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35

“颜色革命”在中亚图书

The “color revolution” in Central Asia-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governance capability

SSAPID:101-8828-2295-82
ISBN:978-7-5097-146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颜色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本书通过对苏联解体、“颜色革命”发生前后的国际背景、中亚国家的政治体制、“颜色革命”成因等的介绍和分析,论述了“颜色革命”与执政能力的关系,指出执政者的执政能力与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兴衰息息相关,而提高执政能力则始终是抵御“颜色革命”的有效手段之一。参与本书写作的学者都是中亚方面的专家,对中亚事务有多年的跟踪考察和较深入的研究,其写作的内容密切地贴近中亚国家的现实,对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学者,和与中亚国家有往来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研究系列(44)
作 者: 赵常庆
编 辑:曹义恒;王晓卿;刘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77 各国政治

 前言

 结束语

 第一章 执政能力的内涵与提高执政能力的途径

  第一节 执政能力的内涵

   一 执政能力的内涵

    (一)执政能力是在先天条件基础上经后天努力形成的

    (二)执政能力的核心是执政者能够有效完成统治并管理国家及各项事务的素质,主要是分析判断、决策、学习以及责任能力等

    (三)执政能力是执政者的能力,而执政者是个集合名词,一般是指国家最高领导人及其带领下的团队,即执政党

   二 执政能力的近义词辨析

    (一)执政能力与政党的能力

    (二)执政能力与行政能力

    (三)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

  第二节 执政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 评价标准的切入点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科学发展的原则

    (三)社会公平和公正原则

   二 执政能力的评价体系

  第三节 从中国的实践看提高执政能力的途径

   一 政策要符合国情

   二 理论要不断创新

   三 吸取世界各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

   四 改革和完善执政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五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方法

   六 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素质

 第二章 惨痛的历史教训

  第一节 苏共丧权——惨痛的历史悲剧

   一 苏共丧权导致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巨变

   二 苏共丧权和苏联解体,导致独联体各国一度陷入全面危机

    (一)经济陷入深刻危机

    (二)一些国家政局长期动荡不定

    (三)地缘形势趋于恶化

    (四)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减弱

  第二节 执政能力下降是苏共丧权的重要原因

   一 思想理论僵化,不能与时俱进

    (一)超越发展阶段的论点

    (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合”的论点

    (三)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论点

    (四)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的论点

    (五)“新的历史共同体”的论点

   二 延缓经济发展,错过改革良机

    (一)三次错过改革良机

    (二)经济改革陷入误区

   三 实行高度集权体制,领导不够民主

    (一)长期坚持“以党代政”

    (二)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各级干部层层委派

   四 特权腐败现象严重,疏远党群关系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共丧权的关键原因

   一 片面提倡“公开性”,否定革命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

   二 广泛推行“民主化”,助长无政府主义和社会动乱

   三 大肆鼓吹“多元论”,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四 极力主张“根本改革”政治体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五 忽视民族问题,放任民族分裂主义自由泛滥

   六 大搞党的“彻底革新”,一步一步搞垮共产党

  第四节 苏共丧权与苏联解体对中亚国家的影响

   一 政坛纷争激烈,政治转轨艰难

   二 经济联系中断,生产大幅下滑

   三 民族矛盾显露,影响社会稳定

   四 宗教势力兴起,潜伏严重危机

   五 外部势力侵入,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章 中亚“颜色革命”发生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 “颜色革命”前后的国际形势

   一 出现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之争,多极世界客观存在,但多极化的进程非常复杂

   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趋势,政治民主化也成为一种时尚,信息社会逐渐形成,各国之间产生影响不可避免

   三 非传统安全因素增多,反恐为各国所重视

  第二节 独联体地区形势

   一 独联体始终在“独”与“联”中徘徊

   二 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形势

   三 独联体国家的内部矛盾与对外关系

   四 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变化与影响

  第三节 中亚地区形势

   一 中亚五国政治形势

   二 中亚国家经济形势

   三 中亚国家的社会形势

  第四节 “9·11事件”与中亚国家

   一 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二 中亚地区的政治发展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三 中亚国家对外政策变得摇摆不定

 第四章 中亚国家政治体制与领导者的执政能力

  第一节 中亚国家独立后的政治体制变化

   一 中亚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

   二 中亚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依据国际法原则构建国家宪政体制

    (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民主建设方面强调循序渐进

  第二节 中亚国家领导人的执政保证

   一 总统的宪法基础

   二 总统的政党基础

   三 总统的行政资源

   四 领导人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 国外势力对中亚国家内政的影响

   一 西方国家对中亚国家的民主渗透

    (一)通过文化手段扩大对中亚国家政治进程的影响

    (二)“民主建设”与政治改革

    (三)同欧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合作,增强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

   二 俄罗斯对中亚国家内政的影响

   三 伊斯兰文化对中亚国家内政的影响

  第四节 国际社会对中亚国家领导人的评价

   一 “中亚强人”——纳扎尔巴耶夫

   二 “中亚民主岛”的总统——阿卡耶夫

   三 铁腕总统——卡里莫夫

   四 精通平衡之道的总统——尼亚佐夫

   五 善于灵活变通的总统——拉赫蒙(原名为拉赫莫诺夫)

 第五章 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缘何易主

  第一节 吉尔吉斯斯坦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 自然和人文简况

   二 现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三 意识形态与国家管理

   四 外交政策

   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情况

  第二节 “3·24事件”前的国内局势

   一 政治局势

   二 经济形势

   三 社会局势

   四 民族与部族问题

  第三节 “3·24事件”始末

   一 选举最初进展顺利

   二 风云突变

   三 事态扩大,比什凯克发生骚乱

   四 政权易主,巴基耶夫上台

  第四节 政权易主的原因

   一 国内原因

    (一)政治原因

    (二)经济原因

    (三)社会原因

    (四)宗教极端势力的参与

   二 国际原因

   三 执政能力不强

 第六章 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的启示

  第一节 极端势力活动猖獗的国家

   一 乌兹别克斯坦国情特点

   二 宗教极端势力的表现和特点

  第二节 乌兹别克斯坦承受的国际压力

  第三节 从“安集延事件”看执政能力

   一 “安集延事件”经过

   二 “安集延事件”后乌当局采取的措施

   三 从“安集延事件”看乌兹别克斯坦当局的执政能力

  第四节 “安集延事件”的启示

 第七章 哈萨克斯坦缘何没有发生“颜色革命”

  第一节 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一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哈萨克斯坦不存在爆发“颜色革命”的经济基础

   二 国内政治力量格局有利于政权和总统

   三 民族宗教问题的较好解决使哈萨克斯坦避免了战乱和动荡

  第二节 纳氏竞选策略与反制“颜色革命”措施

   一 加强整治,防止内乱

   二 提高社会福利,赢得民心

   三 平衡外交为选举创造外部有利空间

  第三节 总统选举中的民心向背

   一 民众对“颜色革命”心存忌惮,“求稳”心理占主流

   二 民众对政治普遍冷漠

   三 多数俄语居民支持现政权

   四 民众认同纳扎尔巴耶夫领导

  第四节 时空因素作用

   一 俄罗斯不放弃哈萨克斯坦

   二 美国调整对哈萨克斯坦政策,为纳氏助选

 第八章 国内外对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及其与执政能力关系的看法

  第一节 中国的看法

   一 官方对中亚“颜色革命”的表态

    (一)关于吉尔吉斯斯坦“3·24事件”

    (二)关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

    (三)中国官方立场简析

   二 民间关于“颜色革命”及其与执政能力关系的讨论*

    (一)关于“颜色革命”的性质

    (二)中亚国家“颜色革命”的原因

    (三)“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看法

   一 俄罗斯官方对中亚“颜色革命”的态度

    (一)对吉尔吉斯斯坦“3·24事件”的反应

    (二)对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的反应

    (三)对俄罗斯官方态度的分析

    (四)俄罗斯等国的防范措施

   二 民间对“颜色革命”及其与执政能力关系的分析

    (一)关于吉、乌事件的性质

    (二)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

  第三节 美国、欧盟与欧安组织的看法

   一 美国官方的表态

    (一)关于吉尔吉斯斯坦“3·24事件”

    (二)关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

    (三)对美国官方态度的分析

   二 美国民间的看法

    (一)关于中亚“颜色革命”的性质

    (二)“颜色革命”的原因

    (三)“颜色革命”与中亚国家执政能力的关系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2006.">*

   三 欧盟与欧安组织的看法

    (一)关于吉尔吉斯斯坦“3·24事件”

    (二)关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

    (三)欧安组织报告的启示

 第九章 对“颜色革命”成因的深入分析与思考

  第一节 中亚道路与“颜色革命”

   一 中亚道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条件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 中亚道路与“颜色革命”的关系

    (一)制度变化带来严重后果

    (二)经济改革令民众失望

    (三)中亚道路制定者令西方不满意

    (四)地缘的复杂性

  第二节 社会、民生——引发社会动荡的两大因素

   一 中亚国家独立后社会和民生领域的变化

    (一)社会阶级结构变化

    (二)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变化

    (三)社会问题增多

    (四)走私、毒品、犯罪问题

    (五)宗教问题

   二 社会、民生问题与“颜色革命”的关系

    (一)政策不当制造大量反对派

    (二)众多社会问题令民众不满

    (三)分配不公引起众怒

  第三节 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道路不符合国情

   (二)“民主”与国情不匹配

   (三)管理经济不力

   (四)社会问题和腐败成为腐蚀政权肌体的脓疮

   (五)没有夯实执政基础

   (六)不重视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

  第四节 外部因素与“颜色革命”

   一 信息化和全球化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一)信息化是把双刃剑

    (二)全球化同样存在正负两面影响

    (三)信息化和全球化对执政能力要求提高

   二 大国的影响

 第十章 中亚“颜色革命”与中国

  第一节 “颜色革命”与中国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异同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不同

    (一)基本国情不同

     1.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同

     2.政治体制不同

     3.经济和社会形势不同

     4.居民的历史经历和记忆不同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相同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都属于东方国家,都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彼此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

    (三)有过相同的体制,目前都处在转轨阶段

   三 应动态地看待不同与相同

  第三节 执政能力不同,结果不同

  第四节 携手共建抵御“颜色革命”的理论长城

   一 政治上相互支持,交流治国理政经验

   二 加强经济合作,扩大抵御“颜色革命”的物质基础

   三 携手建设文明多元和谐世界,构建抵御“颜色革命”理论长城

 第十一章 “旋风”过后的中亚

  第一节 “旋风”过后的中亚五国

   一 哈萨克斯坦

   二 吉尔吉斯斯坦

   三 乌兹别克斯坦

   四 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第二节 地区“御风”能力增强

   一 中亚国家自身“御风”能力增强

   二 俄罗斯强大有利于中亚抵御“旋风”

   三 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第三节 风源仍在,风会再起

   一 美国得意的日子已经过去

   二 美国对中亚政策的调整

   三 风源仍在,风会再起

  第四节 执政难题仍很多

   一 政治民主与政权平稳交接

   二 棘手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三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四 对外关系的难题

 相关链接

“颜色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在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以颜色为标志、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本书以中亚国家为例,分析中亚国家独立后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与“颜色革命”的关系,探讨“颜色革命”能够在一些国家发生,而另外一些国家却没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总结中亚国家执政者的执政经验与教训,分析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国家兴衰和抵御“颜色革命”的重要性,为中国应对类似事件提供经验和教训。本书作者皆为中亚方面的专家,对中亚事务有较深入的研究。本书的内容密切贴近中亚国家的现实,对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学者,和与中亚国家有往来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2.《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出版社,2004。

4.贺国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00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5.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宫达非主编、徐葵副主编《中国著名学者: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7.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9.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中亚及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

10.杨恕:《转型中的中亚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赵常庆编著《哈萨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施玉宇编著《土库曼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孙壮志、苏畅、吴宏伟编著《乌兹别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刘启芸编著《塔吉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7.郑羽主编、李建民副主编《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8.苏格主编《跨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9.《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卷》,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0.邢广程:《2005年:应对挑战》(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邢广程:《2006年: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2.李慎明主编《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4.吴宏伟:《中亚人口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5.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6.〔日〕猪口孝等主编《变动中的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7.刘杰等著《执政党与政治文明》,时事出版社,2006。

28.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主政治研究中心编《执政策论——各国治国理政案例研究》,时事出版社,2005。

29.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

30.〔乌兹别克斯坦〕伊·卡里莫夫:《临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安全的威胁、进步的条件和保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31.〔乌兹别克斯坦〕伊·卡里莫夫:《乌兹别克斯坦人民从来不依赖任何人》,时事出版社,2006。

32.〔吉尔吉斯斯坦〕阿·阿卡耶夫:《难忘的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3. Ислам Каримов:“Избранный нами путь-это путь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с прогрессивным миром”,Том 11,ТашкентУзбекистон,2003.

34. Annette Bohr,Uzbekistan,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8.

35.《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观察》、《和平与发展》等刊物。

简 介:本书为大专院校国际关系(及国际政治、外交学、世界史等)专业本科生、硕博士生使用教材。全书分十五讲,围绕专业“必知、必会、必懂”的东北亚区域国际关系专题进行了阐释,其思路清晰、平实,结合中国外交政策,给出了一个准确、翔实的叙述文本。

作者: 王晓波 赵立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简 介:本书为大专院校国际关系(及国际政治、外交学、世界史等)专业本科生、硕博士生使用教材。全书分十五讲,围绕专业“必知、必会、必懂”的东北亚区域国际关系专题进行了阐释,其思路清晰、平实,结合中国外交政策,给出了一个准确、翔实的叙述文本。

作者: 王晓波 赵立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