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67

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图书

A Study on Grain Policy Based on Grain Production Behavior

SSAPID:101-8526-0963-81
ISBN:978-7-5097-194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粮食政策面临最大的选择是: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在学术界分歧很大,政策走向也不明朗。本书的研究发现,价格等利益信号直接影响着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乃至产量,农业的弱质性经不起严格考证,粮食市场具有最强的竞争性,农业具有弱负外部性而非流行的正外部性。由此,获得结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应主要由市场主导。研究还发现,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粮食有过量储存之嫌,确定国有粮企为流通主渠道是对粮食市场其他参与者平等竞争的限制,从而影响流通的成本和效率,支农政策有悖论性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诸多“三农”问题的根源。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公众行为与国家政策研究丛书
作 者: 樊明
编 辑: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本书学生作者

 后记 “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

 代序

 题记

 本书调查者

 同学感言

 第一部分 粮食政策:历史与现实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政策及评析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主题和方法

   第三节 以后各章要览

  第二章 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及政策

   第一节 中国粮食生产的起源及发展

    一 人类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种植作物的早期阶段

    二 农耕文化的发源地

    三 粮食作物

    四 农业生产方式

    五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一 土地制度

    二 粮食生产

    三 粮食储备

    四 粮食流通

    五 政府管理

   第三节 土地私有农业社会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一 土地制度

    二 粮食生产

    三 粮食流通

   第四节 土地兼并的史实及其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一 中国古代农业土地的兼并与分散

    二 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三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新解释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农业改良思想及农村改造运动

   第一节 晚清农业改良

    一 传统的“耕战论”与晚清的重农思想

    二 晚清政府的兴农举措

    三 由经验农学转为实验农学

    四 晚清农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孙中山的土地思想及台湾的土地改革

    一 孙中山的土地思想

    二 台湾土地改革

     1.“三七五减租”阶段

     2.“公地放领”阶段

     3.“耕者有其田”阶段

    三 对孙中山土地思想的评价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一 民间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定县实验

     2.梁漱溟的邹平实验

     3.卢作孚的北碚实验

     4.其他乡村建设运动

    二 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1.江西的农村服务模式

     2.青岛的乡村改革运动

    三 乡村建设运动的成效与启示

   第四节 毛泽东的土地思想

    一 毛泽东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思想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抗日战争时期

     3.解放战争时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 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 美国等国家的粮食生产及粮食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一 美国的粮食生产

     1.自然条件

     2.以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3.高度机械化、信息化的农业生产

     4.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经营

     5.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二 美国的土地制度

    三 美国的农业政策

    四 里根政府的农业自由化改革

   第二节 法国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一 粮食生产及政策

    二 法国农业政策评析

   第三节 以色列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一 成功的以色列经验

     1.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农业发展战略

     2.积极发展高效农业

     3.农业产业化经营

     4.坚持以农产品出口为导向

     5.大量科研投入

     6.重视教育,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

    二 基布兹、莫沙夫和莫沙瓦

    三 以色列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趋势

   第四节 日本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一 日本扩大农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演变

     1.战后农地改革阶段:1947~1949年

     2.兼业农户发展阶段:1950~1960年

     3.鼓励土地流转阶段:1961~1969年

     4.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阶段:1970~1985年

     5.大规模流转和集中阶段:1986年至今

    二 日本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运动

   第五节 韩国的粮食政策及新村运动

    一 韩国的农业政策演变

     1.恢复生产阶段:1949~1960年

     2.重工轻农阶段:1961~1967年

     3.农业振兴阶段:1968~1992年

     4.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阶段:1993年至今

    二 “新村运动”

     1.各级政府过分行政化

     2.造成严重的农户负债

     3.运动的不可持续性

     4.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新村建设的尴尬

    三 韩国农业政策的评析及借鉴

   第六节 印度的粮食生产及粮食政策

    一 土地政策

    二 粮食政策

    三 政策评析

  第五章 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粮食政策及改革

   第一节 马克思的农业思想

    一 马克思农业思想的起源

    二 土地国有思想

    三 社会主义农业合作思想

    四 社会主义农民改造思想

    五 农业的工业化改造思想

    六 社会主义城乡一体思想

    七 对马克思农业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粮食生产及政策

    一 粮食生产及政策

     1.土地制度与农业组织形式

     2.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3.农产品收购制度与价格制度

    二 政策评析

     1.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难以成功

     2.牺牲农业就能发展重工业吗

     3.为什么苏联家庭承包经营不成功

   第三节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农业体制改革

    一 俄罗斯农业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实行土地私有化

     2.从叶利钦的小农业向普京的大农业转型

     3.农业市场化

     4.坚持农业保护政策

    二 东欧国家农业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实行土地私有化

     2.改组集体农庄、合作社和国营农场

     3.推行农产品价格市场化

    三 小结

   第四节 国外粮食生产及政策观察

 第二部分 种粮行为分析

  第六章 粮食生产产出行为

   第一节 调查及数据

    一 调查及数据

    二 变量及定义

    三 数据描述统计

     1.粮食亩产及价格

     2.地形结构

     3.土地肥沃度

     4.水源状况

     5.主要灌溉方式

     6.地下水下降

     7.交通条件

     8.信息流通状况

     9.对当前粮价的看法

     10.务农态度

     11.对城市生活的态度

     12.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对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第二节 粮食生产函数估计

    (一)劳动力

     1.亩均劳动力(LABORPMU)

     2.户主受教育程度(HEADFAMIEDU)

    (二)资本投入

     1.亩均农机具成本(AGRIIMPLEPMU)

     2.机械化程度(MECHAN)

     3.亩均化肥施用量(FERTIPMU)

     4.种子改良

    (三)土地投入

     1.土地肥沃程度

     2.地形

     3.水源

     4.农地块均亩数(MUPPIECE)

     5.灌溉方式

    (四)其他因素

     1.省份

     2.天气

     3.信息沟通

     4.交通条件

   第三节 中国粮食产量的行为分析

    一 粮食产量行为:197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

     1.亩均劳动力(LABORPMU)

     2.亩均机械总动力(MACHPOWERPMU)

     3.亩均化肥施用量(FERTIPMU)

     4.有效灌溉面积比重(IRRIGATION)

     5.成灾面积比重(CAUSEDISASTER)

    二 粮食产量行为:基于2009年横截面数据

     1.亩均劳动力(LABORPMU)

     2.亩均机械总动力(MACHPOWERPMU)

     3.亩均化肥施用量(FERTIPMU)

     4.有效灌溉面积比重(IRRIGATION)

     5.成灾面积比重(CAUSEDISASTER)

     6.复种指数(CROPINDEX)

   附录6-1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展调查

   附录6-2 农民种粮行为调查

  第七章 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行为

   第一节 土地投入行为分析

    1.土地肥沃度

    2.销售难度

    3.水源

    4.交通条件

    5.亩均劳动力(LABORPMU)

    6.每亩净得(PUREINCOME)

    7.亩均农机具成本(AGRIIMPLEPMU)

    8.亩均农业综合补贴(SUBSIDY)

   第二节 劳动力投入行为分析

    1.务农日净得(INCNETPMU)

    2.机械化程度(MECHAN)

    3.户主受教育程度(HEADFAMIEDU)

    4.平原区

    5.土地肥沃度

    6.农地块均亩数(MUPPIECE)

    7.农户人均耕种亩数(AREAPERCAP)

    8.家庭健康状况(HEALTH)

    9.亩均农业综合补贴(SUBSIDY)

    10.务农态度

   第三节 资本投入行为分析

    1.亩均农业综合补贴(SUBSIDY)

    2.每亩净得(PUREINCOME)

    3.平原区(PLAIN)

    4.交通条件

    5.信息流通

    6.亩均劳动力(LABORPMU)

    7.农户耕种亩数(AREAPERHD)

    8.农地块均亩数(MUPPIECE)

    9.户主受教育程度(HEADFAMIEDU)

   第四节 其他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分析

    一 化肥投入行为分析

     1.每亩净得(PUREINCOME)

     2.土地肥沃度(FERTILITY)

     3.亩均农业综合补贴(SUBSIDY)

     4.亩均劳动力(LABORPMU)

     5.户主受教育程度(HEADFAMIEDU)

    二 柴油投入行为分析

     1.户主受教育程度(HEADFAMIEDU)

     2.亩均农机具成本(AGRIIMPLEPMU)

     3.柴油价格(OILPRICE)

     4.地下水埋深(UNDWATDP)

     5.水源状况

     6.亩均家庭年务农天数(WORKDAYSPMU)

   第五节 农业中的水

  第八章 粮食生产规模化研究

   第一节 粮食生产规模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国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必然性

  第九章 种粮如是说

   第一节 专家话语

    一 粮食安全及国际化战略

    二 粮食生产规模化

    三 农业土地制度改革

    四 18亿亩耕地“红线”之争

    五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六 粮食补贴政策

    七 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

   第二节 网络话语

   第三节 访谈手语

 第三部分 中国粮食政策研究及建议

  第十章 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及改革

   第一节 土地非市场配置的效率损失

   第二节 中国农业土地私有化

    一 现行中国农业土地制度

    二 现行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的问题

    三 土地私有化的意义

    四 对反土地私有化主张的评析

   第三节 土地权利束的安排

    一 产权理论的扩展

    二 农业土地权利束的安排

  第十一章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一节 粮食流通体制演变

    1.粮食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年

    2.粮食统购统销阶段:1953~1977年

    3.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1978~1998年

    4.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初步确立阶段:1998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

   第一节 粮食补贴的必要性分析

    一 农业弱质性之辩

    二 农业的外部性之辩

    三 农业的政府干预之辩

   第二节 粮食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一 粮食补贴的正面影响

    二 农业补贴政策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1.价格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2.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补贴的效应分析

     3.出口补贴的效应分析

   第三节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研究

    一 粮食补贴政策回顾

     1.间接补贴阶段:1978~2003年

     2.直接补贴阶段:2004年至今

    二 粮食补贴政策评析

    三 用收入补贴代替价格补贴

   第四节 支农悖论及支农政策选择

    一 支农悖论

     1.谷贱伤农

     2.城市化进程受到阻滞导致农民相对收入减少

     3.公共产品供给降低

    二 支农政策的两难选择

     1.农民相对收入比重

     2.支农政策的选择

  第十三章 粮食安全研究

   第一节 粮食安全的内涵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农户受灾情况分析

    2.全国受灾情况分析

   第三节 粮食储量模型

   第四节 中国最佳粮食储量估计

   第五节 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思考

  第十四章 中国城镇化中的户籍制度与城中村

   第一节 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 城中村的形成及解构

    一 城中村起源的制度分析

     1.制度审视:为什么西方城市没有城中村

     2.中国城中村形成的制度因素

     3.城中村的改造:一项多维的工程

  第十五章 中国粮食政策研究

   第一节 粮食政策制定的基础

   第二节 中国粮食生产的市场化选择

   第三节 中国粮食生产流通市场化路线图

  第十六章 总结

 作者分工

中国粮食政策面临的最大选择是: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在学术界分歧很大,政策走向也不明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研究农民的种粮行为,尤其是对价格等利益信号的反应,分析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和弱质性,以及粮食市场的竞争性。为此,本书调查了1976~2008年农民的种粮行为。研究发现,价格等利益信号直接影响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从而影响产量,农业的弱质性经不起严格考证,粮食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农业具有弱负外部性而非流行的正外部性。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应主要由市场主导。本书的研究还发现,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粮食有过量储存之嫌,确定国有粮食企业为流通主渠道是对粮食市场中其他参与者平等竞争的限制,从而影响流通的成本和效率,支农政策有悖论性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诸多“三农”问题的根源。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蔡昉:《穷人的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曹彰完、安玉发、池成泰:《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经验及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9期。

[4]陈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陈圣龙:《以色列:基布兹公社面临私有化浪潮》,中青在线,2006年3月11日。

[6]陈文滨、刘映红:《战后法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干预政策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7]陈亚东:《美国农业补贴立法与我国的对策选择》,《农村经济》2005年第7期。

[8]陈志兴、周利秋:《日美国家农业立法的发展趋势及启迪》,《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2期。

[9]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杜朝晖:《法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12]范建刚:《对消费量测算前提下的粮食储备规模分析》,《软科学》2007年第1期。

[13]樊明:《全球化和制度选择空间》,载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4]樊明:《中国农业土地的产权问题》,载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樊明:《河南农业发展要关注地下水位下降问题》,2010年2月12日《河南日报(农村版)》。

[16]樊明:《支持农民和减少农民的两难悖论》,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编《科技创新,促进跨越发展——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7]樊明:《莫让城中村挡住城市化》,2008年2月23日《中国经济导报》。

[18]樊明:《户籍改革与个税改革不妨并行》,2006年1月19日《经济视点报》。

[19]冯继康:《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

[20]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1]高峰、王学真、王金田:《中国农业保护、发展和微观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2]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

[23]关付新:《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4]管仲:《管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5]郭德宏:《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6]国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7]苟翠屏:《晏阳初与卢作孚》,《炎黄春秋》2009年第11期。

[28]古振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自由与限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9]郭红东:《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

[30]韩长赋:《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2010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31]韩俊:《新形势下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路》,《走出二元结构——创业就业、市民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2]韩启明:《建设美国: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及启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3]韩松:《中国粮食流通政府行为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4]韩志峰:《日本经验中国可否借鉴》,《中国合作经济》2006年第7期。

[35]贺涛、沈荣芳:《国外粮食流通体制评价及启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6]何喜有:《论都市的效率性与可持续发展——韩国都市化问题的反思》,《当代韩国》2001年第1期。

[37]何忠伟:《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进与绩效分析》,《科技导报》2006年第4期。

[38]侯家驹:《台湾农业政策的演变》,《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5期。

[39]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出版社,1998。

[40]胡廷积:《河南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1]胡霞:《日本农业扩大经营规模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42]黄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43]黄正多、李燕:《印度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3期。

[4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6。

[45]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5。

[46]姜旭朝:《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齐鲁学刊》1988年第6期。

[47]金永丽、林承节:《独立后印度土地关系的变化》,《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第1期。

[48]焦必方:《日本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动向及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49]孔凡真:《美国农业基础的发展》,2008年2月20日《农民日报》。

[50]孔祥智:《2009中国“三农”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51]邝梅:《全球化、粮食安全与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载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2]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53]李昌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高瞻远瞩》,草根网,2009年2月7日。

[54]李成贵:《论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及其效率水平》,《中国农史》1999年第16卷第1期。

[55]李登峰:《浅谈河南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商界》2009年第9期。

[56]李典军:《苏联农政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7]李典军:《美国农政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8]李辉:《韩国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59]李建平:《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60]李晋一:《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政府法制》2007年第7期。

[61]李经谋:《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2]李先德:《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3]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研究: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地理学报》2002年第4期。

[64]李小建等:《农户地理论》,科学出版社,2009。

[65]李小建等:《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66]李小建、罗庆、樊新生:《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67]李柱锡:《韩国经济开发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68]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9]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

[7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1]梁书民:《中国城镇化发展与食物均衡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2]林建:《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细胞”——以色列“基布兹”的组织形式、发展原因及其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7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2010。

[74]林承节:《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

[75]刘传光:《粮食流通之浅见》,《粮食纵横》2005年第2期。

[76]刘恒中:《再论“国家所有、个人永用”的土地制度》,载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77]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

[78]刘贵川:《法国的农业政策》,《山西财税》2006年第8期。

[79]刘黎明:《韩国的土地利用制度及城市化问题》,《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5期。

[80]刘俊、胡大武:《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研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中心》,载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81]刘伟:《“一村一品”的启示》,《致富之友》2005年第12期。

[82]刘笑然:《当前粮食政策综述及供求形势与特点分析》,《中国粮食经济》2005年第9期。

[83]刘映红、陈文滨:《战后法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干预政策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84]刘正山:《土地兼并的历史检视》,《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2期。

[85]刘志杨:《美国农业新经济》,青岛出版社,2003。

[86]刘志雄、卢向虎、沈琼:《美国农场变迁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调研世界》2005年第4期。

[87]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8]陆百甫、邓鸿勋:《走出二元结构——创业就业、市民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9]卢峰、谢亚:《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食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90]鲁靖:《粮食经济中的和谐——中国粮食市场与政府宏观政策的耦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1]鹿金伟:《政府主导下的青岛乡村建设模式》,《东方论坛》2008年第5期。

[92]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人民出版社,2007。

[93]陆学艺:《“三农”新论——当代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4]陆子修:《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 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关于深化农村改革若干问题的政策建议》,《走出二元结构——创业就业、市民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5]马九杰、孔祥智、戴园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96]马克思:《马克思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

[97]玛雅:《农村政策的底线是不搞土地私有化——专访温铁军》,《凤凰周刊》2008年总第282期。

[98]茅于轼:《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天则经济研究所报告),2008。

[99]茅于轼:《寻求社会致富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00]茅于轼:《粮食安全靠什么》,《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

[10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102]梅子:《18亿,最后的红线——中国粮食政策调整及粮区现状》,《东北之窗》2008年第10期。

[103]孟世凯:《中国经济大讲堂——夏商史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104]聂凤英:《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05]聂振邦:《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06]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7]潘光、刘锦前:《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求是》2004年第24期。

[108]朴昌根:《韩国产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9]齐峰:《美国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年第3期。

[110]钱克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执行效果分析》,《农业经营管理》2005年第5期。

[111]邱林:《美国对中国发起没有硝烟的战争》,2010年6月11日《国防日报》。

[112]曲军、胡德胜:《美国发展现代化农业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期。

[113]任正晓:《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14]任正晓:《解读全国粮食清仓查库》,《黑龙江粮食》2009年第2期。

[115]商鞅:《商君书》,中华书局,2009。

[116]申茂向等:《以色列能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117]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

[118]司宇宁:《农居土地权益屡遭侵害 江苏探索法制屏障》,2009年2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19]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0]孙翔刚:《中国赋税史》,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121]孙鸿志:《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政策分析及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12期。

[122]孙美莉:《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国农村观察》1987年第1期。

[123]孙学敏:《农村企业家的生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4]汤安中:《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改革出版社,1997。

[125]唐国华、朱晓静:《股田制:农村土地流转创新的目标制度》,《农村经济》2007年第7期。

[126]汤吉军、郭砚莉:《“三农”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财贸研究》2004年第1期。

[127]唐胜军:《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农垦》2009年第2期。

[128]田家贵:《稳粮之策 兴粮之道 益阳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调查思考》,中国新闻网,2010年2月22日。

[129]田野:《中国农村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130]田永胜:《搞活农产品流通从何处入手》,光明网,2004年11月4日。

[131]万振凡:《论民国时期“政府主导、服务型”乡村改造模式:以民国江西农村服务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32]王爱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述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33]汪登伦:《印度的农业政策及农业现代化成就》,《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34]王东京:《补贴农业不如放开粮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年9月9日。

[135]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6]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137]王健、陆文聪:《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38]王孔记:《WTO体制下韩国农业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经信息网,2007年4月1日。

[139]王立胜:《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140]王习明:《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土地私有化?!——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的出路》,三农中国网,2008年10月9日。

[141]王宗尧:《服务水平约束下的粮食库存控制模型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42]王伟斌:《中国土地私有化的意义、时机及阶段》,载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43]王为农:《成本快速上升 农业补贴如何改进》,四川三农新闻网,2009年9月22日。

[144]王欣瑞:《从〈东方杂志〉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45]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论文,2006。

[146]王琢:《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谈海南土地股份合作制》,《南方经济》1999年第11、12期。

[147]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暨南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论文,2006。

[148]文贯中:《要兑现自由进退,就要预设退出机制》,载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49]文贯中:《市场畸形发育、社会冲突与现代土地制度》,《经济社会比较》2008年第2期。

[150]温铁军:《结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5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北京出版社,2006。

[152]温铁军:《不能靠贫民窟加快城市化道路》,腾讯网,2007年12月28日。

[153]温铁军:《将中国农业问题与国外情况简单类比,得出的会是南辕北辙》,红豆社区网,2008年10月11日。

[154]吴均:《试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55]吴开宝:《晚清农业科技期刊与农业科技传播》,《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31期。

[156]武力:《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转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157]伍宇峰、刘国平等:《东欧国家农业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

[158]吴忠起:《中国仓储史概要》,《中国储运》1992年第1期。

[159]夏国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模式的选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60]夏文顶、陈卫峰:《农村政策与法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61]肖春阳、熊本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62]谢经荣、叶剑平、王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农地租赁问题及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63]熊华乔:《土地国有化与私有化之争及改革取向》,载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64]邢慧兰、良俊:《论平教会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北方论丛》2007年第3期。

[165]徐元明:《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7期。

[166]许志新:《重新崛起之路——俄罗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167]晏阳初:《晏阳初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68]杨汉鹰:《建国以来国内外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研究综述》,《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

[169]杨卫路:《从全球谷物库存与消费比变化看世界粮食形势》,《中国粮食经济》2007年第6期。

[170]杨小凯:《土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学术中国网,2007年12月5日。

[171]杨振海、丁声俊:《粮食发展新阶段及其对策选择》,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172]姚玉珠:《我国历史上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173]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74]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

[175]尹田、任自力:《中国村民自治典范模板评析》,法律出版社,2005。

[176]殷永林:《论印度土地改革的成败和影响》,《思想战线》1995年第5期。

[177]游海华:《近百年来中国农村建设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78]虞宝棠:《简论台湾土地改革》,《探索与争鸣》1989年第6期。

[179]余建斌、董运来、刘志雄:《印度农业贸易自由化改革——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80]郁建兴、高翔:《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81]袁国洲:《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贸》2009年第5期。

[182]张德元:《赋予农民土地持有权,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财政研究》2002年第5期。

[183]张冬平、魏仲生:《粮食安全与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84]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动:成因及合理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85]张珂垒、蒋和平:《法国构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政策体系及启示》,《世界农业》2008年第12期。

[186]张雷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期货市场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187]张曙光:《放开粮价 取消粮票粮食购销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冬季卷),1995。

[188]张树华:《私有化是福?是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89]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商务印书馆,2000。

[190]张新华、岳林:《新中国探索“三农”问题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191]张新光:《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启示》,《当代财经》2008年第6期。

[192]张秀生、陈先勇、王军民:《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93]张旭:《韩国现代农业发展启示》,《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年第7期。

[194]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95]张永强、郭翔宇、秦智伟:《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96]张友伦:《美国农业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97]张玉军:《以色列农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营及其发展》,《世界农业》2007年第8期。

[198]张忠根:《70年代以来韩国农业发展与近期政策走向(上)》,《世界农业》2001年第5期。

[199]张忠根:《70年代以来韩国农业发展与近期政策走向(下)》,《世界农业》2001年第6期。

[200]张忠根:《韩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2002年第4期。

[201]赵传海:《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02]赵岗:《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

[203]赵海东:《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评价》,《农村经营管理》2007年第12期。

[204]赵培、申茜:《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商业时代》2007年第23期。

[205]赵玮、陈军:《关于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考察与启示》,《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第5期。

[206]赵学涛:《发达国家的农地保护》,2004年6月29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207]曾育裕:《中国土地集体所有权与使用权探讨》,《东海法学研究》1998年第13期。

[208]郑品石:《户籍制度近期暂不宜改》,2001年6月8日《经济学消息报》。

[209]郑以灵:《毛泽东农民观透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10]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11]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部:《新形势下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尤为重要》,《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

[212]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1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14]仲伟志:《以色列的国家定位》,2005年7月16日《经济观察报》。

[215]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216]周建华、贺正楚:《法国农村改革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求索》2007年第3期。

[217]周立三:《中国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

[218]周其仁:《农地制度,以俄为师》,2009年9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19]周其仁:《中国和俄罗斯农业改革的一个比较》,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4年10月24日。

[220]周天勇:《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与其改革的框架性安排》,《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3期。

[221]周天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较和方案选择》,2004年2月26日《中国经济时报》。

[222]宗义湘、王俊琴、刘晓东:《印度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世界农业》2007年第4期。

[223]朱杰、聂振邦、马晓河:《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224]朱丕荣:《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对外开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25]朱希刚:《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2期。

[226]朱行:《印度农业发展与政策财政支持》,《上海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227]朱行:《韩国农业发展概况》,《粮食流通技术》2007年第6期。

[228]卓荧:《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经济发展比较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29]〔英〕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0]〔荷〕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林韵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31]〔德〕卡尔·考茨基:《土地问题》,三联书店,1955。

[232]〔美〕Laura D’Andrea Tyson:《必须改革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21CN财经综合,2008年5月20日。

[233]〔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34]〔美〕罗纳德·斯瑞波尔:《农业市场经济学》,孔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35]〔美〕R.D.罗得菲尔德:《美国的农业与农村》,安子平译,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236]〔美〕约翰·马德莱:《贸易与粮食安全》,熊瑜妤译,商务印书馆,2006。

[237]〔美〕珍妮:《好年景时农场主仍从补贴中受益》,《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8期。

[238]〔日〕祖田修:《农学原论》,张玉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39]Adams J.,(1986),“Peasant Rationality:Individuals,Groups,Cultures”,World Development,Vol.14,No.2.

[240]Ali M. & Byerlee D.,(1991),“Economic Efficiency of Small Farmers in a Changing World:a Survey of Recent Evid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3,No.1.

[241]Barnum H.N. & Squire L.,(1979),“A Model of an Agricultural Household:Theory and Evidence”,Occasional Paper,No.27.

[242]Bevan D.L.,Bigsten A.,Collier P. & Gunning J.W.,(1987),“Peasant Supply Response in Rationede Economies”,World Develo-pment,Vol.15.No,4.

[243]Bevan D.L.,Collier P. & Gunning J.W.,(1989),Peasant and Government,Oxford:Clarendon Press.

[244]Calhom C.W.,(1996),The Gilded Age,Sholarly Resources Inc.

[245]Colman D. & Young T.,(1989),Principl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6]Dewbre J. & Short C.,(2002),“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 for Agriculture Support:Consequences for Trade,Farm Income and Competiveness”,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Vol.50,No.3.

[247]Dillon J.L. & Hardaker J.B.,(1980),“Farm Management Research for Small Farmer Development”,FAO Agricultural Services Bulletin 41,Rome:FAO.

[248]Fan M.,(1998),“A Model of Safety Stocks:Optimization Approach”,International Business,Market Development,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Business Challenges for the Turn of the Century,Macau.

[249]Fan M.,(2010),“Theoretic Base of Extending Retirement Ages in China and the Policy Suggestions”,Contemporary Asian Economy Research,(1).

[250]FAO(2005),Annual Report on Agriculture,Indian Chapter,April 27.

[251]Hesdy E.O.,(1952),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source Use,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252]Kahl K.H.,(1986),“Agricultural Options:an Alternative to Current Agricultural Programs”,Agribusiness,Vol.2,No.2.

[253]Khusro A.M.,(1964),“Returns to Scale in Indian Agriculture”,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19,No.1.

[254]Li X.J.,(2001),“Assessi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Middle Yiluo Catchment of Yellow Basin”,Applied Geography,21(1).

[255]Mann S.A. & Dickinson J.K.,(1978),“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apitalist Agriculture”,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Vol.5,No.4.

[256]McConnel C.R. & Brue S.L.,(2002),Economics:Principles,Problems,and Polices,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

[257]Nicholson.W.,(1989),Microeconomic Theory:Basic Principles and Extensions,Florida:The Dryden Press.

[258]Orlicky J.,(1975),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The New Way of Life i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New York:McGraw-Hill.

[259]O’Sullivan A.,(1993),Urban Economics,2nd ed.,Boston:Richard D,Irwin,Inc.

[260]Patnaik U.,(1972),“Economics of Farm Size and Farm Scale:Some Assumption Re-examined”,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Special Number,August.

[261]Richard D.H.,(1982),“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Agricultural Marketing”,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33,No.3.

[262]Samuel P.,(1979),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63]Schmenner R.,(1987),Production/operation Management:Concepts and Situations,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Inc.

[264]Schultz T.W.,(1964),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

[265]Singh I.,Squire L. & Strauss J.,(1986a),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Baltimore:Johns Hopkins.

[266]Singh I.,Squire L. & Strauss J.,(1986b),“A Survey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Recent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No.1.

[267]Timmer C.P.,Falcon W.P. & Pearson S.R.,(1983),Food Policy Analysis,Baltimore:Johns Hopkins.

简 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腾飞阶段,尽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当今举国上下既定的奋斗目标。因此,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经济理论界面临的重大的研究课题。本书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全国各地的试点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包括: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理论研究、农...

作者: 王振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简 介:本书旨在通过系统提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框架,并尝试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面的实证研究,对不同层面的利益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同时统筹不同层面间利益补偿的衔接,从而建立与发展阶段相匹配、与区情相适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形成运转高效、动态调整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在丰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理...

作者: 陈明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