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0

中国流通理论前沿(7 )图书

Frontiers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Distribution Theory

SSAPID:101-8723-8898-07
ISBN:978-7-5097-739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学科发展前沿报告,内容涉及流通产业中批发、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既关注宏观层面流通体系的完善与构建,又深入微观层面研究流通企业运营;不仅关心国内流通产业的发展,还为流通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对策建议;既反映我国流通领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也涵盖欠发达地区流通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等现实情况,对我国当前流通学科的发展与产业运行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经济科学前沿丛书
编 辑:林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总序

 第一篇 流通理论探讨

  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二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对策

    (一)深化国有和非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二)深化零售企业运行机制改革

    (三)深化批发体制改革,夯实现代批发市场的微观基础

    (四)深化商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商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五)深化物流管理机构改革,提高物流效能,率先剔除政出多门等导致的极不合理的体制性物流成本

    (六)深化公共财政税费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营改增、租费、用地、用水、用电等)

    (七)深化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改革

    (八)深化农产品信息化调控体制改革

    (九)深化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

    (十)深化服务业运行机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十一)深化反垄断改革

    (十二)深化政策出台的机制改革

  再论零售通道费的性质及产生原因

   一 引言

   二 理论回顾

    (一)通道费的界定

    (二)现有理论对通道费性质和作用的解释

     1.效率学派

     2.市场势力学派

   三 通道费溯源:一个历史视角的研究

    (一)通道费初现

    (二)通道费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诱因

     1.历史条件:大量新产品的涌现

     2.最初诱因:供应商的“发明”

    (三)通道费争议的焦点

     1.通道费是否超出了零售商实际发生的成本

     2.通道费是否会损害消费者利益

     3.通道费是否排斥了竞争,缩小了消费者的商品选择范围

     4.收取通道费是否违法

     5.通道费是否抑制产品创新

    (四)零售商的“平台化”是通道费产生和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

     1.大型零售商走向平台化的原因

     2.大型零售商的平台化是通道费产生并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

  流通产业增长中的批发依赖性研究*

   一 引言

   二 流通业总体增长中的批发依赖性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二)分类商品的地区流通增长差异及批发依赖分析

     1.生产资料工业品流通增长及批发依赖分析

     2.工业消费品流通增长及批发依赖分析

   三 零售业增长过程中的批发依赖性检验

    (一)分析模型及变量设定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过程

    (三)分析结果与解释

   四 结论

  商业企业聚集、城市商圈演化、商圈体系分布

   一 初级阶段:商业企业空间聚集

    (一)商业企业空间聚集

    (二)城市商圈下限阈值

   二 中级阶段:城市商圈演进

    (一)城市商圈聚集与测度

    (二)城市商圈演化临界点

     1.城市商圈扩大的积极效应

     2.城市商圈扩大的消极效应

    (三)城市商圈演化分析方法

   三 高级阶段:区域商圈体系分布

    (一)城市商圈体系形成

    (二)新老商圈扩散效应

    (三)城市商圈体系分布

  农产品流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导方向

   一 农产品流通:产加销分离与产加销一体化

    (一)产加销分离

    (二)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 农产品流通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主导方向:产加销一体化

    (一)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二)产加销一体化有利于农民增收

    (三)产加销一体化有利于企业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工程

    (四)产加销一体化有利于城镇居民的食品安全和降低价格

   三 农产品流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以商业为主体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

    (二)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

   四 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与提高市场绩效的对策

    (一)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二)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三)在产加销过程中发挥好流通的先导作用

    (四)控制中间环节的加价率

    (五)在产加销一体化中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

    (六)将产加销分离形式向一体化形式发展

    (七)建立专项基金(补贴生产者和消费者)

    (八)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物流学科发展状况分析*

   一 机构发表论文的状况

   二 引用最多的作者

   三 研究最热门的关键词

   四 引用文献的状况

   五 发表物流研究论文的期刊状况

   六 被引用文献的状况

 第二篇 流通产业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与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物流业

   一 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国民经济的“四分法”及其相互关系

     1.流通与生产

     2.流通与分配

     3.流通与消费

    (二)流通与“四流”

     1.什么是流通与流通业

     2.“重生产、轻流通”的由来

     3.流通中的“四流”分离与“四流”一体

    (三)物流与供应链

     1.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流与供应链

    (四)微笑曲线与服务经济

    (五)商业生态系统

   二 全球物流业发展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四大背景

    (二)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五个新趋势

   三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1.政府推动物流发展的力度世界第一

     2.实现了中国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3.物流业的多元化推进与创新发展

    (二)当前中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社会物流粗放发展,还未进入集约发展阶段

     2.社会物流总需求与总供给双不足

     3.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国内物流与进出口物流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4.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但综合效益不高

     5.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改善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机遇

    (四)到2020年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关注重点

     1.抓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顶层设计

     2.打好降低物流成本这一生死之战

     3.把大力推进与发展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4.物流业本身要转型升级,实现四大转变

     5.把物流人才战略放在首位

  我国商贸流通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 我国商贸流通业“走出去”的现状

    (一)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增长状况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走出去”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二)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走出去”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

    (三)从对外投资主体来看,商贸流通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从经营方式来看,海外经营的零售业态较为单一

   三 我国商贸流通业“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水平偏低

    (二)国际竞争力不足

     1.商贸流通企业规模较小

     2.经营管理落后

     3.技术水平低

     4.知名品牌缺乏

    (三)缺少外部支持

     1.缺乏资金支持

     2.缺乏政策支持

   四 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条件与面临的风险

    (一)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条件

     1.服务的先进性

     2.管理的先进性

     3.技术的先进性

     4.低成本、高效率

     5.强品牌

     6.提高东道国消费者的福利

    (二)商贸流通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

     1.市场风险

     2.文化冲突

     3.经营风险

     4.政治风险

   五 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和路径

    (一)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模式

     1.先易后难模式

     2.先难后易模式

     3.混合模式

    (二)商贸流通业“走出去”的路径

     1.合资经营

     2.独资经营

     3.品牌经营

   六 我国商贸流通业“走出去”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企业的主导作用

     1.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壮大企业规模,增强规模实力和竞争力

     3.提供有特色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4.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

     5.塑造国际知名服务品牌,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政府支撑体系,为商贸流通业“走出去”提供便利

     1.与东道国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2.鼓励政府驻外行政机构和金融机构设立和健全商业情报信息中心,为商贸流通业“走出去”提供各种商业信息,提高其投资的经济效率

     3.提供财政、金融、税收支持和投资保险服务

     4.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提高对外投资管理效率

     5.逐步建立和健全商贸流通业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为商贸流通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

     6.维护汇率稳定

 第三篇 流通体系建设

  新时期流通业的作用与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新思路*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综述

    (二)现代流通体系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 新时期现代流通业的作用——基于产业转型与扩大内需的视角

    (一)新时期流通业需要实现“三大转变”

    (二)产业转型与现代流通业的作用

    (三)扩大内需与现代流通业的作用

   三 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思路:来自广东的探索与经验

    (一)建设与港澳错位发展的国际物流中心

    (二)建设亚洲重要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三)建设重要的国际采购分销中心

    (四)建立多层次区域流通网络体系

    (五)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

   四 构建高效流通体系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西北欠发达地区流通体系的现状、特征及发育发展

   一 以甘肃为代表的西北欠发达地区流通体系发展现状

    (一)与全国相比,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明显的表现是流通规模小,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

    (二)在流通主体方面,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主要问题是流通主体单一,缺乏活力和动力

    (三)从流通的空间结构和行业结构两方面来分析西北欠发达地区流通结构的现状,可概括为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业态业种不齐全和电子商务待发育

    (四)在商品流通渠道方面,工业品和农产品流通渠道均不通畅

    (五)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之全国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流通技术水平方面

   二 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一)人口集聚低且分布不均,导致区域物流成本高,不利于商业的集聚,网点布局困难

    (二)深居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常年干旱少雨的恶劣自然条件导致西北流通业内向型特征突出

    (三)西北多民族聚居,商品意识淡薄,不利于流通业发展

   三 重型化突出的产业结构加工链条短、技术含量低,不利于拉动当地商贸流通业发展

   四 西北欠发达地区流通体系的发展路径

  中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创新研究*

   一 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顶层设计

   二 农村消费品流通的发展模式选择

    (一)以乡村为重点的发展模式

     1.农村现代综合超市模式

     2.“好立方”模式

    (二)以城镇带动乡村的发展模式

     1.苏果超市模式

     2.浙江供销超市模式

    (三)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发展模式

   三 基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业跨越式发展思路

   四 完善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对策

 第四篇 流通创新

  探讨移动商务1+5盈利模式设计

   一 全球移动商务发展

   二 我国移动商务发展

    (一)手机持有人数

    (二)手机等移动终端网民数

    (三)移动商务市场结构

    (四)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较快

    (五)移动商务交易额超过2300亿元

   三 我国移动交易当事人及其商业模式

    (一)我国移动交易当事人

    (二)我国移动商务技术与模式分析

     1.移动商务技术

     2.移动商务模式

   四 移动商务网络架构及体系结构

    (一)网络架构模型

    (二)移动商务系统体系结构

   五 我国移动商务盈利模式分析

    (一)一个核心框架体系

    (二)五个基本点

  基于社会因素视角的微博用户持续使用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动机理论

    (二)持续使用意向及其相关研究

   三 研究模型与假设

    (一)网络外部性

    (二)主观规范

    (三)形象

    (四)感知有用性

    (五)感知趣味性

   四 研究设计

    (一)量表开发与设计

    (二)数据采集

   五 数据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的基本路径检验

    (三)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的中介效应

   六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二)管理启示与实践意义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1]程贵孙、 陈宏民、 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

[2]董春艳、 张闯:《渠道权力结构与通道费的作用关系:基于中国家电渠道的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3]董烨然:《通道费:大型零售商挖掘市场效率的一种机制设计》,《财贸经济》2012年第3期。

[4]胥莉、 陈宏民、 潘小军:《消费者多方持有行为与厂商的兼容性选择——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探讨》,《世界经济》2006年第12期。

[5]孔群喜、 石奇:《通道费的市场规则:基于弱自然垄断行业特征的解释》,《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6期。

[6]李飞:《中国百货店:联营,还是自营》,《中国零售研究》2010年第1期。

[7]李飞、 胡赛全、 詹正茂:《零售通道费形成机理——基于中国市场情境的多业态、多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3期。

[8]李俊宏、 湛邵斌:《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年第12期。

[9]李骏阳:《对收取通道费原因的分析——基于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管理学报》 2009年第12期。

[10]石奇、孔群喜:《接入定价、渠道竞争与规制失败》,《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11]吴小丁:《大型零售店“通道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

[12]夏春玉等:《流通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13]岳中刚、 赵玻:《通道费与大型零售商盈利模式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的视角》,《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8期。

[14]张闯、 董春艳:《渠道权力转移了吗——SCP范式下中国消费品渠道的实证研究》,《中国零售研究》 2009年第2期。

[15]张赞、 王小芳:《超市通道费:理论回顾与研究展望》,《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16]庄贵军、 周筱莲:《权力、冲突与合作:中国工商企业之间渠道行为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 2002年第3期。

[17]庄尚文、赵亚平:《跨国零售买方势力的福利影响与规制思路——以通道费为例的模型分析》,《财贸经济》2009年第3期。

[18]Aalberts,Robert J. and Jennings,Marianne M.,1999,“The Ethics of Slotting:Is This Bribery,Facilitation Marketing or Just Plain Competit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Vol. 20,No. 3,pp. 207-215.

[19]Achrol,Ravi S.,2011,“Slotting Allowances: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Aggregate Effects over Three Decade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Pubished online,June 14,2011.

[20]Andrea Stone,Innovation Loses Ground in 88 Market,USA TODAY,February 2,1989,Thursday,Final Edition,Section:Money;Pg.7b.

[21]Armstrong,Mark,2006,“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37,No. 3,pp. 668-691.

[22]Balto,David,2002,“Recent Legal and Regulatory Developments in Slotting Allowances and Category Management”,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Vol. 21,No. 2,pp. 289-294.

[23]Bloom,Gundlach & Cannon,2000,“Slotting Allowances and Fees: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 Views of Practicing Managers”,The Journal of Marketing,Vol. 64,No. 2,pp.92-108.

[24]Bloom,Paul N. and Perry,Vanessa G.,2001,“Retailer Power and Supplier Welfare:The Case of Wal-Mart”,Journal of Retailing,77(2001),pp.379-396.

[25]Bone,Paula Fitzgerald,France,Karen Russo and Riley,Richard,2006,“A Multifirm Analysis of Slotting Fees”,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Vol.25,No.2,Fall 2006,pp. 224-237.

[26]Cannon,J. P.,and Bloom,P. N.,1991,“Are Slotting Allowances Legal under the Antitrust Laws?”,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Vol. 10,No. 1,pp. 167-186.

[27]Caroline E. Mayer,No Room on the Shelf;Grocers and Manufacturers Debate Fees for New Products,The Washington Post,October 17,1990,Wednesday,Final Edition,Section:Food,P1.

[28]Caroline E. Mayer,Supermarket Space Race;The Controversial Costs of Putting Products on the Shelves. The Washington Post,April 26,1989,Wednesday,Final Edition,Section:Food,P1.

[29]Chu,Wujin,1992,“Demand Signalling and Screening in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Marketing Science,Vol. 11,No. 4,pp. 327-347.

[30]Desai,Preyas S.,2000,“Multiple Messages to Retain Retailers:Signaling New Product Demand”,Marketing Science,Vol. 19,No. 4,pp. 381-389.

[31]Dobson,P.,Waterson,M.,Konrad,K. and Matutes C.,1999,“Retailer Power: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Economic Policy,Vol. 14,No. 28,pp. 135-164.

[32]Eben Shapiro,Company News;Kraft Plans To Cut Prices To Grocers,The New York Times,February 21,1992,Friday,Section D,P1,Column 6.

[33]Eben Shapiro,“New Products Clog Food Stores”,The New York Times,May 29,1990,Tuesday,Late Edition-Final,Section D;Page 1,Column 3.

[34]Ekelund,Robert B.,Ford,George S. and Koutsky,Thomas,2000,“Market Power in Radio Market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ocal and National Concentr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43,No. 1,pp. 157-184.

[35]Evans,D. S.,2003,“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Markets”,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20(2).

[36]Felicity Lawrence,Comment & Analysis:Third Way to Poison a Food Chain:Farmers and Consumers are Both Being Fleeced by Supermarkets,The Guardian (London),Guardian Leader Pages,Pg. 18.

[37]Greg Winter,Audit Shift Set on Fees to Put Goods in Stores,The New York Times,May 15,2001 Tuesday,Section C,Column 3,Business/Financial Desk;P4.

[38]Hamilton,Stephen F.,2003,“Slotting Allowances as a Facilitating Practice by Food Processors in Wholesale GroceryMarkets:Profitability and Welfare Effect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 85,No. 4,pp. 797-813.

[39]Jack Hitt,“The Theory Of Supermarkets”,The New York Times,March 10,1996,Sunday,Section 6,P56,Column 1.

[40]Jack Steinberg,What’s New In The Natural Foods Business:Onto Supermarket Shelves Without Paying A Slotting Fee,The New York Times,July 16,1989,Sunday,Section 3,P13,Column 3.

[41]John Lorinc,Shelf Assured;So You Think You’ve Cooked up a Great New Potato Chip that Customers Will Love. Now What?Here’s How to Get Your Product into a Big-name Chain,from the Pitch to Packaging to Production.The Globe and Mail (Canada),September 26,2007 Wednesday,Section:Report On Small Business Magazine,P26.

[42]Julia Finch,Financial:Retail:How Suppliers Get the Sharp End of Supermarkets’ Hard Sell:Watchdog may be on Trail of Bullyboys Whose Threats Drive down Prices.The Guardian (London),August 25,2007 Saturday,Section:Guardian Financial Pages,P37.

[43]Kelly,K.,1991,“The Antitrust Analysis of Grocery Slotting Allowances:The Procompetitive Case”,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Vol.10,No. 1,pp.187-198.

[44]Klein,Benjamin and Wright,Joshua D.,2007,“The Economics of Slotting Contrac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50,No. 3,pp. 421-454.

[45]Lariviere,Martin A. and Padmanabhan,V.,1997,“Slotting Allowances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s”,Marketing Science,Vol. 16,No. 2,pp. 112-128.

[46]Margaret Webb Pressler,Shelf Game;When Stores Force Makers to Pay Them Fees,You Lose,The Washington Post,January 18,2004 Sunday,Financial,F5.

[47]Marx,Leslie M. and Shaffer,Greg,2010,“Slotting Allowances And Scarce Shelf Space”,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Vol.19,No.3,pp.575-603.

[48]Messinger,Paul R. and Narasimhan,Chakravarthi,1995,“Has Power Shifted in the Grocery Channel?”,Marketing Science,Vol. 14,No. 2,pp. 189-223.

[49]Murry,John P. and Heide,Jan B.,1998,“Managing Promotion Program Participation within Manufacturer-Retailer Relationships”,The Journal of Marketing,Vol. 62,No. 1,pp. 58-68.

[50]Nicholas Bannister and Julia Finch,Superstores Sap High Street;Town Centre Shops Being Squeezed Out,Government Research Shows,The Guardian (London),September 26,1998,The Guardian City Page,P26.

[51]O’Brien,Daniel P. and Shaffer Greg,1994,“The Welfare Effects of Forbidding Discriminatory Discounts:A Secondary Line Analysis of Robinson-Patman”,Journal of Law,Economics & Organization,Vol. 10,No. 2,pp. 296-318.

[52]Pauwels,Koen and Srinivasan,Shuba,2004,“Who Benefits from Store Brand Entry?”,Marketing Science,Vol. 23,No. 3,pp. 364-390.

[53]Porter,Michael E.,1974,“Consumer Behavior,Retailer Power and Market Performance in Consumer Goods Industri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 56,No. 4.,pp. 419-436.

[54]Rao,Akshay R. and Mahi,Humaira,2003,“The Price of Launching a New Product:Empirical Evidence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Slotting Allowances”,Marketing Science,Vol. 22,No. 2,pp. 246-268.

[55]Richards,Timothy J. and Patterson,Paul M.,2004,“Slotting Allowances as Real Options: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The Journal of Business,Vol. 77,No. 4,pp. 675-696.

[56]Shaffer,G.,1991,“Slotting Allowances and Resale Price Maintenance:A Comparison of Facilitating Practices”,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22,No. 1,pp. 120-135.

[57]Sullivan,Mary W.,1997,“Slotting Allowances and the Market for New Produc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40,No. 2,pp. 461-494.

[58]Trish Hall,For New Food Products,Entry Fee is High,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 7,1988,Thursday,Late City Final Edition,Section A,P1,Column 2.

[1]徐从才:《流通理论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2]夏春玉、丁涛:《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与流通经济学的复兴》,《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刘星原:《我国批发与零售环节的地位、作用与演变趋势》,《财贸经济》2004年第10期。

[4]B.Rosenbloom,The Wholesaler’s Role in the Marketing Channel:Disintermediation vs. Reintermedi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2007,17(4).

[5]马龙龙:《论我国批发产业的振兴战略》,《财贸经济》2011年第4期。

[6]王晓东:《论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7]谢莉娟:《流通商主导供应链模式及其实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

[8]W. Carlin,C. Mayer,Finance,Investment,and Growth,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1).

[9]R. Rajan,L. 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3).

[1]柳思维等:《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性述评与分析》,《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

[2]Wilson,A.G.,1981,Some New Sources of Instability and Oscillation in Dynamic Models of Shopping Centres and Other Urban Structures. Sistemi Urbani,3:391-401.

[3]White,R.W.,1990,“Transient Chaotic Behaviour in a Hierarchical Economic Syste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2(10):1309-1321.

[4]Rusthon,G.,2002,“Map Transformation of Point Patterns:Central Place Patterns in Areas of Variable Population Density”,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8:111-129.

[5]Burcu H. Ozuduru,Cigdem Varol,2011,“Spatial Statistics Methods in Retail Location Research:a Case Study of Ankara,Turkey”,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7:287-292.

[1]王德章、王锦良、贾俊杰:《中国农产品产加销发展模式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五常市稻米产业为例》,《理论探讨》2011年第4期。

[2]荆林波:《中国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和创新方向》,《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第6期。

[3]尹世杰:《关于完善农村流通渠道的几个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6期。

[4]洪涛:《流通基础产业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2期。

[6]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国家竞争力》,《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

[7]庄晋财、黄群峰:《供应链视角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实现模式》,《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6期。

[8]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

[9]夏春玉、梁守砚、张闯:《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维度: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研究》,《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

[10]荆林波、王雪峰:《当前中国流通业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商业时代》2012年第12期。

[1]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8。

[2]〔荷〕洛埃特·雷迭斯多夫:《科学计量学的挑战:科学交流的发展、测度和自组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汤建民:《基于中文数据库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及应用——以创新研究论文的分析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许振亮:《知识计量与知识图谱丛书(第二辑)·技术创新前沿图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5]赵健:《知识图谱绘制技法实用指南》,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1]《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报告》,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课题,2013。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资出版社,2013。

[1]赵萍:《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时代经贸》2010年9月(上旬刊)总第180期。

[2]张亚涵、朱功睿:《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战略》,《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2期。

[3]庄尚文、韩耀:《流通国际化与中国流通业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4]顾锦芳:《零售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1期。

[5]王爱青:《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中国商贸》2011年第26期。

[6]付娜、刘翔:《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经济导刊》2010年第9期。

[7]李铁立:《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和空间扩张模式》,《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2期。

[8]马常娥、卜海:《论企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及其支持政策》,《财贸经济》2006年第12期。

[9]毕克贵、王鹏娟:《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投资的政策保障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11期。

[1]陈海权:《大力推动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广东省经贸委重大调研课题报告,2008。

[2]陈海权、张文献、周潇潇:《流通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与广东的实践经验》,《财贸经济》2009年第4期。

[3]陈文玲:《流通体系的革命性变革》,《商业时代》2004年第29期。

[4]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2期。

[5]高铁生:《关于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第3期。

[6]黄国雄:《关于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财贸经济》2011年第3期。

[7]荆林波主编《中国商品市场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李智:《“中国特色”语境下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方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4期。

[9]梁霄、郝爱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流通体系优化路径选择》,《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

[10]石明明、张小军:《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财贸经济》2009年第2期。

[11]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宋则、王京:《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财贸经济》2002年第11期。

[13]宋则等:《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2012。

[14]王先庆、林至颖:《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5]王晓东:《论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6]王晓红:《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4期。

[17]谢莉娟:《日美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模式比较与启示》,《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3期。

[1]王智:《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调研世界》2011年第11期。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Yang,X.,Rice,R.,An Equilibrium Model End Organizing the Emergenc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ctor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4 (3).

[4]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

[5]蔡文浩:《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分析——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实证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赵霞:《双向互动的甘肃城乡市场体系构建的探索》,《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7]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财贸经济》2010年第11期。

[8]高铁生:《发展大流通建设新农村》,《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9期。

[9]柳思维、晏国祥、唐红涛:《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10]夏春玉、张闯:《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财贸经济》2009年第10期。

[11]傅广宛、蔚盛斌:《农民权益保障:政策结构的完善与调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2]冉光和、李敬、熊德平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3期。

[13]王凤宏:《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2006 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14]张吉隆、魏静:《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商业研究》2005年第14期。

[15]魏国辰:《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探讨》,《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5年第11期。

[16]彭芬、张明玉、曹卫兵:《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历史演进研究》,《研究与探讨》2008年第11期。

[17]王平:《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整体制度安排》,《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18]李芬儒:《关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创新的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9]赵晓飞、田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研究》,《贸易经济》2009年第6期。

[20]单丹、庞毅:《中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1]马力虎、刘丽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第11期。

[22]李芬儒、李曼:《河北农村商品流通产业创新的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6期。

[23]商华、王义:《关于目前我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理论学刊》2005年第7期。

[24]王晓红:《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1]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5期。

[2]张晓霞:《中西部农村零售业态创新研究》,《管理现代化》2010年第3期。

[3]任宇子:《农家店扩张之痒》,《中国连锁》2011年第1期。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

[5]夏春玉等:《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财贸经济》2009年第10期。

[6]李兴开:《农村连锁超市新型运营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3卷第4期。

[1]洪涛:《移动商务模式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洪涛:《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手机网购年增4倍》,行业资讯荆楚网,2013年11月22日。

[4]《移动商务是下一个零售业的路口么?》,雨果网,2013年11月21日。

[5]陈莹莹、倪铭娅:《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 移动电子商务将进一步发展》,中证网,2013年11月21日。

[6]《微信营销:移动商务一键完成》,都市网新闻频道,2013年11月22日。

[7]孟妮:《商务部五举措促消费增长》,《国际商报》2013年11月22日。

[8]《“4G速度”前所未有 刺激移动商务使用量增长》,《人民邮电报》2013年12月4日。

[9]洪涛:《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其模式创新》,《物流时代》2013年第12期。

[1]邓朝华、 鲁耀斌、 张金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研究》,《管理学报》 2007年第2期。

[2]黎斌:《微博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李冰玉:《3D虚拟社区与社交网站的融合发展探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2期。

[4]刘鲁川、 张新芳、 孙凯等:《微博活跃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2012中国信息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重庆,2012。

[5]潘延杰、 史烽:《基于网络外部性的B2C电子商务采纳意向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例》,《江苏商论》 2009年第11期。

[6]彭希羡、 孙霄凌、 冯祝斌:《微博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年第11期。

[7]沈晓琴、 宋万林:《论微博在个人以及企业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东南传播》 2012年第1期。

[8]殷国鹏、 杨波:《SNS用户持续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信息系统学报》2010年第1期。

[9]赵玲:《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Ajzen I.,Fishbein.M.,1977,“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84(5),pp.888-918.

[11]Ames C.D.,Vanlangendonck R.,Morrissey K.,et al.,2005,“Evaluation of Surgical Models for Renal Collecting System Closure During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Urology,66(2),pp.451-454.

[12]Armstrong J.S.,Overton T.S.,1977,“Estimating Non-Response Bias in Mail Survey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4(3),pp.396-402.

[13]Barnes,J.S.,B?hringer,et al.,2011,“Modeling Use Continuance Behavior in Microblogging Services:the Case of Twitter”,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51(4).

[14]Carmines E.G.,Zeller R.A.,1979,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ment,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15]Chen S.,Yen D.C.,H.wang M.I.,2012,“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 the Usage of Web 2.0:an Empirical Stud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8(3),pp.933-941.

[16]Davis F.D.,1989,“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erly,13(3),pp.319-340.

[17]Davis F.D.,Bagozzi R.P.,Warshaw P.R.,1992,“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22,pp.1111-1132.

[18]Deci E.L.,1975,Intrinsic Motivation,New York:Plenum Press.

[19]Fornell C.,F.,L.D.,1981,“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Algebra 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8(3),pp.382-388.

[20]Ha I.,Yoon Y.,2007,“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of Mobile Games Under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Environment”,Information & Management,44(3),pp.276-286.

[21]Henseler J.,Ringle C.M.,Sinkovics R.,2009,“The Us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ing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pp.277-320.

[22]Hu T.,Kettinger W.J.,2008,Why People Continue to Us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3]Kang Y.S.,Lee H.,2010,“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an IT Artifact in Online Service Continuance:an Extended Perspective of User Satisfac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3(26),pp.353-364.

[24]Kauffman R.J.,Mcandrews J.,Wang Y.,2000,“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Network Adoption”,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11),pp.61-82.

[25]Kim G.S.,Park S.B.,et al.,2008,“An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Short Message Service”,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5(8),pp.769-786.

[26]Lee M.,2010,“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ward E-Learning:an Extension of the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Computers & Education,2(54),pp.506-516.

[27]Liang H.,Saraf N.,Hu Q.,et al.,2007,“Assimilation of Enterprise Systems: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MIS Quarterly,31 (1),pp.59-87.

[28]Limayem M.,Hirt S.G.,2007,“How Habit Limit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Intention:the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31(4),pp.705-737.

[29]Lin C.P.,A.B.,2008,“Elucidating Individual Intention to Use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the Rol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13(1),pp.85-108.

[30]Lin C.S.,Wu S.,Tsai R.J.,2004,“Integrating Perceived Playfulness into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for Web Portal Context”,Information & Management,42(5),pp.683-693.

[31]Lin K.,Lu H.,2011,“Why People Us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an Empirical Study Integrating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Motivation Theor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7(3),pp.1152-1161.

[32]Lin,Pei-Chun,Chou,et al.,2009,“Perceived Usefulness,Ease of Use,and Usage of Citation Database Interfaces:a Replication”,the Electronic Library,27(1),pp.31-42.

[33]Lu J.,Yao J.E.,Yu C.,2005,“Personal Innovativeness,Social Influences and Adoption of Wireless Internet Services Via Mobile Technology”,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4(3),pp.245-268.

[34]Moon J.,Kim Y.,2001,“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Information & Management,38(4),pp.217-230.

[35]Moore G.C.,Benbasat I.,1991,“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3),pp.192-222.

[36]Parthasarathy M.,Bhattacherjee A.,1998,“Understanding Post-Adoption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Service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9(4),pp.362-379.

[37]Platt,G.R.,2009,“Groundswell Winning in a World Transformed by Social Technologies”,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se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11(2).

[38]Podsakoff P.M.,Organ D.W.,1986,“Self-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Problems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Management,12(4),pp.531-544.

[39]Birkhiluser Verlag,Basel,2000,“Intracolonial Demography of the Mound-Building Termite Macrotermes Natalensis (Haviland) (Isoptera,Termitidae) in the Northern Kruger National Park,South Africa”,Insectes Sociaux,47(4),pp.390-397.

[40]Shen Y.C.,Huang C.Y.,Chu C.H.,2010,“Virtual Community Loyalty:a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15(1),pp.49-73.

[41]Sledgianowski D.,Kulviwat S.,2009,“Using Social Network Sites:the Effects of Playfulness,Critical Mass and Trust in a Hedonic Context”,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49(4),pp.74-83.

[42]Sledgianowski D.,Kulviwat S.,Social Network Sites:Antecedents of User Adoption and Usage,Proceedings of the 14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8.

[43]Taylor S.,Todd P.A.,1995,“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6(2),pp.144-176.

[44]Vander Heijden H.,2004,“User Acceptance of Hedonic Information System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28(4),pp. 695-704.

[45]Wadhwa N.,Venkatesh P.,Sampangi R.,et al.,2008,“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s in Children in India:Clinical Characteristics,Risk Factors,and Surgical Outcomes”,Journal of AAPOS,12(6),pp.55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