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3

财政体制的政治分析图书

Analysis of Fiscal System from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SSAPID:101-8802-5591-56
ISBN:978-7-5097-294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回顾建国以来财政体制调整与变革的历史,不难发现其集权与分权循环往复的发展轨迹。为什么财政体制要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循环往复?怎样才能实现财政体制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本研究按照明确问题-分析原因-探讨对策的思路,明确了我国财政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财政体制中主要问题的形成机理,探讨了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则设计与行为调整。财政体制改革中权力收放循环、机会主义行为盛行,首先,源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合理、明晰、稳定及协调的规则;其次,源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尚未理清。改革财政体制,首先,应着眼于政策与法律制定与执行的重新设计;其次,应致力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力与权力的重新调整。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作 者: 孙德超
编 辑: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第一章 分税制改革与财政体制的研究设计

  一 分税制改革与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比重的“提高”

   (一)分税制改革与地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

   (二)财政体制中集权与分权循环往复

   (三)财政体制的研究意义

  二 集权分权模式与经济分析的研究现状及突破

   (一)国外学者关于财政体制的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关于西方国家财政体制的研究现状

    2.国外学者关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财政体制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财政体制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关于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政支出划分的研究

    2.国内学者关于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的研究

    3.国内学者关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价及预期创新之处

    1.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价

    2.预期创新之处

  三 从财政体制理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思路

   (一)从财政体制理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必要性

    1.理论层面: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财政—利益关系

    2.实践层面: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困境

   (二)从财政体制理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逻辑

  四 规则与行为的研究框架

   (一)政策和法律的合理性、明晰性、稳定性及协调性

    1.政策和法律具有合理性、明晰性、稳定性及协调性的重要意义

    2.政策和法律关系的一般框架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力与权力的行为选择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力与权力的行为选择的重要意义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力与权力的行为选择的一般框架

 第二章 财政体制的界定及历史演化

  一 财政与财政体制

   (一)财政的产生及内涵

   (二)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

   (三)财政体制的内涵

  二 财政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1.从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别理解

    2.从基本权利的角度理解

   (二)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1.纯公共服务说

    2.四大领域说

    3.消费需求性质说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1.基本权利说

    2.二要素说

    3.三要素说

    4.动态过程说

   (四)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三 财政体制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内涵

   (二)财政体制和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区别

   (三)财政体制和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联系

  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化

   (一)高度集权与“一灶吃饭”

    1.1950年: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

    2.1951~1958年: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分类分成

    3.1959~1970年:取消收入支出分类的总额分成*

    4.1971~1975年:上缴与补贴数确定的收支包干

    5.1976~1979年:收支挂钩,总额分成

   (二)放权让利与“分灶吃饭”

    1.1980~1984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类分成

    2.1985~1987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总额分成

    3. 1988~1993年:六种形式的收支包干

   (三)重新集权与分税制

   (四)财政体制的政治特征

    1.政策主导,法律作用有限

    2.中央政府主导体制内,地方政府博弈于体制外

 第三章 我国财政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政支出划分不明确

   (一)政府越位或缺位

    1.政府越位

    2.政府缺位

   (二)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

    1.应由中央承担的事项,被完全推给了地方

    2.应由中央承担的事项,却让地方承担了一部分

    3.应由地方承担的事项,中央也承担了一部分

    4.部分支出责任模糊不清

  二 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匹配

   (一)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1.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的提高

    2.地方税与地方共享税难以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

   (二)地方税权不能满足税收收入调整的需要

    1.税权的含义及其划分

    2.地方税权有限及其负面影响

   (三)地方预算外资金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

    1.预算及预算外资金

    2.地方预算外资金的积极效应及消极后果

   (四)地方制度外资金不能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

    1.制度外资金的含义及“意义”

    2.地方制度外资金的消极后果

  三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规范

   (一)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1.转移支付的划分

    2.转移支付的结构及其弊端

   (二)转移支付分配方法不规范

    1.税收返还的基数法及其弊端

    2.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方法的发展及问题

    3.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法不规范

 第四章 我国财政体制中主要问题的形成机理

  一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中机会主义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

   (二)地方政府的权力缺乏稳定的法律保障

   (三)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

  二 规则不完善:我国财政体制中主要问题的形成机理

   (一)法律缺位条件下的政策缺乏合理性、稳定性、协调性

    1.法律缺位条件下的政策缺乏合理性:关于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和转移支付分配方法不规范

    2.法律缺位条件下的政策缺乏稳定性:关于地方预算外资金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

    3.法律缺位条件下的政策缺乏协调性:关于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和地方制度外资金不能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

   (二)法律政策缺乏明晰性

   (三)法律政策缺乏协调性

    1.关于政府越位或缺位

    2.关于地方税权不能满足税收收入调整的需要

  三 行为欠约束:我国财政体制中主要问题的形成机理

   (一)中央集权、地方对抗

    1.中央集权、地方体制内合作

    2.中央集权、地方体制外对抗

   (二)中央分权、地方对抗

    1.关于政府越位或缺位

    2.关于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

 第五章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则设计与行为调整

  一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可能性

   (一)规则完善有利于良性互动

   (二)权力下放与权威保持并不矛盾

  二 政策与法律制定及执行的重新设计

   (一)政策制定中加强地方参与,避免逆向选择

    1.政策制定中加强地方参与有助于避免逆向选择

    2.建立相互协商机制,增加合作几率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克服信息不对称

   (二)政策执行中加强中央监督,避免道德风险

    1.政策执行中加强中央监督有助于避免道德风险

    2.建立惩罚机制,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3.坚持反向监督,实现相互制约

   (三)由以政策调整为主向以法律调整为主过渡

    1.由以政策调整为主向以法律调整为主过渡是规范财政体制的根本保证

    2.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3.坚持法律调整的规范性与政策调整的灵活性相结合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力及权力的重新调整

   (一)中央政府调整财政收入的结构,集中相对财力

    1.中央政府集中财力有助于宏观调控

    2.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途径是提高中央政府的相对财力

    3.提高中央政府相对财力的途径是进行结构调整

   (二)中央政府坚持职能与事权相结合,下放事权

    1.中央政府下放事权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

    2.中央政府下放事权必须坚持职能与事权相结合

    3.中央政府下放事权需要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

   (三)中央政府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下放财权

    1.中央政府下放财权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2.中央政府下放财权要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

    3.中央政府下放财权的关键是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

   (四)中央政府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进行财政调控

    1.理解转移支付的重要意义

    2.选择转移支付的模式

    3.改进转移支付的结构和分配方法

 第六章 财政体制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破解

  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双重含义及研究意义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双重含义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研究意义

  二 集中率与地方预算外资金膨胀的相关性分析

   (一)1984~1993年集中率与地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

   (二)1994~2007年集中率与地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

  三 地方预算外资金膨胀的形成机理

   (一)集权——地方预算外资金膨胀的形成机理

    1.中央集权,形式局限于“损害”

    2.中央集权,范围局限于体制内

   (二)分权——地方预算外资金膨胀的形成机理

    1.中央分权,形式局限于分钱

    2.中央分权,性质局限于行政放权

   (三)规则——地方预算外资金膨胀的形成机理

    1.规则缺乏合理性

    2.规则缺乏协调性

    3.规则缺乏稳定性

  四 破解财政体制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考

 结语

 致谢

 序

财政体制中权力收放循环、机会主义行为盛行,首先,源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合理、明晰、稳定及协调的规则;其次,源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尚未理清。改革财政体制,首先,应着眼于政策与法律制定和执行的重新设计;其次,应致力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力与权力的重新调整。

[1]《当代中国财政》编辑部:《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史参考资料:1949~198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

[4]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薄贵利:《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

[7]蔡玉峰:《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现实财经重大问题的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9]财政部预算司编《中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0]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编《中国财政统计(1950~1988)》,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1]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一辑《财政管理体制(1950~198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2]陈共主编《财政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14]丛树海主编《中国预算体制重构: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5]崔之元编著《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6]邓英淘、姚钢、徐笑波、薛玉伟:《中国预算外资金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7]邓子基:《财政理论专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8]邓子基:《国家财政理论思考:借鉴“公共财政论”发展“国家分配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9]邓子基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

[21]丁云本、叶庆丰、周罗庚:《社会主义集权政体的形成与演变》,春秋出版社,1988。

[22]董辅礽、厉以宁、韩志国主编《国有企业:你的路在何方——50位经济学家论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3]董辅礽等:《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4]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5]高培勇、温来成:《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6]关山、姜洪主编《块块经济学——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海洋出版社,1990。

[27]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28]侯定丕编《博弈论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29]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十大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0]胡鞍钢、王绍光编《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1]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的重新思考》,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2]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4]黄涛编著《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5]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6]贾康:《地方财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7]贾康、阎坤:《转轨中的财政制度变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38]蒋洪等:《财政学教程》,上海三联书店,1996。

[39]姜维壮、李俊生主编《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0]金太军、钱再见、张方华、李雪卿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1]金太军、赵晖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2]寇铁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3]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4]李友志:《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3。

[45]梁华萍主编《费改税、预算外资金管理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1999。

[46]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7]刘黎明:《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8]刘溶沧、李茂生主编《转轨中的中国财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9]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政府间财政分工及分工方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50]楼继伟主编《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1]卢洪友:《政府职能与财政体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2]马海涛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3]马骏:《论转移支付: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4]马骏、郑康彬主编《西方财政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55]马力宏:《分税制与中央和地方关系调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56]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商务印书馆,2002。

[57]毛程连:《财政学整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8]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59]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

[60]冒天启:《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61]蒙丽珍:《转移支付分析比较及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62]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3]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

[6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编《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5]沙安文、沈春丽主编《财政联邦制与财政管理:中外专家论政府间财政体制》,中信出版社,2005。

[66]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67]盛洪、张宇燕主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68]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9]施锡铨:《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0]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1]史忠良等:《地方财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72]孙关宏、胡雨春、陈周旺主编《政府与企业: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政企关系改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73]孙开:《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4]孙开:《多级财政体制比较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75]孙开:《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76]唐娟、徐家良、马德普:《中国中央政府管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77]唐贤兴:《产权、国家与民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8]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9]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0]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1]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2]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3]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4]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85]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86]王文举等:《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7]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8]王雍君、张志华:《政府间财政关系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89]王雍君编著《公共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0]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1]魏礼群主编《市场经济中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92]吴厚德编著《财政学》(第四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93]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94]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9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6]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97]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98]辛向阳:《解读中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99]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0]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1]许正中、苑广睿、孙国英:《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2]杨灿明主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03]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4]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5]姚国庆编著《博弈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6]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07]于国安主编《非税收入管理探索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8]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9]张国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0]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2]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3]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14]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15]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16]赵东荣、乔均:《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17]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1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编《中国财政统计(1950~198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120]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121]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2]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23]周小川、杨之刚:《中国财税体制的问题与出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2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25]庄序莹:《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6]左春台、宋新中主编《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美〕A.普雷姆詹德:《公共支出管理》,王卫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2]〔美〕A.普雷姆詹德:《预算经济学》,周慈铭、何忠卿、李鸣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美〕B.J.理德、约翰·W.斯韦恩:《公共财政管理》(第二版),朱萍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英〕L.C.托马斯:《对策论及其应用》,靳敏、王辉青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

[5]〔美〕阿图·埃克斯坦:《公共财政学》,张愚山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6]〔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8]〔英〕彼德·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刘立群、杨越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9]〔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

[10]〔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

[11]〔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3]〔美〕大卫·N.海曼:《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章彤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4]〔美〕戴维·克雷普斯:《博弈论与经济模型》,邓方译,商务印书馆,2006。

[15]〔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菜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

[17]〔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顾建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美〕冯·诺伊曼、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王文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21]〔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平新乔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2]〔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陈刚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杨砾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4]〔美〕赫伯特·A.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5]〔美〕黄佩华、迪帕克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吴素萍、王桂娟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

[26]〔美〕黄佩华编著《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彭龙远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2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9]〔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0]〔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编著《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美〕理查德·M.伯德、罗伯特·D.埃贝尔、克里斯蒂·I.沃利克主编《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权化:转轨经济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税进一步改革”课题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2]〔美〕罗伯特·D.李、罗纳德·约翰逊:《公共预算系统》(第6版),曹峰、慕玲、张玉坤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3]〔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高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4]〔美〕罗杰·B.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于寅、费剑平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5]〔美〕罗伊·鲍尔:《中国的财政政策——税制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关系》,许善达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6]〔加〕马丁 J.奥斯本、〔美〕阿里尔·鲁宾斯坦:《博弈论教程》,魏玉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7]〔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8]〔新西兰〕穆雷·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的制度选择》,汤大华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9]〔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0]〔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编著《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42]世界银行编《官办企业问题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李燕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43]〔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4]〔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5]〔英〕锡德里克·桑福德:《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1卷《成功的税制改革》,张文春、匡小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6]〔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47]〔英〕约翰·J.格林:《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杨世伟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8]〔美〕约翰·L.米克塞尔:《公共财政管理:分析与应用》,白彦锋、马蔡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9]〔美〕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张良桥、王晓刚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0]〔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51]〔美〕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财政》,赵锡军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52]〔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朱芳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Ahmad,Ehtisham(ed.),Financing Decentralized Expenditure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Grants,Cheltenham,UK,Brookfield,Vt.:Edward Elgar,1997.

[2]Benton,J.Edwin and David R.Morgan(ed.),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3]Bird,Richard M.,Tax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

[4]Bird,Richard M.and Francois Vaillancourt,Perspectives on Fiscal Federalism,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6.

[5]Brean,Donald J.S.(ed.),Taxation in Modern China,New York:Routledge,1998.

[6]Fisher,Ronald C.(ed.),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Boston,Mas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7]Friedrich,Carl J.,Man and His Government: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1963.

[8]Fulton,Trish,Jinyan Li and Dianqing Xu(ed.),China’s Tax Reform Options,Singapore;River Edge,NJ:World Scientific,1998.

[9]Gosling,James J.,Budgetary Politics in American Governments,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97.

[10]Graves,W.Brooke,America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Their Origins,Historical Development,and Current Status,New York:Scribner,1964.

[11]Lynn,Laurence,Managing Public Policy,Boston:Little,Brown,1987.

[12]Ma,Jun,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n China,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Macmillan Pres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

[13]Nice,David C.,Public Budgeting,Australia,Belmont,CA: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2.

[14]Rodden,Jonathan,Gunnar S.Eskeland and Jennie Litvack(ed.),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Hard Budget Constraints,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3.

[15]Wallack,Jessica S.and T.N.Srinivasan(ed.),Federalism and Economic Refor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6]Wildavsky,Aaron B.,The Politics of the Budgetary Process,Boston:Little,Brown,1974.

[17]Wong,Christine P.W.,Christopher Heady and Wing T.Woo,Fis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ong Ko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8]Zheng,Yongnian,De Facto Federalism in China:Reforms and Dynamics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Hackensack,NJ:World Scientific,2007.

[1]“公共服务均等化”课题赴美加考察团:《加拿大和美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的考察》,《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协作课题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财会研究》2008年第6期。

[3]艾晓金:《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思考——从国家权力看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5]薄贵利:《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理论误区》,《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6]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7]陈毓圭:《分税制使中央与地方之间彻底的“分灶吃饭”》,《商业会计》1994年第3期。

[8]陈志勇:《税费关系与地方政府收入制度的构建》,《税务研究》2000年第6期。

[9]邓子基:《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与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财贸经济》2002年第1期。

[10]丁煌、定明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11]丁远杏:《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中央宏观调控效率》,《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2期。

[12]丁元竹:《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5期。

[13]杜孝珍、刘鹏:《试论我国制度外资金的危害》,《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4]段钢:《论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6]方晓利、周业安:《财政分权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16]高培勇:《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9~10月号。

[17]何盛明、万安培:《财政的统一与振兴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8]胡宇:《试论我国地方税收立法权的确立与界定》,《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9]华伟:《大区体制的历史沿革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20]黄世楚、李彬:《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1]贾康、梁季:《中央地方财力分配关系的体制逻辑与表象辨析》,《财政研究》2011年第1期。

[22]江庆:《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实证研究:1978~2003》,《财贸研究》2006年第2期。

[23]杰米·波伊克斯:《论作为国际发展战略的财政分权和政府间财政改革》,苏丽文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24]寇铁军:《集权分权的财政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第12期。

[25]蓝常高:《第三财政:机构膨胀的内动力》,《社会》1998年第5期。

[26]李爱鸽:《改革我国现行分税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

[27]李冬妍:《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演进与框架构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8]李实、J.奈特:《中国财政承包体制的激励和再分配效应》,《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29]李芝兰:《跨越零和:思考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0]梁朋、周天勇:《解决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失衡的理性探索》,《地方财政研究》2004年第1期。

[31]廖家勤:《“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比较分析》,《暨南学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2]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3]刘尚希:《公共财政:从概念到现实》,《财贸经济》2000年第5期。

[34]马骏:《中央向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一个均等化公式和模拟结果》,《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35]倪星:《重塑政企关系的行政学思考》,《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36]庞明川:《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2期。

[37]任军:《论中央与地方税权的合理划分——兼评税权划分研究的几个观点》,《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38]沈远新:《正和互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范式及其政策意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9]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0]孙德超:《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与地方预算外资金膨胀的化解》,《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5期。

[41]孙德超:《三分事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性基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2]孙德超:《中国的财政分权、政治集权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3]孙德超等:《分税制改革:缘起、现状及展望》,《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4]孙德超等:《分税制改革成效评析》,《经济纵横》2009年第6期。

[45]孙德超等:《论财政调控与转移支付体系的完善》,《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

[46]孙德超等:《论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路径选择及可行性》,《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47]孙德超等:《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及实现途径》,《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

[48]孙宁华:《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

[49]孙潭镇、朱钢:《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50]田发、周琛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个财政体制变迁的分析框架》,《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51]田孟清、李建华:《试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4期。

[52]王书文:《深化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8期。

[53]王文华:《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54]王泽林:《现阶段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55]谢志岿:《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两次分权——对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项新的探索》,《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

[56]徐清安:《也谈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57]杨红伟:《超越“零和博弈”:央地财政关系研究的范式转换》,《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

[58]杨红伟:《中央与地方政策共识形成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以分税制决策过程为例》,《领导科学》2011年第8期。

[59]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60]杨小云:《近期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1]杨志勇:《“十二五”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4期。

[62]姚锐敏:《略论政策对法律权威的负面影响》,《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

[63]叶汉生:《坚持正确的财政本质观——论不能以“公共财政”否定“国家财政”》,《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4]叶麒麟:《论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65]张斌、汪德华:《“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收支规模》,《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3期。

[66]张恒龙、陈宪:《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研究:1994~200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67]张启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间转移支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8]赵海涛:《规范政府收入 提高政府收入对税收的依存度》,《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21期。

[69]中国税务学会“税权划分问题”课题组:《关于税权划分问题的研究》,《税务研究》2001年第3期。

[70]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1]周福祥、李方旺:《关于我国财政收入比重的国际比较研究》,《管理世界》1997年第2期。

[72]周鹏、詹耀文:《论分税制条件下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嬗变——以财政关系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3]周宇宏、孙士和:《日本财政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88期。

[74]朱柏铭:《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范围》,《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Aaron Wildavsky,“Political Implication of Budget Reform:A Retrospectiv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2,No.6,November/December,1992.

[2]Albert Park,Scott Rozelle,Christine Wong and Changqing RenSource,“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s of Reforming Local Public Finance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Vol.147,No.3,September,1996.

[3]Andrew Wedeman,“Budgets,Extra-Budgets and Small Treasuries:Illegal Monies and Local Autonomy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9,No.25,November,2000.

[4]Christine P.W.Wong,“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Fiscal Decline:The Paradox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Post-Mao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Vol.128,No.4,December,1991.

[5]Jae Ho Chung,“Studies of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Mid-Term Appraisal”,The China Quarterly,Vol.142,No.2,June,1995.

[6]Kai-yuen Tsui and Youqiang Wang,“Between Separate Stoves and a Single Men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Vol.177,No.1,March,2004.

[7]Kellee S.Tsai,“Off Balance: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Fiscal Federalism in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Vol.9,No.2,Fall,2004.

[8]Linda Chelan Li,“Towards a Non-Zero-Sum Interactive Framework of Spatial Politics:The Case of Centre-Provi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Political Studies,Vol.45,No.1,March,1997.

[9]Linda Chelan Li,“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Change:Fiscal Management in Local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Vol.35,No.1,February,2005.

[10]Pak K.Lee,“Local Economic Protectionism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Vol.16,No.3,September,1998.

[11]Roy Bahl and Johannes Linn,“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Journal of Federalism,Vol.24,No.1,Winter,1994.

[12]Xin Deng and Russell Smyth,“Non-Tax Levy in China:Sources,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orm”,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Vol.18,No.4,December,2000.

[13]Yasheng Huang,“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Fiscal Reforms in China”,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Vol.48,No.1,January/February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