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 China (2010-2011)

SSAPID:101-8369-6105-60
ISBN:978-7-5097-2225-1
DOI:
ISSN:
关键词:

科学 科学技术 传播

[内容简介] 通过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现状进行全方位分析,论证并阐述了传播科学文化对于造就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乃至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在公共政策中如何提高科学性的对策建议。从科学家社会声誉、社会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影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等多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全面回顾了“十一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国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对策建议。为了提高本书的政治高度及实际可行性,本书特邀请国务院直属部委的相关领导同志专业专题报告,以环境保护、妇女权益、生命健康、中医药文化、安全生产、气象服务等角度,高屋建瓴的论述了科学传播在我国科学执政,服务百姓民生的重要性及成就。 另外本书还用问卷调查结合媒介内容分析的方法,全景扫描和勾勒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公共形象与科学传播情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学传播蓝皮书
编 辑:姚冬梅;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3 科学、科学研究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摘要

 法律声明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

 BⅠ 总报告

  B.1 传播科学文化造就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 社会文化环境与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科学创新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 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现状

    (一)科学共同体层面

     1.科学共同体内部需要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及正确的价值标准

     2.合理的制度是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

    (二)社会公众层面

     1.公众对科学家表现出了足够的信任和信心,也认可科研成果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贡献,这将有利于科学创新发展

     2.公众认可科学技术人才是当前国家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这将为科学创新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人才后备

     3.全民族的科学普及程度和科学素质还有待提高

     4.全民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待科技工作者和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三 科学传播是塑造科技创新社会文化环境的关键

    (一)通过科学传播让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文化社会化,为国民所共享

     1.通过科学传播让科学知识得到共享

     2.通过科学传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3.通过科学传播传递科学的文化价值

    (二)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力量和影响

     1.大众媒体在科学和科学家形象的呈现、传播和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2.建立科学共同体和媒体之间的良性合作机制

     3.媒体新闻与大众媒体中的科学和科学家传播应有一些指导方针

   四 提高公共政策传播的科学性

    (一)提高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尤其是发挥科学家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政府机构对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对突发重大事件的科学、合理参与

    (三)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提高媒体关系运作的科学性,为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打下基础

    (四)培养和提高政府机构新闻发言人的科学素养

 BⅡ 专题报告

  B.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环境研究

   一 研究说明

    (一)研究背景

     1.“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2.“钱学森之问”与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困惑

     3.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意义

     4.科学家声誉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主要概念、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二 科学家声誉的公众评价

    (一)研究说明

    (二)科学家公众评价主要指标

     1.公众对科学家声誉的评价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

     2.除学术道德方面外,相对于公众来讲,新闻媒体对科学家声誉的评价更趋正面与积极

     3.公众对科学界的信任评价*

     4.公众对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情况

    (三)不同类型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的差异

    (四)小结

     1.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具有良好的公众支持度,尊重科学家和科学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主流

     2.公众对科学家的角色和科学都存在一定的认知不明和偏差,这将影响到公众对科学家的客观评价,从而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公众认可科学技术人才是当前国家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这将为科学创新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人才后备

   三 科学家声誉的同行评价

    (一)研究说明

    (二)科研系统内部成员对科学家和科学的认知与态度

     1.科学研究职业化带来的投机行为与科学本质追求之间的冲突

     2.基础科学研究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的国内后备人才流失问题

     3.“投入—产出”的经济思考模式,使投入科学研发创新的社会资源不足

     4.在青年科研和教职人员队伍内部,对科学家的声誉和科学研究的评价正在下降

   四 从新闻媒体对院士的呈现看主流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研究说明

     1.选取院士在新闻媒体中的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及意义

     2.院士概念的界定

     3.对院士新闻媒体形象的操作化定义

     4.院士媒体形象呈现的考察视角

    (二)新闻媒体中的院士形象

     1.新闻媒体中的院士形象基本情况

     2.新闻媒体院士形象的媒体关注度与美誉度综合分析

     3.院士形象的媒体评价与院士新闻报道内容的关系特点

    (三)传统媒体对院士形象呈现与评价的特点

     1.传统媒体对院士形象的评价明显以正面为主,明显高于网络论坛的美誉度水平

     2.院士新闻主要集中在院士的科研成果或相关言论等专业能力方面,可能造成院士应然形象和实然形象之间的偏差

     3.在院士形象的呈现方式上,新闻媒体多以正面报道为主,但报道形式往往刻板生硬

   五 从广告对院士的呈现看商业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研究说明

     1.概念界定

     2.我国广告软文存在较为普遍的不规范现象

    (二)广告软文中院士形象的呈现形式

     1.出现院士广告软文的类型——六成以上出现院士的广告软文属于医药类广告

     2.院士并非直接推荐广告产品,而是广告商家在间接借用“院士”的科学权威身份,作为商品“科学性”的标签

    (三)广告软文中出现院士的动因及影响分析

     1.广告软文中出现院士的原因

     2.广告中对院士形象的呈现

     3.广告软文中出现院士形象对科学家声誉造成的影响

    (四)公众对广告中科学家的信任度调查

     1.三城市调查显示人们对广告中科学家的信任度普遍较低

     2.北京市民对广告中科学家的信任度与其对科学家的印象评价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对科学家其他方面的评价弱相关或无关

     3.女性、非科学专业人群更容易相信广告中的科学家

    (五)对广告中科学家形象的思考

   六 从热门电视剧对科学家的呈现看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研究设计

     1.分析对象的界定与采样方法

     2.热门电视剧的采样方式

     3.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的编码

    (二)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的基本情况

     1.2009年热门电视剧中出现科学家角色(广义)的比例为35.96%,比2008年有明显增长

     2.科学家角色主要出现在谍战类和情感类电视剧中,与2008年相比,谍战类取代情感类成为科学家角色出现最多的电视剧类型

     3.2009年热门电视剧中的科学家主要以医生、护士身份出现,科学研究人员和自然科学教学人员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

     4.受电视剧类型及科学家角色职业类型的影响,电视剧中的科学家以年轻人和男性居多,与2008年情况类似

     5.2009年科学家角色中,未婚人群比2008年大幅减少

    (三)2009年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的外表、职业身份、社会地位与性格特征

    (四)科学家角色在电视剧中的性格特征

     1.科学家整体性格较为外向、随和、认真负责

     2.电视剧中78个科学家角色呈现四大性格类型

    (五)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的情节安排特征和行为特点刻画

     1.2009年热门电视剧中的科学家角色对于提升科学家形象、提升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等发挥了一定作用

     2.2009年热门剧由于历史跨度较大,从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科学家角色呈现清晰的历史变迁脉络

    (六)2009年热门电视剧科学家形象典型案例分析

    (七)对我国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的思考

     1.科学家在热门电视剧中出现的数量少,并且多出现在超现实题材中,这并不利于公众了解当代科学家

     2.热门电视剧中所呈现的科学家职业类型单一,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和基础科研人员少,并不利于公众认识和了解基础科学和狭义上的科学家

     3.对科学家形象刻画苍白,常常仅以“符号”形式出现,并不利于形成科学家良好的声誉

     4.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的正面意义

   七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的建议

    (一)加强科学家群体的精神文化建设和道德自律,树立良好的科学家形象

     1.认清现阶段中国科学界“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浮躁情绪是违背科学创新基本规律、制约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巨大障碍

     2.避免科学家负担过重的“社会期待”,消除“功利主义”价值观对科学家的影响,加强“为科学而科学”的信念来内化规范科学家的思想和行为

     3.建立和发展科学“共同体精神”

    (二)用合理的制度安排来保证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文化环境得以实现

     1.加大政府资源、资金投入

     2.建立长效的促进科学创新的激励机制

     3.改善青年研究人员的科研环境和生存状况

    (三)加强科学传播,塑造良好的科学创新文化氛围

     1.新闻传播中如何报道科学和科学家

     2.广告和广告软文中科学家形象的应用和规范

     3.大众流行文化产品中科学家形象的合理呈现

   科学家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呈现量状况

    1.电视剧基本信息

    2.电视剧中科学工作者的呈现

  B.3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一五”时期实施状况考察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说明

    (一)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意义

    (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考察的方法论——政策执行研究

     1.政策执行的含义

     2.政策执行的必要条件

     3.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三)《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状况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设计与思路

     1.研究思路

     2.实施状况考察的主要资料来源说明

   二 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总体情况分析

    (一)研究资料说明

     1.“十五省区市案例资料”所涉及的行政区域

     2.“十五省、区市案例资料”的地区分布情况

    (二)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整体情况

     1.各地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开展科普活动”为最主要方式

     2.地方科协以开展地方性工作为主,部分地区相对较多举办全国性活动

     3.案例实施主体以科协联合其他成员单位以及科协单独实施为主

     4.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以及城镇劳动人口开展工作的案例相对较少

   三 从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参选案例资料”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

    (一)研究资料说明

    (二)对“参选案例资料”的分析

     1.参选案例的类型分析,科学教育和培训工程与大众媒体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的案例相对较少

     2.各地区参与评选的积极性较高,但除科协之外的成员单位提交案例的数量明显不足

     3.由科协作为实施主体的案例占多数

   四 从“反馈意见资料”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

    (一)研究资料说明

    (二)根据“意见反馈资料”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的分析

     1.对“留言板”内容的量化分析

     2.对“留言板”内容的质化分析

   五 对“十一五”时期“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建立情况的考察与评估

    (一)对联合协作主体类型的理论分析

     1.《科学素质纲要》主要实施主体的类型分类

     2.实施主体进行“联合协作”的可能类型

    (二)对“十一五”时期“优秀案例”*实施主体的考察

    (三)从“十一五”时期“优秀案例”看科学素质工作的联合协作情况

     1.六成以上活动采用联合协作形式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格局在“十一五”时期已基本形成

     2.联合协作的方式不够丰富,“地方党委政府事业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占据主流

    (四)五种联合协作方式的典型案例

   六 研究发现与对策建议

    (一)“行动”与“基础工程”的任务内容存在交叉重合

     1.不同任务之间交叉重合的主要表现

     2.因不同任务之间交叉重合而带来的主要问题

     3.不同任务之间交叉重合问题出现的原因与对策建议

    (二)任务内容安排的表述在概念与逻辑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1.“未成年人行动”的工作任务内容存在概念层次一致性问题

     2.某些“任务”的制定,从《科学素质纲要》的“任务规划”到“年度工作要点”的递进,在内容连贯性方面存在偏差

    (三)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新情况,超出原有工作任务制定的预期

     1.“未成年人”概念与实际工作开展中的“青少年”概念有出入

     2.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未能涵盖在城镇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科普工作

    (四)《科学素质纲要》与国家大政方针以及成员单位职能工作相契合的程度有待提高

    (五)成员单位及“纲要办公室”组成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一些变动

    (六)我国科学传播者的科学素质与传播技能亟待提高

 BⅢ 高层论丛

  B.4 以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为生态文明和环保新道路鼓与呼*

   一 环境宣教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正面鼓劲,富有实效

    (一)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及时对环境宣教工作作出部署

    (二)新闻宣传积极主动,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展示了环保事业发展成就和环保人的精神风貌

    (四)期刊、图书出版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1.通过正面宣传环保工作者为改善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展示环保工作取得的重要突破

     2.通过正面宣传,为“十一五”污染减排的攻坚战凝聚力量、鼓舞斗志

     3.通过正面宣传,赢得公众对环保工作长期性艰巨性的理解与支持

     4.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逐步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 做好环境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一)全面总结“十一五”宣教工作,谋划“十二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规划纲要

    (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三)创新形式,打造反映环保主旋律的环保宣教精品力作

    (四)加强基层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和工作水平

    (五)继续开展面向公众的全民环境宣传教育

   三 对今后一段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必须把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舆论保证和舆论支持,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必须把弘扬生态文明伦理价值观,贯彻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各方面

    (三)必须把以人为本、推动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根本目标

    (四)必须把对外宣传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努力维护我国环保大国形象

  B.5 扎实推进妇联宣传思想工作巩固广大妇女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一 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妇联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显著

    (一)加强宣传引导,妇女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

    (二)加强示范带动,妇女典型评选反响强烈

    (三)加强基础建设,和谐家庭创建扎实推进

    (四)加强指导推动,家庭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

    (五)加强联动配合,群众性文体活动高潮迭起

    (六)加强舆论引导,新闻宣传工作成效明显

   二 妇联宣传思想工作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三 今后妇联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划与展望

    (一)要筑牢广大妇女与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要大力推进和谐家庭建设

    (三)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体育活动

    (四)要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

    (五)要将宣传部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部门

  B.6 中国健康传播工作回顾与展望*

   一 过去一年来健康传播工作回顾

    (一)组织实施重大健康传播项目

     1.组织实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2.组织开展“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

     3.组织开展艾滋病、丙肝、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预防和宣传活动

     4.防控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工作

     5.继续开展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

    (二)指导全国健康传播工作

     1.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

     2.组织召开“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

   二 下一步健康传播工作展望

    (一)积极策划并组织实施重点业务工作

    (二)加强政策与理论探索以及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三)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B.7 中医药文化建设报告*

   一 概况

    (一)中医药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热点”

    (二)中医药文化的实质

    (三)过去一年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四项主题”

     1.中医药主题展

     2.“中医中药中国行”

     3.“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4.“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

   二 总结

   三 展望

  B.8 加大宣传力度 服务安全发展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年”目标任务落实*

   一 过去一年来安全生产宣教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宣教行动,进一步强化宣传效果

    (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不断创新宣教内容和手段

    (三)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文艺宣传效果

    (四)深入推进舆论引导工作,大力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舆论氛围

   二 过去一年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安全宣传工作是推进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安全宣传工作是推进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

    (三)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安全宣传工作是推进解决安全生产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 安全生产年宣教工作规划与展望

    (一)立足基层、突出企业,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的宣传贯彻,强化安全发展理念

    (二)明确载体、科学组织,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三)加强协调、优化资源,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舆论引导

    (四)广开渠道、广泛发动,大力强化安全宣传社会化

    (五)加强指导、有序实施,大力强化第九个安全生产月系列宣传活动

    (六)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大力强化安全宣教队伍建设

  B.9 气象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及应用*

   一 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

    (一)气象信息产品不断丰富

    (二)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迅速扩大

    (三)气象知识科普促进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四)搭建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 气象信息服务效益显著

    (一)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为气象灾害防御作出重要贡献

    (二)为公众生活提供优质气象信息服务

    (三)气象服务为“三农”服务取得新成效

    (四)各项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有力

   三 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只有坚持需求牵引,才能真正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

    (二)只有坚持多种手段并举,才能有效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三)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科学普及,才能切实增强气象信息的效用

   四 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气象信息传递的于“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二)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不足

    (三)气象信息的发布秩序比较混乱

   五 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的开展

    (一)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消息树”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增强实用性

    (三)进一步扩大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的覆盖面,提高时效性

    (四)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和专项气象保障,提升服务效益

    (五)进一步提高全民气象科技素质,更好发挥气象信息效用

 BⅣ 年度报告

  B.10 公众对科学及科学家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一 研究设计

   二 公众对科学家的认知与评价

    (一)公众对“科技界”的信任程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1.“科技界”信任度的测量方法与主要参照数据

     2.中国公众对国家机构或部门的信任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3.公众对“科技界”的绝对信任度较低,相对信任度较高

     4.中国公众对“科技界”的相对信任程度与美国类似

     5.中国公众对“科技界”信任程度的历时性变化情况

    (二)公众对科学家责任(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1.公众对科学家评价的主要依据并不是其“基础理论研究”成就,这与科学共同体内部“为科学而科学”的观念反差较大

     2.公众对科学家的应然形象认知(对科学家的角色期待)

    (三)公众对科学家声誉的评价

     1.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科学家的公众美誉度与媒体美誉度评价的比较

    (四)公众对科学家的期待与认知差异比较

    (五)不同类型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的差异分析

     1.不同年龄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大多具有显著差异

     2.不同学历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具有显著差异

     3.不同专业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差异显著

     4.与科学家接触程度不同的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差异显著

     5.不同职业属性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差异显著

     6.不同性别公众对科学家声誉评价差异显著

   三 公众对科学的认知与态度

    (一)公众对科学的了解与支持情况

     1.八成以上的公众认同科学家是帮助解决人们面临重大问题时的重要力量

     2.大多数公众认为科学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远大于产生的负面后果

     3.公众对中国高层次科学创新人才的出现表示了足够的信心

     4.公众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和区别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

    (二)公众对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情况

    (三)从财政投入态度看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

  B.11 中国科学家媒介形象呈现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家形象研究的意义

    (二)科学家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设计

     1.监测媒体样本的选择

     2.科学家新闻信息的选择

     3.科学家新闻编码表与主要变量

   二 2009年科学家新闻数量的变化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科学家新闻的变化趋势与集中议题

     1.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科学家新闻的日变化趋势与集中议题

     2.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科学家新闻的周变化趋势与集中议题

    (二)传统媒体出现科学家新闻数量总体变化趋势

     1.传统媒体科学家新闻的日变化趋势与集中议题

     2.传统媒体科学家新闻的周变化趋势与集中议题

    (三)网络论坛出现科学家新闻数量总体变化趋势

     1.网络论坛科学家新闻的日变化趋势与集中议题

     2.网络论坛科学家新闻的周变化趋势与集中议题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出现科学家新闻的数量变化趋势比较

   三 2009年科学家新闻议题分析

    (一)2009年形成议题的科学家新闻

    (二)“诺贝尔奖”议题的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三)“诺贝尔奖”议题相关新闻报道内容

    (四)议题呈现的情况与特点

     1.新闻报道型的议题特征

     2.理性反思型的议题特征

     3.质疑反思型的议题特征

    (五)议题在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的表现异同

   四 2009年科学家新闻类型分析

    (一)科学家新闻类型

     1.2009年科学家新闻类型的数量分布情况

     2.2009年科学家新闻的主要类型说明

    (二)传统媒体科学家新闻类型的组成情况

     1.2009年传统媒体科学家新闻类型的数量分布情况

     2.2009年传统媒体科学家新闻的主要类型说明

    (三)网络论坛新闻类型

     1.2009年网络论坛科学家新闻类型的数量分布情况

     2.2009年网络论坛科学家新闻的主要类型说明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对科学家的关注视角的异同

   五 2009年科学家媒体形象分析

    (一)科学家形象分析

     1.科学家形象关注度情况

     2.科学家形象的评价倾向

     3.科学家形象的美誉度

     4.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科学家形象的媒体关注度与美誉度综合分析

     5.科学家媒体形象评价与科学家新闻报道内容的关系

    (二)传统媒体科学家形象分析

     1.传统媒体科学家形象关注度情况

     2.传统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评价倾向

     3.传统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美誉度

     4.传统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关注度与美誉度综合分析

    (三)网络论坛对科学家形象的评价

     1.网络论坛对科学家形象的关注度情况

     2.网络论坛对科学家形象的评价倾向

     3.网络论坛对科学家形象的美誉度

     4.网络论坛对科学家形象的关注度与美誉度综合分析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科学家形象评价比较

     1.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科学家形象关注度情况比较

     2.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对科学家形象的评价倾向比较

     3.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对科学家形象的美誉度比较

   六 总结

    (一)2009年科学家新闻呈现结果

     1.2009年科学家新闻数量分布情况

     2.2009年科学家新闻议题分布情况

     3.2009年科学家新闻类型分布情况

     4.2009年科学家媒体形象的分布情况

    (二)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的新闻呈现比较

     1.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的区别

     2.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的新闻呈现异同

  B.12 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 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1.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是人们了解科学家的重要途径

     2.影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是科学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现实反映

     3.国外大众媒体中科学家形象从“英雄”到“疯子”再到“偶像”的变化过程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科学家定义

     2.分析框架(分析量表设计依据)

    (三)热门电影样本与科学家分析样本的选取

   二 科学家群体在电影中的形象呈现

    (一)2009年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的基本情况

     1.26.0%的热门电影中出现了科学家角色(广义),其中70.4%来自欧美电影,14.8%来自中国内地电影

     2.与2008年相比,2009年剧情片、动画片和喜剧片电影中科学家角色比例大幅增加

     3.2009年,热门电影中的科学家角色男性居多,和2008年相似

     4.热门电影中的科学家以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专业分布非常广泛

    (二)2009年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的外表、性格与职业能力特征

     1.2009年热门电影中科学家外表与2008年较为一致,以中庸和保守为主,但与2008年相比,科学家的职业能力有所提升

     2.科学家角色在电影中的社会地位

     3.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呈现三种性格类型

    (三)2009年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和情节安排特征

    (四)典型案例分析:中美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差异巨大

     1.科学家的典型正面形象——阿德里安和茶水博士

     2.科学家的典型负面形象——《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中的邪恶科学家

     3.国产电影中科学家的典型荒诞角色——《大内密探零零狗》里的男主角阿狗

    (五)对我国电影中科学家形象的思考

     1.与我国电视剧情况相似,国产热门电影中缺乏真实、丰满的科学家形象

     2.荧幕上国内外科学家形象的巨大反差极易加深我国民众对中国科学家的负面印象和对科学的疏离感

   三 结论和对策

    (一)改善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流行文化中科学家形象的社会地位

    (三)围绕高新科技领域为电影题材生产流行文化作品

    (四)塑造科学家积极参与社会公众生活的形象

    (五)充当政府决策的“外脑”,塑造科学家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形象

   附录1 科学家群体在电影中的形象呈现状况

    1.电影基本信息

    2.电影基本信息

   附录2 2009年50部热门电影列表

  B.13 中国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研究综述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什么是政府形象

     1.“拟态环境”说

     2.“议程设置”说

    (二)媒体和公众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三)社会发展对政府形象塑造提出的新要求

     1.政府形象塑造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

     2.政府形象塑造成为全球化传播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

     2.问卷调查

   三 媒体文本所呈现的政府机构公共形象

    (一)基于传统媒体的政府机构形象

     1.不同政府机构受传统媒体的关注度有较大差别

     2.传统媒体对政府机构的报道以正面和中性报道为主,但负面报道比例相对于2008年度有所上升

     3.传统媒体对我国政府机构在管理能力上的评价较好,不同部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4.政府机构新闻发言人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较低

    (二)基于网络论坛的政府机构公共形象

     1.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论坛对不同政府机构的关注度差异更明显

     2.公众更容易在有关气象、外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形成热点议题

     3.在“天涯杂谈”上有关政府机构的话题以负面信息为主,形象评价普遍低于传统媒体

     4.网络论坛对我国政府机构在管理能力上的评价较差,不同部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5.政府机构新闻发言人在网络论坛上出现的频率较低,但略高于传统媒体

    (三)小结

     1.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对政府机构的关注度呈正相关,网络论坛更为关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机构

     2.网络论坛对政府机构的综合形象评分普遍低于传统媒体

     3.网络论坛对于政府机构管理能力的评价普遍低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在微观管理能力方面差异更明显

     4.政府机构新闻发言人在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中出现的比例都较低

     5.从具体内容来看,传统媒体对重大事件比较敏感,对于常态事件也保持一定的报道量;而网络论坛更关注与公众切身相关的事件,遇到突发热点事件容易出现井喷现象

   四 公众对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的评价

    (一)受访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1.年龄结构

     2.学历情况

     3.职业分布

     4.政治面貌

    (二)基于电话调查的公众对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的评价

     1.我国政府机构的知名度都较高,部分机构处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危险状况

     2.26~35岁的人群对政府机构的美誉度评价最低

     3.硕士以上学历人群对政府的知名度评价较低,大专学历人群对政府机构的美誉度评价最低

     4.不同政治面貌人群对政府机构知名度和美誉度评价存在较大差别

     5.不同职业人群对政府机构形象的美誉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别

    (三)小结

     1.政府机构美誉度受媒体中所呈现形象的显著影响

     2.政府机构美誉度受网络论坛形象评分的显著影响

     3.政府机构的美誉度受传统媒体对其宏观管理能力的评价、网络论坛对其微观管理能力的评价的综合影响

   五 构建良好的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的对策与建议

    (一)围绕中心工作,做好主动宣传,全面展示政府形象

     1.强化公关意识,制定公关宣传战略

     2.深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信息发布

     3.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

     4.加强作风修养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二)做好危机预案,积极稳妥处理好突发热点事件

     1.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做好危机预案

     2.建立快速、专业的反应机制

     3.保持与公众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

    (三)适应信息时代,搭建平等、互动的互联网平台

     1.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2.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建设

  B.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公共形象

   一 教育部在传统媒体中的形象呈现

    (一)从新闻的总体倾向来看,传统媒体在报道教育部有关新闻时以中性报道为主,正面报道偏少

    (二)从时间跨度来看,传统媒体对教育部的报道一直较为密集,基本覆盖了教育部2009年度的工作重点

    (三)在19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传统媒体对教育部的“宏观管理能力”的正面评价偏少,对“微观管理能力”的负面评价较多

    (四)教育部人员在媒体中的曝光率较低

   二 教育部在网络论坛上的形象呈现

    (一)从内容倾向来看,在19个被监测政府机构中,教育部在“天涯杂谈”上的负面信息比例最高

    (二)从具体内容来看,2009年度“天涯杂谈”的关注点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受关注较多的以负面消息为主

    (三)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评价,“天涯杂谈”对教育部的负面评价较多,也高于19个政府机构的平均水平

   三 教育部在市民调查中的形象呈现

    (一)在27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教育部知名度高但美誉度极低

    (二)市民对教育部的形象评价不受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三)教育事业发达地区的公众对教育部的美誉度评价比不发达地区的低

    (四)受访者对“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接触情况对其对教育部的美誉度评价没有显著影响

   四 小结

    (一)教改和教育公平是媒体和公众共同关注的内容,2009年教育部在这方面问题频发,对其公共形象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二)媒体和公众对教育部“管理能力”方面的负面评价较多,主要来源于“乱收费”、“中小学教材改革”、“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

    (三)教育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对教育部的美誉度评价普遍低于平均水平

   五 构建良好的教育部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

    (二)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

    (三)积极化解热点难点问题

    (四)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

    (五)针对教育事业发达地区对教育部美誉度评价低的现状,要做专题调研,发现并解决问题

  B.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公共形象

   一 工信部在传统媒体中的形象呈现

    (一)从新闻的总体倾向来看,传统媒体在报道工信部有关新闻时以正面和中性报道为主,负面新闻较少

    (二)从内容分布来看,传统媒体对工信部的报道比较均匀,以关注政策为主

    (三)在19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传统媒体对工信部的“宏观管理能力”以正面和中性评价为主,但在微观管理能力方面评价较低

    (四)工信部人员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较多,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颇受肯定

   二 工信部在网络论坛上的形象呈现

    (一)从内容倾向来看,工信部在“天涯杂谈”上以负面信息为主

    (二)从时间跨度来看,2009年度“天涯杂谈”上有关工信部的信息发布比较分散

    (三)2009年“天涯杂谈”上有关工信部的帖子受关注度普遍较高

    (四)在19个被监测政府机构中,“天涯杂谈”对工信部“管理能力”的评价较低,尤其是在微观管理能力方面是所有机构中评价最差的

    (五)工信部人员在网络论坛上出现的频率较低,新闻发言人的出现频率处于平均水平

   三 工信部在市民调查中的形象呈现

    (一)在27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工信部知名度较低,但美誉度处于平均水平

    (二)市民对工信部的形象评价不受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市民对工信部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评价差异较大

   四 小结

    (一)“绿坝”是2009年度媒体和公众关注最多的内容,各方质疑较多,给工信部一度造成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

    (二)对工信部关于通信业管理方面的职能较为关注,但对工业行业管理的呈现不充分

    (三)传统媒体以常态报道为主,而公众更为关心的是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

    (四)人口学特征对工信部2009年的形象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地区的市民对工信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五 构建良好的工信部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总结“绿坝”事件的教训,制定面向未来的公关战略

    (二)加大对工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以及工信部其他职能工作的宣传力度

    (三)加强科学和科学家的参与,提升部门形象和政策的合理合法性

    (四)积极利用网络媒介实现舆论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

    (五)深化信息公开制度,注重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B.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公共形象

   一 铁道部在传统媒体中的形象呈现

    (一)从新闻的总体倾向来看,铁道部在传统媒体上以正面报道为主

    (二)从时间跨度来看,传统媒体对铁道部的报道较为分散,但单个新闻事件在不同媒体上同时出现的频率较高

    (三)在有关铁道部的报道中,由地方引发的新闻事件较多

    (四)对铁道部“管理能力”给予正面评价的报道比例高于19个政府机构的平均水平,但负面评价也不少

   二 铁道部在网络论坛上的形象呈现

    (一)从内容倾向来看,铁道部在“天涯杂谈”上以负面信息为主,正面信息很少,接近于19家政府机构的平均水平

    (二)从具体内容来看,2009年度“天涯杂谈”有关铁道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时段,其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就是铁路客运高峰买票难问题

    (三)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评价,网络论坛对铁道部的宏观与微观管理能力评价偏低,在19个被调查机构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三 铁道部在市民调查中的形象呈现

    (一)在27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铁道部的美誉度较高但知名度极低

    (二)市民对铁道部的形象评价不受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市民对铁道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评价差异较大

   四 小结

    (一)春运是媒体和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也是铁道部负面新闻的主要来源

    (二)由地方引发的负面新闻在媒体上占了较大比例

    (三)新闻发言人的宣传效果明显,但是对传统媒体的利用还不够

    (四)人口学特征对铁道部2009年的形象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地区的市民对铁道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五 构建良好的铁道部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打好春运大会战,加大对运力紧张原因的宣传

    (二)加强基层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健全,提高媒体关系处理能力

    (三)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积极化解热点难点问题

    (四)要特别注意铁路交通枢纽地区的新闻宣传,树立正面形象

  B.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公共形象

   一 卫生部在传统媒体中的形象呈现

    (一)从新闻的总体倾向来看,有关卫生部的新闻以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为主

    (二)从报道范围来看,2009年度传统媒体的新闻覆盖了卫生部的部分工作重点

    (三)在19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传统媒体对卫生部的“管理能力”评价偏低

    (四)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传统媒体上得到了较多的呈现,新闻发言人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总体倾向

   二 卫生部在网络论坛上的形象呈现

    (一)从内容倾向来看,卫生部在“天涯杂谈”上以负面信息为主,较2008年度比例有所上升

    (二)从时间跨度来看,2009年度“天涯杂谈”上有关卫生部的议题较为分散,高峰期出现在8月

    (三)从受关注度来看,公众互动较多的有“乙肝歧视”、“开胸验肺”事件

    (四)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评价,“天涯杂谈”对卫生部“管理能力”的正面评价更少

   三 卫生部在市民调查中的形象呈现

    (一)在27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卫生部知名度很高,但美誉度较低

    (二)市民对卫生部的形象评价受人口学特征影响

     1.学历程度与对卫生部的美誉度评价之间呈U形关系,两头高,中间低

     2.不同职业的人群对卫生部的形象评价有显著差别

     3.不同性别、年龄和政治面貌的市民对卫生部的形象评价没有显著差别

    (三)对“保障安全健康”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接触情况,对卫生部的美誉度评价没有显著影响

   四 小结

    (一)传统媒体加大了正面报道的力度,但是网络媒体上关于卫生部的负面新闻有增多的趋势,并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

    (二)公共卫生安全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主要方面,各方面质疑较多,给卫生部公共形象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三)传统媒体较为关注卫生部在政策制定、防控甲流方面的报道,而公众更加关心的是卫生部在各类突发热点事件中的参与行为

    (四)学历“中间层”对卫生部的美誉度评价较差,卫生部在国家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外企工作人员中的知名度高但美誉度低

   五 构建良好的卫生部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新医改的契机,塑造卫生部正面良好的公共形象

    (二)加强对关系民生的几项重点工作如农村、社区、妇幼等方面的宣传

    (三)进一步做好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

    (四)要善于借助突发公共事件的机会,扭转公众对政府机构的成见

    (五)积极利用网络媒介,建立平等、直接、快速的传播平台

  B.18 中国科学院的公共形象

   一 中科院在传统媒体中的形象呈现

    (一)从新闻的总体倾向来看,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科院有关新闻时以正面和中性报道为主,负面新闻很少

    (二)从具体内容来看,传统媒体对中科院的报道比较分散,2009年的工作没有被全面反映

    (三)在19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传统媒体对中科院的“管理能力”以正面评价为主,中科院人员的总体形象较好

   二 中科院在网络论坛上的形象呈现

    (一)从内容倾向来看,中科院在“天涯杂谈”上以正面信息为主,较2008年度比例有所上升

    (二)从具体内容来看,2009年度“天涯杂谈”上有关中科院的议题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受关注较多的以负面消息为主

    (三)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评价,“天涯杂谈”对中科院的评价较低,但是高于对其他18个政府机构的平均水平

   三 中科院在市民调查中的形象呈现

    (一)在27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中科院美誉度较高但知名度极低

    (二)市民对中科院的形象评价不受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市民对中科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评价差异较大

   四 小结

    (一)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呈现的有关中科院的报道较为小众化、碎片化

    (二)负面新闻主要出现在“学术不端”、“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等方面,科学家的科学传播类行为较少出现负面消息

    (三)传统媒体主要关注中科院取得的科技成就,公众更为关心的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人才培养等

    (四)人口学特征对中科院2009年的形象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地区的市民对中科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五 构建良好的中科院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以学风作风建设为抓手,从根源上减少或杜绝负面消息的产生

    (二)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三)提高科学家的媒体关系处理能力,塑造真正的“意见领袖”

    (四)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扩大中科院网站群的影响

    (五)针对部分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均低的现状,加大对院地合作经验的宣传

  B.19 中国气象局公共形象及其传播策略研究

   一 中国气象局在公众调查中的政府形象

    (一)从公众调查的结果来看,气象局属于知名度高美誉度也较高的类别

    (二)从调查人群的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对气象局的美誉度评价略高于女性

    (三)从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来看,气象局在36~55岁人群中知名度稍低

    (四)从调查人群的学历分布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对气象局的美誉度越低

    (五)从调查人群的职业分布来看,外资企业人员对气象局的美誉度最低

    (六)从调查人群的政治面貌来看,民主党派成员对气象局的美誉度评价偏低

    (七)从调查人群的地域分布来看,气象局在部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呈现较大差异

   二 中国气象局在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中的形象

    (一)从媒体传播频次来看,气象局在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的关注度都偏低,但在网络论坛上有关气象局的话题较容易形成热点话题

    (二)从报道内容的倾向来看,2009年度中国气象局在传统媒体上还是以正面和中性报道为主的,但在网络论坛上负面话题较多

    (三)从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传统媒体对气象局在宏观管理能力方面的评价较好,但对其微观管理能力评价较差

    (四)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在传统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比例偏低,网络论坛上的出现频率也不高

   三 气象局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呈现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人群对气象局2009年的形象评价存在较大差别

    (二)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呈现的有关气象局的报道较为小众化、碎片化

    (三)网络论坛是有关气象局负面新闻的主要来源,如天气预报不准、曝光某些气象工作人员违法乱纪行为等

    (四)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公众的认知上存在“剪刀差”

    (五)在气象局的有关媒体报道中,新闻发言人经常性“缺位”

   四 构建良好的气象局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主动的新闻宣传工作,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二)以整肃从业人员纪律为抓手,从根源上减少或杜绝负面消息的产生

    (三)提高媒体关系处理能力,塑造真正的“意见领袖”

    (四)积极利用气象台和新兴的网络媒介,扩大中国气象局的影响

    (五)针对部分人群和地区美誉度较低的情况,应做进一步专题调研和针对性的宣传

 BⅤ 附录

  B.20 中国科学传播研究动态

   一 研究设计

    (一)对刊载科学传播论文的期刊的确定

    (二)对科学传播重点期刊的选择标准

    (三)最终研究文献的确定

   二 选定研究文献概述

    (一)选定研究文献的分布

    (二)选定研究文献的受资助情况

    (三)选定研究文献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

   三 研究内容广泛,以研究科学传播方法和途径为主

    (一)关于科学传播主体的研究

     1.对我国科学传播主体现状的分析

     2.科学家和科普先行者的思想或学术观点介绍

    (二)关于科学传播过程和效果的研究

     1.对科学传播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管理的研究

     3.对科学传播效果的研究

     4.对科技期刊经营和管理的研究

     5.基于案例的科学传播经验总结和交流

    (三)关于科学传播受众的研究

     1.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

     2.对特定受众的研究

     3.对公众互动参与的研究

    (四)关于科技政策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主,定量和理论分析不足

    (一)案例研究

    (二)历史研究法

    (三)调查法

    (四)定量分析法

    (五)理论分析

   五 科学传播研究现阶段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一)篇幅较短,但涉及面广,导致论述不深入

    (二)相对于“是什么”和“为什么”,更加关注“怎么办”

    (三)更关注实际操作,而不是理论分析

    (四)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案例分析较多,而文字说理较少

  B.21 国际科学传播研究动态

   一 研究内容以传播效果和传播方法为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 研究涉及的主题广泛,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研究相对集中

   三 研究方法多样,定量研究成为主流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

    (三)建立模型

    (四)人类学研究

    (五)案例研究

    (六)批判话语分析

   四 一半的论文第一作者隶属于美国的研究机构

   五 绝大多数研究者更加关心如何向科学界以外的公众传播科学信息

   六 资助者以公立基金会为主

 科学传播蓝皮书编委会

 科学精神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是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组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中国科学传播的研究成果。本书秉承“科学与社会”的研究范式,将研究着眼于社会文化环境与科学创新发展、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科学与国家理念、政府执政,科学与民族复兴等时代主题。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高层论丛、年度报告及附录五部分,立足于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和严格科学的社会调查,课题组全面收集2009年及部分2010年的新闻媒体报道、互联网公众论坛信息、政府公文及其他专题信息,从中抽取与科学传播相关的资料,进而对由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家以及大众媒体等主体所参与和主导的科学传播情况进行全景式扫描;同时采用电话调查和焦点访谈的方式,了解科学传播相关活动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了解科学家群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认识;了解科学及科学家群体在公共话语镜像中的呈现情况。本书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政府、科学家群体、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角度,对中国科学传播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课题组从营造科学创新社会文化、增进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提高科学家声誉、推进科学传播研究、提升科学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出了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教育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

周生贤:《打好决胜战 谋划新发展 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在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月29日《中国环境报》。

环境保护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60号)。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宣传者与积极实践者》,2009年1月24日《中国环境报》。

郑国光:《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2010。

孙健:《团结一致再接再厉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实现新的跨越》,《2010年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年度工作会议报告》,2010。

石永怡:《围绕大局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气象影视服务新局面》,《2010年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工作会议报告》,2010。

许小峰等:《现代气象服务》,气象出版社,2010。

郑国光等:《中国气象现代化60年》,气象出版社,2009。

马鹤年、沈国权、阮水根等:《气象服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