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02

唐代律赋考图书

Rhymed Fu of the Tang Dynasty Legal Research

SSAPID:101-8325-0905-85
ISBN:978-7-5097-0578-0
DOI:
ISSN:
关键词:

律赋 唐代 科举制度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唐律赋文本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对唐代律赋的演进和文体牲进行多维描述,并对其中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考辨,以期推进唐代律赋研究,进而有助于赋史和唐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彭红卫
编 辑:宋月华;宋淑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附录二 唐代律赋作家作品一览表

 附录一 唐代律赋中现存试赋139篇一览表

 后记

 导论

  一 “唐无赋”说的古典形态

  二 律赋是唐人的创制和唐赋的主流文类

  三 研究意义、思路与框架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内容

  四 重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代律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唐代律赋的研究历程

   一 20世纪初到1949年——近现代律赋研究的草创

   二 1949年到70年代末——当代律赋研究的沉寂

   三 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新时期律赋研究的勃兴

    (一)赋史撰述中对律赋逐渐重视

    (二)律赋专门研究逐步拓展

     1.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2.宏观研究的初始化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三)律赋相关研究渐次深入

     1.与律赋相关的科举文献的考订方面

     2.科举制度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方面

     3.律赋的音韵学及其他研究方面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唐代律赋研究评析与前瞻

   一 唐代律赋研究的现代命运曲折

   二 唐律赋研究的文献整理匮乏

   三 唐律赋研究的发展不平衡

   四 唐律赋研究前瞻

 第二章 文体因革与律赋的渊源

  第一节 赋体分类与历代学者关于律赋渊源的理论探讨

   一 赋体分类

   二 历代学者关于律赋渊源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声律论与骈赋的声律化

   一 关于声律论

   二 骈赋的律化之迹

   三 诗赋合流与赋的诗化

  第三节 对偶观与骈文的偶对化

   一 偶对思维与六朝人的对偶观

    (一)偶对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早、最常见的形式

    (二)六朝人的对偶观

   二 骈文的偶对化之迹

    (一)动态的骈文概念及其导入的缘由

    (二)骈文的偶对化之迹

 第三章 科举制度与律赋的诞生及演进

  第一节 常科、制举及其与律赋的关系考索

   一 常科之明经与进士

    (一)明经科及其与律赋的关联

    (二)进士科及其与律赋的关联

   二 制举与博学宏词科

  第二节 试赋制度的嬗递与律赋的演进

   一 初盛唐试赋制度的确立与律赋的定型

   二 中唐试赋制度的转型与律赋的繁荣

   三 晚唐试赋制度的回归与律赋的新变

 第四章 律赋之“律”与律赋的特征

  第一节 “律赋”之名与律赋之“律”

   一 “律赋”名称的由来

   二 律赋之“律”新论

  第二节 限韵是律赋的根本特征

   一 限韵风习之由来蠡测

   二 唐代律赋的限韵

    (一)律赋限韵之始

    (二)律赋限韵的形式

    (三)律赋限韵的功能

     1.示程序之意

     2.注题目之解

     3.杜抄袭之门

  第三节 律赋的隔句对偶及其他特征

   一 隔句对偶(即偶对)是律赋的第二特征

   二 律赋的其他特征——以李程《日五色赋》为例

 第五章 唐代律赋作品考论

  第一节 唐代律赋标准的论定与律赋发展分期

   一 唐代律赋标准的论定

   二 唐代律赋发展分期

  第二节 唐代律赋作品考论

   一 唐代律赋题材定量分析

   二 初唐律赋作品考论

   三 中唐律赋例考——韦展《日月合璧赋》作年考

   四 晚唐名家王棨律赋作品数量考

   五 唐代律赋名家作品存录情况辑要

    (一)王起——律赋61篇

    (二)王棨——律赋44篇

    (三)徐寅——律赋37篇

    (四)李程——律赋23篇

    (五)独孤绶——律赋22篇

    (六)黄滔——律赋21篇

    (七)谢观——律赋20篇

    (八)白行简——律赋18篇

    (九)蒋防、张仲素——律赋各17篇

    (十)白居易——律赋13篇

 结语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李隆基著、李林甫注,《大唐六典》[日]广池千九郎校注,内田智雄补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北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北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北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南宋)郑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5。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万有文库影印本。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1。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清)纪昀等总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阮元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清)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先秦)老子著、陈鼓应注译《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

(先秦)韩非子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先秦)佚名著、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唐)封演著、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唐)林宝著、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郁贤皓、陶敏:《元和姓纂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

(唐)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

(五代)王定保著、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2003。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影印张氏泽存唐本《宋本广韵》,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南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

(南宋)王谠著,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

(明)胡震亨:《唐音癸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唐)佚名:《赋谱》,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日〕遍照金刚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北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82。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

(北宋)姚铉:《唐文粹》,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嘉靖刊本,1926。

(元)祝尧:《古赋辨体》,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合刊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曹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

(清)董诰等《全唐文》,附(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唐文续拾》等,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陈元龙等:《历代赋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34。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清)王芑孙:《读赋卮言》,何沛雄编《赋话六种》,香港:三联书店,1982。

(清)王修玉:《历朝赋楷》,台南:庄严文化公司,1997。

(清)余丙照:《增注赋学入门》(即《赋学指南》),台北:广文书局,1979。

(清)李元度:《赋学正鹄》,清光绪十七年经纶书局刊本。

(清)李调元:《赋话》,台北:世界书局,1962。

(清)孙梅:《四六丛话》,台北:世界书局,1962。

(清)浦铣:《复小斋赋话》,何沛雄编《赋话六种》,香港:三联书店,1982。

(清)浦铣:《历代赋话》附《复小斋赋话》,何新文、路成文校证《历代赋话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清)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陆葇:《历朝赋格》,台南:庄严文化公司,1997。

(清)潘遵祈:《唐律赋钞》,清同治八年景贤书院重刊本。

(清)顾南雅:《律赋必以集》,道光壬午重刊本。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96。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0。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含《全唐文再补》、《全唐文又再补》),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3月影印1934年初版。

李曰刚:《辞赋流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高光复:《赋史述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叶幼明:《辞赋通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袁济喜:《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邝健行:《诗赋与律调》,北京:中华书局,1994。

霍松林主编《辞赋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俞纪东:《汉唐赋浅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胡学常:《文学话语与权力话语——汉赋与两汉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郭预衡主编《中华名赋集成》,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曲德来、迟文浚、冷卫国主编《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华书局,2001。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尹占华:《律赋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1。

邝健行:《诗赋合论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韩晖:《隋及初盛唐赋风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陈洪治编著《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康金声、李丹:《金元辞赋论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韩高年:《诗赋文体源流新探》,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詹杭伦:《唐宋赋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

赵俊波:《中晚唐赋分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

曹虹、程章灿注释《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扬州:广陵书社,2004。

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

余江:《汉唐艺术赋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许结:《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

曹虹:《中国辞赋源流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

程章灿:《赋学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5。

曹胜高:《汉赋与汉代政治——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刘朝谦:《赋文本的艺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

郑毓瑜:《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王涣然:《汉代士风与赋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彭国忠主编《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

熊良智主编《辞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王力:《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1956。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

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版。

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版。

尚定:《走向盛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钱钟书:《谈艺录》增补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6。

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黄侃著、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

王齐洲:《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多维透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刘师培著、程千帆导读《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张三夕:《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

朱光潜著、朱立元导读《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1。

闻一多:《唐诗杂论》,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

龙榆生著、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

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章太炎著、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新1版。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

王国维著、彭林整理本《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

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2004。

陈垣:《校勘学释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福长:《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济南:齐鲁书社,2005。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施懿超:《宋四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覃召文、刘晟:《中国文学的政治情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黄云鹤:《唐宋下层士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合肥:黄山书社,2006。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傅璇琮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1980年),收入《程千帆全集》(第八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道成:《科举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8。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仲光军主编《历代金殿殿试鼎甲硃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郑若玲:《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日〕铃木虎雄著《赋史大要》,殷石臞(即殷孟伦)译,上海:正中书局,1942。

〔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苏〕乌格里诺维奇著《艺术与宗教》,王先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日〕佐藤一郎:《中国文章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法〕莫里斯·布朗肖著《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陈贻焮:《杜甫献三大礼赋的前前后后》,《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

高海夫:《柳宗元辞赋的思想评价》,《唐代文学论丛》第3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陶文鹏:《论王维的文赋创作》,《唐代文学论丛》第5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马积高:《论唐赋的新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商伟:《论初唐诗歌的赋化现象》,《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张啸虎:《唐赋略论》,《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

张锡厚校理《敦煌赋集校理》,《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万光治:《从文学描绘到描绘性文体的产生——散体赋文体特征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程毅中:《敦煌俗赋的渊源及其与变文的关系》,《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张志烈:《审美情趣历史进化一例——杜甫咏物诗与汉魏六朝咏物赋之比较》,《杜甫研究学刊》1989年第3期。

吴小如:《说“赋”——〈中国历代赋选〉序》,《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高光复:《以诗入赋和以骈入赋》,《北方论丛》1989年第4期。

尹占华:《唐代文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与文学的发展》,《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曹明纲:《论唐宋赋的尚理倾向》,《学术研究》1990年第3期。

高光复:《论四杰辞赋与唐初文风》,《文史哲》1990年第5期。

万光治:《唐宋赋地位论略》,《文史哲》1990年第5期。

郭维森:《杜甫的赋》,《杜甫研究学刊》1991年第1期。

程章灿:《三都赋:京殿大赋最后的辉煌——兼论两晋以后骋辞大赋的历史命运》,《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陈飞:《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精神品质》,《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启功:《说八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徐公持:《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两汉魏晋诗赋关系寻踪》,《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傅璇琮:《于平实中创新——记台湾学者罗联添先生的治学成就》,《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1期。

戴伟华:《初唐诗赋咏物“兴寄”论》,《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

简宗梧:《试论唐赋之发展及其特色》,《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马宝莲:《王勃〈寒梧栖凤赋〉与律赋发展》,(台北)《国文天地》第95期﹝1993年4月﹞。

白承锡:《王勃春思赋和采莲赋论略》,《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3期。

戴伟华:《柳宗元贬谪期创作的“骚怨”精神——兼论南贬作家的创作倾向及其特点》,《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许结:《论小品赋》,《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曹明纲:《唐代律赋的形成、发展和程序特点》,《学术研究》1994年第4期。

许结:《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

许结:《明代“唐无赋”说辨析——兼论明赋创作与复古思潮》,《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何新文:《论晚唐律赋的艺术变化》,《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阿忠荣:《唐代律赋简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阿忠荣:《初唐四杰的赋体创作》,《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陈育德、陈文忠:《论艺术的互渗性》,《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

许结:《声律与情境——中古辞赋诗化论》,《江汉论坛》1996年第1期。

许结:《论唐代赋学的历史形态》,《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刘洪仁:《论柳宗元辞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蒋寅:《世纪之交的文学史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霍松林:《论唐人小赋》,《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又载《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许结:《古律之辩与赋体之争——论后期赋学嬗变之理论轨迹》,《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编,1996年12月(未出版)。

高光复:《试论唐代咏物赋的杂文化》,《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编,1996年12月(未出版)。

许东海:《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编,1996年12月(未出版)。

何新文:《二十世纪赋文献的辑录与整理》,《文献》1998年第2期。

许结:《二十世纪赋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陈美朱:《论唐赋的两极评价》,《中国文化月刊》1998年5月(第218期)。

许结:《唐代赋学的历史形态》,《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尹占华:《唐宋赋的诗化与散文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白承锡:《初唐山林隐逸赋之研究》,《滁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简宗梧、游适宏:《律赋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台湾台中)《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期,2000年11月。

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吴功正:《初唐丽化与俗化并生现象论析》,《福建论坛》2001年第1期。

薛亚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简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2期。

杜成宪:《唐代进士考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许友根:《唐代科举科目考述》,《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王齐洲:《文笔之分与六朝文学观念》,《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杨赛:《以情为本——祝尧的古赋本质论》,《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詹杭伦:《试帖诗与律赋》,《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

王焕然:《大赋的式微与小赋的崛起》,《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简宗梧、游适宏:《清人选唐律赋之考察》,(台湾台中)《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2年第5期。

简宗梧:《唐律赋典律化之研究》,(台湾台中)《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报告》。

汪小洋、孔庆茂:《论律赋的文学性》,《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李浩:《唐代“诗赋取士”说平议》,《文史哲》2003年第3期。

余恕诚:《唐代律赋与诗歌在押韵方面的相互影响》,《江淮论坛》2003年第4期。

简宗梧:《赋体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台湾台中)《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3年第6期。

蒋寅:《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吴在庆:《科举试赋及其对唐赋创作影响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罗时进、刘鹏:《唐宋时文考论》,《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王士祥:《唐代省试赋用韵考述》,《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赵俊波:《论晚唐律赋三大家的咏史怀古之作》,《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邝健行:《律赋论体》,《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赵敏俐:《20世纪赋体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郭建勋、曾伟伟:《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求索》2005年第4期。

程章灿:《古典文体的现代命运——以20世纪赋体文学观念及创作为中心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刘虹:《科举制与文学浅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张安祖、杜萌若:《天宝之风尚党——论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的转移》,《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郭建勋、罗慧:《赋体与诗体之关系论略》,《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曹虹:《辞赋源流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李定广:《论唐宋科举士风之三变及其对诗风的影响》,《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赵俊波:《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孙晶:《日本及港台学者视野中的赋》,《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唐小华:《唐代赋学思想发展脉络初探》,《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张伯伟:《论唐代的规范诗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许结:《制度下的赋学视域——论赋体文学古今演变的一条线索》,《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霍松林:《纪行诸赋的启迪 无言古风的开拓——杜诗杂论之一》,《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王齐洲:《论文学的进化与退化——20世纪的一种文学史观的检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王齐洲:《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张希清:《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0,指导:霍松林。

徐尚定:《初唐诗风研究:文化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1,指导:袁行霈。

曾广开:《元和诗论》(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2,指导:程千帆、周勋初。

任晖:《中晚唐政治与文学》(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3,指导:卞孝萱。

马宝莲:《唐律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指导:简宗梧。

白承锡:《初唐赋研究》(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4,指导:简宗梧。

游适宏:《祝尧〈古赋辩体〉研究》(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指导:简宗梧。

王欣慧:《唐代访古赋研究》(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指导:简宗梧。

任海天:《晚唐诗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6,指导:霍松林。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6,指导:霍松林、尚永亮。

查屏球:《唐中期士风与诗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6,指导:郁贤皓。

封野:《唐代艺妓与诗歌》(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6,指导:郁贤皓。

崔末顺:《唐传奇与辞赋关系之考察》(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指导:简宗梧。

尹楚彬:《唐末诗人群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7,指导:郁贤皓。

梁承根:《两唐书文人传之比较》(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指导:周勋初、莫砺锋。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8,指导:霍松林。

姜必任:《论关陇山东文化圈的嬗变及其文学创作》(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指导:葛晓音。

张俊宁:《唐末诗歌研究:自咸通至天祐》(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指导:周勋初、莫砺锋。

游适宏:《由拒唐到学唐——元明清赋论趋向之考察》(政治大学博士论文),2000,指导:简宗梧。

陶绍清:《晚唐赋与科举及铨选之关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指导:莫道才。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指导:李中华。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指导:黄坤。

简 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

作者: 崔志远 吴继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