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11)
[内容简介]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来都是以思想解放领路。当前,打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术界必须开展前瞻性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在理论上率先突破,摆脱一切束缚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的思想桎梏,在全社会营造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氛围;必须在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变革,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必须勇于探索实践,统筹城乡试验区要大胆改革试验,开辟一条新路。本书具体论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挥发展的理论基础;客观评价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深入分析了我国城乡统筹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产业结构升级、财政金融体系完善、非农就业增长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出发探寻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机制和具体的政策体系。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城乡统筹蓝皮书编委会
BⅠ 总报告
B.1 走向城乡一体化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朝着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前进
二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宅基地管理制度更需要改革
三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呼唤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加快实现农村承包地的流转
四 大力倡导、鼓励、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 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支持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
六 城乡一体化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就业问题以及失业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七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
八 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
BⅡ 市场要素篇
B.2 对我国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实践的思考
一 引言
二 土地信用合作社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基本情况*
(二)特点
三 农业产业化和土地信用合作社之间的关系
(一)以贷定存
(二)以存促贷
(三)存贷互赢共进
四 结论性评述
B.3 中国城乡户籍问题的实践分析
一 中国城乡户籍差异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一)中国城乡户籍差异的形成
(二)中国城乡户籍差异的历史演变
二 各地城乡户籍改革实践
(一)浙江宁波模式
(二)13省模式
(三)深圳模式
(四)重庆、成都模式
三 当前城乡户籍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一)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二)城乡户籍改革的路径选择
(三)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土地权利
(四)农民的选择权问题
四 继续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处理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与政府推进时机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与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关系
(三)处理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与就业的关系
四 处理好城乡户籍改革与住房保障的关系
B.4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城乡统筹发展
一 引言
二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指标选择
2. 因子分析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分的计算
1. 一级指标得分
2. 综合得分
三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评价方法
四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影响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
1. 单位根检验
2. 一阶差分VAR模型估计
五 研究结论
B.5 统筹城乡水利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一 引言
二 水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让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洁净的饮用水
(二)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安居乐业,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洪减灾体系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化水平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村居民享有优美的水生态环境
三 统筹城乡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 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
(二)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自来水村村通
(三)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大幅减少人员伤亡
(四)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全面提高防洪标准
(五)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六)加强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 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用好国家城乡统筹政策,将水利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
(二)加大金融税费支持力度,优化农村水利发展环境
(三)健全国家水权制度,促进城乡水资源优化配置
(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用水户参与
(五)协调推进城乡水利改革,不断增强水利发展活力
B.6 物联网技术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 引言
二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镇信息化系统总体规划
(一)智能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系统
(二)城镇远程智能教育信息系统
(三)基于物联网的精准绿色农业信息系统
(四)农产品的智能物流运输系统
(五)地质灾害、水利防洪信息系统
三 示范工程的建设
四 标准体系的建设
五 政府政策的支持
六 结语与展望
BⅢ 地方经验篇
B.7 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实践*
一 引言
二 通过城镇化建设和发展非农产业协调城乡发展
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事业,探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模式
四 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B.8 西部地区城市化中的社会建设
一 相关背景
(一)农村社会正在悄然变化
1.农民不再长期依附土地生存
2.农民不再直接依靠基层组织
3.农民不再满足于生活现状
(二)城市社会面临诸多问题
1.“陌生人社会”治理结构有待重建
2.“经济人社会”功利思想泛滥蔓延
3.“忙碌人世界”信念理想普遍迷失
(三)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有待融合
1.城乡空间依旧存在阻隔
2.城乡资源缺乏双向流动
3.城乡人口不能相互整合
二 面向人人的幸福城市需要“包容式治理”
(一)理论论据
(二)主要内涵
1.价值包容
2.空间包容
3.组织包容
4.文化包容
三 “包容式治理”——巫溪县的实践
(一)打造“人人的城市”,点燃共同的梦想
(二)用参与互动凝聚群众力量
(三)用复合空间促进社会融合
(四)用群众方法塑造村风民俗
1.“和事堂”
2.“善事簿”
3.“公事账”
(五)用网络组织覆盖城乡社会
四 简要结语
B.9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制度研究*
一 引言
二 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一)农业融资理论(又称“农业信贷补贴论”)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三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不足之处
1.正规金融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2.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压制,发展缓慢
3.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
四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构建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二)注重政府在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中的扶持与引导
(三)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多层次联合,发挥合作金融的比较优势
(四)重视非正规金融的作用
(五)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五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我国发展农村金融的实践——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一)河南省新乡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成效*
1.新乡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2.新乡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
3.新乡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成效
(二)河南省新乡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金融实践
1.增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辖区内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2.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扩大涉农信贷规模
3.优化信贷服务方式,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B.10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一 发展的困境与积极反思
二 大力改造调整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水泥业
(一)坚决拆掉落后的机立窑,淘汰落后产能
(二)大力开展技术改造,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
(三)整治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优化
(四)组建集团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
三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由“1”到“4”的华丽转身
(一)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业——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三)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培育叫得响的产品品牌
四 加强环境建设,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做优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加速融入省会主城区的“助推器”
(二)做美城市环境——让“省会高档社区”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高地
(三)做精产业环境——让优势产业聚集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五 几点启示
B.11 漯河模式与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一 土地流转是盘活漯河市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以企带村”发展模式
(二)规范使用权流转机制
(三)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四)完善承包和法律制度建设
二 经济合作组织是漯河市农业产业化的必要保障
(一)信誉与合作
(二)专用性投资与组织调整
(三)政府的互补性安排
三 龙头企业是漯河市农业产业化的主导力量
(一)城市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共同发展
(二)原料基地的建设
(三)保障龙头企业融资渠道
(四)发展配套产业,构建漯河市产业集群
(五)发挥食品产业聚集效应
(六)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建设
四 先进科技是发展漯河市农业产业化的支撑
(一)科技创新是漯河市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大力发展漯河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
(三)切实加强对基层农技工作的领导
(四)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具体内容
1.合理界定职能,科学设置机构
2.核定聘用人员,实行竞争上岗
3.切实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落实
B.12 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担保与信息机制创新*
一 小额信贷扶贫担保机制创新
(一)多层次的担保体系
1.村级担保会和担保公司
2.乡镇信用建设促进会
3.县小额信贷促进会
(二)多样化的担保模式
1.林权反担保贷款模式
2.以组织信誉代替个人的担保替代模式
3.农村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模式
二 小额信贷扶贫信息机制创新
(一)“331”农村金融服务平台
(二)平台的信息采集
(三)平台工作及促进会贷款推介流程
三 担保与信息机制创新的主要成效
(一)建成了完备的农户信用数据库,实现了农户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
(二)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幅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
(三)农户的信用意识增强,金融生态持续向好
(四)促进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与发展
四 “屏南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一)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及多样化的担保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核心问题
(二)金融机构村镇“虚拟网点”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短腿问题
(三)担保与信用建设的融合有效地防范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四)平台的构建及应用实现了多方主体的利益共享,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B.13 商业可持续的微型企业信贷实践
一 引言
二 微型企业信贷难的原因分析
三 “小本贷款”的实践:对微型企业信贷难的破解
(一)小额信贷技术创新与信息不对称
(二)内部组织结构和激励体系
(三)市场化利率设定机制
(四)适宜的银行行业组织结构
四 结论性评述
B.14 相对资源承载力与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城乡统筹中的区域内涵
(一)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的关系
(二)欠发达地区
(三)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
二 贵州省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
(一)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与指标选择
1.相对资源承载力概念
2.衡量指标和参照区域的选择
(二)数据处理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
(三)相对资源承载力和超载状况分析
1.贵州省相对资源超载情况严重,毕节最为严重
2.贵州省经济资源承载力低于土地资源,毕节更为突出
3.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比较分析
三 相对资源承载力对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启示
(一)资源承载力整体不足意味着应尽快消除造成城乡差异的政策性因素,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
(二)经济资源承载力低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意味着应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三)统筹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完善资源开发利益的分配机制
BⅣ 理论探索篇
B.15 以工业化推进中小城市快速崛起
一 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必经之路
二 适度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应是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主要方向
三 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是推进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 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 运用资本力量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是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推进器
B.16 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 引言
二 地方政府融资难的基本原因
三 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基本要求
四 地方政府融资的新模式*:PPP
五 PPP模式的应用
(一)应用PPP撬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应用PPP推动城镇化进程
1. SPC作为合资公司
2. SPC为ABS的特设机构
3. SPC作为种子基金
(三)应用PPP发展社会事业
六 几点思考
B.17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财政责任划分研究*
一 引言
二 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要素的流动及市场配置要求农民有现代社会保障
(一)中国小农模式迈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困难
1.在自然经济和小农模式中有着特殊的人口和土地利用规律
2.我国移植了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养育了更多的人口,人均土地更少
(二)在保护农民土地耕种权和住宅权的基础上,逐渐地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小农经济模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有特色的政策
1.在保护农民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化
2.“土地和住宅保障”的现实合理性
3.处理好土地保障和现代社会保障的衔接和转化
4.保护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产权
5.“亦工亦农”现状与新保护政策的设计
三 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总准则
1.针对人口众多和未来的“超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的“保基本”就成为一个重要原则
2.“保基本”是社会、个人、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内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支柱
(二)农民社会保障顺序安排
1.农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需求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急切社会保障需求的财政支持
3.用分类别的社会保险制度解决不同人的不同类别和程度的需求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三方筹集资金,从2003年试点到2010年已基本实现全国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覆盖
2.三方筹集资金,2009年开始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3.农村社会保险力度的加强
四 农民工社会保障
(一)2009年以前农民工没有充分的权力参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
1.自1991年开始改革,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完善,但是关于农民工的有关保障没有专门立法,农民工一直游离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之外
2. 2001年政府有关规定中开始强调农民工保障,农民工开始缴纳“三金”或者“四金”
3. 2001~2009年各种规定再次强调了农民工的利益,允许农民工个人账户转移,但是实效不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明确要求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合并在一起,这是一个关键的制度进步
1.明确农民工有权参加目前以城镇职工为主的全国统一立法的社会保险
2.明确要求农民工要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编码,参加所有保险
3.新立法照顾到了农民工工作不连续和迁徙的特点
五 落实和改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建议
(一)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险权利的重要性
1.建立农民工保险制度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助于平衡外贸,增加内需
(二)通过部门间的协调和技术安排,实现各地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统一
1.建立统一社会保险缴费制度
2.不同保险类别的相互转移问题
(三)统一执法,消除不缴纳的现象,保护最低工资者
(四)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六 相关制度改革
(一)不同群体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差别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与福利现状
1.农民工不能参加城镇居民社会救济和低收入保障
2.农民工不能参加城镇居民住房保障
3.农民工不能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4.农民工不能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三)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融合
1.农村和城镇两套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
2.两套体系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分割,新《社会保险法》让农民工可以进入城镇职工基本保险系列,开始打破这个分割
(四)继续改革,待时机成熟时取消户籍
1.建立打通两个体系的技术平台
2.提高保险统筹的政府级次
3.从地方统筹到全国统筹
七 “因素法”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
(一)“基数法”转移制度与专项转移支付
(二)建立规范的“因素法”转移支付制度
1.各国“因素法”转移支付制度的核心“因素”就是基本公共服务
2.依照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支出以及当地财政能力计算转移支付
(三)“保基本、因素法”的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步骤
B.18 城乡一体抑或乡城一体
一 引言
(一)“城乡统筹”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城乡统筹”是我国经济实践的历史选择
(三)新形势下我国城乡统筹迫在眉睫
二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一)以城市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
(二)以农村为主体的乡城一体化
三 城乡统筹发展的现有理论
(一)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外围理论
四 探索我国城乡平衡融合新模式
B.19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城乡统筹发展
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的发展
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释放和流动
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助于解决通胀问题和平抑物价
五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助于中国的双向城镇化
B.20 改革下一站:城乡等值化
一 社会资本与城乡关系
二 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特殊矛盾
(一)“竞争性”城市化
(二)单向城乡一体化
(三)进城农民非市民化
三 中国式“巴伐利亚试验”:城乡等值化模式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1.厉以宁:《厉以宁经济评论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郑有贵:《又一次土地制度创新的探索——比较视角下的平罗县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2期。
3.程志强:《乡村精英、产业选择、国家规则与土地返租——对胡桥模式的探讨》,工作论文,2008a。
4.程志强:《规模连片经营一定要土地使用权的集中吗——基于漯河市粮源公司“中间人”制度的案例分析》,工作论文,2008b。
5.杨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考察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
6.单保江:《山东采取七项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7月22日第4版《经济日报》。
7.内部资料:《姚伏镇小店子土地信用合作社简介》。
8.内部资料:《黄渠桥镇万家营子土地信用合作社简介》。
9.内部资料:《平罗县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试点工作经验介绍》。
1.蔡昉:《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2008年工作论文,http://iple.cass.cn/file/workingpaper70.pdf。
2.《发改委官员建议保留城乡户籍》,2010年9月23日《楚天都市报》。
3.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1998年6月23日。
4.刘俊:《重庆户籍改革:推动重大理论创新》,2010年8月25日《重庆日报》。
5.彭希哲等:《户籍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复旦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6.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7.王太元:《十年内改掉户籍歧视》,2010年2月21日《新京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
9.朱剑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称统筹城乡需破五大难题》,2010年6月7日《人民日报》。
1.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2期。
2.黄应绘:《关于构建中围城乡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7期。
3.戴思锐、谢员珠:《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载段应碧主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邓玲、王彬彬:《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成都市温江区的实证应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1期。
6.杨振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基于时序数据》,《农业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1期。
7.张安录:《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城乡生态经济要素流转》,《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6期。
8.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5期。
9.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0. George,C.S.,Lin,“Transportation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The Experience of Panyu”,
11. Ayele Gelan,“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Urban-rural Linkage:A CGE Analysis for Ethiopia”,
12. Jon Sigurdson,“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Approaches and Results”,
13. Raphael Bar-El,Daniel Felsenstein,“Entrepreneurship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Comparing Urban and Rural Patterns of Locational Choice in Israel”,
14.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年第5期。
15.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年第2期。
16.段杰、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经济地理》1999年第6期。
17.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0期。
18.李培祥、李成固:《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地理科学》2003年第4期。
19.吴伟年:《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与对策思路——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4期。
20.〔美〕罗纳德·T.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卢骢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21.〔美〕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邵伏军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22.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2004年第3期。
2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2。
24.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5. Greenwood Jeremy,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26.万文全:《中国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27.温涛、冉光、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28.章奇、刘明兴:《中国金融中介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学》2003年第3期。
29. Townsend Robert M.,Kenichi Ueda,“Financial Deepening,Inequality and Growth:A Model-bas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IMF Working Paper,2003,13(193).
30. Clarke George,Xu Lixin,Colin,Zou Hengfu,“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84,2003.
31.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2期。
32. Iyigun M.,Owen A.,“Income Inequality,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33.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2004年12月7日《金融时报》。
34.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35.苏宁:《优化金融环境改善金融生态》,《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10期。
36.韩平:《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华北金融》2005年第12期。
37.李扬:《金融生态界说:金融生态概念提出》,《中国工商》2005年第11期。
38.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39.滕春强:《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失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0.萧安富、徐彦斐:《金融生态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个微观解释:白贡案例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41.李爱喜:《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2.金才鑫、谢升峰:《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第2期。
43.伍旭川:《金融深度、金融宽度与金融发展》,《金融纵横》2005年第5期。
44.朱子云、朱益超:《商业银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初探》,《浙江统计》2005年第8期。
45.黄庆安:《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福建金融》2005年第10期。
46.徐小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47.张守凤:《基于AHP/DEA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1期。
48.许红莲:《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49. King,R.G.,R. 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50.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51.盛昭瀚、朱乔、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6。
52.周加来、余羚羚、朱道才:《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
53.马忠林:《数学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4. Campbell J.,Perron P.,“Pitfalls and Opportunities:What should Know about Unit Roots”,NBER Working Paper No.100,1991.
55. Levin A.,Lin C.,Chu C.,“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Asy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roperties”,
56. Sims,C.A.,“Money,Income and Causality”,
57. Levin A.,Lin C.F.,“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 New Result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Discussion Paper No.93-56,1993.
58. Im K.S.,Pesaran M.H. and Smith R.,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Mimeo”,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7.
59. Maddala G.S.,Wu Shaowen,“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
1.厉以宁:《走向城乡一体化:建国60年城乡体制的变革》,《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回良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基础》,http://www.gov.cn。
3.陈雷:《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中国水利》2011年第1期。
4.朱宪生:《重庆水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阔步前行》,《中国水利》2008年第24期。
1.广东省委农办调研组:《中山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关于中山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与启示》,2009年3月17日。
2.中共中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山市农村集体土地经营使用制度改革30年回眸》,2008年8月25日。
3.中共中山市委政策研究室:《坚持利益向下、统筹城乡发展——火炬开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启示》,2007年3月6日。
4.中共中山市小榄镇委员会:《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2009年。
5.中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情况》,2009年7月6日。
6.中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来人口就业工作汇报》,2009年6月3日。
7.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编《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探索推进情况》,2009年6月23日。
8.中山市人民政府:《2008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2月。
9.中山市人民政府:《200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2月。
10.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村改居条件、申报材料及要求的说明》,2004年12月2日。
11.中山市委农办综合科:《古镇“三返还”制度的具体内容》,2009年10月。
12.中山市小榄镇政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小学情况汇报》,2009年。
13.中山市小榄镇政府:《小榄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小学一年级积分方案暂行规定(讨论稿)》,2007年5月9日。
14.中山市知识界人士联谊会会讯:《中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8年。
1.杜志雄等:《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2.《包容性的城市:面向所有人的城市》,《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第19期。
3.张宇钟:《城市发展与包容性关系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郑向东:《对文明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重庆市巫溪县北门沟为例》,《人民论坛》2010年第23期。
5.郑向东:《“把农民组织起来”——关于新形势下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思考》,《人民论坛》2009年第18期。
6.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冰:《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看农村金融的实质》,《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
2.胡浩民、张乐柱:《30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与体制改革的问题探讨》,《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
3.谭震祥:《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经验和发展》,《金融纵横》2010年第2期。
4.杨德勇:《城乡金融协调发展战略——北京地区典型案例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刘光、王仕红:《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分析——以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河南省新乡县为例》,《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1.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3.盖尔·约翰逊著《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
4.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5.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村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6.吴群:《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研究报告:《创新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来自屏南县的改革试验探索》。
2.研究报告:《市场运作显生机 持续发展活水来——福建省宁德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做法与体会》。
3.研究报告:《屏南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4.研究报告:《建立小额信贷扶贫担保机制的实践和探讨》。
5.研究报告:《屏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
6.内部资料:《屏南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试点工作简报》。
1. Aghion,B.,Morduch,J.,2005,
2. Beck,T.,et al.,2002,“SMEs,Growth and Poverty:Cross-country Evidenc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3. Berger,A.N.and Udell,G.F.,2002,“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4. Berger,A.N. and Udell,G. F.,2006, “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
5. Malhotra,M.,et al.,2006,
6. Morduch,J.,1999,“The Micro-finance Promise”,
7. Ray,D.,1998,
8. Schiffer,M.and Weder,B.,2001,“Firm Size and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Worldwide Survey Results”,
9. Sewamala,F.M.and Sherraden,M.,2004,“Integrating Saving into Microenterprise Programs for the Poor:Do Institutions Matter?”,
10. Stiglitz,J.and Weiss,A.,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11. World Bank,2004a, “Scaling Up Poverty Reduction Case Studies in Microfinance”,Working Paper.
12. World Bank,2004b,
13.何韬:《浅谈农行个人贷款产品与商业银行“小本贷款”产品的比较》,中国农村金融网,http://www.zgncjr.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85048,2010年7月。
14.厉以宁:《区分微型企业,有利解决融资难》,《商界(评论)》2009年第10期。
15.刘纯彬:《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再探讨》,《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16.史晋川、何嗣江、严谷军等《金融与发展:区域经济视角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7.吴杰:《目标与激励:两种小额信用贷款模式比较》,《上海金融》2009年第1期。
18.应千凡等:《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小本贷款”》,载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小额信贷案例选编》,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19.张陆、张丽鹏:《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经济经纬》2006年第6期。
20.周霖:《民营经济内生发展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1.浙江省台州银行:《台州银行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1.陈蓉、杨瑞东:《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发展论坛》2007年第2期。
2.董安先:《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3.韩荣培:《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4.李国平、张云:《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资源科学》2005年第5期。
5.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3年7月。
6.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7.苏立功:《关于煤炭企业税制改革的思考》,《煤炭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8.杨伦超:《资源枯竭型城镇困境凸现、贫困加剧成因的思考》,《生态经济》2006年第12期。
9.岳晓燕、汪一鸣、赵亚峰:《宁夏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1卷第7期。
10.张宝成、国锋:《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6年第6期。
1.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美〕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美〕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格局》,李小青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 Buchanan,James,M.,“The Domain of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2. Montinola,G.,Qian,Y.,and Weingast,B. R.,“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3. Musgrave,R.A.,“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
4. Musgrave,R.A.,
5. Qian,Yingyi and Barry R.Weingast,“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6. Qian,Yingyi and Barry R.Weingas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7.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4期。
8.陈元:《当前经济形势与开发性金融的作用》,2010年7月19日第3版《学习时报》。
9.东海证券有限公司:《关于南京城建污水处理收费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管理清算报告》,http://www.longone.com.cn/upload/images/dhyj20100728003.pdf,2010年7月19日。
10.冯建海:《PPP模式下的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模式》,《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期。
11.高树昱、吴华:《我国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审视》,《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
12.黄丽珠:《以新型融资平台作为统一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09年11月17日《金融时报》。
13.《现代化学校未来化教育——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简介》,http://61.153.231.109/cms/data/html/doc/2004-05/19/28169/index.html,2004年5月。
14.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5.贾康、孙洁:《公立医院改革中采用PPP管理模式提高绩效水平的探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6.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17.李沫萱、张佳仪:《北京地铁四号线的产权关系及其经营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8.厉以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参加在云南昭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的演讲,2010年12月15日。
19.刘立峰等:《地方政府融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20.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21.聂辉华:《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不同行为的影响: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
22.聂辉华、李金波:《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经济学》2006年第6卷第1期。
23.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
24.王元京、高振华和何寅子:《地方政府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模式再造——以城市建设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25.吴时舫:《项目融资ABS模式与PPP模式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运用》,《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26.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2005年第5卷第1期。
27.章荣君、车莹:《乡镇政府行为扭曲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29.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30.周丽丽:《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38期。
1.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下卷,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1986。
2.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3.马赛厄斯和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徐强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杨晓娜:《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黄恒:《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对城乡协调影响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胡国远:《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4.邸加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张建国:《城乡统筹 跨越发展》,《群众》2004年第12期。
6.孙洁:《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点》,《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7.王平:《城乡统筹——2004年:中国农民的春天》,《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5期。
8.本刊编辑部:《城乡统筹的东营“三四四”样本可能在全国推广》,《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第42期。
9.曾业松:《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代思潮》2004年第3期。
10.赖明:《城乡统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建设科技》2003年第12期。
11.《城乡统筹一体化 转移发展一体化》,《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第7期。
12.王瑾:《城镇化建设对城乡统筹的促进机理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3期。
13.《创新工作思路 坚持城乡统筹》,《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第8期。
14.丁国华:《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4期。
15.徐福英、马波:《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5期。
17.中国人民银行永丰县支行调查组:《金融应在加快城乡统筹方面有所作为——对江西省永丰县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武汉金融》2004年第3期。
18.李和森:《论“社会保障”概念——兼论对实践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9.张德元:《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与“城乡统一”》,《调研世界》2004年第2期。
20.黄保亮:《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1.李宪建:《以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福州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22.杨双、朱玉芹、徐晓红:《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能力 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1期。
23.毛昕、刘鹏:《重在城乡统筹“制度统筹”》,《桂海论丛》2004年第6期。
1. Acemoglu,Daron,1995,“Reward Structu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2. Dachang,Liu,2001,“Tenure and Management of Non-state Forests in China since 1950:A Historical Review”,
3. Lin,Justin Yifu,1992,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4. Liu,Shouying,Michael R. Carter and Yang Yao,1998, “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
5. Ostrom,Elinor,1990,
6. White,Andy and Alejandra Martin,2002, “Who Owns the World’s Forest?”,Forest Trends:Washington,D.C.
7. Yin,Runsheng,1998, “Fore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s”,
8. Yin,Runsheng and David H. Newman,1997, “Impacts of Rural Reforms:The Case of the Chinese Forest Sector”,
9. Yin,Runsheng and Jintao Xu,2002, “A Welfare Measurement of China’s Rural Forestry Reform During the 1980s”,
10. Yin,Runsheng,Jintao Xu and Zhou,2003,“Building Institutions for Markets: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China’s Rural Forest Sector”,
11.蔡洪滨:《林改可解决“三林”问题》,《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第20期。
12.回良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经济》2009年第10期。
13.贾治邦:《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求是》2007年第17期。
14.厉以宁:《新阶段改革的第一声春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代财经》2009年第1期。
15.厉以宁:《以创业带动就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示》,《绿色中国》2010年第5期。
16.刘璨:《中国集体林权制度和林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7.苏宗海:《改革开放以来林业财政政策与评述》,《林业经济》2009年第6期。
18.徐晋涛、孙妍、姜雪梅等:《我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和绩效分析》,《林业经济》2008年第9期。
简 介:本书从理论研究、政策实践、实际成效等方面对北京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在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狭义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2年北京狭义城乡一体化进程做了动态监测与评价。同时,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北京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
作者:
张英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
简 介:收入差距包括:个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这三种收入差距通常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有共同的原因。为了寻找缩小这些收入差距的对策,我们要从三种资本概念和三种资本配置的非均衡谈起。开放改革创新是一个地区一个社会加快发展不竭的动力,过去三十年中国靠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后三十年中国也同样要依靠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