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7

社会服务研究(第一辑)图书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SSAPID:101-8767-8309-79
ISBN:978-7-5097-571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一个集刊形式的连续出版物,书中内容主要是从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实践两大方面,对我国目前的福利情况、社会政策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邹文开 王婴
编 辑:高明秀;于静静;沈晓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一 社会服务志愿者概念的界定

   (一)社会服务概念的界定

   (二)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的界定

  二 我国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志愿者组织的类型

   (二)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取得的成绩

    1.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2.立足基层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3.对特困群体开展结对帮困活动

    4.红十字会发挥特长

   (三)我国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发展取得的成绩

    1.青年志愿者组织不断增加,力量不断壮大

    2.社区志愿服务从集中性、短期性走向社区化、持久化

    3.国际志愿服务促进了资源的有效融合

  三 我国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机制

     (1)我国志愿服务管理的主要法规。

     (2)志愿者组织的相关政策。

    2.志愿者自身素质制约服务效果

     (1)责任心不强。

     (2)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3)社会认可度低,参与对象单一。

   (二)制约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因素

    1.经济条件制约因素

    2.政治环境制约因素

    3.管理体制制约因素

  四 国外经验的借鉴

   (一)科学的管理模式

    1.非政府性的运作模式

    2.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模式

   (二)健全的制度体系

    1.优越的政策制度

    2.完善的法律法规

    3.良好的培养制度

   (三)有效的激励方式

    1.充足的物质激励

    2.适当的精神激励

  五 我国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中长期发展战略建议

   (一)明晰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文化制度

   (二)健全保障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展的法律制度

   (三)明确社会服务志愿组织的定位

   (四)明晰社会服务志愿组织的组织管理

   (五)完善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教育制度

   (六)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七)把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的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八)加强志愿者队伍自身的发展和管理

    1.志愿者的招募与甄选

    2.志愿者的培训

    3.志愿者的激励

    4.志愿者的监督与评估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践探索与科学发展研究*

  一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多形式资助社会组织孵化器

   (二)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三)实施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

  二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来源

  三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主要项目

   (一)中央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主要项目

   (二)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主要项目

  四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资金来源不稳定,未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体制

   (二)评估和监管困难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法制化程度低

   (四)政府购买容易引发政府主导甚或寻租腐败

   (五)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出现政策跑偏的趋势

  五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科学发展路径

   (一)将购买服务的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二)坚持市场竞争原则与初期扶持原则相结合

   (三)完善购买服务的全过程评估和监管体系

   (四)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五)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政府职能的宏观调整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现状及其改进

  一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背景

   (一)养老服务需求及其特点

   (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优势

  二 北京市养老服务券的政策目标和理想模型

   (一)养老服务券的政策目标

   (二)养老服务券政策的供给模型

  三 北京市养老服务券政策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1.政策满意度不高

    2.服务券变为“购物券”

    3.一些地区出现违规行为

  四 北京市养老服务券政策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三方互动未能完全实现

   (二)老年人主导地位的缺失

  五 相关政策建议

   (一)放宽准入制度,做好市场服务

   (二)维护市场秩序,做好监督管理

   (三)出台优惠政策,做好市场扶持

 美国志愿服务的特征及发展经验研究

  一 美国志愿服务发展历史

  二 美国志愿服务的特征分析

   (一)美国志愿者队伍的人口学特征

    1.志愿者人数众多,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2.志愿者分布在各个年龄段,35~44岁年龄段参与率最高

    3.志愿服务参与率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高学历者踊跃参加志愿服务

    4.就业人口志愿服务的参与率高,其中兼职工作者参与率最高

    5.美国白人群体的志愿服务参与率高于其他族群

   (二)美国志愿者一年中为志愿服务奉献的时间

   (三)美国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四)美国志愿者主要服务领域和活动

    1.美国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

    2.主要志愿服务活动

  三 美国志愿服务及队伍建设的经验

   (一)将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理念

   (二)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

   (三)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高

   (四)志愿服务制度较完备

 国家建设与民政职能的形塑

  一 国家建设与民政工作:一个场域理论的解读

  二 民政职能: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中的演进

  三 民政职能:国家建设场域的张力分析

   (一)国家建设“目的性”张力

   (二)政府“功能性”张力

   (三)履职“方式性”张力

  四 结论

 中美社会工作职业化比较研究

  一 中美社会工作职业化之同

   (一)职业性质:制度性的改良职业

   (二)职业贡献和职业形象

   (三)职业薪酬

   (四)职业领域

   (五)职业群体单一化

   (六)职业群体的专业化

   (七)两种职业机构发展趋势

  二 中美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之异

   (一)职业发展历史

   (二)职业教育

   (三)职业岗位设置

   (四)职业建设

    1.职业制度建设

     (1)职业水平考试制度之异。

     (2)从业人员证照制度之异。

    2.职业管理机构

  三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职业培训

   (二)职业转换

   (三)职业政策法规保障

   (四)职业流动

   (五)职业评估和督导

   (六)职业宣传

   (七)职称评定制度

   (八)财政制度建设

  四 中美社会工作职业化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工作者社会认同度分析

  一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展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调查设计

   (四)逻辑思路

  四 样本基本情况

   (一)居民对社会工作者认同现状分析

   (二)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了解度

   (三)居民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角色的认同度

   (四)居民求助意愿

   (五)居民对社会工作者重要性的认同

   (六)居民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前景的乐观度

   (七)居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

  六 研究结论

  七 影响社会工作者社会认同度的因素分析

   (一)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有关

   (二)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普及方式有关

   (三)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

   (四)和社会工作者职业特殊性有关

   (五)受社会工作者及居民自身因素影响

  八 建议

   (一)探索出更加符合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推进策略

   (二)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三)政府加强引导,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四)社会工作者自身需加强专业建设,提升职业认同

   (五)加强公民文化建设,营造社会工作社会合法性氛围

   (六)加大对社工的宣传,提高社工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可度

 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研究

  一 背景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 文献研究述评

   (一)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的研究

    1.美国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的要求

    2.国内社会工作职业能力的研究

     (1)社会工作者的条件和要求。

     (2)关于职业能力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地研究法

   3.研究范围

  五 研究发现

   (一)社会工作职业能力的类型和内涵

    1.专业能力

     (1)持守专业信念、伦理和价值观的能力。

     (2)实务能力。

     (3)反思能力。

     (4)调查研究能力。

     (5)理论运用能力。

     (6)政策实践能力。

     (7)专业沟通能力。

     (8)资源协调与整合能力。

     (9)文化能力。

    2.方法能力

     (1)学习能力。

     (2)写作能力。

     (3)知识、经验的总结能力。

     (4)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3.社会能力

     (1)与人交流的能力。

     (2)与人合作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角色适应的能力。

     (5)公关能力。

   (二)现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三)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1.学历教育

    2.在职培训

    3.岗位训练

    4.实践经验

   (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定位研究初探

  一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定位

    2.社会工作的特点

     (1)职业性助人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

     (3)强调专业方法。

     (4)注重实践。

     (5)双方合作。

     (6)多方协同或支援。

    3.高职社会工作教育定位与社会工作特点的关系

   (二)我国不同层次社会工作教育定位的比较

   (三)研究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1.总体就业率接近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2.六成毕业生进入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而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仅占23%

    3.社会工作行业平均月薪收入偏低,仅为1675元

    4.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岗位均来自北京市政府对社区工作的就业促进政策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应届生人才培养现状

    1.超八成应届生认为所受专业教育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2.应届生对品德教育评价最高,对技能和知识教育评价最低

    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及伦理教育并不受毕业生的重视

   (三)从用人单位的视角看高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需求

    1.高职社会工作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高职院校的通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特殊能力需求

    3.高职学习时间短,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 对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定位的反思

   (一)参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来设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在教学管理上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的培养

    (1)录取时采用面试制度。

    (2)在一年级开设“自我成长小组”课程。

    (3)开发社会工作工作坊课程。

    (4)开发研讨类课程。

   (三)细化专业培养方向,缓解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四)课程设计应注意避免“假、大、空”,力争做到“少而精”

   (五)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与吸收。

    (2)完善的专业实习体系有助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全方位提高技能。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一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相关要素研究

   (一)我国社区体育服务概念、内容和内涵分析

    1.从社区体育角度理解社区体育服务的定义和内涵

    2.从社区服务角度解释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和含义

   (二)我国社区体育服务内容与分类

   (三)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途径与方式

   (四)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组织与人员

   (五)从社区体育理论角度解读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

   (六)从社区服务理论角度分析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

  二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现状研究

   (一)研究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现状的必要性

    1.人才是保障社区体育科学服务民生的关键

    2.人才是保障社区体育拓展服务范围和种类的关键

    3.人才是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质量和标准的关键

    4.人才是保障社区体育服务维护社区稳定和谐的关键

    5.研究意义

   (二)北京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现状调查报告

    1.组织人员基本情况

    2.工作认识方面

    3.工作内容、方法与理念方面

    4.交流与互动方面

  三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

   (一)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体育服务意识和认识程度

   (二)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各项保障措施,确保社区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标准

   (三)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整合各方人力资源,形成组织有序、运行合理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专业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业务培训

    2.专业培养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研究

  一 规范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和特点

   (一)规范化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二)规范化建设的特点

  二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的内涵、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的内涵

   (二)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三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制度化建设过程

   (一)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的前提、基础阶段(2001年4月至2006年1月)

   (二)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的提出、推进阶段(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

   (三)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的促进、规范阶段(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

   (四)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的评估、总结阶段(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

   (五)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的深化、发展阶段(2011年7月至今)

  四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五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的场所规范化建设

   (一)婚姻登记服务场所的含义

   (二)我国婚姻登记机关场所规范化建设标准及检查标准

    1.我国婚姻登记机关场所规范化建设标准

    2.我国婚姻登记机关场所规范化建设检查标准和等级评定标准

   (三)目前婚姻登记机关在场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六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的工作程序规范化建设

   (一)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工作程序规范化

   (二)撤销婚姻登记程序、补领婚姻登记证程序规范化

   (三)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工作程序规范化

   (四)婚姻登记程序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七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CI规范的规范化建设

   (一)CI的含义及组成部分

   (二)我国婚姻登记服务CI规范建设存在的问题

  八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规范化建设

   (一)我国婚姻登记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规范化建设历程

   (二)婚姻登记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规范化建设改进建议

  九 我国婚姻登记员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化建设

   (一)我国婚姻登记员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化建设的内涵

   (二)我国婚姻登记员的礼仪规范

  十 我国婚姻登记服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建设重点

   (一)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婚姻登记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二)强化婚姻登记的神圣感、仪式感,提高公民对婚姻登记的尊崇

   (三)探索拓展婚姻公共服务,彰显婚姻登记是为民服务的真情机关

 社区养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

  一 引语

  二 社区养老的国际经验

   (一)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二)社区养老的国际经验

    1.社区养老的历史发展

    2.日本社区养老照料模式

  三 社区养老是满足健康养老的环境基础

   (一)社区养老可满足老年人的多方位需求

    1.从老有所养方面而言,社区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求、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上的需求

    2.从老有所医方面,社区养老可以满足老人在生活基本护理上及医疗保健层次上的需求

   (二)社区养老符合老年人心理与传统观念

    1.社区养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有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

    2.社区养老符合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是家庭照料的延伸

  四 社区养老是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基础

   (一)社区养老是构建多支柱老年经济供养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社区养老是实现多层次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区养老是提供多元化养老照护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五 社区养老是整合全社会养老资源的重要依托

   (一)社区养老能充分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二)社区养老可以解决养老市场紊乱问题

  六 发展我国社区养老的重要举措

  七 结束语

 社会弱势群体住房权的保障

  一 法定居住权的适用范围

   (一)《继承法》上的法定居住权

    1.配偶一方死亡时,生存一方的法定居住权

    2.死者被抚养人的居住权

   (二)离婚时非房屋所有权一方的法定居住权

   (三)老年人的法定居住权

    1.有房老人“以房养老”的制度设计

    2.无房老人的法定居住权

   (四)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法定居住权

   (五)农民工住房权的实现方式

  二 法定居住权的效力

   (一)携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权利

   (二)不得转让或继承

   (三)法定居住权不得成为强制执行的对象

   (四)要求国家或集体维修所住房屋的权利

  三 法定居住权的消灭

   (一)法定居住权人具有购房能力的*

   (二)滥用法定居住权的

   (三)居住权人或者其家庭成员死亡的

   (四)居住之房屋灭失的

   (五)无房配偶再婚的

   (六)未成年子女成年的

  四 结论

 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本土建构

  一 构建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时代意义

   (一)构建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二)构建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是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二 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缘起

   (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

    1.开展一般服务与残疾人专项服务

    2.开展社区化的服务内容

   (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

    1.提供社区综合性服务

    2.提供需求为本的专业服务

    3.动员社区内外资源,形成合力

    4.以社工带义工的方式,组织志愿者服务

  三 广州市社区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分析

   (一)主要特征

    1.政府主导、民间运作

    2.专业为主、需求为本

    3.社会合力、广泛参与

   (二)存在的问题

    1.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碎片化”,长效机制有待加强

    2.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的挑战

  四 结论与建议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收养能力评估体系建设*

  一 收养评估工作的现状

  二 收养人收养能力评估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 收养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一)收养能力评估体系概述

   (二)收养能力评估体系指标设计

    1.收养登记前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及实施细则

     (1)收养登记前评估指标体系内容。

     (2)收养登记前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细则。

    2.试收养期内及收养登记后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及实施细则

  四 展望

  附件一:个人信息表

  附件二:家庭成员状况表

  附件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附件四:收养动机调查表

  附件五: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件六:抑郁自评量表

  附件七:收养后入户调查表

  附件八:收养后收养人调查表(重要关系人调查表)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与反思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二 北京市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从业者状况

    1.性别状况

    2.年龄及婚姻状况

    3.文化程度和专业状况

    4.从业年限

    5.月收入状况

    6.职业资历

   (二)组织治理

    1.组织战略规划

    2.组织架构

    3.志愿者服务与管理

   (三)经费来源

   (四)政府购买服务

    1.政府购买服务规划违背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基本规律,不够规范

    2.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财务要求不尽合理,应考虑到社会组织的特殊性

   (五)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1.机构生存艰难,资金来源单一且缺少可持续性

    2.机构社会工作者薪资待遇较低,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人员流失严重

    3.缺少项目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

    4.缺乏专业督导,社会工作者成长助力不足

    5.工作团队职业化、专业化不足

    6.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比较松散

    7.组织税费负担较重

  三 北京市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能力建设需求状况

   (一)参与过的能力建设内容

   (二)能力建设的需求表达

  四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反思与建议

  五 小结

本书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一个集刊形式的连续出版物,书中内容主要是从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实践两大方面,对我国目前的福利情况、社会政策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42页。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崔昌淑:《日本大学的志愿者活动及对我们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2期。

崔成学等:《日本师资培养课程导入志愿服务教育的经验及启示》,《外国教育》2002年第1期。

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广东省中山市社区志愿服务调查报告》,《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1期。

郭嫄:《基于对比视角的中国志愿者活动现状、不足及对策》,《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110~115页。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金晶:《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功能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刘军:《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与2001年国际志愿青年的发起及各国的活动》,《志愿服务论坛》2003年第8期。

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9~12页。

邵金荣:《非营利组织与免税:民办教育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免税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谭建光:《全球化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谭建光:《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谭建光、凌冲:《中国深圳义工工作发展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王思斌:《略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北京社会建设网,http://www.bjshjs.gov.cn/1/2010/10/09/23@3474.htm,2010年10月9日。

谢芳:《美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社会》2003年第1期。

徐华萍:《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研究——以A街道为个案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徐中振主编《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44页。

叶昊宇:《我国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机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叶雯:《志愿活动中的政府治道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张广济:《中外志愿服务比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张海鸥:《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途径》,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50cb66060740be1e650e9acb.html,2012年6月。

崔正、王勇等:《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

胡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缘何出偏》(2013年1月25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25/c49154-20326018.html,2013年5月28日。

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李静:《基于合作式治理视角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长沙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例》,《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李克强: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5月1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5/c_115767422.htm,2013年5月15日。

马宏:《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2010年11月19日),http://mzzt.mca.gov.cn/article/ylnmzlt/ltbg/201011/20101100115114.shtml,2013年5月28日。

孙燕:《社会组织孵化器——实现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6期。

唐悦:《江苏省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2013年5月28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3-05-28/content_9153840.html,2013年5月28日。

王会贤:《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从哪儿来》(2012年11月27日),http://www.caigou 2003.com/news/local/news/20121127/news_490196.html,2013年5月28日。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蔡苕华:《政府购买服务》,《中国减灾》2004年第5期。

陈干全:《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陈晖:《论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陈锦棠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程伟:《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实践与思考——兼谈购买服务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意义及其政策价值》,《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洪艳:《“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湘潮》2009年第4期。

黄元宰、梅华:《无锡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实践与启示》,《改革与开放》2008年第2期。

敬又嘉:《中国公共服务购买的实证分析——一个治理转型的角度》,《管理世界》2007年第2期。

句华:《美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李东林、杨海洪:《契约合作: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选择与实践——以正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酷中国2009低碳”项目为例》,《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刘文富:《国外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期。

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

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Moroney,Kettner,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grams:An Effectiveness-based Approach,Newbury Park,CA:Sage,1990.

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刘绪贻等:《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

〔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许季鸿译,商务印书馆,1997。

桑颖:《美国对外援助中的私人志愿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4。

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詹姆斯·柯比·马丁等:《美国史》,范道丰等译,商务印书馆,2012。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Volunte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2008.

Harris Wofford,“U.S. Society & Values”,USIA Electronic Journal,Vol.3,No.2,September 1998.

谌金松:《历次全国民政会议回眸》,《中国民政》2012年第3期。

崔乃夫:《民政工作的探索》,人民出版社,1989。

邓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杨百朋译,华夏出版社,1987。

李强:《中国政治改革中的现代国家构建问题》,载李鹏程主编《对话中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

刘伟能、刘国林主编《民政理论与实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孟照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社会服务与民政》,《中国民政》2011年第5期。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王思斌:《对社会服务的理解》,《中国民政》2011年第5期。

张良礼、刘爱莲:《民政运行体系探索与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浙江民政事业现代化研究课题组:《民政事业现代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郑杭生:《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服务》,《中国民政》2011年第5期。

中国民政理论与实践编委会:《中国民政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Baugn,William Ellis,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rvices,London:Macmillan,1983.

Fultz,Elaine & Tracy,Martin(eds.),Good Practices in Social Services Delivery in South Eastern Europe,Budapest: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2004.

Tsou Tang,Chinese Politics in 21st Century,Press of Oxford University,1994.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拉里·威廉姆·法利、拉里·L.史密斯、斯科特·W·博伊尔:《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民政部人事教育司编《国外及港台情况篇》,未正式出版。

王建军、甄炳亮:《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民政部人事教育司编,未正式出版。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选择》,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Lynne M.Healy,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徐新年:《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张彦:《社会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红兵、贾来喜、李路:《SPSS宝典》,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江苏高教》2010年第1期。

林卡、金菊爱:《对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的理论探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第3卷第2期,2003年3月。

刘茜:《我国社会工作者胜任素质模型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史柏年:《体制因素与专业认同——兼谈社会工作职业化策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苏敏、王春:《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谈》,《当代职业教育》2012年第1期。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尹保华:《社会工作职业化概念解读》,《社会工作 下半月》(理论)2008年第4期。

于永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第1期。

张昱:《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惑及其发展前景》,《社会观察》2008年第7期。

张跃豪、张连民、王晓琳:《初议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赵学慧:《社会工作性质反思及其发展脉络分析》,《社科纵横》2010年第9期。

周绍斌:《职业能力取向: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社会工作》2012年第3期。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March 27,2010.

代娅丽:《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启示》,《科技信息》2010年第5期。

方成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初探》,《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方月娥:《培养体制对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影响研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侯国凤、戴香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华灵燕:《民办高等教育定位研究》,《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教育部社会工作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稿)》,http://rwxy.jxufe.cn/MSWjy/MSWjxgl/2010/08-08/88305.html,2010年4月。

林霞:《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办学模式初探》,《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0年第50期。

刘华丽:《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刘晓:《服务民政事业培养社会工作应用性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期。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挪〕欧文·图特维特、劳伦斯·杨:《挪威社会工作》,邹学银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社会工作学位及文凭课程的评核原则、指标与标准》,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网站,http://www.swrb.org.hk/chiasp/criteria_c.asp。

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王顺明:《“专业”、“专业化”以及“专科社工师”的典范性转移——关于增列专科社会工作师之专业教育与劳动市场衔接的若干思考》,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post/2/5914。

温颖娜:《香港社会工作管窥之一:教育与注册》,《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年第2期。

鄢勇兵:《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思考》,《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高职教育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1年4月。

杨东进:《从高职就业情况反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4期。

张瑞凯:《英国社会工作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左鹏:《基督教伦理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实困境谈起》,《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北京市第二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北京市第二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北京市体育局,2010。

陈旸、马葛生:《社区体育服务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9年第4期。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4月1日。

霍军:《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调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李静、陈嵘:《浙江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李相如、刘国永:《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构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的设想》,《体育科学》2005年第3期。

刘雪松:《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研究——兼谈日韩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18SS08036),2009。

刘永强、庞立国:《我国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政策法规现状研究》,《运动》2012年第3期。

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北京:体育科学》1994年第4期。

http://www.jingan.gov.cn/newscenter/bmdt/qsjb/201202/t20120202_100028.htm.

http://bjmjzz.bjmzj.gov.cn/wssb/wssb/xxfb/showBulltetin.do?id=33601&dictionid= 8101&websitId=100&netTypeId=2.

http://www.chinanpo.gov.cn.

《关于“十一五”期间深入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民发〔2007〕56号),2007年4月18日,民政部网站,www.mca.gov.cn/-2013-1-31。

陈光耀、周吉祥:《日本婚介机构考察及我国婚介机构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民政》2005年第2期。

丁峰:《婚姻登记条例问答》,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英〕海兰德、金:《艺术的视觉形象与品牌》,张书鸿、张京晶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李鹏程:《VI品牌形象设计》,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试论香港婚姻法与大陆婚姻法之异同》,http://sws.mca.gov.cn/article/hydj/llyj/200711/20071110003487.shtml。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日本、韩国婚姻管理模式给我国婚姻登记工作的启示》,http://sws.mca.gov.cn/article/hydj/llyj/200711/20071110003491.shtml。

王维平、何欣:《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王晓玫:《婚姻登记服务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王晓玫:《婚姻登记制度》,中国当代出版社,2006。

《老龄化社会应如何养老 社会呼唤多元化服务体系》,人民网,http://sh.people.com.cn/GB/n/2012/0427/c338301-16986824.html,2012年4月。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步履维艰 亟待扶持政策落实》,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china/news/201110/t20111006_508579936.shtml,2011年10月。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步履维艰 亟待扶持政策落实》,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china/news/201110/t20111006_508579936.shtml,2011年10月。

《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惠及26.2万人》,《新民晚报》2012年7月26日,第1版。

《社会组织办养老有助避免高档化》,上海社会组织网,http://stj.sh.gov.cn/Info.aspx?ReportId=ebecfaef-826a-4470-83d1-3d8e2e033cc4,2012年4月。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全文)》,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23/3349429.shtml,2011年9月。

陈晖:《论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邓广良主编《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丁美方:《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窦玉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国社会福利网,http://shfl.mca.gov.cn/article/ldjh/201011/20101100113189.shtml,2010年11月。

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何筠:《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人口医疗保障体系》,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277761232.html,2012年5月。

李艳梅:《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与规范化建设》,《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7期。

刘文海:《人口老龄化条件下老年经济供养体系构建研究》,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0-10-26/501804.aspx,2010年10月。

罗晓蓉:《社会建设的实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及启示》,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xstl/xstl49/P020081105467215933296.pdf,2012。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第9期。

倪婷婷:《构建我国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王桂新:《变化中的中国养老模式——我国应建立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以“社会养老”模式为辅的“双轨”、“多元”养老体系》,《人民论坛双周刊》2008年第4期。

王齐:《养老地产市场调查开发商大多以养老名义圈地》,腾讯财经,http://finance.qq.com/a/20120321/004421.htm,2012年3月21日。

王薇:《老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发展还需政策扶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门户,http://www.cncaprc.gov.cn/info/17881.html,2011年4月13日。

于潇:《公共机构养老发展分析》,《人口学刊》2001年第6期。

袁霞:《以社区为依托 创建新型的养老模式》,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shehuiqita/090609/10201593.html,2009年6月。

曾昱:《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西北人口》2008年第3期。

张恺悌、潘金洪主编《政府养老定位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赵迎旭:《城市社区养老的需求与供给现状调查——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郑功成主篇《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救助与福利卷)》,人民出版社,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7967/201104/51512.htm,2011年4月。

〔德〕鲍尔、施蒂而纳:《德国物权法》,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

〔法〕弗朗索瓦·泰雷、菲利普·森勒尔:《法国财产法》,罗洁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金俭:《中国住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

李莉、梁鹏:《关于我国居住权立法的理性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梁慧星:《我为什么反对居住权》,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2卷),法律出版社,2005。

廖丹:《居住权概念辨析》,《岭南学刊》2011年第3期。

刘子平、张雪洁:《保障下岗职工的公房租赁居住权——佛山中院判决石湾糖烟酒公司诉丁镜全租赁合同纠纷案》,《人民法院报》2006年11月27日,第6版。

钱明星:《关于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置居住权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阮传宝:《从居住权制度的源流看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申建平:《继承法上配偶法定居住权立法研究》,《求是学刊》2012年第4期。

薛军:《地役权与居住权问题》,《中外法学》2006年第1期。

于兆波、连昱超:《保障公民居住权的国家法治对策》,《法学杂志》2011年第4期。

张力:《宪法性居住权在我国的民法实现途径——面向土地的“公产”取向》,《河北法学》2010年第6期。

赵晔琴:《“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郭春宁:《略论我国残疾人社区工作》,《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

郭景萍:《“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营的五大关系探析——以广州市为例》,《探求》2012年第6期。

李林子:《社会工作学历教育现状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马洪路:《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马良:《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残疾人研究》2013年第1期。

〔英〕迈克尔·奥利弗、鲍勃·萨佩:《残疾人社会工作》(第2版),高巍、尹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秦琴、谢雨、彭皓:《社会工作与残疾人社区服务思考》,《残疾人研究》2013年第1期。

唐钧、李敬:《广东省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研究》,研究出版社,2010。

张宇莲:《社会工作实务》(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辅导读本》,华夏出版社,2011。

周利敏、戴嘉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之定量分析——以广州T街为例》,《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周沛、曲绍旭、张春娟等:《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美〕戴维·罗伊斯等:《公共项目评估导论》(第3版),王军霞、涂晓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顾东辉主编《社会工作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喜蕊:《英国现代收养制度的发展与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Leon H.Ginsberg:《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黄晨曦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史柏年、罗观翠主编《儿童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杨姣姣:《北京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战略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邹学银、卢磊:《制度化建设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王杰秀、邹文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