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图书
Report on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2021)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五本工业化蓝皮书,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应当如何理解中国工业化发展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四化”标准,对第一本工业化蓝皮书所构建的工业化进程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尤其深入探讨了迈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去工业化趋势、实体和虚拟经济关系、居民消费、人口结构、就业、产业融合、制造业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企业转型和管理变革等问题,为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方向借鉴。
著者简介
皮书网
基本子库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皮书
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Ⅰ 总报告
B.1 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再认识及其评价
一 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
(一)对工业化进程评价的体系和指标
(二)新发展阶段如何理解中国工业化?
1.现代化、工业化、“新四化”三者的辩证关系
2.成熟工业化应与“新四化”同步
二 重新审视工业化进程的评价体系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评价
(二)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1.工业增长效率方面的评价
2.工业结构方面的评价
3.工业环境方面的评价
(三)重点行业的发展水平评价
1.采矿和能源产业
2.高技术产业
3.中高技术产业
4.中低技术产业
5.低技术产业
6.小结
(四)中国工业化进程评价方法的改进方向
B.2 世界典型国家的工业化实践: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
一 世界典型国家的去工业化历史
(一)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
1.去工业化的内涵
2.去工业化的分类
3.去工业化的理论解释
4.去工业化的动因分析
5.去工业化的表现方式
6.去工业化的结果及影响
(二)世界典型国家的去工业化进程
1.美国去工业化进程
2.英国去工业化进程
3.德国去工业化进程
4.日本去工业化进程
5.俄罗斯去工业化进程
6.印度去工业化进程
7.韩国去工业化进程
二 世界典型国家再工业化的探索与进展
(一)再工业化的概念界定
(二)典型国家的再工业化的探索与进程
1.美国再工业化的探索与进展
2.欧洲再工业化的探索与进展
3.日本再工业化的探索与进展
4.俄罗斯再工业化的探索与进展
三 中国去工业化趋势分析
(一)世界典型国家去工业化规律及启示
(二)中国去工业化特征事实
(三)新发展阶段应对过早去工业化现象的政策建议
Ⅱ 宏观经济篇
B.3 新发展阶段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典型化事实
一 引言
二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部门收益率“倒挂”现象剖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部门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差异分析
(二)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部门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分析
三 虚拟经济部门过度繁荣的危害及其内部结构缺陷分析
(一)虚拟经济部门过度繁荣的危害
1.虚拟经济部门过度繁荣导致实体部门较高的融资成本
2.“虹吸效应”的资源错配效应更加加剧民营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虚拟经济部门内部结构缺陷分析
四 建设双层次金融架构,增强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五 结论
B.4 新发展阶段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机理与量化
一 引言
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典型化”事实
三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理论分析
四 量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
(一)数据描述
(二)虚拟经济因子构造
(三)规模水平层面分析
(四)周期波动层面分析
(五)虚实背离的结构性特征
五 虚实背离的应对之策
(一)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二)货币政策对于虚实背离的影响
B.5 新发展阶段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三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一)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二)描述性统计
四 实证分析
(一)基准模型回归
(二)分样本回归
五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一)稳健性检验
(二)内生性处理
六 结论及政策建议
Ⅲ 转型升级篇
B.6 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新发展阶段的人口要素贡献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与机理阐释
三 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中国工业化水平测算
(二)综合评价
四 人口要素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二)实证检验
(三)区域影响分析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1.坚持保有人口结构优势,利用好人口红利
2.大力发掘人口质量优势,发挥好人才红利
3.因地制宜把握人口特征,助推工业化发展
B.7 从数量到结构: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就业问题
一 引言
二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工作及主要成就
三 新发展阶段中国就业问题的六个基本判断
(一)城镇已成为吸纳就业最重要的“蓄水池”,中国就业压力主要存在于城镇劳动力市场
(二)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就业总量性压力会逐步减轻,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对凸显
(三)就业岗位在产业间的配置继续分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有提升空间
(四)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劳动分工发展带来了职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中国的职业结构在不断向现代化、高级化方向演进
(五)就业雇员化程度越来越高,就业在不断正规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劳动报酬份额也将进一步提升
(六)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是持久而深远的,将加速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使用和劳动者收入也会带来深远影响
四 新发展阶段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五 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B.8 新发展阶段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产业融合的测算方法
(二)中国产业融合的特征事实
1.特征事实1:总体来看,我国各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2.特征事实2:横向来看,我国地区产业融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特征事实3:纵向来看,我国各产业融合水平持续提高存在障碍
4.特征事实4:分行业看,产业政策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各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1)我国于2015年开始的全民控烟行动进展顺利
(2)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过度使用状况有所改善
(3)我国“邮政下乡”和“网络下乡”助力第一产业快速发展
(4)普惠金融的发展为第一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1)2015~2017年我国邮政业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发展
(2)金融保险业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3)“房住不炒”政策显著抑制了房地产业对于制造业的挤出效应
四 我国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主要根源
(一)微观视角:我国产业融合程度低的根源是企业能力成长不足
(二)中观视角:产业发展层次限制我国产业融合持续发展
(三)宏观视角:现有体制机制障碍阻碍我国产业融合往纵深发展
五 产业融合与制造业发展:制度建设的作用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B.9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三)小结
三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被解释变量: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分工地位
(二)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
(三)控制变量
1.行业规模
2.资本劳动比
3.外商直接投资
4.研发能力
(四)部门对应
四 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
(二)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1.解释变量
2.控制变量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深化产业协同
2.聚焦行业特质,补齐关键短板
3.协调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
B.10 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创新问题研究
一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基本事实
(一)制造业创新投入情况
1.研发经费规模不断扩大
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升
3.研发人员规模连年居世界首位
(二)中国制造业的专利产出情况
1.我国专利产出总体情况
2.PCT专利申请情况
(三)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情况
1.创新效率区域情况
2.不同阶段的创新效率
二 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创新的核心问题
(一)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质量问题
1.创新过程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2.存在较为严重的专利泡沫问题
(二)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结构问题
1.国家整体基础研究投入水平低
2.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更有限
(三)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问题
1.创新专利转化率低下
(1)有效专利转让情况
(2)有效专利许可情况
2.专利规模大而不强
(1)欠缺前置审查使低质量专利泛滥
(2)专利的管理和服务有待加强
(3)大学的职责功能欠缺
(四)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问题
1.产学研合作问题
(1)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现状
(2)产学研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五)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人才问题
1.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本错配问题
2.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且存在海外流失问题
三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升级
(一)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1.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源泉
2.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下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挑战
1.来自中美摩擦竞争的挑战
2.来自国有企业改革的挑战
3.来自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
(三)新科技革命下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1.以创新质量为核心,完善政府资助政策
2.以基础研究为突破,优化创新投入结构
3.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4.以高端人才为支撑,畅通人才干事创业机制
B.11 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
一 引言
二 我国工业化的区域特征与变化
三 工业化区域差距与收敛
(一)中国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程度
(二)我国工业化水平集聚收敛的模型设定
(三)实证结果
四 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差异
(一)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水平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人口结构变化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创新水平差异
(四)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生态环境差异
五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1.提高区域人口数量与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坚持创新发展,加大创新投入与激励
3.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4.建设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B.12 新发展阶段企业转型与管理变革
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企业演进路径
(一)工业化初期国有企业“一统天下”(1949~1978年)
(二)工业化探索期非公企业“初登舞台”(1979~2000年)
(三)重工业化时期国有企业迎来“第二春”(2001~2012年)
(四)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大转折”(2013年至今)
二 新发展阶段各国企业变革的三大特征
(一)大型企业做大做强
(二)中小企业做精做专
(三)企业全球战略布局
三 新发展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信息通信技术革新要求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绿色化转型
(三)创新驱动发展激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
(四)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重建核心竞争力
(五)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 新发展阶段企业管理变革的内在逻辑
(一)管理目标向追究价值最大化变革
(二)管理对象向人力资本变革
(三)管理方式向长期精神激励变革
(四)管理重点向软性管理方式变革
(五)管理模式向授权型管理变革
五 新发展阶段企业管理变革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
1.不断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
2.加快提升数字化处理能力
3.逐渐完善数字化转型
4.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企业绿色化转型
1.打造绿色供应链
2.提高绿色创新能力
3.提升绿色资源配置能力
4.完善企业绿色治理能力
(三)企业创新驱动转型
1.加快企业体制创新
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协作
3.优化企业创新管理方式
4.加强企业人才储备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1.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
3.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4.推进公司治理改革
(五)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1.坚持和改进党对企业的领导
2.坚持和完善企业依法治理体系
3.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
4.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第4~13页。
[2]蔡昉:《如何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2期,第9~24页。
[3]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8~28+205页。
[4]陈佳贵、黄群慧:《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了吗——对15个重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5~16页。
[5]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陈佳贵、黄群慧、吕铁、李晓华:《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陈佳贵、黄群慧、王延中、刘刚:《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第4~15页。
[9]郭克莎:《庆祝建党百年笔谈——建党百年谈中国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7期,第16~20页。
[10]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30~41+205~206页。
[11]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60~72页。
[12]洪银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6页。
[13]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6页。
[14]胡立君、薛福根、王宇:《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空心化机理及治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第122~134页。
[15]黄群慧:《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1期,第1~5页。
[16]黄群慧:《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期,第11~14页。
[17]黄群慧、李芳芳:《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8]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19]李扬、张建军、李向辉:《中国“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7期,第129~133页。
[20]刘世锦、冯飞、李佐军:《重新认识工业化》,《经济日报》2003年10月27日。
[21]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第48~55页。
[22]乔晓楠、杨成林:《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与经济绩效:一个分类比较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6期,第5~17页。
[23]桑加亚·拉尔:《对发展中国家工业成功的解释》,载《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4]王东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管理世界》2017年第5期,第1~6页。
[25]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第5~22页。
[26]文宗瑜:《我国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之路》,《中国财政》2010年第13期,第51~53页。
[27]吴敬琏:《怎样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年第4期,第9~11页。
[28]夏杰长、倪红福:《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服务业还是工业?》,《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43~52页。
[29]谢春、李健:《我国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第114~118页。
[30]杨韡韡、李平:《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分析》,《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第1~8页。
[31]袁晓玲、景行军、杨万平、班斓:《“新四化”的互动机理及其发展水平测度》,《城市问题》2013年第11期,第54~60页。
[32]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第59~66页。
[33]郑宇:《全球化、工业化与经济追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1期,第105~128页。
[34]周振华、韩汉君:《流量经济及其理论体系》,《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第21~31页。
[1]陈才兴:《二战后巴西与韩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比较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2008年第18期。
[2]陈佳贵、黄群慧等:《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方兴起:《基于马克思产业资本理论解析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观察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视角》,《学术研究》2019年第9期,第75~82页。
[4]郭连成、徐雅雯、王鑫:《国际产业转移与美国和欧盟产业结构调整》,《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0期,第97~103页。
[5]郭晓蓓:《欧美“再工业化”战略进展及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启示》,《当代经济管理》2018年第3期,第89~97页。
[6]郭晓琼:《俄罗斯再工业化问题探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1期,第53~72+157页。
[7]侯力、秦熠群:《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及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4期,第35~40页。
[8]胡连生:《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兼论当代资本主义日渐衰微的历史趋势》,《理论探讨》2016年第2期,第163~167页。
[9]黄群慧、贺俊:《未来3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8期,第102~110页。
[10]黄群慧:《“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挑战与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5~16页。
[11]蒋冰冰:《我国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演进与现状》,《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10期,第99~100页。
[12]李大元、王昶、姚海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8期,第23~27页。
[13]石光宇:《二战后美国纽约后工业经济探研》,《求是学刊》2018年第5期,第155~163页。
[14]孙群郎、孙金龙:《20世纪中后期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去工业化与城市衰落》,《求是学刊》2020年第4期,第167~180页。
[15]万继蓉:《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经济纵横》2013年第8期,第112~115页。
[16]王展祥:《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当代财经》2015年第11期,第3~13页。
[17]王展祥:《美国再工业化问题前沿研究评述》,《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11期,第97~105页。
[18]王展祥、李擎:《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84~91页。
[19]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去工业化的动因与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期,第18~23页。
[20]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第5~22页。
[21]杨成林:《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2]杨成林、乔晓楠:《发达国家非工业化进程举证:一个文献述评》,《改革》2012年第9期,第105~113页。
[23]张建平:《欧盟“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80~84页。
[24]赵儒煜、阎国来、关越佳:《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欧洲主要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第53~59页。
[25]周春山、刘毅:《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第1期,第47~56页。
[26]Barry Bluestone,and Bennett Harrison,“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Plant Closing,Comminity Abandonment and the Dismantling of Basic Industry”,New York,Basic Books,1982,p.6.
[27]Diana Kassem,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The Case of Colomiba,http://www.cseg.ynu.ac.jp/doc/dp/2010-CSEG-06.pdf.
[28]Fligstein Neil,“Is Globalization the Cause of the Crises of Welfare Stat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Working Paper,1999.
[29]Gary P. Green,and Landy Sanchez,“Does Manufacturing Still Matter?”,
[30]Pieper Ute,“De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Nex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1]成思危:《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第2~7页。
[2]杜厚文、伞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第74~79页。
[3]胡立君、薛福根、王宇:《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空心化机理及治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第122~134页。
[4]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9期,第5~24页。
[5]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年第6期,第5~11页。
[6]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80~90+207页。
[7]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34~40页。
[8]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42~55+206页。
[9]罗能生、罗富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1期,第19~28页。
[10]苏治、方彤、尹力博:《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基于规模和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87~109+205~206页。
[11]王千:《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06年第1期,第22~24+15页。
[12]王颂吉、魏后凯:《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农村经济》2019年第1期,第1~7页。
[13]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经济研究》2012年第47(03)期,第15~27页。
[14]余明桂、潘红波:《政府干预、法治、金融发展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第1~22页。
[15]张鹏、施美程:《金融市场化,所有制差异与融资渠道——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投资环境调查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16年第11期,第54~62页。
[16]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第43~54页。
[17]张云、刘骏民:《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美元危机》,《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第33~37+88页。
[18]Boyreau-Debray,G. and Wei,S.J.,Pitfalls of a State Dominated Financial System:The Case of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 2005,https://doi.org/10.3386/w11214.
[19]Dollar D. and S. J. Wei,“Das (Wasted) Capital:Firm 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2007,No. w13103.
[20]Jefferson,Gary H.,Huamao Bai,“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6,15(4/5):345-66.
[1]陈勇、唐朱昌:《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第50~61页。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6页。
[3]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23~28页。
[4]迟福林:《走向服务业大国——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1期,30~33页。
[5]杜厚文、伞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第74~79页。
[6]郝寿义、曹清峰:《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9期,第26~38页。
[7]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6页。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12年第22期,第3~25页。
[9]胡立君、薛福根、王宇:《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空心化机理及治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第122~134页。
[10]胡志鹏:《中国货币政策的价格型调控条件是否成熟?——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第60~72页。
[11]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第5~19页。
[12]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9期,第5~24页。
[13]金轲、张文庭:《从流动性角度看脱实向虚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6期,第96~102+128页。
[14]孔宪丽、米美玲、高铁梅:《技术进步适宜性与创新驱动工业结构调整——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1期,第62~77页。
[15]黎伟、许桂华:《“金融脱实向虚”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3期,第127~131页。
[16]李连波:《虚拟经济背离与回归实体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3期,87~95页。
[17]李全多:《虚拟经济基本问题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18]李小平、李小克:《偏向性技术进步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18年第10期,82~96页。
[19]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人民出版社,2010。
[20]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第28-37+94页。
[21]刘金全、刘志刚:《我国GDP增长率序列中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分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第94~99页。
[22]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80~90+207页。
[23]刘骏民、王兴:《货币政策冲击的非对称影响——虚拟经济直接创造GDP的验证》,《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9期,第24~32页。
[24]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60~69页。
[25]刘珺、丁梫、马岩:《从股票市场指数高波动性观察虚拟经济发展对新经济周期理论的悖离》,《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第144~154页。
[26]刘晓欣、刘骏民:《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及其理论的政策含义——马克思逻辑的历史延伸》,《学术月刊》2020年第12期,第42~56页。
[27]刘晓欣、宋立义、梁志杰:《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及关系研究述评》,《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7期,第3~17页。
[28]罗来军、蒋承、王亚章:《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第74~88页。
[29]毛盛志、张一林:《金融发展、产业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金融研究》2020年第12期,第1~19页。
[30]彭俞超、韩珣、李建军:《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金融化》,《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期,第137~155页。
[31]盛松成、翟春:《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32]舒展、程建华:《我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103~109页。
[33]苏治、方彤、尹力博:《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基于规模和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87~109页。
[34]谭语嫣、谭之博、黄益平、胡永泰:《僵尸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第175~188页。
[35]王立国、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第22~29页。
[36]王展祥:《制造业还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吗》,《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11~22页。
[37]魏文江:《金融发展与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研究》,《西南金融》2019年第7期,第28~35页。
[38]文宗瑜:《我国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之路》,《中国财政》2010年第13期,第51~53页。
[39]吴彤、李建庄:《对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的政策认知过程的系统透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56~65页。
[40]吴晓求:《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55~64+204页。
[41]伍戈、连飞:《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基于数量与价格混合规则的探索》,《世界经济》2016年第3期,第3~25页。
[42]夏杰长、倪红福:《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服务业还是工业?》,《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第43~52页。
[43]向松祚:《新资本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和救赎》,中信出版社,2015。
[44]徐朝阳:《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倒U型”产业结构变迁》,《世界经济》2010年第12期,第67~88页。
[45]易信、刘凤良:《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多部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框架》,《管理世界》2015年第10期,第24~39+90页。
[46]张成思、张步昙:《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6期,第56~66页。
[47]张杰、杨连星、新夫:《房地产阻碍了中国创新么?——基于金融体系贷款期限结构的解释》,《管理世界》2016年第5期,第64~80页。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第116页。
[49]Acemoglu,D.,& Zilibotti,F.,“Setting Standards:Information Accumulation in Development”,
[50]Acemoglu,D.,and Zilibotti,F.,“Was Prometheus Unbound by Chance?Risk,Diversification,and Growth”,
[51]Aghion,P.,Angeletos,G. M.,Banerjee,A.,& Manova,K.,“Volatility and Growth:Credit Constraint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Investment”,
[52]Aghion,P.,Howitt,P.,& Mayer-Foulkes,D.,“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Theory and Evidence”,
[53]Aigner,D.,Lovell,C.,& Schmidt,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
[54]Allen,F.,Morris,S.,& Postlewaite,A.,“Finite Bubbles with Short Sale Constraint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55]Arrighi G.,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Money,Power,and the Origins of our Times 1994.
[56]Bell D.,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1973.
[57]Binh,K. B.,Park,S. Y.,& Shin,B. S.,“Financial Structure does Matter for Industrial Growth:Directevidence From OCED Countries”,
[58]Blanchard,O. J.,“Debt,Deficits,and Finite Horizons”,
[59]Bluestone B,Harrison B.,The
[60]Chenery H B,Robinson S,Syrquin M,et al.,
[61]Comin,D.,& Nanda,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62]Crossman,A.,“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Sociology”,ThoughtCo. 2021,https://www.thoughtco.com/post-industrial-society-3026457.
[63]Dan S.,“Slower Growth Consistent with Post-Industrial Era”,ChinaDaily.https://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6-02/18/content_23538968.htm.
[64]Dees,S.,Mauro,F. D.,Pesaran,M. H.,& Smith,L. V.,“Exploring the International Linkages of the Euro Area:a Global Var Analysis”,
[65]Diks,C.,& Panchenko,V.,“A New Statistic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nonparametric Granger Causality Testing”,
[66]Fare,R.,Grosskopf,S.,and E.C. Kokkelenberg,“Measuring Plant Capacity,Utiliz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67]Fligstein N.,
[68]Goldsmith,R. W.,
[69]Guiso,L.,Sapienza,P.,& Zingales,L.,“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
[70]Hall,B. H.,& Lerner,J.,The Financing of R&D and Innovatio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2010,Vol. 1:609-639.
[71]Hewings,J.D.G.,Sonis,M.,Guo,J.,Israilerich,R.P.,& Schindler,R.G.,“The Hollowing-out Process in the Chicago Economy:1975-2011”,
[72]Hiferding,R.,Finance capital:A Study in the Latest Phase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Routledge,2019.
[73]Hodrick,R. J.,“Dynamic Effect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n an Open Economy”,
[74]Laeven,L.,Levine,R.,& Michalopoulos,S.,“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75]Lucas,R. E.,Methods and Problems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
[76]Marx,K.,Capital: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1894,Volume Ⅲ.
[77]Masuda Y.,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s Post-industrial Society.
[78]Mckinnon,R. I.,
[79]Michael C.,“Debunking the Post-Industrial Myth”,IndustryWeek. https://www.industryweek.com/the-economy/publicpolicy/article/22007271/debunking-the-postindustrial-myth.
[80]Olivier,J.,“Growth-enhancing Bubbles”,
[81]Robinson,R. C.,“Postindustrial Society”.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16,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postindustrial-society.
[82]Schumpeter,J.,
[83]Smil,V.,The Rise and Retreat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 2013.
[84]Tirole,J.,“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85]Vogt K C.,“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From Utopia to Ideology”,
[86]Wei,S. W.,& Schmidt,P.,“On the Distribution of Estimate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s”,
[87]Wurgler,J.,“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1]查道中、吉文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第19~22页。
[2]高荣:《工业化和城镇化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3期,第148~50页。
[3]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4]蓝管秀锋、朱伟媚、匡贤明:《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基于工业生产率地区差异视角》,《工业技术经济》2021年第4期,第93~100页。
[5]李雯轩、李晓华:《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服务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的视角》,《消费经济》2019年第6期,第33~41页。
[6]刘勇:《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工业增长》,《理论探讨》2016年第1期,第77~82页。
[7]龙少波、丁露、余康:《中国式技术变迁下的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互动机制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第73~86+138页。
[8]乔晓楠、张欣、贾晶茹:《居民消费率一般演进规律与我国的特殊性研究》,《经济纵横》2017年第4期,第23~34页。
[9]孙早、许薛璐:《产业创新与消费升级: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7期,第98~116页。
[10]吴锟、吴卫星、蒋涛:《贫富差距、利率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财富效应的视角》,《管理评论》2015年第8期,第3~12页。
[11]谢伏瞻、高尚全、张卓元等:《中国经济学70年:回顾与展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笔谈(上)》,《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第6~26页。
[12]徐春华、刘力:《省域市场潜力、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关联与空间异质性的视角》,《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5期,第34~46页。
[13]徐京波:《工业化与农村消费空间的扩展——以胶东P市为例》,《农业考古》2017年第1期,第252~258页。
[14]徐京波:《工业化与乡村集市社会空间萎缩——以胶东P市为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43~47页。
[15]杨天宇、陈明玉:《消费升级对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带动作用: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经济学家》2018年第11期,第48~54页。
[16]姚星、杜艳、周茂:《中国城镇化、配套产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拉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4期,第41~48页。
[17]郑得坤、李凌:《城镇化、工业化与居民消费:内在机理与实证研究——来自世界162个国家(地区)的经验证据》,《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2期,第78~88页。
[18]Horrell,Sara,“Home Demand and British Industrialization”,
[1]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第2~10+111页。
[2]董香书、肖翔:《人口红利演变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9期,第20~27页。
[3]高丽娜、宋慧勇:《创新驱动、人口结构变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济经纬》2020年第4期,第81~88页。
[4]郭剑雄:《人口量质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型增长的人口变迁视角审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22~33页。
[5]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6]李恩平:《基于六普、五普的城镇化人口统计数据修补》,《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4期,第64~70页。
[7]林坚:《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省际差异分析——基于统计数据的校正和修补》,《城市规划》2010年第3期,第48~56页。
[8]刘传江、黄伊星:《从业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2期,第43~52+127页。
[9]陆旸、蔡昉:《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世界经济》2014年第1期,第3~29页。
[10]铁瑛、张明志、陈榕景:《人口结构转型、人口红利演进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第164~180页。
[11]王阳:《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西北人口》2012年第5期,第1~6页。
[12]新华社:《实施三孩生育政策,配套生育支持措施——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2021[2021-10-10].http://www.gov.cn/xinwen/2021-07/21/content_5626255.htm。
[13]晏月平、黄美璇、郑伊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及趋势研究》,《东岳论丛》2021年第1期,第148~163页。
[14]杨永华:《后刘易斯时代的经济发展》,《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第79~85页。
[15]翟文华、周志太:《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新解》,《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第1期,第18~22页。
[16]张鹏、张平、袁富华:《中国就业系统的演进、摩擦与转型——劳动力市场微观实证与体制分析》,《经济研究》2019年第12期,第4~20页。
[17]周一星、田帅:《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分省城市化水平数据修补》,《统计研究》2006年第1期,第62~65页。
[18]Jesse M. Shapiro,“Smart Cities:Quality of Life,Productivity,and the Growth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1]蔡昉:《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人民日报》2019年8月28日,第8版。
[2]蔡昉:《生产率、新动能与制造业——中国经济如何提高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5期,第5~18页。
[3]冯兰瑞、赵履宽:《当前我国城镇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第189~200页。
[4]郭睿、周灵灵、苏亚琴、杨伟国:《学历、专业错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劳动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第78~100页。
[5]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6页。
[6]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7]梁文泉、陆铭:《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城市规模影响服务业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微观证据》,《经济研究》2016年第12期,第90~103页。
[8]陆旸:《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的微观机制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51~60页。
[9]W.W.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陈春良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0]孙文杰、沈坤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业间工资增长差异的演变及其原因》,《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第3~18+82页。
[11]王晶晶:《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须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7月22日,第3版。
[12]杨虎涛:《为什么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十分必要》,《光明日报》2021年4月13日,第11版。
[13]袁伦渠主编《新中国劳动经济史》,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14]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第10~19页。
[15]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特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98~107页。
[16]周灵灵:《中国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及原因:综述与评析》,《劳动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第132~142页。
[17]周灵灵:《劳动力市场中介研究回顾及展望》,《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第180~190页。
[18]周灵灵:《“十四五”时期提升技能型人力资本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2期,第1~11页。
[1]陈虹、王蓓:《生产性服务化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21年第9期,第117~129页。
[2]成丽红:《服务中间投入、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3]樊海潮、郭光远:《出口价格、出口质量与生产率间的关系:中国的证据》,《世界经济》2015年第2期,第58~85页。
[4]高翔、袁凯华:《中国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测度及演变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第3~22页。
[5]顾乃华、夏杰长:《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17~21页。
[6]郭克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第24~41页。
[7]郝寿义、曹清峰:《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9期,第26~38页。
[8]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6页。
[9]胡查平、汪涛、朱丽娅:《制造业服务化绩效的生成逻辑——基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科研管理》2018年第5期,第129~137页。
[10]胡查平、周强、周名丁:《制造业服务化:概念、战略优势及能力需求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160~168页。
[11]黄群慧、黄阳华、贺俊、江飞涛:《面向中上等收入阶段的中国工业化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第94~116+207页。
[12]黄群慧、霍景东:《产业融合与制造业服务化:基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多案例研究》,《财贸经济》2015年第2期,第136~147页。
[13]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14]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3期,第5~10页。
[15]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0期,第25~33+42页。
[16]李乾、芦千文、王玉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8年第4期,第96~101页。
[17]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第151~162页。
[18]刘斌、赵晓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服务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经济研究》2020年第7期,第159~174页。
[19]刘维刚、倪红福:《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企业技术进步:效应及作用机制》《财贸经济》2018年第8期,第126~140页。
[20]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第4~15页。
[21]路风、余永定:《“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91~114+207页。
[22]罗贵明:《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23]吕铁、刘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问题与举措》,《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1期,第111~117页。
[24]马建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管理世界》2021年第5期,第1~10页。
[25]潘文卿、赵颖异:《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经济学报》2021年9月18日,第1~26页。
[26]彭水军、李虹静:《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10期,第67~76页。
[27]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第118~129页。
[28]任保平、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改革》2018年第4期,第5~16页。
[29]任保平:《新时代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与路径》,《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2~5页。
[30]邵安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经济纵横》2017年第1期,第74~77页。
[31]施炳展、邵文波:《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视角》,《管理世界》2014年第9期,第90~106页。
[32]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8期,第17~28页。
[33]孙德超、周媛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面临的现实困境、政策供给体系及其保障措施》,《经济问题》2020年第1期,第79~86+102页。
[34]铁瑛、崔杰:《服务业发展“抢夺”了制造业技能吗?——来自中国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20年第12期,第19~33页。
[35]汪芳、潘毛毛:《产业融合、绩效提升与制造业成长——基于1998~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4期,第530~538+548页。
[36]王小广:《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需疏解关键“堵点”》,《国家治理》2021年第29期,第19~27页。
[37]王小鲁、樊纲、余静文:《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8]王媛媛、宗伟:《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亚太经济》2016年第5期,第120~126页。
[39]魏作磊、刘海燕:《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高质量服务出口: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第24~37+134~135页。
[40]夏杰长、肖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及高质量发展政策思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21~34页。
[41]许和连、成丽红、孙天阳:《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0期,第62~80页。
[42]杨玲:《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效应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第37~53页。
[43]印子:《“三权分置”下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与农地制度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2期,第26~37页。
[44]袁凯华、李后建、高翔:《我国制造业企业国内价值链嵌入度的测算与事实》,《统计研究》2021年第8期,第83~95页。
[45]袁征宇、郑乐凯、王清晨:《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测度及其跨国比较研究——基于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当代财经》2018年第2期,第105~114页。
[46]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第4期,第49~57+111页。
[47]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第46~52页。
[48]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第58~62页。
[49]祝国平、郭连强、李新光:《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溢价:客观事实、结构特征与政策取向》,《改革》2021年第1期,第125~133页。
[50]祝树金、谢煜、吴德胜:《制造业服务化的节能效应及其中介机制研究》,《财贸经济》2020年第11期,第126~140页。
[51]Broda C.,Weinstein D. E.,“Glob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Variety”,
[52]Lay G.,Copani G.,J?ger A.,et al.,“The Relevance of Service in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耿晔强、白力芳:《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研发强度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世界经济研究》2019年第8期,第88-102+136页。
[2]韩德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8期,第87~90页。
[3]贾根良、刘书瀚:《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的关键》,《学术月刊》2012年第12期,第60~67页。
[4]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第62~68页。
[5]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53~160页。
[6]康淑娟:《行业异质性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因素》,《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第74~85页。
[7]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第151~162页。
[8]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家》2007年第3期,第119~126页。
[9]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统计研究》2002年第2期,第40~42页。
[10]刘玉荣、刘芳:《制造业服务化与全球价值链提升的交互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8年第9期,第46~55页。
[11]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及其集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要素与实现机制》,《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第3~12页。
[12]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第5~12页。
[13]马野青、张梦、巫强:《什么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第28~35页。
[14]裴长洪:《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如何相互促进》,《中国外资》2010年第10期,第70~71页。
[15]乔均、金汉信、陶经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1997~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20~28页。
[16]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第71~77页。
[17]申玉铭、邱灵、王茂军、任旺兵、尚于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地理学报》2007年第8期,第821~830页。
[18]文东伟:《经济规模、技术创新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第3-20+34页。
[19]姚战琪:《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10页。
[20]张平、袁富华:《宏观资源配置系统的失调与转型》,《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5期,第18~27页。
[21]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兼与郭克莎博士商榷》,《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第79-85+115页。
[22]周小亮、宋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53~64页。
[23]Coffey W.J.,“The Geographies of Producer Services”,
[24]Cohen S. Zysman,“
[25]Edward D. Reiskin,Allen L. White,Jill Kauffman Johnson,Thomas J. Votta,“Servicizing the Chemical Supply Chain”,
[26]Francois J.F.,“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27]Hummels,D.,Ishii,J.,and Yi,K-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28]Koopman,R.,Z. Wang,and S.J.Wei,“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29]RIGVC UIBE,2016,UIBE GVC Index,http://rigvc.uibe.edu.cn/english/D_E/database_database/index.htm
[30]Vandermerwe,S. and Rada,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 Value by Add Services”,
[1]余泳泽、刘大勇:《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5期,第27~37页。
[2]余泳泽、刘大勇:《创新要素集聚与科技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科研管理》2013年第1期,第46~54页。
[3]廖树育:《我国专利泡沫现象及其发展现状》,《时代经贸》2017年第27期,第76~78页。
[4]申宇、黄昊、赵玲:《地方政府“创新崇拜”与企业专利泡沫》,《科研管理》2018年第4期,第83~91页。
[5]袁真富:《中国专利竞赛:理性指引与策略调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万后的沉思》,《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11期,第20~23+36页。
[6]张杰、郑文平:《创新追赶战略抑制了中国专利质量么?》,《经济研究》2018年第5期,第28~41页。
[1]蔡昉、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5~10页。
[2]曹飞:《路网密度、第三产业与人口城镇化——基于2001~2011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549~554页。
[3]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4]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光明日报》2019年7月9日,第11版。
[5]黄群慧:《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9期,第5~23页。
[6]科林·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7]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S1期,第67~82页。
[8]刘钧:《准确把握我国的“刘易斯拐点”》,《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0日,第7版。
[9]吕效华:《中部地区跨省流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地”选择与本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逻辑关系》,《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第66~70页。
[10]潘璠:《我国是否将出现“刘易斯拐点”》,《光明日报》2007年6月26日,第10版。
[11]唐伟:《大学生就业“北上广”命题不必总回锅》,《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10日,第2版。
[12]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第5~22页。
[13]卫晓霞、冯旭芳:《我国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关系实证研究》,《科技和产业》2017年第7期,第5~10+126页。
[14]杨成钢、李海宾:《人口迁移、住宅供需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当前国内城市“抢人大战”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探讨》2019年第3期,第93~98页。
[15]张立群:《工业化水平提升 城镇化动力积聚 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好势头》,《理论导报》2017年第4期,第56+58页。
[16]张晓青、张晓婉:《第三产业内部层次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基于鲁苏浙闽粤五省的实证研究》,《经济经纬》2016年第6期,第25~30页。
[17]周洪霞:《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分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55~62页。
[18]Anselin,L.,
[19]Stern D.I.,“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1]何帆、秦愿:《创新驱动下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经济后果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第45~52页。
[2]黄群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第86~94页。
[3]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第5~11页。
[4]吕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8期,第13~19页。
[5]马浩:《新中国七十年:企业的变迁与管理学的演进》,《清华管理评论》2019年第10期,第76~82页。
[6]綦鲁明、陈妍:《大国工业化完成的重要标志及后工业化时期的主要特征》,《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68期,第4~8页。
[7]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管理世界》2020年第6期,第135~152页。
[8]王建平:《工业4.0战略驱动下企业平台生态圈构建与组织变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16期,第91~96页。
[9]王维、孟韬:《工业4.0趋势下的管理变革与创新》,《企业管理》2016年第1期,第110~112页。
[10]徐蒙:《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企业经济》2020年第12期,第54~60页。
[11]詹伟峰、王海涛:《现代企业管理变革大趋势》,《企业研究》2003年第10期,第21~24页。
[12]李兵峰、江激宇:《现代企业管理的法宝——人本管理》,《管理观察》2008年第8期,第83~84页。
[13]温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误区和应对》,《经营与管理》2020年第9期,第69~73页。
[14]石颖:《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新经济导刊》2021年第1期,第61~64页。
[15]周宏春:《以碳中和指标为抓手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1期,第20~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