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2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与空间布局图书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SSAPID:101-8867-0873-56
ISBN:978-7-5097-369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项目最终研究成果之一,重点研究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布局优化问题。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产业变迁与产业升级”研究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变迁和产业升级历史轨迹,提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线图。第二篇“地区关系与空间布局”对中国地区间经济关系变化进行了测度,阐释这种变化的内在机理。第三篇“政策变量与政策措施”分析政策变化轨迹,刻画政策冲击的效果,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对中国产业结构“绿色化”程度、“粗放式”增长方式是否延续、“刘易斯拐点”何时到来、“利润侵蚀工资”程度、产业重心“东移”程度、污染产业是否“西进”、保增长与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否兼顾等进行了明确回答,可供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发展方式转变丛书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前言

 后记

 序

 发展方式转变丛书学术指导委员会

 第一篇 产业变迁与产业升级

  第1章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状况

   二 工业结构变动状况

    1.轻重工业结构:重工业比重已超过70%,其中采掘业和重制造业比重进一步上升

    2.工业行业结构:轻纺工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

    3.工业品生产结构:多数工业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部分生产资料类产品尤其是原材料类产品出现相对减速增长,一些耐用消费品出现绝对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

    4.工业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其中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效果最显著

    5.工业要素结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上升,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下降

    6.工业技术结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产业内技术进步步伐加快

    7.工业结构绿色化: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比重变化不大,技术性节能减排是主要方式

    8.工业地区结构:东部地区比重下降,中西部地区比重上升

    9.工业所有制结构:非国有企业比重上升,内资企业经济效益好转

    10.产业组织结构:小企业比重上升,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新特点

    1.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

    2.外部环境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影响程度加深

    3.市场机制引导结构调整升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4.技术进步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第2章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

   一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过程

   二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解模型

    2.中国总产出的需求因素分解

   三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技术因素分析

  第3章 中国主导产业选择方案

   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二 不同基准情境下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1.主导产业选择的就业基准

    2.主导产业选择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基准

    3.主导产业选择的生产诱发系数基准

    4.主导产业选择的居民收入乘数标准

    5.主导产业选择的科技进步基准

   三 保持经济增长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的矛盾

    1.主导产业选择的增长率标准

    2.主导产业选择的次优方案

  第4章 美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

   一 美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概况

    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情况

    2.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3.就业结构和增加值结构之间的偏离度分析

   二 美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轨迹

    1.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

    2.总产值结构的变化

   三 美国主导产业变迁的基本轨迹

    1.主导产业选取的基本方法

     (1)需求收入弹性

     (2)生产率上升率

     (3)产业关联度

    2.主导产业演变过程

   四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化的特点

   五 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动力机制及行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六 美国支柱产业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日本产业结构演化路线

   一 引言

   二 日本产业结构演化的总体经济环境、路径与方向

    1.日本产业结构演化的总体经济环境

    2.日本产业演化的方向和路径

     (1)基于产业产出比重及其变动的产业演化方向和路径的分析

     (2)基于产业增加值比重及其变动的产业演化方向和路径的分析

     (3)小结:对日本产业结构演化方向和路径的综合考察

   三 日本产业结构演化的成因

   四 基本结论及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

   一 德国产业变迁路线概况

   二 德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轨迹

    1.投入产出表的标准化

    2.德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

   三 德国主导产业变迁的基本轨迹

    1.主导产业选取的基本方法

    2.德国主导产业演变的基本轨迹

   四 德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组织变革

    1.以垄断竞争为核心,快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以跨国经营为动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将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制度环境和助力

   五 若干启示

  第7章 中韩产业结构演化比较

   一 中韩经济发展情况的简要对比

    1.经济总量的比较

    2.发展阶段的比较

    3.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

    4.产业结构的差异

   二 中韩投入产出表编制的基本情况

    1.两国投入产出表的差异

    2.投入产出表的标准化

   三 中韩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

    1.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

    2.韩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

   四 中韩主导产业变迁的基本轨迹

    1.主导产业选取的基本方法

    2.中国主导产业演变的基本轨迹

    3.韩国主导产业演变的基本轨迹

   五 中韩产业结构演变的经济效率

   六 基本结论

   附录:双层过滤法计算程序

  第8章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线图

   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三条选择路线

    1.经济效益优先发展路线

    2.社会效益优先发展路线

    3.资源环境效益优先发展路线

   二 符合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升级可能路线

   三 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实际路线图

   四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第二篇 地区关系与空间布局

  第9章 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一 文献回顾

   二 根据引力模型编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1.原始投入产出表的收集、审核与标准化

    2.其他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3.四区域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表式

    4.引力模型估计地区间的产品流动

    5.四区域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平衡与确定

   三 利用区位商编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附录: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程序编制:以编制四区域投入产出表为例(在MATLAB上实现)

  第10章 地区间经济关系的测度

   一 文献回顾

   二 地区间的产业联系: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三 地区间的经济影响: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

   四 中国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11章 中国企业迁移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 企业迁移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1.按企业迁移的驱动力划分

    2.按企业迁移的行政范围划分

    3.按企业迁移的方向划分

    4.按企业迁移的距离划分

    5.按企业迁移的决定因素划分

   二 中国企业迁移的发展历程

    1.单一行政搬迁时期(1949~1978年)

    2.境外迁入为主时期(1979~1991年)

    3.内外资迁移并重时期(1992~2000年)

    4.企业迁移加速时期(2001年之后)

   三 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分析

    1.企业迁移方向主要是下行流迁移

    2.企业迁移方式以扩张性外迁为主

    3.企业迁移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

    4.企业迁移的产业分布特征

    5.企业迁移的目标区域特征

   四 中国企业迁移的决定因素

    1.企业内在发展的需要

    2.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

    3.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

    4.产业升级和污染转移

    5.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

    6.企业迁移的群聚效应

   五 中国企业迁移的发展趋势

    1.境外迁入以沿海为主要目标区

    2.沿海企业向西迁移进一步加快

    3.国内企业迁移出现差异化趋势

    4.中国企业加速向境外迁移

   六 积极引导企业迁移的政策建议

    1.实行东西部地区互动

    2.改善中西部投资环境

    3.进一步完善国家政策

    4.防止出现污染转移

  第12章 中国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过程及其变化趋势

   一 地区专业化的含义及衡量方法

    1.地区专业化的含义

    2.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比较

    3.地区专业化的类型

    4.地区专业化的衡量

     (1)地区专业化衡量的内容

     (2)衡量地区专业化的指标

     (3)地区专业化的传统衡量方法:区位商

     (4)地区专业化的衡量方法:产业集中度衡量方法

     (5)地区专业化的衡量方法:Krugman地区专业化指数

   二 衡量方法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1.指标和度量方法的选择

     (1)指标的选择

     (2)衡量方法的选择

    2.产业和区域分类

    3.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三 中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变化过程

    1.中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分布状况

    2.中国省(区、市)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指数变化过程

     (1)1985~2003年间,中国制造业地区专业化指数呈现上升趋势

     (2)分时点观察中国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

     (3)中国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变化速度

    4.中国三大城市群制造业的专业化特征

     (1)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

     (2)珠三角城市群

    5.两类特殊的高专业化指数地区

     (1)西藏、青海、宁夏

     (2)山西、云南

    6.制造业集中与专业化

   四 中国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发展变化规律

    1.前人研究

    2.中国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变化规律

     (1)倒“U”型

     (2)倒“U”型曲线的左支

     (3)三大城市群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变动趋势预测

    3.倒“U”型曲线悖论及对倒“U”型曲线的修改

     (1)倒“U”型曲线悖论

     (2)对倒“U”型曲线的修改

   五 结论

  第13章 高污染产业的空间变化特点及趋势

   一 文献回顾

   二 数据选取和方法

    1.主要高污染产业的选取

    2.产业转移的衡量方法

     (1)产业能源强度和污染密度的衡量方法

     (2)产业转移的衡量方法

   三 我国高污染产业跨区域转移

    1.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变化

     (1)中国工业空间布局的现状与趋势

     (2)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变化

     (3)主要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

    2.污染产业在本地区工业中的相对地位

    3.污染产业的相对转移情况

    4.污染产业的跨地区转移

   四 原因分析和对策

    1.原因分析

    2.政策建议

 第三篇 政策变量与政策措施

  第14章 需求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我国需求格局变动情况分析

   二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分析

   三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

   四 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分析

    1.总产出的增加

    2.增加值(初始投入)的变化

    3.就业人数的增加

    4.价格总水平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

   五 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

  第15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文献回顾

   二 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

    1.出口贸易结构变动

    2.进口贸易结构变动

    3.小结

   三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模型

   四 结果分析

    1.对外贸易对GDP形成与增长的贡献

    2.分产业对外贸易对GDP形成与增长的贡献

     (1)分产业出口贸易对GDP形成与增长的贡献

      A.分产业出口贸易对GDP形成的贡献

      B.分产业出口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

     (2)分产业进口贸易对GDP形成与增长的贡献

      A.分产业进口贸易对GDP形成的贡献

      B.分产业进口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

     (3)小结

   五 主要结论

  第16章 工资上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中国劳动力工资上涨态势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二 劳动力工资上涨源泉分析

   三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

   四 劳动力工资上涨的效果分析

    1.劳动力工资变动对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影响

    2.劳动力工资变动对实际收入的影响

    3.劳动力工资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迎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2.多种途径并用,进一步提高劳动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17章 资源价格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影响

   二 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和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影响

   三 能源资源价格变动对各部门价格影响分析

    1.单一品种能源、资源价格变化对各部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

    2.多品种能源和资源价格变化对部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

   四 石油价格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石油价格变动对经济影响的文献分析

     (1)油价变动对宏观经济与其他产业的冲击

     (2)供给冲击

     (3)收入转移

     (4)劳动力市场

     (5)调整成本

     (6)利率渠道

     (7)石油产品市场渠道

    2.石油价格变动对其他部门的直接影响分析

     (1)基于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2)基于12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3.石油价格变动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分析

    4.石油价格上涨的总量效应分析

    5.石油价格变动的分配效应分析

     (1)基于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2)基于12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3)例外情况分析

     附录:关于本章中的(6)式和(7)式等价性证明

  第18章 税收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税收变动的投入产出模型

    1.税收变动对价格的影响

    2.税收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二 增值税转型的效果分析

   三 出口退税的效果分析

  第19章 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来源及处理

   四 实证分析

    1.整体状况分解结果

    2.分产业分解结果

    3.工业分行业分解结果

   五 基本结论

 发展方式转变丛书编辑委员会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项目最终研究成果之一,重点研究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布局优化问题。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产业变迁与产业升级”研究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变迁和产业升级历史轨迹,提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线图;第二篇“地区关系与空间布局”对中国地区间经济关系变化进行了测度,阐释这种变化的内在机理;第三篇“政策变量与政策措施”分析政策变化轨迹,刻画政策冲击的效果,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对中国产业结构“绿色化”程度、“粗放式”增长方式是否延续、“刘易斯拐点”何时到来、“利润侵蚀工资”程度、产业重心“东移”程度、污染产业是否“西进”、保增长与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否兼顾等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可供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Aiginger,K. et al.(1999),Specialisation and(geographic)Concentration of European Manufacturing,Enterprise DG Working Paper No.1,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uropean Industry:1999 Report”,Brussels.

Amiti,M.(1997),Specialisation Patterns in Europe,CEP Discussion Paper No.363,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rnott,Richard J. and Joseph E.Stiglitz. 1979. Aggregate land rents,expenditure on public goods,and optimal city siz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3(4):471-500.

Bai,et al.(2002),“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

Bianchi,L. and I.Mariotti(2003),Mezzogiorno and SEEC:Do They Compete in the Attraction of Italian Relocating SMEs? Draft paper for RS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2th-15th April,Pisa.

Brulhart,M. and Torstensson,J.(1996),Regional integration,scale economies and industry locat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1435.

Centre of Studies(2009),Monash University: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ling Courses at CoPS,Beijing Practical GE Course,April 2009,Tsinghua University.

Chuk Kyo Kim,Korea’s Development Policy: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published by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Seoul,Korea.

Creamer,D.(1943),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D.C.

Dietzenbacher,E.& Los,B.(1998),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ense and Sensitivity,Ecomonic Systems Research,Vol.10,pp.307-323.

Dinc,M.,Haynes,K.E.and Qiangsheng,L.(1998),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Shife-share Models and their Extension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tudies 4(2):275-302.

Dunn,J.S.E.(1960),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6:97-112.

Ellison,G.and Glaeser,E.(1997),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05(5),pp.889-927.

Ellison,G.and Glaeser,E.(1999),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an Industry. 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89:311-316.

Erik Dietzenbacher & B.Los,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es with Dependent Determinant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2(April),2000,pp. 497-511.

Esteban-Marquillas,J.M.(1972),Shift and Share Analysis Revisited.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3):249-261.

Fenstra,R and Hanson G.(1999),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S.,1972-199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4(3),pp.907-940.

Fujita,M.,P.Krugman and A.J.Venables(1999),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Mass.).

Gordon,P.,H.Richardson,and G.Yu(1998),“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Employment Trends in the U.S.:Recent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Urban Studies 35:7,1037–1057.

Grossman,G.M & Krueger,A.B.Grossman,G.M.,Krueger(1992),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London:CEPR. Discussion Paper,No.644.

Hallet,M.(2000),Regional Concentration and Specialisation in the EU. Economic Papers N0.141.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

Harris,C.(1954),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u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4:315-348.

Helpman,E.and Krugman,P.(1985),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MIT Press,Cambridge.

Hoekstra,R.,van den Bergh,J.C.J.M.(2003),Comparing Structural and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Economics 25,39-64.

Hollis B.Chenery(1963),The Use of Inter-industry Analysis in Development Programming,in T.Barna(ed),“Structural Independ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pp.160-194.

Hummels,D and Ishii,J and Yi,Kei-Mu(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4(1),pp.75-96.

Isard,W.,《区域科学导论》(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Kim S. 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The Trends in U.S.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1860-1987.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0(4),1995,881-908.

Kim,Sukkoo(1995),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The Trends in U.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1860-1987.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0,pp.881-908.

Klimenko,M.(2003),Strategic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and Trade Policies for Industries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 Mime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Krugman,P.(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483-499.

Krugman,P.(1991a),Geography and Trade,Cambridge:MIT Press.

Krugman,P.(1991b),“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pp.484-499.

Krugman,P.(1993). 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3:129-144.

Leonard,J.(1988),Pollu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World Produc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Environment,and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ontief,W.and A.Strout(1963),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in T.Barna(eds)Structural Interdepend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St.Martin’s Press.

List,J.A.(1999).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40:1-20.

Meyer,D.,“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Manufacturing Belt:An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IX(1983),145-174.

Midelfart-Knarvik,K.H.,Overman,H.G.,and Venables,A.J.(2001).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c Geography:Estima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EU. Mimeo.

OECD: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re Labour Standard,2000;日本内阁府:《经济财政白皮书2005》,2005。

Polenske,K.(1970),An Empirical Test of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s:Estimation of 1963 Japanese Produ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LX(2),May.

R.Adam and C.Stephen(1996),“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A Critical Appraisal”,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8(Mar.),pp.33-62.

Round J.I.(2001),Feedback Effects in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s:What Have We Learned?,in Input-Output Analysis:Frontiers and Extensions,eds.Lahr,Michael L.and Eric Dietzenbacher,Palgrave.

Sebnem Kalemli-Ozcan et al. Risk Sharing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 2001.

Sonis M.,Oosterhaven J.and Hewings G.J.D(1993),Spatial Economics Structure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C:Feedback Loop Analysis,Economics System Research,5,173-184.

The Bank of Korea,(2005),Input-output Tables of Korea. Published on Dec 31,2008,Seoul,Korea.

Traistaru,I.and Martincus,C.V.(2003),Determinants of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 Patterns in Mercosur.

Traistaru,I.,Nijkamp,P.and Longhi,S.(2002),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al Activity in Accession Countries.

Venables,A.J.(1996),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7:341-359.

Vernon,R.(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190-207.

Wheeler,D.(2000),Racing to the Bottom?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World Bank,Working Paper 2524.

Wolf,N.(2004),Endowments,Market Potential,and Industrial Location:Evidence from Interwar Poland(1918-1939). Working paper.

Xinpeng Xu.(1998),Export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oods:A Global Perspective?,Trade Working Papers 435,East Asia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ZHANG Qizi and GUO Chaoxian(2009),China’s industrial growth:capital-driven or resource-driven?,China Economist,No.18,January-February.

〔美〕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商务印书馆,1984。

〔美〕沃西里·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崔书香译,商务印书馆,1982。

〔日〕金森久雄、香西泰、大守隆:《日本经济读本(第16版)》,东洋经济新报社,2004。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日〕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跨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仿真模拟技术开发”课题组:《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及其评价——基于对广东省深圳市、佛山市工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1期。

“跨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仿真模拟技术开发”课题组:《中国经济走势判断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基于对深圳、佛山、温州、昆山等地的调研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2期。

白玫:《企业迁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3。

白重恩:《地区保护主义和地区专业化:中国制造业的证据》,2003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报告会。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鲍琳洁:《德国的技术经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边恕:《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日本研究》2003年第3期。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蔡昌:《增值税转型的经济效应与对策分析》,《中国税务》2009年第1期。

蔡昉、王美艳:《劳动力成本上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4期。

陈刚、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陈淮:《八十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的回顾与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1990年第10期,第54~59页。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陈丽霞:《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

程延园:《〈劳动合同法〉: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范柏乃、毛晓苔、王双:《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2003年》,《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8期,第5~9页。

方远平、毕斗斗:《国内外服务业分类探讨》,《国际经济探索》2008年第1期。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人民出版社,1984。

龚艳:《捕捉低点投资机会——2008~2009年度浙商投资报告》,《浙商》2009年6月(下)。

郭朝先、白玫、王磊:《探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产业升级路线——基于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及其扩展形式的计算》,《经济管理》2008年第14期。

郭朝先:《从东莞合俊厂倒闭看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领导之友》2009年第1期。

郭朝先:《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及其出路》,《经济要参》2008年第74期。

郭朝先:《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郭朝先:《美国支柱产业变迁及启示》,《人民论坛》2009年4月(上)。

郭朝先:《中国经济:要实力更要国际影响力——从经济影响力分析看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2010年8月3日《中国经济导报》。

郭朝先:《中国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郭朝先:《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与发展方式转变》,《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浙江省企调队:《浙江企业缘何纷纷外迁》,《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第3期。

何晴、张斌:《出口退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税务研究》2008年第7期。

何晓春:《沿着国家区域战略方向——2008~2009年度浙商省外投资热点板块解读》,《浙商》2009年6月(下)。

贺灿飞:《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地理学报》2006年第2期。

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胡秋阳:《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胡祖耀、王在喆:《“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经济增长——“1997年经济·环境·能源分析用中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试制以及表的应用》,载许宪春、刘起运编《2004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黄付生、魏凤春:《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3期,第9~14页。

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姜春明:《90年代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经济》1998年第2期。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商务印书馆,1990。

李泊溪、江崎光南、伊藤正一:《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在政策模拟方面的应用》,载市村真一、王慧炯编《中国经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李凡:《石油危机与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2期。

李含琳、岳敏:《1981~2005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力的结构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李景华:《中国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1987~1995——归因矩阵方法与SDA模型研究》,载《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李军:《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及其评价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李磊:《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0年第5期。

李丽、杜凌:《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强、薛天栋:《中国经济发展部门分析:兼新编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李王鸣、朱珊、王纯彬:《民营企业迁移扩张现象调查——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经济问题》2004年第9期。

李晓、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一个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综述》,《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资源科学》2008年第30卷第6期。

李毅:《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型新经济的探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李占风、袁知英:《我国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统计研究》2009年第2期。

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廖明球:《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林宏、蔡宏波:《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

林凌、李树桂主编《中国三线生产布局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林素娇、江兵:《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研究》,《价值工程》2008年第4期。

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4期。

刘保珺:《中国投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载《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刘俊杰:《全球产业空间整合新态势——扩散与集聚》,《开发研究》2005年第2期。

刘力、张健:《珠三角企业迁移调查与区域产业转移效应分析》,《国际贸易探索》2008年第24卷第10期。

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刘起运、彭志龙:《中国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及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统计研究》2002年第2期,第40~42页。

刘尚希:《中国:消费率、经济脆弱性与可持续风险》,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5月。

刘学武:《投资、消费、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1989~1999年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9期。

刘亚铮:《新型工业化下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价值工程》2008年第11期。

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商务印书馆,2006。

刘志彪等:《长三角托起中国制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吕铁、余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

罗琴:《金融危机下提高我国出口退税税制竞争力的思考》,《税务研究》2009年第6期。

迈克尔·波特:《族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孟昊:《消费与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8期。

牛正兰:《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借鉴》,《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第20卷第5期。

潘文卿、李子奈:《中国沿海与内地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潘文卿:《地区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载许宪春、刘起运编《2004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潘文卿:《反映关税调整效应的中日投入产出连接模型》,载许宪春、刘起运编《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潘文卿:《中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因素分析》,载刘起运、彭志龙主编《中国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及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裴长洪:《论转换出口退税政策目标》,《财贸经济》2008年第2期。

裴平等:《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彭光华、陆占奇:《立法调整劳动关系的九大发展趋势》,2008年1月8日《中国劳动保障报》。

齐舒畅:《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情况简介》,《中国统计》2003年第6期。

邱鹏:《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9期(总第295期)。

邱丕群:《西部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及资源占用研究》,载许宪春、刘起运编《2004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裘元伦:《稳定发展的联邦德国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申勇:《深圳企业外迁现象剖析及政策调整》,《当代经济》2008年第6期。

沈利生、吴振宇:《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载《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沈利生、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慎海雄、胡作华:《解密浙商投资分布图》,2006年6月12日《经济参考报》。

石奇:《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市村真一、王慧炯:《中国经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宋海林、王家新:《日本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5期。

唐志鹏:《我国产业基于最终需求拉动效应的竞争力评价》,《管理评论》2009年第7期。

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

王金南等:《中国与OECD的环境经济政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王维兴:《关于钢铁企业降低CO2排放的探讨》,《中国钢铁业》2009年第6期。

王伟光主编《中国二线城市科学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王业强:《产业地理集中的形成机理及决定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王宇新、王立平:《中国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EBA模型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1期。

王玉潜、袁建文、李华:《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王允贵:《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受阻与经济萧条》,《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7~8期。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4期。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魏后凯:《沿海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7期。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闻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09年第9期。

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吴一丁、毛克贞:《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2期。

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

吴忠群:《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和投资的确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夏明:《投入产出体系与经济结构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夏炎、杨翠红、陈锡康:《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分解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熊启泉、杨十二:《重新审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2期。

徐海彪:《正确看待企业迁移现象——浙江企业迁移的态势及其影响研究》,《浙江经济》2004年第21期。

徐平华:《资源政策约束下中国产业政策的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徐瑛:《资源税调整的区域效应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许经勇:《谈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1期。

许宪春、刘起运:《2004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许永兵:《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5期。

薛敬孝等:《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

杨翠红:《乡镇企业投入占有产出表的编制及其应用研究》,载《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第44~55页。

杨卫东:《由企业外迁引起的对“温州模式”的反思》,《北方经济》2009年第5期。

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杨云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工业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统计研究》2001年第9期。

余丽生、陈优芳、冯健:《浙江省企业外迁现象剖析》,《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6期。

袁易明:《资源约束与产业结构演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张车伟:《〈劳动合同法〉将开启劳动关系的新时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张崇明:《慈溪市工业企业迁移现象思考》,《浙江统计》2009年第4期。

张红霞:《我国R&D费用支出的部门间溢出效应分析》,载《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张其仔、郭朝先、白玫:《协调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产业政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3期。

张其仔、郭朝先、陈晓东:《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张其仔、郭朝先:《中国工业增长的性质:资本驱动或资源驱动》,《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张雪松:《三大需求要素对我国GDP的贡献》,《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张亚斌、易红星、林金开:《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3卷。

张亚雄、赵坤:《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张亚雄、赵坤:《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编制与应用》,载许宪春、刘起运编《2004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赵放:《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日本学刊》1996年第2期。

赵贺:《发达国家高污染产业转移及我国的对策》,《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赵凌华:《〈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狠”在哪?》,《经济要参》2008年第22期。

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

赵振全等:《消费与投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浙江省企业调查队课题组:《从企业迁移看浙、沪、苏投资环境的差异》,《浙江经济》2004年第24期。

甄静慧:《东莞产业转移进行时》,《南风窗》2008年第14期。

郑江淮、高春亮、张宗庆、刘健:《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动因、技术学习与政策导向》,《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中国美国商会:《2009美国企业在中国》,www.amcham-china.org.cn,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2008),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008。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消耗及用水系数的投入产出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的诱发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2期。

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周泳宏、唐志军:《投资率门限特征、消费促进与经济增长:1995~2007》,《统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祝坤福、唐志鹏、裴建锁、陈锡康、杨翠红:《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管理评论》2007年第9期。

简 介: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他著者从社会及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并提出将有害环境和耗竭资源的活动戴家纳入国家经济平衡表。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迈向绿色经济》报告欧腌,提出应将全球2%的GDP用于绿化10个核心经济部门,并预测绿色投资相比...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简 介:按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不少国家在进入到阶段后,经济增长停滞,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中国是否会落入这个陷阱?从中国产业竞争力走势和结构分析,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存在结构性缺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的经济低迷、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不断施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