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2

2018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nalysis of Beijing Society-Building (2018)

SSAPID:101-8728-8051-53
ISBN:978-7-5201-347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7~2018年度的研究成果,分为六部分,包括总报告、特稿、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社会结构篇、地方社会建设篇。报告充分利用了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以及课题组成员调研和观察,分析了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对北京社会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建设蓝皮书
编 辑:张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Contents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2018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编撰人员名单

 Ⅰ 总报告

  B.1 新时代的北京社会建设研究报告

   一 北京社会建设成就

    (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二)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增长趋势得到扭转

    (三)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持续进步

     1.教育改革继续推进,教育普惠性、公平性得到提升

     2.医疗改革顺利推进,基层医疗服务快速发展

     3.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4.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弱者的福利保障进一步加强

     5.住房市场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四)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实际成效充分展现

     1.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2.推进社区共治,更好地服务基层居民

    (五)区域协同蓝图展开,民生事业共建共享

   二 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1.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债务与纠纷

    (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不平衡的挑战

     1.老龄化提速的挑战

     2.住房供给不足的挑战

     3.教育不均衡的挑战

    (三)社会治理的挑战

     1.理念滞后的挑战

     2.主体能力不足的挑战

     3.社会领域和流动人口党建乏力的挑战

   三 加强北京社会建设、改善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切实满足基本居住需求

    (二)加快促进优质教育均等化,多种措施扶持薄弱学校发展

    (三)发展智慧养老,解决养老难题

    (四)充分利用疏解整治腾退的空间,做好公共服务

    (五)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六)以超大型社区为突破口,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七)京津冀携手共进,加强社会协同治理

 Ⅱ 特稿

  B.2 砥砺十年继续奋进

   一 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绩显著

    (一)社会建设改革发展开创崭新局面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三)社会组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四)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六)多元参与治理格局不断完善

    (七)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深入

   二 北京社会建设十年经验值得总结,继往开来

    (一)十年成绩非常显著

    (二)十年经验弥足珍贵

   三 2018年北京社会建设工作行稳致远,开创新局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新时代首都社会建设

    (二)加快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治理水平

    (三)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四)加快推进网格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五)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七)持续推进社会领域党建“点、线、面”工程,进一步发挥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Ⅲ 公共服务篇

  B.3 北京农村老人养老意识与养老状况调查*

   一 养老保障支持与老人主观感受

   二 家庭养老与老人对代际关系评价

   三 社区居家养老与老人的期待

   四 老人对养老方式的认知与期待

   五 老人的养老意识与担忧

   六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政策建议

  B.4 京津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与状况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京津冀流动人口基本特征的比较分析

    (一)京津冀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差异比较

    (二)京津冀流动人口经济特征差异比较

    (三)京津冀流动人口就业特征差异比较

     1.京津冀流动人口就业身份比较

     2.京津冀流动人口就业所属行业比较

     3.京津冀流动人口就业单位性质比较

   三 京津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比较分析

    (一)京津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保率比较

    (二)京津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保地比较

   四 结论与建议

  B.5 社会建设背景下北京市近郊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一 朝阳区农村发展形势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

    (一)朝阳区农村发展形势

    (二)朝阳区农村发展对社会治理人才的需求

   二 朝阳区农村社会治理人才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三 政策建议

   四 加强朝阳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B.6 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分析报告*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二 京津冀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分析

    (一)北京、天津流动人口健康教育问题更为严峻,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二)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等特点,不同年龄层群体获取健康知识的方式存在差异

    (三)京津冀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与其社区健康教育参与呈正向关系

   三 京津冀流动人口健康保障分析

    (一)京津冀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本地参保率较低,各地医保参与状况存在差异,参加医疗保险种类较为集中

    (二)京津冀流动人口参加医保情况存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三)流动人口医保参保存在跨地域与跨险种的二次参保现象

    (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成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替代性选择,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层次越低的流动人口选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越大

   四 京津冀流动人口健康自评*分析

    (一)京津冀流动人口的健康自评状况总体较好

    (二)流动人口的健康自评状况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及流动时间方面表现出差异性

   五 结论与讨论

  B.7 北京市流动人口租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文献分析与问题提出

   三 流动人口租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一)流动人口租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二)数据来源

   四 北京市流动人口租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与流动人口租房选择

    (二)经济因素与流动人口租房选择

    (三)制度因素与流动人口租房选择

    (四)社会因素与流动人口租房选择

    (五)流动因素与流动人口租房选择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思考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思考

  B.8 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状况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 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北京流动人口子女基本情况

     1.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年龄与居住地

     2.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基本情况

    (二)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1.流动人口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早期教育的影响

      (1)流动人口主要职业状况及影响

      (2)流动人口家庭月收入状况及影响

      (3)流动人口家庭居住地城乡差异状况及影响

     2.流动人口家庭人力资本对子女早期教育的影响

      (1)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影响

      (2)流动人口一周工作时长及影响

     3.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早期教育的影响

     4.供给侧因素对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的影响

   四 改善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状况的政策建议

 Ⅳ 社会治理篇

  B.9 互联网背景下北京公益组织募捐模式的变革及对策研究

   一 “互联网+”公益现状

   二 “互联网+”公益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互联网的发展是促成目前公益组织募捐模式的原动力

    (二)互联网让社群连接更加紧密

    (三)电子支付的便捷性

    (四)公益方式的创新

    (五)党和国家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新认识

   三 “互联网+”公益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公益更依托平台化发展

    (二)筹款形式更多元

    (三)发展类公益组织逐渐被认同

    (四)互联网创造更多人人公益的机会

   四 “互联网+”公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诈捐、骗捐事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存在的潜在风险

    (三)大额捐赠更依赖于线下捐款

    (四)互联网劝募平台对资金公示监管力度不严

    (五)互联网公益的发展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六)互联网公益对消费行为和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高

   五 几点建议

    (一)提升公益机构的信息管理能力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健康透明的募捐环境

    (三)促进传统与网络募捐形式的融合,树立品牌意识

    (四)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打造功能多样的互联网平台

  B.10 青年志愿服务的北京经验

   一 北京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二 北京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特点

    1.青年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突出联合

    2.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运行突出示范

    3.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突出孕育

    4.青年志愿服务保障激励突出促进

    5.青年志愿服务交流合作突出国际

   三 北京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

    1.坚持以为求位、以位促为,赢得党政的鼎力支持

    2.坚持需求出发、基层导向,推动志愿进生活进社区

    3.坚持育人为本、形式创新,延展志愿人生命周期

   四 面向未来的北京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思考

    1.新时代的北京为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2.青年的新变化为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3.志愿的新动态为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打开了新篇章

  B.11 协商共治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分析

   一 左安浦园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二 社区“公益认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公益认领模式的指导思想

     1.参与式协商

     2.创益大赛

     3.公益认领

    (二)“公益认领”模式的目标

    (三)“公益认领”模式的设计

    (四)“公益认领”模式的运作流程

   三 社区“公益认领”模式的效果及挑战

    (一)该模式的效果

     1.动员内生力量,壮大治理队伍

     2.提升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3.整合社区资源,优化使用方式

     4.实现减负增效,推动创新治理

     5.实现共建共享,营造共治氛围

    (二)该模式面临的挑战

     1.多元主体积极、有序参与社区共治需进一步提高

     2.模式有待完善,缺乏政策性支持

     3.模式的创新及规范化运作需进一步提升

   四 简单结论

  B.12 社会组织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基层社会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一 通州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

    (一)影响力在扩大,通州区市民普遍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1.营造良好氛围,提升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2.发展土壤良好,市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二)打造服务品牌,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1.建立“五元联盟”,构建妇儿公益服务新体系

     2.移风易俗“减俭简”,倡导精神文明新风尚

     3.助力交通文明志愿服务,打造“等灯文化”新模式

     4.实施“三化治理”,探索社区减负新途径

     5.打造“双平台”,实施“三五”工作法

   二 通州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通州区社会组织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1.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副中心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

     2.结构极不合理,专业性社工机构屈指可数

     3.质量亟待提高,社会组织的品牌影响力不足

    (二)主要领导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认识亟待提升

     1.许多部门和街乡领导的认识有待提高

     2.社会组织发展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3.没有出台政策文件

     4.没有实质推进政府职能转移

     5.没有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纳入财政预算

     6.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捉襟见肘

    (三)党建基础工作薄弱,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发挥

     1.社会组织党建基础工作薄弱

     2.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待提升

    (五)市民普遍对社会组织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满意

     1.近六成的市民对通州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不满意

     2.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还没有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

   三 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议

    (一)主要领导提高认识,完善组织架构体系

     1.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2.改革通州区社会工委和社会办

     3.强化考核监督

     4.开展专题教育培训

    (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

     1.研究出台一个总文件

     2.制修订5个支持性文件

    (三)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社会组织党建

     1.建立组织联合党委与行业性党组织

     2.建立党建社工制度

     3.给予党建工作经费支持

    (四)完善三级培育服务体系,推广社会组织培育经验

     1.完善三级培育服务体系

     2.推广社区公益创投大赛

     3.推广“三五”工作法

    (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多元资金支持体系

     1.纳入财政与事权资金预算

     2.探索培育发展社区基金(会)

     3.加快社区党建经费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步伐

    (六)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减负,强化社区自治

     1.推广“三化治理”

     2.推进社区民主协商机制

     3.农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

    (七)建立统一志愿服务网络,统筹志愿服务管理

    (八)社会组织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锤炼

     1.需求导向出实绩

     2.强化综合能力建设

     3.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

     4.积极提升与政府的合作意识

     5.争取做到合法为民表达诉求

     6.不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B.13 着力构建首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践与对策研究

   一 当前首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瓶颈,导致城市党建工作发展不均衡

    (二)模式固化,致使城市党建工作总体布局落后于城市发展

     1.在工作机制方面存在不够实的问题

     2.街道社区统筹融合能力不够强

     3.在社会动员方面存在广度、深度、强度不足的问题

     4.非公经济、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组织覆盖难、工作推进难,自身党建能力与活力不足,内生动力不强

     5.面对社会治理精准化,基层党组织传统单一的治理机制难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三)制度支持不足,影响城市党建工作活力

     1.随着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基层党务干部严重匮乏,人才支持不足影响城市大党建组织化水平

     2.随着城市党建工作日渐多元化,多元主体共治的激励机制不足,城市大党建统筹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四)开放度不够,影响城市大党建功能拓展

     1.城市党组织行政化的运行模式已难以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要求

     2.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自转能力相对薄弱,既难以在新社会群体中形成集聚效应,又难以与形态迥异的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产生联动效应

     3.城市现有的党建工作组织架构缺乏开放的运作平台,难以实现组织功能的优化和转型

   二 首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一)首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的形成与完善

     1.创新领导体制

     2.各级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3.部分区创新体制

    (二)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六种机制

     1.建立责任机制

     2.建立议事协商机制

     3.建立需求征集机制

     4.建立项目运作机制

     5.建立领导联系点机制

     6.建立保障机制

    (三)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平台与载体

     1.阵地建设

     2.建立商务楼宇五站合一

     3.抓住行业领域和园区党建,实现管业务与管党建的紧密结合

     4.街道社区“兜底建”

     5.新媒体成为党建工作新的平台

     6.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亮点的城市基层党建品牌

   三 首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体会

    (一)构建城市党建工作格局必须与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

    (二)构建城市党建工作格局必须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紧密结合

    (三)构建城市党建工作格局必须与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功能结构转变紧密结合

   四 关于构建首都北京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

    (三)进一步做实工作机制,发挥组织优势,促进城市党建工作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四)培育增强街道社区统筹融合能力

    (五)加强社会动员,营造社会氛围,推进区域化党建,多元同构,构建开放的城市大党建共享格局

    (六)进一步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

   结语

  B.14 农转居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 社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 调研对象与及调查目的

   三 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现状与问题

    1.社区教育以趣味、学习类为主

    2.社区教育大多以居委会为发起主体

    3.社区教育活动时间大多集中在寒暑假

    4.新型网络教育模式深受青少年喜爱

    5.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呈现“小群体”现象

    6.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程度有局限性

   四 加强社区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识

    (二)完善服务主体,构建社区教育服务的多元体系

    (三)满足青少年需求,有计划、多形式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四)推动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

  B.15 2017年北京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一 2017年北京互联网舆情状况

    1.教育领域:高考改革、性侵、虐童、校园欺凌等事件引发众议

    2.交通治理领域:拥堵缓解初见成效,共享单车的争议不断

    3.环境与生态治理领域:强化治理效果明显,后续问题亟待解决

    4.人口调控与政策领域:租住新规受关注,“低端人口”惹争议

    5.城市规划领域:通州雄安成新亮点,京津冀一体化持续受关注

   二 2017年北京互联网舆情特点分析

    1.网络新规不断出台,互联网舆论场新规范逐步建立

    2.互联网场域中的话语权“去中心化”,使舆情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3.“正能量”给舆论场注入新活力,推动互联网治理新格局构建

   三 对2017年北京互联网舆情的思考与建议

    1.保持优势、补短板,强化北京各级政府网站综合建设

    2.研读新规、剖析政策,系统推进网络舆论场的治理工作

 Ⅴ 社会结构篇

  B.16 北京中产阶层发展状况分析*

   一 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问题

   二 中产阶层的规模分析

   三 中产阶层的生存状况

    (一)自有住房情况分析

    (二)汽车消费情况分析

    (三)社会保障情况分析

   四 主要结论

  B.17 “疏解”背景下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变动与治理*

   一 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口结构与人口变动

   二 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原因和聚居类型

    (一)生活成本低、交通便利和周边就业机会多是流动人口聚集城乡结合部社区(村)的主因

    (二)“地缘”与“业缘”聚集

   三 拆迁整治——流动人口聚集变化的新动因及“堰塞湖效应”

   四 “疏解”背景下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再思考

 Ⅵ 地方社会建设篇

  B.18 大兴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一 社会组织在大兴区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提供多样化社会服务

    (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三)参与社会治理

    (四)缓和社会矛盾

   二 大兴区社会组织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渠道窄

    (二)能力不足

     1.项目化运作能力较弱

     2.自我治理能力不足

    (三)部分社会组织缺乏公益理念

    (四)人员流失问题

    (五)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

    (六)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度不高

     1.社会组织在居民心目中的知晓度较低

     2.服务项目在居民心目中的知晓度较低

    (七)政府监管问题

     1.监管不足

     2.监管过度

   三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1.加强社会组织公益理念培养

     2.加强社会组织“三化”建设

    (二)完善全方位监管机制

     1.创新监管理念

     2.创新监管工具

    (三)建立多元培育机制

     1.进一步完善政府培育机制

     2.探索引入市场化培育机制

     3.建立社会培育机制

  B.19 石景山区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探索和研究

   一 石景山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充实志愿队伍,开展志愿服务特色活动

     1.举办“四季环保行”主题活动

     2.举办“超越户外公益行——把白色垃圾带出大山”主题活动

     3.八角北路特钢社区开展金色亲情服务活动

     4.“同建绿色家园·共享青山蓝天”——3·5学雷锋主题活动暨2017年石景山区志愿服务公益行

     5.成功举办老街坊“擦亮城市,庆祝国庆,喜迎十九大”公益服务主题活动

    (二)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平台

    (三)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志愿服务人员素质

   二 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2.志愿者服务积极性仍需提高

    3.志愿者服务机制仍需完善

    4.志愿者工作形式仍需创新

   三 改进思路和对策

    1.整合社会资源

    2.提高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3.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4.不断开拓志愿服务工作创新

  B.20 推进社会组织精准微服务工作分析报告

   一 开展精准微服务工作的经验总结

    (一)平谷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二)平谷区积累了精准微服务工作经验

     1.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工作取得成效

     2.开展精准微服务形成了若干典型案例

   二 开展精准微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特殊群体生活幸福感的提升

     1.孤寡、空巢、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生活服务需求强烈

     2.“失独”家庭生活需得到关照

     3.特定学生群体教育问题需要关注加以解决

    (二)有利于弥补现有行政体制下的工作空白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三 开展精准微服务工作的发展思路

    (一)准确界定精准微服务工作领域

    (二)充分做好精准微服务项目前期准备

    (三)专业测定精准微服务项目支持标准

    (四)科学规范精准微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

     1.服务方式多样化

     2.审核决策集体化

     3.操作流程规范化

     4.保障措施完善化

     5.考核评估标准化

  B.21 北京市各区社会建设评估

   一 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 数据处理及评估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评价分析方法

   三 评估结果分析

    (一)公共服务评价分析

    (二)社会保障评价分析

    (三)公共安全评价分析

    (四)社区建设评价

    (五)社会参与评价分析

    (六)社会建设综合评价

   四 主要结论及建议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基本子库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7~2018年度的研究成果,分为六部分,包括总报告、特稿、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篇、社会结构篇、地方社会建设篇。报告充分利用了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以及课题组成员调研和观察,分析了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对北京社会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2017年是北京进一步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北京副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成立10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北京社会建设模式进一步成形。北京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增长的势头有所扭转;教育的普惠性、公平性进一步提升;医疗改革顺利推进,基层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市精细化治理;推进社区共治,更好地服务基层居民;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共享发展不断利好。北京社会建设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推进,第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实效;第三,调整收入分配,优化社会结构。

刘厚莲:《我国特大城市流动人口住房状况分析》,《人口学刊》2016年第5期。

石智雷、薛文玲:《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西部论坛》2014年第3期。

姜凯、侯明喜、龚海婷:《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调研世界》2017年第1期。

张晓琼、任兰兰:《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个案研究》,《黑河学刊》2015年第11期。

祝仲坤:《住房公积金与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1期。

仉楠楠、周利兵:《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1期。

王丽梅、张宗坪:《城市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4期。

吴海瑾:《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兼谈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杨菊华:《安居还是寄居?不同户籍身份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13年第6期。

Jiang Leiwen.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Urban China,Housing Studies,2016(21).

边燕杰、刘勇力:《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学习时报》2013年第6期。

施雪华:《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改革》,《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

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何艳玲:《“社区”在哪里:城市社区建设走向的规范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蔡想、陈社英:《NGO与社会发展——论社会组织、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年第3期。

孟庆莲:《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以长沙市为例》,《领导科学论坛》2018年第29期。

李绍华:《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调查——以乐山市车子镇老年协会为例》,《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3期。

沈光辉、陈晓蔚:《内涵本质、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基于学习型社会视野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年第2期。

李婷、彭小飞:《新时代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研究——基于宁波4个典型社区的调查》,《教育学术月刊》2018年第4期。

宋亦芳:《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思考》,《当代继续教育》2018年第2期。

李卢一、郑燕林:《美国社区创客教育的载体》,《开放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胡建国:《北京中产阶层规模与特征》,《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戴建中:《2012~2013年上半年北京社会形势分析》,《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梁玉成、张海东:《北京、上海、广州社会中坚阶层调查报告》,《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赵卫华:《北京市社会阶层结构状况与特点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6~50万:中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探究》,《数据》2005年第6期。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社会》2008年第2期。

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7期。

陆学艺:《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路路:《中产阶层不等于中等收入阶层》,《人民论坛》2016年第6期。

边燕杰:《关于中产阶层的各种定义和指标体系》,《人民论坛》2016年第6期。

李春玲:《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人民论坛》2016年第6期。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雪梅:《首都城乡结合部社区变迁与治理思考》,《北京人口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北京人口研究所:《北京城乡结合部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6。

李彦明:《刍论我国县域社会治理绩效体系构建的科学化途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王丽珂:《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定量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商业时代》2014年第31期。

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浙江统计》2003年第4期。

南锐、王新民、李会欣:《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评价》,《财经科学》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