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08-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区治理的发展、政府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等方面对2008~2009年的中国社区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此外书中就我国社区建设因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以及举办奥运会而得到长足发展,并利用奥运契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了阐述分析,此外书中还重点分析了中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成功的范例,同时也指出了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法律声明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资讯创造价值 皮书成就未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报告
我国社区复合治理的特点与发展
一 复合治理中的体制设置
二 复合治理中的机制创新
1.党社共治
2.政社共治
3.居民共治
4.多元共治
三 复合治理的特点
社区治理的发展
从街居制到社区制: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
一 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型的主要社会原因
二 社区制转型的历史脉络
三 社区制的特点及其与街居制的比较
(一)社区制的特点
1.街道办事处
2.社区居民委员会
3.社区内其他社会组织
(二)社区制与街居制的比较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革历程、现状与前瞻
一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革回顾
二 社区治理的主要机制
(一)自我管理
(二)自我教育
(三)自我服务
(四)民主选举
(五)民主决策
(六)民主管理
(七)民主监督
(八)利益协调
(九)诉求表达
(十)矛盾调处
(十一)权益保障
(十二)民主协商
三 实行社区治理的主要意义
(一)实行社区治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二)实行社区治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而广泛的途径
(三)实行社区治理是解决社区问题的良丹妙药
(四)实行社区治理是改善社区治理的要求
(五)实行社区治理是社区居民学习民主的良好实践
四 城市社区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社区治理的理念已经融入相关的文件和工作实践当中
(二)主体多元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三)基层民主取得长足进步
(四)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
五 城市社区治理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三)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必须坚持民主治理
(五)必须坚持动员居民群众广泛参与
(六)必须坚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
(七)必须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
(八)必须坚持资源整合
(九)必须坚持培育社区文化
(十)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六 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合理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二)法律法规滞后与现行法律法规贯彻不到位并存
(三)社区民间组织发育不够
七 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走势
(一)政府与社区的对接互动机制将很快形成
(二)居委会的功能和作用将得到加强
(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环境得到优化
(四)社区治理的形式呈多样化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社区重建
一 灾后社区重建受到关注
二 政府和其他各方灾后社区重建的主要做法
1.政府的主要做法
2.民间组织在灾区社区重建中的作用与做法
3.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做法
三 灾后社区重建的挑战与前景
1.地震打破了传统的社区关系,并且在过渡安置过程中,使得社区构成更加复杂化,缺乏传统的关系基础,建立新的社区关系困难重重
2.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无形中给社区重建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更多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各种专业力量之间的关系有待明朗化和进一步加以整合
1.社区组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群众自我应对问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
3.社区各类服务资源的更佳整合
4.社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价值观到方法论的变革:重建社区发展新秩序
一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区——从考核标准引发的问题
二 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社区——以需求为导向的方法论
三 结论
政府与社区的治理
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伙伴关系*
一 背景与动因
二 长寿模式:做法与创新
三 改革过程:效果与特点
(一)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服务载体,探索民间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新机制
(二)扶持和培育公益性民间组织,构建“街道推动、‘中心’运作、各方参与、百姓受益”的善治新格局
(三)推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建立“慈善超市”,探索社会救助新机制
(四)建立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党总支,实现民间组织党建全覆盖
四 一种机制:问题与展望
(一)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与政府的关系
(二)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五 一个讨论:管理还是治理?
政府公共服务与社区组织互助服务的有效衔接
一 杭州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总体概况
1.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
2.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不断创新
二 新问题:政府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互助组织服务的有效衔接
三 基层经验:以杭州四季青街道社区建设为例的实证研究
1.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2.研究数据的分析
四 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社区管理的有益探索及进一步思考
一 北京市进行社区管理的新探索
1.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创新机制,实现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有效衔接
4.积极探索居民自治新机制
二 社区治理失效的“实然性”判断
三 在反思中寻求通向善治的路径
(一)建立“大社区、小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协同治理的模型
(三)引导治理主体的服务意识,培育不受公共权力干预的自律领域,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
(四)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五)建立对话、协商机制和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学会对话技巧
(六)确立稳定主要社区治理主体行为方向、行为准则的“元治理体”(Meta Governance)
“一网协同”的社区治理模式
一 网格化的治理单元搭建协同治理的框架
二 公共服务的理念构建协同治理的机制
三 民心工程共筑协同治理的平台
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
走向开放式治理
一 社区治理的相关案例
1.北京社工委:落脚点在社区
2.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创新型科普社区”
3.魅力社区评选:提升北京社区魅力
4.社区参与行动(SSCA):致力扩大社区参与的NGO
二 案例分析与问题提出
1.案例分析
2.问题提出
三 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开放式治理
1.开放式治理的含义
2.开放式治理的理论基础
3.开放式治理的特征
四 开放式治理的演化
1.从“单位制”到“社区制”
2.从“社区自治”到“社区治理”
3.从“封闭式治理”到“开放式治理”
五 开放式治理的意义
1.社区、社会与政府:从“二元对立”到“伙伴关系”
2.治理机制创新:复合治理
3.社区发展:资源、信息与合法性获得
六 开放式治理的问题
1.内部主体过度依赖问题
2.外部主体过度控制问题
七 结语
善治的社区
一 “市外”桃园
二 “企政”不分
三 合作网络——社区发展服务中心
四 善治的社区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
一 村居社区的缘起
二 理论的根基
三 权力结构与组织网络
1.居委会社区——新的权力主体与组织网络
2.村委会——传统的权力主体与治理主体地位的延续
3.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的领导者和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延伸
四 社区内外各权力主体的资源获取与治理方式
1.社区居委会——政府的“腿”
2.村委会——半行政半自治的利益共同体
3.街道办事处
五 社区内外各权力主体的交易合作与争夺冲突
1.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
2.社区居委会与村委会
3.村委会与街道办事处
社会化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危机管理
一 社会化与社区危机管理
二 社区危机管理的基本体制建设和存在的问题
三 推进社区危机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一)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二)逐步完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
(三)引入市场机制增进社会化绩效
(四)强化执政党及其外围组织地位和作用
(五)共享资源完善资源整合体系
四 社区危机管理的展望
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改进社区治安状况
一 调查对象及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
2.调查假设
3.调查方法
4.社区社会资本及治安的测量指标
二 调查的结果分析与基本结论
1.社区参与和社区治安的结果分析
2.社区规范与社区治安的结果分析
3.社区信任与社区治安的结果分析
4.社区网络与社区治安的结果分析
5.社区认同与社区治安的结果分析
三 努力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维护良好社区治安状况
1.要努力拓展社区参与的渠道与途径,不断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率
2.要努力健全和细化社区规范,不断扩大和提升社区规范的影响力
3.要努力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断提高社区信任的水平
4.要努力织密社区的互动网络,不断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
5.要努力增强社区成员的主体意识,不断增进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
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
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比较分析
一 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区别
(一)管理主体的不同
(二)管理模式的不同
(三)运作机制的不同
(四)服务内容的不同
二 物业管理与物业服务的关系
(一)法律性质不同
(二)权利主体不同
(三)参与主体不同
(四)发生的概率不同
(五)对象不同
(六)经营范围和收益来源不同
三 “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比较
业委会治理结构及其构架安排
一 业委会存在的治理缺陷
(一)价值动力缺乏,业委会容易“变性”运作
(二)参与意愿和能力不足,业主监督难以奏效
二 业委会治理面临的体制瓶颈
(一)政治信任度偏低,相关政策具有强烈的阻击倾向
(二)法律地位不明,模糊空间过大
(三)权责不对等,问责难以落实
三 权力配置:业委会治理结构的核心
四 权力与利益的分离:业委会治理结构的设计原则
五 权力的分解与制衡:业委会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
(一)业主大会
(二)业主委员会
(三)专职干事
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
一 物业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物业管理的特征
三 物业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管理范围
(一)物业管理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二)物业管理公司属于服务性企业,其主要职能是通过优质的服务为业主和租户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工作和居住环境
四 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1.企业性质
2.行业市场化程度
3.专业人才队伍
4.营业收入
5.服务规模
(二)物业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1.物业管理的范围无限扩大
2.法律制度不够配套
3.业主和居民的分离
4.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
五 完善物业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引导业主正确认识物业管理的价值
(二)发挥业委会在自治管理方面的作用
(三)理顺业委会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1.理顺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2.理顺业委会与居委会的关系
3.理顺业委会同业主的关系
社区治理与社区志愿服务
后奥运时期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取向
一 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构建日常互助网络
(二)促进人际交往,增进社区融合
(三)搭建意愿表达平台,呈现不同的诉求
(四)发挥教化功能,彰显人文精神
(五)增加社区福利,推动社区发展
(六)联结不同的领域,促进资源的互补
二 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
(一)引入奥运志愿行动理念,明确社区志愿服务取向的定位
(二)建立一支规范化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1.形成来源广泛的招募机制
2.落实专业系统的培训机制
3.规范各个层面的管理机制
4.完善不同形式的激励机制
(三)优化社区志愿组织的支持系统和运行机制
1.建立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2.正确处理志愿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3.引入社团化运作模式,创新管理机制
4.提高资金筹措能力,完善财务制度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快速成长
1.社区志愿服服务组织数量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2.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层次和类型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3.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网络体系逐渐形成
(二)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层出不穷
1.互助型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2.专业化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3.企业员工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三)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制度逐步规范
(四)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逐步完善
三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理念
1.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到公民社会的建设
2.从志愿组织的自主发展模式到政府、社会共同生产模式
(二)参与主体
1.以企业为单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2.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三)管理方式
1.以网络为管理平台
2.以社工队伍为核心力量
志愿服务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一 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成就和特色
二 社区志愿服务的若干思考
三 志愿服务若干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社区休闲志愿行为解析
一 社区休闲活动中的志愿形式和类别
1.休闲文娱
2.休闲健身
3.休闲生活方式
4.休闲慈善
5.休闲学习
6.休闲参与
二 社区休闲活动中的志愿精神分析
1.有效解决了志愿者队伍的原动力问题
2.有利于志愿团队的建设与组织协调
3.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
4.有利于提升社区休闲的层次
三 后奥运休闲志愿行为的展望
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
城乡社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框架特征与政策要点*
一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与全民医疗保险时代议题
二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框架的范围内容与结构性体系特征
三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若干重大基础理论与政策要点
四 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 “社区养老”的概念与范围
二 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
三 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深远,对社区养老认识不足
2.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社区养老发展不平衡
3.社区养老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程度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5.社区养老专业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
四 对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统筹和推进社区养老事业
2.营造市场运行机制,走社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
3.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加紧培训社区养老专业人员
5.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
老年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江苏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
一 现阶段城市老人卫生服务需求的新特点
1.医疗费用成为老人最大项的日常支出之一,低收入老人医疗负担更加沉重
2.老年慢性病种相对集中,医疗保健需求呈现“后医学时代”特征
3.部分老人生活难以自理,社区治疗与社区照顾需求并存
4.大部分老人生活在“空巢”状态,迫切需要心理慰藉
二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年医疗保健中的特殊地位和优势
三 江苏大力推进社区卫生网络建设
四 进一步建设与健全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城乡社区互动:江西社区建设的新发展
一 基础:江西城乡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1.城市社区建设:
2.农村社区建设
二 创新:开展城乡社区对接互动活动
1.背景
2.实践
三 不足: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的现状与发展
一 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二 各级社区服务中心人员基本情况
三 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现任主任基本情况
四 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经费基本情况
五 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与运行情况
六 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权属与运行基本情况
七 各级社区服务的服务项目基本情况
八 社区服务中心的创新与发展
(一)逐步清晰职责任务,拓展业务范围
1.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
2.拓展公益服务活动
3.拓展便民利民服务
4.培育社会组织拓展行政辅助服务
5.承担96156社区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
6.发展区域特色服务
(二)逐步理顺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1.成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监察组
2.确立独立的法人地位
3.内设部室制度建设趋于完善
4.完善社区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的尝试积极稳妥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站建设
1.形成社区服务站建设模式
2.推行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
3.构建社区服务站标准体系
4.建立社区服务项目体系
5.推进社区服务站规模化运作
九 社区服务中心的创新与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
1.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
2.管理体制不顺,社区中心的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3.政策法规不配套,社区建设尚未走上依法管理轨道,使中心在落实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
1.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的体制改革
2.完善社区服务中心运行方式
3.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制度建设
4.加强社区服务中心队伍建设
5.健全保障机制
大事记
2008年中国社区建设大事记
睦邻点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好形式(代序)
相关链接
何翔舟:《政府管理半径与成本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许义平:《写在社区边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何翔舟:《中国政府行政支出成本问题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汪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杨雪冬:《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第24~25页。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周红云:《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伙伴关系》,调研报告,2008。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东方出版社,2006。
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2000。
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张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
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刘敏、奂平清:《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邹宜斌:《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5年第6期。
董少平:《关于社会治安资本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孟庆超:《日本社会治安状况及警察执法环境考察》,《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夏建中:《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测量》,《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9期。
袁振龙:《社会资本与社会安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桂勇、黄荣贵:《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Judith Blau & Peter Blau,The cost of inequality:metropolitan structure and violent crime,
Coleman,James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Halpern,D.,Moral Values,Social Trust and Inequality—Can Values Explain Crime?.
Deepa Narayan,Michael F. Cassidy,A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ocial Capital Inventory.
Robert D. Putnam,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张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运作模式实施手册》,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第1853页。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2008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搜房网,2008年12月4日。
陈幽泓、曹吉丁、孙紫岚:《北京物业小区业主治理能力调查数据统计初步分析报告》,“社区和谐构建:物权与善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第64页。
邹珊珊:《国家权力介入与业委会成长》,“社区和谐构建:物权与善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第271页。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http://www.cnca.org.cn,2006年2月24日。
杨根来、王国永:《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van Bernrnel,Musen主编《医学信息学》,包含飞、郑学侃重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蒋廷玉:《社区医疗每年可节约14亿》,2005年2月17日《新华日报》。
翟伟:《中澳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第21卷第3期(总第111期)。
杨志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与思考》,《江苏卫生保健》2005年3月第7卷第2期。
王宁霞:《如何做好社区老年人护理》,《现代护理》2005年9月第二卷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