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图书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derly Service System: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rom Henan Province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以及课题组所开展的城乡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数据,借助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发展的现状、特征、趋势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基础,还具体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依据人类需要理论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框架和建设路径。
前言
总论
总论
一 数据资料
(一)统计数据
(二)调研数据
1.调查对象
2.样本选取
3.问卷发放
4.问卷填答
5.样本概况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三)统计分析法
三 研究发现与观点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研究
1.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与特征
2.老年人口规模与变动
3.老年人口性别结构
4.老年人口年龄结构
5.老年人口空间分布
6.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
7.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8.失能老年人口状况
9.老年人口婚姻状况
10.老年人口就业状况
11.老年人口户居状况
12.老年人口生活来源状况
13.老年人口流动状况
14.老年人口死亡状况
(二)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1.需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点
2.河南老年人口的“需要”状况
(1)经济需要
(2)居住需要
(3)健康需要
(4)精神需要
(5)社会支持需要
3.养老服务体系框架设计
(1)现有养老服务体系设计的问题
(2)基于需要的养老服务体系设计
4.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1)宏观战略层面
(2)微观操作层面
四 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
上篇 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研究
第一章 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研究
一 数据与指标
(一)数据来源
(二)测评指标
1.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衡量
(1)老年人口系数
(2)老少比
2.人口老龄化速度指标
3.养老负担情况衡量
二 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发展
(一)总体状况
(二)性别差异
(三)城乡差异
(四)民族差异
(五)地区差异
三 养老负担及发展
(一)总体情况
(二)城乡差异
(三)民族差异
(四)地区差异
四 主要研究发现
第二章 老年人口规模研究
一 老年人口规模与变动
二 分城乡的老年人口规模与变动
(一)城市
(二)镇
(三)乡村
三 分地区的老年人口规模
(一)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三)分年龄段的老年人口
四 分民族的老年人口规模
五 结论
第三章 老年人口性别结构研究
一 数据与指标
(一)数据来源
(二)测量指标
1.老年人口性比重
2.老年人口性别比
二 老年人口性别构成及变动
三 分城乡的老年人口性别构成
四 分年龄段的老年人口性别构成
五 分地区的老年人口性别构成
六 分民族的老年人口性别构成
七 主要研究发现
第四章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一 数据与指标
(一)数据来源
(二)指标选取
1.各年龄组老年人口比重
2.老年人口的平均年龄
3.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
二 老年人口年龄构成现状与变动
三 分性别老年人口年龄构成
四 分城乡的老年人口年龄构成
五 分地区的老年人口年龄结构
六 分民族的老年人口年龄结构
七 主要研究发现
第五章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一 概念与数据
(一)指标概念
1.人口密度
2.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
3.人口分布集中指数
(二)数据来源
二 老年人口及增长状况
三 老年人口的城乡分布
四 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
(一)分布状况及变动
1.分布状况
2.分布格局的变动
(二)人口密度及变化
1.人口密度状况
2.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
(三)分布特征
1.各地区老年人口规模相差较大且分异明显
2.地区间老年人口密度相当悬殊,增长变化差距较大
3.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趋向均衡,愈加分散
五 分城乡的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
(一)城市
1.分布状况
2.发展变动
(二)镇
1.分布状况
2.发展变动
(三)乡村
1.分布状况
2.发展变动
六 主要研究发现
第六章 老年人口受教育状况研究
一 数据与指标
(一)数据来源
(二)测量指标
1.有文化老年人口比重
2.各种文化程度老年人口比重
3.老年人口文盲率
4.老年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年)
二 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及变动
三 分性别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
四 分城乡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
五 分年龄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
六 主要研究发现
第七章 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研究
一 数据与指标
二 老年人口整体健康状况
三 不同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四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五 不同婚姻状态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六 不同生活来源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七 结论
第八章 失能老年人口分布研究
一 概念与数据
二 失能老年人口基本状况
三 失能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
(一)城乡分布
(二)地区分布
(三)分城乡的失能老人的地区分布
1.城市失能老人
2.镇失能老人
3.乡村失能老人
四 失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
五 失能老年人口婚姻构成
六 失能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构成
七 结论
第九章 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研究
一 数据来源与指标
(一)数据来源
(二)测量指标
1.未婚人数和未婚比重
2.有配偶人数和有配偶比重
3.丧偶人数和丧偶比重
4.离婚人数和离婚比重
二 老年人婚姻构成总体状况与变化
三 分性别的老年人口婚姻状况及变化
四 分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口婚姻状况与变化
五 分城乡的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
六 主要研究发现
第十章 老年就业人口状况研究
一 定义与数据
(一)相关概念
(二)数据
二 经济活动与非经济活动老年人口
(一)老年经济活动人口
1.规模与变动
2.群体构成
(二)老年非经济活动人口
1.规模与构成
2.未工作原因
三 老年人口就业与失业状况
(一)老年人口的就业状况
1.老年就业人口的数量变化
2.老年就业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
(2)城乡构成
3.老年人口就业率变化
4.老年人口就业状况城乡差异
5.老年人口就业状况年龄差异
(二)老年人口的失业状况
1.老年失业人口数量及变化
2.老年失业人口未工作原因
四 就业老年人口的行业构成
五 老年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六 老年就业人口的劳动强度
七 主要发现
第十一章 老年人口户居状况研究
一 数据资料
二 老年人口家庭户状况
(一)整体状况
(二)分城乡状况
三 老年人口家庭户城乡分布
(一)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家庭户
(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家庭户
四 老年人口家庭户构成
(一)整体状况
1.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家庭户
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家庭户
(二)一位老人户构成
1.60岁及以上一位老人户
2.65岁及以上一位老人户
(三)两位老人户构成
1.60岁及以上两位老人户
2.65岁及以上两位老人户
五 单身老人户及构成
(一)单身老人户状况
(二)单身老人户构成
1.性别构成
2.城乡构成
3.地区构成
4.年龄构成
六 空巢家庭户状况及构成
(一)空巢家庭户状况
1.60岁及以上老年人
2.65岁及以上老年人
(二)空巢家庭户构成
1.城乡构成
2.地区构成
(1)60岁及以上老人
(2)65岁及以上老人
3.人员构成
七 小结
第十二章 老年人口生活来源状况研究
一 数据来源
二 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构成
(一)整体状况
(二)性别差异
(三)城乡差异
(四)年龄差异
(五)地区差异
三 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生活来源构成
(一)总体状况
(二)城乡差别
四 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生活来源构成
五 主要研究发现
第十三章 老年人口迁移流动状况研究
一 数据与测量
二 老年流动人口规模与变动
(一)整体状况
(二)分性别状况
(三)分城乡状况
三 老年流动人口构成特征
(一)性别构成
(二)城乡构成
(三)年龄构成
四 老年流动人口流向特征
五 老年流动人口流动原因
六 主要研究发现
第十四章 老年人口死亡状况研究
一 数据与指标
(一)数据来源
(二)测量指标
1.老年死亡人口数
2.老年人口粗死亡率
3.老年人口分年龄死亡率
4.老年人口标准化死亡率
二 老年死亡人口及分布
(一)老年死亡人口规模与变化
(二)老年死亡人口的分布与变动
1.性别分布
2.城乡分布
3.年龄分布
4.地区分布
三 老年人口死亡率及其差异
(一)整体状况及发展
(二)性别差异及变动
(三)城乡差异及变动
(四)年龄差异及变动
四 主要研究发现
下篇 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第十五章 需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点
一 养老、养老服务与养老服务体系
(一)养老
(二)养老服务
(三)家庭(社会、居家、机构、社区)养老
(四)社会养老服务
(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 需要、社会需要与老年人需要
(一)需要及其属性
(二)社会需要及类型
1.社会需要
2.社会需要的类型
(三)老年人的需要
1.老年人的需要的特征
2.老年人需要的内容*
三 需要满足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逻辑域
(二)发展域
(三)权利域
第十六章 河南省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及需要研究
一 退休者的经济状况
(一)退休金
(二)其他经济收入
1.其他经济收入额
2.其他经济收入来源
二 非退休人员的月收入
三 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一)城市老年人日常开支情况
(二)经济压力的主要原因
(三)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四)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1.单因素分析
(1)人口学因素对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四 主要研究发现
第十七章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及需要研究
一 家用电器持有情况
二 农村老年人月收入
三 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
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享有情况
(一)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情况
(二)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
五 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一)农村老年人日常开支情况
(二)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三)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1.单因素分析
(1)人口学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六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第十八章 河南省城市老年人居住状况及需要研究
一 居住方式
(一)居住面积
(二)居住方式
(三)未和子女同住的原因
二 居住意愿
三 主要饮食方式
四 城市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一)城市老年人居住满意度
(二)城市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1.单因素分析
(1)人口学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城市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五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第十九章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居住状况及需要研究
一 居住方式
(一)居住方式
(二)未和子女同住的原因
(三)居住条件比较
二 居住意愿
三 主要饮食方式
四 农村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一)农村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
(二)农村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1.单因素分析
2.农村老年人居住状况满意度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五 本章主要研究发现
第二十章 河南省城市老年人医疗健康状况及需要研究
一 健康状况自评
二 慢性病测量
三 自理能力和保健意识
四 医疗服务享有情况
五 医疗费用支付
六 本章研究发现
第二十一章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医疗健康状况及需要研究
一 健康状况自评
二 慢性病测量
三 自理能力和保健意识
四 医疗服务享有情况
五 医疗费用支付
六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二十二章 个案:健康对洛阳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二)工具
(三)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一)健康状况
(二)生活幸福指数
(三)健康因素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四)健康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三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河南省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一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测量
(三)统计学处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二)各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单因素交叉分析
(三)相关性较强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四)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三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二十四章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一 文献梳理
二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
2.自变量
三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双变量分析
1.人口特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2.居住状况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3.经济状况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4.健康状况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5.医疗状况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6.生活状况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7.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二)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多因素分析
1.独居老年人和居住满意度强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更强
2.经济满意度越高,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3.身体健康以及对身体知晓程度高的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强
4.生活满意度越高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5.家庭情感支持越多、对政府支持的期待越少的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越强
四 结论与讨论
1.找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位置,切实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积极探索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心的农村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十五章 个案:洛阳市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一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测量
(三)分析方法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二)各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单因素交叉分析
(三)相关性较强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四)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三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二十六章 河南省城市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 河南省城市老年人养老机构入住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中性别和是否有配偶对城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影响较强
(二)家庭因素中代际支持作用明显
(三)生活能自理、生活很孤独,是城市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两大关键因素
(四)医疗因素中就医便捷度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城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
(五)生活满意度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城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
(六)机构养老的高额费用让城市老年人望而却步
(七)对养老机构的知晓程度越高城市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二十七章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研究
一 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
二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1.子女状况
2.居住状况
3.经济状况
4.健康状况
5.生活娱乐状况
6.社会支持状况
三 影响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因素
四 小结
第二十八章 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的理论模型设计
一 现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设计的不足与问题
(一)核心功能不够明确
(二)目标人群较为模糊
(三)内部诸要素呼应性较差
(四)运行机制开放性不足
二 基于需要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设计*
(一)揭示照护是养老服务的核心
(二)前置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
(三)明确社区是综合性照护服务展开的平台
(四)引入社会服务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优势
(五)强调服务传递的载体是资金和设施
第二十九章 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一 理论基础:老年福利政策属于不断变化的连续体
二 现实基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新发展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1.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发展
2.老年人口养老负担及变动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2.老年人口养老负担急剧加重
3.农村老龄化问题较城市和镇更为严峻
4.不同地市人口老龄化差异较大
三 新形势、新风险与老年福利政策的转变
(一)宏观战略层面
1.老年福利责任主体:从“补缺”到“普惠”
2.老年福利政策目标:从“生存”到“发展”
3.老年福利分配原则:从“身份”到“需要”
4.老年福利政策路径:从“二元”到“一体”
5.老年福利保障内容:从“收入”到“服务”
6.老年福利服务政策重心:从“机构”到“家庭”
7.老年福利政策对象:从“一般”到“特殊”
(二)微观操作层面
1.政府角色由“直接生产方”向“服务购买方”和“监管方”转变
2.老年服务发展由“供方”驱动向“需方”驱动转变
3.养老机构建设重点由单一的“生活供养型”向“医护康复型”转变
4.老年服务的运营由“零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第三十章 河南省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一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2.资料收集方法
3.资料分析
(三)研究目的
二 河南省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供给状况
(一)河南省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1.老年人需要养老机构物质服务和精神服务齐头并举
2.老年人需要养老机构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
3.老年人需要养老机构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4.老年人需要更多地了解机构养老服务
(二)河南省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分析
1.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
(1)硬件设施
(2)养老机构的业务管理
(3)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水平
2.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情况分析
(三)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
1.入住需求与床位供给之间的差距
2.机构养老服务种类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
3.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与养老机构的收费之间的差距
三 河南省机构养老模式选择
(一)强调政府责任和增加经费投入
(二)分层次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养老机构
(三)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达到“福利”与“产业”相互制衡和协调
1.在保障福利性质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2.从追求硬件设施高档化转变为追求服务质量优质化、人性化
3.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护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4.从生活照料的照顾转变为生活照顾与维护精神和心理健康并重
5.培育养老机构内活泼、乐观、向上的氛围
第三十一章 河南省老龄产业发展研究
一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1.文献研究法
2.统计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二 老龄产业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一)含义
(二)内容
(三)特征
1.特殊性
2.综合性
3.微利性
三 河南老龄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成就
1.老龄产业逐步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3.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老年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水平的滞后性
2.发展领域的不平衡性
3.发展项目的盲目性
4.发展阶段的初级性
5.发展政策的欠缺性
6.发展主体的单一性
7.发展眼光的短浅性
四 河南老龄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将进一步加大老龄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
(二)巨大的老龄市场消费需求将日益成为刺激河南老龄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外驱力
1.老年人口规模
2.购买力水平
3.购买欲望
(三)养老社会化、市场化将成为推动老龄产业发展的又一强劲动力
(四)老年人需求多样性的增长将进一步推动老龄产业的全面发展
(五)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将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五 老龄产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老龄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二)发展老龄产业,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老龄产业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2.发展老龄产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3.和谐社会建设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六 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的老龄产业发展战略
(一)老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进
(二)制定和谐社会的老龄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1)政府宏观引导与社会力量兴办相结合的原则
(2)借鉴外国(或外省)有益经验为我所用的原则
(3)老龄产业的发展速度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协调的原则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5)因地制宜地发展老龄产业的原则
(三)基于社会和谐的老龄产业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
2.战略重点
(1)满足低收入老年人口的基本需要的产业份额
(2)老年服务产业
(3)社区老年服务产业
3.战略步骤
(1)兴起阶段(2000~2015年)
(2)充分发展阶段(2016~2025年)
(3)稳步发展阶段(2026~2050年)
4.战略对策
(1)制度对策
(2)法律对策
(3)政策支持
(4)综合对策
第三十二章 河南民间养老服务组织发展探索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民间组织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柔性机制
二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与民间组织
(一)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会养老为辅”的既有体系
2.构建新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二)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民间组织
三 民间养老服务组织的实践探索:以S公司为例
(一)公司的性质、发展历程
(二)D市S老年综合服务中心运作模式(中心总部)
(三)K市S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中心分支机构)
1.S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员工业务培训及员工薪酬
(1)员工基本知识掌握
(2)员工薪酬
2.服务条目
3.营利模式
4.营销模式
(1)社区走访
(2)宣传旅游和宣传体检
(3)老客户转介绍
(4)体检咨询会
(5)会后工作
(6)销售会
5.代购的产品
(1)优惠体检
(2)中老年休闲养生游
(3)代购公司保健产品
6.公司企业文化
四 民间组织: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柔性机制
(一)公司与民间组织的双重性质——一种悖论式的本土化实践
(二)柔性机制:中国本土化的民间组织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积极意义
五 研究结论
第三十三章 个案:洛阳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研究
一 洛阳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概况
(一)突出成绩
1.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2.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3.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
4.社区照顾服务取得新突破
5.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了新思路
6.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又有新进展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
2.政策支持
3.加大投入
4.任务分解
5.督导推进
6.评比激励
二 洛阳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困境与问题
(一)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缺口大,融资困难
(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重视不够
(三)老年抚养系数不断增大,养老金压力日益凸显
(四)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性匮乏
三 洛阳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前景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构建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社会
(二)更加重视并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时间银行”体系
Robinson JP,Shaver PR,Wrightsman主编《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揽》上册,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
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永杰等:《中国养老服务的挑战与选择——基于南海区的实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邓伟志、李一主编《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河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编《河南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编《河南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河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焦锦淼主编《2006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昺伟等:《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林宪斋、刘道兴:《2011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洛阳市统计局编《2012洛阳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老龄工作文件选编(地方卷)》,华龄出版社,2002。
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人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王振耀主编《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温勇、尹勤主编《人口统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杨中新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赵宝华:《老龄工作——新范式的探索》,华龄出版社,2004。
郑希付等:《我们的幸福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郑雪、严标宾等:《幸福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周长城等:《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构建及其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
〔美〕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民主德国〕勒德雷尔主编《人的需要》,邵晓光等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艾景涵等:《新疆维吾尔族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第2期。
白素英、廖三秀:《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农业考古》2005年第6期。
边馥琴、约翰·罗根:《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曹新美、刘翔平等:《赣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第3期。
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初炜、胡冬梅、宋桂荣等:《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12期。
崔红志:《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8省(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4期。
董红亚:《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范灵璐、郑梓桢:《不能自理老年人照顾方式调查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构——以广东省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冯海英等:《彝族地区老年人人格及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13期。
何英、江智霞、袁晓丽:《贵州省城市居民养老机构入住意愿及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第21期。
贺志峰:《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S1期。
胡军生等:《江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5期。
黄俊辉、李放:《生活满意度与养老院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江苏农村老年人的调查》,《南方人口》2013年第1期。
贾金玲:《河南省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变动》,《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第2期。
蒋怀滨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的调查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24期。
蒋岳祥、斯雯:《老年人对社会照顾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3期。
焦娜娜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1期。
金双秋、曹述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想》,《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第1期。
李朝智:《江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李德明等:《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第12期。
李慧、利爱娟:《边疆地区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李慧:《我国城市社会养老服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李静:《基于GIS的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13年第2期。
李迎生等:《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期。
梁渊、曾尔亢、吴植恩等:《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第24期。
刘畅:《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4期。
刘露:《广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刘娜:《我国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刘同昌:《老龄社会的消费需求与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拓》,《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潘允康:《住房与中国城市的家庭结构——区位学理论思考》,《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乔晓春、黄衍华:《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1期。
秦安兰、徐奕俊:《中国老年人的幸福密码——国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与展望》,《老龄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曲海英:《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年第7期。
宋宝安、杨铁光:《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唐魁玉、徐华:《污名化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日常生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汪雁:《对老龄产业内涵及性质的再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3期。
王大华等:《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报》2004年第1期。
王枫、况成云等:《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5期。
王洪娜:《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东岳论丛》2011年第9期。
王健等:《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与健康的相关性》,《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第9期。
王丽娜等:《希望水平对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第20期。
韦云波:《贵阳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魏文斌、李永根、高伟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模式构建及其实现路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吴诺:《构建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天津社会保险》2011年第6期。
席雯等:《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析与培养策略》,《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肖云:《高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西北人口》2012年第2期。
〔英〕格里·斯托克等:《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2期。
翟德华、陶立群:《老龄产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S1期。
张恺悌、孙陆军、牟新渝等:《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2期。
张晓霞:《江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完善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赵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态度的调查报告》,《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周健林、王卓棋:《关于中国人对需要及其先决条件的观念的实证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
周宁:《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中国民政》2012年第2期。
左冬梅、李树茁、宋璐:《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1期。
Bradshaw,J.,“The Taxonomy of Social Need,” in
Branch,L.G,A.M. Jette,“A Prospective Study of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alization among the Aged,”
Chalise H.N.,Saito T.,Takahashi M.,et al.,“ Relationship Specialization amongst Sources and Receivers of 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Ionel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Nepalese Older Adults,”
Diener,E.,“Subject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Doyal,L. &Gough,I.,
Evashwick C.,G. Rowe,P. Diehr,et al.,“Factors Explaining the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by the Elderly,”
Harrington C.,Swan J.H.,“The Impact of State Medicaid Nursing Home Policies on Utilization and Expenditures,”
Ife,J.,“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Need. A Model of Need Statements in Social Administration,”
Kinney Jennifer M.,“Home Care and Care Giving,”
Macarov,D.,
Maslow,A.H.,
Taylor-Gooby,P. & Dale,J.,
UNDP.,
Wolf,R.S.,“A Social System Model of Nursing Home Use”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8(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