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41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图书

Report on Beijing's Population(2013)

SSAPID:101-8761-7266-19
ISBN:978-7-5097-601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人口发展始终是北京市各项工作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历届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基地历年的研究积累以及卫计大部制合并等现实发展情况,《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以 “人口发展与决策咨询” 为主题,在全面分析北京人口形势的基础上,聚焦北京人口发展领域中的四大问题:生育、家庭发展、流动人口、人口服务与管理;同时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有参考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提供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
编 辑: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编委会

 第一篇 人口形势分析

  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北京人口现状

    1.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增量下降略显端倪

    2.流动人口膨胀是常住人口增长主因,依然聚集传统行业

    3.出生率实现“两连增”,超低生育水平格局未变

    4.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劳动年龄人口维持八成

    5.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突破11年,流动人口大专以上比例接近1/4

    6.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升至81.35岁,恶性肿瘤居死因首位

    7.人口继续向城市发展新区转移,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继续上升

    8.人口城市化水平达86%,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行列

   二 北京人口压力与挑战

    1.人口增长加剧生态超载

    2.人口发展与经济转型的联动性有待优化

    3.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纵深推进艰难

    4.人口无序聚居加剧潜在社会风险

    5.人口信息不清导致城市人口安全预警机制脆弱

    6.人口计生工作面临重大转型

   三 北京人口发展的对策思路

    1.坚持产业升级、城市功能调整“双轮驱动”人口管理,“城业联动”须“量水而行”

    2.强化人口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分级分类人口有序管理长效机制

    3.树立“三为”服务理念,推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合

    4.加快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实现由“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务”转型

 第二篇 生育意愿与生育决策

  北京户籍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二 户籍人口生育意愿调查结果

    (一)全部户籍人口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二)不同家庭类型居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三)追踪户籍人口生育意愿变化及影响因素

   三 主要结论

   四 政策和工作建议

    (一)从国家和北京市生育政策层面,建议二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同步放开

    (二)从计生工作层面,建议加快职能转变,制定和完善家庭政策

    (三)从东城区计生调研工作层面,建议把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监测工作纳入部门常规工作,定期进行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调查和追踪

  北京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研究综述的内容

     1.流动人口生育意愿

      (1)意愿生育数量,呈现低生育发展态势

      (2)意愿生育时间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要求存在差距

      (3)意愿男孩偏好依然存在,但出现减弱趋势

      (4)生育动机多元化,现代性日趋明显

     2.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比较研究

      (1)意愿子女数低于流出地人口

      (2)流出前后都具有较强的男性偏好

      (3)生育意愿目的趋于经济理性化

     3.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不同看法

      (2)年龄对生育意愿影响显著

      (3)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显著

    (二)文献评估

    (三)本课题研究重点

   三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2011年问卷调查

      1)抽样及样本评估

      2)样本基本情况

     2.2013年问卷调查

      1)抽样过程

      2)样本基本情况

    (二)深入访谈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 调查结果

    (一)流动人口生育意愿

     1.理想子女数

     2.二孩生育意愿

     3.生育性别偏好

     4.生育时间

    (二)流动人口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主观认知

     1.影响生育行为人的因素

     2.对影响生育意愿社会影响因素的主观认知

     3.想生育两个孩子的理由

    (三)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意愿差异比较

     1.理想子女数的比较

     2.二孩生育意愿比较

     3.生育性别偏好的比较

     4.生育时间的比较

    (四)乡-城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比较

     1.理想子女数

     2.二孩生育意愿

     3.生育性别偏好

     4.影响因素的主观认知

     5.生育理念的现代化

    (五)流动人口生育服务调查

     1.流动人口对生育服务的知晓率

     2.流动人口对所接受生育服务的满意程度

   五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1.建议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2.建议推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

     3.理顺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

  北京代际照料对生育决策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回顾

    (一)家庭因素和生育决策关系的理论探讨

     1.代际财富流理论

     2.新家庭经济学

     3.成本效用理论

    (二)家庭因素和生育决策关系的实践探讨

   三 家庭转型与代际家庭照料

    (一)家庭照料的界定

    (二)家庭转型对家庭照料的冲击

     1.家庭转型对老年人照料的冲击

     2.家庭转型对儿童照料的冲击

   四 家庭照料的代际平衡与生育决策

   五 总结和结论

 第三篇 家庭发展研究

  北京城市“失独家庭”救助制度探索*

   导语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调查研究方法

   一 调查和子女死亡两个时点家庭成员简况

    (一)父母的人口特征

     1.年龄*

     2.调查和子女死亡两个时点的父母婚姻状况

    (二)独生子女生前状况

     1.年龄

     2.婚姻

     3.就业和学业

   二 子女死亡原因和对家庭的影响

    (一)子女死亡原因

     1.死亡的疾病类型

     2.意外事故类型

    (二)子女死亡对家庭的主要影响

    (三)子女死亡给父母感情和婚姻带来的影响

   三 家庭生活困难和需要政府社会提供的帮助

    (一)日常生活困难

    (二)对帮助失独家庭走出精神困境措施的需求

    (三)对政府和社会帮助具体措施的态度

   四 从制度层面建立失独家庭多元帮扶和风险规避模式

    (一)失独父母对规避家庭风险各项制度安排的态度

    (二)失独父母对政府和社会帮扶的建议

    (三)加强失独家庭帮扶的制度建设

     1.组建完整家庭制度

     2.心理疏导慰藉制度

     3.生活帮扶制度

     4.社区帮扶制度

     5.社会工作帮扶制度

     6.中介服务帮扶制度

    (四)独生子女人身风险预防的制度安排

    (五)综合性社会帮扶工程——新希望家园*

     1.展览路街道“新希望家园”生育关怀行动项目

     2.成立“新希望家园家委会”,推进项目的公益化、社会化

     3.让新希望之星满天闪烁

    (六)独生子女家庭风险规避的制度安排

     1.建立独生子女人身(寿)保险制度

     2.建立独生子女意外风险公基金

    (七)科学预测人口发展,尽快出台落实“二孩”计划生育制度

  北京城市独生子女残疾家庭救助对策分析

   引言

    1.研究缘起和意义

    2.研究方法

   一 残疾独生子女家庭基本情况

    (一)残疾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子女的年龄结构

     1.父母的年龄结构

     2.子女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二)子女残疾情况

     1.残疾类型

     2.子女残疾年限

    (三)残疾独生子女家庭经济、住房和社会保障情况

     1.残疾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

      (1)收入

      (2)支出

     2.残疾独生子女家庭的住房

      (1)住房面积

      (2)住房产权

     3.家庭社会保障状况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

      (3)购买商业保险

   二 残疾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困难及风险

    (一)子女治疗和康复困难

     1.治疗、康复时间漫长

     2.治疗、康复费用高昂

     3.康复可能性渺茫

     4.康复面临重重困难

    (二)残疾子女照料的困难

     1.日常生活的主要困难

     2.照顾主体单一

    (三)家庭未来的养老风险

   三 城市残疾独生子女家庭救助政策探讨

    (一)为残疾独生子女家庭提供经济和康复救助

     1.政府

     2.社区

     3.社会组织

    (二)为残疾独生子女家庭提供照料救助

     1.政府

     2.社区

    (三)为残疾独生子女家庭提供养老服务

     1.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结合

     2.社会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制度结合

     3.探索“以房养老”模式

    (四)不断创新残疾独生子女家庭的制度设计

  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空巢失能家庭帮扶研究

   导语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方法

   一 空巢失能父母的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

    2.文化程度

    3.婚姻状况

    4.社会身份

    5.残疾类型及等级

    6.失能程度

   二 空巢失能父母的社会保障和经济状况

    1.社会保障

    2.经济状况

   三 空巢失能父母的生活状况

    1.空巢父母家庭人口和失能结构

    2.从与子女居住距离划分父母家庭空巢度

    3.从与子女日常联系划分父母家庭空巢度

    4.父母家庭空巢的原因

    5.空巢失能父母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6.空巢失能父母的生活困难

   四 空巢失能父母的治疗和康复

    1.失能父母可否康复

    2.失能父母的康复效果

    3.失能父母的康复场所

    4.失能父母的治疗

    5.失能父母的康复困难

   五 空巢失能父母未来的生活困难

    1.现在及十年后父母家庭的困难及变化

    2.失能父母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

   六 完善空巢失能父母的养老模式

    1.应对空巢失能父母家庭风险的策略

     (1)空巢失能父母对提高保障水平和降低家庭风险的建议

      1)日常生活帮扶

      2)医疗保健帮扶

      3)养老服务帮扶

      4)经济帮扶

     (2)降低独生子女空巢失能父母家庭风险

      1)减少空巢家庭,降低空巢度

      2)降低老年人的失能发生率和失能度

    2.构建空巢失能父母的养老模式

     (1)居家养老为基础

     (2)社区养老为依托

     (3)机构养老为支撑

  空巢家庭夫妻关系与婚姻质量*

   一 空巢家庭及其年轻化引发婚姻危机

   二 夫妻关系与婚姻质量

   三 提升空巢夫妻关系质量的几点设想

    1.重建“关系”意识

    2.开辟彼此独立空间

    3.保持并增多家际联系

 第四篇 流动人口研究

  北京人口红利研究现状及流动人口趋势预判*

   一 北京人口红利研究的文献评述

    1.人口红利研究的起源

    2.中国人口红利持续期的研究

    3.北京人口红利研究的观点分类

   二 北京人口红利的结构性分析

    1.常住人口:正处人口红利期,但未来需要补给

    2.常住户籍人口:总量相对充足,但部分年龄段就业率有待提高

     (1)户籍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充足,但未来可补给的人口减少

     (2)35岁以前的户籍人口就业占比不高,年龄别就业率“两头”偏低

     (3)户籍人口在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占比具有明显优势

    3.常住流动人口:黄金劳动年龄段的主体人群,但2020年以后将明显减少

     (1)主要来源省份:冀豫鲁皖黑

     (2)主要来源省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2020年以后供给明显萎缩

     (3)北京未来的“用工荒”:流动人口聚集的行业短缺明显

   三 延续首都人口红利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北京市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就业需求层次

    (三)在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同时,充分调动户籍人口参与就业

  北京城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朝阳区“六普”数据相关各主要人口群组的数量和结构

    (一)朝阳区常住人口不同群组的结构

     1.常住人口中主要人口群组的结构

     2.外省市常住流动人口与其他人口群组的结构

     3.朝阳区京籍人口与各人口群组的结构

     4.朝阳区常住外区县京籍人口与各人口群组的结构

    (二)朝阳区街道(地区)不同人口群组的结构

   二 本次调查的方法、被调查地区人口和公共资源的短缺状况

    (一)本次调查的方法

    (二)本次调查的10个街道(地区)的人口简况

     1.被调查10个街道(地区)的人口结构

     2.被调查10个街道(地区)各人口群组均值及占常住人口比例

    (三)本次调查的街道(地区)和社区公共资源及服务短缺状况

     1.被调查街道(地区)和社区的人口管理和服务人员短缺状况

     2.被调查街道(地区)和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稀缺状况

      (1)被调查的10个街道(地区)公共资源短缺状况

      (2)被调查的98个社区的公共资源短缺状况

   三 京籍人在户不在家庭简况

    (一)家庭成员人户分离状况

     1.离开户籍地时间

     2.被访家庭成员的户口寄存状况

     3.家庭成员每周在现居住地居住天数

     4.被访家庭打算在现居住地居住的时间

      (1)被访家庭打算在现居住地住的时间

      (2)家庭打算在现居住地住的时间与近期是否打算把户口迁到现居住地的交互分析

    (二)离开户籍地原因的相关分析

    (三)京籍人在户不在家庭是否打算回原户籍地居住及相关分析

     1.被访家庭是否会回到户籍地居住

     2.家庭是否会回原户籍地居住与是否打算把户口迁到现居住地的交互分析

   四 实现人口属地管理的可行性、途径和方式

    (一)人户分离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1.因户口不在,得到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有无不便的相关分析

     2.平时是否需要回户籍地办事的相关分析

     3.近期是否打算把户口迁到现居住地相关分析

    (二)政府出台法规要求居民在居住地进行人口登记的相关分析

     1.对人口属地化管理和登记的看法

     2.对“如果政府出台法规要求居民在居住地登记身份”的态度

     3.对登记地点和方式的选择

     4.对核实登记数据间隔的选择

     5.当地公共资源不足,登记人口有优先享受服务权的相关分析

   五 解决京籍人户分离人口的思路与对策探索

    (一)我国化解“人户分离”制度困境的思路

     1.人口自由迁徙是国民的权利,人户分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常态现象

     2.实现人口登记是突破人户分离的制度困境、实现有效人口管理的必由之路

    (二)近期流动和人户分离人口登记的途径和方法

     1.激励各级政府推进日常人口登记

     2.激励人户分离者及家庭参与日常人口登记

     3.提升日常人口登记制度的可行性——制度性激励和约束

     4.政府授权建构以社区居委会为网点的租房服务网络系统,便于人口登记和管理

  首都流动人口有序管理的宏观思维和基层治理

   一 首都流动人口的现状与问题

    1.流动人口的发展变化

    2.流动人口有序管理的主要问题

   二 首都人口有序管理的主要障碍和制度框架

    1.制度障碍

    2.制度框架

   三 首都流动人口有序管理的基层治理

    1.功能协调

     (1)经济功能的有序性

     (2)政治功能的有序性

     (3)社会功能的有序性

     (4)文化功能的有序性

    2.结构合理

     (1)行为主体结构合理

     (2)利益分配结构合理

   四 首都人口有序管理的政策思路

    1.流动人口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1)管理基础:建立两轮驱动的“双核心”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

     (2)管理机制:以成本调控为突破口,建立人口管理协作机制

     (3)管理手段:建立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渐进式福利供给

     (4)服务配套:通过分税和转移支付,实现公共福利均衡供给

     (5)空间布局:建立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的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6)管理目标:实现彰显人性关怀的城市社会融合

    2.流动人口基层治理的政策建议

     (1)完善人口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实现行为主体和利益分配的有序

     (2)建立规划实施和纠偏机制,实现人口与经济功能的协调有序

     (3)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实现人口服务功能的有序

     (4)建立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强化社会自治功能的有序

     (5)完善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人口管理功能的有序

     (6)健全信息整合机制,突出人房协调功能的有序

     (7)强化诚信约束机制建设,突出人口与文化功能的有序

 第五篇 人口政策与服务管理

  北京六十年户籍管理制度演变

   一 户籍主管部门的历史变革

   二 户籍的分类

   三 北京市常住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沿革

    (1)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形成(1949~1965年)

    (2)户籍制度的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年)

    (3)户籍制度改革破冰(1978~1984年)

    (4)试点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1985~1992年)

    (5)深化户籍制度改革(1993~2005年)

   四 北京市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沿革

    (1)暂住申报制度的形成(1949~1958年)

    (2)暂住证制度的逐步形成(1958~1986年)

    (3)暂住证制度的存废之争(1987~2005年)

   五 户口迁移管理

    (1)外地迁入本市的户口管理:以控制城镇人口增长为特征

    (2)本市外迁户口的管理:政治动员为主要驱动力

   六 居民身份证制度

    1.北京率先全国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试点

    2.北京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历程

  北京惠农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协调性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北京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类别

   三 北京惠农政策与计生政策协调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严重抵消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效应的惠农政策

     1.征地补偿政策:按人头分配——家庭人口越多,补偿越大

      (1)政策冲突的表现

      (2)调研发现

     2.农村集体资产配股:按人头分配股权,侵害计生家庭的合法利益

     3.农村义务教育惠农政策的影响:越生越穷越有利

      (1)政策冲突的表现

      (2)教育优惠政策的经费投入

     4.低保:覆盖面约为3%,每人年均2400元

    (二)部分削弱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效应的惠农政策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参合率95.67%。,超生户同等享受各级政府出资额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8年参保率37%,超生户同等享受政府出资的基础养老金

     3.减少结婚和离婚的审查环节:生育管理的监管力度明显削弱

     4.随父入户和非婚生育:与《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冲突

     5.农转居:引发计生家庭全户丧失计生奖扶政策享有权

     6.外地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机会均等:约三成学生为超生子女,66%在公办学校就学

   四 惠民背景下未来北京计生利益导向政策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制定环节:惠农政策的经济利益大于计生优惠政策,形成激励超生的利益导向

    (二)政策实施环节:惠民政策的风险防范能力优于计生优惠政策,削减了超生的现实成本

    (三)政策保障环节:惠农政策的保障力度强于计生优惠政策,削弱了计生基本国策的执行效果

   五 国内外政策协调的实践经验与借鉴

    (一)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在政策制定之初确保“国策上位”

    (二)美国援助贫困家庭的经验:建立地方政府和受惠个人的双重责任硬约束

    (三)美国残疾儿童补助制度的经验:限制受益条件,强化政策甄别功能

    (四)美国劳动力丧失者补助制度的经验:坚持政策的社会道德导向作用

    (五)中国环保部的经验:区域限批

    (六)小结

   六 把人口计生政策协调问题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

    (一)改善民生背景下政策协调的基本原则

    (二)人口计生工作中的政策协调思路

  北京城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问题研究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文献回顾

   三 调查基本情况的介绍

    (一)抽样调查实施情况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四 东城区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自理现状

    (一)生理健康

     1.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获知患有慢性病的主要途径是“看病诊断”

     2.老年人生活自理状况较好,患病后及时治疗的比例较高,生病请医生上门诊治的老年人比例很低

     3.多数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较为满意

    (二)心理健康

     1.老年人心理状态较好,生活满意度高

     2.家庭成员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五 东城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东城区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较好

    2.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及利用状况不容乐观

   六 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七 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与医疗保障的关系

   八 讨论

  国外长期照料制度建设前沿观察*

   一 长期照料立法

    (一)日本的《长期照料公共保险计划》

    (二)奥地利的《长期照料津贴法案》

    (三)德国的《社会抚养保险法案》

    (四)荷兰的《特别医疗支出法案》

    (五)以色列的《社区长期照料保险法》

   二 长期照料筹资模式

    (一)基本安全网模式

    (二)普遍性筹资模式

    (三)社会保险筹资模式

    (四)累进制普遍性筹资模式

   三 长期照料的服务供给

    (一)居家照料服务

     1.国家层面的支持

     2.地区层面的支持

     3.社区层面的支持

    (二)社区照料服务

     1.社区照料所需的条件

     2.社区照料体系的内容

      (1)失能评估

      (2)个案管理

      (3)社区服务的提供

      (4)缓解照料

      (5)辅助设备和器械

    (三)机构照料服务

     1.服务一体化

     2.将长期照料融入医疗体系当中

     3.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群体共享的居家照料一体化

   四 长期照料的工作者

    (一)工作内容

    (二)人员流失问题

   五 长期照料的质量控制

 后记

人口发展始终是北京市各项工作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历届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基地历年的研究积累以及卫计大部制合并等现实发展情况,《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主题定为“人口发展与决策咨询”。本书在全面分析北京人口形势的基础上,聚焦北京人口发展领域中的四大问题:生育、家庭发展、流动人口、人口服务与管理;同时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有参考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提供依据。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陈胜利、张世琨:《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慈勤英、杨慧:《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分析》,《青年研究》2002年第9期。

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傅崇辉、向炜:《深圳流动育龄妇女生育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南方人口》2005年第3期。

龚德华、甘霖等:《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顾宝昌:《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人口研究》1992年第6期。

侯亚非:《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黄玥:《女农民工的生育意愿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当代经济人》2006年第1期。

李彩霞:《城市经历与女农民工的生育意愿——对武汉市洪山区部分女农民工的个案访谈》,《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李嘉岩:《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

李建民:《中国的生育革命》,《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李树茁等:《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生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粱巧转、朱楚珠:《生育观转变的定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刘爱玉:《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影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刘爽、卫银霞、任慧:《从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人口研究》2012年第1期。

马小红:《二孩、生还是不生——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年鉴2007》,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马小红:《从北京调查看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11年第2期。

马小红:《趋同的城乡生育意愿对生育政策调整的启示》,《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6期。

马小红、张信锋:《北京农村地区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年鉴2008》,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沈毅:《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以吴江流动人口为例》,《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5期。

时检喜:《对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婚姻及生育状况的调查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

王薇:《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分析》,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吴帆:《新一代乡-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探析》,《南方人口》2009年第1期。

伍海霞、李树茁:《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生育观念的影响——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6期。

伍海霞、李树茁、悦中山:《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与行为分析——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谢永飞、刘衍军:《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及其变迁——以广州市流动人口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1期。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杨菊华:《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发达国家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学海》2008年第1期。

尹德挺、闫萍、杜鹃:《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挑战》,《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3年12月9日。

尹志刚等:《北京市流动人口移民倾向和行为研究》,北京出版社,2008。

尤丹珍、郑真真:《农村外出妇女的生育意愿分析——安徽、四川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庄渝霞:《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社会》2008年第1期。

Bongaarts,J.,2001.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 In R.A.Bulatao and J.B.Casterline eds. Global Fertility Transition. New York,Population Council.

Bongaarts,J.,2002. “The End of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ed Worl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8:419-443.

Carter,Marion. Fertility of Mexican Immigrant Women in the U.S.:A Closer Look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University of Texas Pree);Dec. 2000,Vol.81 Issue 4,pp.1073-1086.

Bun Song Lee. The Influence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Migrant’s Fertility Behavior in Camero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Winter92,Vol.26,Issue 4,pp.1416-1447.

Easterlin,R.E.M.C. 1985. The Fertility Revolution:A Supply-Demand Analysis.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ensen,Eric & Ahlburg,Dennis. Why does migration decrease fertility? 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 Population Studies;Jul. 2004,Vol.58,Issue 2,pp.219-231.

陈卫、史梅:《中国妇女生育率影响因素再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陈字、邓昌荣:《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6期。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龚德华、甘霖、刘惠芳、曾小敏:《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侯倩茹:《进城务工妇女生育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期。

黄丽华、周长洪:《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对妇女生育意愿影响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李波平、向华丽:《不同代际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3期。

李嘉岩:《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

谢晶婷:《城乡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1期。

徐映梅、瞿凌云:《独生子女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2期。

叶文振:《三三式:孩子需求的多学科综合思考》,《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5期。

张亮:《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张羽、陈友华:《低生育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水平会议论文集》,2011。

周广亚:《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建构与调查设计》,《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周连福:《生育与相关社会经济因素关系的研究》,《人口学刊》1997年第5期。

周祝平:《儿童照料、家庭转型与时间利用经济学》,《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论文汇编》,2009。

《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攀高》,新华网,2012年7月4日。

北京日报:《“空巢”家庭占比升13.2%》2012年8月6日。

大卫·亚普:《婚姻下半场——中老年夫妇面临的八个挑战》,赵灿华译,团结出版社,2010。

符琼:《中国空巢家庭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18期。

郭霞、李建明、孙怀民:《婚姻质量的研究现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7期。

洪芳等:《基于心理控制源视角的女公务员婚姻质量研究》,《应用心理学》2010年第1期。

金晓霞:《城市空巢家庭研究现状》,《学理论》2013年第13期。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

全国老龄办:《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达49.7%》,中国广播网,2012年9月23日。

石燕:《以家庭周期理论为基础的“空巢家庭”》,《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

王黎洋等:《学会表达 减少抱怨》,《生命时报》2013年9月3日。

望月嵩:《结婚与家庭》,牛黎涛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徐安琪等:《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易松国:《影响城市婚姻质量的因素分析——根据武汉千户问卷调查》,《人口研究》1997年第5期。

张淑印:《从和谐家庭角度看女性在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与权利》,《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赵力俭:《中国“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蔡昉:《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金融经济》2008年第3期。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Cai Fang,Reports on China’s Population and Labor No.8:The Coming Lewisian Turning Point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7.)

车士义、陈卫、郭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3期。

陈涛、陈功、宋新明、郑晓瑛:《从人口抚养比到社会抚养比的探索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2期。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梁海艳、徐行、代燕、陈瑞生:《2011~2050年云南省人口红利预测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刘家强、唐代盛:《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的几点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4期。

马瀛通:《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21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1期。

彭希哲:《人口红利的中国特色》,《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4期。

田雪原:《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浙江日报》2005年11月21日。

童玉芬:《奥运活动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影响的定性定量分析》,《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童玉芬、齐晓娟:《北京市劳动力资源变动历史、现状及趋势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家》2007年第1期。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王丰、安德鲁·梅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

王文录:《北京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与京津冀人口流动》,《人口学刊》2008年第4期。

翟振武等:《民工荒:是刘易斯拐点还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张丽萍:《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仲大军:《劳动人口减少后对中国未来的影响》,《开放导报》2006年第1期。

周祝平:《北京市劳动力供求趋势预测》,《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Mason,Andrew,Ronald Lee. Reform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apturing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Demographic Window and Healthy Aging: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China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Beijing:Peking University,2004.

胡英:《从美国社区调查看美国人口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4期。

朱冬梅、陈樨圆:《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薄晓光:《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第6期。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综合卷·人口志》,北京出版社,2004;《北京志·政法卷·公安志》,北京出版社,2003。

冯晓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北京人口管理》,《前线》2004年第5期。

公安部三局:《罗瑞卿在全国治安行政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载《户口管理资料汇编》第一册,1964。

刘军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王姝:《从居民身份证法看我国身份证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殷志静、郁奇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张雷:《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张英红:《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陈建先:《计生政策与农村相关政策的反思》,《重庆行政》2007年第3期。

崔丽:《改善民生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8期。

崔丽、杨文庄、苏杨:《惠民政策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

崔丽、尹德挺、苏杨:《惠农政策挑战计生国策》,《中国改革》2008年第4期。

黄晓玲、齐树同:《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免费供给: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选择》,http://www.bjesr.cn/esrnet/site/0019a300172f90e571.ahtml。

尼尔·吉尔伯特编:《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郑秉文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秦仕连:《惠民政策的边际效应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面临的挑战》,《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第8期。

苏杨、杨文庄:《对我国基本国策若干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8第15期。

吴铭:《德国的环保立法》,《环境保护导报》1999年10月2日。

杨文庄、苏杨、包凤云、杨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协调问题——以计划生育为例》,《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

尹德挺、苏杨、崔丽:《惠农政策与计划生育的政策协调状况及对策研究——基于8省51区县的局部调研》,《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

张原震:《河南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利益补偿问题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曹晶、徐凌中:《威海市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8期。

陈方武、杨旭丽、刘杰:《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16期。

郭平、陈刚主编:《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胡宏伟、李杨、李玉骄:《城乡差异、富裕程度、制度公平与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基于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比较分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李兵、张恺悌主编《中外老龄政策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刘成军、陶红、姚中华、叶盛、张宜民、冯学山:《上海市南汇区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第10期。

刘丽娟、任为民、王悦:《“空巢”对上海市老年人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第9期。

马菲、曲成毅、王婷、银炯、张晓东:《太原社区不同医保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年第3期。

牛田华、孟庆跃、孟祥臻、李晓妹、翟强、李向云:《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0年第5期。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理论与实践》,华龄出版社,2008。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编《中国老龄工作年鉴(2010)》,华龄出版社,2010。

熊瑞锦、赵雅君:《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年第8期。

薛鹏、包士锋、周婷、梁震宇、刘斯静、高霞、王鹏、周思思:《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22期。

张桂萍、陈方武:《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5期。

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学刊》2014年第1期。

裴晓梅、房莉杰:《老年长期照护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照华:《中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老年学杂志》1993年第6期。

熊波:《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与决策——以个人资本为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Ake Blomqvist & Colin Busby,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Challenges and Policy Options,C.D.Howe Institute Commentary,C.D.Howe Institute,issue 367,November 2012.

Lessons for Long-term Care Policy.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Long-term care:Confronting Today’s Challenges,AcademyHealth,June 2003.

2012 Long-Term Care Planning Handbook,http://www.federalhandbooks.com/.

Mark Merlis,Long-Term Care Financing:Models and Issues April 30,2004.

Patti C.Wooten Swanson,Nancilynne Schindler Thom T.Tran,Understanding Long-Term Care,http://anrcatalog.ucdavis.edu.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thical Choices in Long-term Care:What Does Justice Require?

简 介: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新规划、新战略,利用人口、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医疗、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方法,对促进北京人口发展、激发首都城市活力、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做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有效治理、服务科创人员的生产生活等现实性问题给出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在于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区域人口协同发展。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和北京人口发展新特点、新规律,基于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成果...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