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0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27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PROVINCIAL ECO-CIVILIZATION INDEX(ECI 2012)

SSAPID:101-8532-9656-77
ISBN:978-7-5097-3800-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2)》采用国家发布的权威数据,使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 2012,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转移贡献五个领域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生态文明绿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X3 环境保护管理

 Abstract

 摘要

 法律声明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GⅠ 第一部分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报告

  第一部分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报告

   一 各省评价结果

    (一)生态文明指数(ECI)评价结果

     1.2010年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ECI)评价结果

     2.2010年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ECI)排名变化情况

    (二)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评价结果

     1.2010年各省域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评价结果

     2.2010年各省域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排名变化情况

    (三)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评价结果

     1.2010年各省域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评价结果

     2.2010年各省域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排名变化情况

    (四)各省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1.生态活力评价结果

     2.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3.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4.协调程度评价结果

     5.转移贡献评价结果

   二 评价分析方法

    1.ECCI 2012

    2.ECCI 2012的算法及分析方法

   三 分析研究结论

    (一)国际比较研究结论

    (二)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分析结论

    (三)相关性分析结论

     1.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2.二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3.三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四)进步指数分析结论

    (五)驱动分析结论

 GⅡ 第二部分 ECCI的理论与分析

  G.1 第一章 ECCI 2012设计与算法

   一 ECCI 2012设计

   二 ECCI 2012指标解释

    1.生态活力类

    2.环境质量类

    3.社会发展类

    4.协调程度类

    5.转移贡献类

   三 ECCI 2012算法及分析方法

    1.数据标准化

    2.计算临界值

    3.赋予等级分,构建连续型随机变量

    4.计算三级指标等级分数

    5.对指标体系赋权

    6.计算ECI、SECI、GECI得分

    7.逆指标确定

    8.特殊值处理

    9.进步指数分析

    10.相关性分析

    11.整体性聚类分析

  G.2 第二章 国际比较

   一 国际比较概况

    1.生态活力领域建设水平稳中有升,成效显著

    2.环境质量领域建设压力较大,水平亟待提升

    3.社会发展领域建设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巨大进步空间

    4.协调程度领域建设进步明显,发展势头良好

    5.转移贡献领域,以较为有限的资源,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作出了贡献

   二 生态活力

    (一)森林覆盖率

    (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三)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三 环境质量

    (一)水体有机污染物排放水平

    (二)环境空气质量

    (三)土地严重退化率

    (四)农药施用强度

   四 社会发展

    (一)人均GDP

    (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

    (三)城镇化率

    (四)人均预期寿命

    (五)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六)农村人口获得改善水源比例

   五 协调程度

    (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

    (二)单位GDP能耗

    (三)单位GDP水耗

    (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六 转移贡献

    (一)人均农业总产值

    (二)能源自给率

    (三)淡水自给率

    (四)人口密度

   七 小结

  G.3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

   一 划分方法

   二 2010年六大类型

    1.均衡发展型

    2.社会发达型

    3.生态优势型

    4.环境优势型

    5.相对均衡型

    6.低度均衡型

   三 类型变动分析

   四 基本结论

  G.4 第四章 相关性分析

   一 ECI相关性分析

   二 二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一)二级指标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二)各二级指标内部的相关性

     1.生态活力相关性分析

    (二)环境质量相关性分析

    (三)社会发展相关性分析

    (四)协调程度相关性分析

    (五)转移贡献相关性分析

   三 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一)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1.16项三级指标与ECI显著相关

     2.9项三级指标与ECI相关度不显著

     3.4项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发生变化

    (二)部分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的启发意义

     1.一些因素直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2.一些因素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3.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有逐渐减弱趋势

   四 相关性分析结论

    (一)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二)二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三)三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G.5 第五章 进步指数

   一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二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1.总进步指数分析

    2.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分析

    3.环境质量进步指数分析

    4.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分析

    5.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分析

    6.转移贡献进步指数分析

   三 进步指数分析结论

  G.6 第六章 驱动分析

   一 全国自身生态文明发展态势

    1.生态活力发展状况

    2.环境质量发展状况

    3.社会发展进步状况

    4.协调程度发展状况

    5.驱动关系分析

   二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驱动类型

    1.协调驱动型

    2.协调发展型

    3.生态发展型

    4.环境协调型

    5.环境发展型

    6.面临转轨型

   三 驱动分析结论

 GⅢ 第三部分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G.7 第七章 北京

   一 北京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8 第八章 天津

   一 天津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天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天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9 第九章 河北

   一 河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0 第十章 山西

   一 山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1 第十一章 内蒙古

   一 内蒙古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2 第十二章 辽宁

   一 辽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辽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3 第十三章 吉林

   一 吉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吉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吉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4 第十四章 黑龙江

   一 黑龙江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5 第十五章 上海

   一 上海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上海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6 第十六章 江苏

   一 江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7 第十七章 浙江

   一 浙江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8 第十八章 安徽

   一 安徽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9 第十九章 福建

   一 福建201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0 第二十章 江西

   一 江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1 第二十一章 山东

   一 山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山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2 第二十二章 河南

   一 河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3 第二十三章 湖北

   一 湖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4 第二十四章 湖南

   一 湖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5 第二十五章 广东

   一 广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6 第二十六章 广西

   一 广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7 第二十七章 海南

   一 海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8 第二十八章 重庆

   一 重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相关分析

     1.生态活力进步与环境质量进步呈显著负相关

     2.环境质量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呈负相关

     3.社会发展进步与协调程度进步呈较紧密的正相关

   三 结论与建议

  G.29 第二十九章 四川

   一 四川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1.环境质量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呈较紧密的正相关

     2.环境质量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指数呈负相关

   三 结论与建议

  G.30 第三十章 贵州

   一 贵州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1.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呈正相关

     2.社会发展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三 结论与建议

  G.31 第三十一章 云南

   一 云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1.生态活力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呈负相关

     2.环境质量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保持同步

   三 结论与建议

  G.32 第三十二章 西藏

   一 西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3 第三十三章 陕西

   一 陕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4 第三十四章 甘肃

   一 甘肃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5 第三十五章 青海

   一 青海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6 第三十六章 宁夏

   一 宁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7 第三十七章 新疆

   一 新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8 参考文献

  G.39 后记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2)》编写组

 皮书数据库

Arthur P. J. Mol,David A. Sonnenfeld and Gert Spaargaren,The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Reader,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9.

〔德〕弗里德希·亨特布尔格、弗莱德·路克斯、玛尔库斯·史蒂文:《生态经济政策:在生态专制和环境灾难之间》,葛竞天、从明才、姚力、梁媛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美〕大卫·弗里德曼(David Freedman)等:《统计学》,魏宗舒、施锡铨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马杰、钟斌、朱又红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戴星翼、张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美〕杰弗里·希尔:《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胡颖廉译,中信出版社,2006。

〔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林自新、戢守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王如松、胡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沈清基、沈贻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孟凡玲译,中信出版社,2007。

〔美〕约翰·贝米拉·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西〕米格尔·鲁亚诺:《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吕晓惠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英〕Jo Treweek:《生态影响评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英〕大卫·布林尼:《生态学》,李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0。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1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编撰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1期。

本书编写组:《生态文明建设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出版社,2008。

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杜斌、张坤民、彭立颖:《国家环境可持续能力的评价研究:环境可持续性指数2005》,《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期。

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发展》2007年第2期。

国际湿地公约网站,http://www.ramsar.org/cda/en/ramsar-documents-list/main/ramsar/(2012年5月13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综合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594-2002)。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广州市林业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3~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3~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

江泽慧等:《中国现代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

姜春云:《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10。

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联合国环境数据,http://geodata.grid.unep.ch/options.php?selectedID=194&;selectedDatasettype=National(2012年5月10日)。

联合国环境统计数据,http://unstats.un.org/unsd/environment/Time%20series.htm#LandAndAgriculture(2012年3月4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资料,http://www.fao.org/corp/statistics/zh/(2011年3月10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fao.org/site/613/DesktopDefault.aspx?PageID=613#ancor(2012年3月27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fao.org/(2011年4月25日)。

联合国统计司:《千年发展目标指标》,http://unstats.un.org/unsd/mdg/Data.aspx(2012年3月1日)。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卢风:《人类的家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年第10期。

齐联:《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3月6日第A01版。

申振东等:《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http://www.gyjgdj.gov.cn/contents/63/9485.html。

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LND.ARBL.HA(2012年3月5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LND.FRST.ZS(2012年3月1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SRF.TOTL.K2(2011年1月27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SRF.TOTL.K2(2012年5月15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E.BOD.TOTL.KG(2012年3月9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E.BOD.TOTL.KG(2012年3月9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E.BOD.WRKR.KG/countries(2012年3月1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G.IMP.CONS.ZS(2012年3月27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G.USE.COMM.KT.OE/countries(2012年3月2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N.POP.DNST(2012年2月28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R.H2O.FWTL.ZS(2012年3月4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R.H2O.INTR.K3(2012年3月9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R.H2O.INTR.PC/countries(2012年6月5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2012年3月27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PCAP.CD/countries(2012年3月1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E.XPD.TOTL.GD.ZS(2012年3月4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DYN.LE00.IN(2012年6月12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TOTL(2012年3月27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URB.TOTL.IN.ZS/countries(2012年2月28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EN.ATM.PM10.MC.M3(2012年6月12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ER.GDP.FWTL.M3.KD(2012年6月12日)。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H2O.SAFE.RU.ZS(2012年6月12日)。

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库,http://earthtrends.wri.org(2012年3月25日)。

王玉梅:《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二),《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

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一),《统计研究》1998年第6期。

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严耕、林震、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严耕、林震、杨志华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严耕、杨志华、林震等:《2009年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快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严立冬、刘新勇、孟慧君、罗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8。

杨开忠:《谁的生态最文明》,《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32期。

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

杨志华、左高山:《现代文化批判与生态文化构想——卢风教授访谈录》,《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5期。

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2006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上),高秀平、郭沛源译,《世界环境》2006年第6期。

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2006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下),高秀平、郭沛源译,《世界环境》2007年第1期。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张丽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4期。

张慕葏、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章友德:《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经济》2003年第7期。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测度与评价》,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1/18/art-281-38807.html。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政策回顾与展望》,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战略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质量年报》(2000~2008),http://www.mwr.gov.cn。

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前沿》2008年第8期。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4。

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庄锡昌等:《多维视角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左其亭、王丽、高军省:《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方法·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简 介: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汇集了课题组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是“ECCI的理论与分析”,介绍ECCI的最新进展,展开国际比较,解析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短板,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发展态势;第三部分作了结构性调整,用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评价代替了往年对每个省域生态文明状况的单独分析,如此一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评价、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简 介:本书由浅入深、多层次多角度地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与往年相比,ECCI 2014最大的亮点是对协调程度的认识和评价,从相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改为总体协调,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与自然真实协调的评价;同时新增和改进了部分三级指标,对部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也作了必要的调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简 介:本书第一部分集中了课题组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ECCI)理论基础、设计思路、评价分析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完善了ECCI国际版评价,解析了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短板,探寻着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驱动因素,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发展态势;第三部分评价、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