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9

高原牧区发展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ment of plateau pastoral region

SSAPID:101-8802-3681-70
ISBN:978-7-5097-3194-9
DOI:
ISSN:

[内容简介] 长江上游川西北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美丽而富饶;但其经济发展落后,牧民收入偏低,属于贫困地区。如何使牧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如何把这块净土保护好,如何把天堂般的旅游胜地打造好,摆脱“富饶的贫困”的帽子成为第一要务。本书以总分论的形式展开论述,除了对畜牧业、旅游业、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等几方面协调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外,还用调研和案例方式进行说明,旨在使川西北地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的现代化。本书的核心是提出运用“四个跨越、五个交换、六个化”的发展思路及“特色一、二、三产业打通+引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镇和村庄建构”的新模式,使川西北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真正的“富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世庆
编 辑:高振华;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

 导言 探索符合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特点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导言 探索符合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特点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 川西北高原牧区:充满希望的美丽草原

   二 “富饶的贫困”:川西北高原牧区的发展状况

   三 川西北高原牧区面临的新一轮政策机遇

   四 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目标与发展内涵思考

   五 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一)川西北高原牧区跨越式发展要从五个方面推进

    (二)川西北高原牧区跨越式发展要与内地形成五个交换

    (三)川西北高原牧区跨越式发展要推进“六化”策略

    (四)探索“特色一、二、三产业打通+引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镇和村庄建构”新模式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发展基础: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背景概述

   一 区域特征: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的概况

    (一)自然地理

    (二)历史沿革

    (三)人文地理

    (四)经济地理

    (五)社会结构

    (六)发展阶段

    (七)语言差异

    (八)宗教融合

    (九)对外交往

   二 发展压力: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面临的特殊挑战

    (一)民族文化走廊的相互融合

    (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难度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

    (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五)生态补偿与生态价值难以量化的难题

   三 政策回顾: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政策变迁

    (一)牧区发展观念的演进

     1.革命与建设并重:畜牧业靠天吃饭(1949~1957)

     2.“大跃进”时期:注重畜牧数量增长(1958~1965)

     3.“文革”时期:以粮代牧(1966~1977)

     4.改革开放时期:加快经济增长(1978~2000)

     5.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1~2011)

    (二)牧区发展政策的变化

     1.产业政策

     2.草场治理制度

    (三)牧区发展重点的转移

     1.由注重畜牧业转向注重草业

     2.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生态保护

   四 小结与思考: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的系统性要求

    (二)发展的基本路径

    (三)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第二章 经济建设: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 现代畜牧业

    (一)环境制约趋紧,发展空间受限

     1.生产条件恶化

     2.生产方式落后

     3.发展质量不高

    (二)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科学发展

     1.调整和优化牲畜品种结构,改善农牧业内部结构

     2.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畜群再生产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

    (四)推进畜牧产品深加工,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

   二 现代民族文化旅游业

    (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二)突出自然生态特色

    (三)突出旅游品牌创新

     1.进行业态创新,拓展产业空间

     2.实施精品战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3.资源协同开发,发挥旅游产业优化作用

   三 现代特色资源产业

    (一)生态能源业

    (二)优势矿产业

    (三)中藏药业

   四 现代生态产业

    (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创建绿色GDP考核评估机制

    (三)发展现代生态产业

  第三章 社会建设: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建设重点

    (一)社会建设的提出及其重要地位

    (二)社会建设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三)川西北高原牧区社会建设的重点

   二 川西北高原牧区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

    (二)基层政府社会建设能力较差

    (三)回应民众公共需求能力不足

    (四)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差距大

   三 川西北高原牧区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基层政府社会建设能力

    (二)以民生工程为重点促进社会建设

    (三)以生态建设为契机助推社会建设

    (四)强化社会建设工作监督考评机制

   四 努力推进川西北高原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健全居民生活医疗保障制度

    (二)率先推进高中义务教育制度

    (三)借助外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章 生态建设: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优先任务

   一 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建设政策回顾

    (一)西部生态建设的先行区

    (二)促进生态建设的中央政策

    (三)促进生态建设的地方政策

   二 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建设成效

    (一)生态建设政策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

    (二)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状况局部明显改善

   三 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地农牧民生态建设成本(收益)失衡

    (二)尚未构建牧区生态建设长效投资机制

    (三)牧区生态建设与牧区发展衔接不紧密

    (四)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加剧

   四 川西北高原牧区深化生态建设路径

    (一)有效连接生态建设与牧区发展

    (二)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工程

    (三)转变牧民生活方式

    (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五)构建长效投资机制

    (六)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

  第五章 设施建设: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 加强交通体系建设

   二 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三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

   四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五 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六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政策探索: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 创新草业发展路子

    (一)两大重点突破

    (二)市场配置资源

   二 加快畜牧业发展

    (一)发展高端产品

    (二)完善草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一)直接惠及百姓的资源开发政策

    (二)碳汇交易政策

    (三)绿色指标政策

   四 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二)优化政府管理体制

    (三)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

    (七)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五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一)优化投资环境

    (二)抓好招商引资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

    (四)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交流

    (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六)做好对口受援工作

    (七)加强产业引导

    (八)努力扩大内需

    (九)强化资源环境政策

    (十)加强政策协调落实

   六 “飞地工业”助推发展

    (一)“飞地工业”巧破发展难题

    (二)“飞地工业”在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的实践

    (三)构建和完善配套机制促进飞地经济发展

 第二篇 分论

  第七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牧草产业发展研究

   一 牧草产业的理论研究综述

    (一)牧草产业的基本内涵

     1.牧草种植业

     2.草地畜牧业

     3.牧草产品加工业

    (二)牧草产业的四大功能

     1.推进畜牧业发展

     2.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经济效益

     4.改良土壤性状

    (三)牧草产业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分析

     1.绿色屏障

     2.生态服务

     3.保育生物多样性

   二 牧草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一)区域特征突出

    (二)草地资源丰富

    (三)草业发展缓慢

     1.全国牧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川西北高原牧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草畜矛盾突出

    (五)草业起步较晚

     1.全国牧草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川西北高原牧区牧草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六)川西北高原草业发展的困难

   三 国外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集约化生产的美国牧草产业

    (二)合理载畜量的法国牧草产业

    (三)饲草种子基地的加拿大牧草产业

    (四)草地畜牧业的澳大利亚牧草产业

    (五)超集约放牧的新西兰牧草产业

    (六)“无中生有”的荷兰牧草产业

   四 牧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一)创新草业和畜牧产业发展机制

     1.完善草地有偿承包机制

     2.健全“人草畜”三配套机制*

     3.健全天然草地利用机制

    (二)加快从牧草科技上寻求突破口

    (三)创新高原草业发展新路子

     1.面上扩展——“农、企、牧”三方合作经营

     2.量上突破——从高原草原上突破发展瓶颈

  第八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研究

   一 高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高原牧区过载严重

    (二)特色畜牧业发展缓慢

    (三)三配套建设促进变革

   二 高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

    (二)畜牧业品种比较落后

    (三)畜牧业市场比较原始

    (四)惜杀惜售观念比较传统

   三 高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

    (一)夯实牧草产业基础

    (二)发展高端畜牧业

    (三)推进畜牧业示范

    (四)发展的重点产业

    (五)引导居民转变观念

   四 高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确保草地生态安全

    (二)促进畜牧业增效

    (三)促进农牧民增收

    (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五)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六)提升畜牧业服务水平

    (七)确保畜牧业持续发展

  第九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一 高原牧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机遇

    (四)面临的挑战

   二 高原牧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科学定位旅游商品

    (二)依托文化生态资源

    (三)彰显康藏民族文化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五)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六)加快研发旅游商品

    (七)促进旅游市场营销

   三 高原牧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开拓思路,创新观念

    (二)广开渠道,筹措资金

    (三)强化基础,改善条件

    (四)加强培训,锻炼队伍

    (五)重视节假(日),突出个性

  第十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一 人类历史也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

   二 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历史演进与理论演进轨迹

    (一)方式转变

     1.依附型:封闭式进入和粗放式资源利用

     2.能动型:开放式进入与改造自然

     3.掠夺型:无限制开发与生态破坏

     4.可持续型:限制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二)理论演进

     1.资源无限论与资源无价论向资源有限论与资源有价论的转换

     2.资源是福是祸的争论及条件

     3.可持续开发利用理论

   三 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背景

    (一)资源概况

    (二)发展基础

     1.发展现状

     2.发展中的困境

   四 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优势与特点

     1.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水资源特点

     2.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矿产资源特点

     3.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生物多样性特点

     4.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文化的特点

    (二)利用与现状

     1.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水资源开发现状与成效

     2.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成效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4.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成效

    (三)问题与挑战

     1.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矿产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性濒临危机

     4.文化资源利用保护存在的问题

   五 优势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一)总体思路

     1.坚持可持续开发战略

     2.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3.树立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观念

    (二)体制机制

     1.抓好开发规划和决策机制建设

     2.抓好机制体制创新

     3.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措施

    (三)配套政策

     1.加强资源开发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2.加强国家的支持力度

     3.建立资源开发服务本地经济的政策支持

  第十一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一 理论基础:生态补偿相关理论概述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内涵

    (二)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

     1.外部性理论

     2.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3.公共物品理论

     4.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国际经验:国外生态补偿模式与借鉴

    (一)政府购买模式

    (二)市场自愿模式

    (三)三方合作模式

    (四)生态产品认证计划

   三 我国探索:我国生态补偿的政策回顾

    (一)政策背景

    (二)补偿模式

     1.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机制

     2.反哺式生态补偿机制

     3.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4.公益性生态补偿机制

    (三)补偿手段

     1.政府手段

     2.市场手段

    (四)效果评价

   四 政策取向: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补偿政策的总体思路与政策目标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总体思路

     1.必须回答农牧民如何发展、致富的问题

     2.生态产品作为公共产品,必须要国家埋单

     3.必须修正令草原“真空化”才能保护草原的传统治理思路

     4.明确中央政府、高原牧区及其生态建设保护的受益地区之间的责任

     5.合理确定长江上游高原牧区生态补偿标准

     6.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习性

    (三)政策目标

     1.保障本区以及受本区生态影响的中下游人民群众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2.促进本区以及受本区生态影响的中下游各地区之间协调发展、互惠多赢、和谐共进

     3.促进本区以及受本区生态影响的中下游各行政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保护协同

   五 补偿办法: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补偿途径及制度创新

    (一)自我补偿和统筹补偿

    (二)行政管制和经济调控

    (三)“以工代补”和直接补偿

    (四)探索区域生态市场补偿和区域生态民间补偿方式

    (五)完善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各项生态工程

    (六)因地制宜,提高高原牧区补偿标准

   六 保障措施: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生态补偿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一)确立主体功能区的法律地位

    (二)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

    (三)完善公共财政补偿政策

    (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

  第十二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高原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失衡

    (三)高原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求难点

   二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及供给能力

    (一)基本需求分析

    (二)供给能力分析

    (三)存在问题分析

   三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富民安康成效显著

    (二)基础设施持续加强

    (三)教育卫生发展较快

    (四)牧民生活条件改善

   四 推进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一)实施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促进教育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依靠对口支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大胆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三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绿色GDP核算方法构建

   一 绿色GDP的理论探索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

     1.传统GDP核算体系

     2.绿色GDP

     3.生态环境退化成本

     4.自然资源生态效益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二 污染退化成本核算

    (一)污染虚拟治理成本

     1.水污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

     2.大气污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

     3.固体废物污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

    (二)环境退化成本

   三 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一)森林涵养水源价值

     1.森林涵养水源量计算

     2.森林涵养水源价值

    (二)森林保持水土价值

     1.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

     2.减少养分损失的价值

     3.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

    (三)森林固碳制氧价值

    (四)森林转化太阳能的价值

    (五)森林净化环境价值

    (六)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

    (七)森林生态功能价值汇总核算

   四 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绿色GDP核算案例研究

    (一)新龙县概况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概况

     3.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比较

    (二)污染退化成本核算

     1.核算对象和框架

     2.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核算

     3.环境退化成本价值核算

     4.核算结果

    (三)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

     1.核算对象和框架

     2.核算结果

    (四)新龙县绿色GDP总核算结果

   五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未来发展

    (一)科学设计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现途径

  第十四章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草原家庭承包制及其流转问题研究

   一 理论研究及政策实施现状

   二 川西北高原牧区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概述

    (一)川西北高原牧区草原家庭承包制的发展历程

    (二)川西北高原牧区草原家庭承包制的主要问题

     1.牲畜草地产权改革不同步,导致草场使用过度

     2.多数地方草原承包未落实或不彻底,草原产权仍不明晰

     3.草原家庭承包制与规模化经营背道而驰,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4.家庭承包制增加了牧户成本,扩大了牧区牧民贫富差距

   三 川西北高原牧区从草原家庭承包到草场流转

    (一)草牧场流转的内涵和特殊性

     1.草牧场流转的内涵

     2.牧区草场流转的特殊性

    (二)草牧场流转出现的背景及主要政策法规

     1.草牧场流转出现的背景

     2.涉及草牧场流转的主要政策法规

    (三)川西北高原牧区草牧场流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草场流转呈现的主要特点

     2.川西北高原牧区草牧场流转存在的问题

   四 案例研究:内蒙古与川西北草牧场流转模式

    (一)内蒙古草牧场流转模式的案例研究

     1.家庭式草场模式

     2.联户合作经营制草场模式

     3.股份制草场模式

    (二)川西北牧区草牧场流转模式的案例研究

     1.红原县紧密型联户牧场模式

     2.稻城县松散型联户经营模式

    (三)三种流转模式比较

   五 完善川西北高原牧区草原家庭承包制及其流转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稳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规范草牧场流转市场

     1.制定草原流转的指导价格

     2.建立和规范草原流转中介

    (三)创新牧区草场经营权流转方式

    (四)防范政府及村组干部在草原流转中的“寻租”行为

    (五)做好草原土地管理工作

     1.做好草原土地规划

     2.建立合理的草原土地税制

     3.建立草原的地籍管理制度

    (六)健全牧区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篇 调研与案例

  第十五章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建设新江南战略研究

   一 发展基础

    (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二)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

    (三)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四)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五)民族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二 突出优势

    (一)气候温和宜人

    (二)海拔相对不高

    (三)雪梨驰名中外

    (四)民族团结和谐

    (五)锂矿储量巨大

    (六)河谷平缓开阔

    (七)旅游资源富足

    (八)水能资源丰富

    (九)藏区农牧业大县

   三 制约因素

    (一)区位劣势制约

    (二)交通条件制约

    (三)电网条件制约

    (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五)限制开发与加快发展矛盾突出

    (六)水电开发即将引发新问题

    (七)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四 难点重点

    (一)阿坝新江南建设的难点

    (二)阿坝新江南建设的重点

    (三)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 发展机遇

    (一)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的机遇

    (三)大金川河水电开发的机遇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

   六 基本方略

    (一)抓特色

    (二)强产业

    (三)富百姓

    (四)优环境

    (五)促和谐

   七 壮大四大产业

    (一)生态能源产业

    (二)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三)现代农牧产业

    (四)新能源产业

   八 基础设施建设

    (一)电力网络建设

    (二)水利网络建设

    (三)信息网络建设

   九 推进城镇化

    (一)城镇化

    (二)县城

    (三)乡镇

    (四)城乡风貌

   十 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并重

    (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四)灾害预防与灾害治理相统一

   十一 阿坝新江南建设的政策探索

    (一)完善优势资源开发的共享政策

    (二)探索“飞地工业”和异地工业化政策

    (三)制定碳汇交易政策推进碳汇交易

    (四)实施资源开发直接惠及民生的政策

    (五)积极争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六)积极争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七)积极争取完善教育移民政策

    (八)创新指标体系与先行先试政策

    (九)开发“两江河谷”,探索“特色一、二、三产业打通+引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镇和村庄建构”的新模式

  第十六章 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一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优势

    (三)制约因素

    (四)发展机遇

   二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三 加快园区建设

    (一)一区——康北生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

    (二)四中心

   四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一)交通基础设施

    (二)电力基础设施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四)信息基础设施

    (五)农村基础设施

   五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富民强县

    (一)生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

    (二)特色农畜产品及加工业

    (三)民族文化产业

    (四)生态旅游业

    (五)优势矿产业

   六 雪域俄色茶产业:高原牧区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变叶海棠

    (二)雪域俄色茶

    (三)雪域俄色茶的初步研发

    (四)雪域俄色茶的未来发展

   七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战略目标

    (一)转变发展观念

    (二)加强合作与交流

    (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第十七章 “四主一辅:五方合作重建”的汶川模式研究

   一 撼动世界的汶川地震灾难

    (一)灾难深重的汶川

    (二)名不见经传的汶川

    (三)世界关注的汶川

   二 汶川在废墟中重新崛起

    (一)共克时艰,众志成城图谋崛起

    (二)发展起跳,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1.羌绣之乡:建设一中心

     2.熊猫家园:打造两走廊

     3.大禹故里:开发四特区

    (三)干在实处,鼓足干劲重建家园

     1.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2.群众利益无小事

     3.重点在落实

    (四)众志成城,创新灾后重建纪录

     1.关键时刻又遭洪灾

     2.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三 “四主一辅:五方合作重建”的汶川模式

    (一)发展起跳的主导:中央政府

     1.确保灾民生活的恢复重建

     2.推进城乡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3.加快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4.推进产业发展的恢复重建

     5.加强防灾减灾能力的恢复重建

     6.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7.确保恢复重建政策的落实到位

    (二)跨越式发展的主轴:灾区地方政府

     1.四川省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主轴”作用

     2.阿坝州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主轴”作用

    (三)恢复重建的主角:对口援建地方政府

    (四)废墟崛起的主体:灾民

    (五)风雨同舟的辅助:社会

   四 汶川灾后重建的经验启示

    (一)化危为机促进灾后重建

     1.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抓重建

     2.强力推进,围绕项目抓发展

     3.规模经营,突出特色抓产业

     4.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建城镇

     5.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添动力

     6.统筹推进,建设精神新家园

     7.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促和谐

    (二)创新机制强化灾后重建

     1.研究问题

     2.创新机制

     3.固本强基

     4.建设班子

     5.转变作风

    (三)有备无患推进灾后重建

     1.加强地震预测

     2.大灾急防大疫

     3.利用无形资产

     4.科学规划重建

     5.重建地址选择

     6.坚持民生优先

     7.崇尚开放合作

     8.凸显制度优越

     9.推进西部开发

  第十八章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塔公草原旅游业发展调研

   一 塔公草原旅游产业定位与研究内容

    (一)塔公草原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

    (二)塔公草原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塔公草原在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二 生态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生态旅游基本要素与形式

     1.生态旅游的概念

     2.生态旅游的要素

     3.生态旅游的特征

     4.生态旅游的形式

    (二)生态旅游接待:民族民居

    (三)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

     1.旅游产品的一般定义

     2.旅游产品开发的一般步骤

     3.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

   三 塔公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

    (一)塔公草原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二)塔公草原旅游产业发展已奠定良好基础

   四 塔公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相关设施建设滞后

    (二)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游客吸引力感染力不强

   五 塔公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改进

    (一)塔公草原旅游业的再认识和再规划

    (二)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三)限制游客数量保证塔公草原“自然呼吸”

    (四)鼓励民居接待彰显民族特色

     1.民居接待中心要在提供优质硬件服务的前提下,体现藏族民居的特色,传承藏族建筑文化

     2.民居接待中心的特点既要体现“有”,也要体现“无”,换句话说,民居接待中心设施要完备,但并不是要完全

    (五)发掘藏文化精髓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

    (六)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手段

  第十九章 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牧区加快发展思路探讨

   一 新龙县牧区草业系统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草畜矛盾加剧

    (二)人畜矛盾突出

    (三)畜牧业发展矛盾突出

   二 新龙县牧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政策

    (一)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系统建设

    (四)促进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方向发展

    (五)全面实施牧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

    (六)建立生态保护区

    (七)加强畜牧业科技投入

    (八)促进牧区社会文化进步

 后记

本书以总分论的形式展开论述,不仅对畜牧业、旅游业、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等几方面协调发展进行深入分析,还用调研和案例方式进行说明,旨在实现长江上游川西北地区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的现代化。本书的核心是提出运用“五个跨越、五个交换、六个化”的发展思路及“特色一、二、三产业打通+引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镇和村庄建构”的新模式,使长江上游川西北地区摘掉“贫困”帽子,实现真正“富饶”。

达林木、郑易生:《牧区与市场牧民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晓毅、张倩、荀丽丽:《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郑长德:《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金南:《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李金昌等:《生态价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陈伯君、陈家泽、陈永正、邓立新:《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侯向阳:《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梅进才:《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潘建伟、张丰兰:《建国以来中国牧区发展观的演变与反思》,《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9期。

丁勇董、建军:《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促进内蒙古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盖志毅、李媛媛、史俊宏:《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李媛媛、盖志毅、马军:《内蒙古牧区政策的变迁与农牧业发展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1期。

杜黎明:《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开发研究》2010年第1期。

张德博:《我省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严振书、程元恒:《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国内外研究述评》,《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学海》2008年第4期。

周广华:《基于遥感的川西天然林保护工程监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0。

杜受祜:《巩固、提升四川生态建设成果》,《四川省情》2006年第2期。

张平军:《西部生态建设是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5期。

文勇:《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思考》,《中国林业》2003年第4期。

熊云萍:《西部大开发与生态建设制度》,《价格与市场》2000年第7期。

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王欧:《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4期。

兰虹:《怎样构建西部生态建设的微观主体》,《生态经济》2002年第2期。

青连斌:《社会建设篇——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人民出版社,2008。

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许慧玲:《十二五:社会建设如何破题谋篇?》,《群众》2011年第4期。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1999年第5期。

邓玲:《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区域实现途径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2009年第1期。

李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

汪向阳:《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业经济 》2003年第8期。

谢维光、陈雄:《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14期。

郭峰:《关于生态补偿涵义的探讨》,《生态保护》2008年第4期。

谢荣清等:《关于构建川西北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园区的探讨》,《农业与技术》2005年第2期。

何池全、赵魁义:《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第3期。

刘少和:《西部文化资源与西部大开发》,《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彭秀平:《关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期。

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肖红波等:《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收益共享新模式调查——以甘孜州白玉县呷村矿产资源开发为个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赵长华:《以可持续发展论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复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吴铀生:《四川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战略选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万军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裴秀丽:《我国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研究——对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补偿经验的借鉴》,《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院报》2010年第2期。

王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科学通报》2000年第1期。

陈全功、程蹊:《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现状水平的衡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赵雪雁:《高寒牧区牧民亟需什么公共产品——以甘南牧区为例》,《开发研究》2007年第6期。

潘岳:《绿色GDP项目的研究背景》,《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第10期。

郭高丽:《经环境污染损失调整的绿色GDP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湖北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计量及补偿机制研究项目协作组:《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论》,《湖北林业科技》2004年第3期。

侯元兆、张佩昌、王琦等:《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2期。

李晖:《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林业资源管理》2006年第4期。

邓林、杨海真:《高原牧区自然生态价值的测算——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为例》,《四川环境》2010年第2期。

刘兴良、杨冬生、刘世荣等:《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四川林业科技》2005年第1期。

王绍武、董光荣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第一卷: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科学出版社,2002。

王苏民、林而达、佘之祥:《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第三卷:环境演变对中国西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科学出版社,2002。

刘世庆:《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率先试行绿色GDP探讨》,《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年第2期。

孔志明:《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策》,《中国农村科技》2003年第1期。

鲁顺元:《制约青藏高原牧区生态环保的社会因素管窥》,《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程根伟、石培礼:《长江上游森林涵养水源效益及其经济价值评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第12期。

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01年第6期。

刘璨:《森林固碳与释氧的经济核算》,《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5期。

黄方:《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广西林业》2006年第5期。

代玉波:《四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情况简析》,《林业经济》2002年第5期。

张家来、尹茜、周明星:《湖北森林生态资源基础价值研究》,《湖北林业科技》2009年第3期。

叶绍明、郑小贤:《国内外林业碳汇项目最新进展及对策探讨》,《林业经济》2006年第4期。

刘伟:《借鉴CDM,建立国内区间生态补偿机制》,《西北人口》2004年第6期。

华国栋、蔡志坚:《森林生态补偿模型的研究》,《湖南林业科技》2004年第4期。

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2期。

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旅游学刊》2003年第4期。

张斌:《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及启示》,《生态旅游》2003年第10期。

康云海、宁苹:《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1997年第6期。

李新:《内蒙古牧区草原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田艳丽、乔光华、乌云:《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对联户经营模式的思考》,《乡镇经济》2009年第4期。

马桂英:《内蒙古草原恶化的制度因素与制度创新》,《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张小平:韩志敏:《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使用权流转现状及对策》,《内蒙古草业》1998年Z1期。

刘小辉:《甘孜州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李北东、连玉銮:《藏羌碉房:华夏文明传承的特别载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0期。,

林彬:《崛起——四主一辅:五方合作重建的汶川模式》,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刘加文:《重视“三牧”问题 加快牧区发展》,中国草原网,2010年7月16日。

岳富荣、辛阳:《内蒙古全面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人民日报》2011年5月31日。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学习时报》2010年8月30日。

梁现瑞、苟希敏:《“飞地”园区带动阿坝经济齐飞》,《四川日报》2011年6月4日。

贾海峰:《甘孜州火灾折射草原生态危机,牧场产业化转型艰难》,《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2月14日。

韩乐悟:《中国草原退化面积逾九成,专家称须尊重生态规律》,《法制日报》2011年4月22日。

黄富慧、钱春弦:《中国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青年报》2005年5月19日。

侯水平等:《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贾秀兰:《藏族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李昌昊:《“飞地工业”:引领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思路》,http://www.studa.net/jingji/090217/101235 62.html。

《关于加强川西北高原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2011年1月15日,http://www.scol.com.cn。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补偿课题组报告》,http://www.china.com.cn/tech/zhuanti/wyh/2008-02/26/content_10728024.htm。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居接待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2月12日,http://

www.scta.gov.cn/web/main.jsp?go=newsDetail&pid=2&cid=16&id=49619.2009-02-12。

邓春姊:《关于绿色GDP核算体系及计量方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6。

农业部:《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10年4月13日,http://www.moa.gov.cn/fwllm/jrsn/201104/t20110413_19673 38 .htm。

石岩:《中国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首年投136亿元》,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6日。

Teixeira M A,Murray M L,Carvalho M G. “Assessment of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Lulucf)as Cdm Projects in Brazil”.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260-270.

Coomes O T,Grimard F,Potvin C,et al. “The Fate of the Tropical Forest:Carbon or Cattle?”.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207-212.

Wen-Min Lu a,Shih-Fang Lo. “A closer look at the economic-environmental disparitie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3):882-894.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TSO,2003.

Reyer G,Rob D,Marjan H. A Measure of Sustainable National Income for the Netherlands.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157-174.

Wermer H H,Gottfried T,Ulrike T. “Some Remarks on the‘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29-336.

Repetto R,et al. Wasting Assests: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National Income Accounts WRL. Washington DC. 1989.

Lehman G. “Disclosing New Worlds:A Role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1999,24:217-241.

Knut H.Alfsen,Mads Greaker. “From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o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600-610.

E.A.Abdelgalil,S.I. “Cohen. Policy modelling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land degradation-the Sudan case”.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1(23):847-874.

Minang P A,Bressers H T A,Skutsch M M,et al. “National Forest Policy as a Platform for Biosphere Carbon Management:The Case of Community Forestry in Camero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7,10:2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