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78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图书

The Supply of Chinese Rural Public Goods

SSAPID:101-8532-9333-96
ISBN:978-7-5097-036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供给资金、供给方式、供给需求与决策等角度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分析,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途径与方法。书中构建了恩格尔系数、财政支农支出、农民自身投入之间的相关性模型,以此来解释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入不足的现象;对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提出创新性的建议,提出适合国情的供给原则;创造性地提出“自下而上”收集农民的公共需求信息,在尊重农民意愿、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自上而下”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

相关信息

丛书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学术文库
作 者: 张珺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一)我国经济和财政发展的形势较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制度,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2.有效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2.有利于加快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

     3.有利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

     4.有利于满足我国农民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5.有利于充实并拓展已有的研究结果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一)早期的公共产品思想萌芽

    (二)近代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三)现代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一)关于公共产品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公共产品概念的研究

    (三)关于农村公共产品分类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状况

     1.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量的研究

     2.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研究

     3.关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的研究

     4.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机制研究

     5.关于供给决策机制的研究

     6.关于供给主体的研究

     7.关于供给方式的研究

     8.关于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问题的研究

     9.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2.规范研究方法

    3.实证研究法

    4.比较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三 基本框架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公共产品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与作用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 公共产品的概念

   二 公共产品的分类

   三 公共产品的特性

    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2.非竞争性(non-rivalry)

    3.消费效用的不可分性(non-divisibility)

    4.公益性(commonweal)

    5.效用的外部性(external-effect)

    6.财政依赖性(financial-dependency)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

   一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分析

    (一)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受技术的影响

    (二)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受到消费者数量的影响

    (三)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受到需求弹性的影响

    (四)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其外部性强弱有关

    (五)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社会组织形式有关

    (六)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关

   二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其供给的联系的分析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 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二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性

    1.分散性

    2.多样性

    3.层次性

    4.依赖性

   三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一)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性质,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二)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的公共产品

    (三)按供给资金来源,可分为制度内与制度外农村公共产品

    (四)按农村公共产品受益的范围,可以分为地域性和非地域性的公共产品

    (五)按照人的需求层次,可以分为生存类、发展类和奢侈类的公共产品

    (六)按照农村公共产品的用途,可以分为生产类和生活类的农村公共产品

   四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作用

    (一)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和谐社会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四)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和农村私人生产活动的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 供给主体单一

   二 生产方式呈现村民自我生产的特点

   三 缺乏需求表达机制,没有需求的差异

   四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五 两种供给筹资渠道

   六 供给的内容主要是改善农村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的纯公共产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至2004年之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 该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环境

   二 该阶段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特征

    (一)供给主体逐渐多元化

    (二)制度外供给为主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筹资机制

     1.制度内供给不足

     2.不公平的制度外筹资供给方式,使农民负担加重

    (三)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四)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差异性

  第三节 2004年以来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 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环境

   二 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一)以政府供给为主的多元供给方式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渠道的变化较大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有创新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重点在改善农民生活方面

    (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取得的主要成效

     1.“路路通”工程的实施,使农村“行路难”的状况有所改善

     2.教育投入的加大,缓解了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3.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一 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一)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比重不高

    (二)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入的绝对量不足

    (三)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二 地方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第二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调

   一 关系农业生产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一)农业基本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二 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三 关系农民基本人权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一)农村教育不容乐观

     1.农村教育水平低

     2.享受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教学质量堪忧

     3.义务教育的负担虽大大减轻,但非义务教育的个人负担仍很沉重

    (二)农村医疗保健水平落后

    (三)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不足

    (四)农村公共文化薄弱

   四 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一)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类公共产品缺失

    (二)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不健全

   五 关系政治利益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

    (一)农村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层出不穷

    (二)政府职能部门机构臃肿

    (三)政府的管制政策供给过剩

  第三节 城乡供给有别,存在不公平现象

   一 城乡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差距大

   二 城乡公共卫生医疗差距大

   三 城乡社会保障不平等

   四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第四节 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不高,供给与农民的需求不相宜

 第五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解析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影响

   一 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削弱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二 公共产品二元供给体制,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三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金本能地流出农村

  第二节 各级政府权责不清,基层政府无力供给农村公共产品

   一 中央政府承担的供给责任不足

   二 地方政府将部分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下移给村集体组织

   三 乡镇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持续提供公共产品

    (一)分税制造成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脱节

    (二)税费改革,乡镇收入骤减,财政陷入困境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乡镇政府的收入增加

    (四)乡镇政府机构膨胀、冗员过多也导致无力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四 乡镇债务大,难以提供公共产品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集体供给能力不足

  第四节 资金缺乏监管,部分资金流失,未形成有效供给

   一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挤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

   二 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造成公共资金浪费

   三 村级农村公共产品融资监管不规范

   四 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资金漏损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第五节 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导致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一 供给决策机制导致需求方缺位,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 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执行偏差与成本都较高

 第六章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验借鉴

  第一节 典型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经验

   一 美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美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政策

     1.美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政策的发展历程

     2.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二)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各级政府职责分明、相对独立

    (三)美国公共产品供给形式

    (四)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重视农业立法和扶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2.重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

     3.给予农业以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和农业保险等实际支持

     4.注重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组织完善农业科研和推广教育体系

     5.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6.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7.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美国是实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的作用一直次于市场,即所谓的“最佳配角”

     8.构建了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二 日本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历程

    (二)日本农业财政支出政策

    (三)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1.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规模大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围广

     3.充分发挥农协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4.农村公共投资具有多渠道、多层次性

     5.农民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

     6.重视农业立法,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7.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生产、销售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三 德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德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历程

    (二)德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内容

     1.制定优惠政策,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大力支持农业教育、科研的发展

     3.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

     5.确保农村社会福利

     6.重视基础教育学校建设

    (三)德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1.通过立法,规范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与权利

     2.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地方政府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3.政府财政支持有力,且运行有序

     4.多元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5.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机制健全

   四 澳大利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政策类公共产品

    2.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

    3.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经验

   一 韩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改善生活环境方面

    2.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收入来源方面

    3.注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

    4.开展农村教育,发展文化,并积极推进新村精神建设的制度化进程

    5.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减轻农民医疗保险费负担

    6.政府重视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建设

   二 印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印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筹措方式

     1.政府投资

     2.市场融资

     3.社区融资

     4.个人出资

     5.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捐赠融资

    (二)印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监督机制

     1.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

     2.透明度较高的监督机制:问责制

    (三)印度政府推动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内容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重视农业信息服务

     3.农业的教育科研推广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农村义务教育状况

     6.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三 泰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第三节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共同点及其经验借鉴

   一 对农业实行支持和保护政策的一般规律

   二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借鉴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在工业化中后期以政府为主

    (二)在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提下,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

    (三)明确各级政府责权,规范政府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行为

    (四)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重视农民的需求与参与

    (五)政府所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第七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策略分析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原则

   一 兼顾公平与效率

   二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 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资力度

   二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疏通和规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主渠道

  第三节 明确事权与财权,保障有效供给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财权与事权划分的依据

   二 构建财权与事权相适宜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一)财权适当下放,事权适当上移

    (二)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

   三 转变政府职能,确保农村公共资金的有效使用

  第四节 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多主体供给体系

   一 农村公共产品多主体供给的理论依据

   二 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拓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

    (一)拓宽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渠道

     1.税收改革

     2.付费制度的改革

     3.发行政府债券

     4.积极发挥彩票的筹资作用

    (二)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提供农村公共物品

    (三)明晰产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自己提供公共物品

    (四)利用慈善资金来供给农村公共产品

    (五)加强国际交流,吸引国外资金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主体构成及其供给领域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充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键主体

    (二)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主体

    (三)大力发展与扶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非营利组织供给主体

   四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主体间的协作关系

   五 多主体供给体系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方式

    (一)政府投资并管理

    (二)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三)政府管制下由私人资本经营

     1.特许经营

     2.合同承包

     3.私人投资、通过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

     4.BOT投资方式

    (四)在政府资助下的民间资本经营

    (五)非营利组织提供

     1.“俱乐部”方式

     2.志愿服务

  第五节 构建以农民需求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一 构建畅通的农民需求表达渠道

    (一)构建农村公民社会,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三)探索农民需求的表达方式,拓宽农民需求表达的路子,使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

   二 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披露机制

   三 构建适合国情的供给决策机制

  第六节 科学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一 从时间上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步战略

   二 根据财力、阶段和农民需求的层次来提供公共产品

   三 针对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内容

   四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1.农村道路和桥梁

     2.人畜饮水

     3.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

     4.通信与信息网络

     5.电力

    (二)普及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四)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五)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六)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七)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八)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节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监督保障措施

   一 加强立法,依法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 建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财事权划分的监督体制

   三 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四 加强农民对公共产品供给过程的监督

   五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致谢

本书从供给资金、供给方式、供给需求与决策等角度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分析,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途径与方法。构建了恩格尔系数、财政支农支出、农民自身投入之间的相关模型,以此来解释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入不足的现象。对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提出创新性的建议,提出适合国情的供给原则。创造性地提出“自下而上”收集农民的公共需求信息,在尊重农民意愿、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自上而下”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

Lindahl,E.(1919),Positive Losung,Die Gerechtigkeit Der Besteuerung,Lund,reprinted as “Just Taxation—A Positive Solution”,in R.A.Musgrave and A.T.Peacock(eds),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London:Macmillan.

“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37,No.4,November 1955,pp.350-356.

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ourmal of Public Economy,Vol.64,No.5(1956),pp.416-424.

Buchannan,J.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Economica,Vol.23(1965),pp.1-14.

R.Coase(1974),“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7,No.2.

Samuelson,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36,No.4,November 1954,36,pp.387-389.

Binswanger,H.(1989),The Policy Response of Agri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Wor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No.241.

Gunnar Myrdal. The Political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eory(1929),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2000,18.

K. V. Raju,A Shok Gulati and Ruth Meinzen-Dick,“Innovations in Irrigation Financing:Tapping Domestic Finance Markets in India”. http://www.cgiar.org/ifpri/divs/mssd/dp.

Simon Kuznets,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Shigehiro,S. “Strategy—Proof and Symmetric Social Choice Functions for Public Good Economies”. Econometrica,1999,67(1).

Mark,B.,Susan,C.Watts. “Selling to 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s:Competition and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12(3):419-445.

Frederic,S. Mishrin,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5.

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蔡江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财政部编《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国风:《农村赋税与农民负担》,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文建东:《公共选择学派》,武汉人民出版社,1996。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

张五常:《卖橘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9。

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匡小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万鹏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大卫·N.海受:《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章彤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樊胜根等:《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速水佑次郎:《日本保护政策探》,朱钢、蔡昉译,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

罗伊·巴尔、约翰尼斯·林:《发展中国家城市财政学》,陈开元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彼得·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C.V.布朗、彼得·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张馨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中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李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弗郎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宋洪远等:《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金峰峰:《在发展中反贫困: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财政政策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05。

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刘斌、张兆功、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林万龙:《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中国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曾福生、李燕凌、匡远配:《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谢永刚:《水灾害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孙开:《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王雍君:《中国公共支出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李向民:《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

傅立叶:《中国台湾与美国全民健保政策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载郑丽娇主编《中西社会福利政策与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5。

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侯石安:《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陈柏槐、戴雄武主编《世界农业发展大趋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文津出版社,1993。

陈厚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雅诺什·科尔奈、翁笙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中信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学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导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廖卫东、王万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朱道华、雷海章:《外国农业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刘从梦:《各国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赵昌文:《农业宏观调控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李云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朱希刚:《中国农业发展文库》,团结出版社,1994。

梁漱溟:《乡村建设》,乡村书店,1940。

朱玲、冒天启等:《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马晓河:《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决策》2006年第1期。

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雷晓康、贾明德:《公共物品公共性的变化及其有效提供》,《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3年第1期。

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经济》2001年第10期。

罗光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双效应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赵会武:《渭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研究》,中国农村调查网,2006年9月14日。

吕云涛、纪光欣:《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与走向》,《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赵启、肖竞:《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理论导刊》2006年第7期。

胡洪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对比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吕云涛、王玉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及比较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李燕凌:《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瞭望周刊: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http://www.ce.cn/xwzx/mttt/t20040110_283182.shtml。

马雪彬、王昊:《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甘肃农业》2005年第5期。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

孙谭镇、朱刚:《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张军、蒋维:《改革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王小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陈小梅:《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改革》,《南方农村》2004年第2期。

胡宝珠、杜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杨震林、吴毅:《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

蒋满霖:《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覃爱玲:《起草组成员解读一号文件 农民可直接得到实惠》,2004年2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康静萍:《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与农民权益保护》,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38028。

倪红日:《取消农业税需要解决五大问题》,2004年7月8日《农民日报》。

李昌平:《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五个问题》,中新网,2006年3月9日。

翟景耀等:《债务当道新农村建设起步难 基层干部有六大忧》,新华网,2006年3月23日。

贾建友:《无税时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底有多重?——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河南新闻网,2006年6月12日。

李立秋、胡瑞法:《中国农业推广改革与发展》,载谢建华、张互助主编《第四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马晓河、方松海:《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马晓河:《农村公共设施应由谁承担》,《中国经济信息》2004年第8期。

朱冬亮:《土地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控制》,《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昔日“辉煌”工程 今天“糟心”记录》,2000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形象工程”竟如此形象 开封县长工程劳民伤财》,200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韩俊:《推开配套改革要有周密政策设计》,财经网,2005年5月8日。

郭书田:《二元结构与农民权益》,搜狐网,2004年7月12日。

《一号文件没有解决:农村发展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网易商业报道,2004年3月2日。

罗小军:《农村公共产品:跳出技术解决机制》,搜狐网,2003年12月27日。

丁学东、白景明、张岩松、孙忠云、屈霞:《中国农村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问题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年第10期。

卢洪友:《“一品两制”的经济分析——兼论公共品成本分摊与收益分享的社会公平》,《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0期。

张平:《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

郭震旦:《数字鸿沟不容忽视》,比特网,2004年5月25日。

汪三贵、李文、李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5期。

王小林、郭建军:《必须大力拓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农村公共服务农户调查分析》,《调研世界》2003年第3期。

《回顾近四年的四个中央一号文件(2004~2007)》,http://dzxy.web.shiep.edu.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819。

翁仕友:《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敲定三农》,2007年12月22日《经济观察报》。

《“一号文件”注重农业基础》,2008年1月7日《瞭望新闻周刊》。

马晓河:《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2期。

《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74209.htm。

《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3月18日。

《2007年“三农”工作述评》,新华网,2007年12月20日。

《2.6万多亿元财政大蛋糕将有多少惠及民生》,新华网,2007年3月6日。

汪前元、李彩云:《从公共产品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付桂生、郭锦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探析》,《经济透视》2004年第7期。

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6期。

郭建军:《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开放导报》2007年第3期。

王炜:《2006年农村公路投资创历史新高》,中国客车网,2007年2月27日。

《信息产业部部长:中国98.7%行政村已通电话》,农网快讯网站,2007年1月23日。

《信产部:2007年中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比例将达99.5%》,http://news.sohu.com/20070320/n248856219.shtml。

张凤林:《“三个倾斜”体现执政为民》,财政部网站,2006年3月13日。

《陈锡文详解“一号文件”:为何主题是农业基础建设》,中国网,2008年1月31日。

岳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007年全国财政支出近三成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07年12月19日。

朱晶:《公共投资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以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地区分配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张珺、李明贤:《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中国农垦》2006年第9期。

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日本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03年6月6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覆盖中国所有县》,人民网,2007年10月18日。

徐京跃、丁海军:《一号文件解读:让科技进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支点》,新华网,2004年2月11日。

《半月谈:师资短缺“免费时代”的农村教育难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7年8月28日。

最低生活保障司:《2007年11月全国城市低保情况》,民政部网站,2007年12月25日。

张珺、李明贤:《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业信息服务》,《南方农村》2005年第6期。

符大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保护农民权益的五大对策》,公文易网站,2006年8月6日。

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与建议》,《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林万龙:《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4期。

张晓山、崔红志:《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农业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增至8172.5元》,新浪网,2007年9月14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财权划分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2期。

胡一帆:《农村义务教育难解之结》,中国乡村网,2002年6月27日。

王磊、宋英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关联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苏时鹏、郑逸芳、郑庆昌、陈勇:《福建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调查与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贾康、白景明:《基层财政难在哪里》,http://www.queshao.com/paper/Econ/Class12/9949_P2.html。

《乡镇债务大,难以提供公共产品——扬州乡镇债务现状及成因》,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07年6月4日。

杨淑香:《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困境及导解思路——以云南省江川县为例证》,《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7期。

安夏青:《农业税制改革对张掖市地方经济及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张掖市政府网站,2007年10月5日。

韩俊:《县乡公共财政危机影响农村稳定》,农村研究网,2007年1月18日。

李燕凌:《我国农村公共品供求均衡路径分析及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刘迪:《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http://czj.ganxian.gov.cn/LUNWENS/10y1.htm。

曹昆斌:《农村税费改革及其完善——安徽农村税费现状分析》,《改革》2001年第5期。

《扬州乡镇债务现状及成因》,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07年6月4日。

詹成付:《乡镇体制——历史与问题》,2004年3月25日《学习时报》。

《基层政府浪费现象严重:官员办公室一人占一层楼》,中国新闻网,2007年6月1日。

严循东:《可怕的基层政府种种浪费现象》,http://hb12369.bokee.com/viewdiary.15951237.html。

罗涛、饶尚:《县乡行政体制缺陷与农民负担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6期。

唐云锋:《论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求索》2004年第8期。

岳书铭、王乐锦:《农村公共品决策与监管机制》,《经济论坛》2006年第4期。

刘建平:《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难点与对策》,2006年8月9日《光明日报》。

曾金胜:《农民“集体失语”了吗?》,三农中国网,2007年2月1日。

唐明义、王晨:《美国农业财政政策的演变与启示》,《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3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美国农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调研世界》2004年第10期。

黄立华:《美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及启示》,《北方经贸》2007年第1期。

王伍:《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启示》,《中国财富》2007年第7期。

李伟克:《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是如何实施的》,《世界农业》1994年第8期。

张时霖:《美国农业绿色补贴计划》,《世界农业》2000年第5期。

蔡晓莉:《中国乡村公共品的提供:连带团体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李永琳:《美国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梁晓明:《日本农协的经验研究及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第4期。

张红宇、王峰:《APEC领域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中国行动》,《世界农业》1999年第11期。

廖红丰、尹效良:《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借鉴与启示》,《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第4期。

高继宏、朱金鹤、崔登峰:《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及其机制创新》,《世界农业》2004年第10期。

刘志扬:《美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方式与启示》,《农业经济》2003年第8期。

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张奇林:《美国医疗保障制度评估》,《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黎香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适和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体系》,《农业网络信息》2006第2期。

程惠香、柯瑞清:《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福建农业科技》1998年第4期。

彭干梓、夏金星:《职业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职教论坛》2002年第12期。

姚监复:《要实事求是地有选择地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2期。

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匡远配、汪三贵:《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艾云航:《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方式》,《世界农业》2000年第10期。

张存彦、刘宇鹏:《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比较》,《农业经济》2003年第1期。

贾康、阎坤等:《德国的财政体制及财政平衡机制》,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2005年5月17日。

徐瑞娥:《发达国家的农业财税政策》,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2005年5月18日。

林振平:《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欧盟的经验——德国、英国考察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网,2004年3月18日。

陈家刚:《德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基本情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卢良恕等:《韩国农业发展与新乡村运动》,《中国农学通报》1997年第6期。

《日韩财政支农经验》,2003年1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

韩立民:《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4期。

刘会柏:《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期。

拓宏伟、梅良勇:《“建设新乡村运动”与韩国经济的腾飞》,《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迟福林:《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中国农民权益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7月31日。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中国农业信息网,2005年12月3日。

张保民:《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当代韩国》1994年第1期。

党国英:《韩国新村运动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年第8期。

《国外农民医保模式与启示》,2006年7月6日《农民日报》。

赖海榕:《乡村治理的国际比较——德国、匈牙利和印度经验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丁开杰、刘合光:《印度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研究》,《当代亚太》2006年第6期。

向元钧:《印度农业科技进步浅析》,《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

吉亮:《印度电信普遍服务的实施及其经验》,《全球报告》2004年第8期。

李北陵:《看印度如何解决百姓就医难》,2005年3月3日《中国青年报》。

杨瑞梅:《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对我国的启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第6期。

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期。

代志明、何洋:《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解读与借鉴》,《经济纵横》2005年第2期。

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王峻峰:《美国公共品供给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社会保障视角》,《决策咨询通信》2007年第1期。

《推动农业发展需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新华网,2005年11月18日。

李昌平:《“贫困源于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南风窗》2003年第11期。

陈文通:《一号文件解读:重点在“多予少取放活”上下工夫》,人民网,2006年3月5日。

唐杰:《公用事业融资与地方政府债券》,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2004年1月1日。

吴朝阳:《非营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筹资方式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希望工程18年捐款总额30亿元》,新华网,2007年5月15日。

李华罡、苏徐红、苑菲:《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途径分析》,《市场周刊》2004年第10期。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黑龙江农业网,2005年2月6日。

李彬、李葆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供给责任研究》,《乡镇经济》2006年第4期。

刘保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的解决之策》,《政策咨询》2003年第2期。

王绍光:《促进中国民间非营利部门的发展》,天益网,2004年9月14日。

山东省肥城市水利局:《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中国农村水利网,2003年6月26日。

宋若思:《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经济师》2003年第6期。

方建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结构与行为优化》,点梦知识库网,2007年9月5日。

余润申、朱红:《公共产品特许经营的历史演进》,《城市管理》2004年第2期。

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王洪庆:《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财贸研究》2007年第1期。

宋惠芳:《合作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盛荣:《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研究现状的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冷崇总:《理论与实践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与机制创新》,厦门物价信息网,2003年11月23日。

陈玎玎:《如何有效供给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农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郭熙保:《农业剩余劳动问题探讨》,《经济学家》1995年第3期。

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

李琴:《税费改革前后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以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为例》,《调研世界》2004年第12期。

郭平、洪源:《需求偏好表达机制与村级公共品供给研究》,《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年第1期。

杜青林:《“六小工程”是今年国债投资的重中之重》,新华网,2005年3月10日。

赵丙奇:《农民负担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11月。

吴璠:《构建公平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农村经济》2005年12月。

王俊:《一体与多元:走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2006年第2期。

郭泽保:《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官永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形成机理与目标模式选择》,《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李静:《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姜丕军、王代敬:《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2期。

杨满社:《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上)》,《兵团职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杨满社:《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下)》,《兵团职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品统筹供给》,《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陈武平:《公共产品成本的一种分配机制及其实验验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汪前元:《从公共产品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武彦民:《公共财政论的理论缺陷》,《财政问题研究》2001年第1期。

周立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与对策选择基点》,《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袁义才:《公共产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3年第1期。

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莫雅明:《乡镇公共产品供给与乡镇公共财政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04年第5期。

徐秋慧:《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期。

刘丽波、许国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孙开、彭健:《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问题探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8期。

许彬:《蒂布特模型与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林万龙、杨秋林:《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与农村民主理财》,《中国农业会计》2000年第11期。

熊巍:《公共产品供给次优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9期。

朱钢等:《聚集中国农村财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简 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扩大,到2008年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值,之后几年逐步回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究竟是契合了倒U形假说,还是统计误差所致?基尼系数的回落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变动趋势?现有的收入分配理论忽略了结构转型的因素,无法对上述问题给出...

作者: 张桂文 吴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