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8

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图书

Liu Xizai and his Aesthetic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SSAPID:101-8397-3083-36
ISBN:978-7-5097-1540-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上篇综合运用哲学、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的方法,阐释了刘熙载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和关于作家、作品、读者的论述,并通过对刘熙载与王国维、黑格尔、艾布拉姆斯的比较,揭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独到之处。下篇主要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辑录并注释刘熙载佚文11篇、佚诗7首,编定刘熙载年谱,考证刘熙载师友弟子。

相关信息

丛书名:扬泰文库·审美文化系列
作 者: 徐林祥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绪论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中的刘熙载

  绪论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中的刘熙载

   一 生平

    (一)早年求学

    (二)中年宦游

    (三)晚年讲学

   二 著述

    (一)《艺概》与《游艺约言》

    (二)《持志塾言》与《古桐书屋札记》

    (三)《四音定切》、《说文双声》与《说文叠韵》

    (四)《昨非集》与《制义书存》

   三 学思取向

    (一)正:德醇

    (二)通:学硕

    (三)实:力行

   四 刘熙载、龙门书院与近代变革

    (一)刘熙载与龙门书院

    (二)刘熙载与龙门弟子

   五 刘熙载研究述评

    (一)刘熙载生平的研究

    (二)刘熙载思想的研究

    (三)刘熙载文艺理论与创作的研究

     1.综合的研究

     2.诗歌理论的研究

     3.散文理论的研究

     4.书法理论的研究

     5.作家作品评论的研究

     6.文学艺术史思想的研究

     7.文艺批评方法的研究

     8.比较的研究

     9.文艺创作的研究

    (四)刘熙载语言学理论的研究

    (五)刘熙载文章学理论的研究

    (六)刘熙载与龙门书院的研究

 上编 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章 理论构架

   第一节 依“天”、“人”探索文艺本质

    一 “诗为天人之合”

     1.天之心

     2.人之心

     3.诗为天人之合

    二 “不一”与“一”相辅成文

     1.物一无文

     2.物无一则无文

     3.不一与一相辅成文

   第二节 据《周易》阐释文艺特点

    一 易象与审美形象

     1.观物取象

     2.立象尽意

     3.情景交融

    二 太极阴阳说与审美规律

     1.强化对立的美

     2.推崇统一的美

     3.重视美的发展

      (1)文之道,时为大

      (2)善用古者能变古

  第二章 文艺批评

   第一节 创作论

    一 诗品与人品

     1.人品

     2.诗品

     3.诗品出于人品

    二 创作主体

     1.理性情

     2.养气

     3.识与力

    三 创作原则

     1.中和为美

     2.词必己出

     3.天工清新

     4.不即不离

    四 创作技巧

     1.题旨

     2.章法

     3.字法句法

    五 创作风格

     1.品格与格式

     2.阳刚与阴柔

     3.清空与沉厚

     4.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

   第二节 作品论

    一 作品价值

     1.道

     2.艺

     3.艺者道之形

    二 作品体裁

     1.文章名类,莫不为艺

     2.尊体观与正变论

    三 作品语言

     1.修辞立其诚

     2.言内毕足与言外无穷

     3.用字在当

     4.陈言务去

   第三节 接受论

    一 接受主体

    二 鉴赏原则

     1.持己与持世

     2.颂其诗贵知其人

     3.论词莫先于品

     4.识曲宜听其真

    三 批评标准

     1.诗言志

     2.本色

     3.是与异

    四 批评方法

     1.历史的观照

     2.异同的比较

     3.对立与统一

     4.概括与举例

     5.继承与创新

  第三章 历史位置

   第一节 从刘熙载到王国维

    一 “观物”与“观我”

    二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 “隔”与“不隔”

   第二节 刘熙载与黑格尔之异同

    一 美学观点的相同

     1.对艺术美的限定

     2.关于内容与形式

     3.关于“整一”与“杂多”

    二 美学观点的差异

     1.审美理论形态的差异及原因

     2.艺术发展观的差异及分析

   第三节 刘熙载与艾布拉姆斯:是“日”,还是“灯”

    一 艾布拉姆斯的坐标与刘熙载的构架

    二 艾布拉姆斯的灯喻说与刘熙载的日喻说

   第四节 重新审视刘熙载

    一 基本特点

    二 历史地位

 下编 文与人:刘熙载佚诗文、年谱及师友弟子

  第四章 诗文辑佚并注

   第一节 诗

    一 为南樵跋黄鞠《吴下寻秋图》*

    二 为齐学裘《海天长啸图》题辞*

    三 为江湄题图绝句二首*

     其一

     其二

    四 为严芝楣《感蓼废吟图》题辞*

    五 知音同人叩此宫商法二首

     其一

     其二

   第二节 文

    一 学宫碑记*

    二 吴林传略*

    三 致陈鼐书*

    四 星野辨*

    五 《春秋朔闰日食考》序*

    六 为林昌彝《四臣表》题跋

    七 为齐学裘《化雨慈云图》题跋*

    八 为齐学裘《观瀑图》题跋*

    九 为齐学裘《见闻随笔》题跋*

    十 为吴大廷《读书随笔》题词*

    十一 机器开矿不用人力策*

  第五章 年谱

   第一节 早年求学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1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7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9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10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11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15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16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17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20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22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24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27岁

   第二节 中年宦游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32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33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34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35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36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37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38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39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40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41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42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43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44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45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46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47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48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49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50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51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52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53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54岁

   第三节 晚年讲学

    同治六年丁卯(1867)55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56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57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58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59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60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61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62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63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64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65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66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67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68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69岁

  第六章 师友弟子考

   第一节 师友

    A

     爱新觉罗·奕

    B

     边浴礼

     薄彭龄

    C

     陈广德

     陈兰彬

     陈澧

     陈鼐

     陈星灿

     成子清

    D

     丁取忠

     杜文澜

    F

     方濬颐

     方宗诚

     冯道立

     冯焌光

     符葆森

    G

     甘绍盘

     高文晋

     高心夔

     顾燕林

     郭嵩焘

    H

     韩弼元

     胡连耀

     胡林翼

     黄璟

     黄通理

     黄秩柄

    J

     贾履上

     江湄

     蒋超伯

     景一之

    L

     黎兆勋

     李杭

     李鸿裔

     李榕

     李善兰

     李兴锐

     李湛源

     李宗焘

     梁园棣

     廖纶

     林昌彝

     刘本忠

     刘瑞芬

     刘松龄

     刘师陆

     刘遵海

     龙汝霖

     龙湛霖

     隆吾怡

    M

     莫祥芝

     莫友芝

    N

     钮福保

    Q

     齐学裘

     强汝询

     强汝谌

     乔震远

     秦云

    R

     戎荣光

    S

     沈秉成

     沈铦

     宋晋

     宋庆云

    T

     涂宗瀛

    W

     万芸卿

     王金相

     王闿运

     王西莲

     魏源

     文毓

     翁同龢

     倭仁

     吴大廷

     吴坤修

     吴汝纶

    X

     萧穆

     解康伯

     解如森

     徐润

     徐澍

     徐宗勉

     徐志导

    Y

     严潆

     阎敬铭

     杨葆光

     杨长年

     杨一丈

     姚继声

     叶云岩

     应宝时

     俞樾

     袁青云

    Z

     曾国藩

     查咸勤

     张亮基

     张佺

     张世准

     张璲

     张文虎

     赵树吉

     锺文蒸

     朱麟祺

     朱枏

     宗裕昆

     邹伯奇

   第二节 弟子

    A

     艾承禧

    C

     陈容民

     陈维祺

     陈宗侃

     陈宗彝

    D

     丁兴民

    F

     范本礼

     范当世

     费崇朱

    G

     葛士濬

     顾锡爵

     顾锡祥

    H

     何瑾

     胡传

     胡洪安

     胡季石

     胡适

     黄恩煦

     黄晋

     黄绍昌

    K

     蒯光典

    L

     李平书

     刘循程

     刘彝程

     刘韵琴

     刘展程

     刘尊程

     陆世维

     鹿传霖

    P

     浦昌言

    Q

     祁兆熙

     钱炳奎

     秦赞尧

     瞿庆贤

    S

     沈成浩

     沈恩孚

     沈莲

     沈祥龙

     苏绍基

     孙点

     孙照

    T

     童宝善

    W

     汪人骥

     吴绍箕

     吴嵩泰

     吴同甲

    X

     夏如椿

     项文瑞

     徐基德

    Y

     姚文栋

     姚文枏

     叶景沄

     袁昶

     袁康

     袁希涛

    Z

     张焕纶

     张玉熙

     章耒

     赵履福

     朱昌鼎

     朱树新

     朱树滋

     宗怀荃

     宗廷辅

 附录 刘熙载研究资料索引

  附录 刘熙载研究资料索引*

   一 原著(含点校、笺注、译著、佚文、墨迹)

   二 史料(含传记、笔记、年谱)

   三 研究著作(含专著、有专门章节的著作、有专门词条的工具书)

   四 研究论文(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六部分)

    (一)中国大陆

     1.报刊论文

      1918

      1935

      1940

      1941

      1946

      1962

      1964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3.会议论文

      相关会议论文

    (二)中国台湾香港

     1.期刊论文

      1986

      1990

      1991

      1993

      1994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6

      2009

     2.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3.会议论文

    (三)日本

    (四)韩国

    (五)新加坡

    (六)美国

 《扬泰文库》总序

 后记

刘熙载著,王国安标点《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刘熙载著,王大亨、欧阳恒忠签注《刘熙载书概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1990。

刘熙载著,徐中玉、萧华荣校点《刘熙载论艺六种》,巴蜀书社,1990。

刘熙载著,金学智评注《书概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刘熙载著,邓云、李家才、黄伦生、李民胜注译《词曲概·经义概注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刘熙载著,孙原平选注《刘熙载书法论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刘熙载著,刘立人、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刘熙载著,薛正兴点校《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英杰监修,钱振伦等纂《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刊本。

应宝时修,俞樾纂《同治上海县志》,同治十一年重修,光绪八年刊本。

博润修,姚光发等撰《光绪松江府续志》,光绪十年刊本。

吴馨等修,姚文枏纂《民国上海县续志》,民国7年刊本。

李恭简修,魏儁、任乃赓纂《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民国33年铅印本。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克敬撰《儒林琐记》,岳麓书社,1983。

王韬撰《瀛壖杂志》,台北广文书局,1969。

缪荃孙纂录《续碑传集》,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诸可宝纂录《畴人传三编》,光绪十二年刻本。

黄嗣东辑《道学渊源录》,民国19年刻本。

徐世昌等编纂《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

姚永朴撰《旧闻随笔》,黄山书社,1989。

杨逸撰《海上墨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朱汝珍辑《词林辑略》,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1986。

李放纂《皇清书史》,台北明文书局,1985。

支伟成撰《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齐学裘《劫余诗选》,同治八年天空海阔之居刻本。

齐学裘撰《见闻随笔》,同治十年天空海阔之居刻本。

林昌彝撰《海天琴思录·海天琴思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林昌彝撰《林昌彝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倭仁撰《倭文端公(艮斋)遗书》,文海出版社,1968。

张文虎撰《覆瓿集》,同治光绪间刻本。

张文虎撰《张文虎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陈澧撰《东塾集》,光绪十八年刻本。

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书信》,岳麓书社,1994。

曾国藩撰《曾国藩日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王闿运撰《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2008。

方濬颐撰《二知轩文存》,文海出版社,1970。

莫友芝撰《莫友芝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张剑撰《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

杜春和、耿来金编《胡林翼未刊往来函稿》,岳麓书社,1989。

方宗诚撰《柏堂师友言行记》,文海出版社,1968。

方宗诚撰《柏堂集后编》光绪八年刻本。

方宗诚撰《柏堂集外编》光绪十年刻本。

郭嵩焘撰《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983。

俞樾撰《春在堂全集》,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韩弼元撰《翠岩室文稿仅存》,光绪间刻本。

韩弼元撰《翠岩室诗钞》,光绪间刻本。

吴大廷撰《清吴桐云先生大廷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李兴锐撰《李兴锐日记》,中华书局,1987。

翁同龢撰《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9~1998。

谭献撰《复堂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慈铭撰《越缦堂日记》,扬州广陵书社,2004。

萧穆撰《敬孚类稿》,黄山书社,1992。

胡传撰《钝夫年谱》,《胡适文集》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胡传撰《台湾日记与稟启》,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1。

刘彝程撰《简易庵算稿》,光绪庚子冬制造局锓板,南京图书馆藏本。

袁昶撰《浙西村人初集》,光绪间避舍葢公堂刻本。

袁昶撰《安般簃诗续钞》,光绪庚寅刻本。

袁昶撰《于湖小集》,光绪间水明楼刻本。

沈祥龙撰《乐志簃文录》四卷,光绪庚子冬文墨斋写刻本。

沈祥龙撰《乐志簃笔记》四卷,光绪辛丑春锓云间沈氏刻本。

沈祥龙撰《乐志簃诗词录》七卷,光绪庚子仲夏之月开雕本。

陈宗彝撰《龙门书院日记》2册,《龙门书院读书日记》21册,《龙门书院行事日记》22册,《龙门书院日程》2册,《制义文》1册,共48册,同治七年(1868)至光绪六年(1880),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宗廷辅撰《龙门书院行事读书日记》,同治七年,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孙点撰《梦梅华馆日记》25册,光绪三年十月至十六年八月,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孙点撰《梦梅华馆留海上龙门书院书籍文件》,光绪三十一年,南京图书馆藏稿本。

葛士濬撰《皇朝经世文续编》,上海久敬斋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李平书撰《李平书七十自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范当世撰《范伯子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郑观应撰,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李详撰《李审言文集》上下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沈恩孚撰《沈信卿先生文集》,上海图书馆藏民国铅印本。

刘韵琴撰《韵琴诗词》,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胡适撰《胡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柳诒征撰《江苏书院志初稿》,中国历代书院志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续定上海龙门书院课程章程》,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

《融斋精舍续议改添章程》,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

《广方言馆全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朱保炯、谢沛霖撰《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上海市文史馆编《上海地方史资料》(四),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刘勰著《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钟嵘著《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韩愈著《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白居易著《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邵雍著《观物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敦颐著《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

张载著《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苏轼著《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苏轼著《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

陆九渊著《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吴讷著《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徐师曾著《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李贽著《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

李渔著《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王夫之著《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王夫之著《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朱彝尊著《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沈德潜著《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姚鼐著《惜抱轩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

林昌彝著《射鹰楼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谢章铤著《赌棋山庄全集》,文海出版社,1975。

冯煦著《蒿庵论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沈曾植著《海日楼札丛》,中华书局,1962。

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王国维著《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

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气中著《刘熙载和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徐林祥主编《刘熙载美学思想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董运庭著《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重庆出版社,2000。

韩烈文著《刘熙载〈艺概〉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

钱钟书著《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涂途《西方美学史概观》,漓江出版社,1984。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1985。

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

黄保贞、成复旺、蔡钟翔著《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

敏泽著《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

叶维廉著《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

黄霖著《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方智范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田汉云著《中国近代经学史》,三秦出版社,1996。

宗廷虎、李金芩著《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佛雏著《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徐林祥著《中国美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蒋寅著《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吴文俊主编《中国数学史大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

梁元生著《上海道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朱良志编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舜徽著《清代扬州学记》,广陵书社,2004。

蒋寅著《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

杨晋龙主编《清代扬州学术》,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

熊月之主编《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

徐雁平著《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张法著《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日〕相川铁崖评释《劉熙載の人物とその書論——游藝約言評釋》,日本文化书房博文社,昭和49年(1974)。

〔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日〕遍照金刚著,周维德校点《文镜秘府论》,人民出版社,1980。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德〕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74。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三联书店,1954。

〔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

〔德〕雅斯贝尔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

〔日〕冈千仞著,张明杰整理《观光记游·观光续记·观光记草》,中华书局,2009。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刘若愚著,田守趄、饶暑光译《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美〕芮玛丽著,房德邻译《同治中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李长之:《刘熙载的生平及其思想》,《青年界》(新)第1卷第4期(1946年4月)。

佛雏:《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江海学刊》1962年第3期。

邱世友:《刘熙载的词品说》,《学术研究》1964年第1期。

王世德:《刘熙载〈艺概〉中辩证的美学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徐振辉:《〈艺概〉的文学比较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陶型传:《“物一无文”和“物无一则无文”——〈艺概〉的审美方法论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陶型传:《艺术创造中的对立强化规律——刘熙载的审美方法论之二》,《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4期。

陆炜:《刘熙载论诗品与人品》,《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1期。

敏泽:《刘熙载及其〈艺概〉》,《形象·意象·情感》,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

徐林祥:《论〈周易〉哲学对刘熙载美学思想的影响》,《西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

陈德礼:《刘熙载的〈艺概〉及其辩证审美观》,《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佛雏:《刘融斋与王静安——两家诗说比较札记》,《扬州学派研究》,扬州师院学报编辑部1987年。

李德仁:《刘熙载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徐林祥:《论黑格尔与刘熙载美学思想的异同》,《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郭延礼:《论刘熙载文学批评的特色》,《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周锋:《论刘熙载文学思想的儒家倾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孙维城:《〈艺概〉对〈人间词话〉的直接启迪——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精神》,《文艺研究》1996年第3期。

邓军海:《刘熙载论物我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徐林祥:《台湾香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李清良:《从〈艺概〉看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叶当前:《论〈艺概〉的文艺批评方法》,《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2 期。

邓军海:《〈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孙士聪、黄文祥:《刘熙载“日喻说”及其现代阐释》,《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第5期。

张维昭:《论刘熙载文学思想的儒道互补》,《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詹志和:《好借禅机悟“文诀”——佛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观的影响浸润》,《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第5期。

徐林祥编《刘熙载年谱简编》,见《扬州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

杨抱朴:《刘熙载年谱》,《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至2008年第3期。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四川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孙士聪:《〈艺概〉文体思想研究》,苏州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曹静:《刘熙载研究》,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姚振黎:《自刘熙载〈文概〉论韩文之义法》,《孔孟月刊》第25卷第10期(1986年7月28日)。

包根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学源流论探析》,“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第四届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3月)。

包根弟:《〈词概〉创作法则论》,“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第五届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3月)。

包根弟:《〈艺概·词曲概〉词学创作主体论》,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辅仁大学国文学报》第14集(1999年3月)。

包根弟:《〈词概〉创作技巧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私立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纪念许世瑛先生九十冥诞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4月)。

龚鹏程:《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发微》,胡晓真主编《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中国文哲专刊第18辑,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2001年6月)。

包根弟:《刘熙载〈词概〉风格论探析》,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辅仁大学国文学报》第17期(2001年11月)。

林玫仪:《晚清词论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79)。

伍慧珠:《刘熙载词论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及文学学部哲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刘鉴毅:《刘熙载〈艺概·书概〉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

赵敏俐:《十九世纪末古典文学研究态势的历史回顾》,《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张敏:《晚清上海地区学术史述论》,《史林》1997年第3期。

霍有光:《西安交大馆藏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概貌及其价值》,《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张敏:《略论姚文栋边防思想及实践》,《史林》1999年第2期。

周振鹤:《晚清上海书院西学与儒学教育的进退》,《华东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周勋初:《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钱剑平:《〈人间词话〉“境界”说新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

郁沅:《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张笃勤:《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缺失》,200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

易惠莉:《中日知识界交流实录——冈千仞与上海书院士子的笔话》,《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6期。

陈传才:《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1期。

李平、孙老虎:《〈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陈炎:《走出“失范”与“失语”的中国美学和文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张艳:《略论“同治中兴”清政府书院重建政策》,《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第3期。

易惠莉:《同光年间上海本邑绅士的生活的价值取向——以张焕纶为主要考察对象》,《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3~4期。

相川政行:《劉煕載の書論にみる「分數」の用語についての考察(そのⅠ)》,《第17回全日本書寫道教育研究會北海道大會紀要》(1976)。

相川政行:《劉煕載の書論にみる「分數」の用語についての考察(そのⅡ)》,《第18回全日本書寫道教育研究會滋賀大會研究集錄》(1977)。

Barry Keenan,Fourteen Lung-men Academy in Shanghai and the Expansion of Kiangsu’s Educated Elite,1865-1911;Benjamin A.Elman & Alexander Woodside ed,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1600-190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