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8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图书

Social Work with Disabled Children and Families: Theory and Practice

SSAPID:101-8755-1109-12
ISBN:978-7-5201-2820-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残障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一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能遭遇残障。本书关注的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儿童发展障碍,旨在为障碍儿童及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与实务框架。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儿童发展障碍类型与特点、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意义与理论基础、理解障碍儿童家庭、障碍儿童及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模式与方法技巧,及基于不同理论模式开展的障碍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工作研究文库
作 者: 华红琴
编 辑:杨桂凤;马甜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发展障碍

  第一节 儿童发展概述

   一 儿童发展的含义

   二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

   三 发展的特点

   四 儿童发展阶段

    (一)儿童年龄界定

    (二)发展阶段

  第二节 儿童发展异常

   一 什么是发展异常

    (一)发展异常概念界定

    (二)异常发展判断标准

   二 儿童正常发展标志

    (一)婴儿的动作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2.婴儿动作发展常模与标志

     3.动作发展的意义与动作训练

    (二)幼儿的运动发展

    (三)儿童的认知、语言与社会适应行为发展

  第三节 障碍儿童发展特点

   一 障碍儿童成熟与发展顺序遵循发展一般规律

   二 障碍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支持

   三 障碍儿童发展差异大

   四 康复教育对障碍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 障碍儿童类别与特点

  第一节 术语变化与概念辨析

   一 残障术语的变化

   二 几个概念的辨析

   三 障碍儿童界定

    (一)障碍儿童年龄界定

    (二)障碍儿童概念界定

  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

   一 智力障碍概述

    (一)智力障碍概念界定

    (二)智力障碍的分级

     1.轻度智力障碍

     2.中度智力障碍

     3.重度智力障碍

     4.极重度智力障碍

   二 智力障碍儿童生理特征

    (一)体貌特征差异

    (二)常伴随高发的疾病

     1.癫痫

     2.口腔疾病

     3.感官疾病

     4.消化系统疾病

    (三)其他健康问题

     1.肥胖

     2.其他

   三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与社会性特征

    (一)认知特征

     1.感知觉特征

     2.记忆特征

     3.思维特征

     4.语言发展特征

    (二)个性特征

     1.执拗,容易发脾气

     2.敏感抑郁情绪

     3.情感体验简单

     4.缺乏情绪控制

    (三)社会性特征

     1.人际交往问题与困难较多

     2.具有一定的亲社会行为

     3.攻击性行为

  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一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一)概念界定与诊断变化:从自闭症到自闭症谱系障碍

     1.自闭症及其诊断

     2.自闭症谱系障碍与诊断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分级

   二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生理特征与主要问题

    (一)体貌特征无异

    (二)饮食、睡眠等问题

   三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与社会性特征

    (一)认知特征

     1.感知觉特征

     2.注意特征

     3.记忆特征

     4.思维特征

    (二)人际互动特征

    (三)语言特征

     1.鹦鹉式语言或回声语言

     2.代名词反转

     3.语言表达困难

  第四节 肢体障碍儿童

   一 肢体障碍概述

    (一)肢体障碍概念界定

     1.肢体障碍界定

     2.儿童肢体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肢体障碍分级

     1.一级肢体残疾

     2.二级肢体残疾

     3.三级肢体残疾

     4.四级肢体残疾

   二 肢体障碍儿童生理特征与主要问题

    (一)动作控制困难与行动不便

    (二)健康和体力障碍

    (三)肌肉退化

    (四)伴发多重障碍

   三 肢体障碍儿童心理与社会性特征

    (一)认知特征

    (二)情绪特征

    (三)性格特点

  第五节 听觉与视觉障碍儿童

   一 听觉障碍

    (一)听觉障碍概念界定与分级

     1.听觉障碍界定

     2.听觉障碍的分级

    (二)儿童听觉障碍的主要原因

     1.遗传

     2.早产或难产

     3.德国麻疹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社会性特征

   二 视觉障碍

    (一)视觉障碍概念界定与分级

     1.视觉障碍

     2.视觉障碍分级

    (二)儿童视觉障碍的主要原因

     1.先天因素

     2.后天因素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社会性特征

     1.认知特征

     2.个性、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六节 学习障碍儿童

   一 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概念界定

    (二)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因素

     2.心理认知因素

     3.环境因素

    (三)学习障碍的类别与鉴别

     1.学习障碍的类别

     2.学习障碍鉴别

   二 阅读障碍

    (一)什么是阅读障碍

     1.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2.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的定义

     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界定

    (二)阅读障碍的临床表现

     1.识字方面

     2.阅读方面

     3.行为方面

 第三章 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第一节 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一 早期干预的缘起与含义

    (一)早期干预的缘起

    (二)早期干预的含义

     1.早期干预的对象

     2.早期干预的目标

     3.早期干预的内容

   二 早期干预的意义与原则

    (一)早期干预的意义

     1.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障碍儿童功能与发展

     2.早期干预能为障碍儿童家庭提供支持

     3.早期干预有利于完善障碍儿童的甄别、诊断与干预服务体系

     4.早期干预推动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发展

     5.早期干预降低社会福利成本

    (二)早期干预的原则

     1.四早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2.以障碍儿童健康最佳为原则

     3.以家庭为核心的早期干预原则

     4.多学科专业团队协同服务原则

  第二节 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一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 大脑潜能与补偿说

   三 学习理论

   四 认知发展理论

   五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早期干预的模式

   一 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早期干预模式

   二 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

   三 以机构为中心的干预模式

   四 家庭和中心结合的干预模式

   五 生态系统模式

 第四章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 对残障的理解及其观念

    (一)残障是伴随人类而存在的现象,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

    (二)对障碍者的处遇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模式对障碍的解释视角

    (四)人道主义是基本的社会规范;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

    (五)权利为本的处遇方式

    (六)自强自立,成为财富的创造者

   二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界定

    (一)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社会工作定义

     2.儿童社会工作特征

     3.儿童社会工作功能

    (二)什么是残障社会工作

    (三)什么是障碍儿童社会工作

     1.障碍儿童社会工作定义

     2.障碍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与目标

  第二节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一 儿童社会工作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儿童福利发展

     1.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失依儿童救济时期”

     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时期”

     3.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儿童保护与家庭支持时期”

    (二)西方儿童社会工作发展

     1.以教育为主的前儿童社会工作时期

     2.以救济为主的儿童社会工作时期

     3.转向积极福利的专业儿童社会工作时期

   二 西方障碍儿童福利与服务发展

   三 中国儿童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第三节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方法

   一 障碍儿童个案工作

    (一)障碍儿童个案工作的含义

    (二)障碍儿童个案工作的原则

   二 障碍儿童小组工作

    (一)障碍儿童小组工作定义

    (二)障碍儿童小组工作目标

    (三)障碍儿童家长小组

     1.前期需求评估

     2.方案设计

   三 障碍儿童社区工作

    (一)障碍儿童社区工作定义

    (二)社区工作的优势

    (三)障碍儿童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1.提高社区障碍儿童福利的原则

     2.障碍儿童自助和居民参助相结合的原则

     3.社区宣传的原则

     4.全体居民利益协调原则

     5.立足于社区的原则

     6.注意预防性的服务工作

 第五章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康复及其理论基础

   一 对康复的理解与界定

    (一)强调恢复障碍者能力的定义

    (二)强调社会康复的定义

    (三)中国香港关于康复的概念

   二 障碍儿童的医疗与教育康复

    (一)医疗康复

     1.医疗康复的含义

     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与职责

    (二)教育康复

     1.教育康复的含义

     2.教育康复的方式

   三 康复服务价值理念与原则

    (一)障碍儿童康复服务价值理念

     1.权本理念

     2.社会模式理念

     3.尊重人的价值与自主性

     4.康复服务是社会责任

    (二)障碍儿童康复原则

     1.“早发现,早干预”原则

     2.全面康复原则

     3.注重年龄特征及发展特征

     4.注重家长指导与家庭康复

  第二节 正常化及其理论基础

   一 正常化的概念

    (一)沃尔芬伯格对正常化的界定

    (二)尼耶对正常化的界定

    (三)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对正常化的定义

   二 尼耶提出的正常化原则

  第三节 残障模式

   一 残障的个体模式

    (一)个体模式的基本观点

     1.残障的属性

     2.残障的归因

     3.残障的对策

     4.障碍者的角色定位

    (二)个体模式的主要类型

     1.道德模式

     2.医学模式

     3.慈善模式

   二 残障的社会模式

    (一)社会模式的缘起

    (二)社会模式的基本观点

     1.残障的属性

     2.残障的归因

     3.残障的对策

     4.障碍者的角色定位

    (三)社会模式的主要类型

     1.压迫模式

     2.多元主义模式

     3.社会建构模式

  第四节 家庭抗逆力理论

   一 抗逆力概述

    (一)什么是抗逆力

    (二)抗逆力的构成要素

   二 什么是家庭抗逆力

    (一)特质论

    (二)能力论

    (三)过程论

    (四)关系论

   三 家庭抗逆力的主要模型

    (一)McCubbin家庭抗逆力调节与适应模型

     1.家庭抗逆力的构成要素

     2.家庭抗逆力的具体表现过程

    (二)沃尔什的一般家庭抗逆力过程模型

     1.家庭信念系统

     2.家庭组织模式

     3.家庭沟通过程

  第五节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一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网络的理论

     1.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

     2.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

     3.社会资本理论

    (二)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支持定义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支持定义

   二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支持网络界定

    (二)社会支持网络介入的层次

     1.个人网络

     2.自助群体

     3.组织网络

     4.社区网络

   三 障碍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家庭成员

    (二)亲朋好友

    (三)学校、老师

    (四)社会组织

    (五)专业人员

    (六)民政残联

   四 障碍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介入的策略

    (一)个人网络策略

    (二)自愿连接策略

    (三)相互援助网络策略

    (四)邻里辅助网络策略

    (五)社区授权网络策略

 第六章 理解障碍儿童家庭

  第一节 家庭概述

   一 家庭的含义

   二 家庭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二)情感功能

    (三)抚养和赡养功能

    (四)经济功能

    (五)生育功能

  第二节 家庭压力与问题

   一 家庭是个生态系统

   二 家庭生活的变化

    (一)家庭生命周期

    (二)地位的改变和角色的需求

    (三)危机事件

   三 家庭互动与沟通

    (一)家庭结构

     1.纠缠与疏离

     2.联合对抗

     3.三角缠

     4.倒三角

    (二)互动与沟通

  第三节 障碍儿童家庭处境

   一 障碍儿童对家庭的影响

    (一)经济压力

    (二)体能压力

    (三)心理压力

   二 家长对孩子障碍的反应阶段

    (一)邓肯的五阶段说

    (二)多达的五阶段说

   三 父母与障碍孩子

    (一)历史回顾

    (二)障碍儿童父母的表现类型

     1.神经质父母(the neurotic parents)

     2.功能失调父母(the dysfunctional parents)

     3.苦痛父母(the suffering parents)

     4.无力父母(the powerless parents)

    (三)父母面对障碍子女的挑战

     1.心理打击

     2.自我层面的感受

     3.人际层面的难题

     4.角色认知的问题

     5.照顾及教养问题

    (四)障碍儿童父亲的经验

     1.与儿童发展理论有关

     2.与研究方法有关

     3.其他

    (五)(外)祖父母与障碍孙子女

    (六)障碍儿童与兄弟姐妹

 第七章 如何与障碍儿童家长一起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的准备

   一 残障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伦理

    (一)对障碍儿童与家庭的价值观

    (二)对社会环境的价值观

    (三)对处遇方式的价值观

    (四)残障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1.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2.培养障碍儿童家庭自决能力的责任

     3.保密与保障案主隐私的伦理责任

     4.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5.尊重其他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服务的专业人员

   二 社会工作者应反思自己对残障的反应

   三 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

    (一)知识储备

     1.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

     2.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二)熟悉并掌握相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

    (三)娴熟的实务技能

     1.面谈技术

     2.沟通协调能力

   四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资源链接者(中介者)

    (二)信息提供者

    (三)教育指导者

    (四)倡导者

  第二节 家长访谈

   一 什么是(临床)访谈

    (一)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

    (二)访谈与心理治疗中面谈的区别

   二 家长访谈的目标

   三 访谈什么

    (一)生理功能

    (二)心理社会功能

    (三)学校功能

    (四)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

   四 家长访谈策略与技巧

    (一)简洁明了的开场白

    (二)初始访谈:由边缘到中心的访谈策略

    (三)中期访谈:促进有效沟通的策略

     1.解释

     2.倾听

     3.澄清

     4.引导

     5.反馈

     6.总结

    (四)访谈结尾阶段

    (五)访谈注意事项

 第八章 障碍儿童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节 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一 基本情况

   二 问题诊断与分析

    (一)主要问题

     1.小明的行为与学习问题

     2.家庭的经济困难

     3.母亲王女士的压力与焦虑

    (二)原因分析

     1.小明的康复不够系统

     2.家庭支持系统薄弱

     3.社会支持不足,小明母亲王女士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三 服务计划

    (一)理论基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二)服务目标

    (三)服务过程

     1.社区层面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2.组织层面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3.个人层面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四 结案与评估

  第二节 脑性麻痹儿童家长小组工作

   一 社工进入康复机构

    (一)H康复中心概况

    (二)社工进入策略

     1.链接康复中心负责人,获取基本信息

     2.定期探访康复中心,与家长熟悉并建立专业关系

   二 需求评估

   三 小组工作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大手牵小手”家长支持小组

    (二)理论基础:社会支持理论

    (三)小组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

    (四)小组性质

    (五)小组成员

    (六)小组招募

    (七)工作时间表

    (八)8节小组活动主题与过程

    (九)预计会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十)经费预算

    (十一)评估方法

   四 小组实施具体方案

  第三节 阅读障碍儿童家庭叙事治疗小组工作

   一 阅读障碍案例

   二 案例分析

   三 叙事治疗理论基础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观点

     1.现实是由语言和故事来建构的

     2.没有绝对的真理

     3.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4.人有潜能

    (二)叙事治疗的干预过程

    (三)叙事治疗的干预技术

     1.问题外化

     2.重写生命故事

     3.与失败对话

     4.重组对话

     5.治疗文件

   四 多家庭阅读障碍小组方案策划

    (一)小组活动开始前的准备

     1.父母组

     2.子女组

    (二)小组过程

     1.第一节:逆境信念

     2.第二节:问题外化

     3.第三节:回响团队

     4.第四节:重选组员、治疗文件

    (三)小组跟进

   五 叙事治疗在障碍儿童家庭小组工作中应用的思考

  第四节 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一 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起源

    (二)融合教育的含义

   二 中国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

   三 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一)背景介绍

     1.B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概况

     2.B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目标与重点工作

     3.B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特色

    (二)趣味绘本阅读小组

     1.小组服务对象

     2.前期评估

     3.小组目标

    (三)理论基础

     1.康复与正常化理论

     2.增权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四)小组具体计划

  第五节 自闭症儿童家庭抗逆力提升小组工作

   一 小组背景介绍

   二 多家庭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一)理论基础

     1.家庭抗逆力理论

     2.叙事治疗理论

    (二)小组目标

    (三)小组成员

     1.招募

     2.五个家庭基本情况

    (四)具体方案

    (五)预估困难

    (六)评估方法

   三 小组过程

    (一)第一节:破冰——相识,澄清需求与“问题”

    (二)第二节:外化问题

    (三)第三节:挖掘家长的优势与力量

    (四)第四节:说说你的家庭,探索闪光薄片

    (五)第五节:家庭SWOT分析,积累闪光薄片

    (六)第六节:手写信件,强化改变

    (七)第七节:积攒力量,看向未来

    (八)第八节:“生命线”——总结与展望

   四 小组评估

    (一)过程评估

     1.小组初期

     2.小组中期

     3.小组后期

    (二)结果评估

     1.参与者的满意程度

     2.目标达成情况

   五 总结与反思

    (一)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夫妻共同参与最佳

    (二)采用多元、可视的活动方案

    (三)结合中国的家庭文化,做到尊重、接纳与鼓励

残障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一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能遭遇残障,残障发生的原因、时间以及残障者所获得的社会服务与支持将深刻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本书关注的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儿童发展障碍,旨在为障碍儿童及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与实务框架。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儿童发展障碍类型与特点、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意义与理论基础、理解障碍儿童家庭、障碍儿童及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模式与方法技巧,及基于不同理论模式开展的障碍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本书适合社会工作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学习阅读,也可为康复机构、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服务模式与实务框架。

安秋玲,2009,《论社会工作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介入》,《中国特殊教育》第3期。

彼得·德怀尔,2011,《理解社会公民身份:政策与时间的主题和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

布迪厄,1997,《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德茂,2015,《不一样的读写障碍小组——叙事治疗于多家庭小组的应用》(圆桌文化),香港:红出版。

陈红莉,2011,《叙事治疗在团体工作中的运用与思考》,《社会科学家》第1期。

陈惠英、李楚翘、杨晶编著,2011,《康复辅导工作》,商务印书馆。

陈顺森、白学军、张日昇,2011,《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诊断与干预》,《心理科学进展》第1期。

陈彦方主编,200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志霞,2006,《个案社会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戴爱萍、李洪军、李燕,2007,《浅谈叙事哲学观与个案成长》,《科技创新导报》第30期。

邓猛、潘剑芳,2003,《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第4期。

范明林,2007,《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大学出版社。

冯跃,2014,《国外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及模式研究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Freedman and Combs,2000,《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易之新译,台北:张老师文化出版社。

Froma Walsh,2013,《家庭抗逆力》,朱眉华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觉敷主编,1991,《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何雪松,2006,《叙事治疗: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霍华德·加德纳,1999,《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

江秀娜,2011,《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实务版)第12期。

金星、韦小满,2010,《培智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第10期。

景时、邓猛,2013,《英国的融合教育实践——以“特殊教育需要协调员”为视角》,《学习与实践》第6期。

Juliet C.Rothman,2008,《残疾人社会工作》,曾守锤、张坤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李春梅,2009,《重庆城区0~6岁发展性障碍儿童家庭本位早期干预的实践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惠斌、杨雪东,2000,《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敬、程为敏主编,2011,《透视自闭症:本土家庭实证研究与海外经验》,研究出版社。

李雪荣主编,1994,《现代儿童精神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

利哈米尔、卡罗琳·埃弗林顿,2005,《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在社会纳性教育环境中的应用》,昝飞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联合国,2007,《残疾人权力公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http://www.cdpf.org.cn/zcwj1/gjwx/200711/t20071121_25335.shtml。

梁威,2007,《国内外学习障碍研究的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

林南,2005,《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凌潇潇、邓猛,2014,《美国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及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第3期。

刘方,2014,《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述评》,《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12期。

卢海丹、张凯丽、吕海萌、苏林阳、刘巧云,2018,《阅读障碍儿童的听处理能力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第1期。

吕青,2010,《社会工作实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马克·格兰诺维特,1998,《弱关系的力量》,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第2期。

马兰花、石学云,2014,《2006~2013年我国学习障碍研究热点领域分析》,《中国特殊教育》第11期。

迈克尔·奥利弗、鲍勃·萨佩、帕姆·托马斯,2015,《残障人士社会工作》(第四版),李敬等译,人民出版社。

茅于燕,2007,《智力落后与早期干预》,上海教育出版社。

孟祥芝、周晓林,2001,《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生理基础》,《心理科学进展》第1期。

皮亚杰,1981,《认识发生论原理》,王宪钿译,商务印书馆。

乔东平、谢倩雯,2014,《西方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东岳论丛》第11期。

邱卓英,2004,《以权力为本解决残疾问题》,《中国残疾人》第5期。

《萨拉曼卡宣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http://www.cdpf.org.cn/zcwj1/gjwx/200711/t20071130_25337.shtml。

萨尔瓦多·米纽庆,2009,《家庭与家庭治疗》,谢晓健译,商务印书馆。

石丽娜、王小英、刘秒杞,2013,《美国联邦政府残障儿童早期干预政策的发展及启示》,《学前教育研究》第12期。

Stephanie H.McConaughy,2008,《儿童青少年临床访谈技术》,徐洁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孙玉梅,2015,《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支持系统》,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思斌主编,2001,《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雁飞,2004,《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第5期。

魏源,2004,《解构并重述生命的故事——叙事疗法述评》,《台州学院学报》第4期。

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编,2015,《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评估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谢佳闻,2012,《家庭中的残障儿童——从社会模式理论看残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谢秀芬,2011,《家庭与家庭服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熊絮茸、孙玉梅,2014,《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调查、困境分析及家庭参与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4期。

杨俐,2009,《残疾人权利研究》,吉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晶利,2012,《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格致出版社。

于囡璐,2010,《残疾儿童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扎斯特罗、阿什曼,2006,《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师海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詹姆斯·S.科尔曼,1999,《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建娜,2005,《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中国医刊》第4期。

张文京、陈建军主编,2016,《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文霞,2011,《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199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周沛,2002,《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智贤主编,1989,《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卓彩琴主编,2008,《残疾人社会工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Ⅳ-TR(Fourth Edi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Bank,S.P. & M.D.Kahn. 1975. “Sisterhood-brotherhood is Powerful:Sibling Sub-systems and Family Therapy,” Family Process,No.14,pp.311-337.

Carr,A. 1998. “Michael White’s Narrative Therapy,”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0:485-503.

Duncan,D. 1977. The “Impact of a Handicapped Child Upon the Famil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ennsylvania Training Model Training Sessions,Harrisburg,PA.

Ferguson,Philip M. 2001. “Mapping the Family:Disbility Stud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Parental Response to Disability,” in Gary L.Albrecht,Katherine D.Seelman & Michael Bury(eds.),Handbook of Disability Studies.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pp.373-395.

Freeman,E.,& Couchonnal,G. 2005. “Narrative and Culturally Based Approaches in Practices with Families,” Families in Society 87:198-208.

Garmezy,N. 1971. “Vulnerability Research and the Issue of Primary Pre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41:101-106.

Lamb,M.E. 1983. “Father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MSeligman(ed.),The Family with a Handicapped Child. Phialdelphia:Grune and Stratton,pp125-146.

Lee,I.,Lee,E.O.,Kim,H.S.,& Park,Y.S.,et al. 2004. “Concept Development of Family Resilience:A study of Korean Families with a Chronically Ill Child,”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3:636-645.

Lin,Nan,Alfred Dean,and Walter Ensel. 1986. 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and Depression Orlando,FL:Academic Press.

Lin,N.,Dean,A.,& Ensel,W. 1986. 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and Depression. Orlando,FL:Academic Press.

Masten,A.S.,& Coatsworth,J.D.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Successful Childre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205.

Mccubbin,H.I.,& Mccubbin,M.A. 1998. “Typologies of Resilient Families:Emerging Roles of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Family Relations 37:247-254.

Meyer,Donald J. 1986. “Fathers of Handicapped Children,” in Rebecca R.Fewell and Patricia F Vadasy(eds.),Families of Handicapped Children:Needs and Supports Across the Life Span. Texas:Proed,pp 35-73.

Patterson,J. 2002. “Understanding Family Resilien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233-246.

Seligman,M.,& Darling,R.B. 1989. Ordinary Families Special Children:A System Approach to Childhood Disability.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Shakespeare,T. 2006. Disability Right and Wrongs.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Silvers,A. 1998. “Formal Justice,” in Silvers,A.,Wasserman D.,& Mahowald M.B.(Eds.),Disability,Difference,Discrimination:Perspective on Justice in Bio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Lanham,Boulder,New York and Oxford: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Stainack,W.,& Stainack,S. 1984 “A Rationale for the Merger of Special and Regular Education”,Exceptional Children 51:102-111.

Walsh,F. 2006. 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2nd ed.,New York:Guilford,p.4.

White,M. 2002. “Addressing Personal Failur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rapy and Community Work 3:3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3.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Geneva:WHO,pp.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