灾与救灾》,《湖北文史》1998年第4期。

28.温艳:《建国初期汉中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29.谢涛:《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1949—1953年的广州市为个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0.许虹:《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

31.严雄飞:《建国初期湖北经济环境的整治及成效》,《江汉论坛》2003年第5期。

32.阎永增、池子华:《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3.杨士泰:《新中国成立首年度的生产救灾》,《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4.叶宗宝:《期待人文视野下的灾荒史研究——中国灾荒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35.易光曙:《关于荆南洪涝灾害的治理问题》,《水利规划》1998年第1期。

36.殷倩、刘忠锋:《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中国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缘由》,《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S1期。

37.殷月兰:《建国初期抗水灾》,《纵横》2000年第4期。

38.张富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救灾工作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9.赵朝峰:《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渡荒工作》,《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0.赵朝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1.郑利民:《湖南仓储制及其在赈灾中的作用和弊端》,《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42.朱翔:《湖南省水灾及减灾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4年第2期。

1.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工作述评》,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2。

2.邓昀:《1954年湖南水灾与政府救助工作述评》,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

3.高冬梅:《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8。

4.高俊:《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

5.胡玉萍:《建国40年间(1949—1988)海南岛自然灾害及其抗救举措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

6.黄晓龙:《“支部下乡”:建国初期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以鄂东C村为分析对象》,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7.贾莹莹:《湖北省1954年水灾救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

8.柯涵:《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2007。

9.刘世超:《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社会问题的治理及其成功经验——以禁毒、禁娼、剿匪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商业大学,2011。

10.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1。

11.潘妮娜:《建国初期上海灾害救济的历史经验(1949—1952)》,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及其救治措施》,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0。

13.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以1931年大水灾为重点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6。

14.檀朝亮:《建国初期(1949—1956年)农民国家观念建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0。

15.王智东:《1949—1958年曲阜乡村救灾度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9。

16.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

17.肖巧朋:《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救灾工作的历史考察及经验总结》,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商业大学,2012。

18.杨国英:《建国以来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

19.张艳:《1966年邢台地震救灾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8。

20.章博:《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