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图书

Research o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SSAPID:101-8796-2296-86
ISBN:978-7-5201-170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深入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三种类型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比较分析,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如何实现有效治理诸问题。书中用“自上而下”的视角对三类农村社区治理改革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对社区建设及其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居民的“所思、所盼、所想”进行客观总结,提出了农村社区治理迈向现代化治理新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并就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战略思路、重点突破、核心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作 者: 李增元
编 辑:谢蕊芬;马甜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Abstract

 文前辅文

 第六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附录

 推荐表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一)研究现状

    1.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及机制的探讨

    2.当代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困境及矛盾的分析

    3.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发展趋势及路径的展望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个案介绍

   (一)研究方法

    1.“国家-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与“过程-事件”法

    2.实证调查与类型比较法

    3.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法

   (二)个案介绍

  五、研究对象说明与社区类型划分依据

   (一)研究对象的说明

   (二)三类典型地区的划分依据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农村:乡村社会开放流动与社会结构转型

   一、开放、流动与异质

   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

  第二节 农民:从业、生活、行为方式变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改造传统小农

   二、改革开放后农民从业方式及职业身份的变化

   三、当代农民生活、行为方式的变革

   四、利益扩张与需求多元化

  第三节 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工商化”

   一、生产发展方式组织合作化、要素化

   二、生产经营方式资本化、技术化、产业化

  第四节 基层治理:治理现代化能力不足

   一、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艰难转变

   二、乡村内在治理体制机制的弊端

   三、乡村基础治理制度的滞后性

   四、城乡有别的二元分治模式

   五、基层治理能力不足

  小结

 第二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背景及动力机制比较

  第一节 发展需跨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一、农业型:农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园区化

   二、非农型:工业开发与第三产业发展

   三、工商型: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市化

  第二节 社会建设需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一、农业型:缓解维稳压力与增强管理、服务水平

    1.降低上访率

    2.整合下乡资源改善服务状况

   二、非农型:推动传统村庄治理方式转型

   三、工商型:化解农村矛盾与农民市民化

    1.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2.农村工商化中实现农民市民化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需落实:城镇化建设

   一、农业型: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

   二、非农型:推动城市建设与扩容

   三、工商型:改变僵化、滞后的城镇体系

  小结

   一、共性特征:重服务、强管理、调产业结构与维护稳定

   二、差异之处:逻辑起点及侧重点不同

 第三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实践做法比较

  第一节 载体搭建:基层治理单元重构

   一、农业型:合并村庄形成“多村一社区”

   二、非农型:整建制搬迁构建现代“大型社区”

   三、工商型:村级组织转并联打造“城乡一体型”新社区

  第二节 功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一、农业型:“下放上提”强化服务

   二、非农型:突出服务阵地及服务能力建设

   三、工商型:“机构下沉+多元参与”强化服务

  第三节 工具创新:治理手段及工具变革

   一、农业型:党组织“实体化”增强服务与引领社会治理

   二、非农型:“信息化”治理工具引领治理现代化

   三、工商型:“三分三改”制度工具解放农民及维护权利

    1.政经分开

    2.资地分开

    3.户产分开

    4.股改

    5.地改

    6.户改

  小结

   一、共性特征:重构社区建制中下沉权力与服务

   二、差异之处:治理能力建设及治理工具不同

 第四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重建的新型组织体系及治理参与主体比较

  第一节 领导地位如何强化:党组织体系及领导主体

   一、农业型:打破行政村界的融合型党组织

   二、非农型:在乡单位广覆盖的大党建

   三、工商型:统筹负责的“1+N”党建社区化组织体系

  第二节 治理能力如何提升: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及治理主体

   一、农业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及专兼职人员配置

   二、非农型:“政、社混合型”管理服务体系及混合型人员配置

   三、工商型:“政、社、志愿交叉型”管理服务体系及类型化人员配置

  第三节 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社会自组织体系及治理主体

   一、农业型:“自治性+社会性+经济性”自组织体系及居民主体

   二、非农型:“自治性+社会公益性”自组织体系及社会力量

   三、工商型:“管制性+社会性”自组织体系及群团力量

  小结

   一、共性特征:区域化党建下的社区自治体系及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

   二、差异之处:组织性质、组织关系及定位的差异

 第五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重建的新型治理机制比较

  第一节 干部如何配:社区选举机制

   一、农业型:“代表性”选举机制

   二、非农型:选举职数“代表制”

   三、工商型:社区干部任用“双轨制”

    1.社区党政干部“任命制”

    2.村级干部“民主选举制”

  第二节 决策如何定:社区公共议决机制

   一、农业型:多层次民主议事协商与监督机制

    1.社务、村务分类议事

    2.民主协商

   二、非农型:民主议决公开制

    1.议决公开

    2.多元参与、分层民主协商

   三、工商型:社区决策“联席会议制”+村庄决策“民主议决制”

    1.社区决策“联席会议制”

    2.村庄决策“民主议决制”

  第三节 事怎么办:社区事务办理机制

   一、农业型:印章改制+村民事务社区办理

   二、非农型:印章代管+村民事务社区办理

   三、工商型:印章分授+村民事务同城办理

  第四节 钱怎么用:社区财务运行机制

   一、农业型:村财社管

   二、非农型:村、社财务乡镇统管

   三、工商型:村、社财务双轨制

  第五节 经济怎么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治理机制

   一、农业型:集体“三资”改制

    1.集体“三资”多元管理模式

    2.委托代理监管服务机制

    3.分类经营与处置机制

   二、非农型:集体经济“股份制”

   三、工商型:集体资产股份化及市场化运作机制

  小结

   一、共性特征:“干部任用、民主议决协商”多元化及经济股份化

   二、差异之处:具体运作机理的不同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社区建设及治理的居民意愿与绩效评估

  第一节 社区居民:社区建设及治理的主体参与力量和直接利益相关者

  第二节 “认知与感受”:社区建设及治理实践的居民认识

   一、社区性质及社区熟悉程度: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入认识

   二、社区组织关系:与自然村落联系紧密但定位不清

   三、社区权力来源:民主选举产生

  第三节 “需求表达”:社区公共管理及服务的居民意愿

   一、管理服务内容:不同群体需求层次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二、服务供给方式及机制:多元主体分类、合作共担

  第四节 “愿景与现实”:社区治理主体及公共参与的居民看法

   一、治理参与主体:政府为主、其他力量为辅

   二、居民参与:本地居民参与程度明显优于外来居民

    1.社区建设中本地居民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外来居民

    2.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统称为社区成员)社区治理参与质量有待提高

   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及参与有限

   四、市场主体参与:力度及动力不足

  第五节 “内心感受”:社区治理中制度改革的居民考量

   一、流动中的户籍制度改革:外来居民“弃乡”动力不足

   二、土地流转和使用制度改革:多数不放弃土地维持生活

   三、社区基础治理制度改革:公共参与制度亟须改革

  第六节 “实际效果”: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融入状况

   一、经济融入:融入程度较低

    1.外来居民仍然无法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

    2.就业待遇不公平

   二、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关系缓和中隔离型特征突出

   三、文化心理融入:融入有限、归属感不强

   四、民主政治融入:政治权利难以保障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现代化: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发展的新场景与新命题

  第二节 治理历史是什么: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回顾

   一、传统时期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1.村落社区的血缘性、自然性及内生性

    2.社区治理的自主性

   二、近现代以来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1.农村社区的国家化、政党化

    2.乡村社会凋敝中的多样化社区治理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1.社区承载的国家政治目标

    2.社区治理的高度集权化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区及治理

    1.社区的治理单元特征

    2.社区治理中的自治及能人治村

  第三节 现实特点是什么:新型城镇化引发的当代农村社区分化及治理改革探索

   一、农村社区性质、类型、功能的变迁与分化

    1.社区性质的变迁

    2.社区类型的分化

    3.社区功能的复合

   二、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实践探索及其特征

    1.当代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

    2.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探索的基本特征

   三、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传统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异同

    1.治理改革背景及方略的区别

    2.治理性质与特征的差异

    3.治理内容的不同

  第四节 治理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一、质性变革: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向

   二、基本走向:从城乡社区分治到城乡社区治理一体化

  第五节 治理现代化如何治: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理念与模式

   一、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治理理念:融合、协商民主、协同与法治

    1.融合治理理念

    2.协商民主治理理念

    3.协同合作治理理念

    4.良法善治理念

    5.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理念

   三、治理模式:“政社互动”与“三社联动”

    1.政社互动

    2.三社联动

  第六节 治理现代化规划如何定: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需具备的战略思路

   一、城乡一体化与社会有机融合发展机制

   二、分类引导与多轨治理并举模式

    1.城(郊)镇型社区及其社会治理创新

    2.村庄合并或联建型社区及其社会治理创新

    3.城乡一体型农村社区及其社会治理创新

   三、契合乡村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内在要求

   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战略

  第七节 重点突破在哪里: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制度:基础性治理制度体系改革

   二、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参与: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服务与居民“自下而上”实效参与结合

  第八节 核心问题是什么: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构成要件

   一、治理主体:多元性、系统性、整体性

   二、治理体制机制:参与性、协同性、协商性

   三、治理工具:法治、信息技术、民主

    1.法治手段

    2.信息技术手段

    3.民主手段

  第九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政策思路

   一、创建城乡一体型的新型社区治理单元

   二、推动城乡一体的社区发展机制

   三、构造“乡镇-社区-小组(网格)”的新型治理结构

   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居民”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协同治理体系

   五、创立“政社互动、多元主体分工有序”的协同合作治理机制

   六、创新“信息化、网格化、网络化”的社区治理方式

   七、形成“法治化、规范化”的农村社区治理制度

   八、保障社区居民主体参与地位及参与权利

   九、建立农村社区居民的合法权利及财产权益保护机制

  小结

 序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序

 摘要

 后记

本书以深入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三种类型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比较分析,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如何实现有效治理诸问题。用“自上而下”的视角对三类农村社区治理改革背景及动力机制、改革内容及实践做法、重建的新型组织体系及治理参与主体、重建的新型治理机制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对社区建设及其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居民的“所思、所盼、所想”进行客观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迈向现代化治理新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并就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战略思路、重点突破、核心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思路。

[1]詹成付、王景新:《中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兴杰:《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朱哲学:《村社治理研究》,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

[5]谷中原、吴晓林:《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黎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师坚毅:《新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8]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9]戚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10]胡志全、马广鹏、吴永常:《农村社区治理及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11]罗中枢、王卓:《公民社会与农村社区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2]吴素雄、何长缨、毛丹:《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转型:温州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版。

[13]王振海:《农村社区制度化治理》,中国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14]孙壮志:《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5]陈祖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版。

[1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编《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版。

[17]王曙光:《农本:新型城镇化——挑战与寻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版。

[18]新玉言:《新型城镇化——格局规划与资源配置》,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19]蔡书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

[20]魏后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1]王艺璇、秦前红、王宇波:《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地位及法治化路径研究》,《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3期。

[22]龚世俊、李宁:《公共服务视域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及其模式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23]许远旺、卢璐:《从政府主导到参与式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

[24]袁方成:《治理集体产权: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5]李增元、葛云霞:《动员式治理:当代农村社区建设逻辑及后果分析》,《中州学刊》2015年第2期。

[26]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浙江学刊》2011年第5期。

[27]李敏、邱泽元:《基于多角度分析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8期。

[28]徐珊:《农村社区建设:政府角色与行为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0期。

[29]王一:《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秩序重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30]吴业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31]秦小建:《和谐视角的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2]郑广永:《以农民为本建设农村社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3]卢璐、许远旺:《建构认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意识的生长》,《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4期。

[34]刘祖云、孔德斌:《共同体视角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8期。

[35]袁方成:《“两型”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探索》2010年第1期。

[36]滕玉成、牟维伟:《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10年第6期。

[37]钱宁、田金娜:《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38]司林波:《农村社区建设中“被城市化”问题及其防止》,《理论探索》2011年第2期。

[39]崔建平:《社会管理创新与农村社区建设——以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40]田北海、罗卫、彭军:《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缺失与重构——基于对湖北省的实地调查》,《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7期。

[41]夏周青:《农村城镇化与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路径》,《理论学刊》2010年第6期。

[42]许经勇:《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村社区建设》,《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

[43]李小伟:《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9期。

[44]袁方成、杨灿:《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模式及发展经验》,《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45]项继权、王明为:《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态势与阶段特征》,《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46]易国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述评》,《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

[47]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中州学刊》2013年第4期。

[48]滕玉成、牟维伟:《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2期。

[49]奚建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逻辑起点、问题和应对策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50]乔成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政策执行的视角》,《农村经济》2013年第4期。

[51]朱正平:《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中州学刊》2015年第6期。

[52]李增元:《基础变革与融合治理:转变社会中的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2期。

[53]卢维良:《整合农村社会资本的内在张力,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

[54]包先康:《农村社区治理中礼治和法治的共生、冲突与整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6期。

[55]李润国、姜庆志、李国锋:《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56]丁宁宁、李国锋、袁王月:《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选择——基于多案例研究视角》,《农村经济》2015年第6期。

[57]杨亮承、鲁可荣:《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型农村社区治理困境与策略选择》,《农村经济》2015年第5期。

[58]许爱花、甘诺:《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59]罗中枢:《公民社会视野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初探》,《理论视野》2010年第12期。

[60]李增元:《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61]李增元:《开放、流动社会中的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

[62]董进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业缘组织与地缘组织协同的视角》,《财经论丛》2014年第11期。

[63]马光川、林聚任:《从社会重构到社区培育: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64]李增元:《集体产权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出路》,《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2期。

[65]陈藻、冷天:《“人”的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1期。

[66]李增元:《“社区化治理”: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型》,《人文杂志》2014年第8期。

[67]董进才:《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6期。

[68]殷琼:《近年来各地乡村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分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9]蔡斯敏:《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70]林聪:《多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整体性治理研究》,《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7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

[72]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73]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74]周诚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75]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

[76]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77]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5期。

[78]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79]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经济地理》2010年第12期。

[80]薛翠翠、冯广京、张冰松:《城镇化建设资金规模及土地财政改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代偿机制研究评述》,《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11期。

[81]邱俊杰、邱兆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理论探索》2013年第4期。

[82]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8期。

[83]张景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研究》,《经济学家》2013年第10期。

[84]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8期。

[85]盛广耀:《新型城镇化理论初探》,《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2期。

[86]吴旭晓:《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商业研究》2013年第3期。

[87]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地理研究》2015年第7期。

[88]刘嘉汉、罗蓉:《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5期。

[89]吴福象、沈浩平:《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90]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城市规划》2015年第1期。

[91]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

[92]周柏春、娄淑华:《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维度分析:来自于政府与农民的考察》,《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4期。

[93]沈雪潋、郭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我国“镇级市”改革研究》,《经济学家》2013年第8期。

[94]陈伯庚、陈承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疑难问题探析》,《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95]李爱民:《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

[96]石忆邵:《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及其来源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12期。

[97]马永欢、张丽君、徐卫华:《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

[98]杨传开、张凡、宁越敏:《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态势及其新型城镇化路径》,《经济地理》2015年第6期。

[99]方辉振、黄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100]刘彦随、陈聪、李玉恒:《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