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8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动力机制图书

DYNAMIC MECHANISM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SAPID:101-8332-7791-21
ISBN:978-7-5097-4243-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金融发展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是金融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资金融通和经济助推作用;其次金融发展本身可以提高中原经济区金融服务业占 GDP的比重,有利于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此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始终是备受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其关键是化解银行有钱“贷不出去”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钱“贷不到款”的体制性、制度性梗阻。中原经济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为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与经济发展现状的适应性,主要包括涉农金融体系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产业的集聚以及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以上也是中原经济区金融发展的动力所在,本书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系列
作 者: 史自力
编 辑:冯咏梅;张景增;陶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理论篇——机制机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图

   第二节 研究框架

    一 本书结构安排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原经济区金融供求宏观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金融发展

    一 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

    二 社会制度变化影响和决定金融制度的变迁

    三 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决定金融制度的变迁

    四 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

    五 金融理论的发展与金融制度演进

    六 政府在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七 金融发展效率的评价

     (一)宏观金融效率

      1.融资交易效率

      2.金融体系效率

      3.资金配置效率

     (二)微观金融效率

      1.降低营运成本

      2.动员储蓄

      3.降低信息成本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金融供给现状

    一 中原经济区金融业发展历程

     (一)河南省金融业30年大事记(1987~2008年)

    二 中原经济区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一)金融机构扩张迅速

     (二)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增加明显

     (三)保险业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四)证券业规模稳步扩张,上市公司数量继续扩大

     (五)在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对比中,河南省多项指标居中部地区首位

     (六)全省分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综述

    二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资本产出效应——通过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促进经济增长

      2.投资效应——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φ促进经济增长

      3.储蓄效应——通过提高储蓄率s促进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三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

      1.单位根检验

      2.协整性检验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结论

      1.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2.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四 金融发展与经济效率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二)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

      1.单位根检验

      2.协整性检验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结论

 实践篇—─机制作用

  第三章 “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

   第一节 “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

    一 农业现代化理论

     (一)关于现代化*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4.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5.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正相关

      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的进展与障碍

      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2.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

      3.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

    三 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二)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1.农业现代化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2.农业现代化关系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

    一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1.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

      2.农村金融反作用于农村经济

     (二)农村金融的系统性

      1.作为一个系统的农村金融

      2.农村金融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3.农村金融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4.农村金融系统的特性

     (三)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

      1.农村金融的地位

      2.农村金融的作用

    二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金融的作用:来自国外的经验

     (一)美国农村金融

      1.合作金融

      2.政策性金融

     (二)德国农村金融

      1.单一金字塔式合作金融体系

      2.农村政策性金融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

      1.非独立型附属式合作金融体系

      2.政策性金融

  第四章 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分析

    一 中国农户经济行为分析

     (一)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理论阐释

     (二)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特征

      1.农户是生产与消费胶合的社会经济微观实体

      2.在中国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大背景下,农户经济保留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小规模家庭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但逐步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属性

      3.从总体上来讲,中国农户经济行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4.农户经济行为从总体上变得复杂而多样,同时不同农户间的经济行为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别

    二 农户金融需求特点

     (一)农户金融需求研究综述

      1.关于“农户的借贷意愿及借贷渠道选择”

      2.关于“农户借贷需求满足程度”

      3.关于现有贷款产品与农户需求的适用性

      4.农户借贷资金用途的相关研究

      5.关于农户的民间借贷

      6.影响农户信贷需求因素的相关研究

     (二)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

      1.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

      2.农户信贷需求总量大,单笔贷款额度小

      3.农户信贷需求弹性小

      4.农户信贷用途多样化

      5.农户信贷来源广泛

      6.农户的信贷需求对现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三化”协调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的进一步影响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影响

      1.关于工业化

      2.关于城镇化

      3.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民组织化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影响

      1.关于农业产业化

      2.关于农民组织化

      3.农业产业化与农民组织化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 农村金融供给格局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供给格局

    二 现有农村金融供给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从数量上来看,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且资金外流情况依然存在

      1.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股份制改革使得县域内机构网点以及业务不断上移,虽然从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将其县域内分支机构改为“三农”事业部建制,但是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投放仍然不足

      2.农业发展银行对于改善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的资金供给的作用不大

      3.在较多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现实地成为向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正规机构

      4.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增量机构金融供给有限,且同样资金“非农化”问题严重

     (二)从结构上来看,农村金融供给方式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现状评析

    一 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展

      1.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取得进展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现状

      1.涉农信贷投放增加较多,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2.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开始形成

      3.创新型信贷产品内容适应“三农”发展需要

    二 “抑制”与创新:河南省农村金融业存在问题解析

     (一)河南省农村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巨大

      2.农村金融服务种类单一

      3.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差

      4.农村金融组织的结构不合理

     (二)河南农村金融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农村经济落后

      2.农村金融组织管理机制混乱

      3.城乡金融体系分割

      4.农村信用环境差

      5.相关政策措施的缺乏与失当

   第四节 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二 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1.农业经济发展(AE)

      2.农村金融发展(F)

    三 实证分析

     (一)ADF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关系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三)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第五节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第五章 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动力源培育

   第一节 农村金融发展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方略一:机构多元化

    一 农村金融市场开放与中国经济整体开放的背景分析

    二 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符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 市场开放的方式方法

     (一)市场开放条件下存量机构的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1.存量改革不容忽视

      2.“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的存量改革方略符合农村金融业发展的现实

     (二)现有新机构的设立机制本身仍需修正

    四 市场开放下政府需要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

    五 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路径选择

     (一)加快推动农村信用社产权管理体制改革

      1.股份制改革方向的明确必然推动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走出县域,而做大做强后的农村信用社可能会与支农惠农的政策性目标进一步脱离,但这与构建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逻辑并不矛盾

      2.在股份制改革方向指引下,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乃至走出县域固然十分必要,但是,从城乡日趋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而言,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内对金融资源配置所占据的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县域金融仍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

      3.在明确了农村信用社股份化改革路径的前提下,着力于推动以下问题的解决

     (二)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

      1.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

      2.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安排

      3.化解新型机构发展中的困境,推动新型机构组建与发展

     (三)引导包括邮储银行等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小额信贷机构

      1.小额信贷市场是中国信贷市场的“蓝海”

      2.大型机构建立小额信贷机构的路径

   第二节 农村金融发展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方略二:金融本土化

    一 金融本土化的理论逻辑*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演变

     (二)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金融本土化

    二 金融本土化的路径

     (一)金融本土化的经验:来自小额信贷的启发*

      1.小组贷款(Group Lending)

      2.“检验性贷款”和后续放款承诺

     (二)促进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1.推动本土化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2.推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

  第六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微观动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一节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内涵

    一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界定

     (一)经济学原理中的资本市场

     (二)金融学理论中的资本市场

     (三)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

     (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织形式

    二 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综述

    三 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演进

     (一)制度创新要素:投资者、企业与政府的演进

      1.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2.企业融资需求的多样化演进

      3.政府行为的内生参与性质

      4.其他因素影响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成与演进的动力机制

      1.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各市场层次的相互关系与市场整合

      2.市场层次竞争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制度创新的促进

      3.市场层次的互补发展与功能整合

    四 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分析

     1.对交易费用的节约

     2.对融资制度创新的促进

     3.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动

     4.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5.推动监管体制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创新

     6.多层次资本市场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企业的融资需求

     7.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8.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9.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

     10.多层次资本市场能有效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11.多层次资本市场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形成能力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 河南省经济发展指标

    二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

     1.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原经济区发展中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2.有助于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3.有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4.有助于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协调推进

     5.可以带动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6.有利于中原经济区产业组织优化

  第七章 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一 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1.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条块结合、功能完备、层次多样

     2.各板之间建立操作简便的升降级机制

     3.内部分层

    二 英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三 日本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四 中国香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五 中国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1.台湾证券交易所

     2.证券柜台买卖中心

     3.兴柜市场

     4.盘商市场

    六 韩国证券市场

    七 金砖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1.巴西资本市场

     2.俄罗斯资本市场

     3.印度资本市场

     4.南非资本市场

   第二节 国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经验小结

    一 国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经验

    二 国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第三节 国内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分析与比较

    一 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资本市场

    二 泛珠三角区域资本市场

    三 环渤海地区资本市场

     1.北京资本市场发展

     2.天津资本市场发展

    四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和借鉴意义

  第八章 中原经济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动力机制构建

   第一节 多层次资本市场运作及转板机制

    一 多层次资本市场运作

     (一)企业类型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适应性

      1.主板市场与大型企业发展

      2.创业板市场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三板市场与一般性中小企业的发展

      4.区域性产权市场与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区域性资本市场设计

      1.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的设计

      2.交易制度的选择——做市商制度

      3.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问题

    二 转板机制

    三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创新策略选择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和监管制度创新

      1.立足《证券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体系

      2.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多层次监管体系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创新

     (三)机构投资者制度创新

      1.逐步消除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2.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事业发展

     (四)上市公司制度创新

   第二节 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组织优化

    一 直接融资对技术创新企业特殊融资需求的适应性

     (一)技术创新企业特殊的融资特点

     (二)直接融资是技术创新企业的最佳融资方式

      1.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

      2.直接融资方式更适合技术创新企业的特征

    二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够满足技术创新企业特殊融资需求

     (一)技术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具有生命周期特征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技术创新企业融资需求

    三 科技产业化的模式

    四 科技产业的经济特征及科技产业化投融资特征分析

     (一)科技产业的经济特征

      1.高投入

      2.高风险

      3.高收益

      4.规模性

     (二)科技产业投融资特征分析

    五 科技产业化所需的投融资激励相容机制

     (一)激励相容机制分析

     (二)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激励相容的投融资机制分析

      1.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投融资激励不相容问题

      2.加速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激励相容的投融资机制分析

   第三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风险防范

    一 行政部门承揽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 交易制度供给的无效性风险

    三 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的风险

    四 建立统一制度下的分级监管模式

   第四节 中原经济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定位及发展措施

    一 中原经济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定位

    二 中原经济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措施

     1.积极培育各类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

     2.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增强其再融资能力

     3.整合金融资源,充分发展壮大河南省的金融实力

     4.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及收购外地ST类上市公司

     5.加强产权市场制度建设,规范信息披露机制

     6.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类企业

     7.依托期货交易所,大力发展期货市场

     8.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资金运营水平

     9.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合力建设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10.地方政府转化职能,促进金融制度创新

 政策篇—─机制优化

  第九章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 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金融产业和金融中心的概念与特征

     (一)金融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金融中心的概念与特征

    二 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因素

     (二)制度因素

     (三)基础设施因素

      1.经营成本

      2.信息技术

     (四)人才因素

     (五)信息流因素

    三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

     (一)区位经济理论

      1.地点优势

      2.交通优势

      3.政策优势

     (二)规模经济理论

      1.有利于金融机构协作

      2.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

      3.有利于信息传递

      4.有利于金融人才的集聚

     (三)产业集群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四 金融中心的分类与发展路径

     (一)金融中心的分类

     (二)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

      1.金融产业集聚的组织演进

      2.从机构集聚向功能集聚的转化

   第二节 国内外金融中心发展动力与模式分析

    一 基于动力机制的金融中心形成模式

     (一)诱导自发模式

     (二)引导培育模式

    二 国外金融中心发展动因及模式分析

     (一)伦敦金融中心——诱导自发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新加坡金融中心——引导培育模式的典型代表

      1.发展机缘

      2.平稳起步

      3.稳步推进

      4.成功转型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四)发展动因分析

      1.区位优势是形成金融中心的初始动力

      2.发展经济是构筑金融中心的基础动力

      3.发达的金融市场是金融中心的核心动力

      4.政府扶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 国内金融中心发展动因及模式分析

     (一)上海模式

      1.借助“四个依托”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2.积极培育发展多元化金融市场

      3.营造一流的金融环境

     (二)北京模式

      1.借助政治中心地位优势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2.借助科学规划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3.制定吸引政策,营造吸引金融机构和人才的良好环境

     (三)深圳模式

      1.突出三大优势,助推深圳金融中心建设

      2.准确定位,在金融创新中打造科技金融中心

      3.深化深港合作,构建港深国际金融中心

     (四)我国主要金融中心成功发展的动因分析

      1.政府推进特征明显

      2.与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3.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4.目标定位准确

   第三节 金融中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 金融中心动力机制的理论评析

     (一)金融中心动力机制的含义

     (二)研究金融中心动力机制的重要意义

      1.动力机制研究是揭示金融中心形成发展一般规律的有效途径

      2.动力机制研究是发现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的有力工具

      3.动力机制研究是制定金融相关政策的基础

    二 金融中心发展的内源动力机制

     (一)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机制

      1.经济发展是促进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动力”

      2.相对发达的金融业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加速器

     (二)外部经济机制

      1.共享公共资源

      2.获得规模经济

      3.促进金融人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4.加快信息交流

      5.形成区域品牌

     (三)金融创新机制

      1.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

      2.金融创新保持金融中心的活力

      3.金融中心的发展推动金融创新

      4.正确认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

     (四)社会资本与网络机制

      1.社会资本推动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资本增强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

    三 金融中心发展的外源动力机制

     (一)政府的促导行为

      1.指导金融中心健康发展

      2.推动金融中心品牌建设

      3.促进金融中心产业集聚

     (二)金融基础设施

     (三)金融生态环境

      1.金融法治环境

      2.金融信用环境

      3.金融监管环境

   第四节 金融中心动力机制指标体系

    一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经济发展要素

     (二)金融发展要素

     (三)金融创新要素

     (四)社会资本要素

     (五)基础设施要素

     (六)政府支持要素

     (七)生态环境要素

    二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步骤

     (一)样本数据标准化

     (二)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三)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四)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五)计算主成分载荷

     (六)计算综合评价值

  第十章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动力机制的总体构建

   第一节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 郑州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

     (二)金融业发展相对水平

     (三)金融业发展与中部省会城市的比较

     (四)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展现状

    二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动因分析

     (一)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优势

      1.河南省日益增强的经济金融实力为建设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支撑

      2.已经形成的金融体系为建设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3.郑州市具有强大的资金供给能力和旺盛的资金需求

     (二)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劣势

      1.郑州市经济总量仍旧存在差距

      2.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仍较低

      3.金融集聚效应仍不明显

      4.金融人才仍然匮乏

      5.社会资本与网络仍欠缺

      6.金融创新能力仍不足

    三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外在动因分析

     (一)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外在优势

      1.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外部机遇

      2.政府的促导政策频出

      3.政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4.区域地缘区位优势

      5.基础设施条件较完善

      6.诚信建设初现成效

     (二)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外在劣势

      1.在中部的目标定位尚不明确

      2.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

   第二节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动力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一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模式与定位

     (一)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理念

      1.突出特色的理念

      2.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理念

      3.集约高效的理念

      4.统筹协调的理念

      5.弹性灵活的理念

     (二)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定位

      1.投融资中心

      2.区域保险中心

      3.农村金融创新中心

      4.农产品期货交易、定价与信息中心

      5.区域产权交易中心

      6.金融配套服务中心

     (三)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模式

    二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1.完善四大体系

      2.达到四个增长

      3.实现两个突破

     (二)行业目标

      1.银行业

      2.证券业

      3.保险业

      4.期货业

      5.信托业及担保体系

   第四节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 针对发展动力内在劣势的具体对策

     (一)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

     (二)引导金融机构总部集聚

     (三)做优做强本土金融机构

     (四)鼓励金融创新

     (五)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二 针对发展动力外在劣势的具体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1.制定较为宽松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政策措施

      2.加快转变管理思路,加强政府对金融产业发展的支持与服务

      3.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引导目标企业向近期发展的主要区段集聚

      4.保持区域经济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的区域经济金融政策,有利于投资者的融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有利于金融集聚过程的连续性

     (二)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2.优化金融监管环境

      3.优化金融诚信环境

      4.优化金融舆论环境

   第五节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对中原经济区金融资源配置优化分析

    一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

     (一)提升中原经济区金融实力

     (二)提升中原经济区经济实力

    二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三化”协调发展

     (一)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

     (二)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金融发展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是金融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资金融通和经济助推作用;其次是金融发展本身可以提高中原经济区金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有利于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此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始终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其关键是化解银行有钱“贷不出去”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钱“贷不到款”的体制性、制度性梗阻。中原经济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为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与经济发展现状的适应性,主要包括涉农金融体系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产业的集聚以及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中心功能的发挥,这些也是中原经济区金融发展的动力所在。本书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Adams,D.W.,Are the Aruments for Cheap Agricultural Credit Sound?,Undermining Rural Development with Cheap Credit,Boulder:Westview Press,1984.

[2]Adolfo S.,“A Causality Test betwee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Growth”,Working paper of Social Science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2001.

[3]Bell,Clive & Srinivasan,T N & Udry,Christopher,“Rationing,Spillover,and Interlinking in Credit Markets:The Case of Rural Punjab”,Oxford Economic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vol. 49(4),October,1997.

[4]Bencivenga Valerie R.,Smith Bruce D.,“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2).

[5]Besley Timothy & Stepthen Coate,“Group Lending,Repayment Incentives and Social Collateral”,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y,1995,34.

[6]Carkovic Maria and Levine Ross,“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University of Minnesota,NBER Working paper,June,2002.

[7]Clive Bell,T. N. Srinivasan and Christopher Udry,“Rationing,Spillover,and Interlinking in Credit Marlers:The Case of Rural Punjab”,Oxfro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Vol.49,1997.

[8]Ghatak Maitreech,“Group Lending,Local Information and Peer Selec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y,1999.

[9]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10]Greenwood Jeremy,Smith Bruce D.,“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7,21(1).

[11]Greenwood,J.,Jovanovic,B.,“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0,15.

[12]Gupta K. L.,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Croom Helm,1984.

[13]Gurley,John G.,Shaw,Edward S.,“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55,45(4).

[14]Gurley,John G.,Shaw,Edward S.,“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Saving-investment Process”,Journal of Finance,1956,11(2).

[15]Kapur,B.K.,“Alternative Stabilization Policies for Less-developed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4).

[16]Kindleberger C. P.,Charles P.,“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74,36(2).

[17]King,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

[18]Maria Carkovic and Ross Levine,“Does Foreign Direct lnvestment Accelerate EconomicGrowth?”,University of Minne-sota,NBER Working Paper,June,2002.

[19]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1890.

[20]Mathieson,Donald J.,“Financial Reform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0,7(3).

[21]Mckinnon,R.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 D. 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22]Mohsin S. Khan,Abdelhak S. Senhadji,“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n Overview”,IMF Working Paper,2000,12.

[23]Pagano,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

[24]Park Y. S.,Essayyad M.,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Centers,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

[25]Patrick,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14.

[26]Popkin S.,The Rational Peasa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7]Porteous D.,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ur,Athenaeum Press,1995.

[28]Rajan,R. G.,Zingales,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3).

[29]Reed H. C.,“The Ascent of Tokyo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

[30]Ross Levine,“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

[31]Schumpeter,Joseph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1.

[32]Shaw,E.,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

[33]Stiglitz J. and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1981.

[34]Stiglitz J.,“Markets,Market Failures and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1989.

[35]Stiglitz Joseph,“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

[36]S.Popkin,The Rational Peasant,California,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37]Thomas Gehrig,“Cities 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Centers”,University of Freiburg and CEPR,March,1998.

[38]Vicente Galbis,“Financial Intermediations and Economic Growing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A Theoretical Approach”,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77,13(2).

[39]Gilberto M. Lanto & Ryu Fukui,《东南亚小额信贷的创新》,中国农村金融与信贷设施研讨会,法国巴黎,2003年10月13~14日。

[40]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

[41]〔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邵伏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42]巴曙松:《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经济体制改革》,《证券时报》2003年10月26日。

[43]巴曙松:《中小企业板启动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2004年第7期。

[44]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5]〔美〕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6]曹凤歧:《建立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国金融》2004年第7期。

[47]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5期。

[48]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9]曹源芳:《中国区域金融中心体系研究——以金融地理学为理论视角》,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0]〔德〕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陈黎、陆程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1]陈岱荪、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52]陈铭仁:《金融机构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新视角》,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3]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4]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5]〔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56]〔美〕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7]丁志杰:《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8]范祚军、洪菲:《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想》,《南方金融》2004年第12期。

[59]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多元化》,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0]冯用富:《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汇率制度选择的方向》,《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

[61]郭沛:《中国贫困农户小额信贷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62]韩德宗:《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交易费用的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

[63]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65]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

[66]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67]何广文、李莉莉:《大型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兼论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68]何广文、李莉莉:《贵州铜仁地区农户金融需求研究——万山、松桃、沿河、德江、思南、印江调研分析》,技术援助专家报告,2005。

[69]何广文、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0]赫国胜:《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1]胡金炎、张乐:《非正规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述评》,《金融研究》2004年第7期。

[7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73]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4]孔祥毅:《金融经济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75]〔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周朔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

[76]李莉莉:《农户资金互助模式与机制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7。

[77]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8]李延敏:《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79]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趋势和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0]梁颖、罗霄:《全球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1]林毅夫、姜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82]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83]刘纪鹏:《产权市场应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

[84]刘伟、王汝芳:《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85]柳季、马骥:《试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以NASDQ为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6]〔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8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8]〔英〕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第8版),张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89]孟猛:《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90]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91]庞晓波、赵玉龙:《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弱相关性及其启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92]彭杰、熊海强:《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帕加诺AK模型的实证分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年第1期。

[93]彭小兵:《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区域金融体系》,科学出版社,2010。

[94]乔雅君:《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VAR模型的解释》,《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95]冉光和、李敬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2005。

[96]饶余庆:《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商务印书馆,1997。

[97]史清华、黎东升:《试行“费改税”对农民负担的影响——以湖北监利178户典型调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8]史永东、赵永刚:《中国证券市场非线性特征的实证分析》,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99]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金融体系与发展》(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00]〔美〕斯蒂格利茨:《稳定与增长:宏观经济学、自由化与发展》,刘卫译,中信出版社,2008。

[101]〔美〕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李俊青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02]〔美〕斯蒂格利茨、沃尔升:《经济学》(第4版),黄险峰、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3]宋圭武:《农户行为研究若干问题述评》,《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4期。

[10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105]汪三贵、朴之水、李莹星:《贫困农户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载《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6]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07]王丹、张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

[108]王道云、武冰、刘华:《中国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务实选择》,《银行家》2004年第5期。

[109]王国刚:《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3期。

[110]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10期。

[111]王丽萍、霍学喜、邓武红:《西部地区农户资金借贷实证分析——以陕西省248户调查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12]王敏玉、史元:《构建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思路与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2期。

[113]王曙光:《金融发展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114]王松奇、徐义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想》,《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4期。

[115]王苏生、谭建生等:《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116]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回顾与反思:1978~2008年》,《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7]温思美、杨顺江:《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0期。

[118]吴晓求:《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119]吴拥政、陆峰:《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120]〔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3。

[121]谢太峰、高伟凯等:《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22]邢天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思路》,《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

[123]徐洪才:《论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9+1+1”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24]〔以〕雅荣:《成功的农村金融机构》,世界银行论文交流,华盛顿特区,1992。

[125]〔以〕雅荣:《在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机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农村金融与信贷设施研讨会,法国巴黎,2003年10月13~14日。

[126]〔以〕雅荣等:《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做法》,中国农村金融研讨会阅读材料,2002年9月18~19日。

[127]杨德勇等:《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28]杨胜刚、朱红:《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129]尹萃、栾光旭、张媛:《后过渡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3期。

[130]余永定等:《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31]喻新安、刘道兴、谷建全等:《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

[132]〔美〕约翰·格利、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贝多广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133]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134]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货币金融评论》,2004年第6期。

[135]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36]张文路、赵雪芹:《关于构建中国多层次化证券市场的分析与建议》,《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137]张幼文、干杏娣:《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38]张元红等:《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39]赵勇、雷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

[140]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141]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4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4]周放生:《资本市场应构建金字塔式的体系》,《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3年第6期。

[145]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46]周小斌、耿洁、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147]朱守银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148]邹德文:《“量身定做”股权激励方式》,《科技创业》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