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9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图书

Eco-Civilization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SAPID:101-8763-7523-19
ISBN:978-7-5201-299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6年7月9~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邀集联合国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国内公益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领导、专家,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乡村治理如何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细致研讨如何构建社会参与基础上的大扶贫治理格局、乡村善治基础上的反贫困行动,并就精准脱贫工作的社会合作策略、能力建设策略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共识。本文集就是此次论坛成果的汇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薛铭洁;周爱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编委会

 前言

 后记

 上篇 论坛研讨·主会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致辞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致辞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蔼洁致辞

 论坛研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汤敏

  博茨瓦纳环境、野生动物和旅游部副秘书长吉米·欧派罗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巴西国家最高法院大法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环境法委员会主席安东尼·本杰明

  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村研究院院长及代表发言人霍尔格·马格尔

  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开运

  主持人雷明教授小结

 论坛研讨·主题对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

  德国巴伐利亚州议会议员奥托·许内科普夫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雷明

  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吴明儒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研究员毛刚强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高刚

 论坛研讨·共识发布

  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贵阳共识(2016)

   一 更为积极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减贫

   二 更为积极促进政府更加主动承担责任,不断完善社会政策体系

   三 更为积极促进全球反贫困交流合作,协力实现人类反贫困正义目标

   四 更为积极促进减贫与社区治理结合,不断提高脱贫的可持续性

  Shared Understandings on “Eco-civilization and Antipoverty”(2016)

   I.More initiatives for green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I.More efforts to encourage the government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ies and improve the social policy system

   III.More endeavor to promote global anti-poverty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s

   IV.More work to facilitate the combination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for the sake of sustainability

 论坛研讨·贵州民族大学分会场:贫困治理与社会建设

  贵州民族大学校长陶文亮教授致辞

 论坛研讨·主题报告一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副主任任铁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张兰英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刘兆丰

 论坛研讨·主题报告二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晓毅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院长、教授杨丽君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研究员张建

 论坛研讨·普定县分会场:亚热带农业发展与减贫·开幕式

  中共安顺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徐德祥致辞

  安顺市副市长熊元致辞

 论坛研讨·主题演讲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驻地代表迈克尔·克劳斯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雷明

  贵州乡土文化社主任李丽

  台湾“家庭扶助基金会”社会工作处处长萧琮琦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

  国际大陆侵蚀委员会副主席张信宝

  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党校李宗利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实验室副研究员张衍毓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曾武佳副教授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研究员论坛总结

 论坛研讨·嘉宾专访

  郑永年专访

  汤敏专访

  迈克尔·海尔曼专访

  朱启臻专访

  吴明儒专访

  孙兆霞专访

 下篇 专题论文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一 我国农村贫困格局的新变化

   二 农村贫困综合治理的目标及方式

   三 精准扶贫创新的治理含义

   四 小结

  文化脱贫:贫困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一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故事

   二 重新审视“地方性文化”

   三 文化脱贫:来自历史经验的启迪

  基于乡村价值的精准扶贫

   一 传统扶贫理念的误区:对乡村价值的忽视

   二 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资源

   三 基于乡村价值视野的精准扶贫

  人才扶贫

   一 人才扶贫在反贫困政策中的缺席

   二 下派行政干部的扶贫角色和局限

   三 扶贫人才的缺乏及其影响

   四 聚才扶贫的可能性

  论发展社区福利与农村减贫

   一 建设福利社会是中国当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减贫与农村社会建设要以社区福利建设为基础

   三 农村社区福利与村庄参与

   四 农村社区福利的特征

   五 农村社区福利指标系统

    (一)物质与生活条件改善(量化指标系统):

    (二)村庄认同度(质性指标系统)

    (三)生活环境的改善(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四)村庄公共生活(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五)村庄安全(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六)伦理与生活价值(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七)村庄公共服务供给(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八)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六 非货币增收——反贫困与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另一种视角

   七 结语

  科学治贫的逻辑转换

   一 从技术逻辑转向人文逻辑

   二 从数量逻辑转向质量逻辑

   三 从应付逻辑转向创新逻辑

  实施生态补偿实现脱贫攻坚

   一 地区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密切相关

   二 实施生态补偿,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致富

   三 实施企业化经营,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率

    1.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面临的困境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致富

    3.实施企业化经营,大力培育生态产业

   四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配套政策

    1.制定完善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

    2.建立贫困地区生态补偿基金

    3.实施政府购买贫困地区生态公益林制度

    4.制定区域生态建设面积交易制度

    5.建立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和核算体系

    6.建立生态建设责任赔偿制度

    7.制定全体公民参与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制度

  旅游扶贫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二 生态补偿与旅游扶贫协调关系分析

    (一)旅游扶贫与生态补偿的概念边界

     1.旅游扶贫概念边界

     2.生态补偿概念边界

    (二)旅游扶贫与生态补偿协调机理分析

   三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模型设定

     1.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2.协调度模型

     3.协调发展度模型

     4.协调发展度等级评价标准

    (二)数据来源

    (三)指标构建

     1.旅游扶贫评价指标体系

     2.生态补偿评价指标体系

     3.权重确定

   四 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一)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与变化趋势

    (二)旅游扶贫与生态补偿评价指数

    (三)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时序分析

   五 结论与启示

  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主要方式

   二 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整合有一定难度

    (二)民族贫困地区承担项目配套资金困难重重

    (三)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建设所需土地的协调难度较大

    (四)生态移民不能顺利地融入非农产业

    (五)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因为资金不足和赶工期而难保工程质量与适用性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出台文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二)取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配套资金

    (三)多种方式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缓解土地资源压力

    (四)对生态移民加强二、三产业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训

    (五)保障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和引入第三方监理工程质量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后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一 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重要意义

   二 贵州省生态移民在迁入地后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移民后续发展之举措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二)迁入地的企业、厂矿接收生态移民就业的能力有限

    (三)生态移民的搬迁任务繁重,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在后续发展项目方面的资金投入

    (四)生态移民建房的自筹资金大,直接影响生态移民自身发展能力

    (五)县级政府保障生态移民后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生态移民后续发展的统筹推进力度有待加强

   三 解决生态移民在迁入地后续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在生态移民安置地实行一家一个门面的举措应经过可行性论证,并须取得生态移民搬迁户的同意

    (二)既鼓励企业、厂矿吸纳生态移民就业,也鼓励生态移民自主创业

    (三)地方政府应更多地运用政策杠杆,抓好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培育

    (四)探索与各个地方实际相符合的生态移民住房安置方法

    (五)县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保障生态移民后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六)县级政府应加强生态移民后续发展的统筹推进力度

  广东瑶族地区生态文化资源的扶贫开发与对策

   一 广东瑶区生态文化资源类型

    1.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

    2.山水生态文化资源

    3.流寓文化

    4.古道文化

    5.物质文化遗址

    6.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

   二 “精准扶贫”背景下瑶区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三 结语

  依法完善环保监管,力推生态文明建设

   一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现状

    (一)水资源缺口惊人,水质恶化

     1.年度用水量巨大,利用率低

     2.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缺口严重

     3.河流流域面积锐减,污染严重

    (二)空气质量堪忧,雾霾严重

     1.氮氧化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2.雾霾天气持续增多

    (三)耕地重金属污染,质量下降

     1.人均耕地面积极低

     2.耕地质量严重下降

     3.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

   二 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上的问题

    (一)立法上,理念落后,条文冗杂

     1.制度落伍,理念不先进

     2.法出多门,体系不系统

     3.权重责轻,权责不明确

    (二)执法上,多头执法,惩处太轻

     1.各自为政

     2.职能交叉

     3.惩处过轻

    (三)守法上,态度漠视,意识不强

     1.公民守法意识不强

     2.企业环保意识不强

   三 完善环境保护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立法层面,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1.明确环境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2.合理制定公益诉讼费缴纳标准

     3.修改环境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

    (二)司法层面,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三)守法层面,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

  关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一 中国生态农业总体发展情况概述

    1.中国“三农”总体情况发展概述

    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概述

    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概述

   二 沼气工程——以江苏省海安县万杨村为例

    1.中国沼气工程总体状况概述

    2.沼气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3.江苏省海安县万杨村沼气工程总体情况概述

    4.江苏省海安县万杨村沼气工程详细情况

    5.沼气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

    1.中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总体情况概述

    2.江苏省海安县秸秆综合利用总体状况概述

    3.江苏省海安县秸秆综合利用状况详细情况

    4.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突出问题、解决措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

    2.中国生态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及调查研究总结

  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新保护主义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解读

   一 引言

   二 新保护主义:生态保护与地方社区脱贫

    1.基于社区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

    2.可利用的生态保护区

    3.生态旅游

   三 基于深圳较场尾实践的案例分析

    (一)生态保护机制

    (二)以多主体共同介入的管理制度

    (三)以沟通为核心的决策参与机制

    (四)基于经济收益的利益共享机制

   四 讨论与总结

  武汉加快反贫困与社会建设调查研究

   一 武汉市推进移民扶贫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扶贫和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党的政治责任

    (二)扶贫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体现了党的时代先进性

    (三)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移民扶贫和治理理念的进步性

    (四)维护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保证

   二 武汉市移民扶贫和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现状及成效

    (一)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二)转型发展效益良好

    (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

    (四)致富能人示范带动

    (五)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六)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七)移民群体和谐稳定

   三 武汉市移民扶贫和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武汉市移民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机遇

    (二)武汉市移民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挑战

     1.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权威弱化

     2.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新要求

     3.社区民间组织发育不足,移民参与方式单一

     4.社会治理经费不足,制约了社会治理创新开展

     5.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新课题

   三 外地可供学习借鉴的典型经验

    (一)河南移民新村在村“两委”领导下的“三会”组织社会治理模式

     1.试点再造“集体经济”

     2.创新村务民主管理,使移民自治焕发勃勃生机

     3.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为移民安居乐业营造氛围

    (二)湖北潜江市“一站三民”社会治理模式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2.坚持和加强党委领导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4.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

     5.促使移民真正成为治理主体

     6.动员和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三)浙江枫桥镇推进多元主体治理模式

     1.村党组织在全村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2.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承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四 加快武汉市移民村扶贫和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及时排忧解难顺应民求,在群众需要最迫切的方面抓创新

    (二)化解调处矛盾,增进民和,在社会矛盾最突出的领域抓创新

    (三)创优社会环境,保障民安,在群众期待最普遍的地方抓创新

    (四)实施民生工程,惠及民利,在事关民生最直接的层面抓创新

    (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实效

    (六)树立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野,完善服务适应新要求

    (七)在支持和帮助移民及时融入迁安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下功夫,促进社区农民组织化

    (八)深化政府职能转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股份经济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

   一、“三变”改革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一)取得成效

     1.增进农村发展的活力

     2.增进集体经济的积累

     3.增进精准扶贫的创新

     4.增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5.增进广大群众的收入

    (二)基本情况

     1.资源变股权带动贫困人口入股和脱贫情况

     2.资金变股金带动贫困人口入股和脱贫情况

     3.农民变股民带动贫困人口入股和脱贫情况

    (三)主要做法

     1.集聚资金抓股份经济,促进资金变股金

     2.集聚资源抓股份经济,促进资源变股权

     3.集聚人力抓股份经济,促进农民变股民

   二 体会和启示

   三 几点建议

  社会治理视角下农村妇女反贫困问题研究

   一 农村妇女反贫困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妇女生存质量不容乐观

     1.经济贫困

     2.健康贫困

     3.教育贫困

    (二)农村妇女社会支持不尽如人意

     1.社会资产贫困

     2.人际关系贫困

     3.信息资源贫困

   二 农村妇女反贫困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独揽大局,治理效率较低

    (二)社会力量薄弱,治理资源浪费

    (三)性别意识缺乏,治理理念狭隘

   三 农村妇女反贫困治理改进的对策

    (一)坚持系统治理,建立一个政府、社会、妇女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反贫困治理体系

     1.加强政府主导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鼓励贫困妇女参与

    (二)坚持综合治理,建立一个教育、医疗、环境全面覆盖的多层次反贫困治理体系

     1.加强教育扶持

     2.加强医疗服务

     3.加强环境治理

  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问题研究

   一 桐梓县农村“三变”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1.工商部门登记情况

     2.农业部门掌控情况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定情况

   二 桐梓县农村“三变”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的要件要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典型个案的要件要素构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要件要素构成的总体特点

   三 桐梓县农村“三变”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的理性认识

     2.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的自治性不强

     3.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的一些条款之间矛盾凸显

     4.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的条款存在合法性危机

     5.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的条款不合理

    (二)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潜在的风险

     1.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难以执行

     2.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部分无效

     3.引发农民经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纠纷

     4.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对成员缺乏约束力

   四 现行法规框架下规范农村“三变”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建议

    (一)现行法规对农民经济合作社章程要素要件的规定情况

     1.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必备条款

     2.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任意条款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评析

    (二)农村“三变”中专业经济合作社章程规范建议

     1.依法制定章程,保障章程合法正当

     2.科学设计章程内容,促进章程有效实施

     3.规划好合作社发展目标,发挥章程能动作用

     4.量身定做章程,加强意思自治

     5.客观对待章程不足,开放发展,不断完善

     6.加强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一 “三变”改革发展的现状

   二 “三变”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生产要素过分集中,存在明显的经济风险

     1.土地过度集中,出现管理不善的问题

     2.经营主体能力缺乏,出现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3.农产品垂直供应链未打通,出现上行不畅的问题

     4.资金运作不灵活,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政策实施不顺畅,存在隐藏的政治风险

     1.政策宣传稳定性不高,群众经常担心政策会变

     2.政策可行性不强,基层实际操作无从下手

     3.抱团发展不理想,区域效应不能集中显现

    (三)收益分配制度不公,存在潜在的社会风险

     1.社会宣传或含糊或夸大,群众支持力度不大

     2.经营主体社会道德感不强,社会公信力受威胁

     3.内部利益分配格局暗涌,农民群众心理失衡

    (四)法律界限难突破,存在具体的法律风险

     1.资源合理不合法,申报资产贷款融资难落地

     2.产权“入市”交易不便,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未组建

     3.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晰,成员资格确定没有法律依据

   三 “三变”改革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一)选准农业生产项目,强化财政配套支持力度,优化生产经营环境

     1.因地制宜选准项目

     2.量体裁衣铺好项目

     3.逐步推进农业保险

    (二)严格监管经营主体,建立认定扶持联动机制,提高风险承担能力

     1.建立认定机制

     2.实行动态监管

     3.部分重点扶持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垂直供应链,保障市场流通顺畅

     1.明确公共服务主体

     2.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3.打通垂直供应链

    (四)持续开展政策宣传,力求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经营主体便于操作

     1.全方位持续宣传

     2.先进典型现身说法

     3.各地区交流学习

    (五)探索突破法律界限,多渠道争取政策支持,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

     1.确保现有政策落地

     2.积极向上争取政策

     3.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4.组建全市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从“两山论”到“两条底线”

   一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新思想的贵州表述

    1.守住两条底线是“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前提

    2.从两山论到两条底线再到走新路,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贵州省情的深刻把握和殷切要求

    3.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在贵州生动的地方实践

   二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新思想的县域实践

    1.突破瓶颈夯实绿色发展的硬支撑

    2.四化同步构建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3.制度建设扎牢绿色发展的铁笼子

    4.补齐短板释放绿色发展的新红利

   三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新思想的经验启示

    1.必须把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2.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作为绿色发展的基本遵循

    3.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贵定县自觉践行“两山论”打造“金山银山”

   一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决守住两条底线,实现“金山银山”

   二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发展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催生五大区域板块完美融合

   三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推动乡村旅游“井喷式”增长

   四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构建三大发展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结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三变”发展新模式:精准扶贫的重要制度创新

   一 引言

   二 六盘水扶贫开发面临的现状

   三 “三变”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1.确权颁证

     2.资产入股

     3.资产入股

    (二)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三)农民变股民,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1.股东的保底分红和红利分红

     2.员工的劳动收入

     3.政府主导的异地置产收益

   四 六盘水农村改革“三变”模式

    (一)“三变”模式实施现状

    (二)实施路径

    (三)实现模式

     1.专业合作社模式

     2.“政府+金融机构+农户”模式

     3.置业模式

     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五 “三变”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

    (一)“三变”改革让扶持对象更精准

    (二)“三变”确保扶贫项目安排精准

    (三)“三变”让扶贫路径更加多元化

    (四)“三变”让利益联结更加规范

   六 “三变”发展模式的创新意义探讨

    (一)“三变”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三变”改革是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措施

    (三)“三变”改革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

2016年7月9~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生态文明与反贫困”主题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主会场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此外,还分别在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设置分会场,主题分别为“贫困治理与社会建设”“亚热带农业发展与减贫”。本届论坛延续“环境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的理念,邀集联合国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国内公益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领导、专家,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乡村治理如何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细致研讨如何构建社会参与基础上的大扶贫治理格局、乡村善治基础上的反贫困行动,并就精准脱贫工作的社会合作策略、能力建设策略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共识。本文集就是此次论坛成果的汇编。

李小云:《贫困人口陷入“结构性贫困陷阱”了吗?》,《农民日报》2015年5月27日。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邓玲、吴永超:《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及其路径创新》,《理论探讨》2014年第6期。

左停、齐顾波、唐丽霞:《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的新特点》,《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李小云、唐丽霞、许汉泽:《论我国的扶贫治理:基于扶贫资源瞄准和传递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李小云:《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李小云:《新时期农村贫困问题及其治理》,《国家治理》2015年10月第38期。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进步》,余兴安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1。

孙兆霞、毛刚强、陈志永等:《第四只眼睛: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

李小云、唐丽霞、许汉泽:《论我国的扶贫治理:基于扶贫资源瞄准和传递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许凌志:《论新时期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农村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学术论坛》2013年第8期。

叶敬忠、王伊欢:《对农村发展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叶敬忠、王伊欢:《对农村发展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金鑫、韩广富:《当代中国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兰州学刊》2014年第2期。

范小建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干部辅助读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孙兆霞、张建、毛刚强:《贵州省党建扶贫的源起演进与历史贡献》,《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王春光、孙兆霞、曾芸等:《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德〕费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商务印书馆,1999。

胡申生主编《社区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毛刚强:《新农村建设:农民组织化还是村庄组织化》,《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5期。

刘桂环、张彦敏、石英华:《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环境保护》2015年第11期。

焦家良:《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手段》,http://www.lianghui.people.com.cn/2012cppcc/GB/17285349html,2012年3月3日。

徐丽媛、郑克强:《生态补偿式扶贫的机理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求实》2012年第1期。

李国平:《基于政策实践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旅游学刊》2004年第5期。

蒋依依、宋子千:《重塑旅游业在区域生态补偿中的功能:云南省玉龙县案例的思考》,《旅游学刊》2014年第4期。

胡明文、王小琴:《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多元主体协调机制探讨:以兴国县天鹅湖社区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许锦霞:《贫困地区生态旅游扶贫多元主体协调发展研究》,《企业导报》2011年第13期。

刘钰佳、秦远好、刘德秀:《基于财政扶持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对策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期。

王立安、钟方雷、苏芳:《西部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关系的研究框架》,《经济地理》2009年第9期。

郭晓东、李莺飞:《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演变特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期。

廖重斌:《环境与解决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热带地理》1999年第2期。

黄梅芳、于春玉:《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李涛、廖建军、杨知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山西建设》2015年第3期。

Cuperus,R.,Canters,K.J.,Piepers,A.A.G.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 Preliminary Method for the A50 Road Link(Eindhoven-Oss,The Netherlands).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

张伟、张建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5年第1期。

Ashley,C.,Boyd,C.,Goodwin,H.Pro-Poor Tourism: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 Natural Resource Perspectives,2000(5).

Pagiola,S.,Arcenas,A.,Platais,G.Ca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elp Reduce Poverty?An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and the Evidence To Date From Latin America. World Development,2005,33(2).

Pascual,U.,Muradian,R.,Rodriguez,L.C.,Duraiappah,A.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A Conceptual Approach.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6).

Tsaur,S.H.,Lin,Y.C.,Lin,J.H.Evaluating Ecotourism Sustainability Fro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Resource,Community and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2006,27(4).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2〕14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6月。

谢忠文/整理《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一)》,《贵州日报》2015年9月15日。

杨胜花、冷晓意、刘泽进:《聚焦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松桃:让移民安居乐业》,http://www.tongren.gov.cn/html/2013/0809/bsyw55574.html,2013年8月9日。

遵义市政府办公室:《2013年遵义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工作现场会召开》,http://www.gzgov.gov.cn/xxgk/szdt/zy/113200.shtml,2013年8月20日。

杨大盛、张健:《普定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后续发展调研报告》,http://www.gzgov.gov.cn/jj/gzsfpstymgc/gzdt/ymzcllyj/91200.shtml,2013年5月21日。

普安县发展和改革局:《普安县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江西坡细寨村茅背冲安置点通过验收》,http://www.puan.gov.cn/Item/13423.aspx,2013年10月9日。

《州扶贫生态移民办副主任龙长根深入三穗县检查指导工作》,http://www.gzss.gov.cn/info/20062/221820.htm,2013年3月11日。

黔西南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调研组:《黔西南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调查研究》,《黔西南工作》2013年3月。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3〕3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2月。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4〕26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9月。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12月。

《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年)的批复》,《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6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湖北政报》2001年4月。

《修文县整合资金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http://www.gygov.gov.cn/art/2013/8/13/art_10687_459446.html,2013年8月13日。

《小丫跑两会:专访贵州省委书记》,http://news.eastday.com/c/2013lh/u1a7238603.html,2013年3月7日。

许钰莎:《新时期县域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及推进策略研究》,《科学决策》2014年第2期。

边民:《贫困线新标准解读》,《协商论坛》2011年第12期。

杨颖、胡娟:《贵州扶贫开发成效、历程及挑战思考》,《开发研究》2013年2期。

邓晓红、毕坤:《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及分布特征分析》,《贵州地质》2004年第3期。

民建中央:《进一步加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制度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3月27日。

姚永慧:《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建制镇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唐皓:《乡镇干部谈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来自乡镇主要领导培训班课堂研讨的调研报告》,《贵州干部教育报》2014年4月15日。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2〕14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第6期。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3〕3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第2期。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4〕26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第9期。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12期。

《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年)的批复》,《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第6期。

何显春:《“3个15万元”政策落地贵州已设微型企业2416户》,《经济信息时报》2012年5月30日。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出台试点2017年底完成》,《京华时报》2015年1月11日。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1期。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代贵州》2015年第45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求是》2013年第22期。

新编《清远市志》(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第82页。

参见广东省方志办公室《广东省·地名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8。

曹春生:《连州石刻史话》,研究出版社,2009。

林为民、曹春生、黎琼编著《连州过山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海冬青:《沼气与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月1日,第5页。

杜斌:《如何建设生态农业》,杜斌天地出版社,2010,第7页。

陈关升:《生态农业》,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年10月24日。

边炳鑫、赵由才:《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20页。

顾国标:《在全县2014年夏季秸秆禁抛禁烧与综合利用暨防汛防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海安日报》2014年5月20日。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2012年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推进县考核工作的通知》,2012年12月11日。

Zimmerer K S.The Reworking of Conservation Geographies:Nonequilibrium Landscapes and Nature Society Hybrid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0,90(2):356-369.

Jepson P,Whittaker R J.Histories of Protected Areas:Internationalisation of Conservationist Values and Their Adoption in the Netherlands Indies(Indonesia).Environment and History,2002,8(2):129-172.

Adams W M,Hutton J.People,Parks and Poverty:Political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and Society,2007,5(2):147.

Agrawal A,Redford K.Poverty,Development,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Shooting in the Dark?. Ann Arbor MI,2006,48109(734):647-5948.

Hulme D,Murphree M.POLICY ARENA Communities,Wildlife and the‘New Conservation’in Afric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9,11(2):277-285.

Brown K.Innov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2002,168(1):6-17.

Fennell D A.Ecotourism. Routledge,2014.

López-Guzmán T,Sánchez-Canizares S,Pavón V.Community-based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ase Study. Tourismos: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ourism,2011,6(1):69-84.

Meletis Z A,Campbell L M.Call It consumption! Reconceptualizing Ecotourism as Consumption and Consumptive. Geography Compass,2007,1(4):850-870.

Rands M,Adams W M,Bennun L,et 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Challenges Beyond 2010. Science,2010,329(5997):1298-1303.

Wilson C,Tisdell C.Sea Turtles as A Non-consumptive Tourism Resource Especially in Australia.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3):279-288.

Alcamo J,Bennett E M.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Island Press,2003.

Ronnback P.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Economic Value of Seafood Production Supported by Mangrove Ecosystems.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235-252.

黄承伟、周晶、程水林:《农村贫困治理中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制约因素分析——以秦巴山片区4家草根民间组织的调查为例》,《农村经济》2015年第10期。

王妲、董晓媛:《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幼儿照料对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3期。

Standing G.(1996)“Global Feminization through Flexible Labor”. In:Kenneth P. Jameson & Charles K.Wilber(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London;New York:Mc Graw-Hill.pp.405-430.

王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女性家庭责任和收入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5期。

李小云、张雪梅、唐美霞:《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0月第4期。

朱玲:《经济学家的性别视角》北望经济学园网,http://www.beiwang.com,2004.

姜秀花:《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健康公平性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卫生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谭琳、李军峰等:《教育的投入与回报:性别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United Nations.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New York:New York Press,2010:17-18.

李小云、张雪梅、唐美霞:《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0月第4期。

施国庆、吴小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保障状况——基于温州三个村的调查研究》,《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吴宏洛、范佐来:《农村妇女的贫困与反贫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桂勇、张广利:《求职网络的性别差异:以失业群体为例——兼论社会资本的中西差异》,《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蒋美华:《农村已婚女性贫困状况及脱贫对策——以河南农村已婚女性为例》,《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叶普万、贾慧咏:《中国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

李巧玲:《甘肃省农村妇女经济生活状况调查——兼论贫困对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的影响》,《开发研究》2009年第3期。

何绍辉:《从“运动式治理”到“制度性治理”——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范式转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李里峰:《工作队:一种国家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机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姚凤云:《行政效能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论坛》2007年第6期。

楚永生:《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扶贫机制及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韩建民、赵永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农村贫困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2期。

余芳东:《国际上常用的贫困监测统计方法》,《中国统计》2002年第3期。

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洪大用:《关于民间组织扶贫的初步研究——扶贫活动的初步认识(三)》,社会学视野网,2007年10月9日。

陈瑶:《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NewYork,PNUD,1995.

王爱君:《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农村贫困测度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黄晓:《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来自贵州的实践》,《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杨锋华:《构建政府权力运作方式的新模式》,《行政论坛》2002年第2期。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魏后凯、王宁:《参与式反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方向》,《江淮论坛》2013年第5期。

解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福利效应分析——微观数据的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柳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陈迎春、吴妮娜、罗五金:《从消除农村健康贫困的角度看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机衔接的必要性》,《农村卫生》2006年第6期。

王国敏:《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兼谈西部地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