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图书
Past Experiences and Possible Future Trends : Symposium on Thirty Year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 1979-2009
[内容简介] 这本论文集,是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于2009年10月召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共收入郑师渠、罗志田、李伯重、桑兵、杨奎松、虞和平等人的论文近四十篇,分范式与分期、视野与方法、回顾与展望三大部分,作者队伍阵容整齐,大体可反映当下近代史研究的水准。
相关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代序)
编后记
第一部分 范式与分期
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
一 现有近代史教材的局限
二 近代史教材编写与所谓“范式之争”
三 关于近代史教材改革的几点想法
(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中国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材的编撰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三)充分吸收新时期以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时代精神、主体地位与中国近现代史书写
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
一 “十七年”初期的过渡
二 “十七年”后期的发展及其与“三十年”的简单对照
三 “十七年”史学失语之后的学统中断与接轨的异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
(一)玄学化的研究方法
(二)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碎片化的研究方法
“大分流”史观与江南经济史研究*
一 今日的“大合流”
二 以往的江南经济史研究
三 在“大分流”史观构架中的江南经济史研究
四 从“大分流”到“大合流”
对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的再思考
一 对此前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的回顾
二 社会环境和内外条件变化需要我们以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为中心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三 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线索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通行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专门的革命史
三 中国近代史应该以1912年分界
四 现有的“晚清史”加“中华民国史”并不就是中国近代史
五 作为通史的中国近代史应该是什么样的?
近代史就是要近
第二部分 视野与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
一 治史不宜归纳,而要贯通
二 分科教学与治学的局限
三 放眼读书与执简驭繁
四 学术交流、评价的误区陷阱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
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
一
二
三
四
“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专门史”兴起的具体表现
二 “专史”与“通史”的平衡
三 消解“专门史”的尝试:聚焦新文化史
“一日史”的意义*
共同体:孤立的与世界的
边缘人物与社会角色
日常事件与时代特征
结语
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一 “碎化”或“碎片化”
二 关于“进村找庙,进庙找碑”
三 “除去政治史”与“重提政治史”
四 走向多元开放
学术批评之中国近代社会史
中国近代社会史理论研究再反思
一 再谈“社会学化”问题
1.作为社会史的近代分界何以与通史(或政治史)的分界完全同一?
2.作为历史学的社会史,如何揭示和展现“社会”本身的历史进程和趋向?
二 “范式”说:非学科化定位问题
三 理论“多元化”与史学的学科本位
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
一 回顾:兴起与发展
1.社会文化史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2.社会文化史的发展(自90年代末迄今)
二 比较:独立发展及与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呼应
三 反思:趋向与问题
四 展望:进路与趋向
国际化与地方化: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 前言
二 闽南华侨的跨国生存状态
三 闽南侨乡的社会权势转移
四 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传承
五 结语
从“四林外”到大房:鄱阳湖区张氏谱系的建构及其“渔民化”结局
一 必要的说明和本文的问题
二 道光年间星子县张氏“四林”谱系的建构
三 民国初期张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及其“收族”趋势
四 民国后期张氏宗谱的全县合修及“三张”的融入
五 《张氏宗谱》“渔民化”结局及其原因探讨
六 民国地方史料的“有效性”及“短时段”分析问题
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
一 政治史
1.审干档案
2.公检法档案
二 社会经济史
1.土改档案
2.工商档案
3.农业档案
4.渔业档案
三 环境史
1.各种生物调查
2.疫情调查
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
一 以新材料揭示新问题
二 追寻本意和梳理流风遗韵
三 走进人物的心灵,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
问题意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起点
一 问题意识是历史研究的先导
二 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宏观解释
三 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具体问题
四 结论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一 不仅将苏区史作为中共党史、革命史,而且也作为民国史、近代史进行考察,是苏区史学科视野和特性的重要开拓,苏区史研究逐步呈现整体性特点
二 研究和阐释方法丰富多样,认识工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苏区史研究的多样性、学术性特点得到长足的提升
1.民国史研究方法的运用
2.社会史方法的引用
3.新的研究范式的运用
4.其他方法的运用
三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课题资源不断开掘,苏区史研究呈现全面性和开放性特点
四 苏区史研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学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坚守过去经验,加强学术建设,继续开拓视野,努力取长补短,苏区史研究在未来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计量化”问题
一 两个战场的计量化问题
二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贡献的计量问题
三 中国抗战损失的计量化问题
(一)关于中国抗战人口伤亡总数与日军各类暴行的计量
(二)日本侵华战争所致中国财产损失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误
四 计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研究史的简要回顾
(一)日本屠杀、虚构、中间三派争论的由来和现状
全世界第一位研究者洞富雄
20世纪70年代初引发争论的《中国之旅》
第一本否定专书《南京大屠杀之谜》
80年代屠杀派的突出成绩和主要对手
中间派的两面论争和与虚构派的逐渐合流
90年代中期以后虚构派的后来居上
屠杀派的艰难抵抗
(二)西方南京大屠杀研究简况
欧美学者近年的介入
畅销书《南京暴行》的两极反响
二 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尚未走出“历史”带来的困惑
(二)南京大屠杀与东京审判
(三)对日本虚构派针锋不接的批判
(四)定量研究问题
(五)不同的“常识”问题
(六)文献和口传资料问题
(七)照片问题
三 简短的结语
第三部分 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创新
一 中国近代史的学科时限和研究时限的创新
二 中国近代史研究主题的创新
三 中国近代史内容结构的创新
四 中国近代史研究方式方法的创新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 研究趋向与成果
(一)思潮史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二)思想家研究仍为重点
(三)学术思想史研究的继续深入
(四)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交叉与融合成果丰富
(五)思想史的学科建设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中存在着盲目从西的倾向
(二)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三)评价标准的错位
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一 大陆地区的研究状况
1.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
2.民国时期的双边关系
1.大革命时期的中外关系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至抗战前夕的中外关系
3.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
4.战后至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中外关系
5.若干引起争论及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 台湾地区的研究状况*
三 对拓展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废约史研究三十年
一 三十年研究纵览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晚清时期研究概况
1.清政府的修约尝试
2.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思想主张
3.民众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
(二)北京政府时期研究概况
1.北京政府的修约交涉
2.关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关税会议、法权会议
3.中俄不平等条约废止问题
4.广东、武汉革命政府和民众废约斗争
(三)南京政府时期研究概况
1.南京政府初期的修约方针和“改订新约”
2.1943年“平等新约”
3.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4.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四)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时期研究概况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清除条约特权和香港、澳门的回归
三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思考
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
一 前言
二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韩关系史研究概况
三 有关古代中韩关系史的研究
四 有关近代中韩关系史的研究
五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一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成长历程
(一)学术破冰的努力(1978~1988)
(二)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及基督教外围探讨的突破性进展(1989~2002)
(三)从外围导向对基督教本身的全面探讨:2002年以来的新趋势
二 研究成果分类述评
(一)通史性著作
(二)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政治
(三)传教士研究
(四)中国教会、基督徒研究
(五)中国基督教事工研究
A.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
B.中国基督教医疗及其他社会事业研究
C.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
D.中国基督教与妇女研究
E.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研究
(六)宗派个案与区域研究
中国近代禁毒史研究的新视野
一 学术发展概述
二 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
(一)关于罂粟和鸦片的早期输入问题
(二)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毒品走私问题
(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官员在英国外交官的逼迫下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问题
(四)关于洋药“税厘并征”问题
(五)关于清末禁烟问题
(六)关于民国初年的禁烟问题
(七)关于民国初年烟毒蔓延问题
(八)关于国民政府的禁烟问题
(九)关于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毒化政策
(十)关于陕甘宁边区的禁毒政策
(十一)关于中国近代禁毒政策与法令的演变
三 开拓学术研究的新视野
近20年来的中国商会史研究(1990~2009)*
一 20世纪90年代所关注的问题
1.关于商会的成员构成及领导权问题
2.有关商会的社会属性问题
3.有关商会与传统行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4.有关商会与近代国家政权关系问题
二 进入21世纪后的新进展
1.研究地域的扩展与研究时段的延长
2.商会研究内容的拓展
三 拓展研究视野的几点展望
1.商会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2.商会与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3.商会与同业公会的研究
4.商会与全球化进程研究
四 理论与方法的几点反思
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2009
一 30年前铁路史研究的梳理
二 30年来重要史料及宏观性著作简介
三 铁路与中外关系
四 铁路与政治、行业管理
五 铁路与工商业的成长
六 铁路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七 铁路史上重要人物研究
八 与周边国家铁路史的比较
九 铁路与社会变动关系亟待关注
结语
三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一 研究视角的变化
1.从政治层面来看
2.从经济层面来看
3.从国家主权层面来看
二 研究主旨的变化
1.关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有无抗日的战略准备
2.关于国民党的战略方针
3.关于国民党是否开展过敌后游击战
4.关于正面战场何时开始消极抗战
三 研究内容的拓展
1.战时经济研究
2.战时外交研究
3.战时文化研究
4.战争遗留问题研究
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