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Shanghai (2023)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双碳’背景下上海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研究”为主题,深入分析上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举措、经验、机遇和策略,助力率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分为总报告、降碳篇、减污篇、扩绿篇、增长篇、保障篇六个部分,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个方面建立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综合得分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第一,但在四个维度发展不均衡,降碳、减污、增长三个维度的得分较高,受人口密度、城市开发强度等因素影响,在扩绿维度尚未形成竞争优势。
常纪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进“十四五”,建设美丽中国》,《前进论坛》2021年第12期。
程鹏:《勇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中国环境报》2022年9月5日。
钱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环境监察》2021年第11期。
王丹、彭颖、柴慧等:《上海实现碳达峰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建议》,《科学发展》2022年第6期。
周冯琦、尚勇敏:《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刘惠萍、黄玥:《能源领域前沿科技创新方向与上海机遇思考》,《电力与能源》2015年第5期。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
唐忆文、黄玥、刘惠萍等:《上海能源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与节能城市建设》,《科学发展》2017年第2期。
王丹、彭颖、柴慧等:《上海实现碳达峰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建议》,《科学发展》2022年第6期。
张瀚舟:《上海能源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上海节能》2018年第12期。
朱静蕾:《上海能源消费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第9期。
Accentur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CEN),
EU,
EU,
Institute for European Studies(IES),
UNFCCC,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CISL),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2021。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021年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及分析报告》,2022。
黄蓓佳、崔航、宋嘉玲等:《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核算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吴蔚沁、王何斌、徐强等:《2021年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分析》,《上海节能》2022年第9期。
上海市住建委、上海建科集团:《上海市建筑业行业发展报告(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围》,2020。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2021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2022。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2021年上海绿色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21。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上海新能源汽车监测报告》,2022年7月。
陈小鸿:《慢行交通的轮回及不一样的春天》,《交通与港航》2022年第1期。
邵丹、李涵:《城市客运交通电动化碳减排效益和碳达峰目标》,《城市交通》2021年第5期。
王文兴、柴发合、任阵海、王新锋、王淑兰、李红、高锐、薛丽坤、彭良、张鑫、张庆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成就与经验》,《环境科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柴发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第3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年3月。
Min Zhou,Guangjie Zheng,Wang Hongli,Qiao Liping,Zhu Shuhui,Huang DanDan,An Jingyu,Lou Shengrong,Tao Shikang,Wang Qian,Yan Rusha,Ma Yingge,Chen Changhong,Cheng Yafang,Su Hang,Huang Cheng,“Long-term Trends and Drivers of Aerosol PH in Eastern China”,
Wang Wenjie,Parrish David D.,Wang Siwen,Bao Fengxia,Ni Ruijing,Li Xin,Yang Suding,Wang Hongli,Cheng Yafang,Su Hang,“Long-term Trend of Ozone Pollution in China during 2014-2020:Distinct Season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Ozone Sensitivity”,
An Jingyu,Huang Yiwei,Huang Cheng,Wang Xin,Yan Rusha,Wang Qian,Wang Hongli,Jing Sheng’ao,Zhang Yan,Liu Yimin,Chen Yuan,Xu Chang,Qiao Liping,Zhou Min,Zhu Shuhui,Hu Qingyao,Lu Jun,and Chen Changhong. “Emission inventory of air Pollutants and Chemical Speciation for Specific Anthropogenic Sources based on Local Measure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China”,
《共建清洁美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21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发布》,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2022年5月30日。
孙杰、刘冬、杨悦、邹长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研究》,《中国生态文明》2022年第4期。
潘晓琴:《审批提速约80%!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环评制度改革红利释放》,《嘉兴日报》2022年5月29日。
《再结硕果!“小微危废收集在线”列全省“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第一》,嘉兴市人民政府,2022年9月7日。
沈洁:《跨省域生态协同治理体系构建及制度创新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嘉兴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赵云皓、徐志杰、辛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路径研究——基于国家EOD模式试点实践》,《生态经济》2022年第7期。
陈水生、甫昕芮:《人民城市的公共空间再造——以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更新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李永梅、牟振宇、万英伶等:《黄浦江滨水空间综合开发研究》,《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2021年第2期。
吕岚琪、李鲁:《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发展能级提升策略》,《科学发展》2022年第1期。
唐代中、丁卫平、鲍紫玥等:《滨水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赵磊、吴文智、李健等:《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生态旅游景区游客忠诚形成机制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生态学报》2018年第19期。
邹钧文:《黄浦江4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规划回顾与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5期。
郝钰、贺旭生、刘宁京等:《城市公园体系建设与实践的国际经验——以伦敦、东京、多伦多为例》,《中国园林》2021年第37(S1)期。
刘新宇、薛求理、王晓俊:《十九世纪波士顿公园体系的形态演变历程及其动因分析》,《中国园林》2022年第9期。
马骏、魏民:《加拿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经验与启示》,《城市建筑》2022年第15期。
马聪玲:《城市公园对城市休闲生活的贡献:以世界著名公园为例》,《城市》2021年第10期。
王馨羽、李梦雨、刘煜等:《纽约大都市区区域绿色空间规划演进(1922—2020年)及启示》,《风景园林》2021年第12期。
张静雨、张景秋:《从芝加哥城市公园体系透视国家中心城市人文创新环境建设》,《北京规划建设》2017年第1期。
路遥:《大城市公园体系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顾瑛:《浅谈公园城市体系下城市公园创新管理模式》,《风景名胜》2019年第9期。
周泽林、陈刚:《公园城市体系下的城市公园创新管理模式研究》,《园林》2018年第12期。
李艳:《全球城市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城乡公园体系建设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3期。
李禾、王思元:《公共安全视角下日本东京都防灾公园体系规划》,《中国城市林业》2021年第3期。
王鹏、鲁潇:《日本防灾公园体系建设及经验借鉴》,《中国减灾》2020年第19期。
孙培博、刘宁京:《国外不同尺度开放空间规划研究与借鉴》,《中国园林》2021年第37(S1)期。
熊世伟、王呵成:《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与对策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22年第5期。
郭本海、陆文茜、王涵等:《基于关键技术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解及政策效力测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8期。
何源、乐为、郭本海:《“政策领域-时间维度”双重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央地协同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21年第5期。
乐为、谢隽阳、刘启巍等:《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关联及其耦合效应研究》,《管理学刊》2022年第5期。
李国栋、罗瑞琦、谷永芬:《政府推广政策与新能源汽车需求:来自上海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4期。
李晓敏、刘毅然、杨娇娇:《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效果的地域差异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8期。
乔英俊、赵世佳、伍晨波等:《“双碳”目标下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6期。
汪涛、郑婷予、彭瑜欣:《基于CiteSpace图谱量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热点分析》,《技术经济》2020年第5期。
王丹丹、乐为、杨雅雯等:《嵌入性风险视角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23年第1期。
张蕾、秦全德、谢丽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协同研究——评估与演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张永安、周怡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工具挖掘及量化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
左世全、赵世佳、祝月艳:《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20年第1期。
金永花:《新发展机遇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经济纵横》2022年第1期。
上海市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上海氢能产业实践与发展研究》,《上海节能》2021年第8期。
势银、中鼎恒盛:《中国加氢站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
徐君、钟磊:《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发展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海节能》2022年第5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20。
中国氢能联盟:《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2019。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前瞻、政策分析与地方实践》,《政策简报》2022年第1期。
何盛宝、黄格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及其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化工进展》2022年第3期。
李元元:《新形势下我国新材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军转民》2022年第1期。
路小彬、陈鸿嫒:《绿色材料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山东化工》2022年第3期。
谭红燕:《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江西建材》2021年第5期。
Liu K.,Tebyetekerwa M.,Ji D. et al.,“Intelligent Materials”,
Ramakrishna,S.,Pervaiz,M.,Tjong,J.,Ghisellini P.,Sain M.. “Low-carbon Materials:Genesis,Thoughts,Case Study,and Perspectives”,
上海市交通委:《2021年上海绿色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22。
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22版)》,2022。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1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22。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率先启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科研布局》,《河南科技》2021年第19期。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21)》,2022。
尚勇敏:《低碳72策:加强区域间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澎湃新闻网,2021年10月6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89773。
王默玲、董雪:《强化科技支撑上海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发展》,《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8月30日。
吴丹璐:《上海驶上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解放日报》2022年9月19日。
俞灵琦:《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正“升温”》,《华东科技》2020年第7期。
IEA,
R.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Jaffe,M.Ranson,R.N.Stavins,“Linking Tradable Permit Systems:A Key Element of Emerging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Architecture”,
张希良、张达、余润心:《中国特色全国碳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管理世界》2021年第8期。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 2014/65/EU;Financial Instruments Regulations(EU)No.600/2014.
Climate Change Response(Moderate Emissions Trading)Amendment Act 2009.
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Australia’s Low Pollution Future:White Paper.
邓海峰:《环境容量的准物权化及其权利构成》,《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倪受彬:《碳排放权权利属性论:兼谈中国碳市场交易规则的完善》,《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2期。
王小龙:《排污权性质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王清军:《排污权法律属性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丁丁、潘方方:《论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法学杂志》2012年第9期。
王慧:《论碳排放权的特许权本质》,《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6期。
王明远:《论碳排放权的准物权和发展权属性》,《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吴青、王泊文:《关于碳期货交易相关法律问题探析》,《法律适用》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