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3

经济增长中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Farm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s in Economic Growth

SSAPID:101-8670-5525-19
ISBN:978-7-5097-478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室承担社科院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本书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和计量分析模型,寻找耕地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利用村庄样本数据,对耕地数量可持续性、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框架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一 提出研究问题的背景

    (一)经济增长中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

    (二)经济增长的背景

    (三)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二 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框架

   四 创新和不足

    (一)衡量可持续性的方法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综述

  第一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第二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研究

   二 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三 耕地资源利用评价

   四 耕地利用动态平衡分析

   五 耕地安全

  第三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视角

   一 经济学视角

   二 生态学视角

   三 社会学视角

  第四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一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评价研究

   二 耕地资源质量变化评价研究

   三 耕地资源空间变化评价研究

   四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尺度

  第五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一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遴选和体系构建

  第六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 耕地压力指数法

   二 耕地综合指数法

   三 耕地能值足迹模型

    (一)耕地生态承载力

    (二)耕地生态足迹

    (三)生态赤字或盈余

    (四)能值可持续指数

   四 耕地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五 耕地压力径向基函数(RBF)模型

 第三章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第一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一 “耕地”的定义

   二 耕地数量可持续的含义

   三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视角

  第二节 耕地数量变化

   一 对耕地面积数据的说明

   二 对耕地数据差异的解释

   三 耕地面积变化

    (一)耕地面积变动率

    (二)耕地面积环比变动率

   四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份额

  第三节 耕地质量变化

   一 评价耕地质量的指标

   二 全国耕地土壤主要性状变化趋势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

    (二)土壤全氮变化趋势

    (三)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

    (四)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

    (五)土壤pH值变化趋势

   三 全国农田养分平衡与主要作物产量变化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

    (二)主要作物产量变化趋势

    (三)基础地力与作物产量变化关系

   四 耕地化肥施用量

    (一)耕地化肥施用量持续增加

    (二)农田无机氮肥过量施用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四章 中国耕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演进及评述

  第一节 我国耕地管理体制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变化

   一 耕地管理政策萌芽阶段:1978~1985年

    (一)政策发展脉络

    (二)耕地政策主要特点

   二 耕地管理政策制定起步阶段:1986~1997年

    (一)政策发展脉络

    (二)政策的主要特点

   三 耕地管理政策体系初建期:1998~2003年

    (一)政策发展脉络

    (二)政策的主要特点

   四 耕地管理政策体系完善期:2004年以后

    (一)政策发展脉络

    (二)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耕地管理政策

   一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一)土地用途管制政策的主要内容

     1.对土地进行分类

     2.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

     3.严格限制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

    (二)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对耕地的保护作用

   二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刺激耕地供给政策)

    (一)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及内容

    (二)政策实施效果

   三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从质量上增加耕地供给)

    (一)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内容

    (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形成

    (三)政策实施及调整

   四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增加耕地供给的政策)

    (一)土地整理复垦政策的内容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的实施

   五 耕地使用权制度

    (一)耕地的承包经营政策

    (二)承包期延长与调地制度

   六 其他政策

    (一)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政策

    (二)适应生态退耕的政策

    (三)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

  第四节 耕地保护政策的特点

   一 实施全面严格计划控制

   二 审批是耕地保护的重要调节手段

   三 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不断强化

   四 耕地占用税与实际脱节

   五 资金来源单一

  第五节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耕地的产权不清

   二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不完善,执行效果较差

   三 耕地保护政策系统性不强,与其他政策协调性不够

  第六节 初步结论

 第五章 典型国家(地区)的耕地资源保护政策和做法

  第一节 英国的乡村保护

   一 设置绿色隔离带

   二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三 开展农地质量评价

  第二节 荷兰的耕地保护

  第三节 以色列的耕地保护

   一 土地国有,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

   二 设置专门的耕地保护机构和制度

   三 密集开发城区土地

  第四节 日本的耕地保护

   一 立法直接管制转用耕地

   二 土地利用规划

   三 其他影响耕地保护的因素

    (一)土地制度

    (二)土地规模

    (三)选举制度

  第五节 美国俄勒冈州的农地保护

  第六节 各国耕地保护比较和小结

 第六章 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解释

   一 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 耕地数量变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三 耕地数量变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第四节 结论

 第七章 中国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再验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解释

   一 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 耕地数量变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三 耕地数量变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第一节 有关的数据、整理及初步分析

   一 数据来源和指标

   二 数据整理

   三 构建衡量耕地可持续的变量

   四 变量的统计描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解释变量的确定

   三 分析方法的说明

  第三节 耕地数量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原理简介

 第九章 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 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业发展

   三 粮食生产

    (一)播种面积

    (二)粮食产量

    (三)化肥使用

  第二节 土地利用

   一 土地利用结构

   二 耕地面积

    (一)全县的数据

    (二)分乡镇的情况

  第三节 乡镇工业化进程和耕地保护

   一 工业园区

   二 耕地占用与耕地补充——富春乡的调查

    (一)富春乡基本情况

    (二)富春乡耕地减少与补充

   三 乡镇工业化中的土地管理——箕山镇的调查

    (一)箕山镇的招商引资

    (二)乡镇土地管理所的工作

   四 新农村建设与耕地利用

  第四节 启示

   一 以土地无偿出让启动工业化步履艰难

   二 种植粮食具有比较优势

 第十章 城乡统筹中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 成都城乡统筹的进程

   二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政策和行动

    (一)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政策

    (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行动

   三 耕地保护及社会改革政策

    (一)耕地保护基金政策

    (二)村级公共服务补贴

    (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户籍改革

    (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六)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第二节 成都市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第三节 通过土地整理而集中出租耕地

  第四节 “大园区+小业主”的耕地经营模式

  第五节 启示

   一 耕地保护政策肩负着地方城乡统筹的使命

   二 耕地保护基金制度补充耕地资产性收益

   三 土地经营规模不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贫困地区发展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耕地资源及其利用

   一 耕地面积的数据

   二 农业生产与耕地利用

    (一)播种面积

    (二)粮食产量

    (三)提高耕地生产力

    (四)农业经营方式与耕地保护

   三 土地管理政策与耕地保护

   四 一个传统农区村庄的耕地利用——张华镇友坝村

  第二节 城乡统筹试点与耕地利用

   一 起源和进程

   二 嘉川镇和平村试点

    (一)嘉川镇基本情况

    (二)城乡统筹试点的和平村

   三 白水镇卢家坝村

    (一)卢家坝村的耕地利用

    (二)新农村建设与集中居住小区

    (三)城乡统筹试点的进展

   四 高阳镇温泉村

  第三节 启示

   一 贫困山区基本农田保护需要技术政策支持

   二 贫困地区城乡统筹的尴尬

 第十二章 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 概况

   二 经济发展状况

    (一)GDP变化情况

    (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三 城乡居民收入变化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

   四 农业生产情况分析

    (一)种植业生产情况

    (二)养殖业发展情况

  第二节 耕地资源利用状况

   一 耕地变化

    (一)耕地数量变化

    (二)土地流转情况

    (三)土地规模经营情况

   二 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一)灌溉面积的变化

    (二)化肥施用量

    (三)配方施肥情况

  第三节 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一 耕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用地结构不尽均衡

    (二)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合理性

    (三)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四)土地退化严重

   二 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一)耕作制度的实施需要国家层面的立法

    (二)建立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农技推广机制

    (四)研究开发秸秆还田技术

 第十三章 主要发现和结论

  第一节 耕地保护中的数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同等重要

   一 耕地数量总体趋于稳定与建设用地占耕地减少比例增加并存

   二 土壤肥力的改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下降并存

  第二节 耕地保护政策的宏观作用和微观难点并存

   一 耕地保护政策被赋予宏观经济调控的重任

   二 基本农田保护中的技术难点不容回避

   三 加强技术政策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支持作用

  第三节 经济增长和耕地变化的一般规律与阶段性现象并存

   一 耕地数量损失率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国别数据和省级数据结果不同

   二 城市化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 工业化水平和耕地数量变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第四节 影响耕地数量变化和粮食播种数量的因素不同

   一 村庄耕地面积变化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不同

   二 耕地数量变动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动率之间基本不相关

   三 耕地面积变化率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率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村庄外部

   四 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村庄自身

   五 耕地数量可持续性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耕地政策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存在区域差异

   一 耕地保护政策肩负着地方城乡统筹的使命

   二 贫困地区城乡统筹的尴尬

   三 耕地保护基金的可推广性值得研究

 摘要

本书围绕耕地资源保护政策评价、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以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度量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试图揭示经济增长中耕地资源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解释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联系,探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衡量方法和影响因素,为完善政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全书包括13章,可分为4部分内容。第一,政策评价。梳理和评述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概述国外典型国家(地区)耕地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和做法。第二,实证研究。耕地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其作用体现在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层面,本书中分别利用省级和国别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国内外的实证检验。第三,可持续性研究。耕地作为农业资源变量,在同一村庄中的农户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村庄之间耕地禀赋具有显著差异性,这决定了可以村庄为单元从微观层面研究耕地变化。书中利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的村庄数据,对耕地数量可持续性、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强弱程度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利用村级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影响耕地可持续性因素的分析。第四,案例研究。通过山东省、四川省和黑龙江省的实地调查,揭示工业化、城乡统筹、贫困地区发展和粮食主产区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

[1]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2]俞海、黄季焜等:《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3]陈江龙、曲福田:《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4]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5]曲福田、谭荣:《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科学出版社,2010。

[6]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2009年3月。

[1]曲福田、陈江龙、陈会广:《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商务印书馆,2007。

[2]曲福田:《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理论与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吴永娇、董锁成:《中国耕地变化模式的资源经济学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4]汪鹏、刘燕、马超:《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1期。

[5]唐倩、魏娜:《基于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期。

[6]李伟、郝晋珉、冯婷婷、张洁瑕、谢敏:《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中国耕地数量变化政策与资产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第6期。

[7]柴志敏、刘小英、李卫祥、李富忠:《基于PCA法的山西省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中国农机化》2011年第1期。

[8]武江民、赵学茂、党国锋:《甘肃兰州市耕地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关系定量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

[9]严岩、赵景柱、王延春、罗祺姗:《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析》,《生态学杂志》2005年第7期。

[10]曾祥坤、李贵才、王仰麟、谢苗苗:《基于logistic曲线的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变化人文驱动力建模》,《资源科学》2009年第4期。

[11]王晓轩、夏丽华、邓珊珊、潘灼坤:《基于STIRPAT模型的广州市耕地变化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20期。

[12]李茂、张洪业:《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省际差异研究》,《资源科学》2003年第3期。

[13]范秋梅、蔡运龙:《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耕地压力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5期。

[14]封志明、刘宝勤、杨艳昭:《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第1期。

[15]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第4期。

[16]张川、王穗、张建生、郭颖良等:《云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7]王雨濠、吴娟、张安录:《湖北省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18]党国锋、尚雯、洪媛:《甘肃省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

[19]王梅、曲福田:《基于变异率的中国50多年耕地变化动因分析》,《资源科学》2005年第2期。

[20]刘庆、陈利根、杨君、何长元、沈飞:《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驱动力的计量经济分析》,《资源科学》2010年第9期。

[21]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2期。

[22]李志、周生路、陆长林、李达、王晓瑞:《基于系统动力学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土壤》2010年第2期。

[23]王卫、李秀彬:《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第1期。

[24]刘小平:《县级耕地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扬中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第2期。

[25]曹东杰、顾玉泉、朱恩等:《上海市金山区耕地质量时空变化与提高途径》,《上海农业学报》2008年第1期。

[26]葛向东、彭补拙、濮励杰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质量变化的初步研究——以锡山市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27]程传周、杨小唤、李月娇、纪银晓:《2005~2008年中国耕地变化对区域生产潜力的影响》,《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8]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03年第3期。

[29]刘毅华:《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回顾——进展及问题》,《土壤》2003年第3期。

[30]关兴良、方创琳、鲁莎莎:《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12期。

[31]刘彦随、李裕瑞:《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地理学报》2010年第12期。

[32]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

[33]谢宗棠、刘宏霞:《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综合评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4]徐梦洁、葛向东:《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土壤学报》2001年第3期。

[35]赵凯、牛刚:《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36]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地理学报》2002年第2期。

[37]蔡运龙、汪涌、李玉平:《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3期。

[38]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与预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4期。

[39]刘笑彤、蔡运龙:《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山东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

[40]曹蕾、陈志强:《福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8期。

[41]耿艳辉、闵庆文、成升魁、陈操操:《泾河流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与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第10期。

[42]李根明、孙虎、耿海波、任桂镇:《耕地压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年第4期。

[43]朱红波、张安录:《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资源科学》2007年第2期。

[44]龚丽芳、杜清运:《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第5期。

[45]王静、濮励杰、张凤荣等:《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江苏锡山为例》,《资源科学》2003年第5期。

[46]李成英、陈怀录:《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青海省耕地可持续发展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7]王国刚、杨德刚、苏芮等:《生态足迹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第5期。

[48]牛海鹏、赵同谦、张安录、李明秋:《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学报》2009年第10期。

[49]李春华、李宁、史培军:《我国耕地利用压力区域差异的RBF模型判定》,《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5期。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编著《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刘连馥主编《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原则》,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组织编写,2008年12月。

[3]《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10年11月。

[4]《绿色农业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报告),2011年9月。

[1]唐健等:《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吴群等:《中国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3]张全景、欧名豪等:《中国土地用途管制政策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4]刘新卫、赵崔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年第3期。

[5]刘国凤:《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5月。

[6]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7]蔡运龙、汪涌、李玉平:《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3期。

[8]张宇、刘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综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9]赵阳:《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特征》,《改革》2004年第4期。

[10]张馨元:《土地用途管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期。

[11]王梅农、刘旭、王波:《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变迁及今后走向》,《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3期。

[12]江华、万本红:《中国土地政策目标的障碍与现实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张传新:《我国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完善探析》,《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2期。

[14]何一鸣、罗必良:《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阐释——以所有权、产权为肯綮》,《改革》2011年第5期。

[15]李珍贵:《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成效》,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http://www.mlr.gov.cn/zt/tdr/2006lt/gdbh/200711/t20071127_94172.html,2007年11月2日。

[1]陈建宏:《日本农地转用许可制度之概》,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 com/,2003。

[2]关谷俊作:《日本的农地制度》,金洪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刘丽、郭文华:《外国人看中国的耕地安全》,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6。

[4]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2008/2009)》,2009。

[5]张宁宁:《日本土地资源管理一瞥》,《中国土地科学》1999年第1期。

[6]Alterman,R.,“The Challenge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Lessons from a Six-nation Comparison”,Spring63(2),1997.

[7]Brussaard,W.,“Protecting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Europe:A Report from the Netherlands”,Indiana Law Review24.

[8]Buitelaar,E.and N.Sorel,“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Quest for Control:Legal Certainty in the Dutch Planning System”,Land Use Policy27,2010.

[9]Dawson,A.H.,“Land Use Policy and Control in Japan”,Land Use Policy,January,1985.

[10]Feitelson,E.,“Social Norms,Rationales and Policies:Reframing Farmland Protection in Lsrael”,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5,1999.

[11]Gosnell,H.,J.D.Kline,G.Chrostek,and J.Duncan,“Is Oregon’s Land Use Planning Program Conserving Forest and Farm Land?”Land Use Policy28,2011.

[12]Grossman,M.and W.Brussaard,“Planning,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Washburn Law Journal28(1),1988.

[13]Jacobs,H.M.,“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Policy for Albania:Lessons from Western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Japan”,Working Paper,No.6,Land Tenure Cent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7.

[14]Janssen-Jansen,L.B.and J.Woltjer,“British Discretion in Dutch Planning:Establishing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for Regional Planning 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Kindom”,Land Use Policy27,2010.

[15]Koomen,E.,J.Dekkers,and T.van Dijk,“Open-space Preservation in the Netherlands:Planning,Practice and Prospects”,Land Use Policy25,2008.

[16]Nelson,A.C.,“Urban Containment American Style:A Preliminary Assessment”,Eichardson,H.W.and C.H.C. Mae(eds.),Urban Sprawl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Ashgate,Aldershot,2004.

[17]OECD,“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in Japan”,2009.

[18]Shibata,B.,“Land-Us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A Fundamental Over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Law & Policy,Vol.10,2002.

[19]Spit,T.J.M.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Land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Congress of AESOP-Association of European Schools of Planning,Glasgow,Scotland,August,1995.

[20]van der Valk,A.,“The Dutch Planning Experienc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8,2002.

[1]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资源科学》2004年第5期。

[2]Deng,X.Z.,Huang,J.K.,Rozelle,S.and Uchida,E.,“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Land Use Policy,23(4):372-384,2006.

[3]蔡银莺、张安录:《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5期。

[4]何蓓蓓、刘友兆、张健:《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非农流失的计量分析——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与修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6期。

[5]吴玉鸣、冯仁勇:《岩溶区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动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广西河池地区为例》,《资源科学》2010年第5期。

[6]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资源科学》2008年第5期。

[7]吴群、郭贯成、方丽平:《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资源科学》2006年第4期。

[8]贾绍凤、张军岩:《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

[9]吴先华:《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第1期。

[10]邓祥征:《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及其决定因素分析》,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年。

[11]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2]孟爱云、濮励杰:《区域耕地数量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关系探讨——以江苏省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期。

[13]郝寿义、王家庭、张换兆:《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日本学刊》2007年第1期。

[14]李魁:《东亚工业化、城镇化与耕地总量变化的协动性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0期。

[1]Chang,Chih-Chung and Chih-Jen Lin,“LIBSVM:A Library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2011.

[2]Cortes,C.and V.Vapnik,Machine Learning,1995.

[3]Hsu,Chih-Wei,Chih-Chung Chang and Chih-Jen Lin,“A Practical Guide to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2010.

[4]Fletcher,Tristan,“Support Vector Machines Explained”,2009.

[5]Ye,Fei.and A.Zhao,“What You See May Not be What You Get-A Brief Introduction to Overfitting”,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