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5

社会变革时代的民众居住方式图书

Living Ways for People in the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Structure

SSAPID:101-8395-2515-93
ISBN:978-7-5097-801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通过与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比较,揭示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最新状态及其变动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家庭结构的异同进行探讨,深入考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中国家庭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向做了尝试性预测。书中通过着力分析社会转型、人口转变过程中家庭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探询当代家庭演变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附录 调查问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第一章 绪言

  一 2000年以来与家庭结构有关的人口、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动

   (一)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全面显现

   (二)人口老龄化社会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流动加速、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四)住房状况进一步改善,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增加

  二 最近10年家庭结构研究综述

   (一)对家庭结构整体状况的研究

   (二)对城乡家庭结构的专项研究

   (三)对老年人口居住方式的研究

   (四)成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居住方式

   (五)人口流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研究

   (六)家庭结构变动趋向的理论研究

  三 本项研究的基本数据

   (一)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七省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调查”数据

  四 主要内容、分析重点和研究方法

   (一)本书主要内容

    1.中国目前家庭结构的总体状况

    2.当代家庭结构的区域比较分析

    3.老年人生存方式分析

    4.家庭结构与户主代位变动

    5.网络家庭状态

    6.家庭结构与“家际”关系

    7.原生家庭的维系和裂变

    8.中国家庭结构未来变动趋向预测

   (二)本书的研究重点

   (三)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1.以家庭户成员信息为基础识别家庭类型

    2.将截面数据与不同时期的普查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影响家庭结构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历程

    3.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对家庭结构最新变动的解释力

   (四)本项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城乡家庭结构总体变动分析

  一 2010年中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一)基本家庭结构

    1.全国总体

    2.城乡家庭结构差异

   (二)二级家庭结构

  二 家庭结构的人口视角

   (一)家庭基本类型的人口构成

   (二)二级家庭类型的人口构成

  三 有代表性家庭类型的变动及特征

   (一)三代直系家庭

   (二)夫妇核心家庭

   (三)标准核心家庭

   (四)单人户

  四 影响家庭结构的几种因素

   (一)人口流动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二)子女数量构成与家庭结构

   (三)老龄化程度提高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四)婚姻缔结及其维系与家庭结构

   (五)住房条件与家庭结构

  五 结语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本项研究的政策含义

    1.家庭小型化趋向下家庭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强

    2.改进制度,减少家庭成员地域分割

    3.制定政策措施,避免代际关系过度削弱或必要的关系资源缺失

   (三)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家庭结构的不足

 第三章 不同地区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分析

  一 基本说明

   (一)家庭结构区域比较及影响因素的理论认识

    1.制度因素

     (1)经济制度的影响

     (2)社会制度的影响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3.人口因素地区差别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区域比较研究的意义

   (三)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四)数据及研究方法

    1.数据

    2.区域单位设置

  二 基本家庭结构的地区差异及变动

   (一)城市

    1.2010年各地城市家庭结构特征分析

    2.2010年与2000年不同地区城市的家庭结构比较

   (二)农村

    1.2010年各地农村家庭结构特征分析

    2.2010年与2000年不同地区农村家庭结构比较

   (三)主要二级家庭类型地区比较

    1.城市二级家庭基本状态

    2.农村基本状况

   (四)不同地区家庭人口

    1.城市

    2.农村

  三 各地城乡之间家庭结构异同认识

   (一)2010年各地城乡主要家庭类型构成异同

   (二)2000年各地城乡主要家庭类型构成异同

  四 民族自治区主要民族之间家庭结构比较

   (一)民族自治区家庭结构的独特性

    1.城市

     2000年

     2010年

    2.农村

     2000年

     2010年

   (二)民族自治区主要民族人口构成

   (三)民族自治区主要民族之间基本家庭结构比较

    1.城市

     (1)总体状况

     (2)差异表现

    2.农村

     (1)总体状况

     (2)差异表现

   (四)几类主要二级家庭的考察

    1.城市

     (1)夫妇家庭

     (2)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

     (3)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

     (4)隔代家庭

    2.农村

     (1)夫妇家庭

     (2)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

     (3)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

     (4)隔代家庭

  五 不同地区家庭结构特征分析

   (一)不同地区家庭核心化水平及其变动比较

    1.城市

    2.农村

   (二)家庭极小化的地区比较

    1.城市

    2.农村

   (三)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构成

  六 不同地区家庭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家庭结构的关系

   (二)民俗的影响——以新婚当年居住方式为视角

    1.城市

    2.农村

   (三)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

    1.各地城市人口出生地差异对其居住方式的影响

     (1)出生地差异与夫妇家庭的关系(见图3-6)

     (2)出生地差异与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的关系(见图3-7)

     (3)出生地差异与单人户关系

     (4)城市外省出生者比例与三类主要家庭的关系

    2.农村家庭结构所受人口流动的影响

   (四)不同地区老龄化水平与家庭结构的关系

   (五)不同地区婴幼儿比例与主要家庭结构

  七 结语和讨论

   (一)基本结论

    1.不同地区家庭结构状态和变动

    2.各地城乡之间家庭结构的差异和趋同

    3.家庭结构的变动特征

    4.家庭结构的影响因素

     (1)不同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

     (2)民俗影响——以结婚当年居住方式为视角

     (3)人口迁移流动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4)老龄化水平

     (5)婴幼儿比例

   (二)讨论

 第四章 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一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理论、影响因素及文献说明

   (一)理论说明

    1.老年人居住类型

    2.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3.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和分居的长处和缺陷

   (二)当代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制约因素

    1.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及分家行为

    2.老年人自身因素

    3.亲子同地异地居住构成

    4.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

   (三)研究回顾

   (四)本章的数据基础

  二 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其变动

   (一)总体状况

    1.65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家庭类型及其变动

    2.老年人所生活的二级家庭类型

   (二)老年人生活家庭类型的城乡差异

  三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地区差异

   (一)城市老年人基本居住方式

    1.各地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趋同”认识

    2.各地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地区“差异”表现

     (1)2000年

     (2)2010年

    3.两个时期不同地区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动比较

   (二)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基本居住方式

    1.各地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的“趋同”认识

    2.各地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地区“差异”表现

     (1)2000年

     (2)2010年

    3.两个时期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动比较

  四 老年人个人特征、生活来源与居住方式的关系

   (一)不同年龄组老年人居住方式

   (二)不同性别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三)不同婚姻状态老年人的生存方式

   (四)城乡不同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居住方式

   (五)不同养老保障制度环境下老年人居住方式比较

  五 老龄化水平提高对家庭总体结构的影响

   (一)全国城乡家庭总体结构

   (二)城乡老龄化水平提高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六 结语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政府加强针对独居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建设

    2.社会和家庭成员应注意缓解独居老年人的孤寂情绪

 第五章 家庭结构与户主代位变动

  一 基本说明

   (一)户主确立的制度性规定

   (二)不同直系家庭可能担当户主之人

    1.直系家庭的基本类型

    2.直系家庭不同代际成员成为户主的可能性

     (1)三代直系家庭

     (2)二代直系家庭

    3.直系家庭不同户主代位家庭的功能

   (三)不同户主代位直系家庭研究

   (四)本章所使用的数据及其时代意义

    1.数据说明

    2.数据的时代含义

  二 城乡直系家庭户主代位及特征

   (一)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

    1.户主代位结构

    2.不同代位户主及其成员年龄构成

     (1)不同代位户主及其家庭成员平均年龄

     (2)年龄分布

    3.不同代位户主的性别构成

   (二)二代直系家庭户主

    1.城乡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

    2.不同代位户主年龄

     (1)不同代位户主及家庭成员平均年龄

     (2)不同代位户主年龄构成

    3.不同代位户主的性别构成

  三 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原因

   (一)不同代际成员在家庭中的作用对担当户主有直接影响

    1.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的原因

     (1)住房获得能力的作用

     (2)生存资料或收入的获得能力

     (3)对农村户主主导代位发生转换原因的认识

    2.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特征和变动原因

   (二)从养老功能上认识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

    1.三代直系家庭的养老功能

    2.二代直系家庭的养老功能

  四 结语与讨论

 第六章 网络家庭分析

  一 引言

   (一)网络家庭的概念与特征

   (二)网络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1.经济功能

    2.老年亲代的赡养

    3.实际支持

    4.情感支持

    5.社会交往功能

   (三)网络家庭关系研究

  二 当代网络家庭的构成及特征

   (一)网络家庭结构的理论分析

    1.网络家庭的构成要素

    2.网络家庭的基本结构

     (1)单系网络家庭结构

     (2)双系网络家庭结构

   (二)网络家庭与非网络家庭的比例

    1.两代网络家庭

     (1)第一代被访者网络家庭与非网络家庭的比例

     (2)第二代被访者两代网络家庭与非网络家庭比例

    2.三代网络家庭

   (三)网络家庭的存世代数

    1.第一代被访者网络家庭存世代数

    2.第二代被访者网络家庭存世代数

   (四)网络家庭内单元家庭特征

    1.单元家庭数

     (1)第一代被访者网络家庭

     (2)第二代被访者网络家庭

    2.单元家庭的地理分布

     (1)第一代被访者网络家庭单元家庭的地理分布

     (2)第二代被访者网络家庭单元家庭地理分布

  三 网络家庭的功能与关系

   (一)经济互助

    1.第一代被访者网络家庭中亲子家庭的经济互助

     (1)经济互动频率

     (2)经济互助金额

    2.第二代被访者网络家庭中兄弟姐妹家庭间的经济互助

   (二)日常互助

    1.第一代被访者网络家庭中亲子代家庭间的家务支持

    2.第二代被访者网络家庭中单元家庭间的互助

   (三)日常交往

    1.亲子代家庭间的日常交往

    2.第二代网络家庭中单元家庭日常交往

     (1)兄弟姐妹日常见面情况

     (2)兄弟姐妹日常电话联系

  四 结论

 第七章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

  一 “家内”成员关系状况

   (一)经济支持

    1.经济互动频率

    2.经济互助金额

   (二)家务支持

    1.子代给予亲代的家务支持

    2.亲代给予子代的家务支持

   (三)情感支持

   (四)孙子女照顾

  二 “家际”成员关系状况

   (一)经济支持

    1.经济互动频率

    2.经济互助金额

   (二)家务支持

   (三)情感支持

   (四)孙子女照顾

  三 “家内”与“家际”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内”与“家际”养老支持的差异

    1.经济支持

     (1)经济支持频率

     (2)经济支持额

    2.家务支持

    3.情感支持

   (二)亲代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设计

    2.方法

    3.研究结果

     (1)城乡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2)“家内”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

     (3)“家际”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

  四 结论

   (一)“家内”与“家际”亲子代际支持的现状

    1.“家内”代际支持

    2.“家际”代际支持

   (二)“家内”与“家际”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

    1.“家际”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

    2.“家内”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3.“家际”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 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一 引言

  二 原生家庭的维系手段及其弱化

   (一)原生家庭的维系手段

    1.城乡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比例

    2.儿子结婚花费贡献和父母与儿子共同生活的关系

    3.父母帮助照料孙子女和父母与儿子共同生活的关系

    4.父母资助孙子女上学和父母与儿子共同生活的关系

    5.父母给儿子的经济支持和父母与儿子共同生活的关系

    6.父母给已婚儿子的家务支持和父母与已婚儿子共同生活的关系

   (二)原生家庭维系手段的弱化

    1.已婚儿子现居地和父母与儿子共同生活状况

    2.子女全部结婚后父母的居住方式

    3.父母单独生活的原因

   (三)影响子女不与父母共同生活因素的回归分析

    1.数据

    2.假设、变量和方法

    3.模型估计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三 原生家庭的裂变:亲子分爨与兄弟分家

   (一)儿子数量构成

   (二)亲子分爨

    1.父母单独生活的比例

    2.亲子分爨

     (1)独子家庭的亲子分爨

     (2)多子家庭的亲子分爨

    3.亲子分爨的原因

    4.儿子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原因

   (三)兄弟分家

    1.分家比例

    2.多子家庭分家时儿子的平均年龄

    3.谁先提出分家

    4.(结)婚分(家)间隔

    5.分爨与分财情况

   (四)小结与讨论

    1.儿子数量对亲子分爨有重要影响

    2.亲子分爨具有城乡差别

    3.独子家庭和多子家庭的亲子分爨也有显著差异

    4.子女结婚和工作是亲子分爨的主要原因

    5.儿子数量和分家之间有重要关系

    6.分家存在城乡差别

  四 原生家庭维系与裂变下的亲子代居住方式

   (一)原生家庭维系状态下的亲代居住方式与子代居住方式

    1.基本家庭结构视角下的亲代居住方式与子代居住方式

    2.二级家庭结构视角下的亲代居住方式与子代居住方式

   (二)原生家庭裂变结束状态下的亲代居住方式和子代居住方式

    1.初级家庭结构视角下的亲代与子代居住方式

    2.二级家庭结构视角下的亲代与子代居住方式

   (三)城乡比较:原生家庭维系与裂变情况下的亲代居住方式

    1.农村亲代居住方式:原生家庭维系状态与裂变结束状态的比较

    2.城镇亲代居住方式:原生家庭维系状态与裂变结束状态的比较

   (四)小结与讨论

  五 结语

   (一)原生家庭维系的手段及其弱化表现

    1.原生家庭维系有城乡和年龄差别

    2.人口流动减弱了原生家庭的维系力量

    3.子女结婚和工作是影响原生家庭维系的重要生命事件

   (二)亲子分爨与兄弟分家的变化

    1.儿子数量对亲子分爨有重要影响

    2.亲子分爨有城乡差别,独子家庭和多子家庭的亲子分爨也有显著差异

    3.儿子结婚和工作是亲子分爨的主要原因

    4.儿子数量和兄弟分家之间有重要关系

    5.城乡兄弟分家存在差别

   (三)亲代子代居住方式比较

 第九章 家庭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预测

  一 数据说明

   (一)普查长短表及长表抽样数据对比

   (二)集体户的变动情况

   (三)各省抽样比

  二 城乡家庭户变动的总体特征

   (一)家庭户总量变动情况

   (二)家庭户规模变动情况

   (三)中国城乡家庭户结构和数量变动

  三 各主要家庭类型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单人户

    1.城市单人户

    2.农村单人户

   (二)夫妇核心家庭

   (三)标准核心家庭

   (四)三代直系家庭

   (五)小结

  四 从个人生命历程视角认识城乡家庭结构变动

   (一)0~14岁人口生活的家庭类型

   (二)分年龄户主率的变化

   (三)存活子女数量与家庭类型

  五 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变动趋势预测

   (一)预测方法和基本参数

    1.分城乡人口预测

    2.2010年各年龄人口生活在主要家庭类型中的比例

    3.各主要家庭类型的平均家庭人口规模

   (二)主要预测结果

    1.2020年城乡人口规模

    2.各主要家庭类型数量及比例

   (三)小结与讨论

  六 结语

 第十章 总结语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一)家庭整体结构的最新变动及其特征

    1.家庭基本结构既有向小的形态发展的一面,也有直系家庭获得维系的另一面

     (1)家庭基本结构的变动及其特征

     (2)二级家庭的变动及其特征

    2.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有别

    3.中国当代家庭的一代化或极小化趋向

    4.家庭结构的区域趋同与差异

     (1)关于不同地区家庭的核心化水平及其变动

     (2)不同地区家庭结构的状态和变动

     (3)各地城乡之间家庭结构的差异和趋同

     (4)家庭结构的变动特征

     (5)区域家庭结构状态的影响因素

   (二)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其特征

    1.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和独居并存,与子孙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已不占主导地位

    2.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受年龄、婚姻状态和健康状态影响较大,并有性别差异

    3.老年人居住方式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差异明显

   (三)家庭结构与户主代位构成

   (四)网络家庭

   (五)家庭结构与“家际”关系

    1.“家际”关系的表现

    2.“家际”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

   (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原生家庭维系方式及其弱化表现

     (1)原生家庭维系有城乡和年龄差别

     (2)人口流动削弱了原生家庭的维系力量

     (3)子女结婚和工作是影响原生家庭维系的重要生命事件

    2.亲子代居住方式比较

   (七)当代城乡家庭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预测

  二 从家庭结构看当代家庭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家庭问题的几种表现

   (二)家庭问题的解决思路

  三 本项研究的不足

   (一)利用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家庭结构研究的不足

   (二)人口普查数据和“七省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调查”两种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有待加强

本书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通过与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比较,揭示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最新状态及其变动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家庭结构的异同进行探讨,深入考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中国家庭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向做了尝试性预测。本书还借助“七省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调查”数据,研究家庭核心化、小型化时代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家庭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网络家庭,对当代家庭的维系和裂变方式做了探究。本书着力分析社会转型、人口转变过程中家庭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探询当代家庭演变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风笑天(2009):《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

郭志刚(2008):《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郭志刚(2010):《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比较分析》,见曾毅等《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

黄宗智(2011):《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第5期。

马春华等(2011):《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第2期。

宋健、黄菲(2011):《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王树新主编(2004):《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07):《中国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王跃生(2009):《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跃生(2010):《个体家庭、网络家庭和亲属圈家庭分析》,《开放时代》第4期。

王跃生(2010):《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及类型识别问题——以冀东村庄为分析基础》,《人口研究》第2期。

曾毅、王正联(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张恺悌、郭平主编(2010):《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

周福林(2006):《我国留守家庭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王跃生(2000):《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王跃生(2003):《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06):《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97):《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第56页。

马春华等(2011):《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第2期。

王跃生(2007):《中国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王跃生(2009):《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跃生(2013):《北方农村老年人的“轮养”方式研究——基于河北调查数据》,《中国乡村研究》(第十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王跃生(201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阎云翔(2005):《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曾毅、李伟、梁志武(1992):《中国家庭结构的现状、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庄孔韶(2000):《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和文化的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郭志刚(2008):《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焦开山(2013):《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婚姻状况的关系分析》,《人口学刊》第1期。

若林敬子、冯文猛等(2010):《中国的老龄人口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一个基于6省市区实证调查的社会学研究》,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研究》(第五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王跃生(2009):《农村老年人口生存方式分析——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12):《城乡养老中的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以2010年七省区调查数据为基础》,《开放时代》第2期。

王跃生(201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郭志刚(2008):《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黄宗智(2011):《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第5期。

李银河(2011):《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甘肃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09):《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跃生(201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曾毅、王正联(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见《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第86页。

郭洪:《亲子网络家庭——中国农村现代化变迁中的一种家庭类型》,《浙江学刊》1994年第6期。

洪小良、尹志刚:《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胡台丽:《合与分之间:台湾农村家庭与工业化》,见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第213~220页。

雷洁琼主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149页。

李东山:《工业化与家庭制度》,《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李东山:《婚姻、家庭模式探讨》,《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1期。

麻国庆:《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王震宇和唐灿:《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马夫、马宗正:《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网络构造与农民发展》,《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潘允康:《家庭网和现代家庭生活方式》,《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沈崇麟、李东山和赵锋:《变迁中的城乡家庭》,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第333页。

王思斌:《婚姻观念的变化与农村社会亲属化》,《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年第5期。

王跃生:《个体家庭、网络家庭和亲属圈家庭分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

王跃生:《网络家庭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以北方农村为分析基础》,《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网络重构行动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4期。

徐安琪:《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2期。

许放明:《养老家庭网与养老对象个体性需求——对现阶段家庭养老模式的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阎云翔:《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厦门市个案的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庄英章:《台湾农村家族对农村现代化的适应——一个田野调查实例的分析》,《民族学研究集刊》1972年第34期。

Aline Désesquelles,Nicolas Brouard,and Sarah.R.Hayford. The Family Networks of People aged 60 and over Living at Home or in an Institution. Population(2003),Vol.58,No.2.

Chang.Y.-H. and Yi.C.-C.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Co-residence with Elderly Parents in Taiwan:Idealized Values versus Practical Concerns.In Japa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olloquium(2005),Osaka,Japan:Institute of Regional Studies,Osaka University of Commerce.

Geoffrey Gibson:Kin Family Network:Over Heralded Structure in Past Conceptualiza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72),Vol.34,No.1.

Hollinger,F. and Haller.M:Kinship and Social Networks in Modem Societie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among Seven Nation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0),Vol.6,No.2.

Rosow,Irving: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Problems and Proposals,in Ethel Shanas and Gordon F.Streib(eds.),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family:Generational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65).

Rossi.A.S. and Rossi.P.H:Of Human Bonding:Parent-Child Relations across the Life Course. NY:Aldine de Gruyter(1990).

Sussman,Marvin B:Relationships of Adult Children with Their Parents,In Ethel Shanas and Gordon F.Streib(1965).

Sussman,Marvin B. and L.Burchinel:Kin Family Network:Unheralded Structure in Cur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Marriage and Family Living(1962),Vol.24.

Sussman,Marvin G.,R.Clyde White,Hough,Cleveland,Ohio:A Study of Social Life and Change. Cleveland: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Press,1959.

Talcott Parsons:The Kinship System of the Contemporary United Stat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3),Vol.45,No.1.

Winch,Robert F:Some Observations on Extended Fami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In R.F.Winch and L. W. Goodman(eds.),Selected Studies i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rd Ed.)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Yan,Yunxiang:The Flow of Gifts: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Yang,H: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er Parents: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6),Vol.58.

Ying-Hwa Chang,Chin-Chun Yi,and Kuei-HsiuLin:Kin Network and its Effect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 Youth:The Case of Taiwan,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1995),Vol.39.

陈玉光、张泽厚:《论我国人口的家庭结构》,《人口与经济》1983年第4期。

董之鹰:《孝文化与代际网络关系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第3期。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

胡汝泉:《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天津、武汉及其他城市的调查》,《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4期。

雷洁琼、杨善华、蔡文眉:《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林戈、鲍曙明、孙晓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研究》1999年第2期。

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宋璐、李树茁、李亮:《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

王树新:《论城市中青年人与老年人》,《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3期。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王跃生:《网络家庭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以北方农村为分析基础》,《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王跃生:《中国城乡老年人居住的家庭类型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1期。

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支持的比较研究》,《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鄢盛明、陈皆明和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阎云翔:《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人口研究》1998年第5期。

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8期。

周怡:《城乡比较:不同的利益结构变迁导致不同的代际地位差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Bian,F.,Logan,J.R.,& Bian,Y.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Urban China:Proximity,Contact,and Help to Parents. Demography(1998),Vol.35.

Cowgill,Donald O:Aging Around the World. Belmont,CA:Wadsworth. 1986.

John R.Logan,Fuqin Bian,Yanjie Bian:Tradition and Change in the Urban Chinese Family:The Case of Living Arrangements,Social Forces(1988),Vol.76,No.3.

Lee,Y.J.,W.L.Parish,and R.J.Willis:Sons,Daughters,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Vol.99.

Logan J R,Bian F:Family Values and Co-residence with Married Children in Urban China,Social Forces(1999),Vol.77.

Martin Linda G.: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in Fiji,Korea,Malasia,and the Philippines. Demography(1989),Vol.26.

Martin,Linda G:The Aging of Asia. 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1988),Vol.43:99.

Morgan,S.P. and K.Hirosima:The Persistence of Extended Family Residence in Japan:Anachronism or Alternative Strateg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Vol.48,No.2.

Myers,George C. and Constance A. Nathanson:Aging and the Family.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Quarterly(1982),Vol.35.

Pimentel,Ellen E,Jinyun Liu:Exploring Nonnormative Coresidence in Urban China:Living with Wives’ Parent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4),Vol. 66.

Shi,L:Family Financial and Household Support Exchange between Generations:A Survey of Chinese Rural Elderly. Gerontologist(1993),Vol.33.

Sun,R:Old Age Support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From Both Parent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Research on Aging(2002),Vol.24.

Unger Jonathan:Urban Families in the Eighties:An Analysis of Chinese Surveys,Pp.25-49.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Poat-Mao Era,edited by Davis Deborah,Harrell Steven,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Yang,H. 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er Parents: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6),Vol.58.

Zhu,C. and Q. Xu: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 in China,in 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Edited by J. I. Kosberg. Newbury Park. CA:Sage.1992.

Zimmer,Z. and J. Kwong:Family Size and Support of Older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Current Effect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 Demography(2003),Vol.40.

丁仁船、吴瑞君(2012):《已婚独生子女家庭人口与居住安排关系研究》,《人口与发展》第5期。

丁仁船、吴瑞君(2012):《已婚独生子女家庭人口与居住安排关系研究》,《人口与发展》第5期。

杜鹏(1998):《北京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风笑天(2006):《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 城市的调查分析》,《人口研究》第5期。

风笑天(2009):《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学海》第5期。

风笑天(2010):《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居住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

姜向群(1997):《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人口学刊》第2期。

宋丽娜(2009):《农民分家行为再认识——湖北省J县梭村调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第4期。

王磊(2012):《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模式——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南方人口》第4期。

王跃生(200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南农村分家行为研究》,《近代史研究》第4期。

王跃生(2003):《集体经济时代农民分家行为研究——以冀南农村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第2期。

王跃生(2010):《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王跃生(201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王跃生、伍海霞(2011):《当代农村代际关系研究——冀东村庄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2001):《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阎云翔(1998):《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

姚俊(2013):《不分家现象:农村流动家庭的分家实践与结构再生产——基于结构二重性的分析视角》,《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姚远(2001):《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人口与经济》第1期。

曾毅、王正联(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周皓(1998):《谈家庭养老存在的长期性》,《人口学刊》第4期。

周丽苹、王江毅(1996):《中国城市不同类型家庭的养老比较分析》,《人口与经济》第4期。

Mahoney,A.S.(1998). In Search of the Gifted Identity:From Abstract Concept to Workable Counseling Constructs. Roeper Review,20(3),pp.222-226.

Nichols,W. C.(2003). Family-of-origin Treatment. In T.L.Sexton,G.R.Weeks,& M.S.Robbins(Eds.),Handbook of Family Therapy(pp. 83-100).New York:Brunner-Routledge.

Sauber,S.R.,L’Abate,L.,Weeks,G.R.,& Buchanan,W.L.(1993). The Dictionary of Family Psychology and Family Therapy(2nd ed.).Thousand Oaks,CA.

郭志刚(2008):《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郭志刚(2010):《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比较分析》,载曾毅等《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1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曾毅、王正联(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