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28

人神之间图书

Between people and gods

SSAPID:101-8781-7377-86
ISBN:7-80190-507-5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给出了与云南芒市那目寨的地理、人口、气候、经济、居住、交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研究了芒市那目寨的群体组织与权威结构,描述了芒市那目寨的佛教仪式及其历史性变化,以及其他仪式活动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学人类学论丛
作 者: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致谢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出版说明

 后记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

 第1章 导论

  一 研究课题的界定

   (一)人类学的田野再研究

   (二)田汝康先生对云南芒市的“摆”的研究

   (三)本书研究的对象和主题的界定

  二 人类学传统中的仪式研究

  三 人类学中的“礼物之灵”研究

  四 本书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简介

 第2章 那目寨的社区背景

  一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情况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那目寨的空间格局

  二 族群身份

  三 生计与交往

 第3章 弥漫着辈分等级的社会

  一 亲属群体

   (一)宗亲与姻亲

   (二)等级婚姻

   (三)夫妇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

   (四)财产继承与养老中的长子优先权

   (五)亲属称谓的辈分制

   (六)兄弟或姐妹中的婚姻次序

  二 年龄群体(伙伴群体)

   (一)年龄群体

   (二)年龄群体的级别与晋升仪式

   (三)年龄群体的组织原则与权威结构

   (四)青年群体与寨内通婚

  三 佛教群体

   (一)各级佛寺与权威结构

   (二)僧侣群体

   (三)俗众群体

    1.俗世信徒中的佛教领袖

    2.普通信众

  四 行政组织

   (一)土司制度及其权威结构

   (二)现代行政体系及其权威结构

  五 性别群体

  六 等级秩序:各种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4章 佛教活动

  一 摆

   (一)功德摆

    1.帕嘎摆

    2.汤姆摆

    3.其他功德摆

   (二)节庆摆

    1.泼水节

    2.摆赶多

    3.摆广姆塞

    4.摆挺汤姆

   (三)摆兆

    1.晋升摆

    2.节庆摆

    3.其他僧摆

   (四)小结:摆是包括献卤拜佛与娱乐庆典的仪式活动

    ·做汤姆

    ·做帕嘎贺轰等

    ·做帕嘎

    ·做帕嘎体(亦称“帕嘎勒”)

    ·做帕嘎软(亦称“帕嘎勒相”)

  二 其他佛教活动

   (一)卤酸姆

   (二)蝡行、喊姆行

   (三)瓦期奘房里的拜佛仪式

   (四)在家中举行的定期拜佛仪式

  三 摆与非摆——献卤与求阿祚的仪式

 第5章 人生礼仪与时令节庆

  一 人生礼仪

   (一)婚礼

   (二)葬礼

   (三)“洗沐咂”

   (四)“恨恩末”

   (五)成年仪式

   (六)小结

  二 时令节庆

   (一)春节(“过冷细”)

   (二)傣历新年(“礼黄卤”)

   (三)清明上坟(“恨隆”)

   (四)祭社(“拜兆”)

   (五)在家中摆饭祭祖的仪式(“哈号令陇林老祖”)

 第6章 人神交流

  一 人神交流的仪式

  二 人神交流中的“施”与“报”

  三 人神交流的等级秩序

  四 等级秩序与交往伦理

  五 卤与阿祚:生产幸福的实践,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六 道义互惠:一种心有他人的伦理秩序

 第7章 等级结构与礼物交流

  一 对芒市傣族仪式的研究结论

  二 礼物之“礼”:人类学礼物交换研究再回顾

  三 礼物交流与商品交换的等级性

  四 夸富宴与库拉再审视

  五 等级结构与等级秩序

 附录

  一 那目寨的行政沿革(1936年至今)*

  二 德宏州的建制沿革情况

  三 那目寨的由来*

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是什么?人类交往遵循什么样的规范、逻辑与伦理?通过对人神之间关系的讨论,本书将对这些问题给出一种富有特色和充满启发意义的解答。作者对云南德宏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田野考察,分析了傣族社会文化的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作者指出,在一个存在分化与分层的社会中,有一种根据交往双方所处等级地位及其相应的需要、权利、责任与义务而界定的不同的施报内容与施报规范。这种内容与规范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道德与基本伦理,作者将其称为道义互惠。本书对人们了解中国云南的傣族社会与文化,对人类学礼物与交换研究的进展,对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均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傣族简史》编写组编《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见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1958],第179页。

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郭凡、邹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华夏出版社,2002。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77]。

曹成章:《傣族农奴制和宗教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大卫·阿古什:《费孝通传》,董天民译,时事出版社,1985。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宏州志》(综合卷),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德宏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德宏史志资料》,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费孝通:《序》,载田汝康著《芒市边民的摆》,商务印书馆,1946,第1~15页。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费孝通:《费孝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a。

费孝通:《农村· 小城镇· 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载费孝通著《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b,第196~216页。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c。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七、八、九、十卷,群言出版社,1999。

费孝通:《费孝通文化随笔》,群言出版社,2000。

冯霄:《傣族习俗》,载德宏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第十六、十七集(合刊),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第157~193页。

高丙中:《译序》,载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高丙中校,华夏出版社,2002,第1~7页。

高立士编译《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格雷戈里:《礼物与商品》,杜杉杉、姚继德、郭锐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龚艾保:《“德宏”考释》,载云南民族学会傣族研究委员会编《傣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第44~49页。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2002年第5期,三联书店,2002,第104~110页。

何平:《从云南到阿萨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黄会昆:《从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

江晓林:《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笺注,载江应樑著、江晓林笺注《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

江应樑:《僰夷民族之家族组织与婚姻制度》,载昆明西南边疆月刊社出版《西南边疆》第二期,《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全十册),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38(1987年1月影印本),第22~44页。

江应樑:《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金尚理:《礼宜乐和的文化理想》,巴蜀书社,2002。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李景汉:《摆夷人民之生活程度与社会组织》,载昆明西南边疆月刊社出版《西南边疆》第十一期,《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全十册),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40(1987年1月影印本),第1~19页。

李景汉:《摆夷的摆》,《边政公论》1942年第一卷第七、八期。

李子泉:《耿马傣族做赕情况调查》,载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调查研究》1985年第1、2期(合刊),第67~73页。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

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88。

潞西市教育委员会:《潞西市文化户口册》“风平镇那目村办事处”部分,那目中心小学执行调查并填写,2002。

罗大云、李春泰:《潞西县那目寨傣族知识分子(傣文)情况》,载《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278~282页。

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

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帕雅吉里·达戛南:《傣族民间传说——〈白虎传〉》,龚肃政译、杨永生整理并注,载德宏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第十六、十七集(合刊),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潘乃谷:《但开风气不为师——费孝通学科建设访谈》,《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51~52页。

潘乃谷:《但开风气不为师:费孝通学科建设思想访谈》,载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人类学与民俗研究通讯》1997年第38~40期;《城乡发展研究通讯》1997年第7~9期;《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1997年第10~12期联合专号,第4~19页。

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乔健:《美国历史学派》,载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第151~154页。

田汝康:《摆夷的摆》选登,原稿发表于1941年,后被收入德宏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第六集,1986,第140~173页。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商务印书馆,1946。

王松、王思宁:《傣族佛教与傣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王铭铭:《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当代西方人类学思潮评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a。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b。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1997c。

王铭铭:《萨林斯及其西方认识论反思》,载萨林斯著《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三联书店,2000。

吴文藻:《吴文藻自传》,《晋阳学刊》1982年第6期,第48页。

吴泽霖总纂《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伍雄武、韩培根编《傣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3。

线向新:《德宏傣族未婚青年组织浅析》,载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学调查研究》1995年第2期(总第38期),第54~58页。

岩峰、刀保尧:《傣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岩温扁、伍雄武:《傣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7。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杨光远:《德宏傣族的佛教和原始宗教》,《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9卷第1期,第72~76页。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杨曾文:《当代佛教》,东方出版社,1996[1993]。

云南民族学会傣族研究会编《傣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云南省公安厅边防少数民族工作组:《勐社区:那目 调查总结报告》,潞西县档案馆全宗号32,目录号1,案卷号3,1959,第22~42页。

云南省潞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潞西县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张宏明:《土地制度与公共仪式的变迁:禄村再研究》,北京大学2002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张建章主编《德宏宗教: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宗教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2。

张元庆:《宗教信仰》,载《傣族简史》编写组编《傣族简史》第八章第一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张元庆:《德宏傣族社会风俗调查》,载云南省编辑组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123~151页。

张元庆:《德宏傣族社会风俗调查》,载德宏史忘编委会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第十六、十七集(合刊),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第130~156页。

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

周耀文、方峰和编《汉族怎样学德宏傣语》,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周耀文、罗美珍:《傣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朱彬:《礼记训纂》,饶钦农点校,中华书局,1998[1996]。

朱德普:《潞西县志》卷十九《宗教》,载云南省潞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潞西县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朱德普:《傣族神灵崇拜觅踪》,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Adhern,E.M.,1981,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padurai,Arjun,1986,“Introduction: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in Arjun Appadurai(ed.),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3~63.

Carrier,James G.,1990,“Gifts in a World of Commodities:The Ideology of the Perfect Gift in American Society”,Social Analysis,29:19~37.

Damon,Frederick H.,1980,“The Kula and Generalised Exchange:Considering Some Unconsidered Aspects of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 of Kinship”,Man(n.s.)15(2):267~292.

Damon,Frederic H.,1982,“Alienating the Inalienable”,Correspondence,Man(n.s.)17(2):342~343.

Douglas,Mary,1990,“Foreword:No Free Gifts”,in Marcel Mauss,1990,The Gift: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Routledge,pp.ⅶ~ⅷ.

Dumont,Louis,1970,Homo Hierarchicus:An Essay on the Caste System(translated by Mark Sainsbury).London,Chicago: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t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mont,Louis,1980 [1970],Homo Hierarchicus:The Caste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complete revised English edition,translated by Mark Sainsbury,Louis Dumont,and Basia Gulati).Chicago &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vans-Pritchard,E.E.,1940,The Nuer:A Description of the Modes of Livelihood and Political Institute of a Nilotic Peop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Derek,1983,Margaret Mead and Samoa: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n Anthropological Myth.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Derek,1999,The Fateful Hoaxing of Margaret Mead: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Her Samoan Research. Boulder,Colo.:Westview Press.

Gates,Hill,1987,“Money for the Gods”,Modern China, 13(3):259~277.

Geertz,Clifford,1983,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Basic Books.

Gennep,Arnold van,1960,The Rites of Passage(translated by Monika B.Vizedom and Gabrielle L.Caffe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delier,Maurice,1999,The Enigma of the Gif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egory,C.A.,1980,“Gifts to Men and Gifts to God:Gift Exchange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Contemporary Papua”,Man(n.s.),15(4):626~652.

Gregory,C.A.,1982,Gifts and Commodities. Academic Press.

Hellman,Hal 1998,Great Feuds in Science:Ten of the Liveliest Disputes Ever. New York:Wiley.

Hisao-Tung Fei and Chih-I Chang,1945,Earthbound China: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u-K’ang T’ien,1949,“Pai Cults and Social Age in the Tai Tribes of the Yunnan-Burma Frontier”,American Anthropologist,51:46~57.

Kapferer,Bruce,1991[1983],A Celebration of Demons:Exorcism and the Aesthetics of Healing in Sri Lanka. Berg: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Lévi-Strauss,Claude,1987,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rcel Mauss.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Malinowski,Bronislaw,1966[1926],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Malinowski,Bronislaw,1984 [1922],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An Account of the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 Waveland Press.

Mauss,Marcel,1990,The Gift: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translated by W.D.Halls and foreworded by Mary Douglas).Routledge.

Parry,Jonathan and Bloch,Maurice,1989,Money and the Morality of Ex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ry,Jonathan,1986,“The Gift,the Indian Gift and the ‘Indian Gift’”,Man(n.s.)21:453~473.

Popkin,S.L.,1979,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hlins,Marshall,1963,“Poor Man,Rich Man,Big Man,Chief:Political Types in Melanesia and Polynesia”,reprinted in Sahlins,2000,Culture in Practice:Selected Essays, pp.71~93.New York:Zone Books.

Sahlins,Marshall,1972,Stone Age Economics.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Sahlins,Marshall,1993,How Natives Think.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Schultz,E.A. & Lavenda,R.H.,1998 [1995],Anthropology:A Prospective on the Human Condition. London,Toronto: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Mountain View,California.

Scott,James C.,1976,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Strathern,Marilyn,1992,“Qualified Value:The Perspective of Gift Exchange”,in Caroline Humphrey and Stephen Hugh-Jones(eds.),Barter,Exchange and Valu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pp.169~191.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thren,Andrew,1971,The Rope of Moka:Big-men and Ceremonial Exchange in Mount Hagen New Guine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en Ju-K’ang,1986,Religious Cults of the Pai-i along the Burma-Yunnan Border. Cornell Southeast Asia Program.Cornell University,Ithaca,New York.

Tambiah,S.J.,1987 [1984],The Buddhist Saints of the Forest and the Cult of Amule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rner,V.W.,1969,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Weiner,Annette,1992,Inalienable Possessions: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Giv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简 介:本书是作者在一个中心藏区村落长达十三个月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结果。作者根据丰富的田野材料,挑战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 Redfield)提出的大小传统理论;在总结五十年来国际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上,本书提出对文明的新的理解,一改我们对西藏村落乃至藏文明的诸如进化论、现代化论和全球化论等图解,从整体的和他者的视角,...

作者: 陈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简 介:本书作者通过对滇东地一个山地苗寨八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从个人、家庭、家族、村寨、村寨之间等社会层次提示了蕴涵着迁徙以的观念体系。

作者: 杨渝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