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96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2021)

SSAPID:101-8861-2971-67
ISBN:978-7-5201-8990-3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双循环格局下特大型城市建设”为主题,客观规范地评估了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特大、超大型城市建设的现状水平和成长性态势,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以及部分典型中心城市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探索与实践,前瞻性探讨了这些城市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
编 辑:李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基本子库

 Ⅰ 总报告

  B.1 双循环格局下国家中心城市与特大型城市建设报告

   一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态势及特点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发展态势

     1.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2.2020年主要特大、超大型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

     1.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2.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

     3.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

     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5.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6.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

    (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

     1.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发展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突破

     4.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

     5.城市和谐宜居幸福指数获得新提高

    (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3.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4.以制度优势汇聚共克时艰磅礴力量

   二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遇到的挑战及应对举措

    (一)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变化的深刻影响

     1.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带来的风险挑战

     2.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带来的风险挑战

     3.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带来的风险挑战

    (二)国内发展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

     1.经济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

     2.科技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

     3.社会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

    (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应对举措

     1.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3.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4.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

     5.加快韧性城市建设

   三 双循环格局下国家中心城市和特大、超大型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国家中心城市和特大、超大型城市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及问题分析

     1.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

     2.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逆全球化趋势有所强化

     3.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4.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带来的困局

     5.影响经济循环畅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国家中心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建设的更高要求

     1.增强资源配置功能

     2.增强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3.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4.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三)双循环格局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1.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

     2.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

     3.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4.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

 Ⅱ 评价篇

  B.2 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指数评价分析

   一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指标对比

   二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排序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价

     1.数据来源

     2.权重分布

     3.评价结果

      (1)建设指数综合排序

      (2)六大功能层建设指数对比

    (二)国家中心城市成长性指数排序

     1.数据来源及处理

     2.成长性指数综合排序

     3.各城市成长性分析

   三 部分特大和超大型城市发展现状评价

    (一)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和数据来源

     2.分析方法

    (二)评价结果

   四 新发展格局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

 Ⅲ 城市篇

  B.3 2020年北京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成就及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2020年北京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一)“十三五”圆满收官,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加强“四个中心”建设,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

    (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现快速复苏

    (四)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五)扎实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两翼”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二 北京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

    (一)新形势

    (二)新要求

    (三)新挑战

   三 新形势下北京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一)把握城市发展时代特征,科学谋划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力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三)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五)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六)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B.4 2020年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成就、面临挑战及未来展望

   一 上海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态势分析

    (一)上海市2020年综合发展状况

     1.上海市2020年主要行业表现

     2.2020年上海市6个重点行业

     3.规模以上服务业

    (二)上海市2020年科研投入情况

     1.科研经费投入

     2.专利研发与申请

     3.新增科创企业

    (三)上海市2020年人民生活质量

     1.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四)上海市2020年重要发展行动和规划

     1.快速响应控制疫情,多样活动彰显信心

     2.注重创新产业规划,承办活动提升能级

     3.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创新服务贸易发展

     4.及时总结建设成果,继往开来合理规划

    (五)上海市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经验

     1.快速控制疫情,稳定社会环境

     2.充分刺激内需,激发经济活力

     3.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对外贸易

     4.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

   二 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不断完善

     2.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二)挑战

     1.自由贸易区制度建设仍有待完善

     2.“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仍有待提升

     3.科技创新能力和氛围有待加强

     4.长三角地区互联共通建设任重道远

     5.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三 对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展望

    (一)“五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二)引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

    (三)世界各国的高质量贸易合作

    (四)发展之路道阻且长

  B.5 2020年天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展和展望

   一 天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落实城市功能定位

    (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四)深入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二 天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仍需壮大

    (二)城市功能与发展格局有待调整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亟须开启新格局

    (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有待提升

   三 天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展望

    (一)以科技、人才、产业为抓手,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二)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完善城市功能

    (三)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四)打造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B.6 2020年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展与未来展望

   一 2020年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展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球和全国保持相对稳定位置

    (二)经济快速复苏,稳住“第四城”地位

    (三)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保持稳固

    (四)科技创新持续保持活跃

    (五)广州大都市圈建设稳步推进

    (六)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七)城市更新步伐加快

   二 增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动力源

    (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培育新的动力源

     1.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2.坚决推动资本“脱虚向实”

     3.顺势而为导入新科技革命

     4.再出发争创二次制度红利

    (二)从需求结构转换中培育新的动力源

     1.以城市大战略为导向升级投资

     2.以新型消费挖掘释放消费潜力

     3.以“一带一路”拓宽外贸空间

    (三)从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动力源

     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3.加快发展数字核心产业集群

    (四)从深度城市化进程中培育新的动力源

     1.拓展升级中心城区空间

     2.活化利用闲置公有物业

     3.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4.引领建设巨型城市区域

   三 未来展望

  B.7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 武汉强力推进疫后重振

    (一)疫情给武汉带来严重冲击

    (二)武汉打响“第二场保卫战”

    (三)从第二季度起形势逐步好转

   二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再出发

    (一)稳步推进全国经济中心建设

    (二)加快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创建

    (三)加快推进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四)积极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五)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B.8 2020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思考与展望

   一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二)数字城市建设强力推进

    (三)城市枢纽功能稳步提升

    (四)创新要素聚集功能持续强化

    (五)城市吸引力不断释放

    (六)区域协同发展纵深推进

   二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特点及发展态势

   三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B.9 2020年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 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展成效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三)城市提升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开放发展开创新局面

    (五)城市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六)成渝区域协作开局良好

   二 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产业竞争优势尚不突出

    (二)城市功能布局亟待优化

    (三)开放支撑作用不够显著

    (四)创新引领作用还需强化

   三 进一步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产业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二)培育发展动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近悦远来高品质活力城市

    (四)坚持合作协同,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B.1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成都作为:强核、拓圈、融环*

   一 强核:深化经济地理重塑,优化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空间

    (一)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营城逻辑

     1.公园城市的战略地位和区域使命得到不断彰显

     2.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和落地解决方案得到不断深化

    (二)深化城市发展“十字方针”,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

     1.重塑城市发展动力空间

     2.推动各区功能错位发展

     3.重点突出“东进”发展战略

   二 拓圈:拓展“成都极核”和全省“主干”“朋友圈”,共建世界级“都市圈”

    (一)构建“三轴三区三带”发展新格局

     1.形成“三轴三区三带”空间布局

     2.先行建设“三区三带”

    (二)构建立体化交通通勤“都市圈”

     1.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畅通都市圈公路网

     3.促进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

     4.加强都市圈陆空联运网络

    (三)共创开放平台,共建开放枢纽

     1.协同搭建开放平台

     2.协同共建开放枢纽

    (四)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1.协同创新领域

     2.搭建创新平台

     3.完善创新生态

    (五)深化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

     1.健全都市圈产业链条

     2.构建都市圈产业体系

     3.打造都市圈产业生态

     4.培育都市圈产业载体

   三 融环: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一)成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角色定位

    (二)成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功能支撑

    (三)成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抉择

     1.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

     2.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B.11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成效、新优势、新瓶颈*

   一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成效

    (一)经济总量首次跃上万亿元新台阶

    (二)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逆势成长

    (三)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四)全面打造“生态大都市”新胜景

    (五)经济外向度实现新跃升

   二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优势

    (一)强制造:集聚先进制造业优势

     1.快速扩大行业规模

     2.增强规上单位实力

     3.发挥大中型企业引领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突出作用

     4.优化产品结构

     5.提高产品出口水平

    (二)硬科技:发挥科创资源富集的优势

     1.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创新平台和众创载体建设

     3.推动科技成果多渠道转化

     4.深度融合科技金融

    (三)夜经济: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1.构筑各具特色的夜游街区

     2.积极促进夜间产品多元化

     3.推出大型文化旅游活动

     4.融合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三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瓶颈

    (一)餐饮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亟待转型

    (二)文旅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亟待创新

    (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四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突破新瓶颈的可行建议

    (一)实施知名品牌战略,规划引领餐饮产业发展

    (二)深入推进“文化+”战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三)多扶持多渠道稳定就业市场

 Ⅳ 案例篇

  B.12 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实施效果与展望

   一 “专项行动”实施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一)“专项行动”实施的背景

    (二)“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

   二 “专项行动”实施的效果与问题

    (一)“专项行动”实施的效果

     1.非首都功能存量有所减少

     2.城市秩序和面貌明显改善

     3.城市生活品质和效益有所提高

    (二)“专项行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主体以政府为主,缺乏其他主体有效参与

     2.是一种治标之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实施成本偏高

     4.实施过程过于笼统

   三 “专项行动”实施的基本经验

    (一)部门联动,协同推进

    (二)综合治理,分步实施

    (三)区级统筹,因地施策

   四 “十四五”时期北京推进“专项行动”的重点

    (一)妥善处理疏解后续问题

    (二)加强对软环境的整治

    (三)促进高质量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提升平原新城与西北部健康北京承载区功能

   五 完善“专项行动”的对策

    (一)转变城市治理手段

    (二)完善财政政策

    (三)调整土地利用政策

    (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13 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践探索

   一 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实现国家战略使命的内在要求

    (二)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良好基础

     1.自然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2.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3.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凸显

     4.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5.具有良好的消费综合环境

   二 建设特色与成效

    (一)商圈组团建设提质提速

    (二)国际消费品牌加快集聚

    (三)特色服务消费加快提升

    (四)国际会展经济领先西部

    (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

    (六)“买全球、卖全球”格局基本形成

   三 主要举措与经验

    (一)主要举措

     1.明确建设思路

     2.制定建设目标

     3.聚焦重点突破

    (二)经验总结

     1.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2.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3.突出山水人文景观特色,打造独具个性的“魔幻之都”

     4.聚焦国际化平台和活动,强化国际消费资源集聚

     5.着力弥补短板弱项,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一)优化国际消费场景

    (二)提升国际消费品质

    (三)拓展国际消费影响

    (四)畅通国际物流网络

  B.14 西安硬科技支撑硬实力的发展思路与举措*

   一 完善硬科技发展政策体系

    (一)顶层设计

    (二)产业布局

    (三)企业培育

    (四)金融支持

    (五)人才支持

   二 合理布局硬科技产业

    (一)打造高能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平台

    (二)建立硬科技孵化平台

    (三)成立产业联盟

   三 培育硬科技企业

    (一)建立梯度成长培育体系

    (二)推出“技术经理人模式”

    (三)推广“西光模式”

   四 创新科技金融融合机制

    (一)多模式创新科技金融服务

    (二)多渠道支持企业上市发展

    (三)多方位服务科技企业金融需求

   五 加强硬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分层次建设人才载体平台

    (二)全面保障人才住房、教育等需求

    (三)加大人才奖励力度

   六 面临的挑战与针对性建议

    (一)产业布局重点不突出

    (二)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可行的建议

  B.15 郑州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定位与策略

   一 新一轮国家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一)统筹规划国家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二)推动国家、部门、地方科技创新基地联动建设,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三)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二 郑州在全国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中的位置与影响

    (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

    (二)创新平台层次偏低

    (三)创新平台领域较窄

    (四)创新平台影响有限

   三 郑州布局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目标与策略

    (一)建设目标:统筹国家意图与区域目标,以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重点

    (二)空间布局:处理好核心与外围的关系,重点建设科创廊带,打造创新服务综合载体

    (三)发展路径:处理好所在和所用的关系,重点推动与创新策源地的协同联动发展

    (四)基础保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做好优化创新生态这篇文章

  B.16 郑州推进“四路协同”的基本思路、主要成效和政策建议

   一 4条“丝绸之路”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

    (二)“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

    (三)“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

    (四)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顺畅

    (五)“四路协同”聚合效应彰显

   二 郑州推进“四路协同”发展的做法及经验

    (一)坚持政策规划引领带动

    (二)充分发挥“四路协同”先发优势

    (三)推进“四路协同”联动发展

    (四)巩固扩大“四路协同”效应

   三 郑州“四路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三)全面加强空陆网海4条“丝路”融合聚合效应

    (四)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五)全面拓展重点国别和重点领域合作新空间

    (六)全面深化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合作

  B.17 郑州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一 近年来郑州科技创新发展态势

    (一)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投入强度显著提升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日益丰硕

    (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四)企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 郑州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加速汇聚科技创新人才,释放创新潜能

   三 郑州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及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创新资源不足

    (二)创新资源利用度不高

    (三)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五)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风险挑战

   四 新发展阶段加快郑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创新要素培育,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二)加快构建多元创新网络

    (三)加快以新基建赋能新旧动能转换

    (四)加快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新型竞合关系

    (五)加快打造“科技+”,培育多样化科技创新形态

  B.18 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思考与建议

   一 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设施支撑有力

    (二)数字产业基础雄厚

    (三)科创氛围优质浓厚

   二 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主要成效

    (一)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

    (三)城市大脑,创造美好生活

   三 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够

    (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三)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充分

    (四)数字经济人才结构性短缺

   四 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构建创新生态链

    (三)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四)坚持产业发展导向,完善数字经济人才结构

  B.19 合肥创新发展之路

   一 合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一)以培育创新主体为主抓手,发挥引领示范

     1.企业创新主体

     2.高校院所基础研发主体

     3.政府创新服务主体

    (二)以创新服务平台为主支撑,推进协同创新

     1.高端研发平台

     2.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三)以重点领域为聚焦点,促进成果转化

     1.科技应用示范

     2.创新创业孵化

     3.科技成果转化

    (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点,发展高端产业

     1.突出优势集中集群

     2.全链条抓产业创新

     3.新兴业态培育

    (五)以集聚创新人才为着重点,打造人才高地

     1.强化高端人才引进

     2.重视本地人才培养

     3.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六)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推动力,加强制度创新

     1.完善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

     2.建立行业间沟通合作机制

     3.推动行政服务管理机制改革

   二 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一)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

     1.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2.高新产业集聚发展

     3.创新高地品牌彰显

     4.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5.创新环境全面优化

    (二)合肥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不足

     1.创新投入仍需加强,创新效率不高

     2.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协同创新不够

     3.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技术产业脱节

     4.创新人才仍较缺乏,创新激励不足

     5.创新机制不够完善,政策有待精准

   三 合肥创新驱动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瞄准原始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二)聚焦产业创新,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

    (三)借力制度创新,打破科技成果转化藩篱

    (四)深挖模式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五)加强开放创新,建设协同创新生态圈

    (六)新基建新动能,构建创新发展增长极

 Ⅴ 探索篇

  B.20 特大型城市引领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研究

   一 武汉引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回顾

    (一)武汉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武汉创新城市圈产业发展联动模式

    (三)武汉引领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 武汉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现状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武汉以省会会商机制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武汉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功能的建议

    (一)创建国家级科学中心

    (二)大力发展引领型制造业

    (三)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四)强化高端服务功能

    (五)促进社会发展一体化

     1.科技方面

     2.教育方面

     3.卫生健康方面

     4.社会保障方面

    (六)着力推广GEP核算

  B.21 都市圈布局、人口集聚与承载力关系探讨*

   一 引言

   二 都市圈概念界定及其建设可行性

    (一)都市圈概念界定

    (二)都市圈建设可行性

     1.公共安全风险外溢视角

     2.人口与经济发展视角

     3.兼顾国家政策支持视角

   二 城市人口与经济承载力内涵梳理

    (一)人口承载力

    (二)城市经济承载力

   三 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研究方法

   四 不同观点:都市圈人口集聚趋势

    (一)中心城市人口过多,需严格管制

    (二)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度缺乏

   五 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都市圈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与经济集聚的优势

     1.人口集聚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正向作用

     2.人口集聚对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正向效应

     3.人口集聚对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正向影响

    (二)人口与经济集聚的阻碍力

     1.观念障碍

     2.制度障碍

   六 都市圈人口与经济承载力提升展望

  B.22 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一)文献综述

     1.通道经济和区域一体化

     2.对“国际陆海新通道”“南向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总体研究

     3.枢纽经济和内陆开放高地的相关研究

    (二)理论分析框架

   三 重庆与东盟国家的竞争互补关系分析

    (一)重庆与东盟国家贸易竞争互补关系分析

     1.出口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2.进出口贸易互补指数分析

    (二)重庆与东盟国家产业竞争互补关系

     1.重庆与东盟的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2.重庆出口与东盟各国进口的产业互补指数分析

   四 深化重庆—东盟经贸合作的路径优化

    (一)优化调整重庆—东盟的经贸合作和产业发展导向

     1.全面深化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合作

     2.巩固提升与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的合作

     3.适时拓展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文莱的合作

    (二)深化重庆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改革

     1.组织机制改革

     2.政策服务机制改革

     3.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4.人才保障

    (三)强化枢纽辐射的联系

  B.23 洛阳努力成为双循环枢纽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 洛阳的历史价值、现代意义与机遇叠加

    (一)洛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二)“十四五”期间,洛阳的机遇叠加

   二 成为双循环的枢纽城市,是洛阳“十四五”规划的重大诉求

    (一)洛阳城市功能的新定位:中原城市群中的“增长极”

    (二)构造发展新格局,促使洛阳成为全国双循环枢纽城市的总体设计

   三 洛阳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的条件分析与路径建议

    (一)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步伐

     1.并非乐观:洛阳产业结构现状评价

      (1)“三二一”格局并非企稳

      (2)传统产业占比过重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着力点

    (二)倍加重视营商环境的建设,迅速提升场域优势

     1.增强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力量,提升洛阳场域竞争力

      (1)增强经济资本力量

      (2)增强文化资本力量

      (3)增强社会资本力量

     2.加倍重视营商环境建设

     3.集聚高端服务业,实现洛阳“白领化”

    (三)补齐洛阳经济外向度的短板,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

     1.洛阳经济外向度亟须提高

     2.加快提高经济外向度的点位

      (1)大力推进洛阳都市圈经济的国际化

      (2)交通先行

      (3)健全开放平台,完善开放体系,创新都市圈发展模式

    (四)以产业布局为核心,加快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

     1.通过产城融合,最大限度发挥“集聚效应”

     2.以大型产业集群为引擎,加速洛阳的人口增长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就业者的幸福指数

    (五)多策并举提升消费水平,拉动洛阳双循环

     1.以消费端的供给优化来带动消费需求

     2.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在洛阳消费

     3.同步推进新老基建建设,优化供给侧结构

    (六)推进河洛文化的国际化,建设洛阳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1.清醒认识:洛阳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差距

     2.深入剖析: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四大指标

     3.弯道超车:实现洛阳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建设的关键突破

      (1)举办高密度、高层次、系列性的文化论坛

      (2)把河图洛书作为洛阳城市的象征

      (3)高起点建设国际老年康养中心

      (4)打造馆藏最丰富、历史最久远的东方博物馆之都

      (5)建造140余个姓氏祠堂,吸引客家人来洛阳祭奠

      (6)提升传播白马寺、龙门石窟的佛学价值,扩大洛阳的国际影响力

  B.24 后发赶超的郑州实践及启示

   一 郑州市情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郑州历史悠久

    (二)郑州是综合交通枢纽

    (三)郑州是重要工业城市

    (四)郑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商埠

    (五)郑州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六)郑州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

     1.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

     2.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展望

   二 郑州市后发赶超的历程、举措与成效

    (一)郑州市后发赶超的主要历程

     1.省会功能的确立

     2.商贸中心城市的提出

     3.特大型中心城市的酝酿

     4.国家中心城市的定音

     5.让“龙头高高扬起来”

    (二)郑州市后发赶超的战略举措

     1.谋划和推进郑州基础设施建设

     2.谋划和推进建设郑东新区

     3.谋划和推进郑州航空港建设

     4.谋划和推进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建设

     5.谋划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6.谋划和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

     7.谋划和推进一系列国家战略落地生效

    (三)郑州市后发赶超的主要成效

   三 郑州市后发赶超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始终坚持思想引领

    (二)站位全局谋划未来

    (三)与时俱进优化发展定位

    (四)善于抢抓和利用机遇

    (五)区域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

  B.25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总体位居第三梯队

    (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长性位居前列

   二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趋势分析

    (一)郑州具有加快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二)郑州经济和城市能级增长将呈加速态势

    (三)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排名将明显提升

   三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进位对策建议

    (一)正视差距,增强加快提质进位的紧迫感

    (二)提高站位,加快提升国际化能级

    (三)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提质进位

  B.26 关于推进郑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 加快郑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都市圈及其同城化的概念和内涵

    (二)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郑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 推动郑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目标定位

     1.功能定位

     2.主要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任务

   三 举措建议

  B.27 双循环格局下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战略意义与思路举措

   一 双循环格局下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客观要求

    (二)加快中原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二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现状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更高要求

    (一)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提出更高要求

   三 双循环背景下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路与举措

    (一)全面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求,明确一体化推进方向

    (二)把中央决策部署同城市群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明确一体化推进思路

    (三)坚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导向,明确一体化推进举措

 Ⅵ 附录

  B.28 附录一 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主要统计数据汇总

  B.29 附录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地方相关政策文件汇编

   一 国家层面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2.《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4.《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5.《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二 地方层面

    6.《关于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意见》

    7.《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

    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B.30 附录三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事记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Abstract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编委会

[1]白国强、葛志专:《广州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策略思考》,《城市观察》2019年第3期。

[2]曾金华、李华林:《今年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减税降费精准“滴灌”中小微》,《经济日报》2021年3月23日。

[3]春燕:《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建设——东京案例》,《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6期。

[4]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红旗文稿》2015年第12期。

[5]佟家栋、刘程:《“逆全球化”浪潮的源起及其走向:基于历史比较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6期。

[6]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7]轩会永:《中国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的痛点与对策》,《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6期。

[8]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课题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经济日报》2021年1月1日。

[1]陈彦斌:《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消费与有效投资》,《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第11~15页。

[2]陈耀:《推进区域更高水平开放的新使命》,《开放导报》2020年第5期,第3页。

[3]程丽辉、卢山冰、陈丁:《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第62~70页。

[4]金碚、陈耀、张可云、喻新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第1~12页。

[5]王晶:《以数字化供应链推动“双循环”格局形成》,《经济参考报》2021年5月25日,第7版。

[6]王静:《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共融路径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第144~156页。

[7]俞可平:《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的若干重要问题——基于特大型城市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88~99页。

[1]赵弘、刘宪杰:《以可持续城市理念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5期。

[2]叶堂林、毛若冲:《如何提升首都科技创新实力》,《前线》2020年第1期。

[3]李国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前线》2020年第1期。

[1]《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沈国兵:《疫情全球蔓延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贸发展的困境及纾解举措》,《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13页。

[3]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进一步借力进博会平台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联合时报》2020年12月18日,第7版。

[4]李锋、陆丽萍:《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强化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科学发展》2021年第1期,第33~41页。

[5]周正柱、冯加浩、李瑶瑶:《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建议》,《科技导报》2020年第24期,第69~76页。

[1]《2020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3月。

[2]《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

[3]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19)》,中国市场出版社,2020。

[4]王金杰、周立群:《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津冀承接平台的完善思路》,《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1]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2020全球城市指数报告》,2020年11月。

[2]《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2020中国城市幸福感报告》,2020年11月。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0)》,2020年11月。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8次报告》,2020年10月。

[1]秦尊文:《“一主”重在塑造“引领型发展”》,《湖北日报》2020年12月7日,第6版。

[2]秦尊文:《着力增强特大城市经济韧性》,《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第9~11页。

[3]秦尊文:《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与“灰犀牛”》,《武汉宣传》2020年第5期,第58~59页。

[4]秦尊文、付晨玉:《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101~105页。

[5]秦尊文、张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武汉的引领作用》,载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编《2018武汉发展报告》,武汉出版社,2018,第20~43页。

[1]陈中武:《认清优势劣势 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河南日报》2021年4月29日,第7版。

[2]孙月琴:《“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对郑州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当代经济》2021年第4期,第126~129页。

[3]王新伟:《努力打造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日报》2020年6月5日,第1版。

[4]王军胜:《打造科教创新高地 助力郑开同城化发展》,《郑州日报》2021年5月6日,第5版。

[5]喻新安:《发挥郑州龙头带动作用 谋划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河南日报》2020年2月5日,第6版。

[6]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郑州市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位列国家中心城市第二、全省第一》,http://public.zhengzhou.gov.cn/D12Y/4702476.jhtml,2021年1月21日。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3]《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庆日报》2020年12月3日。

[4]《202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重庆日报》2021年1月28日。

[5]《2020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重庆市统计局,2021年1月21日。

[1]成都市政府:《成都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研究(2020~2025)》,2020年10月。

[2]欧阳慧、李智:《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抓手 示范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锋》2020年第10期,第19~21页。

[3]杨继瑞、杜思远、冯一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与推进策略——“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会议综述》,《西部论坛》2020年第6期,第68~76页。

[4]杨继瑞、杜伟、黄潇、杜思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重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轴带发展新格局》,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第58~66页。

[5]杨继瑞:《成都东部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东部新表达”》,《先锋》2020年第5期,第38~40页。

[1]许华、宋琦:《西安硬科技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经济界》2021年第1期。

[2]方炜:《硬科技: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西安日报》2020年9月21日。

[3]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西安高新区启动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际人才交流》2020年第8期。

[4]李志军:《西安:人才集聚 打造硬科技之都》,《国际人才交流》2020年第1期。

[1]安树伟、李瑞鹏、李瑶:《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70~78+101页。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017。

[3]柴浩放:《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域内外视角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第215~217页。

[4]刁琳琳:《“疏整促”实践深化首都治理体系建设》,《前线》2020年第12期,第91~95页。

[5]黄澄、詹斌慧、陆军、邓双繁:《“开墙打洞”治理:北京老城街巷改造多视角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8年第3期,第13~19页。

[6]李强、卢尧选:《社会治理创新与“新清河实验”》,《河北学刊》2020年第1期,第175~182页。

[7]李拓、李斌:《中国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2期,第73~83+127页。

[8]李育德:《“疏解整治促提升”背景下和谐宜居北京建设》,《城市》2019年第10期,第72~79页。

[9]陆小成:《疏解整治促提升要深刻把握“三个适应”》,《前线》2018年第4期,第63~65页。

[10]王志锋:《城市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1]踪家峰、郝寿义:《城市治理分析》,《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第32~36页。

[12]Charles,M.T.,“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pp.416-424.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9年12月19日。

[2]张智奎:《坚持供需两端发力 加快消费优化升级》,《当代党员》2021年第8期,第23~24页。

[3]李洋:《2019年阿里步行街经济报告:南京路、江汉路、解放碑消费力最强》,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6/7984.html,2020年1月7日。

[4]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商情报网,2020年9月28日。

[5]《京交会权威发布2018版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上海超越汉诺威位居全球第一会展城市》,https://www.pinlue.com/article/2019/05/3113/149083243543.html,2019年5月31日。

[6]《2020中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揭晓,重庆蝉联榜首,西安排名第六》,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210504/20210504A090QS00.html,2021年5月4日。

[7]吴莎:《西部地区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潜力测度与收敛性特征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4期,第148~151页。

[8]李果:《2021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北上广稳居前三,长沙“网红式”进击,海口三亚优势渐显》,《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5月10日,第5版。

[9]周天芸:《落实需求侧改革,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1世纪经济报道》2020年12月15日,第4版。

[10]鞠立新:《上海如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日报》2019年12月18日,第7版。

[11]吴学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立足自身禀赋和特色》,《中国旅游报》2019年9月25日,第3版。

[1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巴渝新消费”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年6月30日。

[1]李妮:《西安高新区获批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现代企业》2021年第2期。

[2]许华、宋琦:《西安硬科技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经济界》2021年第1期。

[3]西安高新区:《打造全球硬科技创新高地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科技产业》2020年第11期。

[4]西安高新区:《走在前列 示范先行 勇做大西安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中国科技产业》2019年第31期。

[1]《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2017年8月18日。

[2]《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2017年9月15日。

[3]《“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7年7月28日。

[4]《“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6年10月26日。

[5]《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6月22日。

[6]邸月宝、赵立新:《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今日科苑》2020年第2期。

[1]尹弘:《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八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河南日报》2021年1月25日。

[2]王新伟:《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14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郑州市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5月19日。

[3]侯红:《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郑州日报》2021年2月10日。

[4]李晓琳、卢伟:《“四路协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基于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调研》,《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4期,第49~52页。

[5]李燕燕:《创新完善“四路协同”体制机制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河南日报》2020年9月25日,第14版。

[6]王红:《“四路协同”走出内陆地区开放新路子》,《中国经济导报》2020年9月18日,第3版。

[7]吴玉芝:《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城市枢纽经济功能》,《当代经济》2020年第9期,第28~31页。

[1]刘琼莲:《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双创”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构建》,《行政论坛》2019年第2期。

[2]王京生、陶一桃:《“双创”,何以深圳强?》,海天出版社,2018。

[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4]《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人民日报》2020年9月12日。

[5]张靖:《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构建——以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地方高等院校为例》,《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年第12期。

[6]张祝平:《河南省“双创”载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郑州市为例》,《创新科技》2019年第5期。

[1]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2018。

[2]杭州市人才服务中心:《杭州市2019年数字经济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2019。

[3]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统计年鉴》,2020。

[4]中国信通院:《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

[5]杭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报告》,2020。

[6]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2020全球重要城市开放数据指数》,2020。

[7]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六新”发展行动方案》,2020。

[8]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0年杭州市新制造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20。

[9]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0。

[10]杭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

[11]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

[12]中国信通院、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2021。

[1]许根宏、许蓓蓓:《创新,让合肥迸发澎湃动力》,《安徽日报》2021年5月21日。

[2]朱丹:《合肥与部分省会城市科技创新比较分析》,《统计科学与实践》2020年第7期。

[3]周华东、高玲玲:《合肥科技创新的成绩与挑战》,《合肥晚报》2020年4月29日。

[4]王哲:《合肥:科技之城的创新发展》,《中国报道》2018年第8期。

[5]孙刚:《安徽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引领创新发展》,《安徽科技》2019年第2期。

[6]舒小琴:《加快提升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的思考》,《情报工程》2019年第4期。

[7]邹宝德:《创新引领合肥市产业加速优化升级》,《安徽科技》2018年第6期。

[8]毕娟:《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案例研究》,《经济纵横》2017年第8期。

[9]程振革:《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探索》,《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

[10]乔章凤:《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6期。

[11]张元萍、杨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6期。

[12]成全、董佳、陈雅兰:《创新型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原始性创新政策评价》,《科学学研究》2021年第5期。

[1]秦尊文、张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武汉的引领作用》,载《2018武汉发展报告》,武汉出版社,2018,第20~43页。

[2]秦尊文:《中部省会城市再定位》,《决策》2011年第z1期,第54~56页。

[3]秦尊文:《内强创新素质 外增辐射功能——武汉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武汉宣传》2012年第6期,第38~39页。

[1]Gottma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Economic Geography,1957(33):189-200.

[2]刘庆林、白洁:《日本都市圈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第72~74页。

[3]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第19~23页。

[4]富田和晓、藤井正:《图说大都市圈》,古今书院,2002。

[5]王建:《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第1~15页。

[6]肖金成、马燕坤、张雪领:《都市圈科学界定与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研究》,《经济纵横》2019年第11期,第32~41+2页。

[7]宋准、孙久文、夏添:《城市群战略下都市圈的尺度、机制与制度》,《学术研究》2020年第9期,第92~99页。

[8]童玉芬、齐明珠:《制约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25~31页。

[9]郭志伟、张慧芳、郭宁:《城市经济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6期,第26~30页。

[10]孔凡文、胡弘、张婷婷:《城市经济承载力及其测算方法研究——以沈阳市为例》,《城市问题》2013年第7期,第55~58页。

[11]朱宝树:《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6期,第8~13页。

[12]狄乾斌、韩帅帅、韩增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承载力的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16年第2期,第337~352页。

[1]陆大道:《二〇〇〇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年第2期,第110~118页。

[2]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0,第222~223页。

[3]王瑛:《发展通道经济的理论探讨》,《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10期,第45~47页。

[4]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2期,第158~168页。

[5]Behrens K.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Inequalities:How Important Is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The Manchester School,2011,79(5):952-971.

[6]Behrens K.,Gaigné C.,Ottaviano GI.,et al. “Countries,Regions and Trade:On the Welfare Impa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5):1277-1301.

[7]杨祥章、郑永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21页。

[8]傅远佳:《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4期,第70~77页。

[9]冯一帆、张青青:《“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贸易便利化测评报告(2013~2018)》,《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9期,第64~91页。

[10]袁伟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效应:内涵、方法与研究框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63~73页。

[11]王景敏:《“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对外经贸实务》2019年第5期,第83~85页。

[12]呙小明、黄森:《“陆海新通道”建设下中国和新加坡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年第4期,第45~52页。

[13]呙小明、黄森:《“陆海新通道”建设下东盟国家制度环境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效率——基于超效率窗口DEA和空间面板模型》,《中国流通经济》2020年第6期,第74~85页。

[14]李依依、钟敏、蒋菲:《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对参建省市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金融研究》2019年第8期,第34~39页。

[15]吴玉芝:《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城市枢纽经济功能》,《当代经济》2020年第9期,第28~31页。

[16]赵伟伟:《枢纽经济及其发展机制——以中国交通枢纽经济为例》,《人文地理》2020年第3期,第115~122页。

[17]宫银峰:《关于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多维思考》,《中州学刊》2020年第5期,第39~45页。

[18]赵光辉、谢柱军、任书玉:《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经济效益分析》,《东南亚纵横》2020年第2期,第94~102页。

[19]陈文玲:《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内涵与战略意义——兼论重庆在两大战略中的定位》,《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7期,第5~16页。

[20]姚树洁、欧璟华、房景:《“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基于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视角的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4期,第5~18页。

[21]吴光豪:《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区域金融研究》2020年第5期,第68~73页。

[22]孙东琪、刘卫东、陈明星:《点—轴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经济地理》2016年第3期,第1~8页。

[23]桑百川、李计广:《拓展我国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关系——基于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分析》,《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第69~74、135~136页。

[24]李敬、陈澍、万广华、付陈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第4~16页。

[25]苏昕、张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网络结构与合作态势》,《改革》2019年第7期,第96~110页。

[26]杨宏恩、孙汶:《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依存、竞争、互补与因果关系研究》,《管理学刊》2016年第5期,第6~14页。

[1]《“双循环”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沙里淘金财经观察,2020年11月10日。

[2]国际老年文化康养中心:《洛阳双循环的突破点》,沙里淘金财经观察,2020年11月17日。

[3]《重任在肩:以洛阳产业结构转型来实现双循环》,沙里淘金财经观察,2020年11月24日。

[4]《拉长洛阳经济外向度的短板,助力双循环》,沙里淘金财经观察,2020年12月2日。

[1]李长春:《中原大地奋进曲》,人民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编《河南改革开放3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3]喻新安:《中原崛起的实践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喻新安、王建国、完世伟等:《中国新城区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喻新安、蒋晓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编《河南改革开放3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陈耀:《推进区域更高水平开放的新使命》,《开放导报》2020年第5期,第3页。

[3]程丽辉、卢山冰、陈丁:《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第62~70页。

[4]金碚、陈耀、张可云、喻新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第1~12页。

[5]王新伟:《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14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郑州市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5月19日。

[6]侯红:《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郑州日报》2021年2月10日。

[1]张学良、陆铭、潘英丽:《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2]〔美〕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廉军伟:《都市圈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8。

[5]陆军:《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人民论坛》2020年第27期。

[6]陶希东:《中国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面临的问题及创新策略》,《城市问题》2020年第1期。

[1]裴熔熔、陈玉尧:《郑州都市圈发展提速9%的面积创造33%的GDP》,大河财立方,2021年2月1日。

[2]吴军:《中原城市群首次晒发展成果 特大城市只有郑州 大城市连续两年每年增加1个》,《河南商报》2018年12月19日。

[3]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4]《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5]徐建勋:《2018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郑州总人口达1013.6万》,《河南日报》2019年3月25日。

[6]周维思等:《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简 介: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面临的压力,系统探讨了2022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综合发展、科技、产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与研究。

作者: 许鹏 张赛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