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6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14年第1期 总第7期图书

Studies on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2014 Number1, Volume7)

SSAPID:101-8396-1965-83
ISBN:978-7-5097-686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连续出版的研究集刊,集中反映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袁易明
编 辑:颜林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学术委员会

 编委会

 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

 论深化改革中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关键性作用

  一 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二 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四个重要方面

   (一)深化改革政府及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变投资政府为“守夜人”政府

   (二)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变政府财政为公共财政

   (三)深化改革政府调控方式,变权威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四)深化改革教育制度,变应试教育为现代大学制度

  三 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共筑“中国梦”

 中国增长模式转变中的深圳经济

  一 引言

  二 深圳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

  三 深圳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 结论

 越南坚江省富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机遇与经验

  一 富国县的基本状况

   (一)地理和交通

   (二)气候和资源

  二 富国经济特区的建立

   (一)建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

    1.富国县自身的发展实践

    2.发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二)建立经济特区的可行性

   (三)富国经济特区的成立

  三 富国经济特区的成就和挑战

   (一)富国经济特区的优势和成就

   (二)富国经济特区面临的挑战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交通条件有待改善

    3.优惠政策有待发展

    4.地缘政治有潜在风险

  四 富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实行特殊的管理机制

    2.建立经济特区的益处

    3.吸引投资的方向

   (二)对富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展望

   (三)对富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对国民大会制定富国经济特区法律的建议

    2.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吸引投资及经济特区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经验

  一 基于产业集群吸引投资

  二 基础设施发展

  三 结论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转型能力研究*

  一 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演变动态

  二 产业转型能力的定量测度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数据来源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分析过程与结果

   (三)分析结论

  三 经济特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实施产业差异发展战略,推动特区产业高级化

   (二)摈弃速度理念,坚定升级主线,培育特区产业转型力量

 经济特区转型与中国模式研究*

  一 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历史回眸

   (一)世界经济特区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

    2.成长时期

    3.大发展时期

    4.高级化发展时期

   (二)世界经济特区分类

    1.贸易型

    2.出口加工型

    3.综合型

    4.科技型

  二 中国传统经济特区创办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其困境

   (二)国内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创办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三 新时期中国经济特区转型

   (一)传统经济特区的功能定位

    1.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2.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3.经济特区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桥梁

    4.经济特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功能转换

  四 转型时期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如何协调发展

   (一)转型时期经济特区的功能转换

    1.经济特区的形式演进

    2.经济特区的功能转换

   (二)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特区极化作用的负效应明显

    2.“飞地”型特区出现的概率增加

    3.地方利益的竞争加剧特区的极化效应

    4.分割的地区市场阻碍特区的扩散效应

   (三)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考

    1.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

    2.加快政府角色转换与职能创新

    3.设立经济特区应以比较优势为首要原则

    4.完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间的合作机制

  五 经济特区发展模式

   (一)模式的内涵

   (二)经济特区模式

   (三)经济特区的作用机理

    1.经济特区的极化效应

    2.经济特区的扩散效应

  六 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

   (一)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

   (二)经济特区的作用机理是中国模式形成的原动力

   (三)经济特区创造中国模式

   (四)经济特区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实质一致

   (五)经济特区推动中国模式的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新常态”路径研究

  一 “新常态”主旨内容梳理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深圳经济特区“新常态”的经济逻辑分析

   (一)深圳经济特区历史演进逻辑分析

   (二)深圳经济特区经济转型逻辑分析

   (三)深圳经济特区制度变迁逻辑分析

  三 深圳经济特区“新常态”的路径选择

   (一)深圳两阶段三层次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深圳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保持一个合理区间的路径选择

   (三)深圳市场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

 实现“外向型”向“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一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二 形成当代开放格局的新领域

  三 塑造经济发展运作的新模式

  四 达成创新体制目标,谋划融入世界格局的新方式

  五 总结

 深圳银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一 推动深圳银行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一)经济增长趋势改变

   (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

   (三)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改变

    1.进入银行业的壁垒将会大大减少

    2.竞争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存贷款利率决定权将尽可能交还市场

    4.优胜劣汰是银行业竞争的结果

   (四)经营环境改变

    1.低成本经营时代宣告结束

    2.高收费时代宣告结束

  二 推动深圳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

   (一)扩大规模与追求利润同步增长并重

    1.从搭建金融活动舞台中拓展盈利空间

    2.从经济转型中拓展盈利空间

    3.从民营银行开放中拓展盈利空间

    4.从混业经营中拓展盈利空间

    5.从中间业务中拓展盈利空间

    6.从个人金融业务中拓展盈利空间

    7.从特色经营中拓展盈利空间

   (二)扩大规模与控制风险并重

    1.要把影子银行业务的无序扩张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

    2.要把健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

   (三)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

    1.把资产证券化作为盘活信贷资产存量的重要杠杆

    2.积极搭建便利不良信贷资产流转的舞台

   (四)传统金融与创新金融并重

    1.传统平台与创新平台并重

    2.传统销售渠道与创新销售渠道并重

    3.传统金融产品与创新金融产品并重

    4.传统金融服务与创新金融服务并重

    5.对传统数据的依赖与对创新数据的依赖并重

    6.对传统技术的依赖与对创新技术的依赖并重

   (五)大企业金融与小企业金融并重

    1.拓展小企业金融业务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2.拓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应多管齐下

   (六)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并重

    1.间接金融地位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

    2.直接金融的“蛋糕”照样可以被银行分享

   (七)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并重

    1.银行业必须拥抱互联网

    2.鼓励互联网向银行业渗透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 国外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四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生物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有待加强

   (二)新药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三)CRO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拓展

  五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源头创新能力

   (二)拓展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完善生物医药CRO企业的成长环境

   (四)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布局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东省碳强度情景分析

  一 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确定系统边界

    1.能源子系统

    2.经济子系统

    3.人口子系统

    4.碳排放子系统

   (二)制作因果回路图

   (三)制作存量流量图

   (四)模型方程式

   (五)模型假设

   (六)有效性检验

  二 碳强度情景分析

  三 政策建议

   1.有效调整人口水平

   2.提升产业水平

   3.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利用效率

   4.增加碳汇

   5.普及宣传低碳理念

 广东省区域发展态势及布局策略研究*

  一 引言

  二 广东经济增长的潜力源:粤东西北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需求不足伴随着产业竞争

   (二)国内形势的发展:老龄化与工业化进程推进

   (三)与江浙的比较:广东没有更多的发展优势

   (四)粤东西北战略地位凸显:广东未来发展潜力源

  三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一)广东经济高度集中在珠三角,近年来经济略微扩散

   (二)基于生产要素的广东四大区域的比较

  四 广东省区域产业发展态势

   (一)珠三角加快转型升级

   (二)低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分工配合

   (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

   (五)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制造业结构变化

   (六)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五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二)区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总结经验 分享智慧:首届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论坛研讨会综述

 Academic Committe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连续出版的研究集刊,集中反映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

[1]《深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统计局网站,2014年4月9日。

[2]《珠海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海市统计局网站,2014年3月28日。

[3]《汕头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网站,2014年3月25日。

[4]《厦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网站,2014年4月10日。

[5]《海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海南省统计局网站,2014年1月27日。

[6]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13)》,2013。

[2]安宇宏:《经济新常态》,《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6期。

[1]陶一桃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德勤:《2014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http://www.docin.com/p-897646095.html。

[3]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展望》,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2013年11月18日。

[2]闫莉主编《深圳科技年鉴(2013)》,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3。

[3]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剪影深圳生物产业》,《新产经》2009年第10期。

[4]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生物科技改变未来》,《新产经》2013年第8期。

[5]鲁力:《成长有困惑突围有章法》,《南方日报》2011年9月7日。

[6]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2009年9月16日。

[7]王亚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第7期。

[1]Barror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V98(5):pp.103-117.

[2]Im,Kzing So,M.Hashem Pesaran and Yongcheol Shin,“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5,V115:pp.53-74.

[3]John B.P.,“Growth-pole Strategies in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A Retrospective View,” Urban Studies,1999,36(7):pp.1195-1215.

[4]Lucas R.E.J.,“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1988,V22:pp.3-42.

[5]Levin A.C.,Lin C.J. Chu,“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Asymptotic and Finite Sample Properti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7,V108:pp.1-24.

[6]Roberta C. and Roberto C.,“Beyond Optimal City Size: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Urban Growth Patterns,” Urban Studies,2000,V37(9):pp.1479-1496.

[7]Williamson J.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2004,V13(4):pp.3-45.

[8]Yao Shuhie,“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 Spread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 Applied Economics,1999,V31:pp.1249-1264.

[9]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地理学报》1987年第2期。

[10]魏后凯:《区域开发理论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第1期。

[11]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

[12]陈志:《城市规模分布演变与扩展因素的相关分析——以湖北省为例》,《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13]杨上广、吴柏均:《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长三角经济增长与空间差异格局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1期。

[14]范金、严斌剑:《长三角都市圈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检验:1991~2005》,《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3期。

[15]曾光、周伟林:《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16]钱明霞:《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定量分析》,《商业研究》2006年第11期。

[17]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