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24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hina's City Innovation(2014)

SSAPID:101-8769-9109-63
ISBN:978-7-5097-6186-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年度报告依托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同时,本报告的主题是信息化,在总报告中的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基础上,围绕城市信息化战略路径、电子政务、智能制造、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物联网、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和移动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进步深化了本书的主题。此外,相关优秀企业的科技创新案例也并收入了本书。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创新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律声明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编辑委员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序

 中国皮书网

 摘要

 Abstract

 BⅠ 总报告

  B.1 2013~2014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总体评价与城市信息化建设

   一 城市创新能力年度测评结果综述

    (一)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结果

    (二)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测评结果

    (三)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结果

    (四)品牌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二 中国城市创新总体特征分析

    (一)城市创新投入持续加大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城市创新成效显著

    (四)城市创新能力东中西部差异较大,但有所改善

    (五)获得国家支持的创新型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三 中国城市创新区域实践

    (一)东部地区

     1.长三角地区

     2.珠三角地区

     3.京津冀地区

    (二)中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

    (四)东北地区

   四 城市创新年度视角:城市信息化

    (一)城市信息化理论内涵

    (二)城市信息化现状

    (三)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

     1.智慧城市的出现

     2.智慧城市的国际实践

     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4.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

    (四)城市信息化案例分析

     1.上海

     2.无锡

   五 城市创新驱动政策与体制环境

    (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

    (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人才规划

    (三)《“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

    (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制度

   六 城市创新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未来方向

    (一)城市创新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1.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仍然不强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牢固

     3.城市创新体制与机制活力不足

     4.创新型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5.“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尚未形成

    (二)加速推进城市创新的政策建议

     1.坚持战略引领,构建特色突出且清晰可行的创新蓝图

     2.坚持企业为要,把夯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摆在突出位置

     3.坚持改革驱动,充分释放城市创新活力及生产力

     4.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聚人留人的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5.坚持文化为基,积极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BⅡ 测评篇

  B.2 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一 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二 世界主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一)OECD《奥斯陆手册》的创新测量模型

    (二)欧盟创新记分板(EIS)

    (三)澳大利亚创新记分板(AISC)

    (四)INSEAD与WIPO的全球创新指数

    (五)中国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CII)

   三 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

    (一)研究城市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二)创新与创新能力

    (三)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式

    (四)城市创新能力的内容及功能

     1.城市创新能力的主体

     2.创新主体间的互动

     3.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四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城市创新能力的分解

    (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2.指标框架及说明

   五 指标的编制方法

    (一)确定权重

    (二)标准化处理

    (三)指数的合成计算

     1.分类指数的合成方法

     2.综合指数合成方法

  B.3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一 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一)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

    (二)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测评

    (三)副省级(含)以上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

    (四)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

   二 地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一)地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前100名)

    (二)地级城市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测评(前100名)

    (三)地级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前100名)

    (四)地级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三 县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BⅢ 专题研究

  B.4 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路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一 城市信息化的内涵

   二 城市信息化建设内容基本构架

   三 城市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四 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 确立城市信息化发展路径的一般实施步骤

   六 结语

  B.5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瓶颈及政策建议

   一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三)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形势

   二 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

    (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业务应用系统使用效率低

     2.电子政务业务整合力度小

     3.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

     4.网络安全制约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5.电子政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释放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瓶颈的原因分析

     1.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2.缺乏以公众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3.网络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

     4.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重管理,轻服务”的治理理念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

     5.原有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对部门间业务整合的要求

     6.缺乏与电子政务有序运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7.国内IT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网络安全相关的自主技术不成熟,为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应用系统开发不充分

   三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政策建议

    (一)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中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二)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突出电子政务满足公众需要的特点

    (三)加快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四)将政府业务流程优化作为首要突破口

    (五)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政务云

    (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B.6 智能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一 两化融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经济生产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基础

    (三)有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

   二 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先进制造业

    (一)两化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二)两化融合是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依据

    (三)两化融合过程中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思路

   三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制造

   四 中国智能制造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一)中国智能制造的现状

    (二)中国智能制造业的战略思考与措施建议

     1.中国智能制造业的战略思考

     2.中国智能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B.7 无线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思路

   一 信息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 无线网络建设与“无线城市”面临的问题

   三 以无线网络为主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思路

    (一)无线网络建设的技术选择

     1.目前可选的无线网络技术及比较

     2.国内外技术方案选择案例

     3.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建议

    (二)以无线网络为主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覆盖方式

    (三)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模式

     1.目前国内外主流运营模式及比较

     2.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模式建议

    (四)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监管问题

   四 结论

  B.8 电子商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二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及重要作用

   三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B.9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

   一 物联网及其特点

    (一)物联网的概念

    (二)物联网的特点

   二 “物联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一)“物联网”引起城市内部空间变化

     1.城市空间变化趋势

     2.城市空间的非均衡扩展

     3.城市内部功能分区逐步弱化

    (二)“物联网”影响城市外部空间格局

     1.城镇体系格局向网络化迈进

     2.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逐步形成

   三 “物联网”对长春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长春市概况

    (二)“物联网”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长春市内部空间结构概述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

    (三)“物联网”重塑城市外部空间结构

     1.长春市外部空间结构概述

     2.提升长春市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3.以长春市为核心构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

    (四)“物联网”促进城市发展

     1.“物联网”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

     2.“物联网”提升城市功能和运行质量

   四 结论

  B.10 中国三网融合的竞争格局与规制政策取向

   一 关于三网融合的理论综述

    (一)国外的产业融合理论

    (二)国内的三网融合呼声

   二 国内三网融合产业竞争格局

    (一)电信形成了规模发展的趋势

     1.电信企业对宽带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形成电信企业互联网资源

     2.电信运营商的IPTV发展经历了监管灰色地带

    (二)有线电视网络进入宽带业务过程呈现分化局面

   三 中国三网融合的产业结构和驱动力

    (一)产业呈现纵向一体化的结构

     1. IBP和ISP纵向一体化

     2.垄断寡头在南北分别占绝对主导地位

     3.中小ISP的区域化

     4.广电网的行政化

    (二)三网融合的驱动力

   四 三网融合规制政策思考

    (一)将新闻舆论规制从广电网络规制剥离,建立统一的通信和信息业规制部门,实现三网融合的一体化规制

    (二)实现双向对等进入,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形成融合产业的竞争主体

    (三)解决互联网网络间互联和结算,IPTV和OTT等电视播控规制等操作实际问题

  B.11 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一个综合逻辑架构

   一 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层次

    (一)国家层面

    (二)区域层面

    (三)市域层面

   二 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构成要素

    (一)主体要素

    (二)资源要素

    (三)驱动要素

     1.经济增长

     2.城市治理

     3.环境保护

     4.民生服务

     5.技术进步

    (四)路径要素

    (五)规范要素

    (六)目标要素

   三 结语

  B.12 移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一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转变

   二 研究内容

    (一)网络空间及其与实体空间的关系

    (二)实体空间转型与重构

     1.世界层面的实体空间

     2.区域层面的实体空间

     3.城市层面的实体空间

   三 结论与讨论

 BⅣ 企业案例

  B.13 大唐电信践行高科技中央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一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

    (一)持续引领国际标准竞争,TD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发展,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1.集成电路设计方面

     2.集成电路制造方面

   二 紧贴创新型国家战略,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实践正向系统创新发展模式

    (二)建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具有中央企业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1.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2.建立高效协同的研发体系

    (三)打造自主、可控、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

     1.推动全产业链合作

     2.促进TD产业联盟发展

     3.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产业生态系统

    (四)开创选人用人工作新局面

     1.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

     2.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3.创新引才模式,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4.完善激励促进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效能和预算水平

    (五)注重科技创新投入,取得突出成绩

   三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推动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

    (二)走“轻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布局产业链关键和高端环节

    (四)面向国际化市场经营

  B.14 ZZT金相结构生成油标准建设及产业化调研报告

   一 润滑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润滑油及其功能

    (二)润滑油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

     1.市场方面

     2.发展趋势方面

    (三)润滑油产品创新需求

   二 重要技术创新探索:ZZT金相结构生成油

    (一)ZZT金相结构生成油的定义

    (二)ZZT金相结构生成油的作用机理

    (三)试验检测结果

     1.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检验结论

     2.交通部汽车运输行业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检测结果

     3.产品技术参数检验结果

    (四)产业化推进现状

   三 科学应用ZZT技术产品的价值与意义

    (一)创建国家自主创新标杆

    (二)破解国家发展资源约束与瓶颈

    (三)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打造高端民族创新产业

   四 ZZT技术产业化和标准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我国润滑油行业治理混乱

    (二)国家对民营自主创新技术标准支持不足

    (三)严重融资渠道缺乏制约ZZT金相结构生成油发展

   五 促进ZZT技术应用:标准化与产业化同步推进

    (一)ZZT金相结构生成油标准建设的主体思路

    (二)ZZT金相结构生成油标准建设的框架

     1.标准名称的确立

     2.标准的技术基础

     3. ZZT金相结构生成油标准的特点

    (三)ZZT金相结构生成油标准建设的内容

    (四)ZZT金相结构生成油产业化发展战略

   六 主要政策建议

    (一)支持ZZT金相结构生成油标准建设

    (二)帮扶ZZT金相结构生成油产业化

    (三)协助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提供土地政策支持

    (五)在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B.15 后记

 皮书数据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组

建立和优化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关键。立足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连续研究,并从2008年开始,以出版年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和召开年度中国城市创新论坛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本书构建了以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评价模型和方法,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针对城市信息化这一年度主题,在总报告中的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基础上,围绕城市信息化战略路径、电子政务、智能制造、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物联网、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和移动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本书的主题。此外,相关优秀企业的科技创新案例也一并收入了本书。

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

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

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弗里曼:《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李继勇、张艳红等:《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6期。

杨平:《欧盟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与美日的比较》,《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第8期。

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张洁、刘科伟、刘红光:《中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1期。

周天勇等:《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赵黎明、冷晓明等:《城市创新系统》,天津出版社,2005。

Da Silva,M.A.P.M.,“A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with Involuntary Spillover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2,21(7).

OECD and Eurostat,Oslo Manual(2nd Edition). Paris:OECD Publishing,2012.

OECD and Eurostat,Oslo Manual(3rd Edition). Paris:OECD Publishing,2005.

OECD,Competitive Ci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Paris: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6.

Rasiah,R.,“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and Linkages i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2006,3(2).

Rajah Rasiah,Thiruchelvam Kanagasundram and Keun Lee,Innovation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Rapidly Developing East Asi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2.

姜爱林:《城市信息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南方经济》2003年第1期。

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承继成、王浒:《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框架》,《测绘科学》2000年第4期。

柳纯录:《城市信息化:我国城市发展新动力》,http://www. ahetc.gov.cn/cit/200209/11.doc,2003-06-20。

高复先:《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企业集成化MIS建设》,http://www.irp.cn/aboutirp/discourse_b.htm,2005-8-16。

甄峰、朱喜钢:《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5期。

郑树生:《电子政务:将信息化进行到底》,《中国经营报》2002年8月29日。

汪玉凯:《电子政务需要政务云——2012年中国电子政务展望》,《信息化建设》2012年第1期。

吴彧一:《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比》,《兰台世界》2012年第4期。

何娇娇:《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相关问题的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12。

《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2012年12月25日。

樊西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再提升与整合》,《理论导刊》2012年第5期。

王伟玲、肖拥军:《我国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3期。

Christiansen P E.Gotze J.,“Trends in Government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Reviewing National EA Programs Part”, Journal of Enterprise Architecture,2007(1).

李云:《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探析》,《兰台世界》2012年第1期。

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我国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对策研究》,《信息化研究》2012年第2期。

宁家骏:《〈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之解读》,《电子政务》2012年第5期。

林野:《探析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信息与电脑》2012年第2期。

白银元、刘琼芳、胡新丽:《中美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2期。

王京:《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中国传媒科学》2013年第1期。

刘迎盈、张潇:《国外电子政务的现状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电信快报》2012年第11期。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厉无畏、王晓娟:《先进制造业的中国之路》。

石镇山:《智能制造—仪器仪表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仪器仪表》2012年增刊。

龚伟平:《当代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因及新趋势》。

科技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数字化—智能化重构制造业 中国制造须奋起》,《现代制造装备与技术》2013年第1期。.

陈潮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7期。

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业战略发展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8月13日。

李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向及模式研究》,《情报科学》2011年第7期。

蔡桂浩:《无线城市技术选项和发展策略研究》,《广东通信技术》2009年第9期。

陈才:《2012~2013年智慧城市发展回顾与展望》,《现代电信科技》2013年第Z1期。

陈宁夏:《中国无线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探讨》,《福建电脑》2009年第2期。

陈清金、张云勇:《中国联通无线城市建设思路及优势分析》,《移动通信》2009年第21期。

陈如明:《城市信息化与无线城市发展策略思考》,《移动通信》2009年第15期。

陈英杰:《中国无线城市发展现况分析》,《电子与电脑》2010年第6期。

方友斌:《浅析无线城市的发展及信息化的推进》,《移动通信》2010年第Z1期。

冯宝华:《后3G时代无线城市运营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2012。

傅海:《无线城市发展模式探讨》,《电信技术》2009年第7期。

高功应、史文祥:《基于移动网络的无线城市组网研究》,《邮电设计技术》2009年第2期。

高雪平、刘富春:《制约无线城市发展的因素探讨与建议》,《移动通信》2009年第21期。

宫磊、房海玮:《论无线城市的应用方向》,《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年第3期。

郭娟娟:《无线城市:改变生活的第五基础设施》,《中国新通信》2011年第16期。

郭正平、张红岩、王容等:《四川移动“无线城市”建设及商业模式研究》,《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第4期。

何廷润:《无线城市监管政策分析与难点》,《移动通信》2009年第21期。

洪卫华:《我国中等城市“无线城市”建设模式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2。

胡映红、黄震强、苏艳:《无线局域网(WLAN)的优势和技术架构》,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江苏扬州,2009。

黄芷辛:《无线城市中多运营商WiFi网络的部署》,《中国新通信》2012年第14期。

阚凯力:《无线城市的运行模式》,《中兴通讯技术》2008年第6期。

李劼、许舫:《新型无线城市发展研究》,《移动通信》2009年第21期。

李珊:《全球无线城市浪潮解析》,《现代电信科技》2006年第8期。

李艳红:《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和管理思路探讨》,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

李佑聪:《免费的公共WiFi能长久吗?》,《IT时代周刊》2013年第2期。

刘钢庭:《浅谈无线城市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广东通信技术》2012年第4期。

刘克飞、谢浩:《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电信运营商竞合研究》,《电信科学》2012年第9期。

刘磊、王亦斌:《电信运营商“无线城市”发展策略探讨》,《邮电设计技术》2010年第3期。

刘礼白:《数字城市与无线城市的关联》,《电信网技术》2009年第1期。

毛健:《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及应用》,《自动化与仪表》2005年第S1期。

牛钢:《WIFI技术在实际建设运行中的应用和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12。

潘丽、董利波、周熔:《无线城市:从热点服务到全面应用》,《现代电信科技》2010年第6期。

潘毅明、陈文、沈世锦:《无线城市的覆盖策略研究》,《电信科学》2008年第5期。

邵佩、吴迎笑、温熙华:《无线城市建设中WLAN热点的部署及优化》,《电信技术》2011年第11期。

童俊杰、孙文超:《无线城市 精细服务——电信运营商的下一个突破口》,《中国电信业》2011年第11期。

王操、王蕾:《无线城市建设的一般框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

王亮、胡虹、柳瑞芸:《无线城市建设中WLAN规划方法研究》2012年度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WMC’12),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2012。

王亮、胡虹、柳瑞芸:《无线城市建设中的WLAN规划方法研究》,《移动通信》2013年第2期。

王瑞峰:《基于WLAN构建无线城市的规划设计分析》,《电信科学》2011年第6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

刘冰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产业经济》2008年第6期。

郭晓慧:《浅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管理科学》2010年第10期。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年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上)》,2010年8月5日。

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1期。

周庭有:《感知“物联网”》,《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9年第9期。

张南:《中国移动:物联网是“万亿级”产业》,《通信世界周刊》2009年9月21日第7版。

潘金生:《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经济师》2007年第9期。

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数字通信》2010年第4期。

ITU,“Internet Reports The Internet of Things”,http://www.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2009-12-27.

扬帆:《“物联网”——热概念的冷思考》,《通讯世界》2009年第10期。

王光辉:《物联网战略的国际观察与思考》,《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第4期。

史文勇、李琦:《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地理前沿》2006年第13期。

姜晴:《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1期。

方维慰:《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规划设计》2006年第13期。

Gallion A.B.,The Urban Pattern,Van Nostrand: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3.

马超群、何艳芬:《信息化作用下的城市发展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13期。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第20期。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Leamer E,Storper M.,“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Internet A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

Gorman S.P.,“Where are The Web Factories:The Urban Bias of E-business Location”,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02(93).

植草益:《产业组织理论》,卢东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奥兹·谢伊:《网络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Ono,R.,Aoki,K.,“Convergence and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s”,Telecommounications Policy,1998,22(10).

顾成彦、胡汉辉:《网络型产业的渗透与融合问题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张昕竹、马源、冯永晟:《电信广电应分业规制还是统一规制》,《当代财经》2011年第8期。

陈富良:《S-P-B规制均衡模型及其修正》,《当代财经》2002年第7期。

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第35期。

钱大群:《智慧的城市在中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09。

IBM云计算中心Hipods:《“智慧的地球”——IBM云计算2.0》,IBM中国公司,2009。

徐全平、张晖、邢涛等:《传感器网络与智慧地球》,《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9年第10期。

陈锐:《物联网——后IP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25期。

姚万华:《用智慧谋划“智慧城市”》,《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期。

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何东:《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和策略探讨》,《信息通信》2012年第1期。

简 介:本书以“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并对课题研究方法、城市创新指标体系设定以及评价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以“风险投资”为年度主题,深入探讨了风险投资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作用,并分专题做了分...

作者: 周天勇 旷建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简 介: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系统探讨了2015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城市综合发展、产业、科技、区域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度研究。

作者: 尹涛 张赛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简 介:本书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更新和完善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设置了创新环境、创新支撑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创新文化力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下级指标。在此基础上,书中采集了全国66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了测评,形成了本年度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和专项排名。此外,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及工业技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