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撰写人员
相关链接
附录
导言
导言
一 子女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的现状与所受影响
(一)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二)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
(三)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
(四)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
(五)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六)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代际关系
(七)留守老人的隔代监护
二 留守老人的应对策略与社会支持
(一)留守老人的应对策略
(二)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三 留守老人群体的多元性
(一)不同地区留守老人的差异
(二)不同性别留守老人的差异
(三)不同年龄段留守老人的差异
(四)不同婚姻状况留守老人的差异
(五)空巢与非空巢留守老人的差异
(六)是否隔代监护留守老人的差异
(七)不同居住安排留守老人的差异
四 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老人
(一)外出务工子女视角的留守老人
(二)留守妇女视角的留守老人
(三)留守儿童视角的留守老人
(四)非留守老人视角的留守老人
(五)其他角色视角的留守老人
五 专题讨论
(一)全球化技术与留守老人
(二)留守老人的互助与合作
(三)留守老人与贫困
(四)留守老人与疾病
(五)丧偶留守老人
(六)留守老人与宗教信仰
(七)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两难选择
(八)留守人口与社区公共空间
(九)留守人口社区支持的文化束缚
第一部分 研究介绍
1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1.子女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的现状与所受影响
2.留守老人的应对策略与社会支持
3.留守老人群体的多元性
4.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老人
5.与留守老人相关的专题讨论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特殊说明
1.相关概念的界定
2.特殊说明
(四)调查地点的选取
(五)研究样本与调查对象的选取
1.农村实地调查的样本情况与调查对象选取
2.城市调查的样本情况与调查对象选取
(六)分析单位与抽样方案
(七)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八)调查计划与成果提交
(九)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
2.试调查阶段
3.实地调查阶段
4.城市务工人员调查阶段
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及报告撰写阶段
(十)研究特色与创新
三 研究社区概况
(一)安徽省太湖县江塘乡毕岭村
(二)安徽省太湖县北中镇浮坵村
(三)河南省固始县洪埠乡大觉寺村
(四)河南省固始县郭陆滩镇太平村
(五)湖南省岳阳县长湖乡三友村
(六)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长坪村
(七)江西省永丰县古县镇龙陂村
(八)江西省永丰县八江乡高家村
(九)四川省青神县白果乡胡坝村
(十)四川省青神县汉阳镇红光村
2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进展回顾
二 国内研究进展回顾
(一)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
(二)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家庭养老观念和代际关系的变迁
(三)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的变动
(四)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留守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
1.经济供养
2.生活照料
3.精神慰藉
(五)留守老人与隔代监护
(六)留守老人与农业生产
(七)与留守老人相关的性别研究
(八)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
三 文献评述
第二部分 子女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的现状与所受影响
3 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一 留守老人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一)基本人口特征
1.地区分布
2.性别结构
3.年龄结构
4.受教育程度
5.婚姻状况
6.劳动参与状况
(二)家庭结构与居住状况
1.家庭结构
2.空巢状况
3.隔代监护状况
(三)留守老人本社区不同类型子女的外出与留下状况
1.留守老人不同居住安排子女的外出状况
2.留守老人不同分家类型子女的外出状况
3.留守老人不同关系子女的留下状况
4.留守老人不同性别子女的留下状况
二 非留守老人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一)地区分布
(二)性别结构
(三)年龄结构
(四)受教育程度
(五)婚姻状况
(六)劳动参与状况
三 留守老人样本外出务工子女的人口学特征
(一)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婚姻状况
(四)受教育程度
(五)流动范围
(六)行业类型
(七)年在外时间*和务工年限
四 留守老人的产生原因
(一)社会制度背景
(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
(三)家庭经济因素
(四)个人因素
五 结论
(一)相关群体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1.留守老人样本
2.非留守老人样本
3.外出子女样本
(二)农村老人的留守原因
4 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
一 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现状
(一)留守老人的家庭生活来源结构
1.八成左右的留守老人还通过从事农业或其他副业来进行自养,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不可忽视
2.外出子女是留守老人经济资源的主要供给主体,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的经济支持存在依赖
3.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覆盖面很小,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十分微弱
(二)留守老人的家庭支出结构
1.日常生活开支
2.医疗费用支出
3.生产性投入支出
4.人情往来支出
5.其他支出
(三)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
1.自己的劳动收入
2.子女的经济供养
(四)留守老人对子女经济供养的满意度
二 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
(一)对经济供养资源形式产生的影响
1.子女外出使主要的供养资源出现货币化趋势
2.子女外出使得代偿性供养资源——礼物日益普遍
(二)对留守老人家庭经济水平产生的影响
1.多数留守老人从外出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有所增加,但增加有限
2.部分子女外出后并未增加经济供养资源,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水平基本无影响
3.少数子女外出后减少了对留守老人供给的经济资源,甚至出现“赡养脱离”现象
4.一些隔代监护家庭出现了代际经济的逆向流动,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反而加重
(三)对留守老人经济生活质量的影响
1.对留守老人日常生活消费的影响
2.对留守老人居住条件的影响
3.对留守老人看病就医能力的影响
三 结论
(一)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现状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
5 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
一 留守老人的照料供给现状
(一)留守老人照料资源的供给结构
1.主体型照料供给者——老人自己及其配偶
2.辅助型照料供给者——未外出子女、其他亲属等亲缘关系网群体
3.边缘型照料供给者——邻居、同辈群体等社区成员
4.缺位型照料供给者——村集体及政府
(二)留守老人对生活照料现状的满意度
二 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
(一)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照料资源的影响
1.会改变留守老人的居住方式,增加代际间的空间距离,影响到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
2.大量女性劳动力的外出,导致留守老人的照料结构出现变动
3.会加重主要照料供给者的劳动负担,影响其提供照料的能力及照料质量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质量的影响
1.日常生活起居照料
2.疾病照料
(1)部分留守老人突发急病时不能及时就医
(2)部分留守老人的疾病看护出现缺失
3.日常生活扶助
4.安全保障
(1)留守老人更容易出现上当受骗、失窃等财产不安全事故
(2)留守老人更容易出现受欺负和意外伤害等人身不安全事故
三 结论
6 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
一 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
(一)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最直接的精神慰藉——回家探望
1.外出子女回家频率低,代际之间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2.外出子女在家停留时间少,与留守老人的相处短暂
(二)子女外出期间与留守老人的联系状况
1.打电话是代际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但并不能成为情感互动的有效途径
(1)电话联系的单向性
(2)多数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电话沟通相对频繁,但部分老人与子女的通话频率非常低
(3)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通话时间普遍非常短
(4)通话过程中情感交流的内容少
2.子女外出期间部分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毫无联系
(三)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1.子女的外出减少了与留守老人进行情感互动的机会
2.很多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担心增加对方的心理负担,不会主动倾诉烦恼与心事
3.“代沟”对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情感交流的阻碍
4.不少外出子女存在“重幼轻老”的价值取向,忽视了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
(四)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情感补偿
1.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补偿
2.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礼物补偿
3.外出子女接老人进城
二 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交往
(一)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1.留守老人的闲暇生活现状
2.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1)积极作用——增加留守老人精神消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2)消极影响——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限制其闲暇娱乐活动的参与
(二)留守老人的社会交往
1.留守老人的主要交往对象
2.留守老人与不同群体的交往特征
(1)留守老人与未外出子女等家庭成员的交往
(2)留守老人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3)留守老人与村干部及社区其他成员的交往
三 留守老人对子女外出的心理感受
(一)留守老人对子女外出务工的态度
1.留守老人希望子女“外出打工赚钱”的原因分析
2.留守老人希望子女“留在家中”的原因分析
(二)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的担忧
1.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安全的担忧
2.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健康的担忧
3.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能否挣到钱的担忧
4.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的其他担忧
(三)留守老人与子女进城生活的意愿
四 留守老人的心理状态
(一)留守老人的心理压力
1.留守老人心理压力的诱致性因素
2.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心理压力的影响
(二)留守老人的孤独感
(三)留守老人的安全感
(四)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1.留守老人的认知评价
2.留守老人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3.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五 结论
(一)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
(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交往
(三)留守老人对子女外出的心理感受
(四)留守老人的心理状态
7 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一 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现状与所受影响
(一)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
1.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状况
2.留守老人家庭的耕种面积
3.留守老人家庭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
(1)人手不够
(2)体力不足、搬运困难
(3)缺钱购买生产资料
4.留守老人家庭农忙时获得的帮助与支持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农业劳动负担的影响
1.半数留守老人的农活负担因子女外出务工而加重
2.部分留守老人的农活负担变化不大
3.少数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因子女外出务工而减少
二 留守老人的家务劳动负担现状与所受影响
(一)留守老人的家务劳动现状
1.多数留守老人只能靠配偶相互扶持或自我照料
2.照顾孙辈——留守老人的又一重家务负担
3.家务劳动方面获得的帮助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家务劳动负担的影响
1.近半数留守老人的家务劳动负担在子女外出后有所增加
2.近一半留守老人的家务劳动负担在子女外出后没有明显变化
3.少数留守老人的家务劳动负担因子女外出而减少
三 留守老人对目前劳动负担的自我评价
四 结论
8 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代际关系
一 子女外出务工与代际交换关系的变动
(一)子女外出与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
(二)子女外出与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
(三)子女外出与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
二 子女外出务工与代际权力关系的变动
(一)外出子女职业的非农化使得老年人掌握的传统权威性资源逐渐贬值
(二)子女外出后长期的代际分离削弱了老年人对子女的控制和约束能力
(三)子女外出后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使老年人的权力进一步向子女转移
三 子女外出务工与代际情感关系的变动
(一)子女的外出能化解或减少代际间的冲突与摩擦
(二)子女外出后代际之间会彼此思念和互相体谅
四 子女外出务工与代沟和“文化反哺”
五 结论
9 留守老人的隔代监护
一 隔代监护的原因与现状
(一)隔代监护的原因
(二)隔代监护的现状
1.隔代监护的普遍性
2.隔代监护的留守老人的特征
3.隔代监护的儿童特征
4.留守老人监护的孙辈数量
5.留守老人的隔代监护意愿
(1)自己继续照顾孙辈
(2)希望外出子女照料孙辈
(3)孩子的父母回来照顾孩子
二 隔代监护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一)隔代监护对留守老人的正面影响
1.孙辈的陪伴有利于消解留守老人的孤独感
2.有利于改善与外出子女的代际关系
(二)隔代监护对留守老人的负面影响
1.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2.增加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
3.有可能引发家庭矛盾
4.增加留守老人的心理压力
(1)对孙辈安全的担忧
(2)对孙辈生病的担忧
(3)对孙辈“不听话”的担忧
(4)其他方面
三 结论
第三部分 留守老人的应对策略与社会支持
10 留守老人的应对策略
一 经济困境及应对策略
(一)自养
(二)减少开支
(三)记账
(四)借钱
(五)“向子女要”
(六)制定赡养协议
(七)“给谁家带孩子,谁家就养我”
(八)积极争取与消极承受
二 生活照料困境及应对策略
(一)打电话求助
(二)请他人帮忙
(三)依靠孙辈
(四)加强安全戒备
三 精神需求困境及应对策略
(一)向他人倾诉
(二)给外出子女打电话
(三)积极参与闲暇活动
(四)信仰宗教
(五)主动监护孙辈
(六)饲养伴侣动物
四 劳动负担及应对策略
(一)雇工
(二)换工
(三)调整种植结构与方式
五 家庭矛盾及应对策略
(一)“一碗水端平”
(二)公开透明
(三)“少说心里话”
六 隔代监护困境及应对策略
(一)提高安全警惕
(二)向外出子女求援
(三)向他人寻求帮助
七 结论
11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一 家庭支持
(一)经济支持
(二)生活照料支持
1.配偶的照料支持
2.未外出子女的照料支持
3.其他家人的照料支持
(三)劳动支持
1.家务劳动支持
2.农业劳动支持
(四)情感性支持
1.配偶的情感支持
2.外出子女的情感支持
3.未外出子女的情感支持
4.其他家人的情感支持
二 社区支持
(一)社区成员对留守老人的支持
1.经济支持
2.生活照料支持
3.情感性支持
4.劳动支持
(二)社区组织对留守老人的支持
1.村委会支持
(1)经济支持
(2)生活照料支持
(3)情感性支持
(4)劳动支持
2.社区非正式组织支持
三 政府支持
(一)经济保障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五保供养制度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5.其他社会救助
(二)养老服务机构
(三)农村文化建设
四 其他社会支持
(一)商业保险
(二)慈善捐赠
(三)民办养老机构
(四)志愿服务
(五)其他支持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家庭支持
2.社区支持
3.政府支持
4.其他社会支持
(二)建议
1.家庭措施
2.社区措施
3.政府措施
4.其他社会措施
第四部分 留守老人群体的多元性
12 不同地区留守老人的差异
一 不同地区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一)受教育程度
(二)婚姻状况
(三)健康状况
(四)劳动参与状况
(五)空巢状况与家庭结构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一)经济供养
1.家庭生活来源结构
2.家庭支出结构
3.外出子女的经济供养水平
(二)生活照料
1.留守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照料的供给结构
2.留守老人的看病就医状况
3.留守老人的安全状况
(三)精神慰藉
1.外出子女回家探望状况
2.子女外出期间与留守老人的联系
3.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留守老人的心理状态
(1)孤独感
(2)安全感
(3)主观幸福感
(四)劳动负担
1.农业劳动负担
2.家务劳动负担
三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一)家庭支持
(二)社区支持
四 结论
(一)人口学特征方面
(二)经济供养方面
(三)生活照料方面
(四)精神慰藉方面
(五)劳动负担方面
(六)社会支持方面
13 不同性别留守老人的差异
一 不同性别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一)年龄结构
(二)受教育程度
(三)婚姻状况
(四)健康状况
(五)劳动能力与劳动参与状况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一)经济供养
1.女性留守老人对他人尤其是外出子女经济支持的依赖程度比男性高
2.女性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经济供养的满意度比男性高
(二)生活照料
1.女性留守老人的疾病照料缺失问题比男性更严重
2.女性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的安全隐患比男性高
(三)精神慰藉
1.女性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男性更单调
2.女性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更容易出现孤独感
3.女性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的安全感比男性低
4.女性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
(四)劳动负担
1.男性留守老人的农活负担更为沉重
2.女性留守老人的家务劳动负担更为沉重
三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一)家庭支持
1.经济支持
2.生活照料支持
3.情感性支持
4.劳动支持
(二)社区支持
四 结论
14 不同年龄段留守老人的差异
一 不同年龄段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一)受教育程度
(二)婚姻状况
(三)健康状况
(四)劳动能力与劳动参与状况
(五)空巢状况与家庭结构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一)经济供养
1.留守老人的家庭收入来源结构
2.留守老人的家庭支出结构
3.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经济供养的满意度
(二)生活照料
(三)精神慰藉
1.子女外出期间与留守老人的联系
2.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情感交流
3.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留守老人的心理感受
(1)心理压力
(2)孤独感
(3)安全感
(4)消极情绪
(四)劳动负担
1.农业劳动负担
2.家务劳动负担
三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一)家庭支持
(二)社区支持
四 结论
15 不同婚姻状况留守老人的差异
一 不同婚姻状况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一)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健康状况
(四)劳动能力与劳动参与状况
(五)空巢状况与家庭结构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一)经济供养
1.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结构
2.留守老人的家庭支出结构
(二)生活照料
1.日常生活起居照料
2.疾病照料
3.留守老人对生活照料的满意度
(三)精神慰藉
1.孤独感
2.安全感
3.消极情绪
(四)劳动负担
1.农业劳动负担
2.家务劳动负担
三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一)家庭支持
(二)社区支持
四 结论
(一)人口学特征方面
(二)经济供养方面
(三)生活照料方面
(四)精神慰藉方面
(五)劳动负担方面
(六)社会支持方面
16 空巢与非空巢留守老人的差异
一 空巢与非空巢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一)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婚姻状况
(四)健康状况
(五)劳动能力与劳动参与状况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一)经济供养
1.留守老人的家庭生活来源结构
2.留守老人的家庭支出结构
3.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
4.子女外出与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
(二)生活照料
1.日常生活起居照料
2.疾病照料
3.日常生活扶助
4.安全保障
(三)精神慰藉
1.孤独感
2.安全感
3.消极情绪
(四)劳动负担
1.农业生产负担
(1)农业生产参与状况与耕种面积
(2)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
(3)农忙时的应对策略
2.留守老人的家务劳动负担
三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四 结论
17 是否隔代监护留守老人的差异
一 是否隔代监护留守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一)年龄结构
(二)受教育程度
(三)婚姻状况
(四)健康状况
(五)劳动能力及劳动参与状况
(六)空巢状况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一)经济供养
1.家庭生活来源结构
2.家庭支出结构及孙辈教育费用
(二)生活照料
(三)精神慰藉
1.外出子女回家探望的情况
2.子女外出期间的代际联系
3.外出子女礼物的获取情况
4.留守老人的孤独感
(四)劳动负担
1.农业劳动负担
2.家务劳动负担
三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四 结论
18 不同居住安排留守老人的差异
一 不同居住安排留守老人的特征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一)生活照料
1.日常生活起居照料
2.日常生活扶助
3.疾病照料
(二)精神慰藉
1.孤独感
2.安全感
(三)劳动负担
1.农业劳动负担
(1)农业劳动参与状况
(2)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
(3)农忙时的应对策略
2.家务劳动负担
三 结论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老人
19 外出务工子女视角的留守老人
一 调查样本的特征
二 对留守老人群体的看法
三 对留守老人所受影响的看法
(一)经济供养
(二)生活照料
(三)精神慰藉
(四)劳动负担
(五)隔代监护
四 对留守老人的心理感受与看法
(一)对父母留守的心理感受
1.对留守父母的担忧
2.向父母倾诉心事的意愿
3.接父母进城的意愿
(二)关于父母对自己外出的心理感受的看法
1.父母对自己外出务工的态度
2.父母对自己在外的担忧
3.父母对礼物的期待
4.父母承担隔代监护的意愿
(三)对留守父母心理状态的看法
1.心理压力
2.孤独感
3.安全感
4.消极情绪
五 对留守父母现实需求的看法
(一)父母目前最大的生活需求
(二)可以提供的社会支持
六 结论
20 留守妇女视角的留守老人
一 对留守老人所受影响的看法
(一)经济供养
(二)生活照料
(三)精神慰藉
(四)劳动负担
二 对留守老人现实需求的看法
(一)留守老人的现实需求
(二)可以提供的社会支持
1.家庭支持
2.社区支持
3.政府支持
4.其他社会成员或组织团体
三 结论
21 留守儿童视角的留守老人
一 对留守老人所受影响的看法
(一)经济支持
(二)生活照料
(三)精神慰藉
(四)劳动负担
二 对留守老人社会支持需求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自己
(二)外出父母
(三)其他人
三 结论
22 非留守老人视角的留守老人
一 对留守老人所受影响的看法
(一)经济支持
(二)生活照料
(三)劳动负担
(四)精神慰藉
(五)代际关系
二 对留守老人现实需求的看法
三 对“留守”与“非留守”现状的认识
四 结论
23 其他角色视角的留守老人
一 未外出子女视角的留守老人
(一)对留守老人所受影响的看法
1.经济支持
2.生活照料
3.精神慰藉
4.劳动负担
(二)对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看法
1.家庭支持
2.社区支持
3.政府支持
4.其他社会支持
二 村干部视角的留守老人
三 民政部门视角的留守老人
四 结论
第六部分 专题讨论
24 全球化技术与留守老人
一 电话在留守老人生活中的作用
(一)在解决经济困难方面的作用
(二)在解决疾病照料问题方面的作用
(三)在解决农业生产困难方面的作用
(四)在解决监护困难方面的作用
(五)在应对紧急事件方面的作用
(六)在家庭决策方面的作用
(七)在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
二 留守老人在电话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老人的电话拥有率有待提高
(二)部分留守老人不掌握电话使用技能
(三)话费对留守老人电话使用的制约
(四)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电话沟通中的被动和边缘化地位
(五)留守老人容易通过电话上当受骗
三 结论与建议
25 留守老人的互助与合作
一 留守老人互助与合作的形式
(一)经济互助
(二)疾病照料
(三)劳动互助
(四)情感互济
(五)信息共享
(六)代管孙辈
二 对留守老人互助与合作方式的思考
三 结论
26 留守老人与贫困
一 留守老人与经济贫困
二 留守老人与文化贫困
(一)留守老人自身的文化贫困
(二)农村社区的文化贫困
三 留守老人与精神贫困
四 结论
27 留守老人与疾病
一 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
二 疾病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
(一)经济条件差、就医难
(二)患病后缺乏照料
(三)精神压力大、影响生活质量
三 留守老人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运作过程中的局限性
四 小结
28 丧偶留守老人
一 丧偶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
(一)家庭经济
(二)生活照料
(三)劳动负担
二 丧偶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
(一)与外出子女的联系与交流
(二)闲暇娱乐与社会交往
(三)心理状态
三 结论
29 留守老人与宗教信仰
一 留守老人信仰宗教的原因
二 宗教信仰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三 结论与思考
30 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两难选择
一 物质上的获得
二 精神上的需求
三 在物质与精神之间
四 小结
31 留守人口与社区公共空间
一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浅描
(一)茶馆
(二)商店
(三)街道
(四)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
二 公共空间对留守人口生活世界的影响
(一)提供了娱乐消遣的空间
(二)有利于情感性支持的获得
(三)促进信息的分享与交流
(四)建构社会关系网络和获得社会支持的平台
(五)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三 结论与建议
32 留守人口社区支持的文化束缚
一 留守人口的社区支持现状
二 束缚留守人口社区支持的文化因素
(一)“男女授受不亲”
(二)“养儿防老”
(三)“自力更生”
(四)面子观与人情观
(五)“家丑不可外扬”与“护短”
(六)利益优先
(七)村委会职能观
三 结论与思考
前言
1.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2。
3.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4.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基础的生成》,《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
5.曹海林:《村庄公共秩序: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天府新论》2005年第4期。
6.陈功:《我国的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成伟:《代际交换之正义》,《学术交流》2007年第4期。
8.崔榕:《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的调查与思考》,《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9.大卫·切尔:《家庭生活的社会学》,彭铟旎译,中华书局,2005。
10.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社会》2005年第5期。
11.邓伟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邓希泉《“代沟”的社会正功能》,《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13.丁文:《家庭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4.丁志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人口流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15.杜娟、杜夏:《乡城迁移对迁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
16.杜鹏、丁志宏、李全棉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17.杜鹏、李一男、王澎湖、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人口学刊》2007年第1期。
18.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9.樊改娟:《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问题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0.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21.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22.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3.龚维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变迁》,《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24.管爱华:《当代中国农民的合作伦理刍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5.桂世勋、倪波:《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研究》,《人口研究》1995年第6期。
26.郭平:《低保线,农家老人的生命线》,《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8期(中)。
27.郭昕:《城市化给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带来的新问题》,《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8.郭志刚:《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9.贺寨《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0.贺仲明:《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宗教缺席现象》,《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31.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2.黄光国、胡先缙:《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领导文萃》2005年第7期。
33.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34.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社会工作》2007年第3期。
35.李本公:《积极促进民办养老机构更好更快发展——长春市民办养老机构情况调研》,《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9期(中)。
36.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
37.李娟娟:《西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中的悖论及实施中的困境分析》,《理论导刊》2007年第4期。
38.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莫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9.李全棉:《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隔代家庭初探”——基于江西省波阳县的实地调查》,《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6期。
40.李小云、孙丽:《公共空间对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1.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2.李毅君:《饲养伴侣动物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有益》,《中国动物保健》2004年第5期。
43.李颖奕:《社区照顾中的志愿者:一种新的支持力量》,《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9期下。
44.李云虹:《隔代教育是一篇“大文章”》,《法律与生活》2006年第23期。
45.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东南学术》2005年第6期。
46.林美容:《信仰、仪式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3。
47.刘桂莉:《转型时期中国家庭的代际倾斜与代际交换》,2005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
48.刘立国:《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代际交换分析及其对父代生活质量的影响》,《南方人口》2004年第2期。
49.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1998年第3期。
50.刘燕:《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中华家教》2005年第12期。
51.刘玉春、邓美娇:《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成人教育》2005年第3期。
52.刘忠卫:《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原因之剖析》,《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53.卢乐珍:《隔代教育——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家庭教育》2004年第10期。
54.刘燕:《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中华家教》2005年第12期。
55.罗惠芳:《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现代护理》2006年第7期。
56.马洁:《流动与家庭——农民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研究综述》,《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7.孟军:《十种养老模式保障老人生活》,《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中)。
58.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9.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华龄出版社,2002。
60.穆光宗:《论人口素质和脱贫致富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61.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62.潘允康:《家庭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63.乔晓春等:《中国人的代际关系:今天的青年人和昨天的青年人》,《人口研究》1999第6期。
64.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人类工效学》2003年第1期。
65.宋健:《老年丧偶妇女的养老问题及其前瞻》,《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66.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
67.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
68.孙群、孙金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的几个问题探讨》,《医学与哲学》2007年第5期。
69.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0.孙晓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乡村医生处方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4期。
71.谭深:《家庭策略,还是个人自主?——农村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式的性别分析》,《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72.唐咏:《“候鸟型”老人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
73.陶立群:《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增刊。
74.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75.同钰莹:《亲情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76.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7.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社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78.王华丽:《农村地区老年人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卫生服务使用与精神卫生状况》,《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年第2期。
79.王洁:《丧偶老人的心理调适》,《解放军健康》2005年第3期。
80.王来华、约瑟夫·施耐德:《论老年人家庭照顾的类型和照顾中的家庭关系——项对老年人家庭照顾的“实地调查”》,《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81.王乐军:《315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2.王磊等:《关于丧偶老年人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5年第4期。
83.王澎湖、林伟、李一男:《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满意状况考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4.王萍、李树茁:《中国农村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变动研究》,《人口学刊》2007年第1期。
85.王全胜:《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初探》,《学习论坛》2007年第1期。
86.王申红:《基督教信仰与农民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以皖西北农村为个案研究》,《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7.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88.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9.邬沧萍:《老年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0.吴丹、蔡磊:《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高教研究》2005年第28期。
91.吴瑞君:《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3年第3期。
92.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3.吴雪、王克芳等:《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4年第3期。
94.夏小辉、张贝:《农村留守家庭与就近就业的经济布局》,《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95.谢慧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分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96.谢敏:《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建立探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97.行红芳:《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与需求满足》,《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98.徐明德:《信仰的含义及特征》,《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99.徐天天:《浅析“空巢老人”现象》,《南方论刊》2006年第12期。
100.许驰:《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职业圈》2007年第2期。
101.薛晓阳:《代沟及其文化溯源》,《前进》,1998年第2期。
102.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03.闫萍:《农村子女外流对父母经济供养状况的影响分析》,《西北人口》2007年第5期。
104.杨德才:《制度变迁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105.杨晋涛:《川西农村“称粮”习俗和亲子关系探讨》,《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106.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
107.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8.杨云彦等:《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
109.姚从容、余沪荣:《论人口乡城迁移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2期。
110.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111.余彪:《论农村中宗教与_建迷信的区别》,《江西蓝田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2.余德华、麻朝晖:《欠发达地区的精神贫困与精神脱贫思路探析》,《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13.余显亚:《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影响——对重庆市一村民小组的调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第6期。
114.苑丰、刘武芳:《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农民互助合作问题初探——以乡村治理与农民组织化为分析框架》,《甘肃农业》2005年第8期。
115.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理论思考》,《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5期。
116.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社会工作》2007年第2期。
117.张立:《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当今全球化的历史定位》,《理论月刊》2001年第11期。
118.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
119.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120.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8期。
121.张文娟、李树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122.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3期。
123.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厦门市个案的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24.张玉林:《儿女们能否“离土不离乡”?》,《小康生活》2006年第3期。
125.张再云、魏刚:《代际关系、价值观和家庭养老——关于家庭养老的文化解释》,《西北人口》2003年第1期。
126.郑青:《论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政策导向》,《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27.郑真真:《中国高龄老人丧偶和再婚的性别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128.钟水映:《土地的保障功能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上海),2004年10月。
129.钟真、简小鹰:《农村打工者与留守人员间的互动:意义、途径与成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30.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西北人口》2006年第1期。
131.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132.周平:《解读隔代教育》,《中华家教》2005年第1期。
133.周绍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134.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35.周祝平:《城市化加速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代际关系研究》,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36.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5期。
137.卓瑛:《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刍议》,《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138.Aboderin,Isabella (2004) ‘Modernisation and Ageing Theory Revisited:Current Explanations of Recent Developing World and Historical Western Shifts in Material Family Support for Older People’,Ageing & Society 24:29 - 50.
139.Asis,Maruja Milagros B.,Lita Domingo,John Knodel and Kalyani Mehta (1995)‘Living Arrangements in Four Asian Countrie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0 (1 - 2 ):145 - 162.
140.Baldassar,L. (2007) ‘Transnational families and aged care:the mobility of care and the migrancy of ageing’,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33,275 -97.
141.Chan,Angelique (1999)‘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geing in Asia’,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27 (2):1 - 8.
142.Chan,Angelique (2005)‘Formal and Informal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Transfers in South-Eastern Asia’,Report from United Nations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s,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Mexico City,August 2005.
143.Cruz,Thelma M. and Angelito S. Obcena (1991)‘Future Directions for Ageing Policy in Philippines’,In:Population Ageing in Asia,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Series No. 108 (Bangkok,ESCAP),pp. 54 -60.
144.Frankenberg,Elizabeth and Randall Kuhn(2001)‘Old-Age Support from Sons and Daughters:Bangladesh and Indonesia in Comparison’,Presented at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eetings,March 2001:Washington,DC.
145.Frankenberg,Elizabeth,Angelique Chan,and Mary Beth Ofstedal (2002)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Living Arrangements in Indonesia,Singapore,and Taiwan 1993-1999’,Population Studies 56:201 -213.
146.Gail Mummert(2007)‘Caring for the Yong and the elderly in Rural Mexico:A gendered and tran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family-state interface’,Pape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olicy Interventio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September 10-16,2007.
147.Helen B. Mitiades(2002)‘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an adult child’s emigration on non-immigrant Asian Indian elderly parent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7:33 - 55.
148.Henderson,Rita(2008)‘Aging Away:Immigrant Families,Elderly Care,Ethnography and Policy’,Anthropology in Action,Vo1. 14 Issue 1/2.
149.Hermalin,Albert I. (2002) ‘Aging in Asia:Facing the Crossroads’,pp 1 - 24 in Th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n Asia:A Four-Country Comparative Stud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50.Hugo,G.(2001)‘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n the Family in Indon - esia’,APN Workshop on Migration and the Family in a Globalizing World,Singapore.
151.Ikels,Charlotte,and Cynthia Beall (1993) Settling Accounts:The Intergenerational Contract in an Age of Reform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Post-Mao Era,Deborah David and Stevan Harrell,ed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52.Itzigsohn,Jose (1995) ‘Migrant Remittances,Labor Markets,and Household Strateg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ow-Income Household Strategies in the Caribbean Basin’,Social Forces 74 (2):633 -655.
153.Jamuna D.(1997)‘Stress dimensions among caregivers of the elderly’,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106:381 - 388.
154.John Giles,Ren Mu(2007)‘Decisions of Adult Children: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Demography,Volume 44 - Number 2.
155.John Knodel,Chanpen Saengtienchai (2007)‘Rural Parents with Urban Children: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igration for the Rural Elderly in Thailand’,Population,Space and Place 12:1-18,13,193-210.
156.Kreager,Philip(2006)‘Migration,Social Structure and Old-Age Support Networks:A Comparison of Three Indonesian Communities’,Ageing & Society 26:37 - 60.
157.Litwak E,Kulis S. (1987)‘Technology,proximity,and measures of kin support’,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649 - 661.
158.Macwan’gi M,Cliggett L and Alter G (1996)‘Consequenc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Zambia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ew Orleans,Louisiana,May 9-11.
159.Mason,Karen Oppenheim(1992)‘Family Change and Support of the Elderly in Asia:What Do We Know?’,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7(3):13 -32.
160.McCubbin,H. I.(1980)‘Family Stress and Coping:A Decade Review’,Journalof Marriage & Family,42(4),855 - 871.
161.Norman Long(2001)Development Sociology:Actor perspectives,Routledge,London.
162.Randall Kuhn(2001)‘The Impact of Nuclear Family and Individual Migration on the Elderly in Rural Bangladesh:A Qualitative Analysis’,Labor and Population Program Working Paper Series 01 -11,June.
163.Sen,Kasturi(1994)Ageing:Debates 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Social Policy,London,Zed Books Ltd.
164.Skeldon,Ronald (1999) Ageing of Rural Populations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Mahidol University Thailand.
165.Smith,Geoffrey C.(1998)‘Residential Separation and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lderly Parents and their Adult Children’,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2(3):368 -384.
166.Stark O,Bloom DE. (1985) ‘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173 - 178.
167.Stark O,Lucas REB. (1988)‘Migration,remittances,and the famil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6:465 -481.
168.Tan Poo Chang(1992),‘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s on Old-age Support in the ESCAP Region’,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Vol. 7 No. 2.
169.Toshiko Kaneda (2006) A Critical Window for Policymaking on Population Ag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170.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02)Population Ageing and Development:Social,Health and Gender Issues. UNFP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New York.
171.United Nations (2002) Report of the 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Madrid,8-12 April.
172.United Nations(2005)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4 Revision. UN.
173.Van Wey L.(2004)‘Altruistic and contractual remitta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migrants and households in rural Thailand’,Demography 41:739-756.
174.Velkoff,Victoria(2001)‘Living Arrangements and Well-being of the Older Population: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in Population Ageing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rsons:Critical Issues and Policy Responses,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Bulletin,Special Issue Nos. 42/43. New York:United Nations.
175.Vullnetari,J. and King,R.(2008)‘Does your Granny Eat Grass?’,On Mass Migration,Care Drain and the Fate of Older People in Rural Albania in Global Networks 8 (1)(in press).
176.Watkins,John F. and Richard Ulack (1991)‘Migration and Regional Population Aging in the Philippin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6 (4):383 -411.
177.Yuan,F.(1987)‘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hinese Elderly in Families and Society’,In J. H. Schulz and D. D. avis- Friedman(Eds.)Aging China:Family,Economics,and Government Policies in Transition,(pp.36-46),Washington D. C.
178.Zachary Zimmer et al.(2007)‘A Comparative Study of Migrant Interactions with Elderly Parents in Rural Cambodia and Thailand’,Presented at the 2007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nnual Meetings in New York,on March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