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3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图书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of Market Economy

SSAPID:101-8399-5365-10
ISBN:978-7-5097-072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政府职能转换的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于政府职能转换什么、怎么转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10)
作 者: 王振中
编 辑:周丽;恽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编委会

 从千年发展目标的角度探讨政府职能问题

  一 《千年宣言》制定的8个宏观目标拓展了政府职能的传统界定

  二 《千年宣言》承诺的18个具体目标显露了我国政府职能转换滞后

  三 《千年宣言》确立的48个监控指标逼迫政府加快职能转换

   (一)要高度关注在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方面的监控指标

   (二)要高度关注在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监控指标

   (三)要高度关注在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方面的监控指标

  四 简短的结语

 市场与国家职能的历史变迁

  一 古代城邦的社会管理

  二 中世纪的政府职能

   1.监督粮食生产,对市场施加严格管理与价格控制

   2.提供和平和安全的社会秩序

   3.提供市场便利服务

  三 重商时期的国家与市场关系

   1.民族国家的重商主义:致力于国家富强而追求税收最大化

   2.重商主义走向国家经济主义体制

   3.重商主义本质:税收政治——把国家权力作为攫取财富的资本

   4.国家主义经济运作模式

 和谐社会、平衡政府与社会民主

  一 社会不和谐之种种表现

   1.劳资关系失衡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不协调

   3.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4.污染普遍严重存在

   5.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一直没有很好理顺

  二 一个社会和谐的模型

  三 中国社会的失衡:缺少约束的地方政府和缺少约束的资本

  四 和谐社会的制度框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

  一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政府职能概述

  二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作用的探讨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概况

    1.1978~1991年改革探索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情况

    2.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情况

   (二)目前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四 关于加强政府职能作用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特殊要求问题

    2.关于政府调控的政策效果问题

    3.关于政府对调节社会分配职能着眼点的问题

    4.关于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和教育经费供给的思考

   (二)几点对策建议

 “土地腐败”的制度分析

  一 政治体制根源

  二 土地制度根源

   1.宪法中的二律背反

   2.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使征地的成本低廉,征地“效益”巨大

   3.政府垄断了建设用地的供给市场

  三 财税体制根源

   1.分税制使中央财政拿走过多,促使地方政府靠土地生财、聚财、敛财

   2.土地批租收入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存在滥用土地的强烈冲动

   1.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2.打破政府对建设用地供给的垄断

   3.改革征地制度,严格划定公共利益的边界

   4.强化对土地管理部门和政府主要领导的监管和约束

   5.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

 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对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价值

  一 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简要回顾

  二 中国政治经济周期的特殊性及基本判断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论公平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 基于效率的公平与基于伦理的公平:以效率作为评价标准,还是以伦理作为评价标准?

  二 机会的公平与结果的公平:是要起点的公平,还是要终点的公平?

  三 绝对的公平与相对的公平:不允许存在任何的不公平,还是允许存在适度的不公平?

  四 动态的公平与静态的公平:从过程的角度看公平,还是从一个时点看公平?

  五 长期的公平与短期的公平:从长期看公平,还是从短期看公平?关注代内公平,还是关注代际公平?

  六 发展的公平与静止的公平:从发展的视角看公平,还是从静止的状态看公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一 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

  二 完善经济法规

  三 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

  四 变动经济参数

  五 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六 健全监督体系

  七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八 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九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 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一 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考察

   1.由“守夜人”到“调节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历史变迁

   2.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变革

  二 “市场失灵”及其弥补

   1.市场失灵

   2.转型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1.经济调节

   2.市场监督

   3.社会管理

   4.公共服务

 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导向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一 社会主义国家调节主导的必然性

  二 社会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导向

  三 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适度规模、高效有力”的优质服务型政府

   (一)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适度规模、高效有力”的优质服务型政府基本内涵

   (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适度规模、高效有力”的优质服务型政府基本原则

   (三)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适度规模、高效有力”的优质服务型政府的体现

   (四)降低政府调控经济的成本以提高调控效益,增强调控的科学性

 政府职能转变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 政府职能转变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经验与做法

    1.把间接调控作为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手段

    2.通过竞争机制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效率

    3.建立完善的经济法规,为规范政府职能提供保障

    4.随着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对政府职能进行动态调整

   (二)英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经验与做法

    1.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把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

    3.注意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

   (三)日本政府职能转变的经验与做法

    1.放松保护性规制政策是日本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2.强化通过宏观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间接管理的职能

  二 几点启示

   1.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要走出几点认识误区

   2.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

   3.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4.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

   5.实现政府职能的动态调整

   6.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规范政府的职能转变

 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与政府失灵治理

  一 跨越式发展是政府组织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自觉行为

  二 日本政府组织追赶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启示

  三 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政府失灵”现象的成因分析

  四 结论:寻租行为的防范和治理

 转型和开放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

  一 从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历史看,政府职能的界定应是一个动态范畴

  二 在开放和转型条件下中国政府应具有哪些主要职能

   1.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

   2.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增强国家竞争力应成为政府的核心经济职能

   3.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社会风险会变大,所以,稳定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

   4.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职能

 “三元经济”的现实与发展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一 发展型政府的特征与风险

  二 信息化对发展型政府的机遇与挑战

  三 “三元”经济的现实

  四 发展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民主、专制体制与政府职能的公共经济学阐释

  一 关于公共产品的产生和发展

   1.公共产品的出现是追求经济效率的制度选择的结果

   2.公共产品规模和种类受一定经济技术因素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

  二 政府与政治体制的经济效率分析

   1.政府就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职能而成立的机构

   2.政治体制是为取得最优经济效率而形成的制度安排

  三 民主、专制体制的经济效率特征的对比分析

   1.民主、专制体制具有不同的效率特征

   2.专制是公共产品规模较小阶段的最优制度安排

   3.伴随着公共产品规模扩张,民主替代专制成为效率最优的政治体制

  四 关于民主、专制体制选择的相关推论

   1.存在“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选择

   2.超前推行民主体制必须会导致政变频发、政局动荡等问题

 关于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一 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 确立有效政府的体制机制基础

  三 建立有效的政府治理结构

  四 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推动力与方向

  一 影响政府职能变迁的内在因素

  二 中国经济转轨与发展对政府职能变迁的需求分析

  三 关于中国政府职能变迁的推动力问题

   1.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2.来自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上的有力补充

   3.政府自身也存在转变职能的内在动力

   4.社会科学领域所提供的智力支持

  四 创新政府职能运作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

   1.进一步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逐步从粗放型政府向效能型政府的转变

   3.从关爱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的转变

   4.从模糊型、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化廉洁型政府的过渡

 论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一 政府外部性的特征

   1.同一政府行为往往会产生正、负两种外部性

   2.政府外部性的受体是广泛而多样的

   3.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受体和实施者之间地位不对等,几乎无法通过谈判将外部性内部化

  二 政府外部性的成因

   1.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政府官员的有限理性是产生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客观原因

   2.政府官员的有限理性

   3.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三 政府外部性的对策

   1.尽可能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进行全面的成本—收益分析

   2.限制政府的权力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体

 中国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与调整思路

  一 政府职能的含义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演变

   (一)自由竞争时期

   (二)1929年大萧条后的全面干预阶段

   (三)“滞胀”之后的适度调整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一)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的原则

    1.弥补市场失效原则

    2.比较效率原则

    3.相对发展原则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1.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

    2.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维持市场秩序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3.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又一重要职能

    5.政府要为社会当家理财

    6.协调对外经济关系

  四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1.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3.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市场经济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解读*

  一 引论

  二 案例背景:就业矛盾尖锐条件下的特殊产业选择

   1.自然资源匮乏,不足于提供充分就业机会

   2.人口增长率较快,劳动力过剩现象显著

   3.非农产业不发达,劳动力需求非常有限

  三 劳务输出组织过程

  四 制度分析与评价

   1.短期效应

   2.长期效应

  五 结语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公信力探究

  一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二 进化博弈理论及其对非合作博弈理论的超越

  三 透过进化博弈视角分析政府公信力的构建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和安全管制职能

  一 健康和安全管制:现代市场经济中日益重要的政府职能

   (一)政府管制及其分类

   (二)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职能的兴起

  二 健康和安全管制职能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职能的传统解释:内部性市场失灵

   (二)健康和安全管制职能的新解释

    1.人的生命有巨大的外部效应,而不可能由市场交易来估价

    2.从哲学和社会学来看,人的健康和生命是无价的,因而是不可能由市场价格机制配置的

  三 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职能的边界

   (一)正确界定健康和安全管制职能的边界

   (二)健康和安全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论市场经济中政府社会分配的责任困境

  一 社会转型与政府社会分配责任的演变

  二 市场经济中政府社会分配的责任困境

   1.自身分配与社会分配的责任困境

   2.市场分配与政府分配的责任困境

   3.政治与经济角色的分配责任困境

  三 市场经济中政府社会分配责任困境的破解

   1.规范自身分配,遏制权力腐败

   2.透明公共财政,实行民主理财

   3.完善市场分配,提供有序斗争

   4.着眼底线公平,实施积极福利

   5.培养分配共识,增强长期预期

 浅议政府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联产承包制后政府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作用的变化

  二 “一事一议”制度及其缺陷

   1.“一事一议”制度很难实现“林达尔均衡”

   2.“一事一议”制度在实践中遭遇尴尬

  三 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1.中央政府应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省级政府应承担农村地区公共道路、供电、供气、失业、养老保险和救济等公益事业发展的任务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的政府缺位及对策研究

  一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政府缺位的现状分析

   1.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2.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健康需要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5.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也较为滞后

  二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政府缺位的原因分析

   1.政府行为目的的片面性以及不合理的“政绩观”,是导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

   2.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是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3.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的供需结构失调,是导致公共资源浪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效率低下的体制性原因

   4.社会事业发展主体和渠道的单一,是影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约束原因

   5.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筹措、使用和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是公共资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改变政府职责不清、界限模糊状况,建立起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责任机制

   2.改变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事业发展机制

   3.改革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决策程序,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的公共事业发展机制

   4.改革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筹资制度,建立筹资主体的多元化机制

   5.改变农村公共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混乱局面,建立起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

 农地制度安排的缺失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 农地制度安排

  二 运行效应分析

  三 问题和焦点

  四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财政政策取向

  一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

   2.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客观要求

   3.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二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呼唤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完善

   1.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2.城乡间公共服务供给相差悬殊

   3.地区间公共服务供给极不平衡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投入

   2.明确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体制

   3.构建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财政运行状况:评价与对策

  一 宏观视角的财政运行状况评价

  二 中观视角的财政运行状况评价

  三 微观视角的财政运行状况评价

  四 改善中国财政运行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强化财政收支规模控制

    1.强化财政支出规模控制,提高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

    2.加快高科技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3.构建现代化的财政收入征管模式

   (二)着眼满足公共需要,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三)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1.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2.完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效率

    3.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投资

  一 地区比较

  二 城乡比较

  三 理论分析

   (一)模型的假设

   (二)模型的建立

    1.财政集权下的福利性地方公共品支出的最优结构

    2.财政分权体制下福利性地方公共品支出的最优结构

   (三)模型的结果

    1.对于富裕地区而言,无论是财政分权还是集权,都不会压缩福利性公共品投资

    2.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其会减少福利性地方公共品的投资

   (四)模型的分析

 论政府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一 引言

  二 劳资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

   1.博弈分析

   2.模型计算

  三 政府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分析

   1.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2.处理劳资纠纷,化解双方矛盾

   3.促进劳资双方集体谈判

  四 政府充分发挥有效作用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格执法,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

   2.制定集体谈判制度有关规则,积极推进三方协调机制的建立

   3.健全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有效职能,完善工会独立法人地位

 产业演化、产业规制与企业家才能配置

  一 引言

  二 企业家创新才能配置与政府产业规制良性互动的基本模型构建*

  三 企业家创新才能配置与政府产业规制良性互动基本模型的修正与扩展

  四 产业演化、企业家才能配置与政府产业规制良性互动的案例分析

  五 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一 民营经济与政府关系的定位

  二 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1.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职能错位

   2.政策环境不公,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仍然受到限制

   3.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融资制度亟待完善

   4.缺乏法律保护

   5.政府管理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

   6.为民营经济服务的系统不发达

  三 创新政府管理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政府应由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明确树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

   2.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政策

   3.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积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4.加强法制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5.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推动民营企业产业升级

   6.促进行业协会发展

 试论化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中的政府作为

  一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之原因分析

   (一)正规金融贷款难

   (二)民间金融合理但不合法

  二 当前政府化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措施及分析

   (一)中央政府政策支持

   (二)地方政府相应措施

  三 化解融资难:政府应该怎样作为

   (一)疏导:疏通渠道,造就开放的融资场所

   (二)引导:引导建制,建立公平的融资机制

   (三)指导:指导行为,培养健康的融资主体

 体制创新与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

  一 中国大都市区管治中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一)大都市区管治行政主体缺失

   (二)管治体系分工权限界定不明确、监督机制薄弱

   (三)政府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普遍

   (四)非政府组织独立性不强,公众参与度不高

  二 中国大都市区管治中政府理念创新

   (一)管治市场化

   (二)管治民主化

   (三)管治柔性化

   (四)管治信息化

   (五)管治“人本化”和“能本化”

  三 完善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体制创新思路探讨

   (一)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二)建立综合的或专门的跨区域行政组织以强化区域协调管理

   (三)搞好跨区域的大都市区区域规划

   (四)完善大都市区的空间分权

   (五)适时运用行政区划调整手段

   (六)重视公众参与,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1]〔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力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美〕尼古拉斯·施普尔伯:《国家职能的变迁》,杨俊峰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4]〔瑞典〕拉尔斯·马格努松主编《重商主义经济学》,王根蓓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63。

[6]〔美〕卡尔博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美〕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8]杨龙:《权力与市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1]潘新宇:《从早期冲突理论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滕建华、姜艳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公平》,《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期。

[3]郑京平:《我国的投资率为何居高难下?》,2006年5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4]格尔:《中国工资增幅远低于GDP,今年涨幅位全球之首》,中国网,2007年4月20日。

[5]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郑功成教授演讲录》,人民出版社,2005。

[6]许晓军:《中国工会的社会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7,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2007.

[1]Albert of alesina and nouriel roubini,Political Cycles in OECD Economies,NBER Working Paper No.W3478,1990.

[2]Brock Blomberg Gregory D.Hess Is the Political Business for Real?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working paper,00-16,2000.

[3]Block S.A.,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democratization,and economic reform:the case of Afric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2.

[4]Frey,Bruno S.Ramser,Hans-Jurgen,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A Commen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6.

[5]Jacob Rosenberg,Rationality and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The case of local government,Public Choice,1992.

[6]Lachler,Ulrich,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A Complementary Stud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8(2).

[7]Lawrence S.Davidson,Michele Fratianni and Jürgen Von Hagen,Testing the satisficing version of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1905-1984,Public Choice,1992.

[8]Linda Goncalves Veiga and Francisco José Veiga,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at the Municipal Level,JEL codes:H72,D72,D78.

[9]Rui Nuno Baleiras and Vasco Santos,Behavioral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Public Choice,2000(3).

[10]Soh,Byung Hee,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in Industrialized Democratic Countries,Kyklos,1986(1).

[11]GaramondSchuknecht,Ludger,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and Fisc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Kyklos,1996(2).

[12]杨龙:《西方新政治学的政治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3]黄力克:《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

[14]黄险峰:《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新发展》,《经济学家》2000年第2期。

[15]徐清海、李兰芝:《中国经济的政治周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6]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7]解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8]〔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朱善利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

[19]〔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

[20]崔友平等:《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1]洪银兴等:《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2]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3]王乃学:《宏观调控失效与微观基础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4]闻潜:《宏观调控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5]刘恒:《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形成机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6]樊纲,张晓晶:《怎么又过热了——新一轮宏观调控与经济波动分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7]胡鞍钢:《走向21世纪的十大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美〕莫里斯·博恩斯坦主编《东西方的经济计划》,周叔俊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2]〔美〕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4。

[3]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6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吴红雨:《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财经论丛》2003年第3期。

[5]刘欣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第16期。

[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7]张明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8]张明龙:《经济学新问题求解》,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

[5]何炼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6]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月15日)。

[1]雷成群:《从“市场失败”和“政府失败”看英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华商》2007年第22期。

[2]雷昆:《英国布莱尔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模式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6期。

[3]赵放:《放松规制与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日本研究》2001年第3期。

[4]刘贵鹏:《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从明治到昭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王晓峰:《美国和日本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6期。

[6]沈萍:《美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借鉴意义》,《消费导报》2008年第3期。

[7]汤国风、陈世香:《服务与竞争: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美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启示》,《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8]金明善:《从经济赶超到“赶超后”日本的经验与教训——评徐平“对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考察与研究”》,《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9]李丹阳:《两难抉择与政府职能转变》,《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10]陈素慧:《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1]张磊:《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探究》,《考试周刊》2008年第5期。

[12]李红艳:《行业协会发展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08年10月(中旬刊)。

[13]黄利程:《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2008年第2期。

[14]郑新立:《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4期。

[15]黄振华:《简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甘肃农业》2005年第8期。

[1]刘茂松:《反梯度推移发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贺卫:《寻租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4]刘晓路:《日本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2]乔根平:《建立三元经济的模型框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肖文海:《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Robin Mansell,2004,“Digital Opportunities And The Missing Link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7(3).

[5]Soete,L.1985,“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World Development,13(3).

[1]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

[2]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

[3]〔美〕萨拉·科诺里、阿里斯泰尔·曼洛:《公共部门经济学》,崔军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袁义才:《公共经济学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鲍文权、曾羽:《论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障碍》,《内江科技》2007年第2期。

[2]蔡放波:《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政府责任》,《美中公共管理》2004年第1期。

[3]何海兵:《公共服务市场化: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学术交流》2006年第4期。

[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张曙光:《减税应与增加社会发展支出并重》,2005年11月5日《上海证券报》。

[6]Kaufmann,D.,Kraay,A. and Zoido-Lobatón,P.(2000):“Governance Matters:from Measurements to Action”,Finance & Developmemt,June,pp.10-14.

[1]陈淮:《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2]粟勤:《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失灵”的特征与治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王扬铭:《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商业时代》2007年第29期。

[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贾丽虹:《外部性发生机制与市场缺失的关系新探》,《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2]刘笑平、雷定安:《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任保平、刘丽:《西方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第3期。

[4]孙鳌、陈雪梅:《政府外部性的政治经济学》,《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5]孙钰:《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及对策》,《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6]卫志民:《政府干预的理论与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文炳勋:《政府失灵理论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

[9]徐斌:《政府行为与双重外部效应》,《对中国资源超低定价的解释》《资源与产业》2006年第5期。

[10]徐桂华、杨定华:《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1]杨瑞龙:《外部效应与产权安排》,《经济学家》1995年第5期。

[12]曾国安、李稷文:《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的比较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3]张劲松:《论西方政府职能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4]钟建:《经济外部性与政府政策》,《科技资讯》2006年第27期。

[15]朱进:《外部性与政府干预行为》,《长江论坛》2003年第2期。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玬译,商务印书馆,1983。

[2]〔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皮吉·B.马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邓子平、邓力平译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4]卢洪友:《政府职能与财政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1]〔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译本),周师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411页。

[2]〔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

[4]韩竹林:《小政府大社会: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5]贺东航:《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6]金雁:《市场发育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范》,《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7]李禄胜:《宁南山区劳务输出的调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8]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9]张曙光:《经济制度的三角结构和三角替代》,《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10]赵冬梅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效率模型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6期。

[11]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12]Hicks,J.,1969,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Keyne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acmillan.

[1]〔美〕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2]〔美〕维斯库斯等:《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陈甬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程启智:《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1]贾康:《论分配问题上的政府责任与政策理性——从区分“公平”与“均平”说起》,《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2]岳彩申、胡元聪、杨丽梅:《“政府责任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张军、蒋维:《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2]贺爱琳:《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思考》,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年1月7日。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加速转型期的若干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7期。

[2]于长革:《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第2期。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4]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5]丁元竹:《把公平作为统筹发展的基本目标》,2004年7月28日《经济参考报》。

[6]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2003。

[7]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8]OECD,2006,“China in the global economy:Challenges for China’s public spending toward greater effectiveness and equity”.

[1]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66~76页。

[2]高培勇、温来成:《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4~6页。

[3]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26~232页。

[4]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第590~604页。

[5]李秉坤、陈文军:《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年2月。

[6]谭建立、闫俊斌:《论中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科学化及实现途径》,《现代财经》,2006年9月。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

[2]石庆寨:《非公经济中劳资关系博弈》,《理论建设》2007年第2期。

[3]崔向阳:《制度形成的博弈分析:一个理论框架》,《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龚六堂:《贴现因子、偏好和行为经济学》,《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8期。

[5]洪银兴:《合作博弈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6]任超锋、胡进军:《政府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4期。

[7]舒建玲:《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2期。

[8]程延园:《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思考》,2002年12月10日《中国劳动保障报》。

[9]陈恕祥、杨培雷:《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0]董保华:《论劳动争议处理中的“裁审关系”》,《中国劳动》2004年第3期。

[1]Baumol,William J.,1990,‘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5),893-921.

[2]〔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周洪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4]杨公朴、干春晖等:《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郑江淮等:《政府职能转型、产业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载刘志彪、郑江淮等:《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高鹤:《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载王振中主编《转型经济理论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7]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8]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刘志彪:《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和NVC的比较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10]曾世宏:《产业约束效应与转型期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9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卓元:《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3]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三十年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张开云:《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政府转型》,《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0期。

[5]王晓娟:《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公共管理体制转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

[1]〔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卢聪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5]延红梅:《民间金融:期盼走向阳光地带》,《中国金融》,2007年(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