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84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图书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cities(2014)

SSAPID:101-8772-9011-58
ISBN:978-7-5097-6040-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健康宜居为理念,以服务现代化建设、增进人的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己任,把生态城市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中,用农业带、自然带和人文带“三带镶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之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生态城市绿皮书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生态城市绿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GⅠ 总报告

  G.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

   一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背景和新进展

    (一)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背景

     1.以人为本,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2.深化改革,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体制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进展

     1.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2.生态城市的制度变革已经启动

     3.绿色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略

     4.低碳减排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分类评价分析

    (一)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整体评价分析

    (二)生态城市建设分类评价分析

     1.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2.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3.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4.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5.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6.综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三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一)建立健全三大制度体系,构建生态城市治理体系

     1.建立健全源头严防的城市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2.建立健全过程严管的城市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3.建立健全后果严惩的城市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二)完善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加强生态城市治理能力

     1.完善和运用命令控制性政策工具

     2.完善和运用经济刺激性政策工具

     3.完善和运用社会自愿性政策工具

    (三)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升生态城市治理质量

     1.树立绿色发展观

     2.遵循绿色发展道路

     3.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4.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5.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GⅡ 整体评价报告

  G.2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报告

   一 生态城市健康指数指标体系

   二 2012年116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健康状况排名

    (一)城市绿化

    (二)空气质量

    (三)城市绿地面积

    (四)水资源

    (五)人均绿地面积

    (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 2012年116个城市的生态经济健康状况排名

    (一)单位GDP综合能耗

    (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三)城市污水处理率

    (四)人均GDP

   四 2012年116个城市的生态社会健康状况排名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二)每万人从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人数

    (三)民用车辆数/城市道路长度

   五 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排名

 GⅢ 分类评价报告

  G.3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说明、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二)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2年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

     2.2008~2012年环境友好型城市比较分析

     3.结论

   二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国内环境友好型城市代表——杭州市

    (二)国外环境友好型城市代表——斯德哥尔摩市

     1.斯德哥尔摩市简介

     2.斯德哥尔摩的城市规划史

     3.总结

   三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1.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对策

  G.4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报告

    (一)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方法及判定标准

     1.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2.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评价的范围及时间

     3.资源节约型城市综合指数的判定

    (三)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2年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2.2008~2012年资源节约型城市比较分析

     3.结论

   二 中国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实践

    (一)政府的资源节约实践

     1.城市规划

     2.城市交通

     3.城市土地

     4.宣传工作

    (二)企业的资源节约实践

     1.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工业企业资源节约

     2.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

     3.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资源节约

     4.节能材料及技术实现建筑领域的资源节约

     5.节约型服务业实现资源节约

    (三)社会个人的资源节约实践

     1.节约意识明显转变

     2.节水宣传不断深化

     3.节电行动形式多样

   三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行动

     1.城市规划

     2.政府采购

     3.文化教育

    (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中的企业策略

     1.生产企业

     2.服务企业

    (三)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中的个人行为

     1.提高全民素质,践行资源节约

     2.加强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约意识

     3.培育民间节约组织,创造全民节约氛围

     4.鼓励创新节约技术,推广使用节能产品

     5.倡导节约消费模式,构建文明考评体系

  G.5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报告

   一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排名

    (三)循环经济型城市综合指数得分排名分析

    (四)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特色指标得分排名分析

   二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实践探索

    (一)政策方面的实践探索

     1.国家层面的实践探索

     2.省市层面的探索实践

    (二)典型城市案例——绿洲型生态城市(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

   三 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不仅要以人为本,还需注重公平共享

    (二)不仅要生态自然,还需注重集约高效

    (三)不仅自身要建设生态城市,还需注重城乡一体化

    (四)不仅要坚持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要注重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G.6 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分析报告

    (一)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数据来源

     3.数据处理

    (二)中国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总体评述

     1.景观休闲型城市概况

     2.景观休闲型城市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三)中国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年度分析

     1.全国50强景观休闲城市的总评价

     2.景观休闲城市的动态评价

     3.城市景观格局、生态服务及其因素分析

   二 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实践探索——以南方8省会城市为例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数据处理

    (三)结果

     1.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状况

     2.南方8省省会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500米半径服务率分析

     3.城市公共绿地斑块数量与500米半径服务率、景观连接度

    (四)讨论

     1.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500米半径服务率

     2.景观连接度

    (五)结论

   三 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和人口密度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建设理念

    (三)成立生态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专职机构

    (四)实施科学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五)法规制度细化,严格执行生态补偿制度

  G.7 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3.数据处理

    (二)中国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总体述评

   二 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一)现状分析

    (二)中国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举措及成果

    (三)北京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

     1.城市绿色规划

     2.城市绿化

     3.资源高效利用

     4.垃圾分类系统

     5.节能降耗

     6.治理大气污染

     7.开展宣传教育

     8.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三 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一)政策引导

    (二)完善基建

    (三)全民参与

  G.8 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评价报告

   一 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二 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发展评价与类型划分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指标权重确立

     2.计算方法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排名

    (三)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聚类分析

    (四)中国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空间格局

   三 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北京市:绿色出行的先行城市

     1.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行低票价政策

     3.重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交通输送能力大幅提升

     4.鼓励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低碳城市交通技术体系

    (二)深圳市:产城融合的示范市

     1.重视城市空间布局的组团化,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程度大幅上升

     2.启动“工改工”项目,推进产城社区建设

     3.倡导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构建宜居宜业环境

    (三)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1.科技先行,凸显创新性生态建设理念

     2.以“水土林”为抓手,重视自然生态建设与维护

     3.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富民惠民目标

     4.重视大型民生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5.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苏州市:生态产业化典范城市

     1.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2.借助环保产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产业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GⅣ 核心问题探索

  G.9 提升人文素质 养成绿色行为

   一 人文素质、绿色行为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

    (一)人文素质与生态城市建设

    (二)绿色行为与生态城市建设

     1.社会绿色发展

     2.企业绿色生产

     3.个人绿色生活

   二 人文素质、绿色行为的现状及其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政府的观念、素质与绿色发展状况

    (二)企业的观念、素质与绿色生产状况

    (三)城市居民的观念、素质与绿色消费状况

    (四)环保组织等的观念、素质状况

   三 立足人文素质和绿色行为建设生态城市

    (一)加强舆论宣传,达成社会共识

    (二)深化制度改革,明确行为准则

    (三)采取绿色行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四)提高合作意识,采取协同行动

  G.10 汽车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

   一 城市机动车与城市污染

    (一)走向汽车第一大国*

    (二)北京的雾霾

    (三)我国的雾霾天气与城市空气污染

   二 城市机动车污染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机动车污染对人的影响

     1.一氧化碳

     2.氮氧化物

     3.碳氢化合物

     4.细微颗粒物

     5.噪声污染

    (二)机动车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三 城市机动车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

    (一)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机动车污染的治理提供法律框架

    (二)通过技术改进,减少机动车的污染排放

     1.开发先进的尾气净化技术

     2.提高燃油的质量

     3.研发并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三)通过系统而全面的管理措施,实现对机动车污染的最终治理

     1.优化城市规划,建立高效合理的路网体系

     2.加强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3.完善检测维修和旧车淘汰制度,加大对在用车的管理力度

     4.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减少和消除尾气污染

     5.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6.其他措施

 GⅤ 附录

  G.11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介绍

   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简介

   张掖生态城市建设简介

  G.12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大事记

  G.13 参考文献

  G.14 后记

 摘要

 序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生态城市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健康宜居为理念,以服务现代化建设、增进人的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己任,把生态城市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中,用农业带、自然带和人文带“三带镶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之路。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但同时,大范围长时间雾霾肆虐,“城市病”日益加深的严峻现实令人忧虑。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急切期盼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仍然坚持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理念与建设标准,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动态评价模型对28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考核评价,评选出生态城市健康发展100强和特色发展50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在考核评价的同时还对人文素质和汽车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的自然健康是绿色发展的首要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的自然健康的最基本保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态城市理念的落实,雾霾、城市病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强化制度、创新技术,并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来实现。

[1]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仇保兴:《挑战与希望——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年第1期。

[3]赵峥、倪鹏飞:《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2期。

[4]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中国环境年鉴社:《中国环境年鉴(2013)》,中国环境年鉴社,2013。

[4]中国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3)》,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5]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王秋艳:《中国绿色发展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0]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汇编·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1]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人民出版社,2005。

[12]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2000。

[14]史宝娟:《城市循环经济系统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贾秋淼、王信东:《浅谈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北京工业机械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7]孙伟平主编《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8]谢耘耕主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9]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3)》,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0]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2000。

[21]陈汉坤:《“国家森林城市”部分评价指标的解读与探讨》,《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年第3期。

[22]韩娜:《我国城市绿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20期。

[23]龙赟、张聪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从技术指标体系走向综合评价》,《山西建筑》2004年第15期。

[24]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2期。

[25]杨静怡:《中国城市绿化评价系统比较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第4期。

[26]于静:《城市规划与空气质量关系研究》,《城市规划》2011年12期。

[27]汪光焘、王晓云、苗世光、蒋维楣、郭文利、季崇萍、陈鲜艳:《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多尺度评估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第(S1)期。

[28]马克平:《2011年中国绿化面积研究进展简要回顾》,《绿化面积》2012年第1期。

[29]吕明:《我国水资源概况及节约用水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9期。

[30]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汇编·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31]王玉庆:《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突出问题》,《求是》2012年第4期。

[32]诸大建、减漫丹:《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领域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

[33]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第2期。

[34]陈颐:《循环型社会和城市现代化》,《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35]宋永昌:《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生态城市》1999年第5期。

[36]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世界环境》2000年第3期。

[37]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资源学报》1995年第3期。

[38]王艳、尹建中:《城市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现状及展望》,《对外经贸》2012年第6期。

[39]聂帅:《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40]贾秋淼、王信东:《浅谈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北京工业机械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1]石森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压力问题的研究》,《城市经济》2008年第12期。

[42]靳小钊:《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推进层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1期。

[43]牛桂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2006 学术年会,2006。

[44]张博:《滨海新区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选择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月。

[45]武志杰、张丽莉:《循环经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学杂志》2006年第10期。

[46]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47]陈洁:《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8]王均奇:《循环经济在日照工业化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9]吴小莲:《论绿色循环经济》,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0]李慧:《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1]丁乐群、于捷、朱越:《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及运行模式研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2]毛齐正、罗上华、马克明、邬建国、唐荣莉、张育新、宝乐、张田:《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进展》,《生态环境》2012年第32(17)期。

[53]孙然好、许忠良、陈利顶、李芬:《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技术构架》,《生态学报》2012年第32(7)期。

[54]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生态学报》2009年第29(3)期。

[55]邵琳、黄嘉玮:《城市公园系统公共服务格局分析——以无锡市传统中心区为例》,《中国园林》2007年第11期。

[56]孔繁花、尹海伟:《济南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学报》2008年第28(4)期。

[57]李素英、王计平:《城市带状公园的景观结构分析》,《城市规划》2010年第14(2)期。

[58]石惠春、刘伟、何剑、刘鹿、师晓娟、万海滢:《一种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第32(17)期。

[59]张浪、李静、傅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以上海为例》,《城市规划》2009年第33(3)期。

[60]杜松翠、魏开云:《昆明市五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9(25)期。

[61]熊春妮、魏虹、兰明娟:《重庆市都市区绿地景观的连通性》,《生态学报》2008年第28(5)期。

[62]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肖文发、滕明君:《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第30(7)期。

[63]富伟、刘世梁、崔保山、张兆苓:《景观生态学中生态连接度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9年第29(11)期。

[64]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地理研究》2009年第28(2)期。

[65]仇保兴:《挑战与希望——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年第1期。

[66]赵峥、倪鹏飞:《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2期。

[67]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

[68]Zhu L J,Liu H Y.Landscape Connectivity of Red-crowned Crane Habitat during Its Breeding Season in NaoLi River Basin.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08,24(2)。

[69]Schreiber S J,Kelton M. Sink Habitats can Alter Ecological Outcomes for Competing Species.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2005,(6)。

[70]Janssens X,Bruneau E,Lebrun P. Prediction of the Potential Honey Production at the Apiary Scale Us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pidologie.2006,(3)。

[71]Gulinck H. Neo-rurality and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2004,(14)。

[72]Haber W G. Biological Diversity:A Concept Going Astray. Gaia-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2008,(17)。

[73]http://baike.baidu.com/view/180667.htm。

[74]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vmn/home.shtml。

[75]http://baike.baidu.com/view/167957.htm。

[76]http://baike.baidu.com/view/955212.htm。

[77]http://www.cusdn.org.cn/index.php。

[78]http://baike.baidu.com/view/29443.htm。

[79]http://baike.baidu.com/view/4634034.htm。

[80]http://www.zhongguogongyi.com/index.php。

简 介:本书以“聚焦特大城市治理”为主题,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特大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策略,特别是针对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交通拥堵治理、贫困问题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疏解与人口治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治理、“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治理、公民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等当前引人关注的问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简 介:本书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审核与分析,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简 介:本书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审核与分析,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