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32

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十年·论文选(1999~2008)图书

Chinese social policy studies 1999-2008, selected papers

SSAPID:101-8550-3033-11
ISBN:978-7-5097-083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目标、研究方式、学术焦点、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和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构建;专题研究部分涉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住房制度比较、社会域和社会组织、减贫与社会增权、企业与社会公益等若干领域的一般性研究。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团队与天津、上海、大连、陕西、新疆等地实际工作者协同合作,在解决现实社会政策问题的同时推进改革之效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政策研究丛书
作 者: 杨团 葛道顺
编 辑: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十年选集》丛书编委会

 理论研究

  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

   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

    1.社区提供社会福利

    2.市场提供社会福利

    3.致力于公民社会权利的实现

    4.以治理的理念加强政府与公民在社会政策上的合作

   有关社会政策的几个概念

    (一)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

    (二)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

    (三)社会排斥与社会政策

   对中国社会政策学科及其社会政策研究的若干启示

    (一)三重挤压:学科建构的背景

    (二)基本价值理念:学科建构的基石

     1.确立“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的基本价值理念

     2.关注非收入因素对人的福利的作用,构建社会政策的伦理

     3.建构新的社会福利权利观,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相互关系:学科建构的指南

    (四)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配置:学科建构的主题

    (五)社会政策的系统整合:学科建构的当务之急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

   一 贫困的界定与分类

   二 贫困定义的不同层面

   三 贫困概念的历史演变

   四 社会排斥

   五 社会排斥的概念在社会政策中运用

  社会政策研究的学术焦点

   社会、社会生产与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焦点干预的理论分析

   社会政策焦点干预与社会政策新思维

  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理论

   一 资产社会政策的内涵

   二 资产社会政策工具

   三 资产社会政策与转移支付的融合

   四 资产社会政策与风险分担的融合

   五 资产社会政策的机制

   六 分项账户还是综合账户

   七 生命阶期需要与资产社会政策

   八 资产社会政策对不同收入人群的作用

   九 实物和服务福利还是资产社会政策

   十 收入社会政策还是资产社会政策

   十一 资产社会政策的外部效应

  社会政策时代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构建*

   一 构建农村社会政策体系的重要性

    (一)城乡社会政策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 农村社会政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

    (二)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特殊性

   三 农村社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1.农村社会救助政策

    2.农村医疗卫生政策

    3.农村教育政策

    4.农村养老保障政策

    5.农村人口生育政策

    6.农村反贫困政策

    7.农民组织的发展与保护政策

    8.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9.农村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保护政策

    10.农村环境保护政策

   四 构建农村社会政策体系的理念和原则

    (一)价值理念

    (二)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渐进性原则

   结束语

 专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

   一 问题在于制度设计,抑或实际操作?

    (一)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问题

    (二)失业保险的制度设计问题

    (三)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问题

    (四)社会救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在于基本思路,抑或具体方法?

    (一)社会保障是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

    (二)任何制度及其体系的功能都是有限的,社会保障制度当然也不例外,它作为长期的、稳定的、规范的制度,不同于针对特殊问题的对策和应急措施

    (三)国际上很多相关的经典著作和文献中都谈到,社会保障是一个整体

    (四)参考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发现,大多数国家是在向福利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 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征与方案要点

    (一)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1.基础性

     2.综合性

     3.多元性

    (二)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1.养老保障制度要点

     2.就业保障制度要点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点

     4.全民健康服务制度要点

     5.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

  中国新农村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

   一 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走向

   二 新农村的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

   三 探索新农村社会保障的理由

   四 促进新农村社会保障发展需要构建新的社会政策

   五 探索农村新发展理论与社会保护政策

   六 总结

  用参与式贫富排序方法识别农村低保对象:一项探索性研究

   一 导言

    (一)贫困标准不能完全反映贫困对象的真实全貌

    (二)贫困线的设计忽略了区域内部社区之间以及社区内部农户之间的差别

    (三)贫困对象的测定既不经济,准确性和实用性也值得质疑

    (四)社区参与和责任心差

   二 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样本选择及背景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三)参与式贫富排序方法的操作步骤(参见专栏1)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受访村的贫富概貌

     1.比较富裕家庭

     2.一般家庭

     3.贫困家庭

     4.最贫困家庭

    (二)谁是社区最贫困家庭?

    (三)低保对象在社区中的位序

    (四)社区对贫困的理解

     1.物质财产贫乏

     2.人力资本不足

     3.收入欠多样化

     4.缺乏社会资本

   四 方法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参与式贫富排序方法的益处

     1.社区贫困标准更能全面反映贫困的多样性和地区特征

     2.以社区(自然村)为基本单元识别出来的最贫困家庭更准确和更具针对性

     3.采用严格的多角度测量方法能有效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4.操作过程方便快捷,运作成本低廉

     5.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政策的可持续能力强

    (二)参与式贫富排序方法的限制和挑战

     1.超越社区概化结果

     2.有问题的社区和背景

   附录

  治理与规管——试析如何走出医疗卫生改革困境

   一 为什么提出规管问题

   二 放弃治理与规管导致医疗卫生陷入困境

    1.投入不足论

    2.医疗保险低覆盖论

    3.药品和医疗机械价格不合理论

    4.公立医院的体制障碍论

    5.卫生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论

   三 对于中国卫生规管失效的一般性分析

   四 中国医疗卫生规管制度的选择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与社会公平

   一 困境与探索:中国城市房改的轨迹

    1.中国城市房改的缘起

    2.房改的进程及对公平问题的关注

   二 成就与失误:中国城市房改的剖析

    1.缺乏对住房欠账的合理补偿

    2.新房新制度的疏漏

    3.地方分散决策的缺憾

    4.单位管房的弊端

   三 期待与对策:深化城市房改的建言

    1.中央统一政策,地方遵照执行

    2.实行住房管理社会化

    3.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实行地价年租制

  发达国家住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 发达国家住房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英国

    荷兰

    美国

   二 趋同与相异:对发达国家住房政策的比较和解释

    1.邓尼逊(Donnison)的研究

    2.巴赫维尔和范德海登(Boelhouwer & van der Heijden)的研究

    3.肯曼尼(Kemeny)的研究

    4.巴洛和邓肯(Barlow & Duncan)的研究

   三 发达国家住房政策干预的具体措施

    1.对于住房供给方的补贴

    2.对于住房需求方的补贴

   四 发达国家的住房政策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

  探索第四域

   一 为什么提出“第四域”这个概念

   二 什么是“第四域”

   三 第四域能否独立存在

   四 构建第四域的社会意义

    1.推进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2.解决第三部门中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模糊性、含混性问题

    3.适应21世纪公共服务供给迅猛增长的需要

  组员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学习的增权效果

   一 理论探讨

   二 研究假设

   三 研究方法

    1.组员参与

    2.社会支持

    3.社会学习

    4.增权效果

    5.个人背景特征

   四 研究结果

    (一)基本结论

    (二)理论主题

     1.组员参与是引发会员增权的过程

     2.角色分化的组织结构是促进会员增权的背景

     3.社会支持和社会学习是两个独立的增权机制

     4.没有自助的精神健康

     5.社会文化的负作用

     6.独特的个人背景特征

   五 启示与建议

    (一)研究结果的启示

     1.自助组织的培育是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大势所趋

     2.自助组织的发展开辟了中国公民参与的新渠道

     3.自助组织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合作伙伴

     4.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对中国自助组织发展的宣示效应

    (二)本研究对服务和政策的具体建议

     1.在政策方面的具体建议

     2.在服务方面的具体建议

  我国工商行业组织发展的社会责任*

   一 国际工商行业的社会责任运动

    (一)工商行业的社会责任运动:背景与涵义

    (二)工商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

     1.联合国全球协议

     2.欧盟的社会责任框架

     3.SA8000标准

   二 工商行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范式

    (一)社会责任管理成为新趋势

    (二)工商行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范式

     1.工商行业组织社会责任的范围

     2.德国工商行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范式

     3.英国工商行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范式

   三 我国工商行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与监督

     1.参与劳动者保护的现实性

     2.帮助会员企业建立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

     3.对会员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监督

    (二)行业诚信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1.工商行业组织的作用机制

     2.行业标准与诚信联盟

     3.消费者服务和利益保护策略

    (三)环境保护与行业绿色

     1.环境责任的涵义

     2.推广和承担环境责任的原则

     3.行业组织的环境责任策略

    (四)促进社会公益和社会公正

     1.工商行业组织的社会公益传统

     2.社会公益的策略:捐赠与扶弱

     3.促进社会公正

   小结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捐赠场域:跨国公司的网络生产与民族企业的慈善表达*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背景、研究假设和方法

    1.理论背景

    2.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1.跨国公司和民族企业捐赠场域及其惯习的比较

     (1)捐赠惯习的频次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和民族企业一样追求慈善表达

     (2)捐赠惯习的价值分析揭示了跨国公司捐赠场域网络生产的另一面

    2.捐赠场域结构化与跨国公司的网络生产

   四 讨论与简短结论

 行动研究 1999~2008 天津鹤童老人院研究

  缘起

  从鹤童研究认识中国非营利机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鹤童评估

   三 追踪调查

    1.鹤童与营利机构的较量

    2.鹤童与国办非营利机构的较量

   四 鹤童研究的启示

    1.什么是非营利机构

    2.鹤童经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非营利机构发展的社会基础

    4.鹤童经验为什么无法推广

    5.再造养老机构的生产经营环境

  附录

   一 天津鹤童老人院评估的后续研究

    以行动研究推动鹤童的运作

    评估的后续研究

   二 主要研究成果

 行动研究 1999~2008 上海罗山市民会馆研究

  缘起

  第三部门中的社会创新*

   引言:视角、理论和方法

   一 背景资料——一个非营利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二 政治创新及其困难

    1.关于政治创新

    2.政治创新——第三领域(Third Realm)的“去国家化”(De-stateification)

    3.政治创新的难点

   三 机构创新及其风险

    1.共有制组织形式与治理结构

    2.“团结、志愿、服务社会”理念与组织行为或工作技巧

   结语 社会创新的力量及其有效性的获得

  附录

   一 研究过程

   二 主要研究成果

 行动研究 2000~2008 大连社区公共服务社试点与制度研究

  缘起

  MOST案例再研究:社区公共服务社的研究和政策应用*

   背景 案例描述——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的政策研究与应用

   一 研究的缘起与方法检讨

    研究缘起:政府“解决问题”的政策需要

    研究方案检讨:专家访谈和居民走访的调研方式,在形式上直观、透明,在内容上简约、有效,增加了各方对研究质量和政策设计成效的预期

   二 研究的执行

    第一阶段,2000年5~11月,政策调研与初步政策建议

    第二阶段,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政策试点与试点评估

    第三阶段,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政策推广及评估

    第四阶段,2002年7月开始至今,政策体系建设与组织增权

   三 研究成果与传播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

   四 研究成果的应用

    成果应用的模式

    成果应用的定义及评判

    成果应用的变异及缘由

   五 影响成果应用的主要因素

    1.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政策的促进因素

    2.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政策的阻碍因素

   六 简短结论

  附录

   一 大连试点全过程

    回应需求,政府和学者寻求政策创新

    政策设计、推广及效果

    相关和后续研究

   二 主要研究成果

 行动研究 2002~2008 陕西洛川农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与制度研究

  缘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一 看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问题的方法论

   二 第三条道路——构建公共服务产业之路

   三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症结与原因

   四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焦点

   五 农村卫生的社区服务体系与体制改革

   六 农村卫生的社区公共服务产业结构与制度创设

   七 总结

  附录

   一 洛川实验全过程

   二 对洛川实验的行动研究

    (一)第一阶段(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寻找和落实实验地

     1.研究目标

     2.研究重点

     3.主要研究成果

    (二)第二阶段(2004年1~3月):调整试点方案

     1.研究目标

     2.研究重点

     3.主要研究成果

    (三)第三阶段(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试点实施及评估

     1.研究目标

     2.研究重点

     3.主要研究成果

    (四)第四阶段(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试点模式转型

     1.研究目标

     2.研究重点

     3.研究成果

 行动研究 2004~2008 新疆呼图壁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缘起

  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现行模式与理想设计*

   一 “呼图壁模式”与“通江模式”的要素比较

    1.贷款对象

    2.贷款用途

    3.贷款时间

    4.贷款金额

    5.贷款期限

    6.贷款利率

    7.利息权属

    8.贷款责任

    9.贷款程序

   二 形塑“呼图壁模式”和“通江模式”的主要因素

    1.两县质押贷款的设计初衷决定了现行模式的样式

    2.两县农保基金的管理方式决定了贷款种类的选择

    3.两县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户贷款的用途

   三 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理想设计

    1.模式选择:更多采用“质押委托贷款”方式

    2.具体设计:萃取现行模式的精华

   四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配套政策问题

    2.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风险认识问题

    3.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功能定位问题

  附录

   一 研究过程

   二 主要研究成果

 《十年选集》丛书前言

 后记

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杨团、葛道顺:《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边缘性的社会政策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卡尔·帕顿、大为·沙维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张敏杰主编《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商务印书馆,2001。

景天魁主编《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华夏出版社,2001。

唐钧主编《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华夏出版社,2001。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石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排斥研究》,华人社会排斥与边缘性问题研讨会论文(香港),2001。

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杨伟民:《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社会政策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内刊)2000年春季卷。

秦晖:《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熊学刚:《从城市贫困问题探讨我国社会政策模式和分析框架的建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社会政策研讨会论文集》,1999。

许纪霖:《从范式的确立转向范式论证》,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杨团、杨体仁、唐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托巴斯·丁·赖斯:《美国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实施》,罗杰·A.斯特劳斯:《应用社会学》,李凡、刘云德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Kathleen Jones,John Brown,J.Bradshaw:《社会政策要论》,詹火生译,巨流图书公司,1987。

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America,Columbia University,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embly,1999.

Someerville Peter,Explanations of Social Exclusion,Where does Housing Fit in,Housing Studies Harlow,1998.

Tom Burden,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 a Clear Guide,London,1998.

Alcock,P.,A.Erskine,and M.May,The Student Companion to Social Policy,Oxford:Blackwell Published Ltd,1998.

Midgley,J.,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London:Sage,1997.

European Commission,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Urban Regeneration,Added Value and Changing Values. 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1997.

McGregor,A. and M.McConnachie,Social Exclusion,Urban Regeneration and Economic Reintegration,Urban Studies,1995.

David Korten,Getting to the 21st Century,Voluntary Action and Global Agenda,West Hartford Kunarian Press,1990.

艾尔泽:《减少贫困的政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戴维:《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雷诺兹:《微观经济学》,马宾译,商务印书馆,1993。

林万亿:《福利国家:历史比较的分析》,巨流图书公司,1994。

鲁德斯:《贫困与生活收入计划》,载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中华书局,1993。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孙健忠:《台湾地区社会救助政策发展之研究》,(台北),时英出版社,1995。

孙炳耀:《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排斥与边缘化——以中国大陆的下岗职工为例》,“华人社会社会排斥与边缘性问题”研讨会论文,2001年11月16~18日发表于香港理工大学。

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伊莎贝拉:《人人有工作:社会发展峰会之后我们学会了什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英奇:《导论:新千年中争取社会进步的步骤》,《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Alcock,P.,Understanding Poverty,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

Atkinson,A.B.,The Institution of an Official Poverty Line and Economic Policy,Welfare State Program Paper Series 98,1993.

Booth,C.,Labor and Life of the People:Volume 1,East London,London,Williams and Norgate,1889.

Lynes,T.,Cost of Children,London,New Society,vol.15,1979.

Oppenheim,C.,Poverty:the Facts,London,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

Rowntree,M.,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London,Macmillan,1901.

The Committee of European Community,Interim Report on a Specific Community Action Program to Combat Poverty,quoted in Atkinson,A.B.,The Institution of an Official Poverty Line and Economic Policy,WSP/98,1993.

Townsend,P.,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A Rejoinder to Professor Amartya Sen,Oxford Economic Paper,vol.37,1985.

Townsend,P.,Poverty in the Kingdom:A Survey of The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Living Standard,London,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1979.

Townsend,P.,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

李秉勤:《英国社会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沈原:《社会的生产》,《社会》2007年第2期。

甘阳:《西方逻辑解释中国:生硬的纠缠》,2007年6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翟本瑞:《信息社会中市场关系变迁之研究》,《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2001年第15期,台北。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Brown,J.S.、Paul Duguid:《信息革命了什么?》,顾淑馨译,(台北)圆神出版社,2001。

Kelly、Kevin:《Net & Ten》,赵学信译,(台北)大块文化出版公司,1999。

张秀兰、徐月宾:《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载顾昕主编《中国社会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团:《社会政策范式及其转换》,载杨团、关信平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第一届(2005)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F.Braudel,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The John Hopkins U P,1977.

F.Braudel,“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15th-18th Century”.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1984,(3).

Dan Schiller,Digital Capitalism:Networking the Global Market System. 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景天魁、杨团:《人民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调研报告》(未发表),2000。

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莫泰基:《深化中国养老保障改革的新视角:个人账户与现收现支的剖析和重整》(未发表),2000。

汝信等:《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孙炳耀:《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未发表),2000。

唐钧等:《城市贫困问题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报告》(未发表),2000。

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王思斌、莫泰基、唐钧:《中国社会福利》,香港,中华书局,1998。

杨团:《养老保险十大问题》(未发表),2000。

杨团、杨体仁、唐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社会保险研究所:《香港老年退休金精算测试报告摘要》,载李红岚等著《五合一社会保障方案》,香港社会保障学会,2000。

Allen,F. & Gale,D.,A Welfare Comparison of Intermediaries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Germany and the US,i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9,1995.

Atkinson,A.B.,Is the Welfare State Necessarily an Obstacle to Economic Growth?,i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9,1995.

Blake,David,Issues in Pension Funding,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2.

Davis,E.Philip,Pension Funds: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nd Capital Marke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Fabel,Oliver,The Economics of Pensions and Variable Retirement Schemes,John Wiley& Sons,1994.

Leimer,Dean R. & Selig D.Lesnoy,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New Time,Series Evidence,i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Vol,90,No.3.

Reynaud,Emmanuel,Financing Retirement Pensions,Pay as You Go and Funded Systems,in The European Union.ISSR,48,1995.

Singh,A.,Pension Reform,the Stock Market,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ritical Commentary on the World Bank’s Proposals,ISSR,49.

Uthoff,A.W.,Pension System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and…,in Y.Akyuz,G.Held,ECLAC,UNCTAD,UNU(eds.),Finance and the Real Economy,Santiago,Chile.

World Bank,A World Bank Policy Report: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詹姆斯·C.斯科特:《国际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济榕、刘怡君:《台湾农会发展与功能:评价借鉴与反省》,《农民组织学刊》2005年第7期。

周弘:《欧盟经验:促进发展并追求公正——中国能够从欧盟借鉴什么?》,《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明田作访问录》,2005年12月16日,东京,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杨团记录。

温铁军:《三农问题是历史必然和世界普遍现象》,《凤凰周刊》2005年第9期。

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新共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全国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连合会:《厚生连事业实绩表》,2004。

孔祥智主编《中国三农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谢尼亚·舍尔-阿德龙编《建立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挑战》,王发运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罗兰德·斯哥等编《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华迎放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李小云、左停、叶敬中主编《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段应碧、宋宏远主编《中国农村重大政策问题调研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阿部信彦:《经济、金融、农业的历史与现状》,农业情报调查会(日),2003。

渡边靖仁:《农协共济与农村保障》,日本农林统计协会,2001。

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年第11期。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亚行专家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未公开出版),2002。

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

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纳拉扬、帕特尔、沙夫特、拉德马赫、科克舒尔特著《谁倾听我们的声音》,傅岩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郑宝华、露易斯、卢彩珍、刘金龙著《倾听贫困者的声音——识别穷人并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中国云南省南华县参与性贫困评估的经验教训和政策建议》,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编印(未出版),2001。

The World Bank,Consultations With The Poor:Methodlogy Guide for the 20 Country Study for 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01,1999.

Norton,A.,Bird,Bella,Brock,K.,Kakande,M.,&Turk,C.,Participatory Poverty Assessment: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arctice,2001.

Simanowitz,A.,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of Identifying the Poorest Families,2000.

麦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高飞、李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和卫生公平》,《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雅诺什·科尔内、翁升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中信出版社,2003。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杜乐勋等编著《医疗卫生产业蓝皮书: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卫平编著《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吕凤太:《社会中介组织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

Feldstein,P.J.,Health Care Economics,6th Edition,Thomson Delmar Learning,2005.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in England,http://www.nhs.uk.

Saltman,R.B. and Busse,R.,Balancing regul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ism in Europe’s health sector:theory and practice in Saltman,R.B.,Busse,R. and Mossialos,E.(eds.)Regulating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in European health care systems.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Heirich,M.,Rethinking Health Care: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America. Westview Press,1998.

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Hospital Authority Annual Plan 1998~1999. Hong Kong: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1998.

Saltman,R.B. and von Otter,C.,Implementing Planned Markets in Health Care:Balancing Social and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

Ball,Michael,Michael Harloe,and Maartje Martens.Housing and Social Change in Europe and the U.S.A.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88.

Barlow,James and Simon Duncan.Success and Failure in Housing Provision:European Systems Compared.Oxford,England;Tarrytown,N.Y.,USA:Pergamon Press,1994.

Boelhouwer,Peter and Harry M.H.van der Heijden.Housing Systems in Europe,Part I,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using Policy.Delft:Delft University Press,1992.

Doling,John F.. Comparative Housing Policy:Government and Housing in Advance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London:Mcmillan Press Ltd,1997.

Donnison,David V. and Clare Ungerson. Housing Policy.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1982.

Forrest,Ray and Alan Murie. Selling the Welfare State:The Privatisation of Public Housing.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88.

Freeman,Angus,Alan Holmans,and Christine Whitehead. Is the UK differen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Tenure Patterns. London:Council of Mortgage Lenders,1996.

Haffner,Marietta E.A. & Michael Oxley.Housing Subsidies:Definitions and Comparisons. Housing Studies,14.2 (March 1999):pp.145-162.

Harloe,Michael.The People’s Home?Social Rented Hous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Oxford:Blackwell,1995.

Harvey,David.The Urban Process under Capit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1(1978):pp.100-131.

Kemeny,Jim.The Myth of Home Ownership.London,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1.

Housing and Social Structure:Toward a Sociology of Residence.Bristol,England:School for Advanced Urban Studies,University of Bristol,1992.

From Public Housing to the Social Market:Rental Policy Strateg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

Kemp,P.Income-Related Assistance with Housing Costs:A Cross National Comparison,in Duncan Maclennan and Ruth Williams,eds.,Housing Subsidies and the Marke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1990.

Lowe,Stuart. Housing Policy Analysis:British Housing in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Context. Houndmills,England,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Malpass,Peter and Alan Murie. Housing Policy and Practice. Houndmills,et al.:Macmillan Press Ltd,1999.

Priemus,Hugo. Housebuilding in the Netherlands:A Selection from Recent Housing Projects. Delft:The House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1971.

Wollman,Harold. Housing and Housing Policy in the U.S. and the U.K. Lexington,Mass.:Lexington Books,1975.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NGO在中国——2002年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上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诺曼·弗林:《公共部门管理》,曾锡环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郑国安等:《非营利组织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

江明修等编《非营利管理》,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李亚平等编《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休·史卓顿:《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费朝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李秉勤等编《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康复通讯》,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内部刊物,第1~60期。

孙立平、晋军、何江穗、毕向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莫邦豪、张时飞、张雄:《中国癌症自助组织的普遍性、组织性质和会员特征》,《香港社会工作学报》,2001。

莫邦豪:《社区工作原理和实践》,集贤社,1994。

陈津利:《中国乳腺癌患者在自助团体中的情感支持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论文,2000。

廖鸿:《1999年民政事业发展报告》,载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赵维生:《弱势社群的充权探讨》,《社联季刊》1997年春季刊。

Antze,P..The Role of Ideologies in Peer Psychotherapy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2(3),pp.323-346,1976.

Bandura,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7.

Bandura,A.. A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6.

Battaglino,L..Family Empowerment through Self-help Groups.In A.Hatfield (Ed.). Families of the Mental Ill:Meeting the Challeng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9.

Borman,L..Introduction:Self-help/Mutual Aid Groups in Strategies for Health.In Katz,H.Isenberg,T.Goodrich,& Kutscher (Eds.). Self-help: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Philadelphia:The Charles Press,1992.

Chau,K.L.. Collective Empowerment:The Heart of a New Partnership between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and Self-help Organiz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Regional Social Services Conference,pp.245-249.Christchurch,New Zealand: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University of Canterbury,1996.

Chelser,M.A.,& Chesney,B.K..Self-help Groups:Empowerment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Disabled or Chronically Ill Persons.In H.E.Yuker (Ed.). Attitudes Toward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8.

Chesler,M.A..Mobilizing Consumer Activism in Health Care:The Role of Self-help Groups.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Conflicts and Change,13,pp.275-305,1991.

Chesler,M.A.,& Barbarin,O.A.. Childhood Cancer and the Family: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tress and Support. New York:Brunner/Mazel Publishers,1987.

Chesler,M.A.,& Barbarin,O.A..Difficulties of Providing Help in a Crisis: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and Their Friend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0(4),1984.

Chesler,M.A.,& Chesney,B.K.. Cancer and Self-help:Bridging the Troubled Waters of Childhood Illness. Madison,Wi: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5.

Chesney,B.K.,Rounds,K.A.,& Chesler,M.A..Support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The Value of Self-help Groups.Social Work with Groups,12(4),1989.

Florin,P.d,& Wandersman,A..An Introduction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Voluntary Organizations,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Insights for Empowerment through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8(1),1990.

Gartner,A.,& Riessman,F..The Self-help Revolution. New York:Human Sciences Press,Inc,1984.

Gidron,B.,& Chesler,M.A..Universal and Particular Attributes of Self-help:A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and Intranational Analysis.In F.Lavoie,T.Borkman,& B. & Gidron,M.A.(Eds.).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Groups: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Haworth Press,Inc,1994.

Gidron,B.,Guterman,N.B.,& Hartman,H..Stress and Coping Patterns of Participants and Non-Participations in Self-help Groups for Parents of the Mental Ill.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26(6),1990.

Heller,T.,Roccoforte,J.A.,Hesieh,K.Cook,J.A.,& Pickett,S.A..Benefits of Support Groups for Families of Adul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62(2),1997.

House,J.S. Work,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Reading,MA:Sddison Wesley,1981.

Jacobs,M.K.,& Goodman,G..Psychology and Self-help Groups:Predictions on Partnership.American Psychologist,44(3),1989.

Katz,A.H.,& Bender,E.I.. The Strength in US:Self-help Group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New Viewpoints,1976.

Kieffer,C.H..Citizen Empowerment: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Prevention in Hunman Services,1984.

Kurtz,L.F..The Self-help Movement:Review of the Past Decade of Research.Social Work with Groups,13(3),1990.

Levy,L.H..Processes and Activities in Groups.In M.A.Lieberman,& Borman,L.D.(Eds.). Self-help Groups for Coping with Crisi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79.

Lieberman,M..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s on Responses to Stress.In L.Goldberg & Brerznit,S.(Eds.). Handbook of Stress.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2.

Luhtanen,R.,& Crocker,J..A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Self-Evaluation of One’s Social Ident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8(3),1992.

Ma,J.L.C..Social Support,Mutual Aid Groups,The Mentally Ill and Their Families.Hong Ko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21,1992.

Maton,K.I..Social Support,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Psychological Well-being,and Group Appraisal in Three Self-help Group Popul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6(1),1988.

Medvene,L.J..Family Support Organizations:The Functions of Similarity.In T.J.Powell (Ed.). Working with Self-help. The United States:The NASW Press,1990.

Parsons,R.J..Empowerment:Purpose and Practice Principle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4(2),1991.

Parsons,T.. The Social System. Glencoe:The Free Press,1951.

Pearlin,L.I.,Lieberman,M.A.,Menaghan,E.G.,& Mullen,J.T..The Stress Proc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7,1981.

Perkins,D.D..Speaking Truth to Power:Empowerment Ideology as Social Intervention an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3(5),1995.

Rappaport,J..The Power of Empowerment Language.Social Policy,17(2),1985.

Riessman,F..The “Helper” Therapy Principle.Social Work,1965.

Riessman,F..New Dimensions in Self-help.Social Policy,Winter,1985.

Rosenberg,M..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Schulz,A.J.,Israel,B.A.,Zimmerman,M.A.,& Checkoway,B.N..Empowerment as a Multi-Level Construct:Perceived Control at the Individual,Organiz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Theory & Practice,10(3),1995.

Solomon,B.. Black Empowermen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Speer,P.W.,& Hughey,J..Community Organizing:An Ecological Route to Empowerment and Power.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3(5),1995.

Spiegel,D.,Bloom,J.R.,Kramer,H.C.,& Gottheil,E..Effect of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n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static Breast Cancer.Lancet,2,1989.

Staples,L..Powerful Ideas about Empowerment.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14(2),1990.

Stewart,M..Expanding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s of Self-help Group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31(9),1990.

Telch,C.,& Telch,M.J..Group Coping Skills Instruction and Supportive Group Therapy for Cancer Patients:A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4(6),1986.

Wandersman,A.,& Florin,P..Careful Community Research and Action.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 Summer,1990.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2nd.)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2.

Wong,D.,& Chan,C..Advocacy on Self-help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The Hong Kong Experience.In F.Lavoie,T.Borkman,& Gidron,B.(Eds.).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Groups: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Inc,1994.

Wortman,C.B.,& Dunkel-Schetter,C..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ancer: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5(1),1979.

Zimmerman,M.A.,& Rappaport,J..Citizen Participation,Perceived Control,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6(5),1988.

陈元桥:《国际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对策》,2004年7月29日《参考消息特刊》。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周文斌:《企业和谐的利益观及其支持环境》,2005年7月5日《光明日报》。

商道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http://www.syntao.com。

周国银、张少标:《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2002。

刘向:《德国企业推行AVE模式》,2004年7月29日《参考消息特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国大使馆波恩办事处经济商务室资料》,http://bonn.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410,2005年9月5日。

刘桂山:《政府鼓励企业自律》,2004年7月29日《参考消息特刊》。

陈清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3602999.html,2007年8月16日。

杨瑞龙:《从“民工荒”看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刘宝强:《国际上一根对华血汗工厂的大棒》,《经济》2004年第1期。

陈志军:《行业协会:资产评估行业诚信建设的现代治理机制》,《中国资产》2003年第6期。

葛道顺、刘剑雄:《江苏省工商行业组织调研资料(未刊稿)》,2005。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杨团、陈争平:《上海市工商行业组织调研纪要(未刊稿)》,2005。

中国商业联合会网站,http://www.china-retailers.com.cn/news,2005年7月28日。

李金宝:《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网站,http://www.ctei.gov.cn/htmlib/zhuanjia/hy04102601.htm,2007年8月16日。

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

厉以宁:《第三次分配解读》,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crz/20040330/1934694347.shtml,2007年8月17日。

李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创造卓越影响力——浙江慈善十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载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郑秉文、穆怀中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约翰·埃尔金敦:《拿叉子的野人: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三条底线》;陆一:《寻找平衡的公司治理》,《超越股东和管理层》,《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10期。

Kevin P.Kearns. Managing for accountability:Preserving the Public Trust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Inc.1996.

Greif,Avner,Paul Milgrom,and Barry R.Weingast:Coordination,Commitment,and Enforcement:The Case of the Merchant Guil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vol.102,No.4.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查尔斯·汉迪:《超越确立性——组织变革有观念》,徐华、黄云译,华夏出版社,2000。

皮埃尔·布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三联书店,1996。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中国文化网,http://www.folkcn.com,2004。

唐丽:《网络的生产》,《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杨团、葛道顺:《公司与社会公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Anthony Giddens.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Oxford:Policy,1984.

Craig Smith.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

Granovetter.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Lin Na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Michel Peillon.Bouedieu’s Field and the Sociology of Welfar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Vol.27,No.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Olav Sorenson & Toby E.Stuart.Syndication Networks and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6,No.6,2001.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Richard Emerson.Exchange Theory,Part Ⅱ:Exchange Relations and Network Structure.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72.

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P.B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朱进宁等译,科学出版社,1991。

沈洁:《日本老人福利制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黄少安:《产权 人权 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杨团、唐钧:《非营利机构评估》,华夏出版社,1998。

《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年报》1995~1997,1998。

《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市场调研资料》,1999。

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Ameri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陆宏成、陈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9。

E.G.菲吕博腾、S.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H.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芮明杰、袁安照:《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陈清泰:《序》,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外文出版社,1999。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四版),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王振耀、白益华:《街道工作与居民委员会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陈金罗、吴宗泽:《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万建华等:《利益相关者管理》,海天出版社,1998。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高斯宁、何光沪:《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罗山市民会馆:《罗山市民会馆三年工作规划》,非出版物,1996。

上海青年会:《YMCA与YWCA简介》,非出版物,1999。

Billis,Dvaid,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Sector,Center for Voluntary Organization,LSE,1989.

Lewis,David,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Business,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nagement of Ambiguity,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ship,Vol.9,No.2,Winter,Jossey-Bass,1998.

Lewis,David,Revealing,Widening,Deepening?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ird-Sector” Research,Human Organization,Vol.58,No.1,1999,Society for Applies Anthropology,1999.

Giddens,Sociology,Polity Press,1989.

Salamon,Lester M.,The Emerging Sector Revisited,A Summary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Phase Ⅱ,1999.

葛道顺:《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调查数据报告》,《社会政策评论》(内刊)2001年大连专刊。

葛道顺:《关于进一步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社的政策建议(附社区公共服务社发展调查报告)》,《社会政策评论》(内刊)2002年秋季卷。

葛道顺、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社为什么能迅速推广》,《社会政策评论》(内刊)2001年大连专刊。

葛道顺、杨团:《应当重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中的治理机制——兼论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的政策效果》,2002年1月24日《中国社会报》。

黄洪、李剑明:《困局、排斥与出路——香港边缘劳工质性研究》,黄洪主编《香港边缘劳工近年的发展》(内刊),2001。

景天魁等:《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华夏出版社,2001。

肯尼思·威尔特希尔:《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的新型伙伴关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4,2002。

课题组:《大连市西岗区工人村街道社区公共服务社评估报告》,杨团、唐钧、张时飞合编《社会政策评论》(内刊)2001年大连专刊。

林毅夫:《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政策研究简报》2003年第1期。

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杨团、葛道顺:《大连社会保障组织创新值得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2年第4期。

杨团、葛道顺:《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杨团、葛道顺、占少华:《大连市社区社工岗位试点项目方案》,未发表,2002。

Cook,T.D. and W.B.Pollard,Guidelines:how to recognize and avoid some common problems of misutilization of evaluation research finding. Evaluation 4,1977.

Fraquhar,J.W.,The case for dissemination research in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 (Suppl.2),1996.

Frenk,J.,Balancing relevance and excellence: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link research with decision making. Soc Sci Med 35(11),1992.

Green,L.W. and J.L.Johnson,Dissemin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knowledge:theory,research and experience.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 (Suppl.2),1996.

Leviton,L.C. and E.D.X.Hughes,Research on the utilization of evaluations.A review and synthesis.Evaluation Review 5(4),1981.

Lipton,D.S.,How to maximize utilization of evaluation research by policymaker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21,1992.

MacLean,D.R.,Positioning dissemination in public health policy.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 (Suppl.2),1996.

Nadia Auriat,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study.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2,1999.

Nowotny,H.,A New Branch of Science.In H.Brooks and C.Cooper,Sciences for Public Policy,Oxford:Reidel,1987.

Nutbeam,D.,Improving the fit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ealth promotion:overcoming structural barriers.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 (6),1996.

Oh,CH.,Explaining the impact of policy information on policy-making.Knowledge and Policy 10 (3),1997.

Parsons,R.J.,Jorgensen,J.D.,& Hernández,S.H.,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4.

Patton,M.Q.,The evaluator responsibility for utilization. Evaluation Practice 9(2),1988.

Patton,M.Q.,Utilization-focused Evaluation:The New Century Text. Thousand Oaks,CA:Sage,1996.

Rein,M.,Methodology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xxxii,No.2,1980.

Rich,R.F.,Measuring knowledge utilization:processes and outcomes.Knowledge and Polic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Utilization 10(3),1997.

Weiss,C.H.,Have we learned anything new about the use of evalu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19(1),1998.

Weiss,C.H.,Evaluation.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Secon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8.

Weiss,C.H.,Organizations for Policy Analysis Helping Governments Think.Newbury Park,CA:Sage,1991.

Weiss,C.H.,The circuitry of enlightenment.Diffus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 policymakers.Knowledge:Creation,Diffusion,Utilization 8(2),1986.

Weiss,C.H.,Knowledge utilization in decision making:reflections on the terms of the discussion.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ization 3,1982.

Weiss,C.H.,& Bucuvalas,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Decision-mak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Weiss,C.H.,Using Social Research in Public Policy-making. 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7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目标定位问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当调整思路》,《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2005年3月第7卷。

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高飞、李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杨团、毕天云:《陕西省洛川县旧县镇基本卫生服务统筹试点研究报告》,“中国农村卫生体系与政策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

杜乐勋等:《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雅诺什·科尔奈、翁笙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罗淑锦译,中信出版社,2003。

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商务印书馆,2001。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

杨团:《反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5年第1期。

李卫平编著《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维克托、福克斯:《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朝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

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朱玲:《农村健康服务与公共支持》,http://www.cc.org.cn/wencui/030922200/0309222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