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69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China No.8

SSAPID:101-8651-9395-83
ISBN:978-7-5097-807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建设管理篇、案例篇、大事记等篇章,评价分析了中国287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分专题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等问题,总结了嘉峪关、杭州、三亚、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梳理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蓝皮书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Contents

 Abstract

 城乡一体 转型发展(代序)

 摘要

 皮书数据库

 城市蓝皮书编委会

 BⅠ 总报告

  B.1 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全面转型

   一 “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城镇化实现两大重要突破

    (二)城镇化区域差距开始缩小

    (三)城市群成为城镇化主要载体

    (四)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六)城市社会事业不断改善

    (七)城市“双创”快速推进

    (八)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二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规划普遍缺乏长期性

    (二)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三)产业对城市发展支撑明显不足

    (四)城镇空间布局不均衡

    (五)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六)城市社会矛盾凸显

    (七)城市安全问题被忽视

    (八)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三 “十三五”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适应一种常态

    (二)把握五个节点

    (三)实现三大转型

    (四)深化六大创新

   四 推进城市优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就业、居住、服务一体化发展

     1.促进就业、居住、服务一体的城镇化进程

     2.推动集聚与分散相平衡、低通勤成本的城市发展

     3.推进区域经济整合,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发展带的形成和壮大

    (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促进智慧创新、绿色生态导向的城市经济转型

     1.促进智慧创新导向的城市经济转型

     2.加快绿色生态导向的城市经济转型

     3.加快城市服务产业发展

    (三)推进城市社会发展,构建开放、包容、和谐、多元的社会治理体制

     1.完善构建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收入分配体系

     2.完善构建全覆盖、多元化、可转换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构建开放、包容、均等化的城市公共、准公共服务体系

 BⅡ 综合篇

  B.2 2014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

   一 2014年城市健康发展评价

    (一)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亚健康”城市仍占九成以上

    (二)城市发展空间不平衡现象明显,各城市群健康发展差距显著

    (三)小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特大城市健康环境和管理指数垫底

    (四)资源型城市健康状况堪忧,各项指数普遍落后

   二 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十大“亚健康”问题

   三 “十三五”时期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趋势分析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健康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健康城市提至国家战略,城市健康发展面临新机遇

    (三)多领域多部门渗透发展,城市健康发展进入新阶段

   四 推进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B.3 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

   一 “十二五”城镇化的发展状况

    (一)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动

    (二)城镇化速度的差异

    (三)人口流动格局的变化

    (四)城市基本建设情况

   二 “十三五”城镇化发展趋势展望

    (一)全国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有所放缓

    (二)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将趋于缩小

    (三)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将更加迫切

 BⅢ 经济篇

  B.4 新常态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分析与预测

   一 “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二 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一)认识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三)“十三五”时期的中心工作

   四 新常态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

    (一)新常态下的城市

    (二)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与目标

    (三)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1.先进制造业

     2.现代服务业

     3.现代农业

    (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五 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B.5 信息时代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一 引言

   二 产业融合的概念及类型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二)产业融合的类型与模式

   三 国内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一)“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模式凸显

    (二)产业的“跨越空间”融合趋势明显

    (三)产业与金融资本渗透加剧

    (四)管制放松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 产业融合发展的地区实践——以北京市为例

   五 “十三五”展望及政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以“互联网+”为纽带的跨界融合

    (二)发挥跨国公司在产业融合中的主体作用

    (三)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内部的融合发展

    (四)逐渐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撑

  B.6 “自贸区”战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一 “自贸区”战略对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自贸区”战略是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新发展、助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的重要举措

    2.自贸区战略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加快大型城市群发展和崛起的重要举措

    3.实施“自贸区”战略是当前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城市创新升级的核心手段

   二 自贸区战略对中国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1.自贸区战略是以开放促改革,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自贸区战略聚焦制度创新,重点在于优化城市发展的制度环境

    3.自贸区战略关键要进一步提升外资利用水平,重点在于重构城市经济发展的投资动力

   三 国际自贸区建设经验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启示

    1.承接自贸试验区的城市必须先试先行成为制度创新高地,成为区域发展的引领者

    2.加快自贸区发展必须借鉴和贯彻“三大自由”思想

    3.聚焦自贸区具体实施必须关注九大通行原则

    4.要正确看待自贸区作用,自贸区数量与经济发展程度成反比

   四 深入实施“自贸区”战略、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BⅣ 社会篇

  B.7 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建设

   一 社会管理的概念演变与社会治理的概念形成

    (一)2011年到2013年可以称为“社会管理创新”时期

    (二)2014~2015年是推进社会治理时期

   二 “十二五”期间城市社会管理的成就与问题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二)强化城市基层组织,建立新型城市社区体系

    (三)鼓励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的发展

    (四)制定城市物业管理条例,提高业主自主治理能力

   三 城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问题与“十三五”展望

    (一)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二)社区网格平台应推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化

    (四)业主组织得以普遍建立,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五)城市安全体制建设更加生活化和实用化

  B.8 养老保险制度的中国化:制度设计与改革思路

   一 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与成就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取得的成就

    (二)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1.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保障计划

     2.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提前做好准备

     3.构建了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

     4.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基本实现中国化

     5.实现养老保险道路、制度和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两个制度平台”的融合与制度定型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工作和制度层面的改革

     1.政策层面的改革

     2.工作层面的改革

     3.制度层面的改革

    (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制度的不公平性突出

     2.制度的不可持续性明显

     3.不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4.不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新形势

     5.制度尚未实现中国化、现代化

   三 双向推进养老保险制度转型与定型的构想

    (一)制度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双向推进”的改革思路

    (三)建立基础养老金的思路

    (四)完善个人账户的思路

  B.9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一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以公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阶段(1949~1998年)

    (二)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阶段(1998~2007年)

    (三)以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改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阶段(2007年至今)

   二 “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成就与问题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就

     1.结构类型:住房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1)租赁型保障性住房

      (2)出售型保障性住房

      (3)住房货币补贴

     2.建设总量: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总量达“十一五”时期的两倍以上

     3.保障方式与标准:实物保障方式为主,国家相关标准得以确立

     4.覆盖面: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约为20%,已达到“十二五”末的目标

    (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1.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与法规建设不足

     2.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与土地供给不稳

     3.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设质量不高

     4.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与管理问题不少

     5.住房保障方式过于偏重“补砖头”

   三 “十三五”时期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展望

     1.定位: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民生工程,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建设重点: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是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

     3.保障方式:由“补砖头”为主向“补砖头”、“补人头”并举转变

    (二)关于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1.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和法规建设

     2.稳定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和土地供给

     3.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设质量

     4.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与管理机制

 BⅤ 生态环境篇

  B.10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 “十二五”期间城市环境状况

    (一)城市空气质量形势严峻

    (二)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

     1.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质大幅提高

     2.城市地下水水质情况极差

    (三)声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四)辐射环境质量稳定

    (五)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六)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二 城市污染控制成效与进展

    (一)城镇环保基础设施能力逐年提高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

    (三)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四)重金属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五)PM2.5污染程度有所降低

   三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二)城市垃圾排放量逐年增长

    (三)重金属污染控制形势严峻

    (四)机动车污染控制有待加强

    (五)城市环境风险意识亟待提高

   四 “十三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第三方治污

    (二)严控机动车污染

    (三)垃圾管理从末端转向全过程

    (四)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控制

    (五)加强城市环境风险管理

    (六)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B.11 低碳试点省市工作评估与对策建议

   一 “十二五”期间低碳试点省市的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一)制定并完善低碳发展规划

    (二)探索建立低碳发展机制体制等配套体系

     1.设立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

     2.探索促进低碳发展市场化机制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

     2.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四)探索建立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

    (五)建立低碳考核和评估机制

    (六)树立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

   二 低碳试点省市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不足

    (二)低碳发展规划缺乏亮点

    (三)低碳目标的确立不尽合理

    (四)低碳发展的重点工作进展不理想

   三 “十三五”推进中国低碳试点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加速前行

    (二)借力而为,发挥雾霾治理与城市低碳发展的协同效应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机遇,凝聚各方力量共促低碳发展

    (四)完善体制机制,为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开展能力建设,强化低碳发展技术支撑

    (六)促进公众参与,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七)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低碳发展最佳实践

 BⅥ 建设管理篇

  B.1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一 智慧城市概念的由来

   二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一)理念已被广泛接受

    (二)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三)相关政策法规出台

   三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二)智慧城市理论体系依旧薄弱

    (三)智慧城市概念泡沫化风险加剧

    (四)智慧城市项目盈利模式不清晰

    (五)过度强调标准化的智慧城市建设

    (六)各自为战、难于整合

    (七)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建设难度较大

    (八)重建设、轻运营

   四 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丰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

    (三)发展智慧城市装备制造与软件研发

    (四)智慧城市试点的进一步整合

  B.13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 “十二五”中国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回顾

    (一)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回顾与分析

     1.自然灾害事件

     2.事故灾难事件

     3.公共卫生事件

    (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回顾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完善

     2.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健全

     3.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科学化

     4.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二 中国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经济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缺失

    2.实践与理念存在脱节问题

    3.应急管理体制缺乏横向联系

    4.社会参与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5.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滞后

   三 国外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一)美国纽约

    (二)日本东京

    (三)英国伦敦

   四 “十三五”加强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一)管理体制向综合化、多元化转变

    (二)管理机制向全过程转变

    (三)管理法制向“立法先行”转变

    (四)管理技术向精细化、智慧化转变

  B.14 中国特大城市治理:“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发展思路

   一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特大城市及其发展特征

    (一)特大城市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1.特大城市的概念

     2.特大城市的划分标准

    (二)中国的特大城市

    (三)特大城市的发展特征

     1.行政等级高

     2.经济实力强

     3.外来人口聚集多

     4.民用汽车保有量多

     5.人均道路面积少

     6.房价收入比高

     7.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聚集

     8.能耗集中

   二 中国特大城市治理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特大城市问题具有长期性还是阶段性

    (二)特大城市问题归因于聚集还是空间结构不合理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否为特大城市发展的底线

    (四)短时期内是否可以解决特大城市问题

   三 “十三五”中国特大城市的治理思路

    (一)编制科学的治理方案

    (二)构筑完善要素聚集的“过滤网”

    (三)做好过渡期政策安排

    (四)着力解决特大城市治理的外部问题

  B.15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国际经验与中国推进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 引言

   二 地下综合管廊: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

    (一)地下综合管廊的定义

    (二)国际经验

     1.欧洲经验

     2.日本与新加坡经验

     3.北美经验

    (三)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

   三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综合效益

    1.对城市交通基本无影响

    2.全生命周期成本较低

    3.集约利用空间

    4.增强城市安全

    5.美化城市景观

    6.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四 国家相关政策及实施步骤

    (一)相关政策及解读

    (二)推进步骤

    (三)第一批试点城市简况

   五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深入领会中央精神,树立大局观念

    (二)领导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

    (三)完善配套政策,优化制度环境

    (四)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五)强化技术保障,提升建设水平

    (六)加强能力建设,健全运维体系

    (七)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BⅦ 案例篇

  B.16 嘉峪关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一 构建“134”基本框架,筑牢社会治理结构根基

    (一)围绕“一条主线”,统筹顶层设计

    (二)实施“三项改革”,健全基础平台

     1.精简行政层级

     2.规范运行机制

     3.拓展服务功能

    (三)坚持“四大治理”,转变治理方式

     1.前移工作重心,筑牢源头治理防线

     2.搭建有效载体,创新综合治理机制

     3.引导多元参与,完善系统治理结构

     4.增强法治理念,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二 建立“大治理”中枢平台,实现社会治理良性互动

    (一)建立“大协调”机制,实现高效规范联动治理

    (二)创新“大统筹”结构,建立城乡均等服务平台

    (三)优化“大调解”体制,畅通矛盾纠纷化解渠道

    (四)搭建“大诚信”平台,打牢社会成员信用基础

    (五)拓展“大服务”领域,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 把握“五个必须”科学内涵,坚持社会治理正确方向

  B.17 杭州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探索

   一 杭州公共自行车发展概况

    (一)成立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

    (二)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运作方式

     1.网络运营、通租通还

     2.自助操作、智能管理

     3.限时免费、押金保证

     4.租卡通用、另设专卡

     5.车辆保险、安全骑行

    (三)主城区公共自行车实现全覆盖

    (四)大杭州范围内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项目,并实现互通

   二 杭州公共自行车发展成效

    (一)融入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基本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两难”

    (三)倡导绿色出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得到提高

   三 杭州公共自行车经验总结

    (一)政府主导,公交运作

    (二)公益定位,市场操作

     1.深入挖掘广告资源

     2.服务亭集约利用

     3.积极拓展服务输出市场

     4.开发碳交易

    (三)纳入体系,政策保证

    (四)市民支持,便民利民

    (五)技术先进,管理科学

   四 公共自行车“杭州模式”推广情况

  B.18 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 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成就

    (一)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效显著

     1.继续实施“三边林”工程

     2.大力推进“绿化宝岛”工程

     3.积极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林地

    (二)陆地水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

     2.内河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

    (三)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

     1.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

     2.海洋环境保护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五)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1.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2.城市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开展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扎实推进

     2.农村沼气改造工程效果明显

    (七)生态文明理念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二 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三 继续推进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生态立市,环境优先

    2.分类指导,分区推进

    3.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4.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B.19 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一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概述

   二 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主要模式

    (一)优化建设集中办公区——以朝阳区中远通达为例

    (二)培育营造众创空间——以中关村3W咖啡为例

    (三)提升创新孵化环境——以北京CBD必帮咖啡为例

   三 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路径探讨

  B.20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广州同德围解困之路

   一 同德围之困的社会背景

   二 同德围解困之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

    (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过程

    (三)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

   三 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的理论思考

 BⅧ “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大事记(2011~2015年)

  B.21 “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大事记(2011~2015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以“‘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为主题,研究总结了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各个领域在“十二五”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借此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本书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实现了两大重要突破:201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并开始超过50.0%,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超过世界总体水平(52.5%),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年均0.5个百分点)快速推进。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还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显著,城市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水平均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是,中国城市在规划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空间布局、科技创新、社会矛盾、安全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依然问题突出、有待改善。围绕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本书除总报告外,还设计了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建设管理篇、案例篇、大事记等7大篇章,评价分析了中国287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分专题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等问题,总结了嘉峪关、杭州、三亚、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梳理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基于对“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回顾和反思,本书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要通过改革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全面转型,积极适应一种“常态”,重点把握五个“节点”,加快实现三大“转型”,着力推动六大“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创新、智慧、绿色、低碳的城市经济转型,构建开放、包容、和谐、多元共治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

成艾华、魏后凯:《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1期。

傅小随:《城市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10期。

郭叶波:《特大城市安全风险防范为题研究》,《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

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4期。

仇保兴:《笃行借鉴与变革:国内外城市化主要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规划变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单菁菁:《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脆弱性分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期。

孙钰、李泽涛、马瑞:《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Northam,R. M. (1979). Urban Geography,2nd ed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65-67.

丁志军:《鄂尔多斯转型在路上(经济聚焦)》,人民网,2015年5月5日。

何泳:《质量型发展成为深圳新常态》,《深圳特区报》2015年2月1日,第A01版。

智联招聘和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http://wenku.baidu.com。

李扬:《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于全球经济新常态》,《人民日报》2015年3月12日07版。

王鸿春:《建设健康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求是理论网》2011年第23期。

陈柳钦:《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市场》2010年第33期。

魏后凯:《中国特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及其治理策略》,《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年第2期。

Mckeown,Thomas,The Role of Medicine:Dream,Mirage or Nemesi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ion,New Jersey,2014.7.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人民日报》2014年3月17日,第009版。

《李克强:棚户区不解决何谈社会公平》,《京华时报》2015年6月18日,第006版。

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胡志平:《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服务的兴起与创新》,《求索》2015年第5期。

李克歌、高文:《基于产业融合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5年第1期。

李二亮:《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李世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及效应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9期。

赵蕾、余汝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王朔:《互联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探讨》,《科技传播》2015年第2期。

胡志平:《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服务的兴起与创新》,《求索》2013年第5期。

李后成、张胜荣:《文化金融产业融合的难点及对策分析》,《西部金融》2014年第12期。

刘志彪、张少军:《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金江军等:《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地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魏后凯、李国红等:《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效应分析》,《西南金融》2007年第4期。

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张守营、吕昱江:《产业融合:让三次产业的边界愈趋模糊》,《中国经济导报》2015年7月。

Delgado,M.,Porter,ME.,Stern,S.,Clusters,Convergenc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Research Policy,2014(43):1785-1799.

Neuwirth,R.J. Glob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The Paradox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Regulatory Diverg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15(18):21-50.

张幼文:《自贸区试验与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学术月刊》2014年第1期。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管理制度框架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若干思考建议》(内部报告)2013年8月。

周振华:《伦敦、纽约、东京经济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科学发展》2011年第10期。

王江、魏晓欣:《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3期。

周伟:《世界城市产业发展规律探析》,《商业时代》2012年第28期。

夏斌:《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与建议》,《全球化》2013年第11期。

陆军等:《世界城市研究(兼与北京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11~2015。

周红云主编《社会管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规划(2011~2030)》,2011。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连玉明主编《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2——社会改革与城市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连玉明主编《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3——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黄华波:《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社保全覆盖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中国社会保障》2015年第3期。

李红岚、郭婕、赵巍巍:《建立城乡居民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构想》,《中国社会保障》2014年第12期。

刘同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卢海元:《制度的并轨与定型: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化进入崭新阶段》,《社会保障研究》2014年第3期。

孙佳欣:《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究》,《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郑秉文、孙永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的反思——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质、成因与对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郑功成:《尽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经济纵横》2010年第9期。

郑功成:《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展望“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2015年第1期。

董昕:《中国政府住房保障范围的变迁与现状研究》,《当代财经》2011年第5期。

魏后凯、李景国:《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2(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李扬、潘家华、魏后凯、刘治彦主编《智慧城市论坛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程大章主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科学出版社,2012。

沈健、唐建荣等:《智慧城市》,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辉、吴越、章建强:《智慧城市》,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仇保兴编著《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年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转变: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

谢俊、张小明:《政府与社会协力合作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5期。

张海波、童星:《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简 介: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研判了吉林省经济运行效率及工业、农业、服务业、新型城镇化、消费、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走势;研究了制度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创业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房地产去库存、新生中小城市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及精准扶贫、临时救助制度、...

作者: 邵汉明 郭连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巩义分院联合主持编撰,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巩义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尤其是2015~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探讨了巩义市转型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并对巩义市建设“山水宜居城、现代工业城、历史文化城”提出了对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