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3

生态城市带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图书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Megalopoli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s

SSAPID:101-8730-7830-22
ISBN:978-7-5097-098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和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工程沿线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南水北调对沿线城市和相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受水区与水源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国家和地方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河南系列
作 者: 吴海峰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编委会名单

 后记

 第一章 城市化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带

  第一节 城市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城市及其功能

   二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 城市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 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

   三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 城市化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1.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城市化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3.城市化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4.城市化会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5.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中,从而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带动城乡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

  第三节 城市集群发展是推进现代化的火车头

   一 城市集群发展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二 城市集群发展是推进现代化的引擎

   三 城市带是城市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

   四 城市集群发展的几点启示

  第四节 工程沿线是我国一条十分重要的城市带

 第二章 工程对沿线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短缺是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一 城市地表水衰减

    1.京津水资源量短缺和地表水衰减情况

    2.河北省水资源量短缺和地表水衰减情况

    3.河南省水资源量短缺和地表水衰减情况

   二 城市地下水严重超采

    1.京津的地下水超采情况

    2.河北的地下水超采情况

    3.河南的地下水超采情况

   三 水环境日趋恶化

    1.京津水污染程度加剧

    2.河北水污染及水环境恶化

    3.河南的水污染严重

   四 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五 水资源短缺阻碍了沿线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 工程的受水城市及区域范围

  第四节 工程对沿线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 缓解城市用水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二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三 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劳动力就业规模

   四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五 缓解城乡争水矛盾,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六 改善受水地区投资环境,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

   七 恢复水体生态环境,改善陆地生态状况

   八 推动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宏观区域经济协调

 第三章 生态城市:沿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生态城市的含义及其标志

   一 生态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 生态城市的含义和特点

    1.和谐性

    2.高效性

    3.可持续性

    4.整体性

    5.区域性

   三 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志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4.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6.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四 生态城市建设的一般阶段

  第二节 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 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估

   二 生态城市的综合指标

    1.构建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

    2.反映社会生态文明度的准则和指标

    3.反映经济生态高效度的准则和指标

    4.反映自然生态和谐的准则和指标

   三 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

    1.指标权重的确定

    2.综合评价的计算

  第三节 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一 提高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二 调整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产业结构

   三 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

   四 把改善城市交通作为沿线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节 科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一 科学规划是沿线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

   二 沿线进行生态城市规划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

   三 城市规划中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节约耕地的关系

  第五节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地系统建设

   一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二 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三 注重沿线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四 健全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第六节 用经营城市理念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一 运用经营城市理念,通过土地价格机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 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推进生态城市硬件建设

   三 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推进生态城市软环境建设

   四 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达到高层次的统一

   五 用经营城市理念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应注重的几项工作

  第七节 提高城市居民生态意识,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一 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和生态意识

   二 倡导合理适度的生活消费方式

   三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第八节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

 第四章 构筑沿线生态城市带

  第一节 城市带与沿线生态城市带

  第二节 发展沿线城市生态产业带

   一 大力发展沿线城市的生态产业

   二 促进乡镇企业空间聚集,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示范区

   三 把沿线城市建成一条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带

  第三节 完善城镇体系,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带

   一 沿线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强化城市功能为重点、大中小三头并举的方针

   二 发挥好北京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的龙头作用

   三 突出天津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中的重要地位

   四 发展和完善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沿线城镇体系

   五 促进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沿线各城市协调有序发展

   六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促进沿线小城镇规模化发展

   七 把沿线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

  第四节 促进城市协调合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 进行区域管理制度创新,促进沿线城市协调合作

    1.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区际行政分割与城市之间协作的矛盾

    2.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区域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二 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积聚一体化

   三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四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行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第五节 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的其他相关措施

   一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合理调整沿线城市规划和区域布局

   二 处理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三 努力消除工程输水给两岸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五 提高沿线耕地集约利用率,加大沿线耕地保护力度,促进沿线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 推广现有耕地占补平衡模式,加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第五章 节水治污:实现沿线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建设沿线节水型城市带

   一 建设沿线节水型城市带的意义重大

   二 提高沿线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

   三 抓好沿线城市节水的科技创新和推广

   四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建立沿线城市节水型工农业体系

   五 建立沿线城市生活节水体系

   六 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沿线城市节约用水

   七 完善节水管理机制,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

  第二节 加强城市污水治理,搞好污水回用

   一 水体污染是对城市节约用水的最大危害

   二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治污为本”

   三 搞好污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四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五 加快污水再生利用的市场化进程

   六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高依法节水治污水平

  第三节 科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水系统规划

   一 充分重视沿线城市建设的水系统科学规划

   二 以水的循环利用为基点统筹规划城市水系统

   三 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及区域大环境相协调

 第六章 水源区与受水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 经济资源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帕累托最优

  第二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一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区域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 城市发展越来越依赖异地水源区供水

  第三节 跨流域调水对相关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一 跨流域调水对经济和环境的正面影响

   二 跨流域调水对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跨流域调水对水源区的经济补偿和环境补偿

  第五节 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产权和水权交易

  第六节 工程相关区域的区际经济协调

   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区域区际协调的意义

   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区域区际协调的关键

   三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区域区际协调中推进水资源大整合

   四 跨大区域、中线贯通、因势利导促成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协作区

   五 系统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建设

 第七章 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第一节 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第二节 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 水流量减少,碍航程度提高,将使船舶营运效益下降

   二 调水可能引起汉江中下游灌区农业受损,使工业化、城镇化受到影响

   三 调水后汉江下游水流量减少不利于污染治理

  第三节 国家规划的汉江中下游水利工程及其意义

   一 建设引江济汉工程

   二 建设兴隆水利枢纽

   三 改(扩)建部分闸站及整治局部航道

   四 汉江中下游工程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汉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1.完善梯级渠化水利枢纽工程

   2.建立江汉平原农业生态示范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建立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区,控制工业与城市污染

   4.建立汉江流域环境污染预警工程

   5.成立汉江经济带开发管理机构

   6.建设汉江防护林工程

 第八章 工程对水源区的影响

  第一节 水源区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工程对水源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一 巨额投资有力地促进水源区经济增长

   二 有利于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的合理配置

    1.促进水源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2.改善水源区的投资环境

    3.推进水源区大农业的发展

    4.扩大水源区旅游业的市场空间

   三 有利于水源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四 有利于水源区扩大就业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

  第三节 工程对水源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 库区由于淹没土地和移民产生的不利影响与困难

    1.淹没土地数量巨大、财产损失严重

    2.由于淹没土地、移民迁移和动迁建房产生诸多困难

    3.移民安置费用低于移民搬迁成本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4.土地调整缺乏费用保障,给移民安置工作造成现实困难

   二 当地财政减收增支加剧财政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给当地财源带来负面影响,加大了相关财政支出

    2.当地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受到削弱

    3.对当地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 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带来的困难和工作压力

    1.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

    2.水土流失严重,对库容造成严重影响

    3.个别环境监控指标仍低于水质控制标准,治污任务艰巨

    4.移民安置、大量移民和大坝加高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九章 水源区的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业地域

   二 推行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地膜污染

   三 兴建生态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集约饲养

   四 推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实施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

   五 建立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六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第二节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 合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建设环保工业产业基地

   二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防治工业污染

   三 强化关停拆迁排污措施,推进企业环保水平升级

   四 告别“遍地开花”办企业的老路,促进工业园区化建设和工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五 开展黄姜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创建国家级中药材GAP示范基地

   六 用活、用足南水北调相关政策,建立工业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第三节 抓住工程建设机遇,促进商贸旅游业发展

   一 商贸服务业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制定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供商贸业服务的规划

    2.适应南水北调新形势的要求,改革商贸服务业体制

    3.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全面提升商贸服务品质

    4.实施商贸服务业大开放战略,吸引优质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

    5.构筑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加大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二 旅游业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绿色旅游业发展规划

    2.清理整治不符合南水北调环境保护要求的旅游服务

    3.实施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核心的旅游名牌战略

    4.实施水库与渠首区域一体化发展,树立总体良好形象

    5.整合丹江口库区与当地山水自然游和历史文化游于一体

    6.整体建设南水北调绿色旅游配套设施体系

  第四节 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一 选择资源环境水利模式,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

   二 增强用水忧患意识,提高水利设施利用效率

   三 运用价格机制,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

   四 推进水利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化经营

 第十章 水源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 水源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一 不断加大库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1.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流失和污染

    2.提高土壤自我净化能力,控制地膜污染

    3.对农业、农村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开发利用

   二 加强汉江上游和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建设

   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期间应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

   四 合理编制和实施生态移民安置计划

   五 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加强环境监测手段

  第二节 水源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一 水源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二 水源区水土流失的控制与治理的原则

   三 因地制宜地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第三节 水源区天然林恢复保护与生态条件改善

   一 水源区实施天然林恢复和保护的有利因素

   二 水源区天然林恢复保护区的类型划分

   三 完善天然林恢复与保护的科技支撑措施

    1.人工造林技术措施

    2.封山育林技术措施

    3.飞播造林技术措施

    4.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技术措施

    5.信息管理与成效监测

    6.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四 加强天然森林预防体系建设

    1.加强森林防火

    2.加强森林公安和管护

    3.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五 强化天然林恢复与保护的教育、行政和法律手段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天然林工程建设的认识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3.加强工程管理

    4.活化经营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5.加强法制宣传,依法保证天然林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正常运行

  第四节 水源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典型案例分析

   一 淅川县铁瓦河小流域治理

    1.基本情况

    2.水土流失治理的技术与经济措施

    3.小流域治理的生态经济效益

   二 西峡县水峡河小流域治理

    1.基本情况

    2.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3.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

   三 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结论

    1.小流域当地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2.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多方筹措资金

    3.技术保障措施和监督保证措施得力

    4.科学规划

    5.机械化施工

    6.加大执法力度

 第十一章 国家应给予水源区的扶持政策

  第一节 水源区农业发展需要国家扶持的政策和项目

   一 需要国家给予水源区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二 需要国家为水源区农业发展提供的具体扶持项目

    1.农村能源环保和秸秆养畜工程建设项目

    2.粮食自给和高效农业增收工程项目

    3.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项目

    4.节水旱作保护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5.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项目

    6.退耕还草项目

    7.种草养畜项目

   三 支持水源区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四 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电站

   五 开发建设丹江口水库流域地区梯级电站

   六 出台新的土地调整政策

  第二节 水源区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国家扶持的政策和项目

   一 在工业发展上给予水源区应有的经济补偿、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

    1.国家应对当地工业企业的损失给予足够补偿

    2.国家应对当地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3.国家应对当地部分工矿企业实行财政税费优惠政策

    4.国家应优先启动水源区生态工业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

    5.国家应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妥善处理当地关、停、转、迁企业的银行债务问题

    6.帮助解决黄姜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攻关

   二 将丹江口库区交通损毁纳入补偿范围

   三 国家和相关省份应给予水源区商贸服务业必要的支持政策

   四 支持水源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三节 水源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要国家扶持的政策和项目

   一 设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保护区

   二 加强对水源区污染防治项目的资金投入和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三 不断加强水库周边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四 加强水源区天然林恢复和保护的财力支持

    1.天然林建设、保护和生态改善的资金投入巨大,需要国家的财力支持

    2.为富余人员转产分流、安置和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提供优惠政策和保证

    3.退耕还林的补贴政策应继续坚持

  第四节 完善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 建立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二 建立稳定的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补偿机制

   三 建立有偿用水价格体系,落实库区返还电量政策

   四 建立受益地区与水源区对口支援机制

   五 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第五节 水源区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国家扶持的政策

   一 调整水源区教育结构和布局,形成合理的城乡教育发展体系

   二 大力发展水源区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三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

 第十二章 移民安置和文物保护

  第一节 移民安置的理念、目标和原则

   一 贯彻以人为本的移民安置理念

    1.换位思考,真情扶持

    2.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与需求

    3.完善移民参与机制,增强移民透明度

    4.坚持“以土为本”大农业安置为主的方针

   二 移民安置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坚持库区移民以外迁为主、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尊重移民意愿的原则

    4.坚持移民安置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以移民安置为主的原则

    5.坚持移民安置与移民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三 移民安置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移民利益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移民生活安置与生产开发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移民安置的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关系

    4.正确处理好移民安置与扶贫的关系

   四 移民安置的目标树

  第二节 移民安置的相关措施

   一 组织务实高效的移民工作队伍,依法科学有序开展移民工作

    1.精心选拔和培训移民工作者

    2.切实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

    3.提高思想认识、依法推进移民工作

    4.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条例,建立包干管理体制

   二 坚持开发性移民,保证移民长远发展

    1.制定符合实际的移民开发规划,使移民开发纳入科学轨道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移民区农业发展

    3.积极开展移民科技培训,提高移民脱贫致富本领

   三 把工程移民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 选好安置地点,灵活采取安置方式

   五 切实加强移民资金管理,保障资金按时足额高效用到移民上

  第三节 移民安置的扶持政策

   一 进一步细化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二 提高移民安置补偿标准,确保移民搬迁安置需要

   三 加强工程沿线移民安置灌区水利建设及合理进行相关补偿

   四 建立促进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移民发展基金

    2.建立移民合理有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国家应对水源区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4.建立教育文化扶持机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 将恢复重建期的财税减免等项政策纳入补偿范围

    1.赋予从工程效益中提取库区发展基金的政策

    2.赋予恢复重建期的财税减免和补偿政策

    3.建立受益地区对口支援库区政策

  第四节 文物的发掘和保护

   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区域文物保护任务重大

   二 当地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文物保护的措施

   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段文物保护的若干政策建议

 附录 南水北调与南北水调中线工程简介

  第一节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简介

   一 南水北调工程提出的背景

   二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制定

   三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四 南水北调三大工程

    1.东线工程

    2.西线工程

    3.中线工程

  第二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简介

   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规划范围

   二 受水区水文气象特性和水资源

    1.水文气象特性

    2.水资源

   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来源与引水规模

   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工程规划

   五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工程规划

    1.输水工程形式比选

    2.输水总干线

    3.穿黄工程

   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蓄工程规划

   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工程

 前言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和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工程沿线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沿线城市和相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受水区与水源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国家和地方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所应釆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相关部门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河南省统计局编《河南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等编《河北经济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喻新安、张宪中主编《南水北调与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唐传利、施国庆:《移民社会发展》,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移民局:《黄河小浪底移民工程实践与探索》,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河南省统计局编《河南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建设厅编《河南城市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曹祖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张大卫主编《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05)》,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欧阳志云、王如松:《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吴季松:《中国可以不缺水》,北京出版社,2005。

左其亭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4。

母爱英:《区域经济政策新视角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赫寿义:《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张大卫主编《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04)》,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河南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调研领导小组:《河南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4。

樊万选等:《生态经济与可持续性》,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扬志峰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科学出版社,2004。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编《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阮本清、魏传江:《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出版社,2004。

邵青主编《水处理循环再利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春云主编《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许志荣:《河南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河南省水利学会编《水利规划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陈传友、齐亚彬:《中国自然资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扬士弘等编《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2003。

陈家琦等:《水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3。

王浩等:《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

汪恕诚:《资源水利》,中国水利出版社,2003。

郑在洲、何成达:《城市水务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张坤民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胡振鹏、博春等:《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3。

王冰、朱农:《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钱易、刘昌明等:《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王彦武等:《河南城镇化战略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钱正英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袁弘任等:《水资源保护及其立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钱易等:《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朱尔明等:《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刘思华:《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王富玉:《生态城市发展之路——三亚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思考》,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邵东国:《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调度决策理论与运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编《南水北调与河南城镇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刘昌明:《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王浩、扬小柳等:《流域水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

魏昌林:《国外江河水利开发》,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

霍有光:《策解中国水总量》,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程必定:《区域经济空间秩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杨承训等:《黄河流域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王育琨等:《中国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赵焕臣等:《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科学出版社,1986。

袁以星主编《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宋国华、夏林主编《循环经济在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中国市长协会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中国水利杂志社:《中国水利(南水北调专辑)》,2003年第1期B刊。

陈伯君:《城乡一体化:成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意义》,《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雷彩虹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水系统规划》,《水利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2期。

吴海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沐浴新农村建设》,《学习论坛》2006年第4期。

齐永忠、吴海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经济发展对策剖析》,《科技广场》2006年第6期。

赵保佑、郑鑫:《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5期。

吴海峰:《2005年乡镇撤并:分流超编“乡官”17万》,《人民论坛》2006年第2 期。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4期。

樊万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污染防治与生态系统保护研究》,《环境保护》2006年第3期。

向德平、牟坚:《生态城市建设浅析》,《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10期。

樊万选:《试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天然林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6期。

梁爽、姜南、谷树忠:《城市水源地农户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姜南、梁爽、谷树忠:《城市水源地建设中的水权交易理论与实践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

张鸿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环境保护》2005年第2期。

方群:《水资源安全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2期。

吴海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渠首南阳市水利的影响及对策》,《水利经济》2005年第4期。

陈胜昌、阎甜:《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新方向》,《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吴海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南阳城市建设》,《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吴海峰:《生态城市:郑州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秦鹏:《论我国区际生态补偿制度之构建》,《生态经济》2005年第12期。

马交国、扬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黄光宇:《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6期。

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4期。

赵小平:《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景星蓉等:《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城市问题》2004年第6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20年我国水资源保障程度分析预测与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诸心荣:《生态城市与城市化建设——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小城镇》,《小城镇建设》2004年第10期。

刁承泰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4期。

王世雄、张一帆:《北京离生态城市有多远》,《科技潮》2004年第4期。

李瑞、李永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南阳旅游业发展前瞻》,《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2期。

吴海峰:《县域经济发展的立体思维》,《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罗吉、戈华清:《论跨区域调水的环境补偿》,《环境保护》2002年第11期。

王亚华等:《转型期中国水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20期。

汪明娜:《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环境保护》2002年第3期。

章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环境保护》,《环境保护》2001年第4期。

李长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4 期。

徐华飞:《我国水资源产权与配置中的制度创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2期。

黄河:《培育和发展水市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南水北调工程的宏观影响》,《经济工作者参考资料》2000年第44期。

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2002年第10期。

严炳洲、扬朝中、殷正坤:《丹江口水库坝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际协调的关键所在》,《经济工作导刊》2002年第21 期。

李舫:《南水北调涉及文化遗存,专家呼吁拯救漂浮的文明》,200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凌飞语:《南水北调文物报告告急,难道大工程才有大机遇?》,2005年1月18日《国际先驱导报》。

张体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现确认文物点341处》,2004年11月22日《大河报》。

水利部调研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情况调研报告》,中国水势网,2003年6月5日。

蔡其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北双赢”的生态工程、经济工程和社会工程》,中国水利学会网站,2002年12月3日。

戴劲松、房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文物价值和数量超过三峡库区》,新华网,2002年7月18日。

汪晓春:《湖北十堰黄姜产业兴起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及对策》,十堰农业信息网,2005年3月17日。

宋合意:《加快抢救速度,完善保护方案——湖北积极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保工作》,www.ccdy.cn。

郑一军:《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http://capital.hwcc.gov.cn。

十堰市科技局:《关于加快发展十堰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调研报告》,http://www.tt91.com/overseas/wenzhang_detail.asp。

十堰市科技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及其对策研究》,http://www.systd.gov.cn。

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tieba.baidu.com。

天津市政府:《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

河南省政府:《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ov.cn/test。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hubei.gov.cn。

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http://www.china.com.cn。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http://www.hebjs.gov.cn。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http://www.cdss.gov.cn。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www.chengdu.gov.cn。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http://www.chinawater.net.cn。

中国环境规划院、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http://d.wanfangdata.com.cn。

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编制组:《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http://www.ce.cn。

邹骥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流域管理新理念》,http://www.docin.com。

Arthur O’ Sullivan,Urban Economics(4thed.),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Armstrong,H.,J.Taylor,Region Economics and Policy,NewYork,London:Harvest Wheatsheaf,1993.

Pearce,D.,Economic Value and the Natural World,Landon:Earthscan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