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09

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图书

Yinguang's Thought, the Pure Land Beliefs and Ultimate Concern

SSAPID:101-8836-3836-57
ISBN:978-7-5097-531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史论结合,对净土宗十三祖印光(1861-1940年)的佛学思想进行了述评。重点依据印光对佛教各宗尤其是禅净的比较、对儒佛并举的抉择,分析了他专注弘扬弥陀净土的各项依据,对佛法如何提升世俗人群的知与行的具体思考及举措。进而紧扣宗教作为终极关怀的主旨,评述了印光思想所蕴涵的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意识,并有机地结合现代宗教学、生态学等相关学说,指明他的相应思想具有普适性。附论考究了印光与杨仁山、虚云、弘一、太虚、欧阳竟无的净土观同异,并结合印光、史怀哲和章太炎对《太上感应篇》的误读,讨论了相应思想史的解释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世界宗教研究丛书
作 者: 黄家章
编 辑:黄金平;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序

 总序

 后记

 导论 研思印光思想与净土思潮的视域、路径与意义

  一 净土信仰、净土宗与印光

  二 曾被忽视的净土信仰、净土宗与印光思想研究

  三 逐渐受到应有重视的净土宗和印光思想及其研究

  四 本书的主题、三个视域、问题意识与研思径路

 第一章 净土信仰、弥陀净土与净土宗

  一 佛教净土信仰的流变

   (一)弥勒净土信仰

   (二)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的比较

   (三)唯心净土与弥陀净土的合一

  二 净土立宗

 第二章 印光其人其行其著

  一 印光生平与《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二 《净土五经》与弘扬净土

  三 著作、重要论文与书信

 第三章 印光的弥陀净土思想

  一 佛法教人了生死

  二 末法时代的净土法门

  三 唯心净土与彼岸净土的统合

  四 修持的三大宗纲:信、愿、行

  五 临终程序:临终三大要

 第四章 印光的禅净观与诸宗观

  一 “宗”与“教”不宜混淆

  二 界定禅净之别

  三 重释禅净四料简

  四 佛教诸宗观

   (一)大乘与小乘

   (二)空宗与有宗

   (三)显教、密教与密宗

 第五章 印光的儒佛并举思想

  一 儒佛之融合与儒佛之同异

  二 “释氏之孝”与“儒者之孝”

  三 居尘学道,在家修行

  四 在家修行三要务

   (一)重视家庭教育

   (二)建立因果报应观

   (三)戒杀吃素以挽天灾人祸

 第六章 印光讲述的故事及其净土义理

  一 印光讲述的11则故事

  二 为什么要注重讲故事?

 第七章 纵比较:净土宗重要祖师与印光的弥陀净土思想之比较

  一 初祖慧远与印光的弥陀净土思想之比较

   (一)慧远的弥陀净土思想与修持

   (二)印光对慧远的认知与评价

   (三)慧远与印光的同与异

  二 善导与印光的弥陀净土思想之比较

   (一)善导的弥陀净土思想与修持

    1.往生依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与佛力

    2.专修“称名念佛”的修持法

    3.明确“摄凡夫入报”的修行成果

   (二)印光对善导的认知与评价

   (三)善导与印光的同与异

  三 八祖莲池与印光的弥陀净土思想之比较

   (一)莲池的弥陀净土思想与修持

    1.“望乐国为家乡,仰慈尊如怙恃”的净土观

    2.“一心念佛”的修持法

    3.禅净双修,以净土为归

    4.戒杀、护生与福慧双修

   (二)印光对莲池的认知与评价

    1.印光对莲池的两点历史认知与辩正

    2.印光对莲池的历史性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莲池与印光的同与异

  四 九祖蕅益与印光的弥陀净土思想之比较

   (一)蕅益的弥陀净土思想与修持

    1.三学一源,净土是诸宗殊途之同归

    2.以持名念佛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

    3.信、愿、行是“修行之宗要”

    4.以戒律促成净土的“净戒为因,净土为果”思想

   (二)印光对蕅益的认知与评价

    1.蕅益是佛门内“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

    2.推崇蕅益的《弥陀要解》与《净土十要》

    3.评价蕅益的《四书蕅益解》“以圆顿教理,释治世语言”

    4.指出蕅益的著作甚少被选入《乾隆版大藏经》的原因

    5.高度肯定莲池、蕅益等使“佛日重辉”的复兴佛教之举

   (三)蕅益与印光的同与异

  五 弥陀净土是净土宗的共同信仰归宿

 第八章 横比较:晚清民初佛学大家与印光的净土思想之比较

  一 杨文会的弥陀净土观

   (一)杨文会与印光的互动

   (二)杨文会的弥陀净土观

   (三)杨文会的弃禅归净观

   (四)杨文会与印光之同异

  二 虚云的弥陀净土观

   (一)虚云与印光的互动

   (二)虚云的净土观

   (三)虚云的禅净合一观

   (四)虚云与印光之同异

  三 弘一的弥陀净土观

   (一)弘一与印光的书信交往

    1.提倡“息心专一念佛”法门

    2.关于掩关修行

    3.刺血书经与恭敬书经

    4.印光对弘一的评价

    5.印光与弘一的书信交往何以不持续?

   (二)弘一与印光的直接交往

   (三)弘一的弥陀净土观

    1.出家“纯为了生死大事”

    2.归心净土后的“天心月圆”

   (四)弘一的弘净舍禅观

   (五)弘一与印光的同异

  四 太虚的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观

   (一)印光与太虚的互动

   (二)太虚的弥陀净土观

   (三)太虚的弥勒净土信仰

   (四)太虚的人间净土观

   (五)太虚与印光的同异

  五 欧阳竟无对净土的否弃

   (一)欧阳竟无对净土的否弃

   (二)欧阳竟无的了生死之愿

  六 肯定净土之主流、否定净土之支流及其各自的趋归

 第九章 点比较:印光、史怀哲和章太炎对《太上感应篇》的误读及其价值

  一 印光对《感应篇》的解读

  二 史怀哲对《感应篇》的解读

  三 章太炎对《感应篇》的解读

  四 印光、史怀哲和章太炎对《感应篇》的误读

  五 误读的理论依据及其价值

 第十章 印光思想与弥陀净土信仰的终极关怀意蕴

  一 向死而生的终极关怀

  二 儒佛双美的道德关怀

  三 护生慈行的生命关怀

  四 临终关怀: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的联结时点

  五 印光思想具全了作为宗教的系统化蕴涵

 附录 印光思想研究综述

  一 对印光思想的总体与要点的把握

  二 印光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时代影响

  三 印光的弘法特色

  四 印光思想中的临终关怀意识

  五 印光思想中的教育思想

  六 对印光及其思想的评价

 文前辅文

以佛修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佛道儒三教是构成中国传统信仰、思想与文明大厦的三根主要支柱。净土信仰作为中国化佛教的核心信仰,既有现实关怀,更有终极关怀,“佛法原是教人了生死的,非只当一种高超玄妙话说说。”(印光)蔚为壮观成主流后,终成长为中国佛教的净土宗。本书紧扣佛法教人了生死的主题,从宗教即终极关怀的视角,以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的思想为研究重点,再以印光思想为交汇点,与慧远、善导、莲池和蕅益等净土宗古代祖师们的净土思想作纵向比较研究,与杨仁山、虚云、弘一、太虚和欧阳竟无等现代佛学大家的净土思想作横向比较研究,发见净土信仰、净土宗与印光思想所蕴涵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诸种意旨,发见其表达最深层的死亡恐惧与寻求解脱的终极愿望,解脱路径即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在世界诸多宗教的信仰与思想的茂密丛林中,“宗教观的宇宙乐观主义……可能最清晰地表达在净土宗中。”(约翰·希克)净土信仰、净土宗与印光思想因此而独树一帜。

《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本。

《乾隆大藏经》,中国书店出版社。

《卍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二册。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大正藏》第十二册。

(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二册。

(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大正藏》第十册。

(唐)般剌蜜谛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正藏》第十九册。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八卷,《大正藏》第三册。

(唐)义净译《譬喻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

(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十三卷,《大正藏》第四册。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五卷,《大正藏》第三册。

《菩萨本行经》三卷,《大正藏》第三册。

(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三卷,《大正藏》第三册。

(后汉)迦叶摩腾共法兰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七册。

(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七卷,《大正藏》第四册。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六十卷,《大正藏》第一册。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大正藏》第二册。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大正藏》第九册。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大正藏》第八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大正藏》第八册。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三卷,《大正藏》第一册。

《净土四经》(《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金陵刻经处同治五年刻本。

《净土五经》(《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黄耀德堂印本。

《无量寿经》,陈林译注,中华书局,2010。

《楞伽经》,赖永海、刘丹译注,中华书局,2010。

《禅宗三经》,李英武注,巴蜀书社,2005。

《阿弥陀经》,(南北朝)鸠摩罗什译,王党辉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净土宗三经》,弘学注,巴蜀书社,2005。

(唐)法海集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东晋)慧远:《庐山慧远法师文钞》,江西庐山东林寺1984年印行本。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三十卷,《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唐)道绰:《安乐集》二卷,《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南唐)释静、释筠编撰《祖堂集》,吴福祥、顾之川点校,岳麓书社,1996。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中华书局,1981。

(宋)延寿:《万善同归集》三卷,《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五代)延寿:《永明延寿禅师全书》(上、中、下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宋)宗晓:《乐邦文类》五卷,《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明)袾宏:《竹窗随笔》,金陵刻经处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明)袾宏:《莲池大师全集》,福建莆田广化寺版本。

(明)袾宏:《莲池大师全集》(上、中、下),张景岗点校,华夏出版社,2011。

(明)袾宏:《莲池大师集》,陈德星堂,1981年印本。

(明)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五十五卷,《续藏经》第七十三册。

(明)憨山:《憨山大师法汇初集》,香港佛经流通处,1997。

(明)蕅益:《蕅益大师净土集》,上海佛学书籍,1995。

(梁)释慧皎:《高僧传》十四卷,《大正藏》第五十册。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三册),苏州灵岩山寺,1986。

(清)魏源:《老子本义·净土四经·诗比兴笺》,岳麓书社,2011。

守成法师辑录《历代净土高僧选集》,福建省佛教协会,1993。

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共三卷七册),中华书局。

李淼主编《中国净土宗大全》,长春出版社,1996。

《普陀山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感应篇汇编》,苏州报国寺弘化社。

《净土圣贤录(白话)》(四册),苏州报国寺弘化社,2010。

《智 净土思想之研究》(上、下册),王孺童校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印光:《印光大师全集》(七册),释广定编辑,佛教出版社,1991。

印光:《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下册),徐蔚如编辑,苏州灵岩山寺。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下卷),明道、妙真编辑,苏州灵岩山寺。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下册),罗鸿涛编辑,福建莆田广化寺,1990。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三册),张育英校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黄夏年主编《印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印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全24册),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编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印光:《印光大师说净土》,曾琦云译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印光:《灵岩遗旨》,智随编,岳麓书社,2008。

印光:《印光大师说佛》,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印光:《印光大师家庭教育嘉言录》,守拙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印光:《一书在手 如师相随——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印光:《佛的智慧:印光大师说佛》,程群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印光:《印光法师话家庭教育》,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选编,弘涛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印光:《印光法师话慈善公益》,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选编,余池明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印光:《印光法师话处世为人》,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选编,朱延锋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印光:《印光法师论儒学》,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选编,余池明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陈海量编辑《印光大师永思集》,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印光:《印光法师手书金刚经》,中国书店,2012。

印光:《印光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

杨仁山:《杨仁山居士遗著》(十一册),金陵刻经处。

杨仁山:《杨仁山全集》,周继旨校点,黄山书社,2000。

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全九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净慧编《虚云和尚开示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虚云:《虚云和尚方便开示》,福建莆田广化寺,1993年印赠本。

虚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河北佛教协会,1990。

虚云:《虚云和尚说佛》,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太虚:《太虚大师全书》(64册),印顺等编,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

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太虚:《中国佛学》,浙江省佛教协会,1994。

太虚:《太虚大师说佛》,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太虚:《太虚佛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弘一大师全集:修订版》编辑委员会编《弘一大师全集》(全十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国佛教协会编《弘一法师》,文物出版社,1984。

林子青编《弘一法师书信》,三联书店,1990。

弘一:《索性做了和尚——弘一大师演讲、格言集》,上海三联书店,1995。

弘一:《弘一大师选集》,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弘一:《弘一大师说佛》,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王维军主编《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大光:《影尘回忆录》,四川省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1998。

王雷泉编选《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黄夏年主编《欧阳竟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黄夏年主编《梁启超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

黄夏年主编《章太炎集、杨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王志远主编《圆瑛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

黄夏年主编《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宽律等编集《净土圣贤录》,上海佛学书局印本,第四册“近代部分”。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上海佛学书局,1995。

王志远主编《高鹤年大德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

黄常伦主编《方外来鸿——近现代高僧致高鹤年居士信函手迹》,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王志远主编《丁福保大德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

丁福保:《西洋医学史》,东方出版社,2007。

丁福保:《中国成功家庭教育读本》,杨民译,新世界出版社,2008。

聂云台:《保富法》,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明)袁了凡(原著),聂云台:《了凡四训与保富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范古农:《古农佛学答问》,黄山书社,2006。

陈寅恪:《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李炳南:《论语讲要》,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沈去疾编著《印光法师年谱》,天地出版社,1998。

释见正:《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东初出版社,1995。

印光法师著,释传印讲记:《〈净土决疑论〉讲记(修订版)》,金城出版社,2013。

夏金华:《印光大师年谱长编》,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

灵悟法师:《印光法师》,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李明:《印光“因果正信”居士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余池明:《印光法师的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岑学吕编著《虚云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林子青编著《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汤用彤:《汤用彤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1991。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9。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0。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辑),知识出版社,1980。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东方出版中心,1989。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四辑),东方出版中心,1989。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书店,1992。

李富华:《佛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释大安主编《超越千载的追思——纪念慧远大师诞辰167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张敬川:《庐山慧远与毗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张曼涛主编《民国佛教篇》,大乘文化出版社。

张曼涛主编《净土思想论集》(一),大乘文化出版社。

张曼涛主编《净土思想论集》(二),大乘文化出版社。

张澄基:《净土今说》,慧炬出版社,1981。

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1991。

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全23卷),中华书局,2009。

印顺:《净土与禅》,中华书局,2011。

印顺:《净土学论集——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中华书局,2010。

印顺:《净土与禅》,正闻出版社。

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方立天:《慧远及其佛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方立天:《方立天文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陈扬炯:《善导法师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陈扬炯:《道绰法师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陈扬炯:《昙鸾法师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杨曾文主编《当代佛教》,东方出版社,1993。

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黄夏年:《中外佛教人物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周贵华:《作为佛教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冯达文:《中国哲学的本源——本体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冯达文、张宪主编《信仰·运思·悟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冯达文:《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困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洪修平、陈红兵:《中国佛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郭朋:《郭朋佛学论文选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释慧严:《净土概论》,东大图书公司。

魏磊:《净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弘学:《净土探微》,巴蜀书社,1999。

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巴蜀书社,2000。

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佛光出版社。

释大安:《净土宗教程》(修订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林克智编著《实用净土宗辞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黄元公:《浙江净缘——净土法门在浙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英武、正信:《佛教入门——净土宗》,巴蜀书社,2009。

赖品超、学愚主编《天国、净土与人间:耶佛对话与社会关怀》,中华书局,2008。

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巴蜀书社,2009。

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郭朋、廖自力、张新鹰:《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巴蜀书社,1989。

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麻天祥:《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近现代中国佛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麻天祥:《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麻天祥主编《佛学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

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邓子美:《吴地佛教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肖平:《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刘成有:《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巴蜀书社,2002。

黄志强:《近现代居士佛学》,巴蜀书社,2005。

卓新平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陈永革:《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程恭让:《抉择于真伪之间——欧阳竟无佛学思想探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叶圣陶:《未厌居习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杨庆丰:《佛学与哲学——生命境界的探寻》,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卢升法:《儒学与现代新儒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顾伟康:《禅净合一流略》,东大图书公司。

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序说》,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陈荣捷:《现代中国宗教的趋势》,文殊出版社,1987。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二卷),知识出版社,1994。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王路平:《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巴蜀书社,2001。

李志夫:《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陈少明编《情理之间——冯达文教授七秩寿庆文集》,巴蜀书社,2011。

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稻乡出版社,1989。

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四龙:《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释惠敏主编《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法鼓文化,1998。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冯沪祥:《人、自然与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陈平原编《佛佛道道》,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黄家章、黄慧锦:《为人处世与〈菜根谭〉》,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巴蜀书社,2003。

傅伟勋:《生命的学问》,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海波:《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余理等:《崇拜心理学》,华龄出版社,1997。

李桂玲编著《台港澳宗教概况》,东方出版社,1996。

陈荣捷:《现代中国宗教的趋势》,文殊出版社,1987。

洪丕谟:《心灵的梦圆——净土宗那些大师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四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河南教育出版社,2009。

汪志强:《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10。

陈金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陈泉州编著《弥勒净土集》,华夏出版社,2009。

释根通主编《中国净土宗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星云:《人间佛教书系——禅学与净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李承贵:《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黄公元:《一代巨匠 两宗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及其影响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刘成有、学愚主编《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陈怀宇:《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金泽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金泽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覃德清:《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范丽珠等:《当代世界宗教学》,时事出版社,2006。

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朱封鳌主编《中华佛缘人物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向斯:《皇帝的佛缘》,紫禁城出版社,2004。

韩养民、唐群编著《尊佛的皇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何志平、陈云根:《文化政策与香港传承——何志平五年的雪泥鸿爪》,中华书局,2008。

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三卷),上海三联书店,1991。

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二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张永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印度〕甘地:《甘地自传》,钟杰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费正清、费维楷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

〔日〕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葛兆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英〕约翰·多恩:《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林和生译,新星出版社,2009。

〔德〕埃穆特:《反邪教手册》,鲁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

〔俄〕列夫·托尔斯泰:《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王维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美〕保罗·蒂里希:《蒂里希选集》(上、下卷),何光沪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

〔美〕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陈新权等译,工人出版社,1988。

〔美〕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高师宁、何光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英〕约翰·希克:《宗教哲学》,何光沪译,三联书店,1988。

〔英〕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英〕约翰·希克:《第五维度》,王志成、思竹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4。

〔英〕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吕大吉、何光沪、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李四龙、裴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日〕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释印海译,正闻出版社。

〔日〕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潘桂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公司。

〔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郑彭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英〕渥德尔:《印度佛教史》,王世安译,商务印书馆,2000。

〔日〕松本文三郎:《弥勒净土论》,张元林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德〕孔汉思、〔德〕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美〕霍姆斯·维慈:《中国佛教的复兴》,王雷泉、包胜勇、林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美〕洛佩兹 编《佛教解释学》,周广荣、常蕾、李建欣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美〕肯尼斯·K.田中:《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冯焕珍、宋婕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美〕竹林:《信仰间对话》,王志成、王蓉、朱彩虹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德〕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德〕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陈永禹译,三联书店,1994。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日〕道端良秀:《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徐明、何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2。

〔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波兰〕柯拉柯夫斯基:《宗教:如果没有上帝……》,杨德友译,三联书店,1997。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英〕斯蒂芬·霍金等:《未来的魅力》,李大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黄正东、唐少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德〕贝蒂娜·施蒂克尔编《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张荣昌译,三联书店,2003。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2010。

〔英〕萨达提沙:《佛教伦理学》,姚治华、王晓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美〕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陈湘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瑞士〕布伦诺·S.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静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德〕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严蓓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沈颢、(不丹)卡玛·尤拉主编《国民幸福——一个国家发展的指标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以〕泰勒·本-沙哈尔:《幸福超越完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美〕爱德华多·波特:《一切皆有价》,赵德亮译,中信出版社,2011。

周军:《印光法师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周军:《略论印光法师禅净思想》,《求索》2004年第2期。

周军:《试述印光法师的家庭教育思想》,《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杜钢:《印光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杜钢:《印光大师之家教观浅探》,《法音》2004年第8期。

杜钢:《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后论文。

杜钢:《印光大师之教育方法探微》,《法音》2009年第9期。

杜钢:《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法音》2009年第12期。

杜钢:《浅论印光大师之教育目的观》,《法音》2010年第4期。

黄家章:《印光思想与终极关怀》,中山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黄家章:《论印光净土思想所蕴涵的终极关怀意识》,《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

黄家章:《“宗”“教”之别与扬净抑禅:印光净土思想的两块基石》,《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黄家章:《印光、史怀哲和章太炎对〈感应篇〉的误读及其价值》,《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

黄家章:《研思印光思想的意义与路径》,载《情理之间》(论文集),巴蜀书社,2011。

黄家章:《印光与太虚的互动及彼此净土观的同与异》,《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2期。

黄家章:《印光的儒佛融合思想论》,《孔子研究》2012年第2期。

黄家章:《善导的弥陀净土思想与印光的善导观》,载《隋唐思想与信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11月3日)。

黄家章:《莲池的弥陀净土思想观和莲池与印光的比较观》,《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11期。

黄家章:《佛法教人了生死——印光的三幅书法及其净土思想与修持的核心点》,《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

孙勇才:《印光大师的儒佛融合思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孙勇才:《苏州灵岩山寺的佛教文化特征》,《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孙勇才:《印光大师与苏州现代佛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孙勇才:《变荒淫之域为佛教圣地——苏州灵岩山寺的文化独特性》,《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李保奎:《印光法师佛学思想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崇恩:《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法音》1998年第5期。

李明:《从东晋慧远、唐代惠能到民国印光——铸就中国佛教儒释双美互成品格的三座丰碑》,《五台山研究》2011年第1期。

辛雷乾:《融合儒佛,力斥排佛——印光法师思想评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方立天:《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法音》2003年第9期。

方立天:《弥陀净土理念:净土宗与其他重要宗派终极信仰的共同基础》,《学术月刊》2004年第 11期

黄夏年:《1995年中国佛学研究综述——兼谈当前佛学研究有关问题》,《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4期。

王志成:《佛教净土、基督教天国与非实在论宗教哲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王公伟:《净土宗与禅宗对于净土观念的诠释意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王公伟:《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4期。

王公伟:《试析中国净土思想发展的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王公伟:《从弥勒信仰到弥陀信仰——道安和慧远不同净土信仰原因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4期。

王公伟:《永明延寿与中国净土宗的发展》,《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陈永革:《从智慧到信仰:论晚明净土佛教的思想转向》,《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法鼓文化1998年12月。

杨曾文:《弥勒信仰的传入及其在民间的流行》,《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杨曾文:《佛教的阿弥陀、观世音和弥勒信仰》,《佛教和中国文化》1988年第3期。

杨曾文:《中日两国的净土教》,《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韩昇:《净土宗的机遇——中日两国净土教的比较研究》,《佛学研究》1996年第5期。

姚长寿:《净土三经与净土五经》,《佛教文化》1990年第2期。

龚隽:《近代中国佛学研究方法及其批判》,《二十一世纪》总第43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冯焕珍:《净影寺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研究》,中山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冯焕珍:《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论衡丛刊》(第2辑),巴蜀书社,2002。

陈立胜:《“形的良知”及其超越——兼论新儒学与基督教仁爱模式之异同》,《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龚隽:《念佛禅——一种思想史的解释》,载《信仰·运思·悟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尚劝余:《圣雄甘地独特的宗教人生观》,《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夏季号。

仁慧:《儒佛会通的印光大师》,《慈霖》(福建莆田城厢区锦亭寺)第十四期,1997年12月。

朱晓超:《谁来关怀“临终关怀”?》,《财经》2002年第5期。

谢路军:《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傅坤:《善导净土思想的哲学探析》,西藏民族学院 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黄家章:《也谈禅文化热与中国知识分子心态》,《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10期转载。

黄家章:《慧能佛教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

黄家章:《视角的认同:禅与艺术的比较观》,《博览群书》1987年第8期。

黄家章:《禅的智慧》,《博览群书》1988年第11期。

黄家章:《恋中之禅的絮语》,《博览群书》1989年第12期。

黄家章:《平常心是道》,《东方文化》1995年第5期。

黄家章:《护生智慧》,《广西日报》1994年8月8日。

黄家章:《茶禅一味》,《广西日报》1994年10月24日。

黄家章:《禅意与健心》,《东方文化》1994年11月。

黄家章:《〈菜根谭〉——富于禅意禅趣的处世恒言》,《博览群书》1990年第9期。

黄家章:《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谈——关于宗教学的思考札记之一》,《广西统战理论文集》第二辑,1986。

赵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科学投资》2003年第1期。

徐威:《佛教节日与老北京民俗》,《中国宗教》2005年第2期。

张有才:《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五台山研究》2006年第3期。

林克智:《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法音》1994年第12期。

杨笑天:《永明延寿〈四料拣〉(四料简)的背景、意义及真伪问题》,《佛学研究》2004年第13期。

园慈:《印光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佛学研究》2008年第17期。

张子开:《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郭莲花:《柳宗元的弥陀净土信仰》,《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

贾发义:《武则天与佛教净土信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陈兵:《佛教的临终关怀与追福超度》,《法音》2005年第8期。

魏承思:《“人间菩萨”何泽霖》,《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11期。

王永平:《宗教节俗与唐人的休闲娱乐生活——以三元节、佛诞日与降圣节为中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徐威:《佛教节日与老北京民俗》,《中国宗教》2005年第2期。

王亚荣:《香港佛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宗教》2004年第7期。

陈开科:《浅析香港宗教的现状及其发展》,《云梦学刊》1997年第2期。

赵朴初:《香港佛教界庆祝佛诞迎请佛牙舍利瞻礼大会演讲词》,《香港佛教》第469期,1999年6月。

释觉光:《香港佛教界庆祝佛诞迎请佛牙舍利瞻礼大会开幕词》,《香港佛教》第469期,1999年6月。

吴梓明:《宗教与香港社会:个案与理论的反思》,《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凌凡:《灵骨初现,仰止佛陀》,《香港佛教》第623期,2012年4月。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暨香港佛教界迎请佛顶骨舍利瞻礼祈福大会护法委员会》,《香港佛教》第625期,2012年6月。

齐晓飞:《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宗教积极作用的思考》,《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1期。

杨海文:《“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杨海文:《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孔子研究》2013年第2 期。

任国征:《印光大师如何看待家教?》,《中华读书报》2013年2月27日。

Paul Tillich,Dynamics of Faith,Harper & Row,1957.

John Macquarrie,Twentieth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SCM.

A.F.Wright,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H.Welch,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1900-195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