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8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一辑)图书

New Media and Society(No.11)

SSAPID:101-8791-0073-29
ISBN:978-7-5097-681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推出的《新媒体与社会》系列的第十一辑。内容包括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上一些学者的文章,以及《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形象调查报告》和《计划单列市形象调查报告》,还包括“网络社会治理研究”“大数据与社会舆情研究”等内容,个案研究则有“东莞扫黄”事件报道、朱令案、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微博涉华暴恐报道、毒霸电影频道中电影文字介绍、幼童香港小便事件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谢耘耕 陈虹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卷首语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一辑编委会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征稿启事

 观点荟萃

  观点荟萃

 圆桌论坛

  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

  主题演讲:新媒体与信息社会

  从大数据到数据新闻*

  新媒体传播思维与大数据应用

  结合中国现实和历史环境谈新闻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教育的变革

  全球化与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

  精神制造与文化市场体系*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新媒体与文化

   新媒体营销与发展

   新媒体与公民社会

   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

   大数据与媒介发展

   传统媒体的革新与嬗变

 研究报告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一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形象总体评价

    (一)受访者认为武汉的各项指标位居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之冠

    (二)受访者对南昌、郑州、太原三城的总体评价较低

   二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生态形象评价

    (一)受访者认为长沙、武汉以及南昌的气候状况好于太原、合肥、郑州

    (二)受访者对武汉和长沙环境保护工作评价稍好,对郑州和太原环境保护工作评价最低

    (三)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长沙的市容卫生最好

    (四)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武汉的交通最为拥堵

   三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经济形象评价

    (一)武汉和长沙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居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前两位

    (二)武汉和长沙被评为中部地区人才汇聚的“中部磁力场”

    (三)受访者对合肥的适合投资度评价较高

   四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文化形象评价

    (一)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郑州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

    (二)长沙被评为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美食最多的城市

    (三)受访者认为长沙较中部地区其他五省会城市更适合旅游

    (四)受访者认为武汉、长沙的国际化程度高于南昌、郑州、合肥、太原

    (五)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武汉为最理想的受教育城市

    (六)长沙被评为娱乐生活最丰富、时尚程度最高和美女最多的城市

   五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居住与居民形象评价

    (一)长沙和武汉的市民素质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第二位

    (二)受访者认为长沙比武汉更宜居,但武汉比长沙更适合养老

   六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政府形象评价

    (一)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武汉和长沙的公共服务质量最高

    (二)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武汉的社会治安状况最好,公平程度最高

    (三)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长沙的政府公务员形象最好

   七 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形象推广评价

    (一)受访者认为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武汉的政务微博最有特色,形象提升最为明显

    (二)受访者认为郑州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负面新闻报道最多

    (三)合肥的城市形象推广工作在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中居于第三位

   八 结语和讨论

    (一)武汉应当积极统筹,充分发挥“中部崛起”的龙头带领作用

    (二)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变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为“中部崛起”提供智力支撑

    (三)开发和利用历史资源、自然资源,加快南昌前进发展的步伐

  计划单列市形象调查报告

   一 计划单列市形象总体评价

    (一)受访者对计划单列市形象总体评价较高

    (二)深圳硬性指标领先于其他四城,软性指标落后于厦门、青岛

   二 计划单列市生态形象评价

    (一)青岛、厦门、大连的气候、环保、市容受到好评,但基础设施落后

    (二)深圳的基础设施优于其他四城,但发展失衡

   三 计划单列市经济形象评价

    (一)深圳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四城

    (二)深圳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远远高于其他四城

   四 计划单列市文化形象评价

    (一)受访者认为厦门最具历史文化底蕴,深圳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淡薄

    (二)厦门和深圳被评为计划单列市中前两座最理想的受教育城市

    (三)深圳被评为计划单列市中最国际化、最时尚以及娱乐生活最丰富的城市

    (四)厦门被评为计划单列市中美食最多的城市

    (五)大连被评为计划单列市中美女最多的城市

    (六)受访者对厦门、青岛、大连的适合旅游程度评价较高

   五 计划单列市居住与居民形象评价

    (一)深圳的外来人口接纳度受到高度肯定

    (二)大连、青岛、厦门的市民素质、宜居度以及宜养老度受到好评

   六 计划单列市政府形象评价

    (一)深圳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公务员形象、公平程度受到好评

    (二)厦门的社会治安受到高度肯定

   七 计划单列市形象推广评价

    (一)大连、青岛、深圳被列入宣传广告受众到达率最高和城市形象推广工作做得最好的前十位城市

    (二)深圳负面报道较多,形象提升也较明显

    (三)深圳和大连被评为政务微博特色显著的城市

   八 结语和讨论

    (一)大连和青岛的发展模式值得肯定

    (二)宁波应当科学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三)厦门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与塑造

 学海瞭望

  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一 网络社会治理基础研究

    (一)网络社会治理概念界定

     1.网络社会

     2.社会治理

    (二)网络社会可治性研究

    (三)网络社会治理的理论范式

     1.多中心治理理论

     2.网络化治理理论

     3.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 网络社会治理基础应用研究

    (一)当前网络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1.网络对社会管理的影响研究

     2.网络社会管理问题及其困境研究

    (二)国外网络社会治理经验研究

    (三)网络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1.国外网络社会治理模式

     2.国内网络社会治理模式

    (四)网络社会治理原则路径策略

    (五)网络社会秩序研究

     1.网络公共事件

     2.网络集体行动与民意表达

   三 网络社会治理实践应用研究

    (一)网络社会监管与引导研究

     1.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研究

     2.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3.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

    (二)信息安全视域的网络空间治理研究

     1.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

     2.中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信息安全研究

    (一)电子政务视域下的网络社会治理研究

    (二)经济学视域下的网络健康发展研究

    (三)法学、伦理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治理研究

     1.网络法律法规研究

     2.网络伦理规范研究

   结语

  大数据与社会舆情研究综述

   一 大数据基础研究

    (一)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二)大数据的价值应用研究

     1.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

     2.大数据在各领域的价值应用

     3.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研究

   二 社会舆情基础研究

    (一)国外关于舆情的基础研究

     1.理性主义的研究视角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3.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4.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二)国内舆情基础研究

     1.舆情定义、变动规律等研究

     2.突发事件与舆情研究

     3.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及演变研究

   三 大数据与舆情相关主题研究

    (一)大数据与舆情监测分析预警相关研究

    (二)大数据与舆情管理、舆论引导

   四 大数据时代舆情分析方法研究

    (一)关联规则

    (二)分类分析

    (三)聚类分析

    (四)倾向性分析

    (五)社会网络分析

    (六)基于Web日志挖掘的趋势分析

   五 国内外研究评述

    (一)放大网络舆情的影响,未能有效地把网络舆论和现实民意结合起来

    (二)研究偏于平面和孤立,未能精到地解析舆情事件或话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缺乏数据整合,未能打通社会舆情数据与相关外部数据

    (四)学科视角单一,未能进行动态化、立体化、全局化的综合探讨

  大数据背景下的舆情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综述

   一 决策支持系统基础研究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二)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类别

    (三)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1.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及构建

     2.我国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目前面临的问题

   二 大数据与舆情决策支持相关研究

    (一)宏观公共管理视角相关研究

    (二)信息化建设视角相关研究

    (三)网络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三 社会舆情决策支持相关研究

    (一)虚拟社会管理视角相关研究

     1.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

     2.我国虚拟社会管理存在问题与治理策略

    (二)电子政务建设视角相关研究

    (三)舆情研判与预警视角的相关研究

     1.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2.舆情研判预警模型与机制研究

    (四)舆情引导与应对视角的相关研究

    (五)应急管理视角相关研究

     1.应急管理之“一案三制”研究

     2.应急管理模型研究

   四 小结

 学术沙龙

  新媒体时代两岸故宫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一 前言

   二 新媒体时代两岸故宫的发展趋势

    (一)博物馆企业化的转型趋势

    (二)博物馆文创化的经营对策

   三 新媒体时代两岸故宫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复制:商品化策略

    (二)复制:媒介化策略

    (三)复制:数字化策略

    (四)故宫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四 结语

  从新媒体对少数族群艺术的影响看身份焦虑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少数族群艺术

    (二)身份焦虑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步骤

   四 广西龙州天琴艺术发展现状

   五 新媒体影响下天琴艺术传承代际考察

    (一)三代人的传承关系

    (二)三代人的媒体背景

    (三)天琴代际系统运行状态

    (四)天琴代际系统运行原理

   六 讨论与思考

    (一)新媒体对天琴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二)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广西巴马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方法

   二 文献综述

    (一)旅游形象

    (二)新媒体时代形象传播

    (三)巴马旅游

   三 新媒体时代广西巴马旅游形象传播

    (一)巴马旅游业发展概况

    (二)巴马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1.宏观布置策略

     2.品牌形象宣传策略

     3.大型节事活动的策划

     4.大众传播策略

     5.网络新媒体策略

    (三)口碑传播的独特作用

   四 透过大数据反观巴马发展

   五 巴马旅游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

  网络谣言治理视角的中国新媒体法律环境建设

   一 公民信息权发展新机遇

   二 网络谣言治理困境

   三 网络立法的不平衡

   四 小结

  微博娱乐新闻的表征传播要素关系与受众道德认知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

    (一)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解析

     2.相关文献梳理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及意义

     2.研究方法

   三 微博娱乐新闻的表征传播要素关系模式分析

   四 微博娱乐新闻表征传播要素关系对受众道德认知的路径建构的影响

   五 微博娱乐新闻表征传播要素关系对受众道德认知产生的现实误导及因应策略

    (一)微博娱乐新闻表征传播要素关系对受众道德认知产生的现实误导

    (二)针对误导的因应修正策略

  新媒体网络中的个体:被忽视的身体

   前言:为身体正名

   一 印刷媒介的破坏

   二 电子媒介的补偿

   三 网络的创造

    (一)空间感

    (二)时间感

    (三)网络中的“施奈德病症”

   四 虚拟身体场并非一无是处

   五 结论

  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与伦理问题

   一 大数据的战略地位

   二 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伦理挑战

    (一)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受到极大冲击

    (二)加剧数据鸿沟和数据霸权现象

    (三)倾向于否定人的自由权利

    (四)促进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兴盛

   三 总结与思考

 个案研究

  协商与对抗:争议性事件中的话语解读

   一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1.文本收集

     2.内容分析设计

    (三)核心理论阐述

     1.框架理论

     2.编码—解码理论

   二 “东莞扫黄”事件三类舆论文本的量化对比

    (一)三类文本的倾向性比较

     1.对“东莞扫黄”行动的三方态度呈现

     2.三方对东莞大量卖淫女的态度呈现

     3.三方用以描述东莞的词汇词性分析

    (二)文本对于“东莞扫黄”背后动因的分析

     1.文本中涉及或反映东莞成为“中国性都”的原因

     2.文本中所涉及或所反映东莞被“清扫”的原因

     3.文本对东莞未来发展的建议、态度

   三 控制、协商与对抗:一个事件的三类文本解读

    (一)党媒、专业媒体和民间声音:三类话语解读的主体与文本

    (二)官方—民间:一种戏谑式的抵抗与补充

    (三)官方—专业:协商式的专业表达

   四 结语

  争议性事件中网络个体表达与集体参与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综述

     1.朱令案

     2.网络参与

    (二)研究设计

   三 2013—2014年朱令事件回顾

    (一)事件重提:当事人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事件升级:网络集体行动爆发,媒体跟进报道

    (三)事件衰退:线上活动转为线下

   四 调查结果

    (一)当事人回应使网民参与积极性提高

    (二)网民线上线下联动

    (三)网民参与带有强烈的情感

    (四)网民认为集体参与更能对案件产生影响

   五 朱令案网络参与特征

    (一)从情感动员到“再书写”事件

    (二)正义驱动下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失范

    (三)拒绝协商和反官方倾向

   六 结语

  美国主流媒体定义“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

   一 研究缘起

   二 “恐怖主义”的定义

   三 涉华暴恐事件中西方媒体的“失明”报道

    (一)“天安门汽车冲撞事件”(2013.10.28)

    (二)“昆明持刀袭击事件”(2014.3.1)

    (三)“新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爆炸袭击事件”(2014.4.30)

    (四)新疆乌鲁木齐再遭爆炸袭击(2014.5.22)

   四 中国媒体积极回应“失明”报道

   五 总结与反思

    (一)国际传播更需关注新媒体平台

    (二)“及时发声、有力发声、理性发声”

  网址导航站中“性诉求标题党”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二)编码方法

     1.基本信息编码

     2.“性诉求标题党”识别信息编码

     3.前测及编码过程

   四 研究结果

    (一)48个样本中使用一种或以上的性暗示手法

    (二)“标签化”是电影文字介绍性诉求手段的重要特点

    (三)强调“身体性感部位”的次数低于预期

    (四)性动作描述趋于直白

    (五)“性与暴力”构成电影文字介绍的主要叙事框架

   五 讨论与思考

    (一)“转化率”压力是“网络标题党”泛滥的主因

    (二)高影响力、低质资讯内容的普遍存在污染公众视听

  自媒体语境下的族群认同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一)族群和族群认同

    (二)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

   三 后殖民语境下的港人族群认同及族群认同变迁

   四 自媒体语境下族群认同的强化与夸大

    (一)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二)自媒体传播形式的多媒体性与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化

    (三)自媒体传播行为的互动性和传播信息的共享性

    (四)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传播效果的瞬间爆发性

   五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

   四 “4·15”幼童香港小便事件舆论发展阶段

    (一)舆论潜伏期

    (二)舆论爆发期

    (三)舆论升级期

    (四)舆论消散期

   五 新媒体环境中公共事件的传播特征

    (一)媒体微博设置公共事件议程

    (二)微博促使舆论场的形成

    (三)微博意见领袖是舆论催化剂

    (四)报道框架差异引发网络舆论冲突

    (五)集体盲从导致网络舆论失控

   六 新媒体环境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媒体报道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二)微博意见领袖要树立全局观念

    (三)媒体正面引导舆论,培养网民理性思维

    (四)加强互联网管理,健全法制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是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辑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辑刊。本辑内容丰富,其中“圆桌论坛”介绍了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上一些学者的文章。还介绍了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主要学术成果。“研究报告”包括《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形象调查报告》和《计划单列市形象调查报告》。“学海瞭望”和“学术沙龙”共有10篇文章,包括“网络社会治理研究”“大数据与社会舆情研究”等内容。“个案研究”包括6篇文章,话题多元,具体个案有“东莞扫黄”事件报道、朱令案、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微博涉华暴恐报道、毒霸电影频道中电影文字介绍、幼童香港小便事件等。本书既可作为学界研究新媒体的参考资料,又可作为业界、读者了解新媒体、认知新媒体的案头读物。

[1]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安晖等.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J].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IDC分析师:关于中国大数据市场的十大预测[EB-OL].中国统计网,2012-11-13,http://www.itongji.cn/article/111313432012.html.

[4]IT168.解读大数据,洞察新价值[EB-OL].畅享网,2013-03-08,http://www.vsharing.com/k/BI/2013-3/680405.html.

[5]冯登国等.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1):247.

[6]官建文等.大数据对于传媒业意味着什么[J].新闻战线,2013(2):18-22.

[7]Gartner Says Solving ‘Big Data’ Challenge Involves More Than Just Managing Volumes of Data[OB-OL].高德纳公司官方网站,2011-11-27,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1731916.

[8]张振伦.大数据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1):25-29.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0]佚名.大数据:一股突破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OB-OL].中关村在线,2011-11-09,http://news.watchstor.com/industry-134944.htm.

[11]宋伟东等.用大数据思维建构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J].测绘科学,2014(5):18-21.

[12]王忠.美国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战略价值及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2(6):44-45.

[13]陈美.英国开放数据政策执行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3):22-27.

[14]刘兰,闫永君.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5):47-50.

[15]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4):168-172.

[16]刘叶婷,王春晓.大数据,新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作为模式转变的分析[J],领导科学,2012(35):4-6.

[17]黄铧焕,薛丽芳.大数据,大政务,新网络——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网络的发展方向[J].电子政务,2013(5):104-109.

[18]何军.大数据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2014(5):56-60.

[19]官建文等.国内外主要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布局与应用比较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9):45-49.

[20]栾轶玫.大数据重塑媒介生态[J].视听界,2013(4):23-27.

[21]埃丝特·戴森.大数据利弊之辩.中国经济报告,2013(6):23-24.

[22]马梅若,方滨兴:大数据不能包治百病[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4):46-48.

[23]John Carlo Bertot,郑磊,徐慧娜等.大数据与开放数据的政策框架:问题、政策与建议[J].电子政务,2014(1):6-14.

[24]陶雪娇等.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8):142-146.

[25]安替.大数据的中国陷阱[J].领导文萃,2014(1):118-120.

[26]胡雄伟等.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综述[J].标准科学,2013(11):31.

[27]刘德寰,李雪莲.大数据的风险和现存问题[J].广告大观,2013(3):67-73.

[28]佚名.美国学者质疑“大数据”理论[N],经济参考报,2013-06-14.

[29]苏学良.舆论“动词化”下的舆论功用观.青年记者网站[EB-OL],2011-06-20,http://qnjz.dzwww.com/tk/201106/t20110620_6421889.htm.

[30]Glasser,T. & Salmon.C.(Eds),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M],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London,1995:60.

[3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32]毕宏音.影响民众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57-159.

[33]张克生.舆情研究中对系统方法的应用与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5(5):67.

[34]刘毅.简析网络舆情变动规律[J].天津社会科学,2007(3):63.

[35]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2-6.

[36]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7]李昌祖等.舆情的运行状态及其干预机制[J].浙江学刊,2008(2):191-192.

[38]朱恒民等.互联网舆情演化的动态网络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0):75-78.

[39]陈月生,于家琦.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机制与舆情[J].社科纵横,2006(7).

[40]王来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J].理论与现代化,2007(7).

[41]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J].情报杂志,2012(12).

[42]兰月新,邓新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8).

[43]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9).

[44]周如俊等.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45]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46]谢耘耕主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序言.

[47]徐茜茜,朱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属性初探[J].公安研究,2008(3).

[48]杜涛.网络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5(1).

[49]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0]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

[51]翟云.网络舆情演化受哪些机制影响[N].学习时报,2013-12-09.

[52]唐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14(3):3-11.

[53]李彪,郑满宁.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生态变化及舆情研究现状、趋势[J].新闻记者,2014(1):36-41.

[54]孙培梁等.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78-79.

[55]陈越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中的知识库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S2):262-266.

[56]姜飞,黄廓.把握大数据时代契机 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管理更加科学化[J].中国广播,2013(5):56-58.

[57]李希光.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EB-OL].人民网,2014-1-14,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114/c168825-24110408.html.

[58]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2):73-79.

[59]尹亚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传播形态与引导战略[J].新闻知识,2013(12):61-62.

[60]翟云.数据挖掘视域下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N].学习时报,2014-03-17.

[61]袁丽娜.大数据时代大众传媒舆论引导策略[J].传媒,2014(1):56-57.

[62]王国华,邓海峰,王雅蕾等.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舆情关联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5.

[63]陈京民,张振.一种基于XQuery的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系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38(9):68-70.

[64]任晓霞,李卓玲,周振柳.Apriori算法在BBS舆情分析系统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58-260.

[65]钱爱玲,瞿彬彬,卢炎生,等.多时间序列关联规则分析的论坛舆情趋势预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44(6):904-910.

[66]杨于峰,余伟萍,田盼.基于 SOM 神经网络的品牌丑闻微博传播分类预测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23-28.

[67]高云棋.基于主题模型的舆情分析子系统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8]李晓黎.WEB 信息检索与分类中的数据采掘研究[D].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1.

[69]潘伟.个性化信息服务关键技术——聚类分析[J].现代情报,2007,27(10):212-214.

[70]Allan J.,Papka R.,Lavrenko V.On-line new event detection and tracking[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ACM,1998:37-45.

[71]Dai X.Y.,Chen Q.C.,Wang X.L.,et al.Online 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financial news based on hierarchical clustering[C].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EEE,2010,6:3341-3346.

[72]骆卫华,于满泉,许洪波等.基于多策略优化的分治多层聚类算法的话题发现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6,20(1):29-36.

[73]曾依灵,许洪波.网络热点信息发现研究[J].通信学报,2007,28(12):141-146.

[74]周亚东,孙钦东,管晓宏等.流量内容词语相关度的网络热点话题提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41(8):1142-1145.

[75]王巍,杨武,齐海凤.基于多中心模型的网络热点话题发现算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4):422-426.

[76]马彬,洪宇,陆剑江等.基于线索树双层聚类的微博话题检测[J].中文信息学报,2013,26(6):121-128.

[77]谢思发,林琛,苏旋等.Hadoop 平台的微博热点事件挖掘[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35(4):797-801.

[78]Dave K.,Lawrence S.,Pennock D.M.Mining the peanut gallery:Opinion extraction and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product reviews[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03:519-528.

[79]Liu B.,Hu M.,Cheng J.Opinion observer:analyzing and comparing opinions on the web[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05:342-351.

[80]O’Connor B.,Balasubramanyan R.,Routledgeb,et al.From Tweets to Polls:Linking Text Sentiment to Public Opinion Time Series[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Washington.2010:122-129.

[81]崔安颀.微博热点事件的公众情感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2]Adar E.,Adamic L.A.Tracking information epidemics in blogspace[C].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IEEE,2005:207-214.

[83]Cha M.,Haddadi H.,Benevenuto F.,et al.Measuring User Influence in Twitter:The Million Follower Fallacy[J].ICWSM,2010,10:10-17.

[84]荣波,夏正友.基于聚类的 BBS 成员交互网络特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6):165-169.

[85]陈康,朱应坚,向勇.面向社交网络的用户数据挖掘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3(S1):94-101.

[86]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87]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3(3):74-79.

[88]张焕明.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 (1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