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31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novation City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2015)

SSAPID:101-8533-5157-99
ISBN:978-7-5097-792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系统探讨了2015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城市综合发展、产业、科技、区域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度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作 者: 尹涛 张赛飞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摘要

 皮书数据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广州创新型城市编辑委员会

 Abstract

 BⅠ 总报告

  B.1 2015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一 2014年运行特征

    (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平稳发展

     2.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高新技术产品产销两旺

     4.新业态促进商贸业快速发展

    (二)创新创业亮点纷呈

     1.大众创业正在进行

     2.示范型企业增长迅速

     3.一批技术创新企业成为行业标杆

     4.一批模式创新企业崭露头角

    (三)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

     1.专利申请及授权稳步增长

     2.科研成果取得重大进展

    (四)创新瓶颈正在缓解

     1.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

     2.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五)创新载体更趋完善

     1.研发平台更加完备

     2.新型研发机构成为重要载体

     3.科技孵化平台广泛覆盖

     4.科技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六)创新布局不断优化

     1.高新区:带动全市创新发展

     2.南沙新区:制度创新试验区

     3.广州开发区: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群

     4.增城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5.天河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初具规模

   二 2014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二)专利产出总体依然偏低

    (三)技术标准未受到足够重视

    (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规模偏小

    (五)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

   三 2015年发展展望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全球重要技术需求保持较快增长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体制机制改革将加速

     3.“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稳步推进

    (二)内部因素分析

     1.中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将倒逼广州创新发展

     2.新一轮机构改革将推动广州科技创新

     3.南沙新区将成为广州创新发展新引擎

    (三)发展态势展望

     1.创新链前端

     2.创新链中端

     3.创新链后端

   四 对策与建议

    (一)依托国家战略,布局海上丝绸之路

     1.健全机制,开展多层次创新合作

     2.抓住机遇,鼓励参与国际资源配置

     3.搭建平台,提升经济对外开放水平

    (二)抓住历史机遇,驱动南沙发展创新

     1.用好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2.集聚高端研发资源,着力开展技术创新

    (三)优化创新环境,大力保护知识产权

     1.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及处罚力度

     2.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四)开展技术创新,形成万众创新局面

     1.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打通创新链

     2.重视技术标准,开展技术突破

     3.加快技术引进与改造,实现技术创新

    (五)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1.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2.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形成核心产业链

     3.聚焦优势领域,打造创新集群

    (六)集聚创新要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高效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才集聚发展

     2.集聚新型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快产业与金融融合

 BⅡ 综合篇

  B.2 关于新产业革命时期广州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 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新产业革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新产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三)新产业革命的代表人物

   二 广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一)存在的问题

    (二)面临机遇

   三 广州的战略选择

    (一)控制成本,营造人才创业创新良好环境

    (二)平台引领,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企业智能化,增强技术创新竞争力

    (四)规则国际化,增强体制机制新优势

  B.3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思路研究

   一 广州创新现状与全球创新城市标准比较

    (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

    (二)技术产业化能力

    (三)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

   二 广州创新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和重点

    (一)战略指导

    (二)目标定位

    (三)战略重点

   三 广州创新城市建设的重大行动

    (一)组织编制《实施创新城市战略行动计划》

    (二)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行动

    (三)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

    (四)开展创新驱动的国际合作

  B.4 广州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强化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信息化应用水平高

    (三)信息化产业创新发展快

    (四)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二 制约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智慧城市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称

    (三)智慧城市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关于广州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关于加快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文件为中心,制定《广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实施方案》,作为智慧广州建设的线路图

    (二)以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基础,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整合联通“信息孤岛”,解决城市运行“三分”格局,提升城市管理服务“三化”水平

    (三)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运用代建和服务外包的方式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四)以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中新广州知识城为示范区,实施企业扶大做强行动计划,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五)以社会保障市民卡为突破口,普及智能化信息化应用,实施“市民信息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市民信息素质,实现智慧城市共建共享

  B.5 创新驱动背景下的广州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 基本情况

    (一)探索历程

    (二)主要“混合”形式

     1.改制上市

     2.中外合资

     3.引入民营资本融合发展

     4.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

   二 主要问题

    (一)混不混——混合的动力和观念问题

     1.法治化、市场化制度欠缺,所有制经济难以混合

     2.主体双方体制机制差异,经营目标不同难以混合

     3.国资以优先股形式出资,权责不对等难以混合

     4.经营优势突出但不能享有经营权,股权配置不合理难以混合

    (二)与谁混——混合的基础和对象问题

     1.“国企混民企”导致主体地位不平等

     2.“混不下去了”才来“混”导致“先天不足”

    (三)怎么混——混合的方式和路径问题

     1.各方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2.侧重从增量“混”难以体现“优势互补”

     3.混合后企业经营很难完全实现去行政化

     4.股权配置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悖

   三 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指引

     1.尽快出台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

     2.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关法规文件修订

     3.制定完善实施方案

    (二)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发展路径

     1.分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明确具体的发展路径

    (三)加快国企改革,推动混合发展

     1.加快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2.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升与国有经济交叉融合的能力

     3.有效利用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结构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适应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管理办法

    (五)搭建混合平台,完善保障机制

     1.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构建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平台

     2.建立完善的非公经济法律保障体系

     3.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B.6 广州智慧民生调研报告

   一 国内外智慧民生服务的实践

    (一)泛在网络

    (二)智能交通

    (三)医疗卫生

    (四)智慧教育

    (五)政务服务

    (六)环保便民

   二 广州市智慧民生服务发展情况

    (一)网络便民服务

    (二)城市管理公共服务

    (三)政务便民服务

    (四)民政救助服务

    (五)医疗社保便民服务

    (六)教育文化体育便民服务

   三 广州市推进智慧民生服务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基础网络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网上办事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民生服务渠道有待进一步整合

    (四)便民服务相关卡管理和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城市大数据价值开发深度不足

   四 主要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宽带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服务

    (二)大力推广基于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的各项服务,为民生服务应用提供支撑

    (三)建设统一的政府信息化平台,深化网上办事服务

    (四)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五)整合民生服务渠道,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门户

    (六)创新社保(市民)卡和羊城通管理运营模式,推进便民服务“一卡多用”

    (七)建立大数据推进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民生服务应用建设

    (八)以重点民生领域为突破口,加强智慧民生建设

    (九)落实经费保障,加大重点领域财政扶持力度

 BⅢ 产业篇

  B.7 广州新业态发展研究

   一 广州市新业态发展趋势和主要情况

    (一)智能化新趋势催生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业态

    (二)高端化新趋势促进总集成总承包、柔性制造、新材料等新业态加快发展

    (三)云计算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等新业态发展壮大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跨境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且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五)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新业态大量涌现

    (六)绿色低碳助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城市矿产、碳金融等新业态迅速崛起

   二 广州市新业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关于加快广州新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导,实施专项行动

    (二)加快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产业布局,引导集聚发展

    (四)加大财政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五)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加快发展

  B.8 广州“城市矿产”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 广州发展“城市矿产”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城市矿产”产业,积极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战略

    (二)发展“城市矿产”产业,减轻环境污染,治疗广州“大城市病”

    (三)发展“城市矿产”产业,有助于广州率先探索“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创新模式

   二 “城市矿产”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对“城市矿产”的发展前景具有广泛共识

    (二)发达国家注重“城市矿产”开发

    (三)我国加快布局“城市矿产”开发

   三 国内外“城市矿产”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外经验

     1.美国

     2.德国

     3.日本

    (二)国内经验

     1.北京率先探索“城市矿产”发展模式

     2.上海率先开展“城市矿产”开发利用产业化战略研究

     3.石家庄打造“城市矿产”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四 广州“城市矿产”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瓶颈

    (一)发展基础

     1.十分充足的产业供给

     2.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

     3.相对完善的制度安排

    (二)发展瓶颈

     1.产业发展瓶颈

     2.企业规模瓶颈

     3.顶层设计瓶颈

     4.技术瓶颈

     5.成本瓶颈

     6.产业政策缺失

     7.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不高

   五 关于创新驱动“城市矿产”发展的战略举措与对策建议

    (一)创新驱动广州“城市矿产”铸就品牌特色

    (二)把广州率先打造为全国“循环城市”

    (三)顶层设计,多方配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力

    (四)精心策划组织打造广州“城市矿产”十大创新“产品”

    (五)建立“城市矿产”交易平台及销售流通渠道

    (六)建立健全“城市矿产”产业政策体系

    (七)创建广州城市矿产协会,做到“顾全局、造亮点和可持续”

    (八)重视培养国民的循环再生意识,加强“城市矿产”文化建设

  B.9 广州发展智能制造业对策研究

   一 广州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意义

   二 国内外发展智能制造的主要措施

    (一)主要发达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1.美国:以智能制造新技术引领“再工业化”

     2.德国:智能制造驱动工业4.0战略

     3.日本:建设产业链全过程覆盖的智能制造系统

    (二)国内智能制造业发展情况

     1.国家推动智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上海智能制造业发展措施

     3.深圳智能制造业发展措施

     4.天津智能制造业发展措施

     5.武汉智能制造业发展措施

   三 关于加快广州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前瞻布局设计广州市智能制造业的全景图和路线图

    (二)实施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四大跨越工程

    (三)打造引领全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创新中心

    (四)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龙头企业

    (五)大力推广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

    (六)构筑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B.10 广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 发展情况

    (一)顶层设计利好政策

    (二)扶持关键技术项目

    (三)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旗舰型企业

    (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三)产业外向出口依赖度高

   三 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建设

    (二)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

    (三)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B.11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基本情况

   二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优势

    (一)行业具有政策优势

    (二)行业成熟度较高

    (三)行业出现集群发展态势

   三 阻碍广州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民营机构“小”且“散”

    (二)外资机构以低端、劳动密集型检测业务为主

    (三)国有机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四)省内外检测机构竞争日趋激烈

   四 关于广州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自律

    (二)整合优化资源,打造广州检测品牌

    (三)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质量意识

 BⅣ 科技篇

  B.12 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的经验及其对广州的启示

   一 近年来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政策高地

    (二)集聚优势资源,形成拳头效应

    (三)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主体活力

    (四)深化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五)吸引优秀人才,强化竞争优势

   二 主要启示

    (一)必须把高新区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

    (二)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长期战略任务

    (三)必须把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四)必须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五)必须对开发区未来科学规划

   三 推进广州科技创新有关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二)以更大的勇气创新体制机制

    (三)用足用好科技创新专项经费

    (四)着力做好人才工作

  B.13 强化广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 发展现状

    (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二)民营企业产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三)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拓展

    (四)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五)民营龙头科技企业不断涌现

   二 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有待理顺

    (三)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缺乏资金支持

    (五)面向民营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三 对策建议

    (一)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生态环境

     1.健全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分类指导制度

     2.加大财政经费投入,落实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3.构建引导型的政府风险投资体系

     4.引导民营企业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规划以及路线图

     5.完善政府采购政策

    (二)整合民营企业创新平台和资源

     1.整合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资源

     2.搭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础平台

     3.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4.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1.民营企业家要成为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2.以创新为手段抢占产业制高点

     3.推动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战略

     4.健全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内部激励机制

  B.14 深化广州与东盟各国科技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 深化广州与东盟各国科技合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

    (二)有助于打造“广州经济升级版”

    (三)有助于争取更多的国家资源落户广州

   二 夯实和拓展广州与东盟科技合作的基础及空间

    (一)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机制已经形成

    (二)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进展顺利

    (三)广州与东盟科技合作基础扎实

    (四)广州与东盟科技合作仍有空间

   三 广州与东盟各国科技合作现状

    (一)与东盟技术贸易发展迅速

    (二)对东盟的软件出口快速增长

    (三)在农业技术领域合作卓有成效

    (四)在科技援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五)中新知识城成为科技合作重要基地

    (六)科技交流及人员培训有序开展

   四 深化广州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思路及对策

    (一)健全合作机制

    (二)打造合作平台

    (三)提升服务水平

    (四)加强人才培养

  B.15 高职院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调查分析报告

   一 调查的背景

    (一)调查意义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方式及对象

     2.调查内容

    (三)调查样本情况

   二 调查内容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广州市中小企业政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现状

     2.高职院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广州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

     3.关于高职院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的相关建议

  B.16 协同创新的广州实践

   一 星海通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

   二 星海通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内外总体趋势

    (二)数字家庭产业的国内外进展

    (三)几点启示

   四 星海通协同创新的初步实践

    (一)星海通核心技术——“三个一体化”的协同创新

    (二)星海通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的协同创新

     1.电子公务服务

     2.数字大城管

     3.智慧健康公共服务

     4.智慧教育服务

     5.家庭综合服务

    (三)星海通智能终端的协同创新

    (四)星海通金卡——“民生卡”的协同创新

    (五)星海通商业模式——“云服务+智能终端+星海金卡”的协同创新

    (六)星海通协同创新联盟——发展新平台的协同创新

    (七)星海通产业链和生态系统——经济新业态的协同创新

    (八)星海通协同创新还存在不足

     1.星海通商业运行模式仍不成熟

     2.星海通协同创新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3.星海通协同创新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五 深化星海通协同创新的战略方向与对策建议

    (一)深化星海通协同创新的战略方向

    (二)关于深化星海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2.加快完善星海通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协同创新

     3.完善星海通商业运行模式,拓展协同创新盈利基础

     4.推进企业外部协同创新,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5.深化供应链管理,优化协同创新流程

     6.深化增值服务协同创新,进一步拓展协同创新领域

     7.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协同创新模式

 BⅤ 区域篇

  B.17 国内一流高新区发展经验与广州高新区发展对策

   一 国内一流高新区的发展经验

    (一)创新空间规划清晰,规划理念贯彻始终

     1.在创新空间布局上下功夫,做到清晰明了、一以贯之

     2.在整合空间资源上下功夫,探索园外园和园中园创新空间模式

     3.在打造专业园区上下功夫,培养专业化品牌并加以运用,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二)创新主导产业突出,更加注重关联效应

    (三)创新载体模式多元,创新效果显著

     1.打造产学研紧密合作的集成创新体系

     2.大力打造孵化服务平台

     3.大力发展创新产业联盟

    (四)创新政策体系超前,政策设计独树一帜

     1.注重完善政策体系

     2.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3.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出台特色政策

    (五)创新投入力度大,构筑强大创新支撑

     1.在研发投入方面舍得花本钱

     2.在招才引智方面有“大手笔”

     3.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金投入

     4.政府采购对创新成果大力倾斜

    (六)创新人才支撑力强,具备良好创新保障

     1.全面实施招才引智措施

     2.主动广揽海外高层次人才

     3.强力引进高端科研团队

    (七)创新体制机制先进,超前引领创新发展

     1.敢于放权,创新管委会运行机制

     2.主动服务,打造高质量的服务型政府

     3.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二 国内一流高新区发展的启示

    (一)地方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

    (二)地方政府及其高新区要重视政策创新

    (三)地方政府及其高新区要为创新保驾护航

    (四)地方政府及其高新区要重视创新投入

    (五)地方政府及其高新区要重视制度创新

   三 广州市及其高新区未来发展对策

    (一)用高新区模式构筑广州东南部创新空间

    (二)牢牢抓好广州高新区创新空间规划

     1.集约利用好土地资源

     2.深入开展空间创新规划

     3.坚持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三)全面推动广州市区域创新中心载体建设

     1.谋划全市“大孵化器和加速器”成长模式

     2.加强区域创新技术平台建设

     3.大力引导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4.全面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四)以创新投入建立可持续创新动力机制

     1.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2.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模式

     3.运用市场化手段加速科技投入

     4.大力扶持企业上市

    (五)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新区的各类高端人才

     1.进一步完善广州市人才政策

     2.以引进科研团队的方式引进高端人才

     3.广泛建立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网络

     4.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六)全面构筑和提升广州市创新发展环境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2.营造高新区良好的宜业宜居环境

  B.18 越秀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建议

   一 越秀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现状

    (一)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1.经济总量居全市前列

     2.新兴产业发展活力较强

     3.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加大

    (四)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五)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入

    (六)区域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二 越秀区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不足

   三 关于进一步完善越秀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企业

    (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三)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

    (四)加快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五)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七)提高政府创新服务效能

  B.19 番禺区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

   一 番禺区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一)发展基础

     1.番禺区物联网应用需求市场广阔

     2.物联网产业平台加快形成

     3.物联网产业经济初具规模

     4.物联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5.物联网产业环境日益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1.物联网产业链开始构建

     2.物联网产业集群布局有待优化

     3.物联网大型骨干企业有待培育

     4.物联网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有待释放

   二 番禺区发展物联网产业集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物联网市场潜力巨大

     2.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加速到来

     3.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

     4.发达国家和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

     5.社会发展和人性化服务需求正在变革升级

    (二)挑战

     1.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

     2.核心技术攻关难度大

     3.产业链整合难度大

     4.网络安全风险控制难度大

     5.物联网产业人才集聚难度大

   三 关于推动番禺区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1.以创新驱动物联网产业集群高端发展

     2.以示范引领推动物联网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3.以大项目助推物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

     4.以补链强链促进物联网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

     5.以打造产业功能区支撑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

    (二)可优先探索发展的重点领域

     1.突破核心技术,做强研发创新产业集群

     2.建设基础设施,强化物联网基础网络支撑体系

     3.整合区域资源,做优物联网服务业产业集群

     4.拓展市场空间,打造物联网示范应用高地

     5.提升配套环节,培育物联网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主要保障措施

     1.争取上级支持扶持

     2.加强政策扶持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5.创新合作交流机制

     6.加强宣传与统计

  B.20 2014年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分析

   一 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分布情况

     1.高新技术企业所属领域分布

     2.高新技术企业地域分布

     3.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分布

    (三)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企业R&D经费投入情况

     2.企业专利情况

     3.企业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情况

     4.企业承担重点项目和获奖情况

   二 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偏小

    (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三 关于进一步促进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1.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2.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3.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跟踪服务

     4.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培育有潜力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1.加强对潜力企业的培训和指导

     2.以孵化器促高企集聚发展

     3.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4.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三)不断营造科技创新优良环境

     1.创新科技管理理念

     2.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工作

     3.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5)》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以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总报告。报告分析了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2015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与预测,并提出了加快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对策。第二部分综合篇。从创新发展思路、城市发展战略、混合制经济、智慧城市等视角,综合研究广州创新发展的方向及其策略。第三部分产业篇。从新业态、城市矿产产业、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检验检测行业等产业部门的视角,研究广州的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第四部分科技篇。探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国际科技合作等难点问题,研究促进广州科技创新及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策略。第五部分区域篇。着眼于当前广州各区创新发展的热点问题,探讨广州高新区发展、越秀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番禺区物联网产业集群、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张赛飞、隆宏贤、易卫华:《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特征分析》,《城市观察》2015年第1期。

张赛飞、周兆钿、邓强、易卫华:《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载《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蒋玉涛、郑海涛:《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及模式比较研究——以广州、深圳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4期。

刘明广:《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的R&D投入适配性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年第6期。

刘明广、李高扬:《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投入产出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第4期。

齐荣坤:《面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广州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广东科技》2014年第8期。

2Thinknow:Innovation Cities Index 2014:Asia,http://www.innovation-cities.com/innovation-cities-index-2014-asia/8900。

福布斯中文网,《2014福布斯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个城市》,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list/002234.shtml。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pubs/ft/weo/2015/update/01/pdf/0115c.pdf。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4至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12/08/t20141208_4065644.shtml。

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http://www.cssn.cn/dzyx/dzyx_jlyhz/201412/t20141216_1444844.shtml。

陈一鸣、刘栋、李宁等:《科技创新正改变世界面貌》,《人民日报》,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614/c1007-25148244.html,2014年6月14日。

Gartner:《2014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2819918,2014年8月11日。

中国经济网,《如何破解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难题》,《经济日报》,http://www.ce.cn/xwzx/gnsz/zg/201109/28/t20110928_22726139.shtml,2011年9月28日。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http://www.most.gov.cn/tztg/201410/t20141030_116370.htm,2014年10月23日。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王岳平:《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中国改革论坛网-经济改革》。

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

黄剑辉:《强化“制造业立国”以新制度供给迎接新技术革命》,《证券导报》2014年12月5日。

贾根良:《中国为什么要远离“请君入瓮”》,《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9期。

黄奇帆:《重庆市共同富裕的战略考虑与路径选择》,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2011。

周天勇等:《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何平等:《2013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中国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2013。

张赛飞等:《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领导参阅》,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2014。

马海涛等:《全球创新型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汤耀国等:《科技创新:深圳破解的几个难题》,《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总第123期。

李春伟等:《2013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2013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排行榜》,中国城市发展网,2013年8月。

李志清:《广州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广州调研》2014年第20期。

吴奇泽:《从信息向智慧跃升——智慧广州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子报》2012年第221期。

宋俊德、李晓峰:《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电信》2014年第6期。

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

张向阳、袁泽沛:《广州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6期。

张梅爱:《关于国有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考》,《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徐善长:《关于江苏、浙江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83期。

王永年等:《安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证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辉等:《智慧城市》,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贾一苇、李军等:《美国推动国家宽带计划的措施与挑战》,《电子政务》2011年第10期。

方友斌:《浅析无线城市的发展及信息化的演进》,《移动通信》2010年第2期。

岳建明:《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1期。

余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胡新丽:《物联网框架下的智慧医疗体系架构模型构建》,《电子政务》2013年第12期。

王高、郭颖:《新媒体在智慧城市中的融合发展》,《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1期。

李永生:《优化地方政府民生服务的战略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9期。

崔婧:《智慧民生重服务》,《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3期。

王广斌:《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研究:内容、问题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7期。

徐慧娜、郑磊:《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研究综述:公共管理的视角》,《电子政务》2013年第6期。

姚乐、樊振佳等:《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7期。

马明山、乔丹丹等:《公众视野中的可汗学院课程评价及其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1期。

徐少华:《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南方经济》2014年第10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4年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林如海、彭维湘:《广东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彭秋霞:《日本城市矿产产业发展背景研究》,2012。

周永生、章昌平:《国内外城市矿产产业发展研究与实践综述》,《学术论坛》2012年第4期。

周永生:《“城市矿产”概论》,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王昶、徐尖、姚海琳:《城市矿产理论研究综述》,《资源科学》2014年第8期。

薛菲、袁汝华:《对于信息时代下的国外城市矿产分析》,《电子试剂》2013年第14期。

广予:《美日德等国大力推动城市矿产开发》,《国际工程与劳务》2011年第6期。

魏家鸿:《国外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现状浅析》,《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第4期。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环保产业部:《关于创建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的工作思路探析》(内部资料),2014。

徐波、纪树东:《城市矿产:发展绿色经济的新路径》,《西安日报》2012年6月18日。

陈旭:《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化》,《创意城市》2013年3月15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穗府办〔2013〕37号),2013年8月20日。

谢玮、白朝阳:《我国“城市矿产”即将迈向产业化》,《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47期。

左铁镛:《关于发展“城市矿产”产业的探讨》,《中国科学报》2013年2月4日。

徐锟:《“城市矿产”前景很好》,中国经营网,2012年4月19日。

《各省如何加快“城市矿产”产业化发展?》,桂经网,2012年10月6日。

张晓飞:《发达国家“城市矿产”发展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时代经贸》2013年第16期。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2010。

周永生等:《城市矿产发展的国外经验与做法对中国的借鉴》,《矿业研究与开发》2014年第6期。

安庆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我国“城市矿产”开发装备的发展和应用》,中国再生资源信息网,2011年10月10日。

《上海市城市矿产开发利用产业化研究》,百度文库网,2012年12月23日。

王琪:《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环境保护》2012年第15期。

张益:《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展望》,《固废观察》2014年4月12日。

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易露霞、王一明、贺晋:《广东装备制造业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研究》,《企业经济》2014年第4期。

邹伟:《广州建设国际化区域检测与认证产业中心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课题组:《广州市海珠区检测和认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郝丽娟:《检验检测认证整合蓄势待发》,《质量与认证》2014年第3期。

翟博洋、乔东、谭晓东:《浅谈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资源整合及发展》,《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年第5期。

徐晶卉:《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期待“破茧而出”》,《文汇报》2014年6月15日。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编《武汉2049》,武汉出版社,2014。

武汉市科技局:《2012武汉科技创新报告》内部发行,2013。

武汉市科技局:《2013武汉科技创新报告》内部发行,2014。

胡萍:《关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4期。

张小红、张金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初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刘秀华:《如何完善民营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中国商贸》2011年第2期。

李振京、张林山:《“十二五”时期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制建设》,《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王世录:《东盟科技发展与对外科技合作》,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彭宾、刘小雪、杨镇钟等:《东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合作潜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勤:《东盟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林仪:《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看广东-东盟合作》,《特区经济》2009年第10期。

胡新天、王曦、万丹香等:《广东-东盟优势产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11期。

梁育民:《试论广州与东盟的城市合作》,《战略决策研究》2011年第2期。

谭钢、李小燕:《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24期。

郑绘:《深化广西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思路及对策》,《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年第23期。

赵光洲、缪姗姗:《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重点领域模式战略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6期。

王世豪:《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功能定位分析》,《广东科技》2012年第10期。

林瑞东、邓卓文:《广州国际科技合作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广东科技》2005年第8期。

屠启宇:《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杨秋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2期。

吕静、卜庆军、王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期。

赵娜:《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策略研究》,《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12期。

冯国兴、张建三:《探析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企业导报》2011年第14期。

陈劲:《协同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郑刚:《全面协同创新:迈向创新型企业之路》,科学出版社,2006。

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张玉臣:《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刘悦伦、沈奎:《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圈》,《南方日报》2009年2月25日。

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科技日报》2011年9月22日。

广州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发中心:《数字家庭发展与应用市场形势调研报告》,2011。

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区域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番禺的实施方案》,2013。

广州市番禺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番禺区服务委员会办公室:《番禺区“三网融合”先行试点建设工作方案》。

广州星海通信息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关于支持星海通协同创新项目的报告》,2013。

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2013),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王胜光等:《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二十年的评价与展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吴神赋:《科技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李耀尧:《广州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载“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余学峰:《浅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

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第10期。

华晨:《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王晓红:《典型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特点及值得借鉴的经验》,《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6期。

孙玉:《对于宽带中国的理解》,《电视技术》2014年第2期。

孙玉:《应用试点和系统研发是重点》,《中国电子报》2011年11月2日。

杨再高:《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

葛志专、杨再高:《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广州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城市观察》2013年第4期。

邬贺铨:《从物联网到大数据:新浪潮带动产业变革》,《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7月15日。

邬贺铨:《物联网的应用与挑战综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邬贺铨:《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思考》,《物联网技术》2012年第5期。

邬贺铨:《加强部署 突破核心 创新体制 共建中国物联网产业良好生态》,《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7期。

简 介: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5年广州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探讨了2016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城市综合发展、区域、科技、产业、环境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度研究。

作者: 尹涛 张赛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简 介:本书由总报告、科技创新篇、科技产业篇、科创环境篇、科技服务篇、科技人才篇和智慧城市篇七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地区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科技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市级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2015年年度科技运行状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2016年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