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编委会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总论
文化创意 城市精神
一 序言
二 2005年以来首都文化扫描
(一)收获与规划,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二)创意与产业,文化经济园区建设如雨后春笋
(三)内练与外扩,行业发展亮点频现
(四)主体与新军,多元市场民营崛起
三 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发展——首都文化的时代旋律
(一)首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
(二)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过程
1.关于相似文化经济现象的不同称谓
2.内容上侧重点不同的概念具有认识上的积极意义
3.发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两点要素
(三)关于2007年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五点建议
四 城市特质与城市精神
创意北京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一 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昨天:历史发展的若干阶段
1.自发成长阶段
2.起步发展阶段
3.改革发展阶段
4.快速发展阶段
二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天:发展状况和战略态势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统计分类
1.英国“创意产业”的经典概念和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香港-台湾-上海
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与分类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态势
1.从战略需求看,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文化产业在全国位居前列,走向文化创意产业是必然选择
2.从战略重点看,从已经具有优势地位的北京市六大中心,转向提升为全国的八大中心
3.从战略布局看,北京市将从建设产业园区走向推动形成创意集群
4.从政策创新看,北京市正在从文化产业政策走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
三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明天:前景展望
1.从北京市自身发展现状预测
2.从三大城市群比较中预测
3.从东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格局预测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重绘北京城市地图
一 发展文化经济符合首都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二 北京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三 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价值和重点
五 北京文化经济政策应着眼于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1.弥合南北差距
2.缩小城乡差别
3.扩大产品出口
4.注重区域特色
六 对文化创意产业特殊性的几点认识
1.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一些特殊领域政策的制定可以实行“文化例外”,为支持中国文化发展提供空间
2.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是内生型产业,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内生型产业的规律和特点
3.围绕推进产业培育和升级、建构产业发展环境的价值目标,北京文化经济政策需要把握的三个方面
4.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要认清若干影响发展的误区
产业发展
把出版产业打造成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
一 2005~2006年首都出版业发展状况
二 2005~2006年首都出版业主要发展热点
1.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成功个案——科学出版社
2.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舞台
3.大型民营书业进驻北京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并引发图书价格战
4.书业市场规范化面临伪书与商业贿赂的考验
三 加快北京出版产业发展的建议
1.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北京各类出版单位的企业化转制
2.大力发展民营和外资出版物经营企业
3.大力发展民营中小出版物策划企业
4.加大版权执法力度,加强版权保护
引领创意文化经济的首都电影业
一 市场概况与产业特点
(一)市场概述
(二)市场特点
1.国产片票房市场两极分化严重
2.三大市场板块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
3.市场份额集中于大制作影片
4.市场向大影院倾斜
5.院线实力相差悬殊
(三)北京电影市场概况及发展特点
1.市场概况
2.发展特点
二 行业潜能与市场挑战
(一)行业优势与发展潜能层面
1.政策优势及其推动力
2.行业的综合收益与发展潜能
(二)市场层面
1.票房份额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档期意识日趋成熟,档期票房大幅增长
3.营销手段不断创新,营销强度不断提升
(三)消费与消费者层面
1.消费市场现状
2.消费热点
三 发展策略与前景展望
(一)行业危机与发展策略
1.国产影片剧本创新意识亟须更新
2.电影市场化操作亟待科学化
3.市场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期待更多定位精准的影片救市
4.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电影票价体系
5.市场细分与差异定价
6.盗版带来巨大的行业发展危机
7.新媒体对电影业的冲击与合作
(二)首都电影业在新一轮的电影变革中的发展态势
1.在有利政策的指引下国产影片放映数量将有大幅度提升
2.北京电影市场票房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
3.北京电影业的市场研究将更具科学性
4.将在新一轮的电影技术革命与电影消费革命中领跑创意经济
首都文化娱乐业的文化创意新形象
一 首都文化娱乐业发展背景分析
(一)研究范围
(二)当前我国文化娱乐业的发展状况
二 首都文化娱乐业发展现状
(一)传统娱乐场所和数字娱乐产业
(二)连锁化和综合化得到稳步推进
(三)传统娱乐与数字娱乐正在融合
(四)产业政策新政频出,政府从幕后走向前台
三 问题和建议
(一)首都文化娱乐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政策不统一
2.产业发展不平衡
3.政策支持不到位
(二)对于发展首都文化娱乐业的政策建议
1.统一产业政策,整合管理资源
2.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3.推进自主创新,培养领军人物
石景山新兴数字娱乐产业基地与北京时代风貌
一 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及其意义
(一)石景山推进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1.抢占先机,统一规划,抓住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
2.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3.创新思维,市场运作
4.技术支撑,强化创新
5.以人为本,智力支撑
(二)石景山建设基地取得的主要成效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速了石景山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2.树立数字娱乐品牌,提高石景山的知名度
3.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 北京市数字娱乐产业重点区县现状比较
三 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没有统一规划,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2.缺乏政策引导,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3.创意人才匮乏,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4.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四 进一步推进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强领导,落实相关产业政策
2.统一规划,打造三大主体工程
3.加大投入,加强产业载体建设
4.优化环境,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二)产业层面
1.推进市场运作,打造完整产业链
2.加大招商力度,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3.加强行业自律,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三)公众层面
1.要正确看待游戏动漫等娱乐产业
2.要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3.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五 对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建议
民营天创公司的“功夫”艺术产业传奇
一 天创公司辉煌的开端
二 天创公司文化兴业之路
(一)《天幻》——大胆的探索
(二)《梦幻漓江》——成功的起步
(三)“天坛国际演艺大道”——对北京演艺产业区的梦想
(四)《海边的梦》——小溪汇成江河
三 “功夫”艺术产业“传奇”
(一)《功夫传奇》的缘起
1.避开竞争,开辟新领域
2.研究国际演艺市场,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3.超越自我,提升剧目的市场买方价值
(二)进军北京演艺市场
(三)《功夫传奇》走向国际市场
(四)《功夫传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 艺无止境,超越自我
五 扭转文化贸易逆差需要政府支持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与创新经营机制
一 载体创新使中国民乐随“女子十二乐坊”走出国门
二 时尚型运作是“女子十二乐坊”跨文化营销的灵魂
三 面向未来的“女子十二乐坊”道路回顾与思考
提升展示京师文化资源的文化旅游业的辐射能力
一 北京文化旅游的分类
(一)文化及文化旅游的定义
(二)北京文化旅游的分类
二 北京文化旅游对外辐射的文化符号
(一)文化旅游产品的符号意义
(二)北京文化旅游产品的符号发掘现状
1.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中文化符号的能指发掘多于对所指的发掘
2.当代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且忽视能指和所指关联的设计
三 文化旅游对外辐射能力的分析
(一)北京文化形象通过旅游对国内外的辐射
(二)北京文化旅游对国内外游客的辐射的地域差异
四 扩大北京文化旅游对国内外辐射能力的建议
1.深挖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中形式与意义的符号联系
2.大力推出体现首都文化、古都文化、北京地方文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把会展业建设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平台
一 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
2.形成了一批品牌展会和活动
3.孕育了结构相对合理的市场主体
4.体现了北京的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5.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产业结构优势
2.消费需求优势
3.文化资源优势
4.城市辐射优势
5.奥运拉动优势
三 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展览场馆建设滞后
2.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不到位
3.概念不清
四 会展行业管理体制和目标模式探讨
1.政府宏观指导与服务
2.企业自主经营与规范
3.协会行业沟通与协调
五 加快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成立或明确会展行业的主管部门
2.研究界定会展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
3.加强会展行业发展的法制建设
4.完善会展业统计体系
5.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6.加强与中央会展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7.加强会展中介机构建设
8.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
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0.加快展览场馆建设
文化空间
哲学社会科学是北京文化创意精神的先行者
一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二 社会科学研究在指导思想上不搞多元化
三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四 加强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五 社会科学研究要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六 重视应用对策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七 北京社会科学研究要成为先行者
1.北京拥有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
2.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
3.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在“十一五”规划期的三个“率先”
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门户网站率先开通
5.创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率先开始立项研究
八 加大资金投入和研究资源整合的力度
1.北京市委、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重点应加强对规划项目研究经费的投入
2.加大对北京决策研究资源的整合
3.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4.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教育与培养
5.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6.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首都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发展与城市精神
一 首都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基本状况
1.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基本关系
2.在北京各项城市功能要求下不断产生和改变的功能区块,也构成了首都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方面
3.城市道路建设与综合交通政策的选择,对现代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
4.城市大型事件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二 首都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明清北京城空间格局的建设性破坏
(二)首都城市空间格局的历史性创造
(三)保护和发展首都城市空间格局与彰显城市精神的努力
1.什刹海地区的保护
2.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3.朝阜大街历史文化内容的整理和再现
三 保护和发展首都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精神的塑造
1.首都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和发展,要诉诸制度化
2.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在保护城市物质和文化精神财富方面,赋有重要的责任
3.多渠道广泛推动市民对首都物质环境和空间格局的认同感
作为世界城市的北京绿色开放空间研究
一 北京绿色开放空间的传统与现状
(一)绿色开放空间的含义
(二)北京旧城“山水城市”的传统空间格局
(三)北京绿色开放空间的现状
1.园林绿地
2.城市水体
3.存在问题
二 作为世界城市的北京绿色开放空间分析
(一)全球化与世界城市
(二)世界城市的绿色开放空间特色比较
(三)北京绿色开放空间的文化特色把握
三 北京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建设实践
(一)什刹海地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二)朝阳公园——当代国际文化交往的聚集地
(三)奥林匹克公园——“新北京、新奥运”的文化载体
四 面向未来的北京绿色开放空间发展建议
(一)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合理构建城市绿地系统
1.市域绿地系统
2.中心城绿地系统
(二)应对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升绿色开放空间的质量
(三)挖掘旧城绿色开放空间潜力,引导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与首都文化品位
一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战略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五个宏观功能
(二)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需求
1.城市定位
2.公众的主张
3.政府的责任
4.全球化的影响
(三)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图景
二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公共图书馆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馆体系
2.青少年活动场所
(三)城市博览体系
1.博物馆体系
2.文化遗址
3.科技馆
(四)都市展演体系
1.展览馆、体育馆
2.剧院剧场
3.文化广场、城市雕塑
(五)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三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建议
(一)明确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九大原则
(二)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
(三)整合北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1.公共图书馆体系
2.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城市博览体系
4.都市展演体系
5.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文物保护事业与展现皇城内涵的北京城市风格
一 北京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
二 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建设、危旧房改造使古都风貌受到严重冲击
(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
(三)博物馆活力不足,馆藏文物资源利用率低
三 政府当下在文物保护方面应做的工作
(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二)城区机构合四为一,明确名城保护的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北京旧城的城市改造
四 职能部门在文物保护方面应做的工作
(一)宣传《文物保护法》,提高各级领导的文物意识
(二)文物、规划、房管、城建部门应加紧制定城市建筑标准,逐步实现城市建筑的风格与色彩统一,使北京有鲜明的城市风格
五 北京旧城内居民、单位在文物保护方面应做的事项
彰显北京鲜活人文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一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
1.口头文化
2.音乐
3.戏剧
4.曲艺
5.舞蹈
6.游艺与竞技
7.美术
8.传统手工技艺
9.传统医药
10.民俗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首都丰富鲜活的人文色彩
1.数量大
2.历史长
3.种类繁多
4.内容丰富
5.分布广
6.影响大
7.水平高
8.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三 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建议
1.过好民族传统节日
2.充分利用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资源
3.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法规
让剧场成为首都靓丽形象的文化名片
一 北京市剧场(营业性演出场所)现状
二 城市露天剧场是满足北京奥运会需求的有效举措
三 对于加强北京剧场(演出场所)建设的构想
1.构建演出场所体系
2.构建文艺演出功能区
3.调整剧场布局和启动新城区剧场建设
4.提升北京剧场建设整体水平的措施
北京标志性的基础文化设施新首都博物馆
一 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
二 典雅的建筑
三 完善的功能
四 丰富的展陈
五 先进的技术
六 优质的服务
七 一流的管理
八 显著的社会效益
京东新型文化社区“中国宋庄”现象
一 概说“宋庄现象”的是非短长
二 浅述“宋庄现象”的成因和效果
(一)“宋庄现象”的成因
1.“追梦”或称追求艺术发展之路的内在动力
2.“宽松”或称“无序”氛围的吸引汇聚
3.多样化、相对低廉的生存发展条件
(二)“宋庄现象”的社会效果
1.成就了一批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开创了多元化的艺术道路
2.成就了宋庄文化经济和文化形象
3.为文化中心城市的首都北京,增加与时俱进的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
4.为中国发展现代文明积淀实力
5.为文化自身的社会演进、文化生产力的科学提升增加借鉴
三 妄论“宋庄现象”的走势趋向
(一)因为生存成本的变化,艺术家群落发生迁徙
(二)因为多样性氛围的变化,艺术家群落的吸引力、凝聚力、原创力可能弱化
(三)给宋庄铺就一条可持续强势发展的“文化创意”道路
1.保护
2.引导
3.扶持
走向国际化首都城市的北京体育文化形象
一 国外城市体育文化形象及特点
(一)美国纽约的体育文化形象
1.著名体育俱乐部队
2.著名赛事
3.大众体育活动
(二)英国伦敦的体育文化形象
1.著名体育俱乐部队
2.著名赛事
3.大众体育
二 北京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差距
(一)2004年北京体育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二)北京体育文化的不足
1.顶级品牌赛事尚需培养
2.缺乏名牌球队
3.群众体育组织状态需改善
4.体育设施不足与浪费同时存在
5.体育产业基础薄弱
三 北京塑造城市体育文化形象的措施
(一)培育北京的体育品牌
1.借势大力发展品牌赛事
2.培养北京的品牌体育俱乐部队
3.推出品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二)改善基层群众体育组织
(三)开放体育设施,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
(四)整合体育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构造属于青少年自己的纯净网络世界
一 随时代之风而起的青少年网络家园
二 雏鹰网伴随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成长
三 为提供健康有益的青少年网络文化而努力
四 中国少年雏鹰网运行中的一些思考
附录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考察团北美考察报告
一 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培育北美公共文化服务的素质
1.理念
2.专业化
3.规范化
二 效益原则和配套支撑系统为文化创意插上产业的翅膀
1.一般印象
2.效益原则
3.配套支撑系统
三 贴近民众是工业遗产地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方向
四 信用、环境、安全是建设品牌性娱乐文化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五 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研究文章目录选编
一 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
二 北京地区文化产业研究
三 行业、部门文化产业研究
四 国外及港、澳、台文化产业借鉴、比较
本卷调研报告英文摘要
The Creativity of Beijing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Beijing Creative Industry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d the Renewing of Beijing Map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Reform of Beijing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Role of Beijing Film Industry in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New Image of Beijing Cultura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Beijing Cyber Recreation Base in Shijingshan District
The Legend of“Heaven Creation”Performing Arts Co.
“Twelve Girls Band”and the Innovation Operating
Cultural Tourism Influence on Tourists in Beijing
Th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Beijing Area
City Space and Cultur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Beijing Cultural Creative Spirit
Beijing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City Spirit
Green Open Space in Beijing as a Global City
Beijing Public Culture Service and the City Spirit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Capital City Style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s of Humanity in Beijing
Let Theatre to be the Cultural Name Card of Beijing
Beijing Cultural Marker Building new Capital Museum
New Urban Art Community Song Zhuang in Beijing
Beijing Sport Culture Image and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City
CKS Operation and the Clean Cyber Place for Teenagers
Appendix
Report On the Culture of North America
代后记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四年
法律声明
高起祥主编《北京文化产业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
高起祥主编《北京文化产业研究(二编)》,北京出版社,2003。
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香港大学文化政策中心《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2003。
朱明德主编《2004北京文化发展报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伊继佐主编《2004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
厉无畏等主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编《文化产业政策汇编(增订本)》,2006。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计划委员会编《北京文化产业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
欧阳文安:《跨世纪的发展思路——1996~2010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历无畏、王如忠主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魏鹏举:《全球化的本土振兴——文化创意产业与内生经济增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新华出版社,2004。
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张晓明、胡慧林、章建刚主编《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金元浦:《作为创意产业的当代中国电影》,文化创意网,http://www.culindustries.com。
部分数据来源自《中国电影报·产业周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6年1~10月。
刘嘉、丁一岚:《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研究报告》,易凯公司内部资料。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6》,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6中国文化统计提要》,内部资料,2006。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刘玉珠主编《2005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三辰卡通集团:《北京文化创意园项目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部资料,2006。
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吴芙蓉、丁敏:《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旅游经济》2003年第7期。
李顺:《对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天津职工现代化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张文喜:《中国和欧洲文化旅游比较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9期。
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Graburn N H H.Tourism:The Sacred Journey.Smith (ed.)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nd.).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
Wil Munsters.Cultural Tourism in Belgium.Greg Richard.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CABI,Wallingford,1996.80-90.
北京统计信息网,统计报告,http://www.bjstats.gov.cn/ldcxxt/tjfx/tjbg/200602/t20060209_37114.htm。
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人文地理》2003年第5期。
北京旅游网,http://bj.bjlyw.com。
董峰:《试论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先锋规划网,http://www.pioneerplan.com/tech.asp 2006.9.10。
周尚意:《符号学及其在旅游研究中应用》,旅游研究网,http://www.cotsa.com:88/cotsa/infodetail.do?n_id=830 2006.9.10。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旅游学刊》2006年第5期。
王书昆、王树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北京软实力》,《新视野》2006年第2期。
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旅游统计年鉴》,内部资料,2005。
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建筑师》1998年第85期。
刘勇、刘泉、凤媛、姬学友:《北京文化的辐射力》,刘川生、郑师渠主编《2005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同心出版社,2006。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长安街 过去·现在·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朝阜大街城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4:首都文化与首都文化建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王梓夫主编《中国艺术名镇宋庄》,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
《宋庄ART》创刊号,2005年10月。
王岩:《中国当代艺术品成新宠》,《北京青年报》2006年3月4日。
刘亚力:《画家群落里的商业传奇》,《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3月1日。
谢芳:《纽约回眸》,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文化艺术村落调查报告》。
简 介:本书认为,2009年将是一个转折性年头,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文化产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书建议,重新梳理文化产业概念,以新的视野和发展思路研究制订“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新的增长周期的到来做好准备。本书还建议,为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释放“原创能力”,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改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
简 介:本书是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合作推出的第三本关于“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年度报告。本书以其权威性、客观性、时代性、全景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本书又是一本从学者视角看问题,从群众的立场发表见解,从领导的要求提出对策的书,书中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以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