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2

文学史理论图书

Theory of Literary History

SSAPID:101-8533-0178-33
ISBN:978-7-5097-287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美学的文艺学方法为指导,汲取现当代外国文艺学新方法,从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文学史的时间之维与分期、文学史的文体分类及其流变、 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文学史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文学史与文学的传播、文学史与文学史料、文学史著的形态等多个维度对文学史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探讨文学史家如何以自己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去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学史。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
作 者:佴荣本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总序

 第一章 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

  第一节 文学史研究视域的拓展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 文学演进行程的理解与建构

 第二章 文学史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 文学史研究的学科定位

  第二节 文史方法的融通

  第三节 多元互补的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三章 文学史的时间之维与分期

  第一节 文学史的三维时间

  第二节 当代视界与历史视界的融合

  第三节 文学史分期的自觉

  第四节 文学史的分期

 第四章 文学史的文体分类及其流变

  第一节 文体分类的多样性

  第二节 文体分类的特征

  第三节 考察文体流变的多维视角

 第五章 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

  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含义

  第二节 文学文本研究与人本视野

  第三节 文学文本与人本的静态分析

  第四节 文学文本与人本的动态审视

 第六章 文学史与创作主体的心态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心态与文学演进

  第二节 文学史视域下的创作主体心态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个体心态与群体心态

 第七章 文学史与文学传播

  第一节 文学传播在文学史中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 文学传播的媒介

 第八章 文学史与文学史料

  第一节 文学史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 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

  第三节 文学史料的鉴别、阐释

 第九章 文学史著的形态

  第一节 文学史著的传统

  第二节 文学史著的现代形态

  第三节 文学史著的叙述方式

 附论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述论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文学史理论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史理论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文学史理论

  第四节 宋代的文学史理论

  第五节 元明的文学史理论

  第六节 清代的文学史理论

 附论二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史理论述论

  第一节 现代形态的文学史著的兴起

  第二节 现代文学史理论的发端

  第三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学史理论

  第四节 新方法的传播与文学史理论

 附论三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史理论述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史研究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文学史研究

  第三节 新时期的文学史理论与实践

 后记

 前言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6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0。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程代熙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

《王国维遗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胡适学术文集》,姜义华主编,中华书局,1984。

〔苏〕M.C.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德〕H.R.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法〕R.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蔡仲翔等:《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美〕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包忠文主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吉平平、黄晓静:《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编《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杨豫:《西方史学发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王钟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王永健:《“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陶东风:《文学史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

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谢国桢:《史料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

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

李明滨等主编《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丁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三联书店,1997。

朱德发:《主体思维与文学史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杨守森:《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包忠文主编《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刘明华:《丛生的文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温潘亚:《文学史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王钟陵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葛红兵、温潘亚:《文学史形态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戴燕:《文学史的权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张国良、黄芝晓主编《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章太炎、刘师培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黄鸣奋:《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踪凡:《汉赋研究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董乃斌主编《文学史学原理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