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8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源流及其当代影响图书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rx's Civil Society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Influence

SSAPID:101-8683-0617-23
ISBN:978-7-5201-006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意在探讨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渊源及流变。重点梳理探讨了市民社会思想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演变,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内涵,市民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过程中的流变。尤其是探讨了市民社会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诸国以及中国的发展演变情况,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研究情况。本书最后部分还探讨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哲学与社会发展文丛
作 者: 李永杰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总序

 后记

 序言

 导言

  一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考证

    2.译介国外有关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研究

    3.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4.一大批较为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学术论文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四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之渊源

  第一节 市民社会概念演变的词源学考证

   一 英文Civil society演变的词源学考察

   二 德文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演变的词源学考察

   三 汉语“市民社会”概念辨析

  第二节 近代以前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古希腊罗马的公民观

   二 古希腊罗马的市民(公民)社会理论

   三 中世纪的市民(公民)社会理论

  第三节 近代市民社会思想演变

   一 近代市民(公民)社会的基础

   二 马基雅维利的市民社会思想

   三 霍布斯、洛克的市民社会思想

   四 康德的市民社会思想

  第四节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黑格尔市民社会总论

   二 黑格尔市民社会的三个环节

    (一)需要的体系

     1.需要及其满足的方式

     2.劳动的方式

     3.财富

    (二)司法

    (三)警察和同业工会

   三 黑格尔市民社会的主要特点归纳

    1.市民社会是市场领域的真实写照

    2.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3.市民社会奉行自我中心主义

    4.市民社会是特殊的领域

    5.市民社会具有非道德性

    6.市民社会是人的自发而非自觉的领域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一 生活环境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形成的影响

   二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信奉

    (一)马克思开始接触黑格尔哲学

    (二)黑格尔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念

    (三)马克思对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念的信奉

   三 马克思对“物质利益表达意见的困难”

    1.政治国家是否能够代表自由和理性

    2.国家是否代表普遍利益

   四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念的批判

   五 对马克思“颠倒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再评价

  第二节 初步接触经济学时期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论犹太人问题》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1.市民社会是私人领域

    2.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原则

    3.市民社会的自由原则

    4.市民社会的交往原则

    5.市民社会的拜金主义原则

    6.市民社会的主体性原则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三 《巴黎手稿》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1.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2.工人同劳动的异化

    3.劳动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4.人与人的异化

    5.交往异化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时期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1.市民社会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反过来又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2.市民社会是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社会

    3.市民社会解构了古代的共同体社会,又将为“真正的共同体”所扬弃

   三 《共产党宣言》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第四节 《资本论》时期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市民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

   二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从共同体社会向市民社会的发展

   三 市民社会是一个社会有机体

   四 对市民社会不合理性的批判

   五 未来的共产主义对市民社会的超越

  第五节 马克思晚年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古代共同体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 古代共同体社会的解体机制

   三 从共同体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逻辑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总体概括

  第一节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辨析

   一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通常理解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其他规定性

    1.市民社会就是资产阶级社会

    2.市民社会属于私人领域

    3.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

   三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诸论点

   一 市民社会解构了前现代社会的坚实共同体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强共同体、弱个体的社会,个体依附于共同体

    (二)资本主义社会是强个体、弱共同体的社会,凸显了个体的主体性

    (三)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的共同体,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张力得以合理地安排

   二 市民社会充分彰显了现代精神

   三 市民社会存在普遍物化的趋势

   四 市民社会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基础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一 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概念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内涵辨析

   三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所蕴含的理论

   四 市民社会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部分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之流变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市民社会

   一 苏联的市民社会发展状况

    (一)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基础

    (二)苏联模式的建立

    (三)苏联模式中不存在市民社会发展的空间

   二 南斯拉夫的市民社会发展状况

    (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的总体概况

    (二)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自治

    (三)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张扬了市民社会精神

     2.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发挥了市民社会的积极作用

     3.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证明了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发展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市民社会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市民社会状况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市民社会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葛兰西市民社会的基本思想

   二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基本思想

   三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传播与创新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思想

   一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研究总体情况

   二 高岛善哉的市民社会思想

   三 内田义彦的市民社会思想

   四 平田清明的市民社会思想

   五 望月清司的市民社会思想

   六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日本传播的启示

 第五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华传播情况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况

   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情况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

    (一)现实市民社会的发展为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国外市民社会理论的译介为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学术氛围

    (三)国内学者有关市民(公民)社会的研究为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传统提供了思想基础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我国学界的研究、讨论与传播

   四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华传播的反思

  第二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

   二 有助于彰显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三 有助于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作用

    (一)市民社会有助于调动市场的积极性

    (二)市民社会有助于培育健康的市场文化

     1.权力边界的合法性之基

     2.我国公共权力边界的变迁

     3.公共权力应该充分地尊重私人领域

    (三)约束资本逻辑,规避市场弊端

   二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公民个体的积极作用

    1.自由主义公民观

    2.共和主义的公民社会观

    3.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之间的当代公民观

   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建构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

    (一)公民意识内涵的界定

    (三)权利意识是“和而不同”的精神基础

    (三)公共精神是公共产品供给“走出囚徒困境”的精神基础

    (四)明于公私之分是社会和谐的现代性保障

    (四)市民社会精神的洗礼是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

本书意在探讨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渊源及流变。重点梳理探讨了市民社会思想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演变,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内涵,市民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过程中的流变。尤其是探讨了市民社会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诸国以及中国的发展演变情况,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研究情况。本书最后部分还探讨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人民出版社,1973。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日〕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尚晶晶、李成鼎等译,求是出版社,1988。

〔日〕望月青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日〕山之内靖:《受苦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彭曦、汪丽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日〕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李萍、李海春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日〕植村邦彦:《何为“市民社会”——基本概念的变迁史》,赵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韩立新主编《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学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意〕马塞罗·默斯托主编《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闫月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意〕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孟丹、王巍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姜丽、张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200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田时纲译,人民出版社,2008。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1999。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王草、葛平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约翰·基恩:《市民社会:旧形象 新观察》,王令愉、魏国琳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美〕唐·E.艾伯利主编《市民社会基础读本——美国市民社会讨论经典文选》,林猛、施雪飞、雷聪译,商务印书馆,2012。

〔南〕达姆扬诺维奇编《铁托自述》,达洲译,新华出版社,1984。

〔美〕丹尼森·拉西诺:《南斯拉夫的实验:1948-1974年》,瞿霭堂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译丛》编辑部译,三联书店,1979。

〔南〕普雷德拉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贾泽林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北京出版社,2005。

孙伯鍨、侯慧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郭刚:《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梁启超与西学东渐》,人民出版社,2010。

丁守和、殷叙彝编著《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人民出版社,1976。

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 应用 形态 前景》,北京出版社,2002。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庄前生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和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

李国钧、程峰主编《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方松华、陈祥勤、姜佑福:《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学林出版社,2011。

庄福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高兆明:《中国市民社会论稿》,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社,2007。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谭晓军:《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蔡英文:《主权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王浩斌:《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曹顺典:《自由的尘世根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魏小平:《探求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人民出版社,2010。

韩立新主编《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张盾等:《黑格尔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六论》,学习出版社,2014。

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

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商务印书馆,2010。

高兆明:《心灵秩序与生活秩序: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释义》,商务印书馆,2014。

张利华等:《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刘秀萍:《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姜佑福:《历史:思辨与实践——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张一兵:《实践塑型与社会历史构境》,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唐正东:《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黄建都:《“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文献及思想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臧峰宇:《晚年恩格斯哲学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孙麾、丰子义主编《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日〕村上俊介:《望月清司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韩立新译,《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

郁建兴:《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曹顺典:《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前沿》2009年第2期。

陈宴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丁瑞媛、胡大平:《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效应——以平田清明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辨正及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2期。

崔予姝:《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与市民社会理论的一致性》,《理论前沿》2009年第19期。

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韩立新:《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李佃来:《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种逻辑》,《哲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李佃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

李淑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辨析》,《学术界》1997年第1期。

卢德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

马超:《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美〕诺曼·莱文:《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王今一译,《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 期。

申文明:《论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现———望月清司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4 期

王浩斌:《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探索》1999年第2期。

王浩斌:《市民社会: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历史语境》,《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王浩斌、王飞南:《市民社会: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 期。

王浩斌:《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韩立新译,《哲学动态》2011年第9 期。

阎孟伟:《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 期。

阎月梅编译《西方学者杰·亨特谈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外理论动态》1996年第24期。

仰海峰:《超越市民社会与国家: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探析》,《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郁建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张盾:《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思想史路径——以“市民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案例》,《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

张雪魁:《古典经济学:“影缩的市民社会”及其当代意义——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一个误解说起》,《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张一兵:《“市民社会”与“人”:一个共时性与历时性向度中的逻辑悖结——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江汉论坛》1994年第5期。

张一兵、周嘉昕:《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认识——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谱系学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周俊:《马克思的批判市民社会理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陈爱萍、丁赞超:《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之诠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洪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解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3期。

苏海龙:《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及其中国化阐释》,《理论界》2010年第5期。

刘忠良:《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刘长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市民社会”解读的探讨》,《社科纵横》2010年第11期。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刘义飞:《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4。

崔予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8。

沈楠:《望月清司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