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图书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Entrepreneurs 2018
[内容简介] 华商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与影响。本书由中国领先的国际化社会智库全球化智库(CCG)组织编写,汇集了国内外华商研究领域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的研究成果、观点和实践经验。本书系统研究了世界范围内华商及其企业的经营发展,研究范围覆盖了世界各大洲的华商群体,还涵盖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内容具有广泛性、系统性、整体性,力图呈现一幅从历史到当今、从国内到国外、从宏观到微观的华商发展的画卷。
序 一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B.20 后记
Abstract
B.21 欢迎投稿
序 二
Ⅰ 总报告
B.1 世界华商总体发展情况
一 华商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华商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大集中、广分散”的特点,遍布世界各地,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北美和欧洲地区
1.东南亚地区的华商实力最强,主要集中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五国
2.欧洲华商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以餐饮业、皮革业、服装业和贸易业为四大传统产业
3.美洲华商较为分散,但主要集中于美国和加拿大
4.非洲华商在行业上高度集中,资金却高度分散
(二)华商经营呈“行业高度集中,资本高度分散”的态势,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华商企业集中于餐饮和批发零售领域
(三)华商资产实力不断增强,海外大型华商企业大部分集中于东南亚五国,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四)华商祖籍地多为福建、浙江和广东,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外闽商、海外浙商等商帮
1.海外闽商
2.海外浙商
(五)华商发展的外部环境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二 华商发展新变化及趋势
(一)华商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并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华商参与跨境电商具有独特优势,跨境电商成为华商发展的新模式
(三)海外华商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作,成为向全球发展的新力量
三 华商与中国
(一)华商发展壮大的中国因素
1.侨梦苑——华商在中国投资和创新创业的基地
2.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华商开展投资合作的平台
(二)中国对华侨华人华商的支持政策
(三)境外华商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
(四)侨资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
四 华商与“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世界华商积极响应
1.“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型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
2.世界华商积极响应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一带一路”倡议是华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华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1.华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2.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
五 新时期促进华商发展建议
(一)中国方面
1.为华商来华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2.加强侨务工作,对此可借鉴以色列的对美侨务工作
(二)华商方面
1.进一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2.加快家族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3.调整自身行为以改善在所在国的生存发展困境
Ⅱ 评选篇
B.2 华商榜单评选体系设计
一 “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企业”评选依据及指标
(一)经济价值
(二)跨国化指数(TNI)
(三)世界影响力
二 “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评选依据及指标
(一)企业领导力
(二)产业影响力
(三)社会影响力
B.3 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企业
(一)阿里巴巴集团
(二)长江和记集团
(三)福耀集团
(四)鸿海精密集团
(五)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六)金光集团
(七)金鹰集团
(八)腾讯公司
(九)正大集团
(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B.4 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
(一)曹德旺
(二)陈启宗
(三)郭鹤年
(四)郭台铭
(五)李嘉诚
(六)马化腾
(七)马云
(八)任正非
(九)谢国民
(十)许家印
Ⅲ 专题篇
B.5 海外温商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
引言
一 普拉托服装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一)从纺织业到快时尚产业
(二)温州人和普拉托的快时尚产业
二 普拉托服装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
(一)普拉托快时尚产业集群的运作
(二)普拉托快时尚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
1.诞生阶段:1987~1992年
2.成长阶段:1993~1998年
3.成熟阶段:1999~2008年
4.冲突和艰难转型期:2009年至今
三 普拉托和温州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演化解释
1.诞生阶段:1987~1992年
2.成长阶段:1993~1998年
3.成熟阶段:1998~2008年
4.冲突和转型阶段:2009年至今
四 普拉托快时尚产业集群演化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嵌入程度较弱制约了社会关系网络的纵向拓展
1.华商群体(主要是温州人)未能完全融入当地主流生活
2.华商群体的参政议政意识缺乏
3.华商群体尚未承担社区的社会责任
(二)市场制度不健全导致市场关系网络发展不规范
1.集群企业与当地意大利企业之间的付款方式不规范
2.集群内部企业间相互欠款太多加大了现金链的偿债风险
3.集群企业生存周期太短,无法培育品牌和品牌企业
4.集群企业的国际贸易汇款流程不规范
(三)创新滞后导致创新关系网络发展受限
1.集群内的产品档次较低,附加值不高
2.集群内原始创新少,模仿和复制比例高
3.集群内缺乏公共创新平台,创新服务不够
五 优化普拉托服装产业集群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一)普拉托市政府方面
(二)对华人商会的建议
(三)对华人企业家个人的建议
B.6 俄罗斯华商发展历程与基本状况
一 当代俄罗斯华商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华商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一)个体“倒爷”贸易时期
(二)“批货楼”贸易时期
(三)“大市场”贸易时期
三 俄罗斯华商的基本状况
(一)当前俄罗斯华商的概况与特征
(二)经济危机下华商面临的问题与选择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下的华商新机遇
B.7 美国硅谷华商发展状况
一 硅谷华商发展简要回顾
二 硅谷华商发展现状评价
(一)华商群体地域分布
(二)华商企业行业分布
三 硅谷华裔与印裔分析比较
四 硅谷华商成功典型案例
五 硅谷华商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复杂的内外发展环境
(二)运营成本逐年攀升
(三)行业竞争压力巨大
(四)华商人才出现断层
六 硅谷华商未来发展展望
(一)主动融入主流社会
(二)紧乘“再工业化”浪潮
(三)华商回流中国趋势明显
B.8 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历史与特点
一 华人家族企业的历史
(一)古典家族企业时期
(二)家族企业内部股份制时期
(三)家族企业社会化时期
二 华人家族的文化传统与治理特点
(一)中国的家族文化
1.浓厚的家族观念
2.严格的家族伦理
(二)华商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扬弃
(三)家族文化对华人企业的影响
1.华人家族企业形式普遍存在
2.华人家族企业网络及其扩大
3.华人家族企业的传承
4.华人家族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且多两权不分
5.家族追求对企业的绝对控制
6.华人家族企业与部分行业性质存在固有的矛盾
(四)华人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特点
三 华人家族企业的主要战略
(一)以华人网络为纽带的国际化战略
(二)华商企业的多元化战略
B.9 欧洲华人经济发展特点与问题
一 欧洲华人经济发展三个阶段
(一)1984~1992年,中餐业经济形成期
(二)1992~2014年,百货批发零售业与中餐业并存发展期
(三)2015年至今,华人新兴产业萌动期
二 欧洲华人经济的特点
(一)“行业高度集中,资本高度分散”的基本特征
(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受到冲击,呈现新的特征
1.华人企业本地制造和中国制造的同行业竞争加剧
2.华商的低价营销传统与本土商家的低价战略
(三)金融经济危机中华商悄然进入粗放扩张期
三 当前欧洲华商面临的危险与机会
(一)国际资本尤其是中国资本大量涌入,对欧洲华人资本产生挤压
(二)跨境电商的崛起,将导致华人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败
(三)欧洲本土电子商务对华人传统零售商业的挤压
(四)用网络时代思维统率华人经济发展
1.推广“全渠道零售”策略
2.对传统华商零售业进行改造与整合
3.零售业直接面对消费者,需要打造品牌商店
4.走向股份制,提升华商投资能力
5.寻找投资新领域,改变华人产业结构
B.10 海外粤商研究
一 粤商的定义与历史
(一)粤商定义
(二)粤商崛起的历史脉络
(三)海上丝绸之路与粤商
二 海外粤商的规模、行业分布、影响力及挑战
(一)海外粤商的规模、行业分布与影响力
(二)海外粤商的家族传承挑战
三 结语
B.11 印尼华商经济近况: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 印尼华商有关的经济数据
二 印尼华商的行业分布及其概况
(一)农、渔、矿业等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
1.棕榈、椰子、橡胶等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
2.渔业及渔产品加工业
3.木材加工及造纸行业
4.煤炭及其他矿产开发
(二)加工工业
1.烟草及食品加工业
2.服装纺织行业
3.钢铁制造行业
4.五金加工及其他制造业
(三)服务行业
1.银行金融业
2.酒店、旅游及娱乐业
3.电视、报纸等传媒行业
4.船舶运输及造船业
(四)零售贸易行业
1.零售连锁业
2.汽车、摩托及其零部件生产与销售
3.电器销售与生产
(五)建筑、建材及房地产行业
1.房地产业
2.建材生产与销售业
(六)石油及化工行业
三 印尼华商的主要特征
(一)立足印尼丰富资源,做大做强做精企业
(二)多元化经营,且每项有声有色,成为盈利源泉
(三)进行跨国化、全球化经营
(四)实业与银行有效结合
四 印尼华商经济发展趋势
(一)尝试介入互联网科技产业,并开始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管理
(二)陆续涉足电子商务,推动华商产业转型升级
(三)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影响力投资
(四)有序推进企业传承与接班
(五)探索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共赢机遇
五 结语
B.12 第14届世界华商大会在缅甸仰光顺利召开
一 大会的主要内容
(一)欢迎晚宴
(二)开幕式
(三)经贸论坛
(四)闭幕式
(五)其他活动
二 参加大会的感想
三 缅甸华人华侨概况
Ⅳ 案例篇
B.13 富士康集团成长与国际化扩张之路
一 富士康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创业在台湾(1974~1991年)
1.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2.夯实基础,立足长远
3.快速调整,赢得先机
(二)发展在大陆(1992~1997年)
1.优化基地布局
2.坚持人才培养
3.注重高科技研发
(三)成长在全球(1997年至今)
1.试水欧洲市场
2.开拓南亚市场
3.进军南美市场
4.挺进美国市场
二 富士康的经营策略
(一)遵循市场导向
(二)追求精益生产
(三)严格控制成本
(四)重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五)实施绿色管理
三 富士康集团的双元国际化扩张之路
(一)间断双元的国际化之路
1.先大陆发展,再国外发展
2.先大陆沿海发展,再大陆内陆发展
(二)领域双元的国际化之路
1.制造在大陆,研发在国外
2.制造在大陆,组装在国外
3.自建在大陆,并购在国外
B.14 快乐蜂集团的国际化发展
一 快乐蜂集团基本状况
二 快乐蜂集团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早期专注于菲律宾市场
(二)在菲律宾市场遭遇跨国公司的挑战
(三)跨国经营初期的失利
(四)跨国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五)跨国经营战略的调整阶段
(六)近年来的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期
三 快乐蜂集团的国际化特征与成功经验总结
(一)专注于一项事业并做到极致
(二)以本土市场为根据地进行国际化发展
(三)屡败屡战的顽强精神
(四)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标准化运营
(五)以“口味本土化”开发新产品
(六)根据不同时期情况调整海外扩张意识
B.15 旭荣集团:从20人的小布商到万余人的跨国公司
一 初期,小布商(1975~1989年)
二 快速成长为中型企业(1990~2001年)
三 大发展,三路并进(2002~2009年)
四 升级ODM(2010年至今)
五 纺织业的跨国公司、“一带一路”的贡献者
B.16 教育慈善先行
一 中塞合作,推广华文教育,讲好华商故事
二 借力“一带一路”,引进国际米兰先进足球青训体系
三 怡海教育开创特色课程, 让“一带一路”走进课堂
四 把怡海经验在“一带一路”上推广
B.17 福耀集团的国际化发展及在美国的投资经营
一 福耀集团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一)早期国际化阶段
(二)产品升级、市场扩大阶段
(三)海外布局阶段
二 福耀集团在美国的投资经营
(一)布局美国,顺势而为
(二)投资美国的推动因素
1.客户因素
2.市场因素
3.成本因素
4.政策因素
(三)文化“冲突”成为新挑战
三 福耀集团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专注汽车玻璃生产,打造专业工艺品质
(二)具有战略眼光,全球价值链升级转移
(三)突破“低端锁定”,走自主创新的智能化发展道路
(四)小结
B.18 正大集团的国际化发展特点及模式
一 正大集团成长路径
(一)起步于农业
(二)垂直发展,整合上下游产业
(三)向多元化发展
(四)经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
(五)聚焦21世纪
(六)做世界的厨房,人类能源的供应者
二 正大集团国际化发展
(一)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特点
1.正大集团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就开启了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2.正大集团的国际化发展首先体现在市场上
3.正大集团投资覆盖的地域范围极广
4.在国际化发展中形成了“正大模式”
(二)在中国布局深耕
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就大举向中国大陆投资
2.正大跨国经营的最大成功是在中国市场
3.正大在中国的经营不断向着多元化领域发展
4.正大在中国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5.正大在中国探索创新了“四位一体”的产权式农业模式
6.遭遇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
(三)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和模式选择
1.采取以中国为重心的国际化战略
2.多元化的跨国经营战略
3.国际化主要采用合资合作经营模式
4.进入国际市场的抢先战略
5.在国际市场的归核化战略
三 正大集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区位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宣传
(二)从企业层面推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高效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三)参与筹建高铁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在泰国落地
(四)与中国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充分利用正大集团在泰国的区域优势,积极协助中国企业走进东南亚市场
(五)通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B.19 金光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和国际化布局
一 金光集团的两大事业支柱和六大核心业务
(一)以GAR和APP为两大事业支柱
(二)逐步形成六大核心业务
1.进军食用油产业
2.开拓纸浆造纸业
3.发展金融业
4.进入房地产业
二 金光集团起步于东南亚、致力于中国、走向世界
(一)金光集团致力于在中国的发展
(二)金光集团走向世界
全球化智库世界华商研究所简介
全球化智库简介
摘要
Porter, M. E.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Vol. 76, No. 6, pp. 77-90), Boston: .
Tichy, G. (1998),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pp.211-25.
Johnston, R. (2004), Clusters: A Review of Their Basis and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 Vol. 6, No.3,pp.380-391.
Dei Ottati, G. (2014), A Transnational Fast Fashion Industrial District: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Businesses In Prato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0.
Dei Ottati, G. (1994), Prato and Its Evolution in a European Context, in L. Leonardi and R.Y. Nanetti (eds),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Modern European Economy: the Case of Tuscany, London, Pinter, pp. 116-144.
Dei Ottati, G. (2003), Exit, Voice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 Case of the Post-World War II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ato, ,Vol. 27, No.4, pp.501-522.
Dei Ottati, G. (2009a), An Industrial District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Prato today, , Vol.17,No.12, pp.1817-1835.
Dei Ottati, G. (2009b), Semi-Automatic and Deliberate Actions i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B. Becattini, M. Bellandi and L. De Propis (eds.), A Handbook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p. 204-215.
Becattini, G. (2001), The Caterpillar and the Butterfly, An Exemplary Case of Development in the Italy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s, Firenze, Felice Le Monnier.
GraemeJohanson ,Russell Smyth, Rebecca French:LivingOutsideeWalls:The Chinese In Prato, Cambridge Schoolars Publishing,2009
徐华炳:《区域文化与温州海外移民》,《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44~52页。
周欢怀:《海外华人企业探究——以佛罗伦萨的温商企业为例》,《企业活力》2012第9页。
孙伟、赵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9期,第55~57页。
刘汴生、王凯:《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绩效研究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9期,第125~128页。
戴益军:《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福州大学,2011。
顾慧君、王文平:《产业集群与社会网络的协同演化——以温州产业集群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4期,第103~106页。
王辉:《产业集群网络创新机制与能力培育研究》,天津大学,2008。
张一力、张敏、李梅:《对海外移民创业网络嵌入路径的重新审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12期。
陆月娟:《美国华商的历史变迁》,《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86~90页。
林联华:《美国华商现况探析》,《亚太经济》2010年第5期,第112~115页。
林联华:《美国华商发展概况、投资特点及未来展望》,《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6期,第92~95页。
王志章、王启凤、谢永飞:《美国硅谷华人与印度人之比较研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90~96页。
许素琨:《知本之鹰——硅谷四位华人的创业故事》,《经营管理者》2000年第8期,第43~44页。
徐海燕、何健宇:《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退趋势研究——基于GDP比重分析的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08~115页。
徐晞:《美国华人商会对促进中美关系的作用与效应分析》,《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9期,第53~63页。
杨刚、王志章:《美国硅谷华人群体与中国国家软实力构建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第14~24页。
龙登高、张洪云:《多元族群视野下的华人特性——美国亚裔六大族群的比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24页。
邵玫:《机会多多 硅谷精英大批回归》,《沪港经济》2017年第3期,第36~39页。
苑帅民、高京平、孙倩茹:《美国经济的困境与复苏的努力》,《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6期,第66~70页。
康荣平:《华人跨国公司初探》,《世界经济》1996年第5期。
康荣平:《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模式》(上、下),《企业改革与管理》1999年第6/7期。
康荣平、柯银斌:《华人跨国公司的成长模式》,《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庄国土、王望波:《东南亚华商资产评估》,《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6期。
陈凌、王河森:《华人企业集团家族治理模式演进研究——以印尼哥伦比亚集团为例》,《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3期。
陈凌:《文化与企业组织——论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和组织变革》,浙江大学2002年5月“文化与经济”国际研讨会论文。
王辉耀、康荣平主编《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
〔英〕雷丁:《海外华人的经营管理思想》,上海三联书店,1993。
林善浪、张禹东、伍华佳:《华商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研究课题组编《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2011》,中信出版社,2011。
贾益民等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王辉耀、苗绿:《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谭天星:《历史的思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陈润:《富士康内幕》,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富士康:《2016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7,http://www.foxconn.com.cn/Social Duty.html。
富士康:《成长历程》,2017,http://www.foxconn.com.cn/Milestone.html。
富士康:《全球布局》,2017,http://www.foxconn.com.cn/Global Distribution.html。
李钰婷、高山行、张峰:《外部环境匹配下企业能力对绿色管理的影响研究》,《管理学报》2016年第12期,第1851~1858页。
任浩:《战略管理:现代的观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魏昕、廖小东:《富士康内幕》,重庆出版社,2010。
赵曙明、孙秀丽:《中小企业CEO变革型领导行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HRM能力的调节作用》,《南开管理评论》2016年第5期,第66~76页。
周武静、徐学军、叶飞:《精益生产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管理学报》2012年第8期,第1211~1217页。
Lavie D, Rosenkopf 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 , 2006, 49(4):797-818.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1991, 2(1):71-87.
Voss G B, Voss Z G, Strategic Ambidexterity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mplementing Exploration in Product and Market Domains, , 2013, 24(5):1459-1477.
吴怡萱:《旭宽成长超越同业股王》,《商业周刊》2009年6月18日。
陈冠政:《台商客制化策略与价值链布局研究》,《中华管理评论国际学报》2011年11月第十四卷,第1~19页。
万晗:《记风云台商——旭荣集团总经理庄芳容的商海传奇》,《纺织服装周刊》2011年8月8日。
朱夕子:《黄冠华:我是一个放大器》,《中国纺织报》2012年2月8日。
《面料信息化加速还是缓行?》,世界服装鞋帽网,2014年12月17日。
《旭荣集团精准预测流行,默默赚钱更胜上市公司》,搜狐科技,2015年6月20日。
《感受台企经营之道》,《泉州晚报》2015年11月3日。
蔡武穆:《旭宽集团3大策略布局全球化》,《工商时报》2016年11月16日。
《访旭荣集团执行董事黄冠华》,纺织中国在线,2017年11月16日。
《台湾旭荣集团:引领纺织印染行业绿色生产》,《经济日报》2017年11月23日。
张国成:《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的华丽转身——常州旭荣转型过程》,http://www.docin.com/p-1663341221.html。
《转型成为会跳舞的大象——(CEO专访)旭荣集团执行董事黄冠华谈家族企业现代化》。
黄冠华:《采访整理李郁怡Eve Li》,《哈佛商业评论》繁体中文版,2017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