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0

《甲午战争与东亚近代历史进程——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上中下卷)图书

SSAPID:101-8708-6727-51
ISBN:978-7-5201-3739-3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4年“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全书分为3卷,共计160余万字,堪称近十年来甲午战争历史研究成果的一次大集结。书中汇集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学者的观点,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层面和人物、战事等微观层面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有史有论,见解独到,内容丰富,对进一步了解甲午战争及其影响大有裨益,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郭阳 王记华
编 辑:徐琳琳;王婧怡;肖世伟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第一篇 战争反思、思潮

  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

   序言

   一 中日关系的历史

   二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三 日本的战争准备

   四 清政府对战争的爆发束手无策

   五 战争进程略述

   六 中日胜败比较研究

    (一)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是评估战争胜败的基础性因素

    (二)国内经济政治实力不同

    (三)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

    (四)日本形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

    (五)两国战争指导原则不同

    (六)国际环境不同

   七 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一)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二)甲午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

    (三)甲午战争出人意料的结局,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胃口

    (四)甲午战争后,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

    (五)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猛烈地警醒

    (六)甲午战争的胜利刺激,使日本忘乎所以,以为可以主宰世界,最终落得彻底失败的结局

    (七)居安思危,常存战备之思,永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和议终非中国计,雄兵方逞帝王才”

   一

   二

  从日本对华观的演变看甲午战争

   一 19世纪前:日本的岛国心态与神国心态

   二 19世纪:从“海外雄飞论”到“脱亚入欧论”

   三 20世纪:从“征服中国论”到“中国威胁论”

  李鸿章的甲午镜鉴

   一 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深化及应对

   二 李鸿章在甲午战前的两大失误

   三 甲午镜鉴:教训与启示

  从“海防”到“海权”: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省思

   一 前言

   二 清季海防观念

   三 甲午战争:李鸿章洋务运动的挫败

   四 严复与海权观念之译介

   五 日本学者对马汉海权论之译介

   六 结语

  甲午之败体制原因新探

   一 陆上阵地的陷落决定了北洋海军的命运

   二 对陆上几次关键战役的具体考察

   三 陆战为什么会完败?

   四 略谈海战被过度强调的原因:史学领域“西方中心论”的一种表现

   五 甲午败于陆战对其后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再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军事原因*

   一 战前的预言

   二 战争中的表现

   三 战争中的士兵和军官

   四 结语

  晚清军事变革和北洋海军的成败

   一 北洋海军——晚清军事变革的重要成果

    (一)北洋海军的创建是晚清国防观念革新的产物

    (二)北洋海军的成军是晚清武器装备革新的突出成果

    (三)北洋海军集中展现了晚清教育训练革新的成果

   二 甲午战败——晚清军事变革缺失的严重后果

    (一)晚清军事变革没有对军队体制进行革新

    (二)晚清军事变革忽视了军事理论的创新

    (三)海军舰船装备的革新没有依据战争准备的需要持续跟进

   三 历史启示——全面深入的军事革新是强军的必由之路

    (一)军事改革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军事改革要抓住重点难点,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整体推进

    (三)军事改革应坚持战斗力标准,实现强军目标

  甲午史鉴

   (一)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捉机遇,促发展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四)常怀忧患,警钟长鸣

  对甲午战争的几点再认识

   一

   二

   三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

   一 甲午战前史的研究

    (一)王芸生、王信忠的外交史研究

    (二)其他论著关于朝鲜问题的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论著关于甲午战争原因的论述

   二 甲午战争史研究

    (一)战争过程

    (二)战争期间的外交

    (三)战争前后的内政

   三 甲午战争的总结与反思

    (一)甲午战败的原因

    (二)甲午战败的教训

   小结

  中国梦:从悲情走向超越

   前言

   一 从前甲午到后甲午的文化嬗变

   二 天朝之败与文化追问

   三 从大国悲情走向文化创伤

   四 现代化缺口:优质文化的流失

   五 中国梦:从反思到超越的文化准备

 第二篇 外交、地缘政治

  近代日本“征韩”录

   一 高调“征韩”源远流长

   二 双管齐下 制造分裂

   三 阴谋颠覆,武力占领

   四 强行“改革”,蚕食鲸吞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一 朝鲜半岛在东北亚的地缘战略意义

   二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格局促使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一)清国掌控主导权,日本策动朝鲜独立

    (二)英俄争霸改变了东北亚地缘格局,日本抢在沙俄之前下手

  甲午战前中日外交话语权之争

   一 宗藩关系与国际法的最初遭遇:中日关于属国自主的争论

   二 甲申政变后中日围绕“属国”与“自主”的交涉

   三 日本出兵后各国对宗主权的态度

   结论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外交立场

   一 甲午战争前美国的东亚外交政策

   二 美国在甲午战争初期的外交活动

   三 美国保护中日在对方国家的商民和对旅顺惨案的态度

   四 田贝与张荫桓和邵友濂出使

   五 科士达在中日谈判中的立场和作用

   六 美国与马关谈判和三国干涉还辽

   七 对美国在甲午战争中立场的认识与评价

  《马关条约》第一款的形成过程

   一 甲午战争期间朝鲜被迫成为日本的“攻守同盟”

   二 清政府战争目标的变化:从保护属邦到保卫国土

   三 中日下关谈判中的朝鲜问题

  钓鱼岛与甲午战争

   一 日本吞并琉球

   二 日本觊觎钓鱼岛

   三 日本侵占台湾岛、澎湖列岛

   四 钓鱼岛与《马关条约》关系的争论

   五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

  论日本的“朝鲜独立论”与甲午战争

   一 以“朝鲜独立论”为名,讹诈清廷,企图割裂中朝的宗属关系

   二 以维护朝鲜“独立”为名,出兵朝鲜并发动甲午战争

   三 以扶持朝鲜独立为由,行蚕食吞并之实

  陆奥外交的诸相*

   一 日本的陆奥外交研究与《蹇蹇录》

   二 跨越时间与领域的《蹇蹇录》

   三 不同于日本外交的陆奥外交的特征

   四 《蹇蹇录》的修辞手法

   五 背后的主人公李鸿章

  和平之路与战争之路

   一 序言

   二 日本的早期亚细亚主义与兴亚会的“东亚联合”

   三 兴亚会与何如璋、黄遵宪、王韬之关系

   四 《朝鲜策略》与“东亚联合”

   五 结论

  北洋海军访问新加坡的历史反思

   一 “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二 1887年北洋军舰首访新加坡

   三 1891年清廷升格新加坡为总领事馆

   四 甲午战争前夕最后一次访问

   五 如何解读北洋舰队三次访新

   五 甲午海战的历史反思

    1.反思之一:管理理念(management mentality)

    2.反思之二:设备维修(maintenance concept)

    3.反思之三:实战经验(practical experience)

   结语

 第三篇 人物研究

  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与甲午战争的爆发

   一 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与“脱亚论”

    (一)福泽谕吉的“文明论”

    (二)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二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

    (一)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

    (二)“脱亚入欧”思潮推动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三 福泽谕吉思想论的剖析

    (一)福泽谕吉的内政思想

    (二)福泽谕吉的外交思想

   四 福译谕吉“文明论”与鼓吹侵略战争

    (一)甲午战争舆论思潮的指导者与宣传者

    (二)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责任者与推动者

  补说戴理尔的生平

   一 前言

   二 旧误的清理

    (一)卒年之误

    (二)取“戴乐尔”为Tyler汉名之误

    (三)视戴理尔为中国海军中人之误

   三 戴理尔早曾刊述甲午诸海役吗

   四 郝威的下落

   五 第二次革命

   六 “一战”时拘留德奥商轮

   七 退休前的著述

   八 退休后的生活和写作

   九 观察

   十 后记

  论《申报》与“金玉均被刺”事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申报》对“金玉均被刺”事件的报道

    1.较为系统介绍了“金玉均被刺”事件经过

    2.对刺客洪钟宇做了全面介绍

    3.对金玉均被刺杀的缘由做了介绍和探究

    4.报道和介绍了相关方调查、处理该案及善后的情形

    5.报道和介绍了“金玉均被刺”事件的后果与影响

   三 思考与启示

  甲午时期荣禄、翁同龢政争考

   一 甲午之前的荣、翁关系

   二 “练兵十万”起争端

   三 荣禄对翁同龢书房特权的不满

   四 荣禄对翁同龢的排挤及李鸿藻的制止

   余论

  从周馥的三篇诗文谈对戴宗骞的历史评价

   一 引言

   二 周馥及其与戴宗骞的关系

    (一)周馥生平及其甲午战争观

    (二)周馥与戴宗骞的关系

   三 周馥三篇诗文对戴宗骞的评价

    (一)周馥三篇现存诗文简介

     1.《书戴孝侯死事传后》(戴宗骞字孝侯,文中“太仆”亦指宗骞)

     2.《戴孝侯诗集序》

     3.《感怀平生师友三十五律·戴孝侯观察》

    (二)周馥对戴宗骞的评价

     1.善诗文的正气之士

     2.诚信忠孝的道德之士

     3.文武兼备的治军将才

     4.恋恩报国的忠烈之士

   四 对戴宗骞历史评价的反思

    (一)正确对待前人著述

    (二)正确对待口述历史资料

   五 结语

  甲午战争中的英国医生:阿瑟·道奥斯卫特

   一 战前筹建红十字医院

   二 在芝罘救助中国伤员

   三 芝罘的动荡生活

   四 兵民的赞誉:“西国扁卢”

  一个在朝华商眼里的甲午战争:同顺泰号的故事

   一 广东商人目睹的甲午战争

    (一)书信的主要人物

    (二)东学农民运动和甲午战争前夕

    (三)中日在朝鲜的冲突和战场的扩大

    (四)从接二连三的败仗到接连的议和缔约

   二 甲午战争时期广帮商人的活动和新局面:战时景气和积累财富

  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海军提督的“换”与“保”之争

   一 引言

   二 查验船械

   三 提督换人

   四 结论

   附录 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

  一生负气恐全非*

   一 序言

   二 早年经历

   三 试造气行轮船始末

    1.试造“混沌”号气船

    2.试造“混初”号气船

   四 从船政局到神机营

   五 结语

 第四篇 甲午战事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战备及其战略计划

   一

   二

   三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

   一 引发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

    (一)意识形态统治政策的大功告成

    (二)抢占先机的谋划与软硬兼施的实施

     1.欲取朝鲜,先同中国进行谈判

     2.软硬兼施,一举多得

     3.效仿美国人之法叩开朝鲜的大门

     4.毫无声息地吞并了琉球

     5.日本对朝鲜的掠夺变本加厉

     6.狡猾的外交再次获利

    (三)倾全国之力加速扩军备战

     1.建设“海军为当今第一急务”

     2.扩充兵源,变革军制

     3.加快军工企业发展,研制新式武器弹药

     4.大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5.多次派间谍特务来中国搜集各种情报

    (四)提前制定侵略中国的作战方案

    (五)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外交政论略》

    (六)日本借机挑起甲午战争

     1.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诱导清政府出兵朝鲜

     2.日本以“改革”朝鲜内政的名义拒绝从朝鲜撤兵

     3.日本以狡黠的外交手段挑起了战争

   二 甲午战争引发的严重后果

    (一)日本通过甲午一战突然暴富

    (二)日本大搞所谓“战后经营”

    (三)日本的名人和媒体大肆美化、宣扬侵略行为

    (四)开战即能暴富,使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极端膨胀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朝鲜政府的协助战争行为及对日依附问题

   一 绪论

   二 1894年的朝鲜问题与日本挑起战争

    (一)朝鲜内政改革问题与清日两国对立

    (二)日本占领景福宫事件及发动战争

   三 甲午改革政权的参战行为以及双重性对应

    (一)甲午政权与日本强迫参加战争

    (二)平壤战役与甲午政权的向背

    (三)甲午政权的慰劳日军及对日协助

   四 结论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驻华使领馆撤使及情报人员的布留

   一 秘密向美国委托护侨

   二 北方各大使领馆的撤离

    (一)驻北京公使馆的撤离

    (二)驻天津领事馆的撤离

    (三)驻芝罘和牛庄领事馆的撤离

   三 驻上海总领事馆及长江以南地区日本侨民的撤离

   四 情报人员的布留

  甲午战争时期的上海反应

   一

   二

   三

   四

   五

  《字林沪报》对甲午战争的报道

   一 《字林沪报》对甲午战争报道的来源分析

    (一)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要采写者

    (二)《字林西报》是《字林沪报》新闻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

    (三)其他报纸也是《字林沪报》新闻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

    (四)《字林沪报》新闻报道的其他信息来源

    (五)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途径多种多样

   二 《字林沪报》对甲午战争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四字标题”为主的新闻标题

    (二)“来源+内容+观点”的新闻主体

    (三)“真假不一”的新闻内容

     1.基本符合史实的新闻报道

     2.明显偏离史实的新闻报道

     3.对应补充史实的新闻报道

     4.存疑不定的新闻报道

   三 《字林沪报》对甲午战争报道的立场分析

    (一)“有闻必录”的新闻思想

    (二)“客观主义”报道思想

    (三)真实新闻观

    (四)拥华批日,抑日扬华

  朝鲜史料所记载的甲午战争丰岛、成欢战斗

   一 绪言

   二 朝鲜内浦地区与有关丰岛战斗记录

   三 有关成欢战斗以及清军北上平壤记录

   四 日军回师汉城与朝鲜儒生们的义兵计划

   五 结语

  对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术问题的分析

   一 从战术上分析,黄海海战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

   二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采取的“犄角雁行阵”的不足

  黄海大战战况:汉纳根的两个德文报告引起的思考

   一 引言

   二 《北洋舰队》提及的中国海军的备战问题

   三 《北洋舰队》对黄海大战战程描述引起的思考

   四 《皇室军队》对黄海大战的检讨

   五 结论:失意洋顾问的控诉

  甲午战争中日鱼雷艇部队之比较

   一 鱼雷艇部队装备之比较

    (一)北洋海军鱼雷艇

    (二)日本海军鱼雷艇

   二 鱼雷艇官兵素质之比较

    (一)北洋海军鱼雷艇军官

     1.正式编制军官

     2.战时任命军官

     3.军官受海军教育程度

    (二)日本海军鱼雷艇军官

    (三)北洋海军鱼雷艇士兵教育训练情况

     1.培训机构

     2.培训对象

     3.培训规模

     4.师资力量

    (四)日本海军鱼雷艇士兵教育训练情况

     1.培训机构

     2.艇员来源

     3.培训方式

   三 中日双方对鱼雷艇运用之比较

    (一)北洋海军对鱼雷艇的运用

     1.参加海上决战

     2.护航、巡逻、侦察和夜袭

     3.对岸作战

     4.港口防御

    (二)日本海军对鱼雷艇的运用

     1.旅大作战中的日本鱼雷艇

     2.山东作战中的日本鱼雷艇

   四 中日鱼雷艇部队损失之比较

    (一)北洋海军鱼雷艇部队损失情况

     1.鱼雷艇伤损情况

     2.鱼雷艇官兵损失情况

     3.再析鱼雷艇脱逃事件

    (二)日本海军鱼雷艇部队损失情况

     1.鱼雷艇伤损情况

     2.鱼雷艇官兵损失情况

   五 结论及深思

  甲午战争时期海军观瞄射控技术及中日舰队炮战运动

   一 19世纪中叶之前的火炮瞄准方法

   二 传统的各种距离测定方法

   三 北洋海军的观瞄射控水平

   四 北洋海军使用的无烟发射药

   五 巴尔-斯特劳德测距仪的出现

   六 日本海军的新型火炮和观描射控水平

   七 日本海军的炮术运用与舰队炮战运动

   八 浅水效应对海战初期双方舰队运动的影响

   九 对中日双方技战水平的对比

  甲午威海之战中方战略战术评析

   一 威海之战的简单回顾

    (一)日军荣成登陆

    (二)石家河前哨战

    (三)南帮炮台争夺战

    (四)刘公岛保卫战

   二 中方战略思想的变化及其后果

    (一)由“主战”向“主和”转变——最高决策决定对外关系基调

    (二)由“自强”向“示弱”转变——对敌心态决定战争走向

    (三)由“积极防御”向“消极防御”转变——战略思想决定战役胜负

   三 中方两种战术之对比:“固守”还是“迎剿”

    (一)初期产生的“固守”战术

    (二)后期形成的“迎剿”战术

     1.迎剿战术的由来

     2.迎剿战术的实施

   四 结语:历史的遗憾

  甲午辽东半岛陆战研究

   引语

   一 清军在辽东半岛的战事

   二 清军将士奋勇抗日精神将永彪史册

   三 辽东半岛陆战的经验教训

  旅顺“不能一日守”原因浅析

   一 清军在旅顺的防御部署

   二 旅顺后路炮台的攻防战

   三 旅顺后路失守的原因

  北洋海军引进装备之得失

   一 北洋海军引进装备的历史初衷与基本策略

   二 北洋海军引进装备之得

    (一)促成了中国近代化海军舰队及海军实力的提升

    (二)推动了近代中国兵器工业与舰船技术的发展

    (三)引进装备带动了装备技术的引进

    (四)引进装备促进了海军人才队伍建设

   三 北洋海军引进装备之失

    (一)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引进装备产生负面影响

    (二)落后工业体系与创新能力不足加重了对引进装备的依赖

    (三)企业参与不够导致引进装备缺乏持续活力

    (四)忽视引进装备与技术转移的耦合

   四 得失之间:历史的启示

    (一)“人”“技”“器”的合一

    (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统一

  北洋海军军官阶层教育训练的得失初探

   一 北洋海军军官阶层教育训练的主要做法

    (一)兴办专业学堂开展新式教育,打牢军官阶层的科学文化技术基础

    (二)选派优秀学员赴欧洲海军强国留学,拓宽军官培养途径

    (三)坚持开展远航训练,培养和提高军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四)聘请洋员参与训练管理,提高各级军官处理日常事务和突发情况的水平

    (五)以优厚的待遇,保持军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二 北洋海军军官阶层教育训练的主要缺失

    (一)缺乏任职教育,军官队伍的知识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

    (二)缺乏实战化训练,军官队伍的战术素养普遍较低

    (三)几无岗位任职交流,军官的任职经历大多比较单一

    (四)缺乏严格管理,军官阶层的凝聚力相对较弱

  基于军事心理视域的甲午战争反思

   一 不同心态下的错误知觉行为

    (一)日本“蔑视与畏惧”的战略冒险决策

    (二)清朝“盲目虚骄”的主战决策

   二 中日不同心理状态下的作战准备

    (一)日军“器状且有心”的积极进攻作战

    (二)清军“力弱而无心”的消极防御作战

   三 战争的蝴蝶效应心理影响

    (一)日本“大和民族沙文主义”意识陡然膨胀

    (二)清朝“屈辱师日”悲情意识下的觉醒变革

  甲午战争中日本获胜的侥幸因素探析

   一 甲午前后清军受益于洋务运动初步具备了遏制周边军事冲突的较强实力,侥幸的是日本对中国处心积虑的长期战略图谋未被真正察觉,对日缺乏足够警惕的清廷在措手不及中被实力相当的日本打败

   二 日本不顾外交及军事风险一意孤行,侥幸的是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进一步助长了其军事冒险精神

   三 清军部队基层士兵的装备与战力较好,不幸的是部分一线指挥官临阵脱逃为日本提供了乘胜追击的战略态势

   四 李鸿章的后期保守战略基本符合实际,不幸的是清廷未真正下决心采用持久作战的方式与日本斗争到底

 第五篇 战争影响

  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缺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引言

   一 “人心”的话题与“甲午”战前内治环节的缺失

   二 军事失败的延续:对日本价值的过度倾倒

   三 对中日间“落差-权利”结构的分析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想的萌发

   一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民族复兴思想

   二 梁启超“少年中国”的民族复兴思想

   三 国粹派“文化复兴”的民族复兴思想

  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

   一

   二

   三

   四

   五

  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抗日运动之梗概

   一 乙未割台后的民情

   二 义军锋起及日军镇压

   三 台湾总督府的招降政策

   四 反抗者逮捕之司法处分

   五 结语

  综述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朝野反割台的努力

   一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台湾被割让

   二 清政府官员反割台的呼声

   三 台湾各界反割台的呼声

  甲午海战失利后闽台知识分子的反应

   一 甲午海战前后闽人的牺牲与抗争

    1.甲午海战中闽人做出巨大牺牲

    2.闽台士子积极参与反割台斗争

   二 甲午中日海战失利后闽台知识分子的反应

    1.夷夏观念遽变后闽人严复盗取西方思想之火

    2.通过办学堂、办报来开启民智

     (1)办教育

     (2)办报

    3.积极谋划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维新运动

  甲午战败后清朝在野士绅组织学会的活动

   一 保国会

   二 强学会

   三 中国公会与兴儒会

  两个甲子的记忆与反思

  甲午战争与国族认同再建构

   一 民族之痛vs.历史失忆

   二 蓄意淡化甲午乙未之历史记忆

   三 惊天动地的社会巨变vs.不符比例原则的历史记忆

   四 台湾社会无知于当时日本对台湾造成的灾难有多大

   五 台湾社会忘却乙未之役时内地官兵曾与台湾人民联合浴血抗日

   六 义军抗日气壮山河

   七 台湾社会完全不知道七七事变时台湾人民视大陆为祖国

   八 1950年两岸分离后台湾人的历史失忆

   九 以真历史重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甲午战争与亚洲蔑视观的形成

   引言

   一 自战场传回的“清朝印象”

   二 日本国内“清朝蔑视观”的形成

   结语

  乘舟浮海中国行

   一 前言

   二 台湾总督府对出国之规范*

   三 留日学生前往中国大陆的案例

    (一)法政工作者(54人)

    (二)担任教职者(31人)

    (三)从事抗日活动者(28人)

    (四)从医者(25人)

    (五)求学者(19人)

    (六)从事商业者(17人)

    (七)文化工作者(9人)

    (八)警察(3人)

    (九)传教者(2人)

    (十)其他(7人)

   四 小结

  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参与清末近代化教育之探讨

   一 前言

   二 近代化教育之推动

   三 日本人参与新式学堂的教育状况

   四 来华参与近代化教育的日本教育者

    (一)京师大学堂的教师培育

    (二)直隶省的教育改革

    (三)中国女子教育的启蒙

   五 结语

  论近代日本的甲午狂热

   一 日本人甲午狂热诸象

    (一)全国上下一片叫战声

    (二)日本国民总动员

   二 甲午狂热的由来

    (一)日本军国主义体制所决定

    (二)日本人的特性使然

  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华移民侵略问题研究

   一 日本对华移民侵略全概况

    (一)日本对台湾的移民入侵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入侵

    (三)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移民入侵

   二 日本对华移民侵略的危害和影响

    (一)占领土地,掠夺资源

    (二)加紧对中国人民的剥削

    (三)毒化和同化中国人民

    (四)日本对华移民侵略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三 由日本对华移民侵略引发的思考

    (一)准确定位日本侵华战争的时限

    (二)进一步透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三)从移民问题看日本国民的战争责任

   四 结语

  韩国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以及东学农民军的名誉恢复

   一 前言

   二 东学和东学农民革命

    (一)东学

    (二)东学农民革命的展开过程

    (三)东学农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

    (一)1894年以来一百年间的纪念事业

    (二)1994年东学农民革命100周年的纪念事业

    (三)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团体的活动

    (四)东学农民革命纪念财团

   四 东学农民军名誉恢复

   五 结语

  论甲午战争与“九一八”事变

   一 甲午战争发展为日俄战争之战

    (一)踌躇满志,得而复失

    (二)以俄为敌,十年磨剑

    (三)一战获胜,失而复得

   二 日俄战争导致“九一八”事变

    (一)日俄战争是“九一八”事变的准备

    (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第六篇 海权战略

  中日甲午战争是争夺制海权

   一 中国海军由木帆船转变为坚船利炮

   二 中国海军由分散各省的水师转变成独立的军种

   三 中国海军由只有海岸防御设施转变到拥有了制海权

  甲午前二十年中日朝鲜方略再检讨

   一 三国分道扬镳

   二 日朝通使

   三 默许日朝直接交涉

   四 重构大国均势

   五 控制与反控制

   六 强势控制

  甲午战前李鸿章的海军战略及建军识见(1874~1894)

   (一)李鸿章的生平及海军战略思想

   (二)新式海军建军的识见(上)

    1.海军指挥权的集中——筹设海军部

    2.对舰种及兵器之认识

    3.军备——购舰计划

   (三)新式海军建军的识见(下)

    1.海军基地

    2.海军教育

    3.海军经费

   (四)结论

  李鸿章近代海防思想形成原因探析

   一 李鸿章海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 李鸿章近代海防思想形成的渊源

    1.时局之变

    2.师承林魏

    3.兼收西学

    4.传统影响

   三 李鸿章近代海防思想及其特点

    1.“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海防思想

    2.“和戎”的外交与海防思想

  甲午战争与东亚海权

   一 甲午战前的东亚海权之争

   二 制海权对甲午战争及其结局的影响

   三 甲午战后东亚海权格局之变中的中国命运

  “伤心问东亚海权”

   一 中国发展近代海军缺乏资本主义政治之“本”

   二 中国发展近代海军缺乏资本主义经济之“源”

   三 中国发展近代海军缺乏资本主义工业之“基”

   四 中国发展近代海军缺乏积极进取的海军战略之“魂”

   结语

  海洋、海权、海军

   一 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权意识的觉醒和斗争

   二 甲午战争中国海权斗争失败的原因

   三 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

   四 结语

  甲午割辽与日本满韩侵略政策再探讨

   一 问题的界定与学界的相关论述

   二 近代日本“满韩”侵略构想及战略规划

   三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满韩地区的侵吞

   四 结论:“满韩不可分”与日本大陆政策研究

  北洋海军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历史启示

   一 北洋海军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北洋海军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军事走向近代化,其地位、作用不可忽视

    (二)北洋海军的近代化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延缓了战争的爆发

    (三)北洋海军的近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海防实力,为抗击日本侵略奠定了基础

    (四)北洋海军的创建,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型海军人才,为近代中国反对日本海上侵略准备了骨干力量

   二 北洋海军建设的深刻教训

    (一)创建北洋海军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二)北洋海军建设和发展缺乏经济动因

    (三)北洋海军军事体制缺乏根本性的改革

    (四)北洋海军建设缺乏先进的军事思想

   三 历史启示

    (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建设强大海军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二)建设强大海军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三)确立科学的先进的海军战略指导思想

  北洋海军是中华民族海权观的伟大实践

   一 建立北洋海军是清政府国防战略的重大转折

   二 北洋海军的先天不足导致覆灭的必然结局

    1.“世界”观

    2.改革观

    3.“道”“器”观

    4.习性观

   三 北洋海军是中华民族海权观的必要实践

    1.围绕北洋海军建立的前后过程,中国建成了初步的近代工业基础,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基础

    2.引进了近代教育理念和形式,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培养和保存了海军人才

    3.北洋海军是树立中华民族的海权观的一次伟大和必要的实践

 第七篇 史料发掘

  从几件史料补述甲午战史

   前言

   一 甲午海军战死人员入祀问题

   二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内容的商榷

   三 甲午战争遗物的索还

   结语

  对丁汝昌、李鸿章黄海海战奏报的研读

  从英国外交部档案揭开北洋海军提督衔琅威理辞职风波之“真相”

   前言

   一 过往就撤旗事件的论文研究概论

   二 英国外交档案F.O.17/1170并其内的琅威理电报内容研究

   三 F.O.17琅威理电报之内容与撤旗事件的考据

    (一)事件的发生情况

    (二)琅威理与李鸿章会面的内容

    (三)琅威理辞职的远因

    (四)琅威理误会其中国提督身份与辞职事件的爆发

   四 琅威理事件与中国外交斡旋的失败

   五 结语:撤旗事件与甲午战争失败的关联

   附录一

  甲午战争辽东统帅宋庆碑刻史料探究

   一 从《敕建昭忠祠碑》看毅军辽东御日

   二 《宋庆墓志铭》对《清史稿》《蓬莱市志》的纠误

   三 《宋宫保建桥修路运沙填沟阖邑感德碑》与《煅婴赋》

   四 宋庆“虎”字碑及慈禧皇太后赐匾

   五 结语

  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的几个问题

   一 前言

    1.丰田龙成《战地日记》的由来

    2.丰田龙成其人

    3.《战地日记》译文

   二 摩天岭炮台攻防战与大寺安纯殒命

    1.摩天岭炮台之攻防战

    2.大寺安纯之死

   三 北洋海军陆战队的登陆作战

    1.确曾发生过北洋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

    2.陆战队登陆作战地点在何处

    3.龙庙嘴炮台附近的登陆作战持续时间

    4.是否将南岸水雷营学生兵误认为海军陆战队

   四 《战地日记》反映北洋海军之善战

    1.赵北嘴炮台的炸毁

    2.北洋海军舰炮造成日军重大伤亡

    3.日军自摆乌龙的误伤事件

    4.孙家滩阻击战之小胜

   五 结语

  甲午战前《申报》中的朝鲜资料述评

   一 关于朝鲜社会生活的简短报告

   二 关于东学党事件的追踪报道

    (一)对东学党请愿活动的报道

     1.关于东学党性质的报道

     2.关于各国反应的报道

    (二)对东学党起义的报道

     1.关于东学党起义性质的报道

     2.关于朝鲜应付东学党起义的报道

     3.关于日本乘机出兵朝鲜的消息

     4.中国政府对东学党起义的反应

   三 关于金玉均被杀事件的密集报道

    1.金玉均遇刺情形

    2.关于刺客洪钟宇的介绍

    3.对金玉均被戮尸的报道

    4.关于金玉均谋反的回顾

   四 对于中朝宗藩关系的高度关注

    1.对中朝宗藩关系的系统梳理

    2.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反复强调

    3.对日本否认中朝宗藩关系的愤怒

  浅析甲午战前的日本海军舰队制度化的完善

   一 舰队编制和舰船类别的制定

    (一)舰队编成的完善

    (二)舰船分类和舰籍的划定

    小结

   二 舰队训练与涂装标准的探索

    (一)舰炮射击训练概则的确立

    (二)舰队运动阵形的探索和定型

    (三)舰船涂装的实用化

    小结

   三 战前军备与军令体系的建设

    (一)战前日本舰队加速建设的外交背景

    (二)舰队军备扩张的加速

    (三)军令部的成立和战时大本营条例的制定、实施

    小结

   总结

  北洋海军“镇”字蚊子船再探

   前言

   一 英国蚊子船的发展历史

    (一)蚊子船之前炮艇的发展沿革

    (二)蚊子船诞生的背景:“英格兰堡垒”(Fortress England)理论和海军技术的革命

    (三)1874年前英国蚊子船的设计与发展

    (四)蚊子船的作战方式及其消亡

   二 中国政府购买的第一、二批蚊子船

   三 “镇北”级蚊子船

    (一)中国政府与阿姆斯特朗公司就订造第二批炮艇的磋商

     1.流产的1877年福建省订购计划

     2.“镇北”级蚊子船的订购

     3.赫德、葛德立对“镇北”级设计的改进意见

    (二)“镇北”级的技术性能

    (三)“镇北”级的建造、回航及验收

     1.建造和试航

     2.回航及验收

   四 “镇中”级蚊子船

    (一)1879年的海防讨论

    (二)巴林公司的炮艇方案招标

    (三)“镇中”级蚊子船的订购

    (四)琅威理对“镇中”级炮艇的改进意见及“镇中”级的技术性能

    (五)“镇中”级的建造、回航及验收

    (六)“镇中”级订购的余音——阿姆斯特朗公司推荐的新型蚊子船

   五 北洋海军“镇”字蚊子船的服役经历

    (一)1879~1894年期间北洋“镇”字蚊子船的服役经历

    (二)甲午战争中的北洋“镇”字蚊子船服役经历

    (三)日本海军时期的“镇”字蚊子船服役经历

  甲午战争阵亡海军将士知多少

   一 从档案中寻找历次战斗伤亡情况

   二 池仲祐的寻找

   三 无法消除的疑惑

  船政第一批留英海军学生照片辨析

  旅顺黄金山“南北洋炮台之冠”的兴衰

   一 旅顺海岸炮台的兴建

    (一)旅顺军港

    (二)旅顺黄金山炮台

   二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旅顺炮台

   三 俄占旅顺黄金山炮台及战争警示

  影实比对在甲午历史研究中的成功尝试

   引论

   一 发现柏顶炮台——兼证“合庆滩炮台”的谬误

    (一)中方档案史料中的柏顶炮台

    (二)日方档案史料中的柏顶炮台

    (三)“合庆滩炮台”的由来

    (四)两个岛屿“印证”柏顶炮台

   二 澄清祭祀台炮台(到底备炮几门,在哪里),发现北洋子药总库、拐角快炮台、田鸡炮台

    (一)关于祭祀台炮台的混乱记录

    (二)四张老照片,“祭祀台”谜团重重

    (三)三张老照片的曲折“落地”

    (四)13个神秘“厂舍”和民间记忆

    (五)中方档案中的北洋“子药总库”

    (六)“火药库”毁于日军撤离前的爆破

    (七)拐角快炮台、田鸡炮台、马头涯炮台

   结论

 写在前面的话

俞吉浚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俞吉浚全书》(Ⅰ~Ⅳ),首尔,一潮阁,1971。

黄玹:《梅泉野录》,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55。

黄玹:《梧下记闻》7册,未刊文献。

金允植:《继阴晴史》,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71。

郑乔:《大韩季年史》,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74。

缪德尔(音译):《缪德尔主教日记》(Ⅰ、Ⅱ),首尔,韩国教会史研究所,1986、1993。

《旧韩国官报》

《高宗实录》

历史问题研究所东学农民革命战争百周年纪念事业推进委员会编《东学农民战争史料丛书》30册,首尔,历史芸研究所,1996。

《驻韩日本公使馆记录》(1~8),果川,国史编纂委员会,1986~1996。

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27~28),东京,日本外务省。

《东京朝日新闻》

《时事新报》

《读卖新闻》

李瑄根:《韩国史(现代编)》,首尔,震檀学会,1963。

李光麟:《韩国史讲座:近代编》,首尔,一潮阁,1984。

柳永益:《甲午更张研究》,首尔,一潮阁,1990。

韩国历史研究会编《1894年农民战争研究》(1~5),首尔,慧眼,1991~1997。

具仙姬:《韩国近代对清政策史研究》,首尔,慧眼,1999。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0——清日战争与甲午改革》,果川,国史编纂委员会,2000。

金容燮:《近现代农业史研究》Ⅲ,首尔,知识化产业社,2001。

王贤钟:《韩国近代国家的形成与甲午改革》,首尔,历史批评社,2003。

王贤钟等:《清日战争期韩中日三国的相互战略》,首尔,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

李钟贤(音译):《近代朝鲜历史》,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李钟贤(音译):《朝鲜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史(1)》,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4。

元宗奎(音译):《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近代编)》,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4。

历史编辑部编《甲午农民战争100周年纪念论文集》,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4。

田保桥洁:《近代日鲜关系の研究》(上、下),京城,朝鲜总督府中枢院,1940。

田保桥洁:《日清战役外交史の研究》,东京,刀江书院,1951。

中塚明:《日清战争の研究》,东京,青木书店,1968。

朴宗根:《日清战争と朝鲜》,东京,青木书店,1982;首尔,一潮阁,1990。

高桥秀直:《日清战争への道》,东京,创元社,1995。

中塚明:《历史の伪造をただす:战史から消されたの日本军の朝鲜王宫占领》,东京,高文研,1997。

《1894年,占领景福宫》,首尔,青史,2002。

海野福寿:《日清·日露战争》,东京,集英社,2001。

大谷正:《兵士と军夫の日清战争》,东京,有志舍,2001。

原田敬一:《日清战争》,东京,吉川弘文馆,2008。

《台湾总督府报》(各年)。

台湾总督府编《台湾总督府事务成绩提要》(1911年),第17编(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

厦门台湾居留民会编《厦门台湾居留民会报——三十周年纪念特刊》,厦门:厦门台湾居留民会,1936。

《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1911年7月11日,永久保存,第17卷《本岛渡航旅券取缔ニ关スル照复ノ件》。

台湾总督府编《台湾总督府事务成绩提要》(1908年),第14编,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

近藤正己:《总力战と台湾日本植民地崩坏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96。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著《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二),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二刷发行,1995。

谢春木:《台湾人は斯く观る》,台北:台湾新民报社,1930。

兴南新闻社编《台湾人士鉴》,台北:兴南新闻社,1944。

台湾新民报社编《台湾人士鉴》,台北市:台湾新民报社,1937。

林进发:《台湾人物评》,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

新高新闻社编《台湾绅士名鉴》,台北:新高新报社,1937。

台湾新民报社编集《台湾人名辞典》,东京:日本图书センタ-,1989。

若林正丈:《海峡》,东京:研文出版社,1985。

梁华璜:《台湾总督府的“对岸”政策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

陈逸松口述、林忠胜撰述《陈逸松回忆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

颜尚文计划主持《嘉义市医疗业口述历史》,嘉义:嘉义市文化局印行,2005。

游鉴明:《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司法院司法行政厅”编《台湾法界耆宿口述历史》第一辑,台北:“司法院”,2004。

赖彰能编纂《嘉义市志》卷七《人物志》,嘉义:嘉义市政府编印,2004。

陈运栋编纂《重修苗栗县志·人物志》卷卅二上册,苗栗:苗栗县政府,2006。

章子惠编《台湾时人志》,台北:“国光”出版社,民国36年(1947)。

卓遵宏、林秋敏:《林衡道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1996。

陈宝川口述、卓遵宏、欧素瑛访问《陈宝川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1999。

王仲孚等:《沙鹿镇志》,台中:沙鹿镇公所,1994。

王仲孚等:《梧栖镇志》,台中:梧栖镇公所,2005。

周宗贤主编《二水乡志·人物篇》,彰化:二水乡公所,2002。

廖瑞铭等:《大甲镇志》,台中:大甲镇公所,2009。

张胜彦总编纂《台中县志》卷七《人物志》,台中:台中县政府,1989。

陈青松执行撰稿编辑《基隆第一·人物篇》,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4。

“国史馆”编著《“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十六辑,台北:“国史馆”,1998。

陈在正、陈支平编纂《芦洲李宅祖谱源流(田尾厝)》,台北县芦洲市:财团法人芦洲李宅基金会,2006。

张炎宪、庄永明、李筱峰:《台湾近代名人志》(第三册),台北:《自立晚报》,1987。

王河盛等纂修《台东县史·人物篇》,台东县政府,2001。

郑森松主撰《竹东镇志·历史篇·历代名人列传》,新竹:竹东镇公所,2005。

吴铜:《台湾医师名鉴》,台中:台湾医药新闻社,1954。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同胞抗日50年纪实》,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

沈同来等:《仁武乡志》,高雄:仁武乡公所,1984。

林德政总纂修《安南区志》,台南:安南区公所编印,1999。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92。

谢英从主编《花坛乡志·人物篇》,彰化:花坛乡公所,2006。

廖瑞铭等:《大甲镇志》,台中:大甲镇公所,2009。

刘捷:《我的忏悔录》,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洪丽完总编纂《二林镇志》下册,彰化:彰化县二林镇公所,2000。

黄典权总编纂《重修屏东县志》卷六《人物志》,屏东:屏东县政府,1097。

张哲郎主编《北斗镇志·人物篇》,彰化:北斗镇公所,2000。

林庆彰主编《日治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在中国》,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04。

新竹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竹市志》卷七《人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编印,1997。

陈炎正等:《丰原市志》,台中:丰原市公所,1986。

栗原纯:《台湾籍民和国籍问题》,发表于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于2000年6月7~9日举办之台湾文献史料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

吴雯:《二十年旧梦兵学寮》,《自由谈杂志》第6卷第10期,1955年。

许雪姬:《日治时期澎湖瓦硐籍的医生》,《澎湖研究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辑》,澎湖县马公市:澎湖县文化局,2002,第396~417页。

许雪姬:《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台湾人》,《长庚人文社会学报》2008年第1期,第33~83页。

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人的海外经验——在“满洲”的台湾医生》,《文化差异与社会科学通则:纪念张光直先生学术研讨会(台湾史与人类学组)》,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第1~52页。

卞凤奎:《日本外交史料馆所藏台湾籍民抗日文宣组织——以日治时期上海为中心》,《台北文献》2005年第152期,第325~357页。

刘敏光:《台湾音乐运动概略》,《台北文物》第4卷第2期,1955年,第6页。

黄仁:《在中国影坛发展有傲人成就的台湾人》,《台北文献》2004年第147期,第163~167页。

金恩正、申淳铁、文炳学:《东学农民革命百周年纪念事业白书》,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团体协议会,1995。

申淳铁、李进荣:《实录东学农民革命史》,西京出版社,1998。

金恩正、文炅敏、金元容:《东学农民革命100年》,罗南出版社,1995。

李真荣:《东学农民革命认识的变化及其课题》,载《东学农民革命的东亚意义》,西京出版社,2002。

裴亢燮编《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企划计划》,东学农民革命参与者名誉恢复审议委员会,2005。

李炳圭编《东学农民革命参与者名誉恢复审议委员会白书》,东学农民革命参与者名誉恢复审议委员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