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JAPANESE ECONOMY AND SINO-JAPANESE ECONOMIC & TRADE RELATIONS (2012)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状与趋势、东日本大地震冲击波、日本防灾减灾体制的经验与教训、聚焦日本财政风险、比较与借鉴、日本对外经济战略与中日经济合作等几个方面,对2011年日本经济做了回顾并对2012年经济发展道路和中日经贸合作前景提出建议和展望,同时,通过分析日本恢复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日本经济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图目录
摘要
皮书系列
BⅠ 总报告
B.1 2011~2012年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展望
一 日本经济的现状与走势
(一) 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重创与迅速恢复
1.工矿业生产迅速恢复
2.突发性电力紧张得到缓解
3.核事故度过最危险期
4.宏观经济实现“V”形复苏
(二) 野田内阁面临的经济难题
1.电力短缺长期化的风险
2.日元剧烈升值
3.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
(三)野田内阁的主要经济政策
1.推动灾后重建进入实质性阶段
2.提高消费税
(四) 日本经济展望
二 中日经贸关系现状与展望
(一) 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1.双边贸易
2.相互投资
(二) 日本参加TPP谈判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三) 中日经济合作的课题与展望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边贸易高位徘徊的态势未出现根本性改观
(2)中方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未发生根本变化
(3)其他方面的课题
2.中日经济关系的展望
BⅡ 现状与趋势
B.2 内忧外患困扰日本经济
一 回升进程历经波折
(一) 经济增长再显颓势
(二) 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三) 工矿生产急剧萎缩
(四) 企业经营深陷困境
(五) 通缩阴影挥之不去
(六) 消费需求持续委靡
二 内忧外患严重困扰
(一) 强震重创的后果
(二) 欧债危机的冲击
(三) 日元升值的影响
三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 增长态势展望
(二) 重建效果评估
(三) 欧债危机预测
B.3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一 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一) 震灾的经济影响
(二)震后日本经济的变化
(三)灾区的经济变化
二 人口负债情况下的灾后重建
(一) 震灾前的人口变化
(二) 震后人口的变化和今后的展望
三 五种潮流中的灾后重建
四 灾后重建应实现的目标:变危机为机遇
B.4 2011年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2012年展望
一 2011年中日经贸合作概况
(一) 中日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
(二) 日本对华投资掀起新高潮
(三) 中国对日投资及劳务合作出现波动,但后劲充足
(四) 高层交往促中日经贸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五) 中国积极支持日本抗震救灾,加强灾后重建合作
(六) 中日节能环保合作形成新亮点
(七) 中日韩及区域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
二 2012年前景展望及合作建议
B.5 日中贸易投资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一 日本对华贸易动向
(一) 概况
(二)出口——汽车、电子零部件的出口下降
(三) 进口——智能手机成为拉动力,抗震救灾用品也急剧增加
(四) 对2012年全年的预期——有可能刷新历史纪录,但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二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向
B.6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以及企业经营的影响
一 日元升值是否将导致日本经济恶化?
(一) 从宏观层面来看,日本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并没有恶化
(二) 从宏观层面来看,日元升值的正面效应有所增加
二 日元升值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 易受日元升值影响的企业和不易受日元升值影响企业的区别
四 问题的症结在于日元升值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BⅢ 东日本大地震冲击波
B.7 从灾害走向创造性复兴
一 关东大地震的灾后复兴
(一) 灾后复兴的课题
(二) 灾害对策
(三) 成果
二 阪神大地震的灾后复兴
(一) 灾后复兴的课题
(二) 灾害对策
(三) 创造性复兴的提案
(四) 关于灾后复兴的政府方针
(五) 成果
三 东日本大地震的灾后复兴
(一) 灾后复兴的课题
(二) 东北复兴——面向未来的模式
1.充满活力的长寿型社会模式
2.成熟国家型产业模式
3.能源和粮食自给模式
四 以“共生思想”为人类社会作贡献
B.8 震后日本产业:重创、恢复与新趋势
一 大地震对日本产业的强烈冲击
(一) 半导体产业“直接受灾”严重
(二) 汽车产业饱受“零库存”之苦
(三) 其他产业的影响主要局限在灾区
(四) 通过供应链影响波及全球
二 困境下日本产业迅速重建
(一) 前所未有的产业困境
(二) 高效的企业危机应对机制
(三) 独具特色的企业互助机制
(四) 日本式的组织能力构筑活动
(五) 日本产业竞争力难以替代性特征
三 震后日本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 日本政府努力改善国内产业环境
(二) 企业创新推动日本产业新的发展
1.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显著增强
2.转向高附加值,纳入战略新兴产业
3.企业加快向海外转移步伐
4.以产业链安全为核心,重构全球布局
5.以并购(M&A)为主导,重视投资速度与效率
结语
B.9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一 近年来日本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一) 入境游市场
(二)出境游市场
(三) 国内游市场
(四) 近年来日本旅游业的特点
1.旅游业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尚需提高
2.旅游市场结构不平衡
3.亚洲是主要的入境游客源地和出境游目的地
4.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处于逆差状态
二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经济的影响
(一) 大地震对日本旅游业的影响
(二) 大地震对日本旅游相关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三 震后日本提振旅游业的主要对策
1.放宽入境条件,简化签证手续
2.降低旅游价格,刺激旅游消费
3.扩大海内外宣传,完善网络信息和服务
4.调整旅游线路,开发深度游和新线路
B.10 震后日本保险业:应对、影响、机制及启示
一 震后受灾状况及保险业应对措施
(一) 受灾状况及经济损失
(二) 震后保险业的具体应对措施
1.财产保险业
2.人寿保险业
二 震后保险赔付及对保险业的影响
(一) 保险金赔付情况
(二) 大地震对保险业的影响
1.对人寿保险业的影响
2.对财产保险业的影响
三 地震保险制度
(一) 制度概要
(二) 再保险机制
(三) 地震保险加入情况
(四) 地震保险赔付的经济效果
四 结语及启示
(一) 保险在震后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 明确区分保险标的不同运作机制
(三) 建立政府主导的地震保险制度
(四) 充分发挥再保险功能
B.11 福岛核危机对日本“核电立国战略”的影响
一 福岛核危机及其对核电产业的影响
(一) 核危机对整个核电产业的冲击
(二) 能源转型将增加一次性能源进口成本
(三) 二次能源的电力成本上升将影响日本经济
二 日本能源安全战略思想的辩争
结语
BⅣ 日本防灾减灾体制的经验与教训
B.12 城市规划与防震减灾的日本经验
一 日本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方法
二 日本的防震减灾经验
三 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政策建议
1.树立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理念,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管理
2.努力完善规划制定和实施评估体制,创新城市建设调控和激励手段
3.建立国家和城市地震安全观,全面落实政府、社会共同责任
4.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减灾意识
5.加快各级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健全法制保障体系
6.强化抗震设防行政监管职能,增强震灾抗御能力
7.做好地震应急救援日常准备,提升应对处置水平
8.施行地震灾害强制保险,提供巨灾风险保障
B.13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对我国防灾减灾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 序言
二 日本灾害对策体制内容
(一) 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 多层次的防灾组织体系
(三) 严格周密的防灾规划体系
(四) 防灾意识的培养
三 借鉴与启示
B.14 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 防灾体系现状
(一) 法规建设
(二) 资金保障
(三) 体系构建
(四)教育及训练
(五) 巨灾保险
二 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 防灾对策及特点
四 启示
B.15 日本的防震救灾对策以及经验教训
一 应对与防控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经验
(一) 按不同次生灾害进行分类与综合应对
(二) 将火灾视为解决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最重要问题
(三) 防止海啸对沿海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四) 积极消除内陆山区的主要隐患——堰塞湖
二 设置避难地点的经验
(一) 构筑健全的法律体系
(二) 实行全方位监督
(三) 地方政府积极配合、民众高度参与、避难途径简洁明确
(四) 避难地点设置合理科学
三 地震时的交通疏导以及救助措施方面的经验
(一) 震灾准备充足
(二) 重视灾害数据调查
(三) 道路情况通报体制完备,各部门责任分担明确
(四) 高度重视救援队伍的建设
(五) 积极利用高科技技术
四“3·11”大地震日本防震对策的经验教训
(一) 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缺乏临机应变的能力
(二) 自卫队在救灾过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福岛核电站的处理结果显现日本各部门间协调能力不足和缺乏担负责任的勇气
BⅤ 聚焦日本财政风险
B.16 日本财政走向崩溃边缘的根源及其启示
一 日本财政从平衡走向崩溃边缘的轨迹
(一) 财政平衡原则及其实践(1949~1964年度)
(二) 从平衡走向失衡(1965~1979年度)
(三) 重归财政平衡的努力(1981~1990年度)
(四) 在失衡路上越滑越远(1991~2010年度)
二 政府债务累积的根源
(一) “准公共服务支出”不断增加
(二) 重建财政的虚像
(三) 政府自酿自饮泡沫苦酒
(四) 财政支出刚性与政府债务膨胀
(五) “铁三角”内在的扩张冲动
(六) 内阁频繁更迭结恶果
三 日本财政危机,当为中国前车之鉴
(一) 妥善处理财政平衡原则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二) 积极财政要适时适度,防止政策加剧经济波动
(三) 避免公共投资“替代”或“排挤”民间投资
(四) 养老金账户慎留缺口
(五) “后发效应”必然消退,健全财政应未雨绸缪
B.17 日本财政危机研究
一 日本财政的现状及存在的严重问题
(一) 国债依存度过高
(二)国债费比率过高
(三)财政赤字过大
(四) 债务余额过高
(五) 主权信用评级逐渐下降
二 日本财政危机的根源分析
(一) 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愈发严重
(三) 财政制度的滞后性阻碍经济的复兴与振兴*
三 对日本财政的预测及其启示
B.18 日本的财政困境及原因再考
一 积重难返的日本财政恶化难题
(一) 比希腊还要严重的财政问题
(二) 越滚越大的日本债务雪球
(三) 潜藏中的日本财政的隐性危机
(四) 日本财政危机可能导致的后果
二 日本财政危机相关问题的研究回顾
(一) 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 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 日本财政危机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 “扭曲国会”阻碍财政政策的出台
(二) 换相频繁难以维持稳定的财政政策
(三) 政府当局互不信任与派阀政治的掣肘
(四) 官僚主导型政治对公共支出的浪费
(五)日本地方财政的政治保守主义
B.19 野田内阁的灾害复兴财政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一 针对灾害复兴的主要财政政策
(一) 第三次补充预算
(二) 保证复兴财源
二 复兴增税的原因
(一) 不能把灾后复兴的债务负担推给后代
(二) 日本财政的严峻状况
(三) 从全球着眼,财政重建大势所趋
三 复兴增税的影响
(一)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对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三) 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BⅥ 比较与借鉴
B.20 经济总量均等引发的对中日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 东方经济大国的崛起及其发展类型的基本定位
二 中日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机制——后发视角的比较分析
三 经济大国崛起面临的共性问题——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B.21 日本利用日元升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 一国本币升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一) 本币升值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 本币升值改变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对供给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三) 本币升值的财富效应对居民需求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 本币升值的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 日本利用日元升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及效果
(一) 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二)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三)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三 对中国的启示
(一) 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化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
(二) 积极扩大内需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三) 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B.22 基于技术创新的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探析
一 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为主
(一) 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和过程
(二) 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和表现
二 技术创新在日本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主导作用
(一)依靠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资源能源节约化发展
(二) 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依靠技术创新培育主导产业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四) 政府对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三 对我国的启示
(一) 把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二) 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
(三) 应实现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升级同步进行
BⅦ 日本对外经济战略与中日经济合作
B.23 日本FDI在东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 日本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二 实证分析模型和变量选择
(一) 模型选择
(二) 变量选择
三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 实证检验
(二) 结论
四 结语
B.24 香港与日本的贸易动向
序言
一 制成品贸易
(一) 香港与世界的制成品贸易
1. 2010年制成品贸易
2. 2011年制成品贸易
(二) 香港与日本的制成品贸易
1. 2010年香港对日贸易
2. 2011年香港对日贸易
二 服务贸易
(一) 香港与世界的服务贸易
1. 2010年服务贸易*
2. 2011年服务贸易
(二) 香港与日本的服务贸易
三 与中国内地,特别是广东省的关系
(一) 珠江三角洲的总体发展
(二) 作为香港服务业优惠措施而备受期待的CEPA
结语
B.25 中日低碳产业合作的经济学分析
一 中日低碳产业合作的比较优势
(一) 中方的市场资源
(二) 日方的技术优势
(三) 中日低碳产业合作的路径依赖
二 中日低碳产业合作的经济收益分析
(一) 要素禀赋叠加收益
(二)市场规模扩大收益
(三) 中日合作地区收益
三 政府在中日低碳产业合作中的作用
(一) 低碳产品的生产补贴政策
(二) 低碳产品的消费激励机制
(三) 低碳产品的贸易投资政策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接近,两国合作不仅有助于缓解东亚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也符合两国切身利益,因而两国合作具有必然性因素
(二) 市场的待开发性为中日低碳产业合作带来了潜在的经济收益
(三) 环境的改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四) 中日两国政府应当在低碳产业合作中共同制止两种倾向
BⅧ 附录
B.26 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主要数据变化
中国皮书网
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