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第一编 法治开篇·中央讲座·法治入宪
论以法治国
一 以法治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 克服以法治国的思想障碍
三 健全法律制度,实现以法治国
后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 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理论依据和历史发展
二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和若干原则
后记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
(三)关于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的战略地位和相互关系
(四)关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二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 法治国家的主要原则和要求
(一)要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和协调发展的完备的法律体系。这种法律应当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二)社会主义法制应当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原则,实现民主的法制化与法制的民主化
(三)要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1.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人以及广大党员模范地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对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环节,对维护法的权威和尊严意义重大
3.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4.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程序,切实保证案件审理的客观、公正、廉洁和高效
(五)建设现代法律文化,提高广大干部和民众的理论水平和法制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理,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后记
依法治国的里程碑
后记
跨世纪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 依法治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 一字之差,质的飞跃: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
三 三大纲领、三大目标、三大文明:制度文明的凸现
四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民主的“法治国家”
后记
中国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一 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理论依据与重大意义
二 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与制度变革
(一)要建立一整套完备和良好的法律,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二)现代法治应当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三)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四)建立公正的司法制度
(五)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
(六)人权应得到最充分的保障
(七)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推行“依法治理”
后记
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一)法制完备
(二)主权在民
(三)人权保障
(四)权力制衡
(五)法律平等
(六)法律至上
(七)依法行政
(八)司法独立
(九)程序正当
(十)党要守法
后记
第二编 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论争
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对立
一
二
三
四
后记
人治和法治能互相结合吗?
一
二
三
四
后记
法治概念的科学性
一 “法治”概念是不是科学
二 “法治”这一概念有没有片面性
三 实行法治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矛盾
四 “法制”为什么不能代替“法治”
后记
市场经济:法制?法治!
后记
关于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一 “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
二 “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有很大区别
三 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
后记
从“法制”到“法治” 二十年改一字
后记
第三编 法治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的理论根据和重要意义
一 依法治国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 依法治国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
三 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四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后记
法律与制度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后记
还是搞法制靠得住些
后记
实施依法治国战略论纲
一 依法治国“战略”的含义
(一)全局性
(二)整体性
(三)目的性
(四)长期性
二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一)制定好《立法法》
(二)制定好《监督法》
(三)尽快批准人权“两公约”
(四)在促进依法行政方面加紧制定行政程序法
(五)推进司法改革
(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八)推进依法治理
后记
法治:全人类文明的共同趋势
后记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后记
第四编 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的精神论纲
一 法的精神的一般特征
二 现代法的精神的价值取向
后记
什么是良法
一 良法之真
(一)符合事物性质
(二)反映发展规律
(三)适应客观条件
二 良法之善
(一)体现人类正义
(二)实现人民利益
(三)促进社会进步
三 良法之美
(一)结构严谨合理
(二)体系和谐协调
(三)语言规范统一
后记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
后记
依法治国重在依宪治国
后记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
一 “主权在民”理念
二 “人权保障”理念
三 权力制约理念
四 法律平等理念
五 程序正当理念
六 法律至上理念
后记
推进依法治国需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
后记
依法治国基本理念论纲
一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二 依法治国的理论根据
三 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准
四 建设法治国家的现实条件
后记
第五编 法律平等·司法独立·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
后记
公正的判决,法制的典范
后记
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后记
再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后记
司法独立的几个问题
一 司法独立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二 司法独立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 中国司法独立观念的反思
后记
公平正义对法律监督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 要树立“法律尊严”的理念
二 要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三 要树立“保障人权”的理念
四 要树立程序正义的理念
五 要树立公平优先的理念
后记
第六编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完备各项法律
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
二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三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四 坚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五 实行民主立法
六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七 研究与借鉴历史的与外国的经验
后记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若干问题
(一)法的体系是一国现行法律规范的总和,还是以现行法律为基础,同时要求适当考虑包括正在制定或需要制定的法律规范在内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法的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三)什么是法的体系的基本特征
(四)区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什么
(五)法律体系与法制体系是不是一个概念
(六)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
(七)法律体系是属于“主观”还是“客观”的范畴
(八)怎样理解法的体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稳定性与变动性
(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和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后记
关于法系的几个问题
引言 问题的提出
一 法系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二 当代中国法学可以而且应当吸取“法系”概念
三 中国可以运用判例法作为其成文法的补充
后记
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专家建议稿)》的若干问题
一 关于总则
二 关于立法权限
三 关于立法准备
四 关于法律审议程序
五 关于行政法规审定程序
六 关于省级地方性法规审议程序
七 关于法的解释
八 关于立法监督
后记
第七编 树立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和尊严
后记
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
后记
略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一)专门机关的监督
(二)权力机关和上级机关的监督
(三)国家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机关等)、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和人民政协对法律实施的彼此相互监督
(四)中国共产党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五)广大公民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后记
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刻不容缓
后记
十亿人民掌握法律的战略意义
1.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
2.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促进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4.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前提
5.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实现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重要途径
6.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
7.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预防违法犯罪、搞好社会治安的重要措施
8.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培养一代新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9.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因素
10.十亿人民掌握法律,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后记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律师制度
后记
第八编 执政党必须严格依法执政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后记
政策与法律
一 国家法律必须以党的政策为指导,但党的政策只是在原则上指导法律,而不能取代法律
二 法律一旦生效后,在适用范围上比党的政策更广泛,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三 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当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发生矛盾时,是按党的政策办事,还是按国家法律办事
2.党的政策与国家政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怎样辩证地理解党的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4.就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相互关系来说,谁是目的,谁是手段
5.怎样认识实施法律也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后记
再论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一 怎样正确认识政策与法律的历史作用
二 怎样正确理解政策与法律的相互作用
三 怎样有效地保证政策与法律的协调发展
后记
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需要改变
后记
执政为民必须依法治国
后记
第九编 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和谐社会与法治
一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 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三 和谐社会的构建途径
四 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
结束语
后记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后记
WTO与依法治国
后记
科学发展观·法治国家·和谐社会
后记
二十一世纪中国法学的发展前景
(一)法制完备
(二)主权在民
(三)人权保障
(四)权力制衡
(五)法律平等
(六)法律至上
(七)依法行政
(八)司法独立
(九)程序正当
(十)党要守法
后记
Abstract
自序
内容提要
出版说明
索引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1.万斌:《法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2.张文显主编《法的一般理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北大法律系主编《法学基础理论》(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4.孙国华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6.《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
9.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1.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
1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
13.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15.李步云:《宪政与中国》(英文版),法律出版社,2006。
16.《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7.周世中:《法的合理性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8.李龙主编《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9.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
20.《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
21.《中共中央法制讲座》,法律出版社,1998。
22.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3.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2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
25.陈云生:《民主宪政新潮》,人民出版社,1988。
26.《中国宪法学若干问题讨论综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7.李步云:《法治、民主、自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8.李步云:《走向法治》,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9.宪法比较研究课题组编译《宪法比较研究文集》(3),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30.李伯超:《宪政危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31.张友渔:《宪政论丛》(上册),群众出版社,1986。
3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汇编》(第一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3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
3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6册(1954年1月~1954年1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8.李龙:《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40.《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1.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法律思想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2.张金鉴:《西洋政治思想史》,三民书局印行(台北),1976。
43.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44.《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
4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
4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
47.《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
48.《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5。
49.《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
50.《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
51.高一涵编《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卷),上海书店,1923。
5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
53.王德禄、蒋世和编《人权宣言》,求实出版社,1989。
54.梁启超:《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55.《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6.《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7.董云虎等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8.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59.钱钟书主编《康有为大同论二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0.《胡适文萃》,作家出版社,1991。
61.《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
62.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学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63.孙国华主编《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64.叶立煊、李似珍:《人权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65.姜柱国、朱葵菊:《论人·人性》,海洋出版社,1988。
66.《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
67.端木正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8.程晓霞主编《国际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9.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
70.慕亚平等:《当代国际法论》,法律出版社,1998。
71.李步云:《依法治国的理论根据和重要意义》,《人大工作通讯》1996年第11期。
72.李步云:《法律意识的本原》,《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
73.李步云:《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刻不容缓》,《法制日报》2001年11月2日。
74.李步云:《法的两重性与基本矛盾》,《中外法学》1992年第1期。
75.李步云:《谱写宪法新篇章》,《法学》2003年第1期。
76.李步云:《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
77.李步云:《关于法系的几个问题——兼论判例法在中国的运用》,《中国法学》1990年第1期。
78.李步云:《什么是公民》,《人民日报》1981年12月18日。
79.李步云:《法的应然与实然》,《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
80.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1989年7月27日。
8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3月29日。
82.赵秉欣:《“一国两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香港新纪元》,人民出版社,1997。
83.吴建璠:《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人民日报》1997年5月23日。
84.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1997年7月2日。
85.梁厚甫:《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明报》1984年6月15日。
86.文正邦、赵政:《试论制度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87.张友渔:《关于中国的地方分权问题》,《中国法学》1985年第2期。
88.郭道晖:《宪政简论》,《法学杂志》1993年第5期。
89.陈端洪:《宪政初论》,《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4期。
90.张光博:《关于宪法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人民之友》2000年第12期。
91.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热点述评》,《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1期。
92.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中国法学》1990年第4期。
93.罗隆基:《论人权》,《新月》第2卷第58期。
94.孙世彦:《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关系与对国际人权条约的保留》,《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95.《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文集》编辑组:《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文集》,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
96.李步云主编《中国法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7.李步云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8.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法学争论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99.李步云、汪永清主编《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00.《历史的审判》编辑组编《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
101.李步云:《新宪法简论》,法律出版社,1984。
102.李步云、徐炳:《权利与义务》,人民出版社,1986。
103.于浩成、崔敏主编《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问题讨论集》,群众出版社,1987。
104.向群:《思想的足印》,红旗出版社,1982。
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汝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2.〔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4.〔法〕茄罗蒂(Roger Garaudy):《什么是自由》,凌其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
5.《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6.〔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
7.〔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孙立坚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1.〔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
12.〔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册,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79。
13.〔奥〕凯尔逊:《法律与帝国》,中正书局,1984。
14.〔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5.〔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6.〔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17.〔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8.〔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96。
1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
20.〔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1.〔美〕C.H.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2.〔英〕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2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25.〔苏〕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
26.〔法〕罗伯斯比尔:《革命法制和审判》,商务印书馆,1965。
27.〔英〕戴西:《英宪精义》,雷宾南译,商务印书馆,1930。
28.〔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耶鲁大学出版社,1977(本书的中译本于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郑戈译)。
29.〔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
30.〔英〕弥尔顿:《为英国人民声辩》,何宁译,商务印书馆,1982。
31.〔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3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
33.〔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
34.〔法〕马布利:《马布利选集》,何清新译,商务印书馆,1983。
3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57。
36.《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58。
37.〔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
38.〔荷〕斯宾诺莎:《伦理学》,陈丽霞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9.〔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译,商务印书馆,1984。
40.〔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5。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5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5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3.《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
54.《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
55.《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
56.《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55~1959。
57.《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9。
58.《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
59.《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
1. H.L.A.Hart,“Positivism and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2. J.Austin,
3. H.L.A.Hart,
简 介:李步云教授的专业方向是法学理论,其中法治与人权理论已有专辑出版。《论法理》主要涉及“法的认识方法论”、“法的一般原理”、“法制与法治”、“宪政与和谐”、“法的实施”等五个方面,其中不少见解具有创新性,许多问题仍是法学界关注的热点。
作者:
李步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
简 介:本书立足于“小区善治”的新思维,从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取向,借鉴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区研究等既有研究成果,对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善治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研究,试图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在正视“小区问题”的前提下,梳理小区善治而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化解途径,探讨小区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并对“小区善治”愿景抱持谨慎的乐观。
作者:
杨玉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