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4

宗教与哲学(第三辑)图书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Vol.3

SSAPID:101-8376-7509-62
ISBN:978-7-5097-561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宗教与哲学,关乎神圣与世俗。神圣与世俗,乃是对世界的不同言说,是生命的不同面相。何谓神圣?即俗而圣。神圣即生命的信仰,不是对生命之外什么东西的信仰,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信仰。神圣信仰意味着对自然和生命本身的无限肯定、热爱、敬畏之情,生命的最高智慧和终极奥秘尽在其中。换言之,自然和生命本身就是神圣,每一个短暂易逝的生命,或者说,所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就是神圣。

相关信息

丛书名: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
作 者: 金泽 赵广明
编 辑:袁卫华;;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稿约

 宗教哲学

  亚当的童年:爱任纽人性论的当代意义

   一 自然人性的内在价值

   二 以达尔文理论的提出作为西方人性论的分水岭

   三 人性:上帝的形象

   四 人的理性、神圣逻各斯与上帝的形象

   五 被造的人:形象与样式

   六 爱任纽的上帝形象

   七 爱任纽的上帝形象的当代意义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与“因德称义”

   一 耶稣“成全”律法

   二 从保罗经奥古斯丁到路德的“因信称义”

   三 康德的“因德称义”

   四 理性诠释宗教与上帝的国

  新时代的新宗教*

   一 黑格尔和荷尔德林的共同开始

   二 为爱自由而站在纯粹思的立场上

   三 在精神与自然之中的诗性逻各斯

   小结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

   一 董仲舒“天论”:含义及结构

   二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三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四 从宗教与哲学角度看董仲舒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关系

   五 从宗教与哲学角度看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本质特征

   结语

  语言、情感与生存

   一 语词赋义:经验指称和情感指向

   二 情态动词和偶态命题

   三 命题演算中的情感因素

  海德格尔、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早期海德格尔论无

   后期海德格尔的无之观念

   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前言

   佛教徒的空之概念

   海德格尔思想与大乘佛教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佛教以及深层生态学

 经典诠释

  《庄子》的儒学批判和理解

  明、知、识、执

   缘起与总说

   一 “言”“知”“思”“在”:中西之异同

   二 “存有的连续观”与“存有的断裂观”之对比

   三 “知识”之向上与向下两回向

   四 “执”“识”“知”“明”:知识论四层级之构造

   五 “欲”“念”“意”“志”:心性论四层级之构造

   六 欲望之消解、念虑之转化与意志之确证

   七 存有三态论:存有之根源、存有之彰显、存有之执定

   八 本体诠释学之五级:道、意、象、构、言

   九 结语

  涂尔干论家庭的神圣性

   一 最早的宗教,最早的禁忌

   二 家庭之爱的神圣性

   三 乱伦禁忌的历史起源

   四 复杂社会的乱伦禁忌

  言为心“身”:安都经学宗师狄奥多若的本体论类比与“身”的玄义探析

   一 狄奥多若与本体论类比

   二 言为心之“身”:狄奥多若本体论类比的三个维度

   三 “身”的玄义初探

  论“自然”作为伦理原则的依据*

   一

   二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

   一 以往学术界对《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的理解

   二 《庄子·天下篇》的作者问题

   三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疏解

   四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述要

 思想视野

  论国家与宗教

   一

   二

   三

  向死而生与生生不息

   一 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中的“向死而生”

   二 生命的延续性与生命的断裂

   三 生存论中的伦理指向

  自由与权利

   一 “自由”的中文词源

   二 自由语义的贬义化

   三 自由语义的近代转化

   四 自由与责任

  邻人

   一 福音书中的“爱(邻)人如己”

   二 《爱之工》中的“邻人之爱”

    1.上卷第二篇:“你当爱人如己”

    2.上卷第四篇:“我们爱所见之人的义务”

   三 Kjerlighed与Agape

  天主教现代主义神学的演化

   卢瓦西

   “反现代主义宣誓”

   托马斯主义24点

   “溯源运动”的兴起

   谢努及其神学

   龚加尔及其神学

   吕巴克及其神学

   简要总结

 宗教研究

  儒家人文主义与宗教*

  唯识学对我执之遮破

   一 基于“体”与“量”,破数论、胜论、耆那、兽主等之实我

   二 基于“我—蕴”与“我—境”关系,破数论、犊子部等之实我

   三 基于五取蕴,总论“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

  宗教视野中的民间儒教

   一

   二

   三

   四

   五

  末劫收圆:晚清青莲教的瑶池信仰与其苦难道学

   引言:青莲开教

   老母创世:瑶池信仰的创世论述

   苦母失儿:瑶池信仰的灾劫思想

   慈母度儿:瑶池信仰的收圆大事

   小结:当代启示

  公民宗教:儒教之历史解读与现实展开的新视野

   一 何谓公民宗教?

   二 为何提出儒教之公民宗教说?

   三 问题何在?

   三 为什么是儒教?

宗教与哲学,关乎神圣与世俗。神圣与世俗,乃是对世界的不同言说,是生命的不同面相。何谓神圣?即俗而圣。神圣即生命的信仰,不是对生命之外什么东西的信仰,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信仰。神圣信仰意味着对自然和生命本身的无限肯定、热爱、敬畏之情,生命的最高智慧和终极奥秘尽在其中。换言之,自然和生命本身就是神圣,每一个短暂易逝的生命,或者说,所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就是神圣。

[1]《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36,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T27,no. 1545。

[2]《辩中边论》卷2《辩真实品》,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T31,no. 1600。

[3]《成唯识论》,护法等论师造,唐玄奘译,T31,No.1585。

[4]《成唯识论述记》,唐窥基撰,T43,No.1830。

[5]《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唐窥基撰,T43,No.1831。

[6]《大智度论》卷1《序品》,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T25,no. 1509。

[7]《大乘广百论释论》卷1《破常品》,护法造,唐代玄奘译,T30,no. 1571

[8]《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三法品》,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T31,no.1605。

[9]《金七十论》卷1,自在黑作,陈真谛译,T54,no. 2137。

[10]《瑜伽师地论略纂》卷3,唐窥基撰,T43,no. 1829。

[11]《瑜伽师地论》卷65,弥勒口述,无著记录,唐玄奘译,T30,no. 1579。

[12]《异部宗轮论》卷1,世友撰,唐玄奘译,T49,no. 2031。

[13]《杂阿含经》卷10,刘宋求那跋陀罗译,T02,no. 99。

[14]荻原云来(U. Ogiwara):《汉訳対照梵和大辞典》,东京,讲谈社,1986。

[15]高楠顺次郎(J. Takakusu)、木村泰贤(T. Kimura):《印度哲学宗教史》,高观庐译,商务印书馆,1935。

[16]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

[17]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台北,弥勒讲堂,2002。

[18]李润生:《唯识三十颂导读》,中国书店,2009。

[19]罗时宪:《成唯识论述记删注》第二册再版,香港,法相学会,1992。

[20]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1]穆帝(Murti):《中观哲学》,郭忠生译,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

[22]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东方出版社,2002。

[23]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4]吴学国:《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2000。

[26]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7]姚卫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2003。

[28]印顺:《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

[29]Dasgupta,S.,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Lon.:The Syndics of the Cambridge Univ. Press,Vol.1,(rep.),1957.

[30]Grimes,J.,A Concise Dictionary of Indian Philosophy:Sanskrit Terms Defined in English,N.Y.:State of Univ. of N.Y.,1996.

[31]Hiriyanna,M.,Outlines of Indian Philosophy,Delh:Motilal Banarsidass,(rep.),2005.

[32]King,R.,Indian Philosophy:An Introduction to Hindu and Buddhist Thought,Edinburgh:Edinburgh Univ. Press,1999.

[33]Wei Tat,Ch’eng Wei-Shih Lun:The Doctrine of Mere Consciousness,H.K.:The Ch’eng Wei-Shih Lun Publication Committee,1973.

[34]Williams,M.,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Unicode Html Version:0.1 beta,Prem Pahlajrai(ed.),Cologne:Univ. of Cologn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